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罗奥特曼格斗1:河北省09-10中考试题点评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53:45

2010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点评

      石家庄第四十中学 高级教师 刘 颖

  2010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考查全面,布局合理,题量适中,难易适度,选材贴近生活而富教育意义,命题新颖朴素而独具匠心。

  这套试卷的“面目一新”主要体现在试卷与往年的种种变化上。

  大的来讲,2007年以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都是考查三篇现代文阅读,而今年为两篇(说明文和记叙文);几年来我省首次出现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的课内外对比阅读。

  小的来讲,以田字格形式考查书写、对现代诗文(《沁园春 雪》)进行理解性的考查、标点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对文言虚词进行考查、对课外语句的翻译进行考查,这些试题在我省中考语文历史上都是“首次”。并且一些常见的试题在面貌上也进行了改变。

  此外,本套试题还有更多的亮点。                      中学网络课堂火爆招生

  一是试题时代感强、贴近生活,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比如玉树地震、低碳生活、世乒赛等材料都充满了时代气息,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鸟类资源、忧国忧民情怀、热爱读书、《最美的善举》等背景都在引导着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是考点全面,布局合理。在重视常规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本套试卷考查到了“古诗的作者、人称的作用、写法”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的比较“偏僻”的知识点;在重点考查《曹刿论战》的基础上,涉及了课外文言语段以及《岳阳楼记》、《马说》等课内其它五篇古文,考查范围广泛;现代文阅读在重点考查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基础上,在第6题第(2)问则用“谈认识”的方式考查了学生的议论能力,在布局上前后勾连,遥相照应。

  三是本套试卷第1题以田字格形式引导师生重视书写;第5题对标点的考查,其材料来自课内文章;对古诗的作者、人称、颈联等比较“偏僻”的知识点的考查则更是引导教师要“全面”教学,不可偏废;此外漫画、《曹刿论战》的考查对喜欢押题的教师而言应该是“意料之外”。

  四是作文收放有度。“____来了”,这一题目应该说对学生限制很少,有利于各位考生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最熟知的内容去写作,有利于考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同时“来了”一词又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必要的限制,对“宿构”的作品是一个有力的遏制。

