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经信委网站:唯识与中观(10-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57:11


唯识与中观(10-15)
南怀瑾 

唯识与中观(九)
    要注意,谭子的《化书》,庄子是讲变化的。其实轮回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轮回,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变化出来的。那么所以佛法为什么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结使,这个心念里头习气自己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这个非常的重要。比如,我再举例子,贪嗔痴慢疑,大家不要口头上听过哦,真正的修持,所谓修定,把清净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这些贪嗔痴慢疑细节的习气呀,统统要把一个定力挂在那里,把那些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叫做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转过来,还没有用哦,还要“见”的修持,见解这个见。

    见思惑,我们要注意哦,思惑是什么东西呢?贪嗔痴慢疑,个性。我们这个个性的贪嗔痴慢疑,等等。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所以造成你心理状况,就是这个人的个性。你看有些人天生的个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许多人,人长得蛮好,你等他没有事的时候,你在旁边偷偷一看,他一脸哪仇恨相,对于这个世界是怨恨。你要看人啊,没有事的时候,人家不留意的时候观察他。嗯,有许多人他就是瞋念的习气,前生种性带来的,在脸上的横肉都出来了。等于我们现在想一个人可恨的时候,越想越气,越气那个样子气相都变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学佛先要学慈悲相。我经常叫你们打坐,我说:笑啊,学个笑容啊。有些人勉强这么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两秒钟,一脸瞋相来了,注意呦!真的呦,是大问题哦,不是跟你说笑话,就是孟子一句话:“城府重者心无欢”。修道首先是慈悲喜舍,这都是与心念有关的。这种贪嗔痴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么时候断掉呢?“修所断”的,要修到,四禅八定行为上修,所谓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间断。你不修行,累积起来,越来越严重。见惑呢?思想观念问题了,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譬如一个人得了道的,认为我这个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见取见。禁戒取见——认为修道的人,一定要这个样子才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头,不行;或者你不穿长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鸭蛋,不对;或者说你点香不对,只能点蜡烛;比方了。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种的规定——这是禁戒取见,这是观念问题。禁戒取见这个见惑,结使哦,打得很厉害哦。

    所以贪嗔痴慢疑是五个根本烦恼,这个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带来的习气,修所断的,要修才能断,要修正自己心念。见惑呢?那不是修能够断的,那要“慧所断”的,你见到慧了自己晓得观念错误了,要智慧才能断的。所以许多聪明有学问的人修道,老实讲见惑上非常严重,最后严重是外道哦,这叫做外道哦,这叫做魔道。你看有许多学佛的说,乃至于宗派的观念,密宗啊、禅宗啊、什么宗啊,这个见惑观念。还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给一个修道的朋友讲,我说你这一生啊,没有办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为是冰清玉洁,没有话讲、做人没有话讲。以修道来讲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个小乘之果。因为什么?这一种人,洁身自好之士,洁身自好,一辈子行为干干净净的,一点污点不敢沾染,自己以洁身自好为标榜,差不多宗教徒学佛修道的人,实际上都是洁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这四个字。够得上成道吗?不会!因为他没有办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罗汉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洁,所谓死水,没有办法,“死水不藏龙”,活不起来。

    真正的修道的行为,不但把见思惑,修所断掉的、慧所断掉的断了,清清净净一念孤零零的,所谓就是到达了百丈禅师所讲的境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禅师笼统讲了这一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那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初步的这个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达到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在这个生死之间,譬如说,我们假设一个人洁身自好之士,你说了了生死没有?没有。到了中阴身要再受业报生死的时候呢?怎么样投胎的?我们上次报告的是看到淫欲这个地方投胎,不一定,贪嗔痴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阴的时候,如果贪财的欲念重了的时候,你来投胎之后,那个中阴看到这个地方都是钱、都是黄金,嘿,一亲近一拿,入胎了!当然入胎不一定变富翁,也许变个很穷的,一辈子赚到钱放在口袋里,都会口袋破掉溜走的,那是看你个人的业报了。所以中阴啊,第八阿赖耶识偈颂所讲的,“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一段非常重要。必须把九十八个结使统统研究清楚了,才了解中阴,才了解投胎。

    今天我们把上次未讲完的,大概扼要地给大家报告。如果专讲这个问题,对于中阴怎么样投胎,所谓一念无明缘行,那十二因缘就不是普通教理这么讲法,这个行、就是这股力量怎么样被吸引、吸住了,会变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行就是动,就是轮回。一个无明缘行。说行缘识,这个中间讲法每一点都不同了,纯粹科学性的。希望青年同学们研究这个佛学啊,不要专搞空洞的理论,要在实际修行的功夫、个性上的转变、气质的变化特别注意!自己这个气质动摇不了的话,你佛经倒背如流,生死来的时候抵不住的噢!一点用都没有,保险你没有用。不过呢,种下了这一点种子啊,他生来世碰到佛学、或者做学问啊,聪明一点、容易一点,是会有的。可是说做功夫了道,没有!不可能!那么对于有修持的朋友们,说如果要研究,进一步如何呢?再说。哈,再说。你有功夫要时间,等我也要有功夫,等我也要高兴的时候、功夫有的时候,我们再仔细研究。你先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这样下去,哼!“飘空一叶沉沉坠”呀,照样去了,如此在轮回里滚去了,绝无希望。我严重地给大家讲一下,也许我也叫被轮回滚走了啊!不过有滚走轮回的经验,所以特别向诸位提出注意。

    现在我们再回头,把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这四句偈子再念一道:“浩浩三藏不可穷”,这个“三藏”——能藏、所藏、执藏,抓得很牢的(不是经律论三藏)。“渊深七浪境为风”,心识变成波浪,心波飘动。前面七识——心波的七浪,那么外境界是风,这一切境与风皆是一体之所变,这个“体”字是我们拿现在观念来讲的,并不是真有其体。“受熏”,所谓对第八阿赖耶识接受、自然地在感受、忍受,善、恶、无记三业的熏习,“受熏”,构成了现在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持种子,现行变种子。我们这一生生命的遭遇,是前一生种子变现在的现行,所谓“受熏持种”。“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这个身体,这个生命的身体;器世界。这个身,你说六根里头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为什么还加一个“身”?这是“萨迦耶见”的身,中阴身那个也是身,就是我们这个“身见”,生命这个身见同我见最难破除的。所以真正初步得果,能够空掉了身见、我见,注意哦,这是初步,所谓空“身见”、“我见”,最后是空“法见”。身执、我执,谈到这个大家更要注意,一般修道的、一般修密宗的、专门讲究修气脉的,你在教理上想一想,气脉是不是靠身体才有啊?对不对?好,一天到黑在玩气脉,身见越来越重,所以破不掉。学道修密的人,最后这个习气是越来越重,“受熏持种”,越坚固了,千万注意呦!那么你说为什么自己平常没有想到呢?慧力的不足。所以被见惑所惑所迷乱了,不是思惑。“受熏持种”,所谓“根”,身见很严重。所以我们色身四大死亡以后,中阴身那个就叫身,身见,还是觉得有我这个身体。所以身见很难破除。你看禅宗的大师黄檗禅师(临济祖师的师父),他讲了一句切实的话,在黄檗语录上有,“身见最难忘”,这个身见最难破掉,身见最难忘。

    这个身见在唯识的翻译经的一切的经论里头的梵文翻译的名词,就是“补特伽罗”——有我的身见,那么也就是“萨迦耶见”。一切萨迦耶见就是身见。所以说这里“受熏持种根身器”,阿赖耶识整个的物质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是一切众生共业所熏的。“根身”是别业,阿赖耶识的别业;“器”是阿赖耶识的共业。这些在理上必须要了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证入升华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脱,理由都是理没有透。“去后来先做主公”,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死的时候最后走,离开身体、离开肉体;投胎的时候是最先来入胎的。那么入胎先来,三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确是天人中来的呦,他的阿赖耶识仍还在天人的寿命还没有完,假设他是变人的话,先已经入胎了,等到临产的最后一刹那他再来,那一边的寿命阿赖耶识整个完了,一下就到这里。所以中间的这个讲起来非常有趣的哦,等于我们看外国的幻想的科学小说一样的有趣。当然坐下来把佛学的这一部分写出来,要重新写过,要花很大的时间,各种经论把它累积起来、集合起来写出来,是个非常重要的书。所以我们一般学佛动辄就从《阿弥陀经》、《金刚经》入手的,不从这个基本上的概论入手,不行。生死轮回的概论,要注意。

    我们下面第二首,[引磬响]哦?到了,那只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识论》已经有了的一定要带到了。下一次就是礼拜天,《成唯识论》要带上了。

    《成唯识论》唯识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隔阴之迷?一个人为什么转生了的时候就忘记了前生的事?我想这个不是问题,不要说我们转生啊,做人几十年、前几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们大家就在现在生可以体会到,刚刚说的话、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读过的书记不下来。道理在哪里?就是定力不够。一念的散乱心多,这个散乱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乱。所谓修定做功夫就是一个定。我们晓得我们的心意识有具备三世的功能,能知过去能知未来并不稀奇。那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定的关系。所以定力够了自然能够了解过去、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比如一个有强记忆力的人,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从小到现在一点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从小自己当婴儿,怎么样抱在妈妈怀里头、怎么长大,自己都很清楚,会记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记不住,从小的事情很迷乱了。譬如读书,一个人能博闻强记,知识非常渊博、书读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读过,一看就记住,没有什么严重——定的关系,定力的关系。心散乱的就记不住了,心能够定就记住了,这完全是定力的关系。定力到达了,我们现在生、乃至身体上的变化,生病、乃至要死,这个四大的分开,这一切的最强烈的痛苦、强烈的快乐,苦与乐一切的感受,到达了不动心了。所谓不动心不是压制、不是克制,自己第六意识的这个定境超越了,那么能够把自己过去生的、很多生的事,这一生都能够明白,就是回忆的力强到这个程度,未来的事也能够透过,知道了,那么看定力的深浅的程度怎么样,隔阴、转个胎就不会迷了。我们不要说隔阴之迷,普通现在医学心理学都知道,一个人肉体受了重大的打击,或者头部受了震荡、脑神经受了震荡、身体受了伤害,这个人可以变了,过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变了,都会忘掉了过去,不知道现在。这是一念的定。

    怎么样解释一念定,差不多我们一般修道打坐学佛都没有搞清楚的。所以这一次特别要讲唯识的道理。我们一般的静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里玩感觉状态。换句话说,你身体没有死,活着的,坐在这里心念比较清净,觉得很舒服很清静,心里没有事,以为这个就是。靠不住的啊!这个东西就是的话,到达你要死的时候,重病、身体要分散、四大分离,你这个东西没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么?这是第六意识、心意识强烈的坚固,非常坚固。怎么样是个心意识的坚固?必须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于坚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坚固到把现有的肉体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严经》上提到十种仙有一种仙,就是修意念的坚固,可以使这个生命常在。理论讲起就是这么一句话,做起功夫就很难,如何使意念坚固?就是刚才我们在座的大家,都受过教育,都会读书,但是我们自己都晓得,你读了一页书看下来,一个字没有错,不需要倒转看,而且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清清楚楚,这个定力目前都没有。还有些尤其学佛修道的人,书是懒得看了,书不是道、也看不进去,觉得很厌烦,你叫他记一点书的学问也不愿意,实际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个昏沉当成清净,第六意识不清明、不坚固。假设定力坚固了的人,譬如说我们历史上记载很多人,定力坚固的人读书是一目十行。眼睛这样一看,一页就下来,一下就过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看到了。这没有什么特殊啊,这不是快读的方法,就是定力坚固。心境像个镜子一样,一个镜子这么一页书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间结果每一个字都出现了,每一个字都留住了、留痕,镜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须要搞清楚。隔阴之迷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散乱,人在散乱、昏沉。

    第二个问题,说中阴身转胎的时候,好像同梦境一样;那么既然一样就是梦喽!为什么叫中阴身?不是的!是讲梦境拿来作比方,中阴身到底不是梦境。我们梦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梦境。有一种,不过现在在病例上很少发生——梦游症,还有,你看世界上还有人发梦游症,就是说夜里自己起来会做事,在我们乡下很多。我们小的时候都知道,某几个人梦游。我们那个时候不晓得叫梦游症,就是会做怪梦,夜里会起来,乡下人,那都是很勤劳的人,夜里起来穿好衣服,眼睛还闭着的,家里水桶拿来,门开了去挑水,一水缸总挑了十几挑,有好几个钟头;一水缸挑满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脱好,又去睡觉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这种梦游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这个里头这种情形,同这个“意念坚固”,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才有这种事。

    譬如,像我们读书的,小的时候很多经验,往往一篇书,像我有时候看书,或者想把它记住,很好的文章记不住。到了第二天起来就记住,因为夜里又读过一道,一字不漏,都记住了。所以有时候一首诗啊、一个好文、题目白天作不出来,夜里作出来比白天的好,有时都来不及记。像我是常常有,一醒来这一次一定把这个记住;我晓得是在做梦,这个好、这个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记了,赶快起来,因为醒了容易忘记,赶快把它记住。自己还觉得拿笔已经记下来了,第二天起来也还是忘掉。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这样清明的梦境已经很少了。梦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种修持的方法叫“梦成就”的修法,训练修持自己的梦境,然后梦一来,自己还可以制造梦,今天要做一个梦,或者等于卜卦一样,要问明天的事、未来的事,自己在梦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转变梦境,譬如梦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梦,因为利用自己的意识——不醒哦,梦中还知道是梦——可是还能够用意识把这个水转成火,火可以把它转成风,就是说很坏的梦境可以把它转成很好。这个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梦一样,梦中像我们现在白天一样,然后看一切世间如梦如幻,不是理论,硬要做到。这种修持的方法叫做幻梦成就、梦成就,那么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总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强。定,这个不是解脱、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还不是道,还不是悟道了。但是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够,喜怒哀乐、碰到事情随便就变化心境了。有些人学佛学道,打坐、吃素、平常清净蛮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这就免谈佛法。譬如,这两天在我们这里有一两位同学,因为把他调动去做事了,本来很爱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担任一点事,觉得很痛苦,觉得打坐这才是修道。当然调去做事觉得很不舒服。慢慢练习到,他现在可以跟我讲,他说我觉得没有在做事呀,同那个(打坐)一样啊。我说,好了,你行了。要在动乱中——但是,这样就行了吗?这是一个初步的奖励,还是没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来、大的刺激来,乃至身体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还是定、如梦如幻——差不多了。还能够达不到中阴不迷。所以定的重要。

    这两个问题就这样简单地答复,这些问题还很多。现在我们赶紧转到《成唯识论》,上次告诉诸位带来的。如果没有书的人,你们有书的朋友帮忙没有带书的人,调个位置,坐到旁边去。

    现在我们翻开《成唯识论》,手里边新赶印出来的这个本子。二百六十七页,就是第七卷、卷七,二六七左边的号码,二六七页,成唯识论。我们先念,这个不要打坐了啊,要看书。我们先看这个偈语: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是今天要讲的,正好同你所问的刚才这两个问题有连带关系。千万要注意书啊,不要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理认识清楚才好修持。

    那么这个偈语,就是上面一句,“已说六识心所相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心,“六识心所相应”,心是根本,识是心的用。“云何应知现起(的)分位”,现在他说我们怎么了解怎么叫意识?现,就是呈现;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别的各人的各部分,怎么样叫意识部分?怎么样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么这个总偈颂,刚才念过。现在我们看偈颂,不要再解释,多一道时间解释麻烦。下面来简单把它变为白话,你看古人翻译经典,玄奘法师很难用古文翻译,用白话文翻译更难。不过现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严大义》的办法,一句一句用白话把它变过来。不过这样一来,所有人将来的文学程度越来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两个还在矛盾之中。

    现在我们闲话不说,“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这个“那”念“诺”。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这个心分成八个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赖耶识是根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嘿,你看这个文章,写得好得很,但是别扭得很。哈,所以学唯识学家多容易学了这种文章,包括欧阳竟无、熊十力先生,都走这种路线,所以后世人越看越不懂,学问越来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实际上啊,文字训练都有问题。可是玄奘法师怎么翻呢?他翻得很确实,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染污方面,心里的染污,一切恶的思想、恶的行为,这是染法、染污。我们修行呢,就是转变自己心理,染污的变成清净,恢复本来清净。所以经典上,只用染、净两个字,一正一反,也等于一阴一阳,净面就是阳面,染污这一面就是阴面。所以道家讲修道的人得到纯阳之体,就是说完全清净。净面就叫阳,染污面就叫阴。所以我们心理上的染净,一切的识,哪一切识?前面还有七个嘛,第七,我们生命以来的我执——第七识,前面六个识,诸识、一切识都从第八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出来的,所以它是一切识的根本。

    “依止者”,那么,它这个东西根据什么来的呢?怎么动的呢?我们这个思想、感觉这个生命,“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前面六个识,我们能够思想、活着的时候这个思想意识,你要晓得要死的时候没有意识了;刚刚投生也没有意识哦,所以婴儿生出来没有意识的呦。投胎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来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识。所以婴儿有前五识,有第七识、有我执,与生俱来就晓得有个我。因为饿了晓得哭,我要吃,啊,他要动,我要动。但是这个时候的我,不是现在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成人有第六意识在思想,婴儿没有的。所以刚刚生下的婴儿你给他药吃,你说他苦药给他吃他也吐出来呀,那不是第六意识的关系,那是舌识,他这个苦触的感觉的反应本然。就是生理机能现在可以讲神经天然的反感。等于我们这个喉咙,所以西药做的为什么外面都包成黄的、绿的、红的都带一点甜味,因为我们喉咙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这一节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节一节。所以西药那个糖衣包的一层一层不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婴儿那个不好吃的吐出来,那个不是意识哦,那是舌识的反应。你实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识的反应,没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婴儿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个小孩头顶我们大家都还在“嘣嘣嘣”跳的,这个地方还在跳的,第六意识没有成长。所以这个地方一封了顶之后,小孩婴儿就开始会讲话了:“爸爸、妈妈、要、吃!”他就会讲了,这个时候意识开始成长。那么我们家庭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一切语言、一切等等这些后天的增上缘,给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识越来越顽固,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骂我啊老奸巨滑、老顽固,我一定承认。因为人老了,那个意识越来越顽固,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了。老了不是奸,也不是滑,他事情经过多了嘛,“哎呀,这个东西,经验不可以这样处理。”你看起来就奸、就滑了。实际上也不奸、也不滑。这是意识这个经验。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我们现在是今天我能够讲话,诸位能够听,因为第六意识很明显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为前面六个识,都靠第八阿赖耶识是它共同最亲切的根据,等于树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讲:“谓前六转识”,为什么叫六转识?前面六个识随时像一个轮子一样在转动的。我们第六识刚刚想了这个事,马上想别的事情去了。一边在听经、一边想到:糟糕!没有带雨伞,衣服带少了。那个意识在转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转识以第八识为根本识。第八识是前面六识的共同所亲因缘、所依靠的。什么叫五识呢?“谓前五转识”:眼、耳、鼻、舌、身体。“种类相似”,它的种类,它的根本的根根、种子、同类,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总说之”,那么总说什么?就是第一句这个偈语——“依止根本识”。

