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家具胡桃大师:总理,我们准备好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0:33



温总理在东北师大免费师范生来信上批示:

    “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   总理,我们准备好了!

敬爱的温总理:

  您好!

  我们是东北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的代表——“师魂先锋队的18名学生,请允许我们奉上最诚挚的问候:您辛苦了!

  2007年2月,您曾来到我们学校视察,当时您就提出要培养成千上万的教育家来办学,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做教师。今天,我们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首批受益者,已经到了向您递交毕业鉴定的时候。我们郑重地向您承诺:总理,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扎实精湛的教师技能,准备好了燃烛吐哺的师德师魂,更准备好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从教之志,希望您能看到我们无悔的决心与虔诚的企盼。

  作为免费师范生,我们首先以提高为师从教技能为本,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学习和训练。记得总理您曾说:要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国家给予我们特殊的照顾,既免除了我们全部的学费、住宿费,还按月补助生活费用。学校也给予我们重点的培养,校长的亲自授课,名师风骨的品读与对话,育我师德;在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践区践习,校内模拟、基地校实习、实践反思的全方位的锻炼,赋予师能;学校还专门为我们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教知识更教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授吾以渔。国家和学校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怎能不努力。3年多来,我们将理想写在了每一个脚印上,在书香学风弥漫着的师大校园中,和其他免费师范生同学一起晨读、一起自习、一起练习三字一话,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磨炼与提升。如今的我们,不论是在基本技能、专业素质方面,还是在形象气质、人格修养方面,都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不能只有技能、有激情,还必须做好长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思想准备。在这方面,我们深深得益于学校文化的涵濡浸渍。东北师范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我们在不同时期都有堪称全国师德楷模的优秀校友——50年代的冯志远,扎根西部42载,虽双目失明,却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60年代的陆家羲,攻克了130年来无人解决的世界数学难题斯坦纳系列;80年代的郭力华,视讲台如生命,虽身患重病仍坚守教育岗位;新世纪的马宪华,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大山深处,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他们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他们身上充满爱、能吃苦、肯奉献的核心价值取向已经融入到每一个东师人的血液之中。我们师魂先锋队一行18人曾专门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看望马宪华老师,和马老师一起重走过那肩负责任的33里坎坷山路、聆听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从教生涯后,我们更坚定了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决心;因为我们知道,基层真的需要我们!

  在我们心中,教师是一份播撒爱心的神圣职业。记得您曾说师范大学的学生是为教育而学,还叮嘱我们要兼善天下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我们领会了,记住了,更践行了。

2008年,我们曾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集体助养了一名灾区孤儿,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第113位助养人,那时我们曾专门向您写信汇报还幸运地得到您的回复,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添信心;2010年,我们创建了“厚普公益学校”,组织全校免费师范生为长春市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的中小学课程补习,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我们连续3年开展“我眼中的基础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汶川、玉树等地区进行义务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把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爱播撒出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即将挥别母校,面对就业这新一轮的挑战,我们也曾有过一些困扰和彷徨,不敢确定工作编制等是否能顺利落实,毕竟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嘛。但是当我们看到,各个省都响应教育部号召而下发的具体政策总是从我们的切身实际出发;学校总是在获取政策文件的第一时间,就为我们进行就业政策分省解读和分省咨询指导;校园网上的一万多条市场信息,老师们也总是根据我们个人需求系统梳理后,再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我们。总理,我们有些惭愧。现在我们想清楚了,也不会再犹豫,有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坚实保障,我们会更加坚定地践行自己的承诺与理想——回本省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任教!

  总理,听说您要参加我们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我们是多么期待能到典礼现场聆听您的讲话!总理,请您放心,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一定尽快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在基础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此致

 

敬礼

  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

  岑媛 李浩 李珍 郑新铭 刘枭 段依宏 谌洪亚 朱曼红 刘延鹏 李少良解宏伟 李阳 陈代强 邹华阳 罗凌云 陈美丽 邵元 洛桑更才

                 2011年4月6日

2011年4月27日《中国教育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