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09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反映《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贯彻落实《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的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试做简要分析。一、具有河北地方文化特色《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今年试卷第6题要求学生为一则新闻拟标题。材料取自2009年4月22日《河北日报》,原题为《“文化国门·河北华章”活动启帷》。“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民航总局和省政府指导,旨在借助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动态展示、文化体验和静态展示活动,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北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河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国门活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河北和中国文化。选取这则新闻材料,一方面开发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考生了解了河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凸显了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课程标准》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2009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说明文阅读材料介绍的是出土于我省保定满城汉墓的国家一级文物——“长信宫”灯。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堪称“中华第一灯”。国家邮电部和邮政总局曾先后两次发行以“长信宫”灯为图案的邮票,“长信宫”灯还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展出。“长信宫”灯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河北人民的骄傲。选取《“长信宫”灯》作为说明文阅读材料,对于提高我省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宣传河北文化意义重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会感受到河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丰厚,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阅读材料文质兼美一份语文试卷质量的高低与选文质量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今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非常厚重,可谓文质兼美。文言文阅读选取了两篇材料,一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另一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说明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社科文《“长信宫”灯》。这篇文章不但条理非常清晰、语言简练通畅,而且文化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说明的内容,试卷上还配置了精美的实物图片,文字与图片相映成趣。这在以往的说明文阅读试卷中是不多见的。议论文阅读材料——《读书杂谈》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中的《而已集》。此文是鲁迅于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对中学生的一次演讲,也是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这篇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谨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此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阅读这样的文章会对考生的读书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记叙文阅读材料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精品。全文篇幅短小,仅有八百多字。作者从昙花历经三年终于怒放的过程中得出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的人生感悟,获得了有益的启示。这篇文章将景物、情感、哲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篇美文。    三、强化对教学的导向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年的语文试题导向明确,积极引导我省语文教学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思维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今年的语文试卷覆盖面广,《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几乎都有涉及。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不可偏废。今年的一些考试内容触及了教学的盲点。如第4题修改病句的考查,首次引入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考查。这就使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扩大到了复句的范畴,将语法教学的触角引导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如第7题,首次将解释文言虚词的含义列入考查范围,称得上是历史性的突破,这对加强文言虚词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两篇课文(一篇是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另一篇是非推荐背诵篇目),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押宝,这个导向无疑是良好的。再如记叙文阅读中第21题“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考查了议论、抒情与说明这些表达方式的区分,弥补了我省以往对这方面内容考查的空白。今年的一些试题,还会将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如第5题为名著阅读题,采用“为给出的对联拟写下联”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原著的阅读以及理解、概括的能力。《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推荐了阅读的书目。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远远没有落实到位,今年的这道试题无疑将对加强名著阅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如第14题“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这其实是对说明中逻辑顺序的考查,需要考生通读这三段文字,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思考它们位置能否互换及原因,这就需要深入思考,增加了思维含量。这对今后深层的阅读教学也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今年的试题,还注重语言赏析能力,突出语文因素的考查。《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第16题:“第②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通过考查一个表推测的词语,使考生认识到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弥补了我省中考语文的空白。如第20题是对“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这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考生首先要判断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体会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这是对语言因素的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综合考查。四、精心创设亮点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进”是中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我省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都会出现一些富有创意的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年也不例外,试卷中不少可圈可点的亮点题目,体现了命题人的匠心。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题目。如第3题是一道字形辨析题,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将错别字放在具有时代感的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去辨识,更加新颖实用。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的要求。如第5题: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拟写下联是一种高级的仿写,富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名著阅读,力图摒除“浅阅读”、“伪阅读”的倾向,是一道全新的试题,既有综合性又有创新性。再如第19题“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需要考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情感”,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今年的试题,打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如第11题: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就“环境与人的关系”说出以上两种现象各自蕴含的观点。此题在保持去年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又考查了考生抽象的思辨能力。荀子的话,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而周敦颐的话,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这样,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话题出发巧妙设题,考查了考生“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又如第18题“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目前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由文本拓展至学生学习实际。既考查了考生对作品内容、作者思想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能力。将文本意图、作者意图、读者意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式阅读、创造性阅读,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对话”理念。再如第21题考查阅读材料与链接材料的比较阅读。此题的链接材料是关于“昙花”的说明性文字,在语言表述、行文风格上与文本截然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运用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在阅读材料中加入链接材料,扩大了阅读的容量,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种命题方式在我省中考中尚属首次。五、作文试题匠心独具今年的作文试题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这道作文题新颖别致、富于创新。它将命题作文的限制、选题作文的灵活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这是我省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一个进步。《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今年的作文试题写作素材宽泛,围绕“墙”这个话题,可以写物质的“墙”,也可以写精神的墙。写作时,可以从墙的质地材料角度入手,可以从墙的外形特点入手,可以从墙的功能作用角度入手,还可以从人们对墙的认识角度入手……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利于考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此外,写作内容宜深宜浅,可以真实反映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甄别考生的思维质量和写作水平。《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要求:“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今年我省中考作文试题符合这个要求,是很受师生欢迎的试题。试题的提示文字,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开阔了考生的写作思路,便于学生很快地进入构思过程,把握写作主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主题深刻的文章。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实现了淡化文体的写作要求,考生人人都有自由挥洒的空间。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个题目可以从墙的质地、类别、形状、功用等内容出发写成说明文,可以从墙的某一角度引发议论写成议论文,还可以从一个与墙相关的故事写成记叙文。总之,2009年我省的作文试题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将会涌现出一篇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综上所述,我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命题思路清晰、选拔与导向功能并重、知识与能力覆盖面广、命题材料精当、题干设计科学规范,继承中有发展、平实中有创新,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语文试卷。 200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评析200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稳”体现在试题保持了总体稳定的风格,而“变”和“新”主要体现在强化了发展为本的原则和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如下:一、保持了总体稳定的风格总体稳定是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贯特点,今年沿袭这一传统。——依据充分,无偏、难、怪题。试题考查的所有知识点均以《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以下简称《学科说明》)的相关要求为依据,严格控制考查范围。——具有较高覆盖率。整套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24个学习主题,达到全部考查范围的80%。在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的前提下,还兼顾了学科知识的全面考查。——呈现方式相对稳定。整套试题共采用了选择题、读图,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以致用,回答问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等五种题型。这些题型均依据《学科说明》的题型示例,且与近两年的试题呈现方式保持相对稳定。——不回避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国际金融危机、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55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等热点话题,试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全面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不是难为考生,这种思想在今年的试题中表现尤其突出。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较近两年进一步下降,同时,在个别地方,为了减少考生的审题困难,命题者又不惜笔墨。试题所用材料及设问角度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全省各地区间的差异等情况。二、强化了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历史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年的试题(一)强化能力立意,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依据历史课程目标和《学科说明》的明确要求,试题对这一方面的考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考查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并能够对历史信息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例1 第11题: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本题的题干提供了论点:左宗棠的某些行为符合民族英雄的特征,题肢提供了相关资料,要求考生从中找到支持该论点的史实充当论据。特别指出的是,题干中对民族英雄的概念进行了说明,一则给考生新的情境,二则切实降低了审题难度,对于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有效考查。此外,本题还考查了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2 第32题的问题(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附材料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解答此问,首先需要从材料中收集相关信息,如两个集团“重新组合”的历史背景、各自目的等,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上述国家“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是共同利益的存在。例3 第33题的问题(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附材料一: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解答此问,同样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收集身处“当时的局势”相关力量的信息,如外国列强、(北洋)政府、国民(或群众)以及“我们”,然后形成对他们所处地位的认识。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认识”是站在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视角,强化了分析历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环境中去的历史思维方法。2.考查综合所学知识探究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想象能力。例4 第12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探究式学习能够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本题题干的设问中提供了一个论点,即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解读这个“成功”的含义,然后再到题肢提供的资料中寻找相应的论据。 例5 第24题: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把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这一决议的实施 A.使广大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               B.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C.表明西藏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     D.为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奠定了基础本题使用的也是新资料,主要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想像能力。材料提供了西藏地区土地改革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它们与内地的土改运动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其产生的结果应该可以判断出来。此外,第11、12、24、32等题目对结合所学知识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也进行了不同程度考查,如民族英雄的特征、判断历史事件成败的依据、土地改革的影响、国家间结盟的共同原因等。