    第二句话“五识随缘现”。所以随缘现这一句话呢,“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这句话,“五识随缘现”,是怎么个意思?就是说,它的“显起”,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常常起作用。譬如我们眼睛看,有时候眼睛眼识不起作用哦。有时我们人,大家都知道,有时愣住了、眼睛瞪着前面,你说你看什么?实在没有看,这个时候眼识不起作用。有时候耳朵、耳识呀,第六意识不叫它注意,它耳识有时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听见;“你讲什么,听见没有?”“没有。”那个时候,耳识,但是听……[断录]所以这是讲它“显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经常起作用。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那么前五识起作用,都是靠它后面那个指挥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坏人——第六识。它也做善事,要指挥前五识,都是他的罗卜头、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听!”它所缘的作意的根,根——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根,就是现在讲生理的机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听声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缘、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识,“非常起”。那么我们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现在讲究证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来,你眼睛你说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许多人在打坐,眼睛还是在看,在看什么?看前面看不见的黑洞洞的,眼识并没有休息,所以这个都在自欺。耳识也没有休息;身体的感觉状况——哎,说我气脉通了;嗯,任督二脉通了,其实神经通了,呵,半神经状态。身识也不得休息,对不对?那么,前五识都没有休息。实际上都是意志这个意、心意识在里头在捣鬼:“哦,现在有些气脉通了!哎哟,走到夹脊一关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个意识都在里头捣鬼。你说这一帮人跑去打坐,我说何苦呢?我经常讲,到外面做工一个钟头还有八十块呢,你坐在那里干嘛呢?在那里自己捣鬼,还以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学这一套啊!要学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学,对不对?唯识是科学的啊,这是佛法,玄奘法师带着孙悟空去求经求来的啊,哈!当然这句话是笑话,孙悟空是假造的,孙悟空《西游记》上是代表什么?第六意识。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那个沙和尚是什么呢?第七识。沙和尚没有主意的,所以孙悟空叫他挑东西,他就挑,猪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猪八戒是什么东西呀?这个家伙是情感、人的情绪,他最坏了,专门闹事,又贪吃、又贪财、又贪色,他什么都不管。所以《西游记》这个小说呀,根据唯识写的,你要知道啊。

    现在我们不讲《西游记》,讲《成唯识论》。所以呀,前五识是“显”,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来的,你注意哦,所以,读这种书注意了,你如果认为,“非常起”把这两个字当一个名词,搞完了!又错了!不是常常起来。“缘”呢?前五识的攀缘,它的依傍它的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这个意识动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机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为缘”,是它在攀缘,是它要抓的,攀缘就是要抓,等于猴子一样,猴子在那里,吊在那里,它永远不老实,总想抓一个东西。当然你们诸位没有看过,我常常表演这个,因为我很得意,在山上闭关,看到那个猴子来偷东西,真好玩,猴子(师演示)就放在这里夹着,然后抓一个,到处看,有人没有人?没有人,然后偷得快去抓到,然后我们“唔”,它两手一动就跑掉了,一个都没有拿走(众笑)!啊,这是猴子偷苞谷。嗨,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们。父母生下来,呵,到处偷,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贵样样抓,《成唯识论》也抓《庄子》也抓,总想抓,抓了结果到了殡仪馆民权东路的时候,就是猴子那么跑掉一样,什么都没有夹到。啊,所以这个缘就是攀缘,就是抓。佛经所谓讲攀缘,缘就是抓。

    这个东西啊,“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这个五识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识你注意,五识下面有个“身”字,这个五识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实意识跟它俩分开的呦。你们注意啊,大家自己好好体会,要经常研究佛学。譬如我们意识在想,我们在读书,大家都有经验,或者你在看电影看电视看得很得意的时候,瞪起眼睛,那个意识在:“好!打!”旁边有人骂:“嗨,讨厌!你看什么!”你听见没有?你听见的。但是意识还在看前面,眼识还在看。所以耳识有耳识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体,你比如说夏天你看电视,“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几年那个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个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们喜欢打拳的:“打得好!再来!”这个样子,结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还是知道,不过说来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赶掉就是了——身识还在。意识、身识、眼识它都有独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识叫“身”。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它内在靠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它根本的功能起来。“外随作意”,外面起用了,跟着第六意识,这个心指挥它叫它做什么——作意,这个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五识呢,在我们生命上,它也要有个靠的,靠什么?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这个人生来就是个瞎子呢?他的眼识不起作用。眼识功能在哪里?还在阿赖耶识根上,因为他的眼识没有工具可以发出来,等于我们有电,可是这个机器坏了,这个电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没有外境呢?看不见。所以眼睛要有空间等九个因素才能看,要空间、要光线,如果把眼睛这样蒙住,看不见,它没有空间嘛。九个缘里头缺一个缘它就看不见。所以它根据根、境等一切缘凑合拢来,“方得现前”,五识才完全。

    我们讲五识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过来一句话,六祖我们以前讲过,在《六祖坛经》说的,我们学禅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说我们现在修修把念头空了、把第六识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缘”——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你想把它转了,那得证果了,那证道了;或者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证到佛果才能转。换句话说,所以我们修道,这个身体你修了几十年,身体的障碍,这个身体你始终转不了在那里,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啊!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坐在那里干什么?坐在那里浪费几十年,造的什么业呢?几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无记业。叫你作善人,不敢!没有本事做;叫你做坏人,树叶子掉下来又怕打破了头。善恶两头都做不了,坐在那里一天浪费米粮,如此者叫做修行,这有什么用!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识“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识的起作用,有时候同时起作用,譬如现在我们,像我个人现在在跟大家讲话,这个前五识同时在用,耳朵还要听到、要注意到,也许你有问题来呢;眼睛要看着,身还在动,嘴巴还在讲,坐在这里,觉得冷呀热的都要知道嘛,意识还要思想,这个或“俱动”一起动;“或不倶”有时候不一起动。譬如我们躺在那里看电视看着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识,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识同第六识等等,有时候要看不想听、要听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时起用,“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前五识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身体有感觉等等,有一下统统知道,有慢慢才看见、慢慢才听见,有顿、有渐。总而言之,前五识、我们心理这个状态,等于水上的波涛,“如水(上的)涛波,随缘多少”,风大波浪起得大,风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乱,你譬如说几千万人跑过来,走马灯一样跑,你眼识也忙得很,要这样看,连头脑都要这样转动;假设只有一个人,或者我们去照相馆的看那个修眼睛眉毛,那个照相馆的笔呀,只有一根毛,修那个人照片的眉毛,这个眼识只有一点点注意力,这个外缘很少,他用的就少,“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他说这些道理,“法”就是这些现象、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经里头大小乘各种经典讲得很多了。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他说你要了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五转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这个容易了解,我们自己容易体会。这个“行相”,行动的它这个情况、现状比较粗,动态。“所籍众缘,时多不俱”。譬如眼睛看东西,假设到夜里灯统统关掉,你自己房间里很习惯的东西都看不见,因为它缺了一个缘嘛,“光”的缘没有。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譬如我们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爱吃零嘴吧,不会一天八个钟头都在吃,没有多少时间在吃,因为它靠许多因缘凑合,“所籍众缘,时多不俱”,平常时时不具备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随时起作用。“故起时少”,所以五识起的作用,平常起来作用的时间比较少;“不起时多”,它在休息状态的时候比较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六意识的思想心理状态,我们普通认为这个就是心了,这个就是思想、知觉、感觉等等。第六意识,虽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识我们这个思想随时在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它随时要想,外面没有看见还要回忆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钞票啊,没有事有时候闭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这个就是意识这个东西,坏,对不对?“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所靠的这个因缘),无时不具(随时具备的)”。但是意识有时候不动,因为什么?“由违缘故,有时不起。”有时候譬如说我们想烦了,有时也觉得:“格老子懒得想了!算了,睡觉!”呵,自己骂自己。违缘,就是相反。可是你那个要睡觉也是意识状态哦,不过“违缘”,同外面这个情况不同。所以有时这个第六意识、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现在的西方的心理学只讲到第六意识,那个下意识也是第六意识部分,什么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新名词都是乱造的。唯识都给你讲的很清楚了,还是第六意识部分。第七识、第八识很难懂,所以我先选这一段给大家开始,慢慢懂进去。不然研究唯识太痛苦了,它这个(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无所不包的。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籍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第七识叫“末那识”,勉强地翻译也叫做“异熟识”,也叫做“俱生我执”,只要你有生命,它那个“我”就来的。譬如我们睡眠的时候有没有“我”?睡眠还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个“我”就来了,“哎!讨厌!”就起来了,意识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执”,也叫“异熟”,它怎么异熟?因果报应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缘而熟,所以因果报应并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许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许来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干地,忽然走路会把我碰到会跌倒被车子撞伤了,都是因果报应,异缘而熟、异时而熟,叫“异熟识”。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细,我们自己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只晓得、只看到第六意识心的作用,第七识、第八识没办法了解。所以现在你们随便讲禅宗开悟了,开悟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转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点说开悟了,“寒潭清皎洁”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正是第六意识在那里玩呢,那不叫做开悟,千万注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里打妄想,虽然面壁,里头还是在看。都不是的,这不是禅,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识,行相微细”。它第七第八识“所籍”靠外缘而发生作用。“一切时有”任何时间它都存在的,我们这个“我”任何时间都存在的。“故无缘碍”它没有阻碍的,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呀,它这个东西随时都在动态,“令总不行”,他说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这个所想的、这个命令要到达这个意识,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识可以指挥的;但是第六意识可以转它。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籍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在我们没有了解自己,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的本身它不会思想,它不会分别,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假设来一个录影机给我们一照相,这个镁光灯一闪,我们眼睛眼识跟着跑,看了一下。外缘一起,我们眼识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缘而起来,所以断缘的时候多,等于它没有粮食、没有吃的时候多。所以“现行时少”,现在马上起作用的时间比较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我们现在心里头能够思想的,这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内外门转”,外境界引动你而转,自己在那里睡觉,越想烦恼越多、思想越多、内在也转,“不籍多缘”,不靠外缘它都会想。

    “唯除五位,常能现起”,除了五个时候第六意识不起,哪五个时候啊?那么上面的偈子。“无心二定”,人修道得到无心定,这是一位,第六意识没有、空了,那真空了;还有证得涅槃得道的时候、证得道果的时候,这两位,这个第六意识当然清净了。睡眠时候,清明第六意识不起;闷同绝、闷绝位,这个时候不起,闷绝实际上是一位。等等这五位,这个意识不起。其他常常这个意识会发生。

    所以,“断时少,现起时(间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识,“由此不说此随缘现”,它随时会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观念讲错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无想天、五位,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讲到无想天了,等一下再补充。

    我们求道修道,正在求“转识”,不过你要加两个字“转识成智”,正在求“转识成智”,而刚刚他说我讲的禅定在于坚固第六意识,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你的意思说这样就不是转识了?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医生啊?刚才我跟你讲,修定、禅定、修道、求道,你所谓参禅,不管你走什么路,都是靠意识起修,意识要把它坚固定住,正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识是乱跑的,坚固都坚固不住你怎么样转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识第一步能够坚固,我要你不动就不动,譬如一个陀螺一样,我要你不动,站在这里,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么转得了?没有的!那是理论啊,“转识成智”,实际上我们天天跟识在转呀。等于像我讲自己一样,“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啊,转识成智谈何容易啊!第一步,你先把识、意识能够定住了,定住了以后,刚才不是跟你讲过啦,梦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转它。你定都定不住,怎么转呢!转个什么?那就是禅宗祖师骂人,鼻子牵在人家手里;鼻子牵在人家手里是什么?牛啊!那个牛不是鼻子牵在人家手里,跟着外境在转。我们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识坚定,这是第一步,这个做到再谈下文,才能谈“转识”,不然你转得了什么?自己的情绪都转不了、自己思想转不了在那里。所以,一般动辄讲大乘的经典,那是形而上道,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现在我们不耽误。

    所谓“五位”,这个中间意识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无想天,无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别注意,我们这里发过好多次讲义,大家都随便丢掉,一个学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谈哦,就不要谈了。

    所谓无想天,属于第四禅的境界、四禅天了,超过欲界了,色界了。无想天的最高天,有顶天。无想天里头有四禅天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学佛、学禅、学净土、学密、学天台宗,大家首先一个观念,以为入定就是什么思想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定”,那个就是“无想定”,无想是外道定,很严重哦,不对的啊。

    虽然不对,可是无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无想定,再翻过来批评人家的不对,有一个人做的——释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后,第一个先学无想定三年,学成就了。三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无想定,他丢掉了,“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丢掉了。况且我们无想定还做不到。你说打坐坐在那里第六意识完全停止了思想,谁能够做到?如果到达无想定境界,这个人的资格已经(可以在)这个身体一坏的时候、一死的时候生无想天,位置很高哦。无想天此中无痛苦、也无烦恼,一天没有思想,这个里头有详细的解释,所以要认识清楚。

    “五位者何,生无想(天)等”,无想天里头也有五位,无想天第四禅境界,四禅天。我们在学院的同学,都应该拿到《三界天人表》的,这个“无想天等”,所谓无想天呢,“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所谓怎么叫无想天呢?就是说我们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纪大一点,心里的烦恼太多,没有办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里头很多都犯失眠症。尤其年龄大,担当在身上的任务多、事情多,晚上睡不着。所以求到无想做不到,就靠镇定剂、靠安眠药,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无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喽,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里;这么一笑,心中一个念头都没有、没有想,这谈何容易呀!佛法尽管叫做外道定,佛并没有看不起它哦,很严重!无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讲无想天应该是到达银河系统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会到达那一边相连——无想天。

    所谓无想定是一种定的境界,这是因为我们平常讨厌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们自己讨厌自己的思想。有许多人说,我只要做到修到这一辈子死了以后再也不来了,这个世界好烦哦!你还有资格说不来就不来?呵,不听你的呀!要做到听你自己爱来就来、不来就不来,那他会容易定。所以,无想天是“厌粗想力”,厌烦这个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厌烦了,这个心理慢慢培养,“生彼天中”。修这个无想定,这个定、所谓定力,我们普通讲这个人有没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讲刚才这位道友、这位同学问的,为什么要坚固意识?你譬如说意识不坚固,你太太跟你俩吵架的时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来,你定力就没有了嘛。你那个时候转识看!只有转碗转茶杯,嘿,没有办法转识了。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够。

    那么定力特别重要。所以定力够了,可以死后生无想天中。那么这个道理,这种修持心理状况,“违不恒行”,违一切的外缘,不常常起这个现行。现在我们活着心念就是经常不动,把它切断了。所以禅宗有时候修持,我们讲这个经常引用的话:“切断众流”。我们思想像一股流水在不断地流,你能够说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盘腿了,这个定中,这股流水两面把它切断了,这一面不让它流过来,那一面流干了,中间就空住了,实际上这个境界是无想定。但是我们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断众流,不用说无想定,空的境界你还做不到呢!但是这个境界完全是无想定吗?不然!如果光守定,“切断众流”,认为这个就是道、住在无想定;切断思想之流、把你切断了,这个里头有这个无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那不是无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达初步禅宗的“破初参”,这就是中观的道理了。这是把禅宗的修持方法都严重地告诉大家了!你们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丢掉了、忘记了,慢慢定力够了再听。

    所以“违不恒行”,这个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灭为首”,五阴里头的色、受、想这个思想完全可以停掉,达到这个境界叫做无想天。“故六转识,于彼皆断”,所以到达无想天、无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识切断了一样。这句话注意哦,并不是真切断了;切断了一样,都不起了,完全变成了无想定。这是定境界。

    但是我告诉大家,岔一个话,你们在座的应该也有一些看儒家的书、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的一部书你们去查——《明儒学案》,明朝儒家的“指月录”,根据《指月录》、《五灯会元》做的,儒家叫做学案,禅宗叫公案。《宋明学案》。《宋元学案》是一种,《明儒学案》里头,讲到王学,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个有名的儒家叫罗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学里头,明朝的那就是禅,虽然不出家,理学就是禅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个人戒律都很严谨,像王阳明啊这些人。罗近溪先生从年轻起就讲究这个学问之道、养气之道,拜了几个老师,读书啊、修道,养得随时做人做事不动心,专门修养这个不动心。你像我们读《论语》,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孔子报告自己十五岁开始做学问,“三十而立”,十年做一个阶段,“四十而不惑”,逐步变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岁起,做学问、做功夫修养到七十岁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讲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到了四十岁觉得不动心了。这个不动心是不是无想定是个问题啊!可是罗近溪先生啊,就学这个不动心,才二三十岁就做到了不动心,可是病了。得了什么病呢?拿现在医学,一身硬、身体硬了,都不能动,等于麻痹、风瘫冰冷了,拿现在讲是麻痹病症了;也不是麻痹,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全身动不了,头脑清醒得很,就是不动心。

    他的病怎么好的呢?他自己记载,儒家很不愿意谈这个神秘异道,但是《明儒学案》上面记载得很清楚,不能不讲哦。他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发冷,一身硬;头脑清楚的,就是不动心。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了,梦到了一个老头子,就问他:哎,你病好一点没有?他说:“哦,最近好一点了,老先生,很有进步。”那个老头子就骂他了:“哎,我不是问你身体的病,你心病好一点没有?”他说我没有心病呀!“你没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动心不是心病吗?”“切!这位老先生你这个是讲什么话?!我平生学问就要做到不动心呀,我做到了不动心,怎么叫我是心病?”那个老先生就骂他一场,他说:“你要知道,我们此心是活泼泼的呀,非常活泼,你读过《大学》没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此心是活泼泼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动得很。啊,这个鸢飞鱼跃、云淡风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压制下去,以为是功夫,所以你心压制得厉害了,因心影响到身,你的身体所以病了,变成死人了、僵硬,你还说自己有道呢!”他说被他一骂,他清醒了、才觉悟了。就问老先生,他说:“老师啊,您叫什么名字啊?你贵姓呀?”他说你不要问,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诉他。他一吓,醒了,醒了以后出一身大汗,身上盖两床被子都被汗湿透了,就站起来,身体就好了。所以不动心,乱修无想天到这一步就会这样。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把你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是这个东西。这是讲无想天岔过来的话。

    所以无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转识,于彼皆断。”“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他说啊,上面讲了,无想天、无想定是这样的。“有义”,玄奘法师讲,在印度当时佛的弟子、这些大师们,有一派的师传,论师们讲,“彼天常无六识”。修到无想定的人、生无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都没有了。“圣教”是指佛经;“说”,圣教佛经来说,“彼无转识故”,六识是有,就是说这个六识不转动了,呆住了、定住了。“说彼唯有,有色支故”,说无想天的天人,假设我们修到无想定,死后生在无想天的话,只有有什么?只有现有的生命存在,还有“色支”有光,这个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他十二因缘里头,无明缘行,这些爱、欲统统没有。所以十二因缘里头、十二支里头只有“有”支同“色”支两支、两缘存在。

    “又说”,另外有一说,无想定就是无心地,就是无心定的这个地位。这是当佛的弟子们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浅的境界,后世互相辩论的,这是一种理论。

    “有义”,有一派的理论呢,“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还有一种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经验,这些古代的大师们讲,无想定得到了的生了无想天的天人,福报完了,无想天还是要堕落,不进修了嘛。他以为无想定这个境界是道。所以那个福报享完了、寿命享完了,在六道里头还是要转的。所以他命终的时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时候,光没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头上生来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样、什么一样不知道啊!这花冠其实我们也有啊,我们的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们还青的,还可以,有些变黄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诉你快要死了!这也是我们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谢,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实我们也有色界,你看许多人生病了,脸上的气色乌的,都乌的,面如菜色、发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没有了。我们身上就有欲界、色界的天人的东西,都有啊!

