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乃亮父母公司的名称:郑新立:改革切忌空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6:54
郑新立:改革切忌空谈 记者 王仁贵 2011年04月26日08:5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郑新立:改革切忌空谈--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喂,你好,我郑新立啊”每一次本刊记者接听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的电话,洪亮的河南唐河口音就会连同他的豪放直率直冲入耳。

  现已66岁的郑新立,曾于2000年6月~2009年担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9年,他开始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同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

  更久之前,郑曾在多个部门担任要职。1981年8月~1987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任处级调研员、副组长。1987年12月~1990年7月,担任国家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1990年7月~2000年6月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计委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

  作为中央智囊团的关键人物之一,多年来,郑新立一直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多次为国为民建言献策。

  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

  多年来,郑新立多次为《瞭望》撰稿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担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以后,他和《瞭望》的交流更加频繁。无论是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期间,还是首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召开之前,再或者是中国经济年会召开之际,郑新立都会拨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2010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三次采访郑新立。其中两次在住地,一次是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首场记者会上。在其入住的宾馆,郑新立畅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的来龙去脉。

  时间追溯至1996年,“九五”计划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郑新立参与了文章的撰写和探讨、论证及阐释。这一政策建议的提出和被采纳,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郑新立等人却认为,光有“增长”方式转变还不够。

  2007年,国内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已经聚集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就前者而言,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就后者而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的增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郑新立说,“这两大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

  基于此,正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新立牵头,集中党内诸多精英智慧认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转变,归结起来应该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后来,经过集体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十七大召开前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提了出来。

  针对本刊记者有关转变发展方式会带来何种阵痛的问题,郑新立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会带来“阵痛”的,其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就业。“但通过调整将会给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将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上,在这个新的台阶上持续、平稳、快速发展一个较长时期,所以这个‘阵痛’是值得的。”

  2010年8月,深圳,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国特区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此前几天,作为当前改革决策的重要智囊之一,郑新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今后的30年里,中国的改革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会比前30年少。在新的时期,作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深圳已“不差钱”,政策层面应允许深圳继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允许深圳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甚至可以允许深圳出错。”这次采访中,他还作出了“改革开放已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政治领域‘渗透’、改革重心已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到社会体制改革”的判断。

  面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话语权的操纵,郑新立通过《瞭望》发出了《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的呼吁。2011年年初,通胀预期持续增强之时,郑新立又详细为本刊分析了通胀的组成因素,并提出把资金引导到资本市场、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公用事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扩大海外投资等六大领域,化通胀压力为产业升级动力。

  本刊记者曾问郑新立,政策研究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有一些专门在书本里讨生活的经济学家,善于从国外引经据典,空头理论讲了半天,但是跟中国实际不沾边,甚至离题万里,这样的理论对实际工作没有指导意义。”郑新立说。

  正是这种把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的务实风格,使得在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他和《瞭望》新闻周刊亲密地走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专题
郑新立:改革切忌空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户籍制度改革的多赢方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扩权强县”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十二五”改革明确八大重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党国英:改革“试点”要法制化--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把握改革的缘起--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党员名言--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期刊选粹--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文集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特别关注】围绕“十二五”规划?专家学者谈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确立四大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吴敬琏:转变发展方式,政府自身改革更关键--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德国贿赂犯罪刑事立法改革经验及其借鉴--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三湘巨贪”被认定无罪?改革明星此前曾被判入狱8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广州6月推公车改革?公车私用每公里收费1.6元--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草案最大亮点--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央纪委研究室: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1--人民网 赵正永:深化地勘单位改革?提高保障服务能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综合配套改革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胡锦涛: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依靠改革?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吴敬琏:转型要清除障碍,改革要增强动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政治改革: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