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日本评论:公众谣言的心理分析(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4:51

“合理化”努力导致谣言

对于广州市民来说,哈尔滨市这次地震谣言的演变情形并不难理解。“非典”期间,广州市的各种小道消息也是在某一日达到高峰的。此前,先是医院等地方的内幕人士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接着他们又去告诉更多的人。但是,因为这些内幕人士一开始也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这个传播很快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谣言。人们拼命地发短信、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最终,到了某一天,因为人们发短信、打电话太频繁太多,整个城市的电信网络陷入了“大塞车”。

早在1985年,前苏联学者谢可芬就在其《谣言》一书中称,谣言是社会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当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时,我们必然想与人交流。但是,我们不能只说“我担心极了”、“我高兴极了”、“我非常非常害怕”,我们还必须得说出为什么担心、为什么高兴和为什么害怕。如果我们不说,对方也会询问。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给自己的情绪一个解释。但是,当自己要么缺乏相关的信息要么必须隐瞒相关的信息时,这个解释过程就会有误导或误解产生。谣言也由此而生。

多数人难以忍受模糊信息。当模糊信息出现时,多数人会强行进行解释,不做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他们就会焦灼不安。并且,当情绪紧张时,人们对模糊信息会变得更加不能容忍。所以,可以说谣言是人们为解除紧张和不安所做的努力。

从这一点来说,谣言夹杂着的信息其实只是谣言所隐藏着的恐慌情绪的表面现象,它远不如情绪本身更真切。如果想消除谣言,就必须努力去消除谣言背后的恐慌情绪。

否则,如果只对谣言做工作,那么,这个谣言消除了,另一个谣言就会随即产生。

(三)集体性暗示:谣言传播的机制

公众谣言是在庞大人群中传播的,而群体心理的互动机制导致谣言很容易愈燃愈烈。当缺乏强大的指引时,群体的互动只可能会越来越远离真相,而不是相反。

群体心理学的鼻祖、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暗示是群体互动的心理机制,“暗示可以使一切产生”。

当谣言最初传播的时候,作为谣言的传播者,一个人一开始会有两方面的认识:

对自己,他知道“我无知”;对别人,他宣示“我肯定”。

这是一种自动心理。就像在导语中,我提到,当我对广州的朋友传播北京大学的爆炸事件时,我自动将同学传播给我的信息“好像是春圆”篡改成了“就是春圆”。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于是我们装作很自信的样子去暗示别人,希望他相信自己。在这种时候,我们并不是信息的传播者,我们是自大的、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

但短信刚发出去,一面对自己,我又有点忐忑不安了,“我怎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好像一定是真的似的。”

然而,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之下,这种忐忑不安会迅速消失的。群体的互动就仿佛是一个暗示竞争。我们以“我肯定”暗示别人相信自己,别人也会以“我肯定”来暗示我们相信他。当我们的暗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别人的认可,而别人的暗示又得到了我们的认可后,我们面对自己时的戒备会迅速消除。当这个过程迅速重复了好多遍,又没有强有力的信息否认我们,我们的反省和自我戒备最终会消失为零,自己最终将谣言当作了事实。

到了这个时候,勒庞认为,群体的每一个人就模糊了“亲历事实”和“暗示事实”的界限。当他们在描述“暗示事实”时,就仿佛这件事情是真的发生过一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这一点,在深圳“公交车抢劫谣言”中表现得最典型,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那位高科技公司的员工妻子,在向丈夫表述“暗示事实”时,就像描述“亲历事实”一样,将细节描述得栩栩如生,以至于丈夫没有发生一点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