    所以呀,无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要动念的,他那个定境界也没有了、定力不够了,“要起转识”,才能够会死。他本来无想,到了最后,“彼必起下润生爱故。”怎么叫下润?等于我们欲界一样,欲界的人心念一动啊,尤其男女之间欲念一动,下沉了,身体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尔蒙起作用了、作怪了,兴妖作怪了,生出爱欲的心来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天人来,所以提到《楞严经》:“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为什么最难过的这一关是男女的爱欲,就是这一点性、荷尔蒙在作怪。因为你到那个时候,“彼必起下润”,下面这一地低级的润湿生出来爱染、爱欲的心来。那么色界天的天人下堕了,要到欲界来了,堕下来了,就堕到欲界,堕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狱?不一定。看他过去生的善恶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唯识与中观(十)

    你们学佛法重要的偈子:“纵使经百劫”,第二句什么?“所作业不亡”。问你们都不帮我记得,所以要想修到中阴不迷怎么做得到啊?“纵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我告诉你哦,刚才给你讲了,能够记得、强记就是定,定力的一种。你们要注意哦!要想做到中阴不迷,这个定力都没有还行么?过目不忘,它是定力果报来的啊!“纵使经百劫,所作(的)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所以天人境界堕下来,受报一样受的。

    “瑜伽论说,后想生已,是诸有情从彼没故。然说彼无转识等者,依长时说,非谓全无。”玄奘法师引证,唯识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主,《瑜伽师地论》里头讲,无想天的天人到了临命终时,这个思想、这个念头怎么样生起的呢?就是无想天的众生,“是诸有情”无想天的天人,“从彼没故”从无想天里堕落下来,自然要动念的,无想境界做不到了,那个定力破掉了,定力不够了,他自然沉没了、堕下来。但是呢,“说彼无转识等者”,我们平常说无想天里头的人没有六识互相在转动,这是什么意思呢?“依长时说”,就是以平常无想天经常的这个境界,“非谓全无”,并不是讲修到无想定的人第六意识完全丝毫纹风不动,没有这个道理。修到无想定的人不是木头、不是石头啊,因为他第七识、第八识的、第八识具备的什么功能大家还记得吗?第七识、第八识里头有一个东西——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还在的。所以学唯识是科学哦。心理学讲到唯识,我看是人类的最高的智慧的结晶了!可惜西方没有人懂,当然东方的人也“莫宰羊”,不知道。

    这个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所以你不要认为无想定什么都不知道,他是做到第六意识的不去想作用,换句话不去波动了,这个要搞清楚。所以五遍行特别要注意,八个识里头都有它。所以你们要注意了,打起坐来有时候:哎呀,我定是很定,什么都没有,就是还“知道”。你“不知道”你为什么学佛啊?学死人多好呢!所以有许多同学问得我烦了,你(想要)“不知道”,你买二十片安眠药一吃,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嘛!何必打坐呢?这个中间“想”与“思”它是存在呦!生而不住,住而不留,所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谁说你不知道?佛者觉也,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你说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何必学佛,学死人多好!自己跑到民权东路,你快那里报到,那比学佛还快,那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一笑)不是这个道理,不要搞错了。

    另外,“有义”,还有一种理论,“有义,生时亦有转识。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转识故。”还有一派修证到了的大阿罗汉们(法师们不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佛了)。他认为生无想定的天人“亦有转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还是要动,换句话,我们简单讲,还是要动念头,有时候动念头。“彼中有”,这个不是中阴身,就是生在无想天的人,因为念头动了起下界的爱欲了、动心了,这欲界的润生烦恼来了,这是魔障了。“如余”就同其他的欲界天人一样,“本有初,必有转识故。”他说,“如余本有初”,就是同其他的天人一样,开始的时候,“必有转识故”。第一念一动,第六意识一定动。因为第六意识念头动了,定力境界变了。所以像我们大家打坐,普通刚刚学坐的不知道,有些人修行很多年定力很好,你坐在那里,最后你自己研究研究看看,你想起来的时候不想入定了。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入定哦,可以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能够入定的人,假设看到我马上给你磕头,那我高兴得很!虽然你是跟我说[断录]。假设身体在发麻不想坐,你心说:我还要坐下去!身体把你没有办法的。结果你还是心定不住啊!要注意哦,这个地方就要参究了。所以同无想定的天人一样,他要下座的时候,他还是动念的,“润生烦恼故”,因这个关系,“如余本有初,必有转识故”,同其他天人一样,开始还是动念了。那么再说:

    “瑜伽论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从彼没故。彼本有初若无转识,如何名入。”那么《瑜伽师地论》里头讲,修到无想定的人,生无想天;无想定是因哦,生到无想天是果;有这个因,才得这个果。换句话,你有这一个学历,才能够取得这个职位的位置。所以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那是因,你拿到这张文凭以后,去得到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或者报酬,这个是果。因与果要知道。

    所以《瑜伽师地论》说,“若生于彼,唯入不起。”他说生在无想天的天人,完全证入到无想定的境界,就是不动心了,不起心动念。

    “其想若生”,如果他有一个思想念头一动呢?立刻堕落下来,就死亡了,无想天里头死亡、堕到下界去了,“从彼没故”,下堕了,堕到下界里头。

    “彼本有初,若无转识”,他说所以说无想定刚刚生的时候,看起来好像第六意识都不转了——还是在动。所以这个里头我们研究到这里,你晓得吧?有些个哲学问题来了。这个宇宙,我们这个物理世界的宇宙,是恒动的、永远在动。所以《易经》讲这个宇宙万有“天行健”,“行健”,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不动;这个太阳月亮、银河系统有一秒钟不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爆炸了、毁了,不得了。它要恒动。

    现在我们在找能源,如果找出这个宇宙何以能动?不一定是太阳的光来的,这个恒动是什么东西在动?不知道哦。这个物理世界是恒动。我们心理、精神世界是不是恒动呢?同样道理。

    “若无转识”,转识就是恒动。无想定、无想天,虽然做到了没有念头在动。但是在佛经上说,当他在生没之间,还是有转识哦,不是不动。所以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此心究竟是静的、动的还是个问题呦!我们认为打坐修道在那里:“哎呀,我得定了,没有动。”你正在动哦!这一点特别注意哦!这个理搞不清楚,在那里盲修瞎练,一辈子开玩笑哦!自己以为得道了,很笑话的事啊!就是你修到气脉,气脉是不是修来的?修来的还是动来的?修来的就心动呀,心不动怎么修道?你以为入定可达八万年、八千年、八万大劫不动。你那个修定的功力也在动呀。我功力叫它不动,这个本身就在动。不过把它动的卡在那里,一定有股力量把它卡在那里,这股力量就是动的源嘛,对不对?这个逻辑的道理要搞清楚哦。那么这个力量背后真正是什么?这个是道的问题了,这就是道了,这是形而上的东西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搞的啊,不是那么盲目去迷信啊!

    “如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怎么样说证入这个不动、不动念、证入这个定?我们讲入定、入定,怎么叫入定呢?这个入是什么意思?那么道家认为入定,要入到什么地方去?入到肚脐眼、丹田里头去——哪有这回事呀!那个里头是大便、大肠,你到这里干什么?!你说爬到头顶,到头顶上干什么?乘凉啊?入定,请问你入到哪里去?什么叫入定?这是个问题啊!出定,你出到哪里?有些道家修道的人认为:哎呦,我的意识阳神灵魂从头顶上出来,这个叫出定了——见鬼了!(一笑)哪有这种事啊?当然有这个境界可以,定、不定,入、出,这是两个代号。所以怎么叫入定?“如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就是说,我们意识念头,人本来都是动乱中有,证到平常没有经验过的境界、空了,进入这个境况,就是证得这个情况、证得这个状况,所以叫做入定;并没有一个地方进、出。说在这里进出,你到理发店去花八十块钱、两百块钱,拿一点热水冲一冲凉快得很,是入定去了!那有什么相干啊!是有作用,但是不是这个道理。

    “决择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灭,名无想故。”所以呀给你决择,就是仔细地分析又分析,《瑜伽师地论》有一个决择分里头,详细给你分类了。

    “所有生得”,生这个无想天,“心”就是我们这个心。“心所”心所起的这个作用,就是所谓心理状态,我们现在可以讲心理行为或者是心相,就是心所。“心心所灭”,都灭掉了,这个叫做无想,“名无想”。

    “此言意显彼本有。”他说无想是什么?是第六意识不想。注意哦!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第六意识不起现行,“显彼本有”。

    “初有异熟生,转识暂起。”就是说,无想定、无想天第六意识不起了,正如生到无想天的时候,刚刚生、异熟生。这个异熟很麻烦了,我们一切的生命,像我们现在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异熟来的。异熟也叫做果报,所以普通经典就翻成果报。报身,那么因果报应报来的。异熟就是果报。说为什么你这一生会变成女的呢?或变成男的呢?或变成瘦子或变成胖子呢?或变成中国人或外国人,或者会变成什么六道众生呢?就是因果异熟来的。所以异熟很难了解,很难翻译,只好把这个名称叫做异熟,就是因果果报来的。所以生无想天的人,“异熟生,转识暂起。”

    “宿因缘力,后不复生。”他生到无想天并不是究竟,就是平常练习这个无想定,无想的定力习惯了,这个业力训练得习惯了,所以暂时因缘这个定力嘛,生在这个无想天。后念不大动,所以受这个天人的善报。无想天也算是善天,虽然是外道,是善天哦。你看无想天的一个人,虽然不是积极地为善,是消极地为善,众恶不会来了,绝不会作恶了。

    “由斯引起,异熟无记分位差别,说名无想。”说无想定的境界,因为这个无想定的定力,引发了这个果报,中间这个生命呀落在无记中。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不要认为没有念头、昏沉就是定。把无记(无记就是不善也不恶,昏昏迷迷地坐在那里)以为自己这个定呀,果报无想天是生不到哇,而畜生道是希望很多了。啊,所以无记果位,非善非恶。所以它引起一个无记的分位差别。“说名无想”,无想定的果报就是无记了,什么都不管、没有了。所以我的经验告诉你呦,修空念、修无想定搞了几年的时候,到达了一个字都认不得了,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我当时的经验,自己拿着笔不会写信了,哎,一个字都想不出来!就那么容易到达无记性,你们千万注意啊。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如果到达了无想定,我们再修加行,懂了,其实这个无想定并不难,一下就可以证到的,可以做到。再加行、加工修炼,就是行一切善、善法,由善根所引发、生起两种“引生二定”两种定,两种就是无心定,无心定不是无想哦,大家特别注意!无想定刚才讲过,第六意识硬把它压住了,石头压草一样,思想不起,这是无想定。到达无心定呢,石头没有了、草也没有了、地也没有了——空了,这是无心定,所以叫空。但是学禅宗的人呢,这是初步一点点境界,所以“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这是禅宗祖师们的话。但是无心定比无想定要高一层了。所以由无想定你修到了,再加行,善根的引发,生出二定:无心定或者证到第九定的灭尽定,那么“名善”,这就是善行道路、佛道。

    “不尔”,如果不是这样呢?“转识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灭。”他说假设自然无想定,自己不晓得进一步修持,那么意识啊、前面五识身体的变化、气质都变化不了,自己变化不了,“转识一切”都不起作用了,那么有什么资格可以说因为这一生成就得到一切心行皆灭,证到灭尽定呢?做不到的。

    “故彼初位转识暂起。彼天唯在第四静虑。下想粗动,难可断故。”所以生无想定的人,初生刚刚到达那个境界、无想的境界、无想天的境界,“转识”第六意识这个转动、动态,暂时发生一个作用,好像把念头切断了这个关系。所以,这个无想定的天人境界属于第四禅。四禅都记得吧?“舍念清净”的境界,是属于舍念清净的,舍念清净包含了无想或者无心等等的境界,所以它属于第四静虑、第四禅天。“下想粗动”,为什么呢?下面三禅、二禅、初禅的人,这个思想还是粗的,不像四禅无想定比较更细一点。“难可断故”,所以证入初禅的人,所以大家刚刚在打坐得一点定境,不管你坐了多少年,你思想完全想断是做不到的,你想到达无想定还做不到的。因为下面三禅的境界,想——这个思想还很粗,还在动态中,“难可断故”。

    “上无无想异熟处故,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天异熟果故。”他说,无想定是四禅天天人境界,色界中间的无想天,色界天的天人最高是有顶天,有顶天的天主叫做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主经常现观自在菩萨像,是白色的衣服,白色的种种,等等。大自在天的天人,有时候到欲界里,很方便,他乘光就来了。那么无想天呢,正在色界天这个中间,到有顶天还差四层,就是定力功夫。为什么说定力功夫啊?我们为什么打坐修定做善心呢?由修这个因,得那个果报。所以啊,“上”,无想天的上面,“无无想异熟处”,那已经不是无想天了,不是无想天的果报所生了。因为上面“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个境界就更高一层,那叫做四空天,有些达到过。所以能够引发无想定的思,无想定的思就是刚才五遍行里头的“思”,思想这个思。想是想,我们现在的思想叫做“想”,“思”比“想”要细得多了。

    “能感彼天,异熟果故。”所以无想天再进修才能够上升。今天恐怕只能到达这里[引磬响],所以这个唯识啊,《成唯识论》仔细地研究是非常非常吃力的,不像别的经典,特别要留心,它这个文字翻译得非常的简化,这个意义包括得很多。可是我们大家真正要学佛的,这个《成唯识论》的这些道理切实要搞清楚,不然你随便去学密宗啊、去学禅哪,这个错误的路子大得很,不能乱搞的。

    首先,有人提出问题了,三个问题,第一问题:“第七识‘恒审思量’,它的性能是恒审思量,但是一个人在闷绝位,晕倒了昏过去了,那么他这个思量在哪里?”所以,佛法的道理呀,佛说,凡是言语不可以完全形容。“恒审思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思想。我们现在能够思想这个思量,在文字上也叫做思量,是第六意识。譬如睡着了,第六意识不起现行的时候,他也在恒审思量,那个东西就叫做思量,他不会忘记“我”的。所以,这些呢在这五位里头都有,恒审思量在那里都有。闷绝、睡眠、无想定,那么既然无想怎么思量?换句话,他那个时候“恒审思量”这个作用在哪里?就在闷绝的本位,就在闷绝的里头。那么那一种情形是没有思想,因为你现在问的是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个习惯思想当成“思量”。第七识思量它是一个有覆性的,那么本来就属于啊,在那个时候只要它一起动,“我”就来了。所以这个“我”的作用就是思量,所以它叫“恒审思量”。那个时候恒审思量在什么呢?如果你要照这种唯识的答法的话那很麻烦;禅的答法,它那个恒审思量在闷绝里,那很简单了,就闷过去了,那个境界就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闷的上面,第七识是这个样子。

    第二个问题提到在入胎的时候,中脉先有,先生中脉;事实上呢,中脉是中空,并无一样东西,“本来无一物”。那么所谓讲的是先有中脉,是灵性、灵识的一点有呢,还是去后来先的有?我们晓得这要分两个事情了。怀胎的事情只有中脉、色法,所谓中脉这个脉、气脉,是属于色法里面的范围,所谓色法,就是地、水、火、风构成色身的。拿我们现有的知识来讲,属于物理的部分、生理部分,这是阿赖耶识的现起,所以阿赖耶识一现起了以后啊,“根、身、器”就来。那么第一个观念要搞清楚这个范围,属于色法的范围。中脉的话是阿赖耶识的功能显现变起,四大服从中脉。所以中脉这个脉一生起的时候,就是“去后来先”阿赖耶识,这些识与男的精、女的血,就是男女这个精虫、卵子这个结合,三元和合的中间,第一个发动的现象。比方像竹苇中空,并不是说没有东西;中空无一物,书上对“中”的道理都告诉你了,是中间空了,这个中间是光明清净,就像我们这里的天、蔚蓝色的天,一点尘渣都没有,空空洞洞的空,一丝都没有。无一物、空空洞洞的空,并不是完全没有的空,没有的空不是中脉。中脉是空空洞洞的,也可以叫它其中无一物。那么这个东西像什么呢?像我们这个天气闷的时候、乌云盖天的时候,地下、地心有股热能这样上来,把这个天中间冲开了,啊,就是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中脉一生起了以后啊,各种脉慢慢地发动了,等于香蕉那个中心它是空空洞洞的,把香蕉一层一层剥了,它中心是空的,可是外面的纤维一圈一圈,我们身上经脉都依中脉而发起的。大致到了婴儿一下生的时候,这个中脉已经开始要闭塞,不是全部闭塞,到婴儿头顶完全不跳的时候,开始意识一动中脉完全闭到了。就是开始要下生了中脉完成。如果是一个修定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转胎啊,中脉不一定。

    所以中脉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名色一点变去,这个同先有变“去后来先”不相干。“去后来先”是识的这一点作用。识的这一点作用,它没有跟色法,色法是它的相分,相,这些是色法,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地水火风,乃至山河大地、各个的身体,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

    第三点比较麻烦,推算命理算命的,有人的命是纯阳一气。八字天干都是甲、丙、戊、庚、壬等等;地支都是子、寅、辰、午、申、戌,都是这些代表阳性的干支。那么,问的问题说,我上次提到过,甲、丙等都是“能”,“能”当然是阳;那么构成了物质,就是为阴,是这个样子。不过有一点特别要注意,中国文化《易经》讲阴阳不是呆定的概念,它是活的。所以学《易经》必须要了解“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这两句话,就是阴阳两个是都变的,至于男的叫做阳女的叫做阴,也很难讲,这是过去用这两个代号做代表。实际上,女人全身都是阳,只有一点真阴,这一点真阴就很厉害;男人全身都是阴,只有一点真阳。那么,这个阴阳也有反背的作代表,反过来、背过去作代表。所以上次我们提到天干地支的道理,所谓阳性的是代表“能”,阴性代表成形的东西,道理是这个样子,理论上是这个样子,没有错。这个至于它的作用呢,所以算八字觉得非常难,阴中也有阳,阳中也有阴。所以你看学算八字,十二个地支里头的内含就有不同,就是子——子的部分专归水,丑——丑中会生土。它含的又不同,含的是阴中又含阳,阳中又含阴,变化无穷。

    那么,唯识的道理也是变化无穷,八个识的变化也是这样。所以转识就会成智。那么智,等于说阳性作代表。识,这个就是困惑人的、使人堕落的、染污的,阴性作代表。所以八识呢,这个就是东方文化特殊的地方,中国《易经》讲八卦,佛法也讲八识,那么八识第八阿赖耶识等于说是“乾卦”;第七识——坤卦,坤也由乾变而来;那么意识——震卦,所谓地球复震,这震动一切都来。其他的,你比如说坎卦是耳识;离卦是眼识;巽卦是鼻识;兑卦是舌识;几乎是差不多一样,这就很妙了!所以学命理、易经的,它这些东方的哲学,严格讲把它关联起来,都是一套有连贯性的,所代表的不同。所以印度佛法所讲的十二因缘,实际上就是十二地支的变化原则:子就是无明,丑就是无明缘行,就是十二地支的变化,这些道理,把这一个变化的法则,拿来说成一个精神生命的状态,所谓十二因缘。大概是这样。

    这三个问题简单讲,几乎还没有详细解释,再提出来再说。

    现在我们讲到《成唯识论》二百七十一页,上次讲的前五识同第六识与修证证成,就是修道证果的形象,最密切相关的。所以,一般不管是修净土修什么,真正要谈修持的话,特别特别注意。不知道我讲完了以后,不晓得大家——因为我讲得不好,希望大家留心注意听。一个人讲得已经不好,听得更不好,那就太可惜了。如果说讲得很好,听的不懂,那就更可惜了。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要求修证方面非常重要。

    现在讲到原文,“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所谓唯识学的无心定,这个定境包括无心定。那么一般我们如果不研究教理,只听到无心,有许多以为无心就是道;至于我们普通人做事,说我打你一下我骂你,“哎呀,对不起,我无心的。”——空话!哪里是无心的?要打人要骂人,说错了、做错了,绝对有心的,不是无心。但是你的确无心,那不叫无心啊,是无记。莫名其妙,就是普通讲下意识的动作,那么无记不能算是无心。那么当然普通表达可以用无心两个字,就是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搞清楚,没有无心的。所以一个人记性不好,做事错误多,说自己觉得是无心,的确你第六意识没有动机想那么做,做了,这是无记业重,无记就是愚痴呀、笨啊,就是很笨,无记重智慧就越低呀!这所谓四惑里头的一个重大的惑,就是痴,四惑里头是我痴,这个痴惑最重。所以有些记性不好,有许多修道人,往往搞得:“哎呀我懒得用心、懒得记”,你注意,你已经落到无记,无记就是顽空了,真的顽空。痴惑了是无记。

    所以呀,真正无心,无心是个果位呦,修道一个程度哦,真的无心是不容易的。无心定有两种,第一个是无想定,为无想;第二个是灭尽定,灭尽定是四禅八定的第九次第定。四禅八定过了,得到灭尽定,证果位了,小乘罗汉的果位。

    就是说无想定同灭尽定,这两种定境不同,都叫做无心定。那这个无什么心呢?“无六识故”,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都没有。注意哦,所以叫作无心定。注意,我们要了解,所以诸位自己你想想看,修道打坐很多年坐在那里,你感觉到我身体还坐在那里,身体还粗重得很,一点都没有轻灵;所以发胀发麻发酸发痛那个更不要谈了。就是麻、胀、酸、痛、痒都过了,身体所谓讲气脉就算给你都通了。都通了以后,你有身体的感觉,身见没有忘掉,就是身识——眼耳鼻舌“身”第五身识还在,这感觉还在;而且觉得我现在坐在这里很定——第六识意识还在噢,都没有到达无心位呦,所以无心位不容易的

