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杰的近况:睁眼看中国(聆听书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44:26
——访《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
本报记者 张健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6日   20 版)
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而且影响了世界,“中国模式”早已成为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震撼》一书,正是系统研究“中国模式”的理论著作,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此书作者通过走访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其独特观察与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并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近日,记者采访了此书作者张维为教授。
记者:是什么促成您写《中国震撼》?
张维为:中国发展到今天,有些问题不能回避:我们要把自己的成绩和问题讲清楚,把未来的发展方向讲清楚,把一些全球性的问题讲清楚。这本书就是力求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探讨涉及中国崛起的主要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同时也为形成一种比较强势的中国话语做一些工作。
记者:书中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把数千年文明传统与现代国家形态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四特”的特征。这些特点会给中国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张维为:有人只认同西方模式,认为今天的美国就是明天的中国。其实,中国是不同性质的国家,是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这一“文明型国家”有8大特征,也可称为“四超”与“四特”: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些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整合而成的“百国之和”的大格局。这就像基因图谱,大致规范了发展道路的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自成体系,并将对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记者:您把中国分为“发达板块”与“新兴板块”,认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中国的发展产生了1+1>2的效果。那么我们用什么来保证这两个板块之间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状态?这种1+1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
张维为:我们在“发达板块”和“新兴板块”之间已建立了1+1>2的良性互动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税收政策、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持辐射等。这背后是中华文明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同时还有一个比较中性和高效的中央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和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市场饱和、人力成本过高这样的问题,然后也想通过1+1的方法来解决。欧盟的扩大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1+1,但现在看来未达到预期目标。中国能达到1+1>2的水平,说到底是因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内部整合要比国家之间的整合容易得多。
记者:我觉得书里所说的“中国震撼”,既包括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也包括中国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后者带给世界的震撼也许更深远,带给世界的启示可能也更丰富。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许多具体做法不一定有普遍意义,因为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中国也无意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背后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实事求是”、“民生为大”、“和而不同”等,则可能有相当普遍的国际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模式相对成功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新思维、新话语、新的范式变化。这将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推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全球问题的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我们还在路上,一切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您对中国模式的前景有没有一个预测?
张维为:我比较看好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却形成于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竞争中产生的东西一般都比较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中国有一个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对别人的东西加以消化和再创造,逐步形成中国自己的一系列做法和标准,或者叫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不封闭,不僵化,能够与时俱进。
记者:我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永远不会称霸。现在来谈中国模式,谈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国际关系?
张维为:关键是要增强国人的自信心。我们讲韬光养晦,这是对的,但应该是一种自信的韬光养晦。自信的韬光养晦也意味着让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实力。如果你的实力被外界严重低估,也可能导致危机,特别是地缘政治危机。至于国际责任与担子,我们需要通盘考虑。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大战略,需要长远的思路。
记者:国内也有否定“中国模式”的观点,您是如何认识与评价的?
张维为:大体有两种人不赞同中国模式。一种人认为应该用“中国道路”,而不是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这个概念给人一种发展道路凝固化的感觉。其实,我讲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模式”这个词国际上比较通用,一讲人家就明白,而且“模式”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解释成一种独特经验的总结,而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就像我们说重庆模式、浦东模式、深圳模式一样,是对这些地方经验的总结,丝毫没有僵化和强加于人的意思。还有一种人则是立场不同:他们只认同西方模式,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样,你就还没有转型到位,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