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堂水之密语有几种:漆园廉吏故事之二:避居蒙城的名士——嵇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2:24

漆园廉吏故事之二:避居蒙城的名士——嵇康


2010-06-18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濉溪县临涣)人,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魏书·嵇康》记载:嵇康本姓奚,会稽人,取稽字之上,加山作为姓。另一种说法,铚地有嵇山,因安家在山的旁边,于是以嵇为姓。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好学,对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一生勤奋著述,有《嵇中散集》等。

蒙城老城的东北角,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叫嵇坑,塘中有一个小土山,叫嵇山,山上建有一亭,叫嵇康亭。每当春夏之际,山上山桃花盛开,绿柳成荫;水中碧荷溢香,随风飘散;夜晚月照山头,水色云影,情趣幽然。因此,“嵇山夜月”为蒙城“八景之一”。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愤世嫉俗,仰慕庄子,曾避居于此。

竹林七贤里,最有才情的,是嵇康。他英俊潇洒,仙风道骨,有一次,他到森林里采药,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可见他有多飘逸。嵇康不像阮籍疯疯颠颠,他不但很少装疯卖傻,还有点正经八百。后人评说他才情虽高,明哲保身的功夫,却远逊阮籍。

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称嵇康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的人物”。确实是这样。嵇康在哲学上主张回归自然,反对儒家虚伪的礼教;在政治上,不满司马氏集团,表现为刚肠嫉恶,锋芒毕露;在文学上.倡导“心写心声不失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见解,文风犀利,泼辣洒脱;生活上,尚奇任侠,厌恶官场仕途,先后避居于山阳、蒙城和洛阳附近。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率真好义的稀世之才,在风华正茂时被司马昭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不畏强权

当时,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大势已成,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拢络当时的名士。司马昭想拉拢嵇康,他却跑到河东避居起来。司马昭想请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他不仅不领情,还跑到郊野去打铁、种菜。这让司马昭既恨之人骨,又拿他没法。司马昭想效法汤武(汤、武分别指的是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王商汤和周武王,他们通过革命,建立了新政权),以武力夺取天下,嵇康就批判汤武。司马昭当时被封为晋王,每每自比周公,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约束一些读书人,企图通过禅让篡位,嵇康就写文章轻视周孔(因为周公和孔子都赞成商汤、周武王革命)。他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儒家礼法和维护礼法者的虚伪本质。他这种“批判汤武,轻视周孔”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否定“今王”——司马氏。嵇康这些行为埋下了后来杀身的祸根。    

与朋友绝交

嵇康得罪头号权贵司马昭还有另一件事。事情和嵇康写给他的好友山涛的一封信有关。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形形色色的人,他都能保持—种温和友好的关系。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之范,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他当时担任着尚书吏部郎,干着干着不想干了,要辞职。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信中陈述自己不能任职的种种理由,他在信中写到——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你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你不了解我,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习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事理,又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不知会招来多少麻烦事!……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那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

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些,真不知该说什么。

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房屋里教育孩子,常与朋友们叙叙友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阄人身上一样。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

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这封信很快在朝野传开,朝廷也知道了嵇康不合作的态度。司马昭杀嵇康已成必然,只是一时还不好下手,因为,嵇康不合作的态度虽然很明显,但不能就任的理由说得也很充分。

奚落钟会

一天,嵇康和他的好朋友向秀,正在大柳树下打铁,忽然看到一支华贵的车队向他们驶来,“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为首的正是当时朝廷宠信的一个贵公子,叫钟会。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钟会对嵇康很敬畏,当初他写完《四本论》后,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气,只好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户里。现在他的地位已经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决定隆重拜访。  

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为的是向嵇康显示自己的不凡,但嵇康根本就看不起这种趋炎附势的贵公子。他扫也不扫钟会一眼,招呼也不打,只顾与向秀埋头打铁,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出发前钟会向宾从们夸过海口:嵇康看到我这阵势,会受宠若惊,绝不敢小瞧我。见此情景,宾从们面面相觑,钟会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看了好久,嵇康仍不理不睬,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却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哭笑不得,转过头来,皮笑肉不笑地说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我听到所听的而来,看到所看的而去。)

问和答简洁而巧妙,但钟会心中实在不是滋味,鞭声数响,庞大的车马队回洛阳去了。

嵇康连头也没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着车队扬起的尘土,心中掠过一丝担忧……中国有句话:“只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后来的事确实应验了这句话。但这才是率真的嵇康,正如山涛所言:“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为朋友慷慨赴死

嵇康还写过另外一封绝交书,绝交对象是吕安的哥哥——吕异。本来吕异、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原来吕异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偷偷地占了她,为了掩饰,竟给弟弟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上诉朝廷。

“不孝”在当时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显示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乐于借以重申孝道。相反,作为被告的吕安虽被冤枉却难以自辩,一个文人怎么能把哥哥霸占了自己妻子的丑事公布于众呢?而且这样的事,证据何在?妻子何以自处?家族门庭何以避羞?

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吕安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向他倾诉了一番。嵇康就是嵇康,拍案而起。吕安已因“不孝”被定罪,嵇康不知官场门路,唯一能做的是痛骂吕异一顿,宣布绝交。

这次的绝交信写得极其悲愤,怒斥吕异诬陷无辜、包藏祸心;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对不起吕安;对于吕异,除了决裂,无话可说。

尽管他非常愤怒,但能做的事情却很小:在一封私信里为一个蒙冤的朋友说两句话,同时识破一个假朋友,如此而已。但仅仅为此,他被捕了。

理由很简单:他是不孝者的同党。

就在这时,司马昭所宠信的钟会又落井下石。自从受了嵇康奚落后,这位贵公子正苦于没有机会出气呢,于是向司马昭道:嵇康,是一个卧龙,千万不能让他起来。陛下统治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我只想提醒您稍稍提防嵇康这样傲世的名士。您知道他为什么给他的好朋友山涛写那样一封绝交信吗?据我所知,他是想帮助别人谋反,山涛反对,因此没有成功,他恼羞成怒而与山涛绝交。陛下,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那些危害时尚、扰乱礼教的所谓名人,现在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诽谤圣人经典,任何君主都是容不了的。陛下如果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就难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

钟会一走,司马昭便下令:判处嵇康、吕安死刑,立即执行。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往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他想起了一生中许多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自在住所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他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自己,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随后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想到这里,他黯然神伤。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的学生正拥挤到刑场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感动了……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首曲子吧。”不等官员回答,便对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刑场的高台上,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从今以后就要消失了!”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嵇康弹毕,从容赴死。

这是公元262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嵇康死后,葬于蒙城西北石弓山南麓(今属涡阳县)。他所著《嵇康集》十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曾经校阅过《嵇康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嵇康的论文比阮籍的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这位秉性刚直、敢说真话而被屈杀的魏晋诗人、音乐家和思想家,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为了纪念嵇康,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蒙城知县淡如水建亭于嵇山之上,名嵇康亭,后毁。嘉庆十八年,知县周鹤立重建一亭,后又倾毁。1962年,蒙城县城关镇再于嵇山上重新建亭,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