    再说,告诉你,无心两种定,灭尽定同无想定这两种定范围,都没有六识、六识都不起现行,这样才叫做无心定,就达到无心定的境界。

    那么现在开始讲无想定,“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断录]……这不好办哦。所以呀,我们在学的大家同学们都注意啊,不要认为自己学位高了,文字工具的确要弄好。不然不要说对外国文化,你自己的东方中国文化窗户都打不开,你就惨了。

    第一句话,“无想定者”,所谓无想定呢,“谓有异生”,什么叫异生呢?不同的众生。往往提到异生,所谓异生,已经比人这个位置稍稍不同,或者是菩萨境界里头了,或者是这个人生命已经不太平常了,已经非常了。所以我们中国经常称一个了不起的奇人——异人,异就是奇异,不同于一般平凡的人。他说,所谓无想定,有些异生这些人,换句话我们现在讲有些特殊有修持的人,“伏遍净贪”,遍净贪,所以叫大家《三界天人表》一定要带来。我们这里过去像很多课尤其本院在这里常听的同学们,说这个又丢了,我们连发好多次,又丢了,很对不起自己。应该要背来。

    怎么样叫做“伏遍净贪”呢?二禅定到三禅定的境界,三禅定里头有个果位,就是升天的果位,就是三禅天当中有个“遍净天”,遍净就是完全干净的,人生其实有许多人说念佛一生修行很得力,往生的地方不一定是极乐世界,告诉你。好一点有一些正好生在遍净天,他当成极乐世界,也差不多。遍净天那当然已经到了色界,没得欲了;我们还在欲界中,我们在欲界的低层还是人中了。所以到三禅这个境界,已经到达伏掉遍净贪,遍净天的这个贪欲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把《俱舍论》所以再三给大家平常提到,九十八个结使,贪、嗔、痴、慢、疑,就是根本烦恼,我们心理的、感情的、思想的、情绪的——修所断,要修持,尽量自己慢慢修持地把它转化了,贪嗔痴慢疑才没有了。贪嗔痴慢疑详细分析谈何容易呀!一个人说是一下顿悟,我懂了道理,我学了佛能够断了——没办法!修所断的。那么贪嗔痴慢疑修所断了以后,就是修行、努力修行,慢慢清净、断了。

    那么见惑呢?思想里头就是见解里头的五见,所谓身见、邪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这种观念思想上破不掉的,那要见所断的,那要智慧够了才破得掉。这样你看十个:贪、嗔、痴、慢、疑,这是五个根本烦恼,包括邪见。我们随时有时候见解思想落在邪见里头,自己不知道。譬如认为我们打坐,如果我什么都没有想,完全不知道,我一下入定去了——哎,这个观念就是邪见。以无想定当成道了,是邪见了。无想定、无想天是凡夫外道天里头,可是位置很高哦!比遍净天还要高。道理在哪里?心理上我们贪一个清净境界,是遍净;我们修定到了连清净境界都不要、放下了,才能够把意识达到真正无想。所以修持之难呀,不是那么简单!一点修持都没有,一点定力都没有,所谓戒定慧,我常常告诉大家,定为中心啊!得了定,就是真得戒了;得了定,譬如到达初禅已经很少犯戒了,起心动念比较少多了。无想定尽管是外道定,你到了无想定一定的话,虽然是外道定,还有什么地方去犯戒啊?不会去犯了。一切行为都是意识来的。所以定是最重要的,戒不因为定不能圆满,慧不因为定而不能发起。所以定重要。

    所以“伏彼净贪”,要看这个原文啊,不要光听,那一点用都没有;这个要深入进去。就是说有些已经有修行的,对于三禅天的这个境界,人尽管修道到了三禅,还有贪欲,虽然不贪世间的享受,譬如我们大家为什么要修道?你说我们在座大家学佛,都是想自己上进嘛,想不做一个普通人,对不对?人应该有向上的心理。我们要想自己升华,要超越现有的世界的烦恼,实际上这个心理也属于贪哦。不过这个是善贪哦,不是坏的贪,是许可的。人总要一步一步求进步。可是如果拿上地,等于说拿十二层楼来看十一层楼的人,还是低了一级。所以拿上地、就是说再高一层的无想天来看遍净天的人,贪欲还很重,他贪图这个清净以为是究竟,是错误的。所以他说,无想定是怎么样讲法呢?有些人修持得已经“伏遍贪净”,已经降服了遍净天的那一个色界的贪欲的心理了,但是“未伏上染”。上染是什么呢?也是染污啊。哎,还上升华,晓得色界天上面还有高层,还有一个升华的境界。色界天上面,到了上去呀,有顶天才是色界天的天顶,有顶天就是大自在了、大自在天主,所以还想希望有进步,未伏向上的这个染污心。那么由于自己心里要跳出现有的成就,不算满足,又出离。欲界跳出来了,到了色界,色界还再向上升,“由出离想,作意为先”,还是要动念的,还想自己再用功、进步,这还是第六意识作意。

    那么晓得,我现在贪图,比如我们定吧,假设你们定,我们大家都定,定在这个清净境界,确实心里很清净;因为清净,你来跟我讲话,找我办一个事情,你就认为“很讨厌!不要打扰我的清净。”就起瞋念了,就会起讨厌。不是常常讲一个念佛故事的一个反的笑话吗?有一个妈妈不是正在念佛吗,这个儿子实在看不惯了,啊,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儿子等妈妈念佛的时候就说:“妈!妈!妈!”“做什么?”儿子不响了。这时妈妈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等她念得很起劲时,结果儿子说“妈、妈、妈、妈”结果妈妈说:“你干什么?干什么?”儿子也不响。然后第三次妈妈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说“妈、妈、妈……”,这个妈妈(气了)说:“你讨厌!我念佛,你吵什么嘛!”儿子说:“哎,妈,你看嘛,我是你生的儿子,不过就叫了三次,你一天到黑叫阿弥陀佛,他不发脾气呀?”啊,这个故事是相反的呦,可是你注意,不要一笑过去了,有它的道理。人,这个贪欲的心,念念贪欲都是作意,念阿弥陀佛是要有一个善贪在:我要必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发愿。发愿,愿是谁发的?第六意识“作意为先”。要知道。那么生上界的人,定力到了这个时候,譬如我们贪图清净,大家在清净中久了,当然有智慧已经算不错了,自己晓得我现在清净还不是究竟,对不对?我不入定不清净下来,这个清净境界就没有了,所以不究竟,还要跳出这个,还要求高一层升华。那么最好把清净也空掉、也丢掉。那么清净丢掉,就是清净也是意识一个境界,所以把这个意识还要丢掉。

    那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那么想办法,使自己“不恒行”不常常在动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行就是动。我们心有时候,你譬如你打坐呀清净起来,我们心为什么动了?五阴里头行阴的作用。“行”它自然会动的。你没有到真正的灭尽定以前,这个五阴里头行阴你灭不了。等于这个地球,我们尽管睡觉地球还在动,它没有停止过。这个地球动、天地宇宙动就是行阴,它永远转的,所谓轮回就是这样转动的,它永远在转哪。所以,要想达到无想定,“令不恒行”,恒就是常常,不常常动心的那个心所,心里头这些念头、心所,心所包括很多了,我们将来要倒转来去说心所,五十几种心所,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各种心理,都是呀。你要把这个心[断录]……“想灭为首”。那么你再用功下去,到达什么呢?我们“色受想”中间,我们人活着,最伤脑筋就是这个思想不能停嘛,我想吃、我想用、我想怎么样。这个想嘛,这就是心所。啊,这个想的作用灭掉了,那就到达无想了。这就是得到了无想定。

    无想定又比遍净天又高了一层,证到色界天的中层——无想天。这个无想天里头,说无想定属于凡夫外道定,但是很高哦。你不要看凡夫外道,所谓怎么叫他外道?不是轻视哦。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心外求法,你晓得无想也是我们心硬使它做到的。心是个什么东西没有明白。所以还是外道。

    他说,我们到达了无想定的境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你注意,我们现在活着,大家在这里没有死,如果修道打坐到达了无想定的时候,身体非常舒服哦,安、和。安和,我告诉你,所谓道家、密宗一天到黑希望气脉通,奇经八脉、任督二脉,老实讲,那还是初步的初步,气脉给你通完了以后不过身安和而已。而四大色法的境界同“道”还没有关系。千万不要认为气脉通了就有道了。不过说你修持有一点功夫了,不错。所以你要晓得达到无想定,那么我们普通人所认为的身体上的奇经八脉早已经通了,不必到无想定啊。你到初禅境界,气脉大部分已经通了。所以气脉通、什么中脉通,不是了不起的事,不要着迷了。话是那么说呀,你们气脉都没有通,我们普通人只有上下通:吃下去、拉出来,这个不算通。

    要真正气脉修通了的人有象征的呀。有些人公然跑来当面给我讲,哎,我已经任督二脉打通了。哎呀,我话都懒得回了!打通不打通一望而知,眼睛一看就知道了。当然要过来人,一看就知道了。这个是不能自欺的呀!打通气脉的人那有象征的,很多象征。

    现在讲得无想定,到达三禅定的境界。那我们普通,中国一般后来的经验给它。初禅是念住,大概啊,不是究竟的说法,这个不是佛学的,是中国后来一般人(根据)修持的经验加上的。初禅是念住;二禅就气住,气住,气脉差不多已经通了,不通住不了的,呼吸停止了;三禅就脉住,心脏都不跳了,血脉都不流了;心脏跳哦,跳得很弱,一点点,很久很久一下。假使你们有许多修道人,现在人没有资格修道,有一点病,拿一点现在医学的观念来看,那全错了;到那个时候心脏完全心脏病一样,停止了;心电图半天才是一下下,还停了。到了三禅是脉住了。四禅就舍念清净,四禅连这个气脉、身体都忘掉了、空开了。

    所以初禅是念住,我们念住就是说,思想专一,譬如观一点光吧,观一点什么、一个佛号吧,一个东西,就是这一句,永远就定住了。不是说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只在“阿弥陀佛”在念,这个不算念住哦!搞清楚哦。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作意呦,第六意识都在跳动。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到“阿”字,或者到“陀”字,或者到“佛”字,这个中间,念也没有了,就是这个念的境界永远存在,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这个中间不是四个字连起不连起,佛的念就是这一念定住了。这样叫“念住”。

    那么念佛念到这样,所以叫做“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么不念而念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四个字不要连,名号不连,你心念、第六意识心念念念在佛上嘛。自然只有佛、只有佛……一路到底的,没有动过的,这叫念住。念住就是念佛的人讲“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是一心不乱了。就是这一心一念。就是佛的这一念。乃至四个字已经没有跳动了。那么定久了、定久了一路一路进步啊,身心起变化。你要晓得,现在无想定是属于三禅的境界呦!属于三禅。

    你们《三界天人表》一定搞熟哦。大小乘学佛,三界天人、六道轮回没有搞熟,你白搞了的。哪一禅的境界是合于哪一天人的境界。后来中国儒家所谓讲“天人之际”,就是这个东西呦。我们在座学佛同学搞清楚哦。常常一问你们,天人,哎,这一天“遍净天”在哪里?你就搞不清了,“少净天”在哪里、“少光天”在哪里?搞不清楚了。他化自在天在哪里?你搞不清楚了。所以像密宗有些佛像啊,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的那些天人的像,当然不是人间的像。这要搞清楚的。

    现在我们回转来,讲本论,就是本经:“立无想名”,所以这个境界“令身安和”,身体已经安和。你要晓得看经典不要马马虎虎,经典文字只好这样记载。我们身能够安,在座我看哪一个人敢说自己身体安哪?一点都没有难过、头脑清楚,做得到吗?做不到的。不是这里不舒服,那里难过,或者身上这里有一块,那里不舒服,胃肠消化不良,都是身不安哪!身安已经很难,和更难。

    六脉平和,所以你看中国医学上、道家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卜卦很灵,学《易经》里头一个故事,灵得不得了。结果感动了一个神仙,这个神仙叫吕纯阳,神仙来了,晓得他卜卦很灵;这个人卜卦还会医,医药灵,反正医、命、卦都很好,他自己也认为是半仙之份。结果呀,这个吕纯阳来了,感动来了,晓得有这么一个人。当然吕纯阳已经是道家修成的人,故意变化成一个病兮兮的人,让他来看病。这个卜卦的先生医理很高,把他脉一拿,看完了一笑,合合掌,不开方。“哎,你怎么不出方呢?”他说:“何必呢?你何必来试我啊!”那么他就问他:“那我的病怎么样?还有救还没有救?”那他说了两句话:“六脉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他说:“但是先生呀,你不是妖怪,你是仙,你不要试我。”他自己把卦台一放,就出来给他一跪,就拜师了。吕纯阳被他揭穿了,哈哈一笑,只好把他带走了,这个徒弟就那么收了的。

    所以医学道家讲“六脉平和”,非常难。这就是讲,得了无想定到了三禅这个境界,出定以后六脉平和。“六脉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其实呀,妖怪也就是神仙。因为人啊对自己待遇好一点,所以我们人修道成功叫做“仙”;狗啊、猫修成功了,就叫做“精”;那些鱼啊、泥鳅啊修成功了,就叫做“怪”。其实以怪同精看我们,我们修成功了也是“人精”而已啊!几个名称不同。啊,所以我们注意这四个字,特别注意!所以得定的,到了无想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注意啊,这八个字!不要打坐啊,现在要看书,不然你就白在这里搞了,将来回去呀,“哎哟,我听是听过,又看不懂!”那又搞何必一次一听呢!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注意,修定的人你说自己打坐定,哪里得了定?身不安不和不算得定,不可能的。你坐这里,身体安不下来,这个腿最多你坐两个钟头也不舒服了,这身不算安、不算和啊!所以你没有得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做定。这就是说,心理意识是无想,一切思想停止了,得了第六意识三禅,可是身呢又安,舒服极了;和,百病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叫做无想定,“故亦名定”。

    那么下面告诉我们,“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你们要注意哦,他说修到无想定,阶级还是不同,就是程度不同。“下品修者”,最低的,“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什么叫做得到无想定了?下等的成就就是说,有时候一下、一打坐、好的时候,身心安和,思想完全没有,舒服极了,进入无想定。但是啊,孩子叫你“爸爸,妈妈,下来啦!给我拿点学费报名啦!”你学费一拿以后再一上坐啊,我的妈!身不安和了,无想也做不到了。这叫无想定退掉了,所以“现法必退”。

    “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不能很快地马上又进入无想定去。又要慢慢、慢慢,再澄清了、定了、再进。所以我讲常常叫你们打坐,你们有时候也很好哇,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的!老鼠死掉,瞎子猫跑到前面一下,哎哟,一闻,好,吃到了——不是你抓到的。你说我要入这个定就入这个定,我要入那一种定就入那一种定——行了!说我今天两腿一盘,我要入定去了,你就入定了。你在哪里入定?硬熬啊,叫做煎熬!呵,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呀,下品修到无想定境是“现法必退”,现在就退掉;退掉并不是永远不回头哦,或者过一阵又回转来。“不能速疾”很快地又进到无想定的境界里头,所以这一类人,就是像我们活着修无想定到这个境界的人,那么死后升天的果位呢?生到无想天。

    “后生彼天,不甚光净。”无想天是色界,色界没有肉体的身,没有我们现在欲界的肉体身。色界是光。可是光还是有个身哦,眼耳鼻舌“身”,还是有个身的。譬如我们做梦,梦里也有个身嘛,有个自己。所以呀,这一类的人,下品修到无想天,身光不够亮、不够干净。“形色广大”,很粗,这个人长得很胖,很高,一砣大胖光,一砣大泡,膨,是不是,呵,而且光又是暗暗的,象牙色的,或者黄种色的,或者是同这个非洲人一样,黑光的。啊,就是这样,“形色广大”。

    “定当中夭”,生在天上活不长,半路夭折下来。无想天应是寿命五百劫哦!五百劫哦,不是五百生。这个地球毁了又形成,形成又毁了,一定五百劫,是无想天的果报。但是,无想天不是一定修定的人,一个人做善人,这三界的天人,极力作善事的人,善行行到了,《大学》儒家“止于至善”的人,他念头也清了,所以为善最乐,做善事到了极点,不要修定,念头清了,如果没有悟道,有时候也生这种天人。你要注意哦,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贵的哦。所以学佛的人光想学佛,心性、性情一切没有转变,善法功德没有建立,休谈了。你以为光打坐就行了,不行的啊!

    现在一个问题来了,已经先告诉你们,生到无想天还是有身哦。色界是光,色界是光哦。这个最后告诉你们,但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中品修者”,修无想定中乘的人呢,“现不必退”,这一生随时会在无想定中。“设退速疾,还引现前。”有时候这个定境界掉了,但是一用心、一定,就回来了,很快就回来。那么这种死后呢,生彼天当中,“后生彼天,虽甚光净,形色广大,而不最极。虽有中夭,而不决定。”说生到无想天,身体的光明情形,也是比较不太透亮、不太美丽,形色也是胖胖的,但是呀,中等胖,不是胖得那么胖。颜色也不是那么难看,就是色相也是蛮漂亮的。所以人中的丑陋、畜生中的丑陋等等,都是前生的福报功德。一个人长得自己身体少病少恼,颜色就是色相庄严,长得漂亮不漂亮,没有哪一点不是果报;生在天中也是一样。所以呀,这种中品修到无想天的天人,他的命运注定也有半途短命而死的;但是并不一定。因为他既已经到无想天,他再努力一修持,可以转变。不一定中途短命死掉的。[此时引磬响]那么快呀?好像在无想天上讲话一样啊!(一笑)休息。

    修到最上乘的人,“现必不退”,就是假定我们在座的哪一位道友,现在修到了无想定,他随时都会在无想定中,不会退掉了,“现必不退”。因此,这个色身我们这个肉体业报完了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业报完了的时候,这段一灵清净,自然就生无想天。所以“后生彼天,最极光净。”那就是在无想天人里头,光明漂亮,形色非常广大。“必无中夭”,那么“穷满寿量”,就是一活无想天上五百劫。五百劫以后堕不堕落呀?三界天人一样堕落,“后方殒没”。道理在哪里呀?就要了解三世因果。譬如我们现在一个人,不管是有善念恶念,下一个恒心,修善、行定,你过去的业报,有恶的业报还是带到的哦,还是带到哦。比如说,你现在,等于说我们一个人,现在尽量地努力,你看外国小说、中国小说都有,中国历史也有,一下做了皇帝,从前犯过法的碰到那些执法人严肃认真的,也给皇帝讲:对不起,以前有个案子你还没有销啊!哈,那皇帝也只好想个办法给他销一销案子。等于我们中国的包公,也打得龙袍,虽然是小说,因为皇帝犯了法了,皇帝妈妈犯了法,那皇帝也有罪,没有办法打这个皇帝,包公就叫将皇帝的衣服穿在那里吊起来拿鞭子打,等于打了皇帝。皇帝只好照办。这个你看到的是小说,这些小说的故事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所以呀,生无想天五百劫后不进修,进修了果报再转化,慢慢来。“后方殒没”,还是下坠。无想天下堕堕到哪里呢?或者堕在欲界天人,或者变人,甚至于过去的业报来,就是上次给大家提到佛学里头最重要这个偈子: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是因果的道理。

    那么现在说明,“此定唯属第四静虑”,这个定境界属于第四禅天,四禅刚才说过,四禅后面还有四个定境比这个境界高: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叫做四空天,是无色界的。因为色界的人“灭心”,灭掉这个心念;“成色”,所谓色界还是色界哦,五阴里头就属于,我们大家念过《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个五蕴的色蕴还存在。不过无想天的人,无想天这个“灭心成色”;到涅槃境界,所以真正的佛法,“灭色成心”,那是小乘的涅槃。所以呀,无色界里头是灭色成心了。所以无色界的天人你看不见的,没有形体。所以这些佛学的道理都确实要注意。

    所以这个定呢?“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无。”他说,这些是修定你们大家注意,我们打坐,都想学打坐,以为打坐就是学佛法——不行哦!打坐是做功夫、自心修心的功夫,你还要修“行”,行为上要行善。所以行一切善法是加行。等于我们修定是原料,这个原料还要加工的,要经过“高雄加工厂”去加工啊。所以他说,“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彼所引故。”善法所生,你不行善想到无想定,做不到哦!譬如一个大坏人,那么一下说把思想自己不想、什么都停掉——做不到的。不要说大坏人,我们这些人都是大好人,如果你真到夜里睡不着了把思想停掉,也做不到啊!我们这些大好人也做不到啊,对不对?所以你想无想,把第六意识想念一下给停掉,那要相当的功力,还要善。善是加行,修善法为加行,所引出这个定境。

    “下上地无”,你看我的妈呀!这个文字啊,玄奘法师啊,你这样搞啊!浓缩到这个程度。怎么叫“下上地无”?死了都不懂。上地是什么?“四空天”,空无边处定等等,你们有这个三界天人表,“上地”无想天上面是四空天,色究竟天上面是四空天。“上地”是四空天,无色界;“下地”呢?比无想天低一点的——三禅天。这个怎么叫“下上地无”呢?无想定这个意识完全不去想的这个作用,“上地”无色界里没有这个事,无色界里看无想那是很低级;下地呢?到了三禅的境界,他定境还有东西呀!还有遍净、还有清净、还有空的境界。你想达到这个空、清净都没有想,也做不到。所以无想定就在四禅天到无色界这个中间。所以“上地”没有无想定的事情,下界也做不到无想定,譬如我们现在做不到哦。但是大家修到无想定,你做到了也不错!管它外道!我常常劝人家,你管他外道内道,总弄一个道吧!弄到了外道我再转到内道来有什么关系呢?你何必,哎哟一学佛的人,看这个也是外道、那个是魔。我说魔比我们还好一点,有本事一点;先做个魔,再来做个神,由神嘛再修个道,由道再变个天神,慢慢来嘛,幼稚园一样读也不错嘛。何必看人家,“哎哟,这是外道,这是魔。”自己已经变成魔了。“哦不对!我是正道。”这一念,错了!就不能修道了。这一念是瞋心。排他性这一念,慈爱不够,已非善行。千万注意!

