跪式办公: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包起帆详细资料【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8:37

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包起帆详细资料

          包起帆,是著名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专家、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广泛应用于港口、铁路、化工、军工、河道等行业,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银奖,“防漏散货抓斗”等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被誉为“抓斗大王”,并被英、美两国国际传记中心分别列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及21世纪金质成就奖。 个人信息  姓名:包起帆       民族:汉族   籍贯:上海   单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职务: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类型:科教兴市、行业标兵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基本简介

  包起帆。男,汉族,浙江省镇海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进入新世纪,他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    2006 年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获得4 项金奖,成为105 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他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曾三次获国家发明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三次获部、省级科技奖,十七次在巴黎、日内瓦、美国等国际发明展览上获金奖。其科技成果及产品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996年他开辟了中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至今全国港口内贸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达1000万箱,其创新举措引发了中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2004年5月,他和同事们发明的《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创新技术》等项目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一举获得三枚金牌,这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近百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负责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期、五期等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并成为多项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的领头人。  包起帆 突出贡献   在1981年这一年里,他亲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装卸,3个人加起来的年龄还不到80岁。朴素的工人兄弟间的情感使包起帆强烈地感受到,要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工人兄弟的生命从虎口中夺回来。其实那时候,包起帆对抓斗是一窍不通,面对重重困难,他顾不得自己的家庭,顾不得刚出世不久的孩子,日夜待在码头上做实验,不上工的时候就去图书馆、情报所查阅资料。    在同志们的支持下,包起帆经过将近三年的艰难攻关,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码头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一个工人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因此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同时装卸效率也提高了2.67倍。木材抓斗的革新成功引起了港口同行的广泛关注。木材抓斗初战告捷后,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那时用人力在船上搬生铁、卸废钢,工人常常累得爬不上船舱,由于作业时灰尘很大,人在舱口一露脸,只见两只眼珠是白的,周身一片乌黑。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包起帆又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等。他的这些创新和发明都是紧紧围绕着码头装卸生产第一线的薄弱环节而搞的,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在哪里动脑筋、搞创新。这些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从而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还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批量出口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了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1996年,包起帆同志调任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当时,龙吴公司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单位,码头在黄浦江上游,货船从长江口到龙吴码头要逆水上行6个小时,很多船公司担心成本太高,而不愿将船靠泊在那里。有时候,码头两三天也等不来一条船,最长的一次一个星期没有一条大船。而一天的空耗成本就是30多万元啊。包起帆认为,创新是龙吴码头唯一的出路。    包起帆和班子成员们把目标瞄准了小件杂货的集装箱化和散货的专业化革新。外贸运输集装箱化早已风行国际航运界。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龙吴码头却无法承揽外贸集装箱业务。而那时国内贸易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散货模式和小件杂货模式。中国是个大市场,江河湖海,内需旺盛,可以建立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包起帆和他的同事们心中明白,这一创新是空前的,所面临的困难同样是空前的。熟悉码头运输的人都知道,就像飞机运输起码需要两个机场一样,集装箱运输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港口才能开设运输航线,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集装箱装卸系统,具有集装箱装卸的设备和人才。但这些条件当时都不具备,要突破,谈何容易。    建立内贸集装箱运输模式的方案一出台,包起帆就开始四处奔波,去努力争取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同时要寻找船舶运输公司、货主和码头的合作。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的支持下,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在上海龙吴码头开通。至2005年,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已遍布全国40多个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上海龙吴码头的年吞吐量也从250万吨跃升到2177万吨,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01年,包起帆担任了上海港务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改制后担任集团公司副总裁。进入新世纪,上海的港口建设和管理如何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迈进。上海港能否在这方面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不仅关系到上海港的未来和发展,更关系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成败。此时,包起帆的眼光牢牢定格在了高科技的创新上。    上海作为中国传统大港和对外开放的重镇,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连创新高。一个严峻的问题卡在了上海港口大发展的道路上,码头的运能跟不上进港货物的增长。包起帆凭着对国际港口业整体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果断把攻关的矛头对准了世界集装箱码头研究的最前端——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码头操控“无人化”上,放在了依靠高科技全面提升码头效率能级的全新道路上。包起帆找来了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新加坡等国际领先码头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又一次开始了科技创新之路。这当中遇到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龙门吊无法识别来自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集卡。这个环节,国际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也只能采用人工操作。    整整一年,他们没有取得丝毫进展。包起帆一遍又一遍徘徊在码头,一次又一次召集团队研究试验,认真探究着方案的优化改进。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他们攻下了这道世界难题。如今,这套代表着世界最新技术的“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已成功应用在外高桥二期码头上。现场无人指挥,吊车无人驾驶,集卡不用逗留,叉车不再出现,所有的指令都从2公里以外的控制中心发出,一切都显得有序、从容。巴黎发明展览会上,这项成果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过硬的技术系统、扎实的试验数据,获得了25位权威评委的一致赞赏,无可争议地为包起帆赢得了第一枚金奖。    包起帆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获得的第二个金奖“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和第三个金奖“用于集装箱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同样瞄准了国际最前沿。在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和科技部“863项目”的支持下,包起帆的这两个创新成果,一举实现了集装箱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递,巴黎发明展览会评委主席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包起帆还攻克了集装箱作业安全领域内困扰人们许久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发明了“用于集装箱作业的安全装置”,以此摘得了在巴黎发明展览会上的第四个金奖,打破了展会的历史纪录。    包起帆是上海最早获得国家级专家津贴的技术人员,在拿津贴的第一个月开始,他就把津贴全部送给企业困难的职工。从1981年取得革新成果开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管国家级的、省部级的,还是局级的,奖金的绝大部分要分给团队同志,属于他个人的奖金要全部送给企业伤残、困难职工。这条自立的规矩,他已整整坚持了25年。去年他又获得了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20万元奖金,18万分给了同事们,2万送给了两名瘫痪在家的老职工,自己一分钱也没拿。 包起帆 掌声响起

