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到兴义火车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低碳宜居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4:41

  为使海盐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由县领导带班,通过实地考察,对当地的企业进行调研。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使海盐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困境,再上台阶,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低碳宜居城市。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海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一是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环境压力相对较大。我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仍将加速推进,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生态环境的压力仍会增大。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遵循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以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秩序,体现了以人文本。二是建设生态文明内容十分丰富,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又涉及意识、行为、制度等各个层面,体现了全面发展。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处理好“发展和转型”、“利用和保护”、“共建和共享”等关系,实现发展与资源协调,发展与人的协调,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体现了协调发展。四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整个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最重大、最长远的抓手,是推动我县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功能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通过技改资金倾斜和专项资金扶持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科创基地建设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实现技术转型。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块状经济,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推动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生态化发展,实现低碳生产,打造低碳产业。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转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打造低碳城市。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海盐全面小康的关键之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进入交织期,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逐步转变,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日益强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投入相对滞后,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水环境不容乐观,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创造良好的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形成生态社会。一是建设生态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策引导体系,严格执行生态文明法规,探索生态恢复与补偿制度、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树立“生态善治”理念,建立高效、廉洁的生态行政管理体系。二是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三是建设生态社会。主要是坚持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

  三、制约海盐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瓶颈和原因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近些年来,海盐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改善明显,人民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但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资源代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虽然,我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三低”的现象:   1、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目前为止,还缺少一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造成有些部门、单位、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流于形式,未能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探讨,作用发挥不大。  2、思想认识不全面,生态意识低。生态文明意识是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原动力。目前,一部分市民的环境意识、绿色消费观念不强,少部分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意识仍然淡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要深化生态文化培育。  3、领导重视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任何一项工作,只要领导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了,就必定能够调动各种力量、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反之,则工作的落实进度缓慢,工作效率低下。     四、海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县提出了将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完善生态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探索具有海盐特点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日趋优化、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任务。在今年7月30日召开的海盐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海盐县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关系到我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决策。目前,海盐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破解机制瓶颈,建章立制健全生态制度在环境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平衡性和操作性等方面,我们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在机制、体制上不断创新。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构建多层次的生态文明相关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强化政府生态执政能力,确立生态为政的决策准则。出台考核细则,实行量化赋分。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乡镇各部门的中心工作。二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整合决策。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监督到位、措施到位,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局面。三要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和成本考核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四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机制,形成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2、破解意识瓶颈,致力于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生态环境社会价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公共参与等众多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全民生态道德意识。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素养。要强化媒体宣传,突出生态价值理念宣传,引导绿色消费,摒弃高碳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逐步向低碳模式转变,使低碳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要突出培育社会组织生态责任意识,有效提高企业、社区等各个层面的生态意识。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强化环保法制宣传教育,培养企业家环境保护意识;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就社区层面而言,以提升社区和谐为重点,开展绿色社区与家庭评选等活动。同时,要培育生态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吴越文化、耕读文化等丰富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培育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

  3、破解产业支撑瓶颈,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产业支撑,建设生态文明,关键要在推进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式转变良性互动上下功夫。当前,经济运行中新老矛盾相互交织,我市产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耗能的落后设备仍在继续运行。因此,一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节能减排同经济转型升级相互关联、互相促进,要按照“治旧控新、建监并举”的原则,形成环保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业。二要逐步改变过分依赖工业支撑发展的格局,要在积极培育新型工业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三要依靠科技创新,“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产业环节转移。要以“高端化、低碳型”为要求,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四要进一步探索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文明发展道路,把低碳理念渗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握未来实施碳交易背景下的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发展的“凤凰涅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更是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很显然,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