    一个不管外道内道修行的人要度一切众生嘛,外道也要度,魔也要度嘛。外道又怎么样?魔又怎么样?对不对?嗨,理论上一定不错。是要注意啊!所以这一句话讲无想定“上地”没有,比无想定低一点的也没有。

    “由前说故”,前面给你讲得很清楚了,“四业通三”,这要命了,“四业通三”。我们业果有四种:过去业、现在业、未来业这三种业,还有一个“不定业”,所谓四业。无想定呢?你要晓得,我们假定在无想定、无想天中,我们现在就在无想天,现业没有了,现业是什么?现业是无想嘛,对不对?但是你过去所作的业,那个果报将来还要还的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间没有到,你在这里一请假,躲了五百劫了嘛。当然加上利息还重一点算不定。也许你在无想天,修善法呢减轻一点,也没有一定。这个是不定的。所以过去的业、未来的业、不定业,还是存在的,只有现业在享受无想天天人的果报。所以呀,四种业果里头还是联通的,三种还是通达的。

    “除顺现受”,在现在这一生生在无想天是顺境,受这个现生的无想天的果报。因为你是无想定的善法来的。这懂了啊,这个文句都懂了吧?看通了吧?

    好了,现在另起,“有义”有一个师父说,都是佛的弟子,“有义”有些人讲,“此定唯欲界起”,修无想定的人,在天人里头不大肯修的,只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肯修。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在欲界中遭遇痛苦烦恼太多了。痛苦烦恼的根源就是心里头的思想乱嘛,希望“哎呀!不想就好了!”所以欲界里头引发,“由诸外道,说力起故”,说外道,这个并不是骂人,就是说他根本上没有明心见性。“去,我教你一个功夫,你这个功夫一做嘛,或者修气功,或者说什么,修到了以后,可以做到无想。”啊,譬如有一类,最高的气功,密宗也有,“yoga”瑜珈里头也有,道家也有,可以修闭气的方法。不要乱讲啊!我只讲了名字,没有教你们方法啊。你们听了这个名字自己乱去搞去,出毛病我不负责啊!同我没得果报,先说明了啊!有些硬修闭气的方法,闭气得成就了,念也跟着停掉了,也做到无想。说无想定,“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传这个法,有时候劝人家这就是法、这就是道,你跟着学。但是你要晓得,要修到无想定,笨人也做不到哦!所以要修善根、要培养智慧呦!任何外道内道都要“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就是人也是聪明人才干这个事。修了这一种方法,岂止闭气,还有很多方法,使自己可以一下就达到无想境界,把思想切断了、停住了、停断了。所以这种人,人当中智慧也算很聪明,“人中慧解,极猛利故”,高等聪明的他才做得到。所以修道做功夫,你说得了什么法、学了什么法,怎么样修都没有成果——笨啊!慧解不够啊,真的啊!慧解够了,任何功夫,一个有慧解的人同没有慧解的人做任何的功夫,差得太远了。有慧的,这个巧妙一下就懂进去了;等于一个电的开关,懂得的人一下就懂了。不懂的呀,你给他什么工专里头五年制啊、七年制啊、三年制呀、两年制呀,你把他制死了也没有办法!他就是那么笨,学不会那个技术。所以慧、慧!要求慧呀!“人中慧解,极猛利故”,这是一种的理由、说法。

    所以无想定是欲界里头起始修的。我们所以生在欲界的痛苦,男女饮食之欲、功名富贵之欲、要发财做官之欲,这些都是欲。欲由思想来,能够把思想根本一切除的话,没有了嘛,就舒服了嘛。但是在这个中间起修,还要慧解,“极猛利故”。你不要老是看到佛经讲的外道、外道,不过是那么一个代名词呀!你修到了这个功夫、这个外道,外得不错哦!比欲界天的什么,庙子上塑的那些瞪起眼睛、牙齿獠起,四大天王啊,四大金刚,比这些要高了不晓得多少层啊!如果拿我们这个房子来比方,四大天王实际上是站在下一层安电梯的那一个地方的。到无想天已经是八层楼、九层楼这个地方了,快到顶了。啊,所以是很高的啊!你如果修到这个……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就是先学无想定,学了三年才修到;你查查佛经上有,“知非即舍”,他后来说,“哎,这还不究竟。”就丢掉了,所以他做到的。是外道法,可是你不要轻视看哦!(卷十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卷十一)

    ……切实要起恭敬心,对一切众生都要起恭敬心,你不要看不起,也很难。

    “有义”,另外有一派说法,有一个师父说法:“欲界先修习已,后生色界,能引现前。除无想天,至究竟故。”另外有一个师父的说法,无想定呀,我们现在活着在欲界里头,已经因为自己修持这个功夫、做这个功夫、做这个定境练习得已经到家了。当然我这个到家随便讲的,不晓得到上品、中品、下品,还有三等呢!就是说在欲界中已经修到了,等到这个肉体一坏,一灵不昧,往生色界。一生了色界,色界的投生不像人世间,色界的男女的化生从男性顶上一下就出来,不要怀孕很久的。由男人顶上生的,花一样就开了,就出来了。那么说欲界是精交媾,笑视交抱触,搞肉体纵欲,肉体的欲;色界是气交了,气味相感,等于说电感一感,已经是达到了欲界的所谓男女媾精的这个境界。再高一点是神交了,没有像欲界那么粗了。欲界是很低的,很低级。

    所以呀,生到色界以后,这个果报,色界里一出生,得到色界天这个身体以后,“能引现前”,天才,色界天的天才儿童,自然自己就在无想定中;就引发在欲界这一生修的种子啊,就在那里爆发,随时都在无想定中。但是他的果报,除了在无想天以内,没有办法到色界天的最高层——色究竟天。色究竟天那高了,那已经超过无想定的境界了,更高一层了,接近到四空天了。

    所以说修这个定的功夫,“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无想定这个定的境界修持的方法,是由于我们、人们或者一切众生;只讲人太狭隘了,不一定,你不要看到畜生道中,有些聪明猛利的也会修道。刚才有位道友来问,真的畜生道会做到吗?“哎呀!”我说,“人就是畜生道嘛!你不要把畜生……”真的呀!所以人家就说看密宗的佛像怎么样塑的?哎哟,又是牛头,又是马面,又是鬼一样的。我说这很清楚,人性里头就有兽性,兽性里头也有人性。你不要搞错了,自己做了人忘记了,以为人高明得很,人有时候不及禽兽哇!所以我们那位道友先生我常常讲,我说有个地方叫你去办个事。他说老师呀,你又叫我衣冠禽兽一番了!因为他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好好的他觉得很拘束(一笑)。他就说个笑话,这个出去要衣冠禽兽一番了,那就是穿得整齐。笑话归笑话,你想想看我们人性里头就有兽性,兽性里头也有人性。密宗里头佛像告诉你清清楚楚,但是你看每个密宗的佛菩萨手里拿着什么?——骷髅杖。都要以白骨观为基础,脚底下大大的骷髅,手里拿着骷髅、天灵盖。处处告诉你:欲去不掉,不谈这个东西。大家不会、不懂密宗,看佛像,喔呦!妖魔鬼怪,修功夫我要修到那个样子,我宁肯不修了,还是我觉得现在还比那个样子好一点。对不对?但是那个是表法,人性里头就有兽性。至于我们觉得这样很好看,老虎、豹子、狗看我们这个面孔,不漂亮,它还愿意找那个狗、找它同类才觉得漂亮。这个东西呀,懂了唯识一切唯心造,没有什么,人也一样。你觉得他不漂亮,我还觉得他好得很呢!从智法师你看多庄严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哎,我跟他有缘嘛!这个没得办法,一切唯心造,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无想定呢,是在欲界里头的人,厌烦自己的生死、想的痛苦,“欣彼果入”,希望自己做到。打起坐来,我们大家碰到打坐的人:哎,你坐得怎么样?“哎呀,就是讨厌啊,思想停不了。”你看这个见解观念,不是想做到无想定去么?对不对?就是这个观念,就是想要做到无想。尤其看了《六祖坛经》“无念为宗”,把无念解释成无想,是非常错误的!不是禅哦!禅不是无想。所以无想定修到了的果报,到达无想天,“故唯有漏”,在佛法里还是有为法,是有漏之果,非无漏果,不是罗汉。大罗汉证得涅槃是无漏之果。

    “非圣所起。”所以无想定还是凡夫境界,不算是得道的圣人,连罗汉、声闻缘觉都够不上,不要说菩萨;不是三贤,不是十地菩萨的境界,都还够不上,“非圣所起”。无想定讲完了,这一段里头以后还有。

    “灭尽定者”,进一步讲圣人境界,修道的、学佛的,得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八定。过了八定,第九定——灭尽定。怎么叫做灭尽定呢?所以大家尤其是出家同学们学佛的,特别要搞清楚,什么叫做得灭尽定呢?

    “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解释了“灭尽”这个文字。那么怎么样叫做灭尽定啊?学佛的人,佛经里头分两种:有学位、无学位。譬如罗汉果位我们分四果:初禅,初果罗汉,初果叫什么?你们诸位报告看?(须陀洹)好。二果呢?(斯陀含)啊。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四果。初禅可以得初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这些果位、得罗汉果位,都还属于有学位、有学的地位,就是说还要用功,有些道理都还不懂,所以叫声闻众。怎么叫做声闻众啊?就是说必须要跟着佛、跟着诸佛菩萨随时要听课,随时什么课都要听,不听呀慢慢就退步了,就忘记了。所以要听听啊又进步一点——声闻众。像这是都属于佛的声闻众,常随众。声闻众等等还是有学位。到达缘觉、独觉、辟支佛到阿罗汉境界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所以有学、无学,这两种。

    但是有学位已经证到了初禅,当然没有到无想定境界,只要心一境性、定生喜乐,这个果报已经是天人果报了,很了不起。但是你要得定,注意哦,我们修持得到初禅,打坐坐得好才定,定中以后得到初禅,你们修道也好学佛也好,觉得身体很舒服,气脉通了,很安乐,身体很清净。(那么)这个色身完了,生欲界初天。欲界天还是六欲天哦!这一生非常持戒,又吃素又持戒,生到六欲天,五百个太太,不得了了。三百个天人、天女,或者什么。这一生的修持戒律清净都没有了,所以注意呦!所以守戒修道的人,你看位置修得再高,生到……没有到色界,不到究竟,统统往生在欲界了。欲界也有天人境界哦!啊,天人境界,你说这个果报,福报享完了,下去更厉害。所以我们尤其学佛出家,这些道理要研究清楚哦。戒律守得很好很好,你持到了初禅境界,总是给你戒律清净吧,定生喜乐呀。就是这一喜乐境界,正是六欲天中,六欲天中的天人。你翻开经典看看六欲天中的天人,变男天人、女天人,饮食男女亲爱没有脱离,而福报更大;福报越大,饮食男女的这个越大,光环越大。你看中国的当帝王也是三十六宫、七十二院,也不过一百多宫女。虽然多到几百人,有些皇帝还把她送出去出家了,觉得太不应该了。到天人境界普普通通都五六百人,不得了啊!你说这个福报完了以后,你的果报如何?所以修行呀,你不要看到这些都是最初的佛学,我们大家中国的学佛的人,最初的佛学统统不研究,一来就《金刚经》大乘;大乘啊,你的肉重一点了要“大秤”,还是值钱一点;小秤!(一笑)不行的啊!要把佛学基础搞好啊!

    所以,“有学无学,已伏,”已经完全降伏下去,或者没有降伏,“或离”,比较脱离一点,无所有的贪。什么叫“无所有贪”呢?与生命俱来的贪欲、贪念,贪欲之念都不动了,贪嗔痴都没有了。“已伏或离”,解脱了,无所有了。但是有一点,“无所有贪”到达了什么呢?四禅天,有天人表注意啊,因为我想大家不熟,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无色界差不多到了顶。但是上面还有个顶高的——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境界大家不能想象。这个定是什么定?“非想”,照文字解释“不是想”;“非非想”不能说没有想。那是什么东西呀?嘿,那叫做“一灵不昧”,这个是“一灵不昧”。啊,还有一点,非想非非想。“上贪不定”,到达这个无所有处定了,我执没有了;不但无身见,连“我”都丢开了。你要晓得,身见……[断录]

    所以,到灭尽定的境界,“无所有贪”。不过有一点,“上贪”。非想非非想处定,三界天最高处的这一个,想进步的这个贪啊,还不一定,有时候有、有时候又没有。但是现在没有了,“由止息想,作意为先”,因为他已经停止了一切,自然休息了,无妄想了。注意,将来有分别哦!你说那同无想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他自然休息了。无想定是我们有意修到把他做到了无想,这是自然休息无想。还是起意,要做到自然使他思想停了。止息,换句话说,也带着呼吸也停止了。但是现生修到无想、灭尽定的人,我们现在肉身修到灭尽定,呼吸一定停止了。停止怎么测验呢?那你拿鸡毛、灯草放在鼻子上,动都不动,不会有呼吸往来。毛孔的轻微呼吸还有,不过是很少很少,很微弱很微弱。所以你讲科学的研究这就很难讲了,他的氧气是自己在体内内在发生氧气,还是这个氧气怎么保留的?所以现在在美国的太空人,都在拼命研究这个打坐、研究瑜伽术。因为到太空去,万一氧气没有了,能够一定,可以保留这个氧气的办法。所以现在有许多东西不是现在科学所能了解的,特别注意啊。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在平常心理行为不常常起动的,以及恒行的、染污的、常常起动的这些心念,“心心所灭”,这个心理行为、心态都没有了自然灭掉了,所以叫做灭尽定。那叫做无心了,真得到无心了。

    那么得到了无心定呢,你要晓得有没有离开七识八识啊?七爷八爷还没有离开呢,呵!七识、八识还在。所以在这个定中,你要晓得呼吸是没有,身体还暖和的呦!不但暖和,连骨节都软了,这个人骨节软了,就像做包子的面团那个样子,可以那么软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得灭尽定。

    “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由于为什么呢?灭尽定同无想定,无想指的意识上的无想;灭尽定呢?厌恶了感觉、受、感受,身体什么感觉呀,定中舒服不舒服啊,气脉通不通啊,这时感觉境界都讨厌了,都不要了。我们这个意识思想灭了,感觉也灭了。“由偏厌(讨厌)受(就是感觉)想”,所以叫做灭尽这些,得这个定境。那么“修习此定”也有三等三样,“品别有三”。

    “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这个不要解释了,同那个无想定一样。“中品修者,现(现在)不必(不会)退(退步)”。“设退速疾,还引现前。”就是偶然退掉这个定境,退步了;但是一用心一修,就马上回来,已经到了中品。

    “上品修者,毕竟不退。”都在灭尽定里。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他说,要想修到灭尽定,老实讲四禅八定的功夫已经到了,到了色界的境界,色界刚才讲到无想定,你们看天人表,色界的有顶天就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也就是有顶天。你们查查佛经,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讲过,有顶天上丢一块石头,要经过多少百万亿年才到达这个地球,距离有那么远。不过现在如果用太空船啊,不晓得要多少年才到达有顶天,应该在银河系统的、或者过两三个银河系统的那一面。你要看三界天人表,现在的新的太空科学把释迦牟尼佛的三界天人表是越来越接近了,越证明对了。这个所以佛了不起就在这里,许多东西,现在科学的发展反是证明他的对了。

    你们要注意,现在我这一张表,为了大家制造的方便,所以博士再把它修整一下这样。另外有一个图表画得很大,我们自己构想的,没有办法印,圆的。那么它究竟在哪一方、哪一方,你不要光是向上面想,做立体的想,你做立体想也可以。

    所以啊,到达色究竟天是有顶天,必须要四禅八定,到色究竟天。这个有顶呢,老实讲同身体功夫有关的哦。所以研究唯识你又要研究一个东西喽!我们经典经常讲到,普通讲教理的不那么讲了,讲唯识也那么讲,我们学佛道有个四加行,必须要注意: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种加行。所以弥勒菩萨说的《现观庄严论》非常注重这四加行。这四种修行,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种定、哪一个境界,都离不开四加行。要得“暖”。所以,有时候你们打坐起来,觉得,哎哟,流汗!热得不得了!那是太初步啊,那没有得“暖”。由这个慢慢慢慢正式归一了,归一了以后定了以后,光是暖了,那是得暖。所以三昧真火是正在安和的状态。暖、寿、识连在一起的。有暖,所以气脉,一般人都讲气脉,气脉没有什么了不起哦;就是奇经八脉、三脉七轮打开了,不过到了有顶境界,暖、顶。“顶”,也可以讲,到这个时候,顶轮的脉一定开了的,人的顶轮脉一定打开了。那就是这个肉体同天人境界合一了,顶轮脉打开了。

    这个“顶”也可以做有相的方面扯在一起跟你们解释。搞清楚这个功夫的境界。也可以讲理上的境界。到了色界天,因为顶脉开了,你自己现生这个人肉体坐在这里入定,如果到达加行“顶”的境界,那么你坐在这里已经没有身体的感觉,只有一片光了,都在光明中,就是已经现生到了色界的境界。但是你们有时候打起坐来,偶然看到红光、绿光、黑光、白光,那个不算的哦!那个是身体内部的气机的变化摩擦发电来的,那个不是的。你要执着那个光,都会神经了,都会着魔了的。道理是什么?那一些你偶然坐坐有时候发光,眼睛也看到亮,是你眼神经有病、不好,或者里面身体在变化。身体内部不是“行”嘛?在动嘛?它自己摩擦也发光。所以你的意识宁静修静了偶然看到,那个不是色界的光明定,这个里头差别很微细的。随便认为“哎哟,这个光已经得定了,啊,不得了了!”——入魔境。高一点入到欲界天的定,欲界天还是魔境呀。严格地讲,没有跳出三界都还是魔境、外道境界。所以这些顺便给你们提到,在平常也许我想不起来就懒得讲了。平常你们问我我也懒得讲,没有时间讲。现在你听到的要注意一下啊。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到了有顶天),游观无漏。”到了有顶天,再观察一切无漏法。什么叫无漏?起心贪嗔痴慢疑,乃至邪见、身见、边见……五十几种心所。任何根本烦恼,大烦恼、小烦恼,寂然不动,此身无渗漏,一点渗漏都没有,等于完备了,心境光明清净圆满了。圆满所以叫做无漏。有一点不圆满、有瑕疵,就是有漏。就是心、心相到了无漏。

