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拼音版杜牧:公众谣言的心理分析(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37:38
公众谣言的三种类型

  

根据谣言所流传的情绪,可以将谣言分为三种:愿望谣言、恐慌谣言和攻击谣言。

愿望谣言反映着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梦想或欲求。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常会有这样的谣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两个月内德国就会发生政变”、“日本的储油量只能用六个月了”、“希特勒死了”等等,这些谣言都是典型的愿望谣言,它可能是战争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用来鼓舞己方的士气并打击敌人,但也可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谣言。

攻击谣言通常是一方故意制造的谣言,目的是打击对方,这在政治斗争中比较常见。譬如,以色列前一段时间频频爆出“美国要打击伊朗”的攻击谣言,其目的是引导舆论并给伊朗制造压力。

恐慌谣言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因容易造成某一方的损失,它与攻击谣言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恐慌谣言的来源很难查清,有很多恐慌谣言似乎并非是一些人有意操纵的,而是大众恐慌心理的普遍反应。

哈尔滨的地震谣言、珠三角的“200亿炒楼资金”谣言,都是非常典型的恐慌谣言,它们的迅速流传,与公众的恐慌心理密切相关。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都是恐慌谣言。

(一)恐慌:公众性谣言的基础

强烈的恐慌情绪是公众谣言的基础。谣言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者所传播的首先不是信息“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情绪“有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或发生了)”。

不过,恐慌谣言之所以得以传播,还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公众是否有同样的恐慌心理基础。如果有,公众的恐慌心理就很容易被唤起,谣言从而传播开;如果没有,谣言就很难传播。

譬如,“珠三角杀入200亿炒楼资金”的谣言,尽管其风头很小,只是一个商人在一家媒体上的一家之言。但是,这个风头却立即击中了珠三角公众的心理基础:他们担心楼价暴涨。公众的这种心理恐慌是这个小小的风头引起巨浪的基础。其他媒体之所以纷纷跟进报道,正是因为各家媒体的记者知道这是大众的关注点。

至于哈尔滨地震谣言,地震本身就是一个恐慌性信息。

除了这两起瞩目的公众谣言外,近期还发生了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深圳某科技公司员工的妻子,为让丈夫早日买车,而泡制了《11月15日早上,深圳K113全车给洗劫一空》的谣言,这一谣言被其丈夫发表在网络论坛上后迅速传播全国。不过,这种谣言之所以得以迅速传播,也有其心理基础,那就是网民对深圳治安的印象。

(二)信息的掺和:谣言的形成

恐慌是这些公众谣言的心理基础,当我们心中积攒了太多的恐慌时,我们就会急着为这种情绪找一个解释。

这是所有情绪的特点。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们习惯上要找一个高兴的理由和别人交流;特别郁闷的时候,我们习惯上要找一个郁闷的理由讲给别人听顺便宣泄情绪;特别恐慌的时候,我们仍要找一个恐慌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当相关信息严重匮乏的时候,谣言就会产生。

譬如,在哈尔滨的地震谣言中,可以想象最初的源头。一些内幕人士早就获知将停水数天的消息,他必然要去告诉他的一些亲朋好友,但是,他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说出特别具体的理由,他只能对他的亲朋好友说“相信我,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理由,所以要停水几天。但具体的消息,我不能告诉你们。”接下来,他的每一个亲朋好友都会去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他们也势必会去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

但是,除了最初的信息源之外,其他传播者根本没有合适信息去解释,他们为何这么恐慌,他们只好去猜测,抓到任何可能的信息去猜测。正好,早在7月25日,同在黑龙江省的林甸市发生过5.1级地震,此后黑龙江省一直在加强对地震知识的宣传以及各地区的地震网的建设。这样一来,地震成了解释这种巨大恐慌的最合适理由。于是,地震谣言由此产生,并像疾风烈火一样迅速传播,在短短的24小时之内让整个哈尔滨的市民都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也有少数的分析认为,地震谣言的传播是一件独立的事情,很可能与松花江的苯污染没有关系。不过,这种分析无法解释为什么地震谣言能在24小时之内让整个哈尔滨陷入歇斯底里状态。更合适的分析是,地震谣言是松花江苯污染乃至接下来的停水事件的变体,此前,市民们早就遭受了大量的小道恐慌消息的袭击,有了这个情绪的铺垫,地震谣言24小时之内攻陷哈尔滨市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