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百年历史上第一人

  2006年6月,在浪漫之都巴黎举行的国际发明博览会上,当宣布金奖的时候,有一个中国人的身影四次站  起,他就是包起帆。在博览会105年的历史上,包起帆是同时获得4项金奖的第一人。当孙美英的报告介绍到这里时,台下第一次想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1和20的故事

  作为科技创新的能人,包起帆理所应当会收到很多企业的邀请。当日本安川公司到上海国际港务考察的时候,他们表示将以最高规格的待遇安排包起帆去日本安川考察访问,面对这个邀请,包起帆提议:“能否换成每年邀请我们的20名技术骨干去安川培训。”对于如此提议,包起帆表面上对安川公司的代表解释说,能让工人们更熟悉安川的产品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包起帆是希望以此为技术工人们提供一个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机会。用1个换20个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听众。

资助困难职工26年

  包起帆是上海最早获得国家级专家津贴的技术人员,第一次因为科研拿到10块钱奖金的时候,他全用来买礼物分给了相关的员工,包括看门的老大爷。还有一次他因为创新拿到了20万元的奖金,他拿出了18万给工厂,剩下的2万自己也没留下,全给了伤残员工。有一位被包起帆资助的老师傅,用心地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了他得到包起帆钱财帮助的次数,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泛黄的本子记录的是包起帆为人的厚、德。“这样的行为整整坚持了26年。”当孙美英的话音落下,报告厅内再次想起掌声。