    “为加行入”,由到了色界天的定,“善于游观”,观察自己心理状况,一点起心动念处,是“止于至善”,没有一点不对的。那么这个作加行,才能证入了灭尽定。

    我们再念一道,“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所以在九次第做功夫的定力的里头,它这个属于九次第定最后一定——灭尽定。所以色界天有顶天的范围,“而无漏摄”,到达灭尽定已经属于跳出三界的边缘了,在无漏果的范围。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注意,得到灭尽定还不算得涅槃。所以修这个定,得到了灭尽定的人,已经可以得到心已自在了,所以这才叫做自在,不被烦恼所束缚,没得烦恼束缚,此心自在了,意识不行了,烦恼意识这个都不相应了,这样叫做自在。拿现在讲这才叫做真自由真自主了,自由自在。

    “余地心后”,什么叫余地呢?声闻缘觉这两种小乘的人、修小乘的人,乃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地位的人,乃至大乘道的菩萨,第七地、第八地以前,“余”,这个余地心。二乘圣人修到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菩萨道大乘道修到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一地一地算下去,到七地是远行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是法云地,菩萨十地,都要背来哦,尤其在这个学院的同学,这些背不来你就“糟”字下面加个“糕”了!我想都会背来的。所以到“余地心后”,到七地菩萨这个境界;修小乘道的到声闻、缘觉道,修到这个心地法门修到这个样子还没有办法得到灭尽定哦。菩萨道修到七地境界,小乘道修到声闻缘觉的果位,“余地心后”,再得后得智,叫做后得智、智慧。根本智得到,后得智发起,才能够修到灭尽定。所以“余地心后”,是后得。这些八地菩萨当然得到了,达到这个程度了,修到这个程度。七地菩萨八地以前,乃至声闻缘觉这些罗汉果位这个人,得到这个心地法门了,然后由后得智修到了一个程度。所以禅宗开悟,初悟等于根本智,再进一步所谓破重关、破末后牢关,那是后得智啊!到破“末后牢关”获得一切种智,统统现前,那很厉害了!不是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哎哟!“一轮明月在床前。”“哦,我悟了!”你真误了,耽误了!不是的,这要真实功夫。

    所以灭尽定,“虽属道谛”,四谛法门苦、集、灭、道。虽然算是得道,而并不属于“非学”,“非无学(所)摄”,不是一般有学位的罗汉、学人或者是已经得到无学位的所摄,已经超过了这个境界。因为灭尽定相近于涅槃境界,可见涅槃这个境界之难。不要把灭尽定当成已经涅槃,“似涅槃”。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

    他说灭尽定的境界,不一定,我们人类里头很容易到达,尤其学佛的人,佛在世的更容易。佛虽然过世了,经典、像法还在,并不困难,只要把理明了,好好修,并不困难。所以佛以及佛的弟子们,“说力起故”,把佛所说的教理透达了,所以我经常说,佛法是个科学,你理明了,依着理来实验,不然你去盲修瞎练搞不好的。佛及佛的弟子们,“说力起故”,由于这个理论、道理懂了,这个力量、心力引起,在人中智慧、慧解极为猛利,那么容易修到灭尽定。“后上二界,亦得现前。”如果有后得智成就,虽然生在色界、无色界,也可以修到这个灭尽定。

    “邬陀夷经,是此诚证。”《邬陀夷经》这本经典,一般研究讲好像中国没有翻译,有!实际上在四阿含经里头,一节而已,他说这本经典这个道理佛说得很明白。

    “无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识教,未信受者。”

    那么灭尽定的人呢,得到灭尽定,快要跳出三界哦,没有跳出三界,快要跳出三界的,还在边缘上转,在无色界中,所以无色界天,刚才我们讲色界天,我们欲界天就晓得同我们一样有肉体,或者肉体比我们不同一点,健康得多。有些欲界天的天人也有肉体,但是,也可以放光。假设你们有缘碰到这样的天人也没有什么稀奇,一看就知道。佛学了解了,好,你是欲界天的天人,不要吓我了。下来有时候神色很难看,但是他身体肉体有光,欲界天的天人。所以同阿修罗有相似之处,没有什么稀奇的。有时候你定中,你人中得定了,他在你前面晃两下,逗你玩玩也有,你当成天母,你完了;当成天人崇拜,也完了;反正是相应不理。至于无色界的下来的天人那很少到这里,大概现在人研究哇,飞碟、飞碟光有一点相像,呵!这为色界的。无色界的没得形像了。所以无色界天也名“意成天”,意所成,所以“成心灭色”。但是他们虽然得到灭尽定,生在色界、无色界,对于第八阿赖耶识——藏识,根本还不知道,第八阿赖耶识他不信的,所以佛的小乘弟子们还不相信第八阿赖耶识有这个东西,“于藏识教,未信受者”。

    所以呀,“若生无色,不起此定,恐无色心,成断灭故。”

    所以呀,得到这种定的人,生到无色界的时候,很难出这个定。他把这个定境界执着得牢牢的,他不敢动。一动了以后,哎哟这灭尽定再一动我要到哪里去啊?跳出三界外没有第四界,我跳到那里去呀?到哪里去?这是个问题。哈,所以他牢牢地守住这个清净境界,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怕得很,他不敢起心动念了。认为怕这个一动念了,这个境界一破掉,灭尽这个境界一破了,又起心动念,我又要变凡夫又堕落了。他对于阿赖耶识的道理根本搞不清楚,所以都还属于第六识的境界。那么第七识不谈了,因为第七识“我”已经入到灭尽定去了。这个还是第六识境界。还没有讲完,灭尽定、第六意识的境界还没有说完的。

    这很难办了,很耽误时间了。本来我们同学们有一个提议,说我的课太多,尤其是唯识课一个礼拜两次,他们大家觉得是有消化不良之感。想做笔记、想实修都很困难,因此要求变成一次,我想已经讲了两次,等这个月到底了再讲。我总觉得时间来不及,要大家了解多一点。

    现在有几个问题,第一点,为什么《成唯识论》不从头开讲?哈,这个是小问题,没有什么问题,从头开讲你就听不进去了。尤其配合我们用功夫的,现在求修证的人,所以从这里开讲,慢慢倒转来才容易了解。

    第二个问题,这些巫师招魂,还都真能够灵魂来吗?还是它道的分神而来?人同畜生也能分神?啊,这个问题在唯识的道理、佛法的道理,这个招自己的魂,都是自己的魂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是“识变”,自己的心识识变。除非这个巫师或者这个法师,这个作法的人自己定力很高,那可以分神。这个唯识道理正要讲到了,识是可以分的,换句话一心可以多用。不过假定一个人投到它道,譬如已经变人了,再招魂的话,这个人当时有昏迷之感,那么就有分神的作用。可是现生这个人自己还不知道,或者是梦境一样的、迷迷糊糊的。

    第三个问题,死的时候身体还没有冷却,那把眼角膜拿来移植了,这个眼识还存在,此时是否八识未死?八识本来都在的,八识分段生死本来都在的。一切器官、眼睛移植到这个人,八识如何分法?八识没有多大的分位,只要他自己一接上新的眼识,八识是一体的,可以起作用。蚯蚓砍断,各段皆动,这个已经讲过的。蚯蚓砍断了,八识都在动,余力未断,那是余业未断,所以八识普遍地存在,无所不在。

    第四,色界天是气交还是什么?也是三元和合而生么?如果人死后生在色界天,是直接生。藉缘生,也是藉缘生的。没有缘不得生,也要藉缘生,那么也是需要三元和合。现在我们讲色界天是气交,是方便的说法。高一层的色界是神交,神就可以交了。

    现在我们讲到无想定同灭尽定,讲到了讲完了。修灭尽定所到达的色界天境界,那么这个无色界天的天人,无时而不起此定。不起此定不是说出定,生不起进入灭尽定的功用。道理在哪里?因为生在无色定的高位的人,就怕自己无色心、无色境界的断灭,就是上次讲到这里,对不对?对吧?道理等一下再说明。

    “已信生彼,亦得现前。”假定有人见地更高,晓得生在无色界天这个境界,但是他也晓得可以进修灭尽定的人,那么这个灭尽定的定境也可以现前。

    “知有藏识,不断灭故。”理由呢,就是晓得一切阿赖耶识无处不在、无时可以断灭的。阿赖耶识生命的根根还在,所以下面就转了。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但是生在无色界这个境界的人,知道了阿赖耶识不断。比方我们现在当然三界里头是最低界,三界有九地、九层楼,比方;我们是最低一层叫“五趣杂居地”,就是人、阿修罗……[断录]欲界里头五趣杂居地。这个趣也就是趋向。假定就是我们这些人如果了解了阿赖耶识不断,是不是我们现生可以证得灭尽定呢?当然可以,学佛的人一定可以,不是说我已经信佛了、吃素了、皈依佛了不可以。要断三界的见所断惑,方起此定。

    我们现在很重要的几次跟大家讲过,希望没有表的人赶快来拿。或者你们派出代表来拿。再不要丢了这些表了,每一次讲课都要带来。尤其讲功夫的,修定的功夫,就是八十八结使表。在老师这边。你们哪位起来帮忙一下?有了的最好不拿,免得不够。尤其本院的同学应该不要拿了,应该有。本院的同学还看到就拿一张、看到就拿一张,就第一个犯了“贪”。你不要看到是小事哦!我等一下正讲到这里。而且拿了以后不肯带,犯了失念。都在犯。没有的应该拿。学佛啊,这些基本的不是为了名词佛学啊,自己用功夫,必须要知道的。

    见思惑最难断了,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道理。道理你们大家听经啊、研究佛学、听了又听的,刚才跟一位道友俩讲一下,好像听得样样都懂,自己都对了、证到了、空了,结果嘛什么都没有用,什么都抵不住事的,那是非常糟糕!就是不用脑筋,不用心思。修是思惟修哦!

    我们第一个特别提出来再讲一道,大家千万记住啊!我们根本的烦恼:贪、嗔、痴、慢、疑这五种。贪,并不是一定说贪吃、贪财、贪名叫做贪,什么都是贪呐!譬如我们打坐得定的人,在定中很舒服不肯起定——贪!这就是贪。在菩萨道是犯的更严重,你不要认为我只修道,爱清净也是贪。爱清净、爱孤独,没有哪样不是贪,所以心理检查要搞清楚。你说一个人爱清净,在定中有没有瞋心呢?瞋心更重。你看在定中,在初禅欲界的定中,谁要扰乱了你的定,非常烦恼,这是瞋心,这是欲界的。痴,明明知道自己本来是佛,心就是佛,见不到心;习气断不了,明知道而断不了,大痴!慢,当然很慢,尤其修道人我慢更大:我是修道人,外道没得修持!看人家都看不起。不得了的哦!这些结使没有断,你说你能够证果?有啊,五十块钱买一个苹果那很容易,那叫证果了?那不可能的,初禅的果都证不到的。慢,人人都有我慢。所以第七识的我慢,四惑当中叫做思惑,四惑就是四烦恼。那这个表上都有,你们去找。就是思惑,有一栏很小的,思惑:我贪、我瞋、我痴、我慢,第七、第八阿赖耶识的根本,欲界中间统统俱全。

    你看下去,到色界,上升到了色界,到了三禅定,同无色界四禅定以上的人,那么瞋念是没有了。不是断了根哦,也没有转化,(是)伏下去、压下去,给定力压下去在那里,不会起瞋念。但是我贪,贪恋这个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贪恋这个定的境界,自己贪恋果位,我慢就存在,不能更上进,不能回心转大,所以我痴,就是无明,统统存在。

    所以要知道,见思惑九十八个结使,这个打的结、我们心理上业识上的结扣,是不得解脱的,得解脱就是道。不要认为打坐就是道;打坐是修定,自心证入解脱的一个练习的初步的功夫。千万注意,不要认为念了个咒子念个佛就行了,那差远了。你如果一声佛号,把贪、嗔、痴、慢、疑统统把它滚完,做面粉一样,一点一点渣子都把它滚来了,一点面粉都不留流了,然后把它连辊轮一同就把它丢掉,那差不多了。

    所以啊,四惑处处存在,越是修道的人,越是贪嗔痴慢疑越大。所以你看,你没有记住吧?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第七识的偈颂第一首下面两句怎么样讲?“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如果第六意识中间贪、嗔、痴、慢、疑这些转不了,不是净土境界、不是心净土境界,都不是的。这是五个,贪嗔痴慢疑在三界中间,即使到了三界的天人,没有成就、没有真解脱。到了阿罗汉也没有解脱,就是降伏下去,断伏而已。除了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慢慢才能解脱。所以它解脱很不容易。为什么我那么多年来拼命给你们讲这些,不大肯讲大乘的?你们听了《金刚经》、大乘,一听理都懂了,好像个个都通了佛——统统在造业!很严重!尤其什么显教啊、密宗啊、什么宗啊,把自己都宗到地狱里头去了,千万要注意!

    这是三界这五惑很严重哦。再加上我们检查自己,五见的错误、思想的错误,“邪见”、“身见”,身见你看谁免得了?邪见,你理解的错误都是邪见。身见,谁能够免得了身见,觉得这个不是我?真证到不是我;不是发疯的不是我。

    “边见”,你任何打坐功夫再好都有个边呐。觉得“哎哟,放光了、空了!”空都有边,你那个光大概只有这样大!哈,那个还不是光啊,不是的,那是色身来的。什么正定中有光了——那是色身转化来的,同道业不相干;有关联,并不相干,与定力的功夫有关联,不是道的境界,不管你哪一种光。无色界就没有光了嘛,对不对?你要把道理想通哦,研究通哦。你还都是边见。

    “见取见”更严重了,自己有一点理解到,认为我这个就对,这个理就是对——见取见。我所见到的、所理解的抓得很紧。这个观念去不掉不能成道。就是拿现在哲学来讲就是主观成见,没有客观的存在了。所谓“我客观”也是主观了。

    “禁戒取见”更麻烦了!你看多少人犯了禁戒取见。他因师传的错误、自己没有智慧、见解错误,哎呀觉得这个戒要这个样子才是,乃至有人上香,右手、左手争了半天。不是这个,你没有道了。这都是属于禁戒取见。一切宗教都有戒条、都有规矩,把那个规矩死死抓住当成道。真得道、到空的境界没有这一套了。而禁戒取见是最后最难解脱的,这都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这些,欲界里头的四谛苦集灭道中间,你们看表,所构成苦谛这十个:身见、边见、邪见、禁戒取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都有。欲界里头能够了解一点,苦谛下面集谛邪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去了几个了,你查查看。何以去掉,怎么样去掉的?欲界中间,怎么到了集谛里头少了三个?什么道理?只有七个。怎么样叫灭谛里头(这种心理都是归纳的心理状况)只剩了七个?道谛下面怎么样又有八个?这是什么理由?不要光看表哦,一般看了,哦这是佛学。所以三界天人表这些东西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作功夫、进修佛法,必须要下进功夫把这个道理参透,你才一步一步用功起来,上证果之路非常快,非常快的。

    现在,我们再给你找一个资料,现在《成唯识论》我们还只讲到在这里。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见所断,修到了贪嗔痴慢疑降伏了。有些境界,你譬如像五见这些错误的观念,要自己的知见到了、慧发了,才能够断除无始以来这种偏见的习气。非常难!所以主要告诉你,因为在这里大家刚刚学学打坐了,跑到外面说,以为打坐坐得好、以为是道,都狂了;不是狂啊,狂是客气话,就进入邪见魔道去了!差一点都不行啊!所以呀,你看禅宗永嘉禅师证道歌告诉你:“差之毫厘失千里。”什么叫“差之毫厘失千里”?譬如我坐在这里,这个指头这样,在这里只偏一点点,这一条线你拉开到那一边,越拉得远偏的方向越大。所以见地只差了一点点,加上时间加上修持的成果,你就走入邪道魔道里头去了,自己不知道,有如此的严重!所以现在,我们还是像法的时代,佛的经像还在,还没有真到末法,末法更苦啊!苦得很!真到末法苦得很啊!那么,经教教理还在,好好努力。

    比方,我现在给你们找一个文学的证据,当然很难懂,文学差一点就懂不进去了。怎么样叫要断三界见思惑,贪嗔痴慢疑有这样难断?现在有个文学的东西发给你。本来大家中国文学程度好一点的,我们讲的人就减少了时间。讲不要紧的我把时间拖久了,要紧的没有讲,很可惜。万一不够哇,我们自己同学们两三个人一张,先让给外面的居士们。

    譬如,有一位女的,文学很高,明朝的事。明朝有位大禅师叫泐庵师,泐庵禅师,朱元璋以来他是不得了的哦,最大的外交官。这个在明朝历史上啊,正史上不大记载他的。这位和尚道行又高,为朱元璋、为明朝国家做了很大的事,非常有名,学问好。这个文章,吴江,就是江苏人,这位女的小姐叫做叶琼章,人长得很漂亮、年轻,诗很好。古代的小姐,要晓得明朝小姐们不出闺房哦,长大了房门都不出来,都是自己在后院。那么,“从泐师授记”,跟着泐禅师要皈依。泐庵师学问也很好,师云:“既愿皈依,必须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审戒。”你千小姐要皈依我,好!我要给你授戒,我要问问你犯过戒没有。“我当一一审汝”,他说我要问问你,你要讲坦白哦,正式授戒,你要把心里头犯过的罪都要讲出来。

    身三恶业:杀盗淫,身上发的行为,他说你犯过杀戒吗?你要晓得古代千小姐不下厨房,猪啊鸡呀鱼呀从来不要自己杀的。他问她有犯过杀戒吗?这位小姐想了一下,说我犯了,怎么个犯杀戒呢?“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文学境界之高!随口就答出来。小玉是丫头的名字,唐代的故事。轻纨就是我们用的现在有曼女的扇子,圆圆的,用红稠子蒙起来。她说我也犯过杀戒,怎么犯杀戒?闲来无知叫丫头把花上的小虫拿刷子给它刷了;看到花园蝴蝶在飞,让丫头去拿扇子把蝴蝶打下来。蝴蝶花粉一打掉,蝴蝶就死亡嘛,活不了多久了。说我犯过啊!你看她的文学呀,你看她是真修的,心里的这一件小事情检查出来,这等于是色界天、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级天人都会犯这种事。你不杀,谈何容易呀?“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

    他问你犯过盗戒没有?她说犯过了:“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声何处箫。”走过路上,看到这个树啊花很好,偶然叫丫头去摘一朵;隔壁人家吹萧,我听这个声音好极了,起来偷偷在听——犯盗戒。所以,司马相如、卓文君弹琴一曲,贪嗔痴慢疑都犯了。喏,检查心理要这个样子啊!

