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司的胖次:地质学家李四光详细资料【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0:14

 地质学家李四光详细资料【图】

 

 李四光          中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恽代英。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他与邓中夏等一起创办和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半月刊,培养和影响了一代青年。
        1927年12月,恽代英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在张太雷牺牲的不利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沉着镇静地指挥战斗。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李四光。李四光是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1950年,李四光从英国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4月29日 李四光在北京逝世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毛泽东卧室约见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和竺可桢

 

  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这三位科学家,他们既是“中国科学界的标杆”,又是三位红色科学家。其中,李四光、钱学森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竺可桢则是沧桑鼎革之际毅然留下来的。随后,他们都担任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领导工作,生前都得到过毛泽东的多次接见。

  新中国两代科学家的典型代表

  毛泽东对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这三位科学家十分关切。尤其是李四光,他所从事的工作是石油勘探、制造原子弹的铀矿石的勘探、地震预报等,毛泽东称他为“李四老”,还曾邀请他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豫剧《朝阳沟》。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和李四光单独谈话,话题涉及宇宙数亿万年间的事情——天体、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等,在谈到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有点道理。”他还说自己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四光找几本书给他,并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当时,李四光问:“主席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毛泽东随即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后来,李四光就把自己写的《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等,以及老地理学家章鸿钊的著作《石雅》,一并呈送给毛泽东。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和精力,李四光非常仔细地整理了一份资料,其中融合了地质学说中各种学派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评论。在此基础上,李四光一连写了7本书。李四光每写完一本,便叫秘书马上送到印刷厂去用大字排版,亲自校对,然后呈送给毛泽东。这就是197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一书,它也是李四光晚年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钱学森是新中国的“两弹元勋”之一。他曾是毛泽东身边的“第一贵宾”。1956年2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全国政协委员,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毛泽东用红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勾到了第1桌,特别安排钱学森和自己坐在一起。毛泽东对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等十分感兴趣,称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周恩来抱病从北京飞到湖南长沙向病中的毛泽东请示工作,当时周恩来递交给毛泽东一份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毛泽东说:“不看了,但是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请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没有。如果没有,就把他们补上。”钱学森后来回忆自己和毛泽东的交往时说:“在1956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主席第一次接见了我。毛主席教导我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并要我培养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在这年毛主席主持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又一次接见了我。毛主席对物质无限可分性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1958年10月27日,毛主席亲临中国科学院科学成果展览会,毛主席第3次接见了我。毛主席指出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1964年2月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四光同志、竺可桢同志和我。这是我第4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讲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前进的道理。”

  至于竺可桢,就在1964年毛泽东在卧室约见他的前一年,1963年第5期的《人民画报》封面上,便是一幅竺可桢翻阅地图的大照片。《人民画报》封面刊登大幅的人物照片,又是一位老科学家,这在当年是非同寻常的。

  无疑,三位科学家的业绩,是中国石油(601857)、国防、农业等事业的集中体现,而李四光、钱学森、竺可桢又正是新中国两代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毛泽东选定他们并与之会见和会谈,显然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

   竺可桢提出农业生产建议毛泽东阅后激动不已

  这三位科学家,李四光生于1889年,竺可桢生于1890年,两位都是老科学家,钱学森则生于1911年,是后起之秀的科学家。

  他们都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特别是李四光、竺可桢两位。李四光曾是“现代评论派”的一位成员,竺可桢曾是厌恶党派政治的纯粹学者和教育家。在他们的思想当中,主要起作用的,是曾流行于中国思想界的自由主义和“科学救国”思潮,以及传统的“贤人政治”,等等。当然,他们也都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抗战胜利不久,周恩来主持中共南方局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重庆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长是竺可桢,监事长是李四光。1947年,竺可桢担任校长的浙江大学学潮迭起,“于子三事件”更把浙江大学推到了“东南民主堡垒”的风口浪尖。当时,李四光也正在杭州养病,他曾表态支持学生运动的正义性。