3.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历史图表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必要的学科能力。

例6 第14题: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右图是一幅反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路线的简图,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包括部队名称、行军方向、行军目的地等,除此之外,四个选项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图中的信息,即行动的大致时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至解放南京期间。

例7 第18题:由下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联邦德国在西欧四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C.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D.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本题使用的是一幅数据统计柱状图,图中提供的信息包括统计项目(见图名)、国家、具体数据(包含相互的比较关系)。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图的基本内容,就像读文字材料一样,读懂资料是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首要前提。其次,进行比较、归纳。其中,要特别注意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4.考查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例8 第22题:2009年“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右面的老照片后,纷纷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A.34                      B.50                      C.55                      D.60本题通过图片和文字情境提供了两个时间,要求考生计算出两个时间之间的长度,计算历史年代题的变型。正确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准确判断出老照片的拍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照片下方的说明文字。所以,本题考查的不仅是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还包括识别和使用历史图片的能力。(二)与高中课程改革衔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方向。2009年秋季,河北省高中课程改革将进入实施阶段。初中阶段的教学要与高中课程改革顺利衔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今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高度关注这个问题,继续深化新课程理念,命题思路和方式全面出新。1.问题设置材料化、情境化,加强对阅读、理解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据统计,通过提供材料或情境设置问题的有12题,占整套试题(不含第34题)的75%。——材料呈现方式丰富。试题使用的材料中,除文字材料外,还有影印图、地图、数据统计柱状图、场景照片和实物照片等多种类型。不仅使试题呈现方式更加鲜活,还考查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例9 第13题:下列连环画反映的史实,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是