    他问,那么你犯过淫戒没有?小姐嘛,她还没有结婚。她说有啊!“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有犯意就是犯了,大乘菩萨道就犯了淫戒。所以永明寿禅师说,什么叫犯淫戒?隔墙听钗钏声,听了,“哎呀,这是女的来了。”他说有这个分别心,菩萨道就犯了淫戒。这个女的也讲了:“晚镜偷窥眉曲曲”,到晚上化妆,镜子里看来看去,自己画得漂亮,口红打得对没有,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说我犯了。这个春裙、衣服上绣个鸟双双、绣鸳鸯,有这个企图哇,所以说她犯了。

    那么这位师父就问她,你口里头这四种恶业(嘴巴的业最重的啊,你要晓得。三业中嘴巴业最重的呀!四种恶业。)他说你打过妄语,说过谎话没有?她说犯了:“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文学家、学问好的、学佛的人,最容易犯这个戒。自己都认为:哼,我同维摩居士一样辩才无碍!“诡云今坐辩才天。”自己前生是欢喜地中来的,初地欢喜地菩萨转生,所以文学那么好。她说自己犯了。写文章[断录]……话,都是犯绮语戒,她有犯。“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词。”作诗作文章,经常容易犯绮语戒,文字越写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学啊,不犯绮语戒写不好文学。她说这些东西我都犯过。幼妇词,“黄娟幼妇”这是三国时候杨修讲的绝妙好词。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懒得说了,你们好好去研究,不要认为大致懂了就行,每一句话都有典故在里头。

    他问你有没有犯过挑拨离间的两舌戒呢?她说有啊:“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她说有哇,对文学上的批评就是挑拨离间嘛。譬如我们常常讲,有一个人说自己是诗人,讲自己呀,像我们连我来讲佛法的时候,有时候经常都带出绮语来,这是文学习气啊。现在带一个给你听。有人说这个人诗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诗人,所以就挂了个招牌——诗医,同他们这几位医师一样,他们医人家病;他是专门医人家的诗病。你们诗作不好都拿来我给你们医。你看这个牛吹得很大!这个犯绮语戒、妄语戒都来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诗都医了。譬如古人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首诗太肥了!要给它吃减肥的药。“时节雨纷纷”嘛,何必一定清明呢!“路上行人欲断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断魂”,走路的人当然在路上,“路上”两个字多余,说肥了要减瘦。“借问酒家何处有”哎又肥了嘛!“酒家何处有”这一句话当然在“借问”,所以这两个字是多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多余了!“遥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头子也好,指一下就对了。所以这个诗太肥了,所以要把它减了、把它医一下。像文学上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里头我们心里要检查,所以一个文人学佛有时候文字都不敢乱写了,自知犯了两舌戒。他这里头讲,他说你有恶口吧?譬如说国骂三字经啊,女性骂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这些话。她说有哇:“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她说我骂了,犯了恶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过。

    好了,这位师父又问:意根里头、思想里头三种业你犯过没有?犯有贪念吗?她说我犯了:“经营湘帙成千轴,”同我一样喜欢看书、买书,书买了一千部了,还不够,看到新书就要买,就是贪嘛!“辛苦莺花满一庭。”又喜欢想种花,种了这一株了,看到别人那里听说有好花,又去弄来,就是贪嘛。她说我犯了。

    他问你犯了瞋念吗?她说犯了:“怪他道韫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这是唐代一个女诗人崔徽,把头上玉钗金钗拿来,卜卦作了一首词,有名的情诗。她说当时啊,谢道韫,南北朝的谢道韫、女才子,都是文学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她是另外一个身份,但是这首词都流传得很广,她说我看到就不高兴,认为呀女性没有品德,所以发了脾气、也骂过。

    他问你有没有犯过痴戒呢?她说有犯:“勉弃珠环收汉玉,”钞票不够,把那金戒子啊、耳环卖掉,要想买一块玉来带带,她说这就是痴。把这个首饰卖了,买那个更好的戴上;金刚钻一克拉不够,要买个三克拉,就是犯“痴”。她说“戏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来,把这个像林黛玉葬花一样,那么没有钱买锄头啊,也把这个口红去卖了,买些什么东西来……这都是贪嗔痴,都有。

    这个师父一听,好!你都承认了,从此不要犯!给她授戒了。

    我为什么讲到这里?好细呀,文学又高。你看心理检查自己好细呀!这个人是再来人哦,这一种叫做再来人,所谓几果罗汉再生人间的就是这一类,这个女的,你看她下文。结果家里给她许配了,许给哪一个呢?也是江苏人,昆山县的,姓张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对不起!走了,死了。——再来人。

    所以拿初果罗汉七返人间、二果罗汉三返人间、三果罗汉一返人间、四果罗汉不来了,属于三返七返的这一类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检查自己心理之强——再来人。等到出嫁的以前,当然她是不会去结婚了,可是生在这个人家,吃了人家十几年的饭,长大了,父母要给她作主,古代嘛没有办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里的时候整个身体还是软的,没有僵硬,可见是再来人,定力功夫到了。所以呀,一般人都认为是神仙、女仙再来。有诗集留下,叫《返生香》。

    像这一段,那下面你们自己去看,不相干了,也有相干的,自己去研究。所以我常说,要研究佛法要把各方面东西弄清楚一点,像这些句子内在,每一句要讲起来……好了,都去了一个钟头了。每一句里头要倒转来讲,什么叫“道韫”、什么叫“崔徽”,崔徽要引了半天的东西给人家,所以,现在讲课好痛苦!在我们古代一提这些都晓得了,“道韫”者谢道韫,崔徽是唐代女诗人,作了些什么句子;什么叫做“辩才天”,都晓得了,都很清楚。所以过去在大学里上课,只要带粉笔就够了,好办,因为大家这些都很熟嘛。现在不同了。

    这一段我们引用,你看,这还不是三界的天人啊;普通人,但是再来人。所以在自己心理上断三界见所断的惑,那么立刻可以进入了灭尽定,立刻可以进,现生我们也可以。那么大家用功修持,自己觉得那么用心。有些人打坐一坐坐了五六个钟头也可以坐下去,那是坐腿,那没有入定。定者,这些结使、心理作用一个都没有去掉,不行,不能得定,永远不能得定,只能说你是在静坐。

    静坐境界多是在色阴、受阴这两个境界里转,在心理内部在转。尤其你看大家你们学佛,尤其念佛的,就是这一句佛号以外、你念十声佛号里头,自己检查一下,起多少贪嗔痴慢疑的杂念?如果拿十念、念十声佛号中间里头,都没有任何一个杂念过来,差不多可以谈心境的修定了。乃至最后这个佛号也不起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不出来了,就是佛号的那一念的境界净念相继,永远就是这一念,不管生理的变化——这个叫念住,可以达到初禅,就有点相像了,千万注意噢!所以大家坐在那里,一天到黑,有些人尤其是我们这里我们同学们都是在那里干靠啊,那里熬腿啊,真干靠啊!在那熬腿、硬熬,心理上没有注意,那就不可以。

    当然我们这里修持的同学们,在心理上多用一分功,你的色阴、生理马上就变化、就转。因为色阴这个身体呀,我们这个身体是心识的“相分”,是它的相分。所以你心理的见解转了,见分一转呢相分跟着就转,你用不着修气脉。见分转了,相分当然转。所以常常同学们问气脉、问功夫,经常问。这个等到我有空一点嘛,就跟你们谈谈;没有空的时候经常几句话,好像说骂你们、呵斥你们——不是呵斥你们,不要在那里转。你不懂,受了呵斥在那里也不懂:多在心地法门下功夫。我们千万注意噢!每一堂上课三界天人表同这个九十八结使表都要带的。

    现在我们还是讲灭尽定的道理。“异生不能伏灭有顶心心所故。”他说其他的普通一般的异生,其他的外道或者其他的人,不是正修禅定的,他不能够把有顶心的,有顶心是什么呢?就是暖、顶、忍,到了色界天的有顶天。换句话,有顶心在四禅八定里头是什么定呢?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超越这个境界。如果没有超越这个境界呢,他的心、整个的心王及心所,心理所起思想这些状态停止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入到灭尽定。必须要伏灭,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修到最高的有顶、有顶到了顶巅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修到了这个,还要丢掉,才能证入灭尽定。他说其他的异生、下界的众生修的,不能够做到这样。

    再说灭尽定,“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他说这个定、灭尽定是罗汉果了,非常微妙。要证到“我空、法空”,大乘菩萨们。你要晓得大乘小乘用功禅定的路线离不开四禅八定,是一样哦。大乘小乘是用心不同、发心不同,功夫四禅八定是呆板的,这是共法。四禅八定都得不到,连两个腿都降服不住,坐都坐不下来,然后思想心里那么乱,说自己懂了佛法,不犯妄语戒呀?这个妄语戒犯得更厉害哦!你以为自己没有说过谎话,以为如此认为我在修行,心理上在犯妄语戒,很严重哦!

    所以他说大乘菩萨要证到“二空”,二空以后,后得智、“应后得”心所引发,才能够进入灭尽定——修大乘菩萨道。要七地菩萨以上才能得灭尽定果,要注意。[此时引磬响]那么快啊?真的啊?好像一下就到了有顶天。(一笑)

    ……下八地不是菩萨八地,也通菩萨八地。就是说,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最高的定了,无色界到了顶点了。跟着下面四禅八定,这个八定,那么要把……定境界不算究竟啊,修定是修因哦,你们打坐修定,那是指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算果位呦!果位是看你心理行为这个贪嗔痴慢疑见思惑等等断除了多少,那叫果位,千万注意。不要以为打坐坐得好,有人做到半空中可以坐着了,人可以腿盘起来空中坐着,这算得道得果位没有?没有。没有得道。道在心中,在你这个见思惑、思想杂念、这个贪嗔痴慢疑习气的转变。所以我告诉你,善恶是非太分,还是欲界天的天人境界,还是瞋念没有断;到色界无色界以上,这个才灭除了,只能说灭除了善恶是非之念而已。你以为什么是瞋心啊?这个都是瞋心,我看得惯、看不惯都是瞋念。这个我看不惯;这个坏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无色界都没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断惑”这个贪嗔痴慢疑要怎么样转变呢?不是你打坐就断得了的,要修,要在行为上修。不在行为上修,断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为呀。要“修所断惑”。

    “(其)中要全断欲余伏”,这个三界九地还剩余下来有一点力量,或者断了;然后才能够开始进入灭尽定的境界。就是说从非想非非想以下这些人,要怎么样可以进入灭尽定呢?完全断除了欲界的“余伏”,欲界的等等的剩余的习气——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断了,才能够证入灭尽定的境界。

    他说:“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欲界里头见思惑的种性,尤其是两种、二性,有两个心理的种性,我们任何人有的,最繁复、最复杂,自己检查不出来的。哪两种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为什么不直接讲成“恶”呢?比恶又不同一点,恶性有时候自己心里起个恶念,恶念还容易检查到。好像并不是恶念,是“不善”,并不是善念。

    “有覆”,有盖覆的心理,譬如昏沉了、散乱了、爱睡觉了,这都属于盖覆,盖覆的心理。

    “不善及有覆二性”,盖覆就是无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们还不讲别的盖覆,一般人学打坐,一坐起来就是睡眠、昏沉把你盖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业力,或者是有风了、或者有病了,体能不够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欲念发动了、各种动了,都给你盖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这两种种性——阿赖耶识种子的爆发“繁杂”,障碍了你的灭尽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见思惑、无明不断,说自己能够已经到了罗汉果,我也常常听人家讲;我碰到一个人,他说自己得了罗汉了。我说我没有看见,我只菜市场看见萝卜,没有看见罗汉。——那么容易呀?罗汉!要注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实实。总而言之给大家讲,记住: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圣位的人……(卷十一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十二)

    ……犯了痴戒。慢心,有道人会犯这个慢心哦。不会有这个慢心:嗨,觉得我啊吊儿郎当没有什么;说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萝卜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业的种子,这二性繁杂,障定了。

    “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

    唯有第三果罗汉到达了不还天、不还果了,三果罗汉在无色界中证果了。换句话所以你要注意,也包括这个色身,我们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们打坐修定气脉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没有身体的感觉,就是与色界相近了。再进一步光明也没有了,空即是我、我即是空——在无色界中。

    所以,你还在身上搞气脉,“哎呀,任脉通了,什么腰通了,头顶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里头搞。为什么?四个东西:忧喜苦乐,功夫进步一点就高兴,不进步一点就烦恼——心理上。气脉通了:哎哟好舒服啊!气脉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这里头转,都在欲界里头滚。以如此的修持,以为自己得道证果,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果报?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三果罗汉不还果,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道,到了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前天我听显明法师讲《法华经》,告诉你们什么叫有学、无学位,讲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讲了。到了无学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萨,才能得灭尽定,还没有到涅槃哦。灭尽定你注意哦,上次讲过,“相似涅槃”。

    “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所以三乘无学以及三果罗汉们,他们有自己心灵的感应。一动念,要入灭尽定,就超过了,“生上八地”。但是这个定,其实是后得智起来的,得灭尽定。我们现在用第六意识思想妄念起的,不是后得智起的,不能进入此定;思想分别妄念都空了,那个“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后得智才能进入此定。这是一派的理论,玄奘法师也把它拿来放进来,给大家参考;有一派修持的经验如此说。

    “有义”,另外有一派,这些大师们修持证果的经验,“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要断除了四禅天以下的余惑、“余伏”,及余的习气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断除了,“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够进到灭尽定的境界。

    “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为什么呢?在四禅天的境界,“变异受俱”,这变异生死的感受。什么感受?我们这个感受最厉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与快乐,苦乐两个相对,刚才讲过忧喜苦乐这四种,你看在我们心理上几时完全没有过?我们心理随时在这四种里头变化,在变异。一下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呢?不舒服,不舒服就是忧愁;乐极就生悲;悲极了发疯了又生乐——那个非量境界的乐。悲痛到极点有时哈哈大笑,那已经神经了,是非量境界的乐;但是也算乐。人都是忧喜苦乐在“变异受俱”,这都是烦恼的种子,这些东西障碍定力是最强的。心理不平衡,心不得定。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四禅以上的“五地”,三界天人表上面,四禅天上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皆得后起”之以后才能够进入灭尽定。

    “若伏下惑”,断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这些见思惑(贪嗔痴慢疑)伏下去,才能够生起这个定,“能起此定”。

    “后不断退”,那么得了这个定以后,永远不会退堕了。

    “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断亦无失。”他说,所以前面这一段这一派所讲的理论,必须要升到高一层的境界,才能够把下一层的种子发现。这个道理怎么样说?等于说我们打坐的学佛的人,今天进步了一点,才觉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个念头很不对呀。进步了、上地了一点点,发现下面、昨天的错误,对不对?那么,这是一派的说法,刚才前面一派,“生上地者”这个。那么,另一派的说法不是的,就要当场自己检查出来这个心理境界,现在自己这个功力境界在哪里;已经到哪里,赶快丢掉,才能够上进。简单告诉你就是这样,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说,生在上地以后,断了下地这个习气,“断亦无失”,他说这种理论也没有错误。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这叫做“观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论辩上在讨论、逻辑地讨论。讨论了“证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经验是如何。

    “如生上者,断下末那,得生惑故。”因为生了上界以后,再进一步了,才能够断除第七识的与生俱来的我执的烦恼。所以功夫禅定修行不进步,你想断除自己的烦恼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注意哦,我们再放下经本研究,你说修行人势利不势利呀?非常势利。修行人现实不现实?非常现实。你不进一步,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现在的错误,你看多现实!不积极地求上进,你永远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势利呀!这就是真现实。所以儒家的道理也一样,你们《大学》都念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为日新电影院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进步。如果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堕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随时随地是在上进的,要有这种精神才叫精进修持。停留到这一秒钟的成就为满足,就是退堕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无学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在求进步;只有明天,没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数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故无生上,却断下失”。这一段,我们刚才都简单明了把意思给你讲过了,我们不在文字上玩了。因为我现在我也在发心,不过我的发心不知道有结果没有,我正要把这个译成白话。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译出来整个变成白话,你们一看就懂了,免得那么痛苦。给玄奘法师那个骨头一样在啃啊,一个字一个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准备为大家、为未来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现在每天都抓住夜里抓住精神搞它一个钟头;博士正好在这里,叫他整理,他已经整理十几张纸出来了。那么这一段暂时不讲。

    道理讲完了,现在继续下去,这是论辩的道理。

    “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萨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经证到声闻、罗汉的果位了,后来马上回心发大心、发菩提心,转入大乘菩萨道的人。他说这一类的人,因为他小乘的功夫四禅八定都到了,定力已经到了,再发心做大乘菩萨道回心向大,所以大菩萨们他在任何时间要入灭尽定就入灭尽定,随时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假使不是呢,不是从小乘里头转过来的大乘菩萨;换句话学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学佛、规矩修,先学人乘十善业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禅八定之初禅;再修好了,就声闻缘觉。这就等于我们现在的读书,幼稚园、小学、初学、高中、联考到大学、转研究所,读大乘,就是规规矩矩一路进修。当然,也有聪明人半路插过来读大乘,那么定力都没有修过的,没有修过四禅八定、一点定力都没有,那只要心发的大,心发的大是什么?——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为自己“我是学大乘”,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点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面包吃,造了罪孽;虽然只偷一口面包吃,盗戒犯了,哪里容易学大乘!所以他假设不是这样正科生转过来,“若不尔者”,那么是大心菩萨,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永远降伏了一切根本烦恼。大菩萨不一定哦,还有欲界的烦恼没有断,修惑虽然没有断,在大菩萨的大愿力与善行之下等于已经断了,随时可以入灭尽定。因为他这个心力大、智慧大、福报大,可以入此定。注意啦!所以,学佛很简单,没有别的话,你不要随便吹牛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口口声声在书本上转,学识好、佛学理论讲得好,平生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哪里能够证道啊!你打坐坐死了,变一块石头而已,有什么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个,“是诸佛教”哦!至于修定呢也很简单,“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第六意识先扫干净,贪嗔痴慢疑扫扫干净,就行了嘛。

    所以刚才讲行菩萨道,为什么还在欲界还有欲?同普通人一样,男女饮食都有,修惑还没断,七地菩萨以上,为什么可以入灭尽定?愿大、善行大,功德到了智慧也到了。他换句话说,大菩萨提得起放得下,要切断就切掉了,才能够起此定。

    “论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所以《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告诉你,已经到了第七地叫做“远行地”的菩萨,才能够可以进入灭尽定。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但是菩萨地不一定哦,刚才引用了弥勒菩萨的话,现在玄奘法师又引一段,在哪里他没有讲,你要佛经看多了你就懂了,《楞伽经》告诉你。只要真菩萨发心的人、初地菩萨,如果要进入灭尽定就可以做到、修到了,永伏一切烦恼,等于大阿罗汉。所以十地菩萨是有次序的。但是,你看在《楞伽经》上说,初地等于十地,十地等于二地,二地等于八地,八地等于六地,六地等于五地,搞了半天一地也不地!——就是一个心地。所以《圆觉经》上告诉你“本无次第”,“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圆觉经》上的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圆觉经》有这一段,你们自己去翻哦。就是说本无次第。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所有行大乘菩萨道修的人,在十地当中任何一地,要入灭尽定都做得到。

    “经说”佛经上讲,“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好了,把灭尽定、无想定交代完了。

    现在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唯识学讲第六意识,同我们最切身有关的,我们现在大家在念佛、打坐、修密,修显教修密宗一切修行,是不是从意、心意下手啊?对不对?所以先要认识意地的修持。

    意地,我们引用禅宗六祖的话,讲修行,六祖怎么说?“六七因上转”,修行第一步先第六意识这个心念在转。“五八果上圆”,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证果的时候才会圆满。所以你要晓得前五识包括身识,你说气脉真正地通啊——除非你证果了,就懂了。所以先从心理意识。那么心地的意识,所以我带领大家先认识,不要搞错了,(认为)无念就是定。如果(认为)无念就是定,无想定、无记、灭尽定三个境界不认识清楚,往往在昏沉无记中,自己以为在入定,不得了!那修的果位是什么?来生变猪。不但不会证圣果,而且变畜生,因为把昏沉当定了。因此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从这里讲起?重点在这里。你知道吧?现在了解了吧?刚才有人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很重要,为什么我偏偏要从这里讲起呢?