果子丰收后利益共享

  “科技成果好搞,奖金难分。真正考验种树人的是果子丰收时的分享问题。”包起帆在谈到自己最后一点感受时语重心长地说。谈到分享问题时,包起帆特意讲述了关于“酒泉”来历的故事,他说:“我去甘肃酒泉的时候,才知道那里为什么叫酒泉。原来当年霍去病在这里打了胜仗,他把得到的作为奖赏的美酒都倒入了泉水中,要和所有的士兵分享。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因此,我不要忘记每一个参与了科研创新的人。”   当包起帆的报告结束后,会场上想起了最热烈的掌声,从演讲台到回到座位,包起帆连鞠了不少于五次的躬,掌声依然未停。  包起帆  人物感言   “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回顾我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说句心里话,真正使我动心、动情的不是发明金奖,而是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希望发明成果能够为企业增效,为职工造福,为祖国增光。    “我一直告诫自己,我是很普通的人。尽管我今天名声很大,但本质上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所以我尊重每个人,争取与每个人保持良好沟通。至少我心理上不能高人一等。走路,就退后一步;拍照,站边上一点。有了这样和善的心态,平时就会少许多烦恼,精神状态就会很好,就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我认为生命的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做成了什么事情。这种看法,其实也就是平和心态的一个方面。”   “不管什么时候,创新都需要苦干,但苦干不等于蛮干,创新好比种树,而我只种能结果的树!一个好的创新项目,必须是生产实践急需的,做表面文章,搞空头支票,即使创新搞成也是有名无实,锁在抽屉里、堆在墙角下的项目我坚决不搞,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    包起帆说,“种树要有土壤,没有适宜的土壤,树是无法成长并结果的。我种树的土壤就是我的码头,就是我的岗位。有岗位就会有机遇,爱岗位才会发现机遇。我的岗位虽然几经变化,但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把创新放在第一位,都在种能结丰硕果实的树。”    “目前与我们相关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标准在国外还没有,而这一项目又代表了世界集装箱运输的未来,是今后各国同行的必争之地。如果拿下标准,我们就占领了制高点。”   “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把它扩展至国际集装箱运输领域,改变中国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制定国际集装箱标准话语权的现状。”    “创新不能靠匹夫之勇,我的发明能拿到4快金牌是团体智慧的结果。其实大量的工作都是团队、都是我身边的同事们在做,我只是出了点子,立了项,关键时候出出想法。”    包起帆清楚地记得“文革”期间,父亲得了气喘病,家穷无药。他不忍心父亲受罪,便从单位医务室里领取一瓶“半夏露”。“孩子,这药是公家的,是配给你劳保用的。我没有劳保,是不能用的。”多么朴实的老人,简单的一席话,却很深刻。他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父亲的一句话,影响了包起帆的一生。   包起帆 人物评价   他满怀激情,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投入到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来,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勤于创新、孜孜不倦,勇于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1994年包起帆作为全国典型,在中南海举行了报告会。全国总工会、交通部、中共上海市委先后发出了向包起帆同志学习的决定。簇拥的鲜花,纷至沓来的荣誉,全国各地雪片般的报告邀请函……面对荣誉,包起帆却没有因此停步,他一直在为着创新的理想而阔步前行!    2006年8月,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科技部、交通部和上海市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包起帆同志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出关于在全国职工中开展向包起帆同志学习的决定。2007年5月,包起帆参加了有中宣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全国优秀发明创业家报告会”。作为一名工人发明家,包起帆拥有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辉煌,但他仍然不停步,他常说:“我们这一代人逢上了国家发展、港口发展的好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创新的旗帜下,我深信,前方的路更宽,攀登的峰更高,身上的劲更足。我愿与我们广大的职工一起勇立潮头,朝着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行。”    有人说,古今凡能成大事者,必有厚德载之。随着时光的推移,包起帆的官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是他身上的那种真诚、那种淳朴、那种热情、那种奉献始终没有变。    国际发明界最权威的展会之一——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拉开了序幕。展览吸引了四、五十万人次参观,来自世界各国参展的发明家也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500多项发明成果将在这一天决出雌雄。然而,令所有与会者料想不到的是,“包起帆,中国”这一声音在颁奖仪式上竟然重复了四次!世界各地发明家的目光由惊异变成了敬佩,伴随着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伴随着现场“中国、中国”的欢呼,包起帆一次又一次走上领奖台,    “我们很佩服包起帆,作为搞科技的带头人,他总能选出比较好的课题,这是因为他的信息量比较新、比较大,所以大家信服他。”    “跟着包起帆搞创新能学到很多东西,他总是手把手地教大家,第一是教思路,第二是做方案,第三是抓过程,最后还教你写总结,教你测试怎么做,研究报告怎么写,专利怎么申请。跟着包起帆做过一个课题,以后自己也就会搞创新了。所以,通过搞一个项目,大家都感觉到自己确实开了窍,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水平。”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孙美英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倪既新,分别以《永攀科技创新高峰的领军人》、《是帆,就要远航》为题,从不同的角度,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包起帆情系职工、报效祖国,不懈追求、不断创新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劳模淡泊名利、锐意进取、永葆先进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孙春兰在讲话中号召全国职工向包起帆同志学习,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努力创造一流业。    