  这三位科学家,也都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导集团成员。当年,竺可桢还与吴有训、陶孟和等,致函赵元任、赵忠尧、李方桂、张香桐……动员他们回国,钱学森则是当时众多回国的科学家之一。此后,李四光率先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钱学森是翌年加入的,竺可桢则是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作为著名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19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3卷扉页上表示说,这本书的出版是献给李四光和竺可桢的,由此可见其声誉了。

  1963年1月16日,竺可桢出席了中国科学院党组扩大会议,阐述了科研工作如何支援农业生产的意见。会后,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农业,在当年8月利用休假时间,撰写了题为《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的论文。这篇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气温、降雨量和太阳辐射3个气象要素的特点,指出了增加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建议。毛泽东在国家科委的内部刊物上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激动不已,遂拟约见竺可桢,以及李四光和钱学森这三位科学家。

  这就有了1964年毛泽东在卧室中约见三位科学家一事。之所以是在卧室里约见,是因为竺可桢、李四光、钱学森都已是共产党员,也就不必拘束,进而可以畅所欲言了。同时,毛泽东在床上与科学家畅谈,也是他自称其身上固有的“猴气”使然。毛泽东曾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这“猴气”,在生活上可以理解为厌恶和极力挣脱生活中的一切俗套的习性,表现为随性和浪漫等。比如这次约见,四位主客,毛泽东是1893年出生的,较李四光、竺可桢都要小,按常理他应该取恭敬之状才是,然而,毛泽东这次却是纵情而谈。也就在这次约见中,毛泽东毫无拘束地向三位科学家了解并与之讨论了一些科学问题,也对三位科学家发表了自己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意见。他热忱希望三位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

  和毛泽东分工管天的科学家

  1964年2月6日下午,三位科学家被先后邀请到中南海丰泽园。在毛泽东的卧室里,他们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事后,三位科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这次接见有过一些回忆。

  关于这次接见,李四光曾对他的女儿李林回忆说:“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哪儿。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钱学森还写了回忆文章,他谈了“毛主席讲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前进的道理”,等等。

  他们3人中,只有竺可桢留下了宝贵的当天的日记。他写道: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钟得毛主席电话,要我去中南海谈话,并说只约了仲揆和钱学森。我到中南海怀仁堂后的(乙组)时,见毛主席卧室两间,外间摆满图书,内室一大床,桌、椅、床上也摆满图书。他卧在床上与我握手后,床前已摆好3椅,我坐下正要问好,他就先说见到我关于《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一文,并说农业八字宪法‘水、土、肥、密、种、保、工、管’外,还要加‘光与气’。他对于太阳光如何把水和碳氧二(二氧化碳)合成为碳水化合物有兴趣。未几仲揆和学森来,就大家谈地球形成之初情况,如何空气合成了许多煤与石油,动植物如何进化。他又提到无穷大与微观世界、正电子与反电子的辩证法。问钱学森反导弹有否着手,毛主席以为应着手探研。谈到仲揆造山运动和冰川,因此谈到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与历史时代气候的变迁。毛主席又问到近来有否著作可以送他看。3点告别。”

  翌日,竺可桢又在日记中记载了与毛泽东前日约见有关的内容:

  “7日,裴副院长(即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来谈,询昨日下午毛主席谈话情况。我告以经过情形,但我耳不明、且记忆太坏,所以未必全能记得。昨天所讲可以看出:一是关于农业八字宪法,毛主席以为‘水、肥、土、密、保、种、工、管’八字宪法在农业方面照顾尚有缺点,应加‘光和气’(日光和气候)。次则关于反导弹问题,并盼能组织一个小委员会研究其事。”

  “昨天和毛主席谈后,今日写了封信给他老人家,并送他《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和《物候学》各一本,因他老人家昨天曾问:‘你们有什么著作?’交与沈文雄(竺可桢的秘书)由院送去。”

  有的文章还更详细地叙述了当时毛泽东和竺可桢的对话,即毛泽东对竺可桢说:“你的文章(《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则回答说:“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又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