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波纳奇投注单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论述论文2011.04.25. BZRXZ zhuanti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1:1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的论述论文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灾后重建中的磨砺光大
2011.04.25.  BZRXZ  zhuantie
2011年01月24日 10:22:09  来源: 光明日报



解答人:韩振峰(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
2011年1月10《核心价值》版创刊后,引发读者反响。本报读者纷纷发来邮件、传真,打来电话,发表看法与见解,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版面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有的读者认为,《核心价值》版的创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有的读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希望版面能多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还有的读者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比较多,相互之间的关系较难理解和把握,希望版面能多做一些解释性工作。为了回应读者的关切,加强版面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本版从今天起将开办《释疑台》栏目,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为读者解疑释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予以关注,踊跃提出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宜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大家知道,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灾后重建中的磨砺光大
2011.05.05.  BZRXZ 转载
作者:何进平 许丽梅:
2011年04月27日 19:03:25  来源: 光明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多年执政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来的重要命题,自2006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地提出以来,五年来,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对我国近期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获得了新的含义。
一、对口援建:共同理想下的制度认同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工作结束后,灾区的恢复重建成为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八方支援”要形成为制度性的灾后重建模式,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实现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的保证。因此,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流价值地位,除了观念认同外,还必须在社会管理中以制度认同方式巩固共同理想。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以切实有效的恢复重建机制,维护好灾区群众的实际利益,是凝聚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制度认同的重要方式。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对口支援方式帮助灾区恢复重建。
所谓对口援建,是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以一个省市“一对一”帮助一个地震重灾县市、以实物工作量的单边付出方式,无偿援助灾区的恢复重建。对口援建制度的发挥,有两个基本的支撑点:一是援建省市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奠定了援建省市的物质基础;二是要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使全社会认同全民族共同发展的现代理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促使了观念认同迅速上升为制度认同。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规定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1%,连续支援三年,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对口援建制度。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多次以对口支援方式,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在制度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都有对口支援的相关规定,但是,牵动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大规模地实施对口援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第一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18个省市对口援建四川18个重灾县市,援建项目包括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口援建制度契合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弱的优良传统和全民族共同发展的现代理念,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规范化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灾区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优势,促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追求,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德推动,转化成为国家的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对口援建,是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极具中国特色的重建模式,举全国之力,援一方灾区,这种模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下才能实现。经过两年的建设,18个省市援建的项目全部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为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谋划“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实现“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住房重建:时代精神中的改革创新
对受灾群众而言,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财产损失是住房损毁。地震造成四川4454万户家庭、1000多万人的住房受损,几乎每8个四川人就有一人失去安身之所。地震毁损住房如不能很好重建,则可能摧毁受灾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因为“任何领域造成的后果都不会比住房领域的后果持续时间更长”。鉴于住房重建的重大社会意义,恢复重建工作一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因而灾后住房重建,不只是简单地修建住房、恢复原来的居住面貌,而是如何借重建契机把解决灾区群众住房与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因此,灾后住房重建不仅是恢复家园的行为,也必然是一次体现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也符合灾害经济学的观点:一次灾害就是一个随机事件,促使人们采用创新性成果,每一次灾害都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采用创新性成果是多方面的,在住房重建中,集中体现为两点:
第一,住房重建规划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既要“安居”,更要“乐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结合起来,要求每个乡镇的住房重建规划设计,不仅要做到与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相融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还要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产业形态,力争一个乡镇培育一个特色农业产业,把产业发展和经济要素结合起来,在住房重建的同时,要保证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区群众的稳定增收。从三年重建结果看,灾区住房重建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规划,形成了灾后重建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的局面,提升了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水平。 第二,在法制框架下创新产权制度,为社会资金参与重建拓宽路子。按我国现行法律,农村土地包括宅基地产权,不能向城镇居民流转,而社会资金多集中在城市居民手中,没有“交易”的方式很难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解决住房重建的产权难题,需要创新性的制度安排。成都灾区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综合整理,集中开发宅基地,核心是在耕地面积不减的条件下统筹乡镇建设用地,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直接挂钩,这一“增”一“减”,既新增了一定数量的耕地,又把村民住房重建纳入城镇建设,使村民住房可以进行“流转”,在法律框架内解决了村民住房产权制度障碍,促成了社会资金多种方式、多个途径参与住房重建。恢复重建中的这种产权制度创新,大大加快了成都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进程。2010年11月,成都市颁布了具有突破性理念设计的户籍改革方案《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2011年2月,成都市又宣布从2011年4月1日起,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实现了区域内的统一,使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示范效应。
回想三年前汶川地震的悲惨景况,对比今天的重建成果,除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对口支援省市的无私援助外,也体现了灾后重建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没有灾后重建中的改革创新,就没有今天四川的豪迈。
三、精神家园:荣辱判断中的价值重建
人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主观感知,即人作为社会主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荣”与“辱”的价值判断系统。人们通常把这类自我价值判断的情形,归类于精神家园建设。对“荣”的价值追求,是人们坚信不移的、被认作是自己生命意义之所在的终极目标,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又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普遍性的社会精神家园系统。换句话说,社会精神家园是在个人精神家园对“荣”的不断追求中造就和培育的,而个人精神家园则需要全社会高尚道德系统的关照和浇灌。精神家园建设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
汶川地震抢险救援阶段,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这些事例彰显的不畏艰险、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精神,能否在比抢险救援阶段更漫长、烦琐、平淡的恢复重建阶段延续和发扬,检验着人们的荣辱判断与社会的道德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灾后重建不仅仅只是物质项目的重建,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精神家园是一个多层次的价值系统,既包括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括当代人追求“荣”的道德价值形成的新传统,二者相辅相成,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准。这里,我们以上海援建指挥部为例,看看重建工作者们怎样在荣与辱的价值判断中,把灾后重建的各项制度、规定与行为融入价值追求之中,磨砺出新传统。
上海市对口援建重灾区都江堰市,指挥部34名工作人员,要指挥、协调12000人的施工队伍、117个援建项目、80多亿的援建资金,是灾后重建中实物工作量最大的援建省市,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为保证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始终如一地持续奋进,指挥部确立了三个支撑系统:理想信念支撑系统、情感信息支撑系统、生活保障支撑系统,把理想信念变为硬性制度,为援建灾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这样的支撑系统下,上海指挥部形成了不是规定的制度、没有强制的传统。比如“五加二”、“7·16”、“白加黑”、“夜总会”等等,“五加二”就是一周工作五天加两个休息天;“7·16”就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16小时;“白加黑”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夜总会”就是白天跑工地、搞调研、抓协调,夜晚总开会。指挥部全部由中年男士组成,每个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都有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在两年援建期里,指挥部每个干部都以克服个人困难为荣、以勤奋工作为荣、以支援灾区建设为荣,拼搏奉献,争先创优,创造了“两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奇迹,在帮助都江堰市实现高层次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援建者个人精神家园的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考察三年来的灾后重建实践,我们在看到重建项目顺利建成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们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看到了每一个重建工作者“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正是这种价值判断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成为我们在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以上内容为在成都举行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 任俊明 )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论述论文2011.04.25. BZRXZ zhuanti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我们为何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华论坛]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兴华论坛]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兴华论坛]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文明网 严书翰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李哲 胡松:红歌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民主党派应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政治活动的灵魂 做好“三个结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效 民进会员要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动者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实践 访谈实录:张峰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伟大历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会 黄蓉生 孙楚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研究 共同理想铸民魂--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