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宣布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科技部、交通部《关于在全国职工中开展向包起帆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广大职工大力弘扬“起帆”精神,争做“包起帆式的职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004年他主持了上海市科委“现代集装箱物流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研究和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研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带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运营的集装箱班轮示范航线,被国外专家誉为“这是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    20多年来,他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他开辟了我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从零起步,至今全国港口内贸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突破1600万标准箱,其创新举措引发了中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   包起帆  个人荣誉   1985年、200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9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届全国劳动模范。   1992年,被授予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和科技功臣称号。   1994年4月被推选为全国十大杰出职工。   199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99年聂荣臻发明创新奖。   2001年中国发明协会等单位曾在全国调查20世纪最具影响的发明创新人物。   2003年,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一人获得4枚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   2004年,他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研究”,开通了世界上首条带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班轮航线,被国外专家誉为“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   2005年被授予“当代发明家”。   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家庭生活   包起帆有个幸福的家庭:太太全力的支持和体贴他,不要他操心一点家务杂事,使他能将全部精力时间用在事业和工作上;儿子不负所望,留学后已在海外工作。     最艰难的岁月,是“纽子纽襻”的恩爱支撑了过来   包起帆 包起帆   包起帆是67届初中生,1968年进港务局的白莲泾码头做装卸工。妻子张敏英比他小3岁,因为4 个兄姐都去了农村她才得以分到码头上。在包起帆任组长的装卸小组里,他们天天一起在船舱底层干着极为艰苦繁重的体力活。    当时男女同事一起装卸,总是一个男的搭一个女的,劳动力强的帮个劳动力弱的。一网络的生铁,男的搬70块,女的搬30块。可是张敏英是个好强有个性的人,别人搬30块,她总是努力搬40块,决不示弱。在包起帆眼里,她除了坚强,还有个明显的特点是很会关心人,她情愿自己吃亏也不肯让别人受损害。而张敏英回望包起帆,则认定这个组长是个老实可靠的男子汉。    在原始艰苦的劳动环境中,这种心情使得两个人一点点接近和要好起来了。    “如果按现在的社会习俗,我们就不会走到一起了,因为我们决不是你看中我有钱,我看中你漂亮。我们不是这个基础。”今天,包起帆和张敏英都这样说。   但是当包起帆30岁那年要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为难了,因为双方家里都很穷,更没有房子。当时结婚流行家具要有36只脚。一套家具售价四百多元,包起帆的工资只有40元,又全给了父母做家用,怎么去弄这36只脚?结果是张敏英东借西凑,他才买下家具,用黄鱼车把这36只脚拖回了家。“当时看到自己有了家具,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欣喜若狂!这是不得了的大事情啊!” 今天说到这件事情,包起帆还是激动不已。    为了让没有房子的包起帆结婚,他哥哥一家搬到母亲十几个平方米的老家去挤挨,而把自己9个平方的小房间让了出来。    “当时家里除了36只脚,就是两个人的几件衣服和被子,最最值钱的是一个长风牌的半导体收音机,那是小组里12位同事凑了108元钱买的结婚礼物。”包起帆说:“当时虽然物质这么贫乏,可是我俩的感情和生活的乐趣却比现在什么都有的人还要好许多。我们都深爱这个家庭。”   一起走过了最艰苦岁月的“纽子纽襻”还会怕冰天雪地吗……    结婚半年以后,亲属们都说应该有个孩子了,张敏英也非常希望有孩子,但是包起帆却坚决不肯有,因为他工大读书还没有毕业,同时抓斗的技术革新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日以继夜的投入,已经没有精力来带孩子了。张敏英就起誓说,如果有了孩子,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情统统由她负责,还写下“军令状”。这张纸他们现在还珍藏着。    当然有了孩子,小家庭完整了,也带来了生气,但是困难更随之增加了。包起帆又要读书又要忙发明的事情,所以张敏英的担子特别重。他们家住曹家渡,上班在浦东白莲泾。不管刮风下雪,张敏英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出门了,抱着个小孩挤公共汽车到新肇州路,赶快将孩子送到娘家,由娘家人把孩子抱到隔壁老阿婆家去托带,然后再挤车、走很多路摆渡过江去上班。到下午五点钟马上赶回到娘家抱了孩子挤车,七八点钟回到家,再烧饭给一家人吃,还要管小孩。有好几次,为了赶公交车,她大人连小孩一起摔跤,全摔得鼻青眼肿。   今天,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包起帆语调深沉:“当时我们所处的一切,今天的年轻人是根本想象不到的。而在那样艰苦的境况中,我们夫妻的感情和关系却是很亲密的。当年我们隔壁有个老太太,逢人就讲‘小包小张俩夫妻是纽子纽襻’,意思就是我们夫妻关系非常好。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两个人一直坚强的支撑着这个家。”    这时,包起帆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随着我的地位和职务的不断提升,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走过来的,那就不是一个大写的人。所以不管以后人生的路怎样,我都铭记着当初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