   本题材料选用的是连环画的影印图,内容生动,信息明确,难度适中。

——材料内容生活化。这类材料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例10 第31题:图一 穿行在青藏线上的火车          图二 停靠在石家庄国际机场的飞机——材料应用充分,能力要求层次分明。应用充分指材料和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如第11、12、13、14、18、22、24、31、32、33题等;能力要求层次分明,指不仅要求初步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还包括分析、归纳和迁移等层次的能力要求。例11 第33题问题(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中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本问题不仅要求综合两则材料的信息,归纳出相关原因,还要考虑到前面的问题中涉及到的内容。一是材料与设问联系非常紧密,二是比较前面的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又高了一个层次。2.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力。3.通过调控设问角度,强化对论从史出思维方法的考查。如第11、12、18题及第32题问题(2)、33题等。4.适度考查中外结合知识,培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31题,选取中国的材料,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第33题,从国外、国内的角度分析推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解放的原因等。三、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中考历史试题担负的不仅是评价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的任务。她还肩负着对考生的教育功能(主要指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全省初中历史教学导引方向的功能,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功能等。今年的试题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和落实了这些功能。(一)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引导更适合。“初中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所以,今年的历史试题中几乎处处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没有武断的说教,没有空洞的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例12 第17题: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说明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惟一手段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此题用史实雄辩地说明,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构成巨大的威胁。例13 第19题:发动战争者通常是被谴责的对象,但在下列人物中却存在例外,他是A.远征俄国的拿破仑       B.侵略孟加拉的克莱武C.发动埃及独立战争的纳赛尔 D.挑起科索沃战争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此题一是强调了破坏和平者可耻,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二是指出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和扩张斗争具有正义性与合理性;三是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又如,第11、13、33题从不同角度说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14、15、20、22、24、26、34题通过多方面的事实,证实了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性;第32题,意在告诉人们,面对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只有合作才能最大程度上维护各自的利益。(二)用历史的眼光解读现实中的热点,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今年的试题通过深度分析相关历史现象或事件,来反映当前社会热点。第31题使用的两幅图片:建国前封闭、落后的青藏高原现在开通了现代化的火车;毗邻京津的年轻城市石家庄不仅拥有国际机场,而且旅客吞吐量超过了百万,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建国60年来,我国发生的深刻变化;第33题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化的原因及影响,说明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反映的热点是当前全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活动。 

2010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点评

      石家庄第四十中学 特级教师 余荣丽 高级教师 秘洪生

  1、试题保持了与往年中考试题的连续性。

  2010年河北中考化学在题目的设置上,保留了部分有生命力的传统题,如31题框图推断题,考查初中常见的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35题探究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没有出现“难、偏、怪”的试题。

  2、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试卷更加注重对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及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重视考查学科能力,体现了试题综合性。

  4、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具有时代特点。

  试题考查了世博园内太阳能使用的好处,立足于学生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重视了化学与STS的联系,选取的素材比较新且来源广泛,内容涉及环保、材料、能源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石家庄第四十中学 中教一级 王 伟 李 娜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在去年的基础上稳中求变。试题内容体现主题式考查较多且突出了对于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两大特点。

  一、紧扣中考考试说明,突出能力立意。

  考查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型选择题非常突出,比如,第11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第15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等,这些试题都突出了从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紧扣考试说明,在32题最后一问中,考查了对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的评价,实际上是2010年考试说明变化中的历史小论文题的反映。

  二、结合周年纪念以及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

  试题着眼从社会热点出发,自然引出历史,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体现学以致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比如选择题中考查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双百人物、民族团结问题;31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33题活动探究题,考查上海世博会、34题考查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等等。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石家庄第四十中学 中教一级 王 伟 李 娜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题在去年的基础上稳中求变。试题内容体现主题式考查较多且突出了对于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两大特点。

  一、紧扣中考考试说明,突出能力立意。

  考查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型选择题非常突出,比如,第11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第15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等,这些试题都突出了从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紧扣考试说明,在32题最后一问中,考查了对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的评价,实际上是2010年考试说明变化中的历史小论文题的反映。

  二、结合周年纪念以及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

  试题着眼从社会热点出发,自然引出历史,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体现学以致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比如选择题中考查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双百人物、民族团结问题;31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33题活动探究题,考查上海世博会、34题考查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