    现在再讲意识地,还有五位很重要。无想定讲了,意识地五位是什么?哎,张照显,你说五位是什么?“无想”,我给你报;第二个,“灭尽”;第三个,“睡眠”;“闷绝”等等,这五位要记得。现在跟着下来,睡眠,什么叫睡眠?睡眠也等于无想,这就是说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你千万不要认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自己当成是无心,“我已经得了无心定了。”有些人做事,或者骂你打你一下,“哎呀,对不起啊,我无心的。”——没有无心的事,绝对有心。但是那是无记,不叫做无心。无记是介于善恶两者之间。所以我们有时候普通脑子呆呆的,读书也读不下去,闷闷的,那是无记。所以你们打坐把无记当成无心,不得了啊!那错误大得很啊!千万注意啊!所以刚才告诉一个道友,你学佛多少年,为什么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句呀?你以为自己空了?你通通在无记中,来生要变猪哦!真的呦!你看那个猪啊、牛啊吃饱了“哼哼哼”就睡觉了。真的啊!我是有讲有演、叫做讲演,给你们讲老实话哦。严重告诫!因为我这样我就没有责任了,不然不告诉清楚就有问题。所以无心、无想、灭尽、睡眠、闷绝,五位。

    睡眠在这里没有讲,其它佛经告诉你。那么睡眠分两种,一种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身体不健康需要睡。一种是心疲劳,心理的不健全、意识不清明,所以要睡眠。所以修行到家的人没有睡眠的,告诉你。所以有些人用功到了,“哎呀,我失眠了。”我一看,是用功有一点进步他自己当成是失眠。尤其加上现在的医药,“哎呀不得了,自己找药吃啊。”我都……没有办法,你去找医生去吧。修行人,自己为了断除睡眠想尽办法都想不到,为什么怕自己失眠呢?而且我告诉一个朋友,你失眠了三十年有什么不好呢?你活了六十年等于人家活一百二十年。因为普通人一半(时间)都在床上,糟蹋了的么。睡眠是习气啊,睡眠是一种生存——哎,你们不要乱记!记下来,身体不好还拼命不要睡眠,那病了不要怪我。那要功夫到了才行。

    “此睡眠时”,他说睡眠的时候,“虽(然)无彼体”,睡眠没有自体,就是睡眠。“而由彼似彼故”,就是它睡眠这个境界好像是无心,其实不是。睡眠就是睡眠,不能叫无心;它的本位就是睡眠。“假说彼名”,所以他属于第六意识的五位里头。

    “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为什么要睡眠?风,风就是什么?气不对了。所以人为什么会打呵欠?疲劳了、要睡了打呵欠,脑子里氧气不够了,就是风大、气不够了,他脑神经细胞要休息了。脑子里头氧气不够就疲劳想睡了。所以打阿欠,打阿欠是氧气不够了,里头碳气太多了。所以功夫到了的人,气机充满,喉轮脉打开、气脉打开,自然没得睡眠了。所以修道到家的人,身轻如叶,昼夜长明。昼夜长明就是没有睡眠,永远是清醒的。所以佛者觉也,永远是清醒的。所以睡眠这个位子,“风热”体能的体温,或者这个人的体温太高了太低了生病了,发烧就要睡了。高烧,体温增高。“风热等”,《成唯识论》这里头很多,地、水、火、风哪一样不平衡,他就要睡眠、昏沉了。“风热等”,你注意“等”哦,这地、水、火、风四样,四大哪一点不调和,就昏沉爱睡了,带动你第六意识也昏沉了。“风热等缘,所引身位”,所以身体睡着了。

    “亦违六识”一睡眠了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不清明了,“故名”所以叫做睡眠。

    “极重闷绝”,说睡眠呢也可以叫——其实呀跟闷绝俩差不多,同昏过去了、死过去了差不多,睡眠是个小死。所以学佛的佛的弟子们戒律,睡眠要你心能观太阳而睡,慢慢练习自己第六意识永远清明。当然,你们这些同学们大概都有经验,观太阳月亮,一观到右侧而卧,很容易睡着了,然后睡得很舒服,第二天:哎哟老师啊,观太阳睡得好舒服啊!你说该不该打?对,就是因此……但是,讲现在医学呢?很好。医学告诉你,你真睡不着,观足底心,观大脚指头,有一块黑点、黑洞,慢慢地要这个黑洞慢慢慢慢上来,就睡着了,没有失眠了。可是我不主张你哦,话跟你讲了,就是为了救治你们身体,常修的结果容易进入无明,不好。

    “或此俱是触处少分。”所以睡眠,人睡着了,不能叫无心哦,就是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它属于“触处”,色声香味“触”身体方面的,触处不发生作用了。但是不发生作用,“少分”还发生,你睡着了,一个蚊子来咬你,你会“啪”去打,那么说你是有意识啊?没有。意识有,在什么?在无记里头住的。

    无记有无记果报,所以,你打了这个东西呢,将来你把它打死了,所以我们人有时候走路,忽然碰墙上擦掉一块皮,也就是受无记果。一切皆有果报。所以这个睡眠是触处的、少分的。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除了无心、无想、灭尽定、睡眠、闷绝五位以外,我们这个意识总归在的,你空不了,意识没有办法空得了。

    那么有人问了,“正死生时,亦无意识”。死去了断了气,那一个闷啊!那叫大闷绝,那个时候有没有意识?没有。什么时间呢?醒转来、起来,中阴身来了,这就是中阴身,意识生起了。所以刚死过去那一阵是闷绝了,其闷绝位。

    “何故但说,五位不行。”他正死了的时候,意识也没有,为什么只讲五位呢?

    “有义死生,及与言显,彼说非理。”他说有人说,这个生死也算一位、算六位嘛,死的时候应该讲出来,为什么不讲,只说五位有呢?他说“彼说非理”,另外一派讲,这个不合理、不合逻辑。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但说六时,名无心故”,现在告诉你怎么样才修到无心位?所谓一切无心。怎么叫无心位?无心位啊,就是没有意识现行,那只有这六样。六时是什么?无余依涅槃、无心、无想、灭尽,包括这个睡眠、闷绝,死亡不属在内。他说死亡已经是另外一个名称叫死亡。所以啊,他说只讲意识无心,“前五位”。所以,我们归纳一句话,禅宗祖师也告诉你,“莫道无心便是道”,不要认为无心就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哪!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正学禅的大宗师,像临济、沩山禅师都是唯识学的大师,他们都是学过唯识来的,所以悟道的成就那么高,教理通达得很。这些人《五灯会元》、《指月录》、《传灯录》上没有,你就要看临济的传记了,他先是学教理的啊。“及无余依”,这是六位。

    “应说死生,即闷绝摄”,所以说在理论上,生死交关这个时候,属于闷绝这一位。

    “彼是最极闷绝位故”,死是意识完全断绝了,是最高的闷绝位。

    “说及与言,显五无杂”,所以现在只讲五位是无心位,这个没有错误。

    “此显六识”,这一段就告诉第六意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种还起。”所以像我们睡眠、闷过去了、昏过去了,这意识断了,其实在第八阿赖耶识意识种子没有断,所以一醒来又起。

    “由此不说,入无余依”,所以这个不叫做无余依定。

    有学心理学的人,到这里有没有问题啊?我看有问题。潘明定,你说,有没有问题呀?没有想到?我替你提。

    “此显六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种还起。”就是说六识在这个闷绝断过去了以后,拿五位里头闷绝来讲,等到清醒过来第六意识还存在,对不对?好!但是现在心理学有一个现象,一个人绝对昏过去了、受了大刺激以后,醒了以后忘失了记忆,那你就问我了:第六意识还在不在呀?医师怎么说法?医师啊,你是怎么说法?(医师答话。)第六意识还在。受了重大的刺激闷过去了,醒过来记忆忘却了,有时候个性都变了,但是他的意识本位没有变,这个叫什么?“变异受”,意识的变异受。那么现在心理学上就是人格的变换。意识还是那个意识,“变异受”,人格的变换。那么如果用治疗的办法、医学帮忙这个第六意识恢复,那很麻烦了。如果脑神经没有受损坏,用别的方法、用各种方法容易恢复;假定脑神经受了损坏,第六意识所依赖的机能受了中断,那个意识要使它恢复境界呀,要最高定力的人,在他那个非量境界里头指示他、引导,可以恢复意识的清明。这不是现在医学所能了解了。你记住,将来作实验的时候晓得,啊。刚才我就交代了啊,这些问题你们平常问过我,我没有时间答复你,现在告诉你了。

    跟着下来,“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他说,这五位,无想、灭尽定、睡眠、闷绝等等五位,一切异生(众生)里头有四,除了得灭尽定的人。圣人、得了道的人得了灭尽定啊,只有后面三种,无想定的境界会有,灭尽这些有。

    “于中如来,自在菩萨”,修持到了佛地的境界,或者证得菩萨境界,不管哪一地,就是心念得自在者,只有“存一”,只有什么?涅槃境界,意识证入涅槃是绝对清净,也没有睡眠了,不需要睡眠;也没有闷绝了,没有无明;更不会走错误路子进入无想定的境界,而且不需要灭尽定,自性涅槃。这是第六意识的道理。

    所以,“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所以说,这个八个识,一切众生心一动,心就是心王了、八识心王,心王一动,第八阿赖耶识与第七末那识我识,这两个马上就变动。换句话说,你们要体会,有些人修定力比较高一点,在定中,我常常问你们,为什么要出定呢?还是腿麻了,还不是腿麻?——心要出定,心的定力不够。就是一切有情啊,心一动,末那第七识这两个就动了,意识跟着动。

    “若起第六,则三俱转。”假设第六意识动了,那么后面两个第七第八(识),前面前五识,这三位,前五识、第七、第八(识)都跟着动。

    至于其他的识变,识是表层哦、意识中间哦,其他的识变,“余随缘合”而来,譬如我只用眼睛看的时候,耳朵不一定听,耳识不起作用;光想听人家:哎呀这个家伙讲什么?自己眼识就闭起来了,这时耳识起作用。“起”,或者前五识五个都起,那么四个“俱转”,四个跟着转。乃至用意久了……[断录]

    所以现在我们由无想定介绍起,讲到第六意识怎么样修到这无心境界,因此讲无想定、灭尽定这一段,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义”讲完了,第六意识的“转义”。所以现在我们晓得了,为什么讲这一段,叫大家修行用功在心地上、意识上特别留心啊!心行的贪嗔痴慢疑,检查又检查、仔细更仔细。大家贪嗔痴慢疑你丝毫没有动摇,那怎么样能够成道啊!在见解上思想上呢?邪见、边见你看都一点都没有动啊!见取见、禁戒取见更厉害,都没有动过啊!所以,把这一讲关于文学性的特别发给大家,要大家注意,你不要当文学境界看,里头引的都很多。所以我们在这里不管你男女老幼,许多讲修持的人,哎呀,一到某个时候,那个瞋心习气爆发,贪嗔痴慢的爆发,比一切没有修行的还厉害!你们特别要珍重哦!你说我对不起啊,你说这是我当时功夫的过程啊!你这个过程一犯,那个因果是多重啊!你以为过了就算了呢?千万注意啊!那么这一章东西里头大家带回去研究,尤其前面这一段,这位女士、叶琼章、小姐,所以我断她是再来人也。在中国历史上古书上这些再来人记载很多。她到那个时候,嘿!她走了。她也用不着……现在的人要吃安眠药来抗拒这个家庭、反对婚姻啊,她不需要,她也没有抗拒。好嘛,你说嫁给谁就嫁给谁,到时间她就回去了。你看她的境界就是这样。我们今天到这里为止,不能继续了。下个礼拜三、礼拜天还照旧。

    把两张表啊都带来了啊,“三界天人表”同“九十八结使表”,非常非常重要噢!希望大家都带着,如果没有的话,找旁边有的人坐到旁边去。这两张表很重要,今天就要讨论到了。

    我们现在《成唯识论》先提出来的是第六意识的有关于修持的这一部分。我们人要修持,一切都在意识上起修。不只佛教,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学、一切的学问,讲人生的修养,就是如何修善,怎么作善,这是佛教的佛所教的修养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偈子,大家要记住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大家必须要记得的啊!我们再讲一道,好象黑板上都有过的,都要记下来,千万不要靠笔。照我们老一辈子读书的方法,靠脑子、不靠本子,靠本子记录啊,你的意识已经不行了,觉得已经记好了交给本子了,自己决不肯用心。所以现在人读书读了半天,非常用功,花的精神花的很多,而不能够把学问会之于心,就是不用记忆这个办法。据我的经验、几十年经验,因为新旧的教育、文武的教育,差不多我都受过了,所以要记一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的教育不外乎这个,不管大乘、小乘。另外,我们修持学佛必须要了解一切佛法、一切宗教、一切学问建立在三世因果,尤其是佛强调这个六道轮回,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所造的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不会丧失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因缘会遇的时候,包括了无尽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不一定的。所以人生的遭遇,有时候不是前生、大前生的事,不晓得自己无量劫来的因果。这两个偈子一定要搞清楚。

    现在我们晓得,这两个偈子是一段,基本上要了解。不管你学禅宗密宗、什么宗、什么高远的思想、思想怎么样高远,都逃不出这个范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修证的法门,净,不是清静的静,是干净的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的教化讲来讲去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那么我们这个意啊,怎么样能够净?绝对的干净,不是普通的清静、静下来的静,不是动静那个静。同染污相对的,干净那个净,白净。

    那么我们现在晓得《成唯识论》是特别先提出来这一段来研究。有五位这个意识,同前面五个识几乎相同,重点还在意识不起作用的时候。两种定叫做无心定,我们都听过的,注意啊,我再给大家、今天要讨论作功夫的啊、实证,不讲理论了,就是所谓讲证成道理,如何证果成功的这个道理;不是观待道理,不是光讲逻辑。不讲因明了。

    意、这个意识有五种位置上不起作用,都叫做无心定:一个是无想定,一个是灭尽定。无想定要注意!大家特别千万注意,这个同自己作功夫、尤其作功夫的人注意啊!这个无想定不属于四禅八定里头的,要注意哦,四禅八定没有它。

    那这个天人表上有四禅八定,你可以査。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得乐(也称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这是四禅;加上四个定境: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叫做四禅,就是包括了八个定境。

    前面四禅的定境在什么?只有一句话:“心一境性”。这个心就是意识心,就是一境、一个东西、一个境界了。那么没有无想定哦。所以无想定所得的果报——生无想天。三样了啊,两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

    灭尽定呢,不属于四禅八定,是九次第定、第九位了,四禅八定另外的。灭尽定得了,是阿罗汉果;不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大菩萨、是佛。小乘的果位到了灭尽定到了极点了。

    所以我们晓得,这个意识这个状态,所以大家打坐,说思想觉得自己空了、觉得自己有什么感觉——统统在意识里头玩!没有逃出了意识。你意识根本不要说空,你干净都干净不了!不要在那里自欺了。打坐境界坐得好有什么用?气脉通了又有什么用?那个意识在那里玩贪嗔痴啊。但是有没有用呢?我们再来讨论。先认清楚我们讲过的课。

    这三种以外的意识,这三种,普通还不有,无想定果然不属于四禅八定、不属于九次第定的范围;但是你要修持到完全意识不想,不容易哦,做不到哦!做到了,那已经超过三禅以上,到四禅天的境界了。我们如果借用中国道家的话来做一个方便法的说明,就是做了神仙,不当正位的人,不归位,没有阶级、不想做官,等于我们做人一样不想做官,也不想当皇帝——散仙、散位的,悠游自在,他不归位。

    这无想天在四禅八定里头它是凡夫所居的天,普通人、凡夫也做得到,不属于证果。所以呢,无想定也叫做外道定。因为修到了意识完全灭除了、不想了,他认为这个就是得道了,所以呀,他没有认识清楚何以能够修到无想,还是你意识做到了无想。后面的能,能做到、修到无想是什么?这还是心的作用、识的作用。他不去认清楚,所以属于外道的范围——心外求法。

    这三种意识是不起现行了。我们普通人呢,有两个情况之下意识不起:一个是睡眠,大睡眠,睡得很沉,疲劳到极点、烦恼到极点、灰心到极点,大睡、睡得很沉,第六意识第七识不起现行。睡着了做梦,做梦意识还是在动啊,不过不是明了意识在动;意识的另一面,就是独头意识在活动,就是现在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在动。独头意识是第六意识,下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以睡眠这个位置呀,第六意识不动,没有了。那么我们打坐修道的人,你修到觉得自己没有念头,要检查清楚哦,是不是昏沉。昏沉跟睡眠两个位置的差别,昏沉也就是睡眠的一种。好像自己没有睡着,实际在睡,不要认为这个是定境;正在睡眠中,不是定,要搞清楚的。这个睡眠这一位,这一部分这个境界里头,也是个境界呀!你不能说凡夫没有境界,境界是个统称了。

    另外,闷绝、昏过去了,意识也没有,不起现行。但是意识不是断了,是不起现行。第六意识习气的种子还在。为什么不起现行?它无缘了,没有攀缘了。等于这个电,没有机器电的功能发挥不出来;电的功能还是在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成唯识论》讲得很清楚。这是第二节今天要同大家检讨的。

    研究了《成唯识论》结论,刚才我们讲了几个礼拜,就是意识的所谓五位,这五个部分意识不起现行的作用。现行,唯识学的专有名词,也可以说现在的心理上的动力,心态的动向不起了。拿现在话讲是什么呢?心态没有动向了。应该说,这个时候如果检查心电图的话,是平静的,没有起波动性了,等于死亡了一样、停止了一样。那么有一次他们几位医生把我抓到了作试验品,拿心电图、脑电图都给我带上,把我冻得要死、冻感冒了,搞了半天,哈,那么心电图,然后那么可以有一段,当然那是搞一下下给他们试了,心电也可以是平静了。本来心电是这样跳、这样跳,可以这个样子走过去。那还不是真的,那还故意有意控制到给他们看的。真到了无心定,更严重了,等于死亡,看起来在仪器上等于死亡,不是说无心定就是死亡啊。

    所以死亡的时候属于最重的闷绝这一个环境,所以死亡不属于这五位里头。那死亡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意识有一段是不起现行。等到死亡过后意识又起现行的时候啊,那变成中阴身了,要转生的时候,中阴身的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暂时不讨论。

    现在,再结论给大家说,我们要记住。所以这一次讲《成唯识论》主要为了这里一般同学们或者外面的我们自己一般道友们讲修持的人,特别要注意,意识五位不起现行。

    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由无想定所得的果报,生在无想天变无想天的天人,无想定平常我们现在活着修到无想定,修到此身、这个肉身坏了以后,一念之间生无想天,变天人。当然在无想天的天人,都在光明中,一片光明。虽然有光,是没有烦恼、没有大烦恼,细烦恼还是有,无想就定了,五百劫,那这个地球世界的形成、世界的毁坏不晓得经过多少次了,他还在定中呢。加上凡夫境界的睡眠、闷绝,五位当中意识不起现行,不呈现出来,也可以说现在意识就没有了。这个意识没有了,在普通佛学我们所谓说“空”,你空个什么?是意识觉得空了,意识空了。意识空了谈何容易做到啊!意识要真正空了,在小乘的极果(无想定不算意识空哦!无想定,我们听了《成唯识论》你注意,所以教理跟修持两个要配起来,不然你教理学了干嘛呢?佛经佛学听了光来搞哲学,没有用的,搞哲学是散乱、妄想嘛。你修持到了哲学自然通了,那念头一起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证成道理。)

    所以无想定跟无记又有什么差别呢?无记心,就是这个人、普通人、我们记忆力差,万事容易忘记,这都是无记以内。无记、无记性是过去生的业报,烦恼障重。换句话无记性呢,这个人昏沉重、头脑昏昏地。无记人,譬如普通一个人、记忆力差的人,他的思想还更乱,所以记忆力差了。思想集中注意力专一的话,记忆力一定好的。你们注意哦,所以读书记不住,尤其你们现在,现在人靠笔记、靠笔、靠纸帮助记忆,其实是差劲得很。所以像我的习惯,到现在做卡片做什么,我都还不得已而用之。完全一念就可以把它记住,一念一定记住。有时候这一张纸,比如说我告诉你经验,看完了以后记住了,当然这张纸不要;万一想不起来,我想起来不是想一句话,连这一张纸整个就摆在前面了一样。要这样专哦!否则都属于无记。所以无记是自然的果报,昏沉,也可以说是大散乱,所以无记也是大烦恼;不善业,虽然不是恶业,是不善之业,是果报来的,所以无记跟愚痴、笨,当然连在一起。

    无想定可不是无记哦!这理由,中间差别的在哪里?我是意识把一切念头、心理的现行、心态把它切断了,切断不是压制——无想。你说它有境界没有?境界是什么?境界是所求的是无想,对不对?我们都讲过的啊,提起大家注意。

    这不是讲经了,这叫做说法,你们看到佛教里头有讲经、说法,这样子离开经典讨论就是说法,不是讲经了。那么在古代丛林之下大方丈来说法不是这样了,严重得很!旁边站着的像皇帝上朝一样,合掌、穿衣,檀香烧得呀,蹭了半天那才上来:“唔!啊!”说法了。嗬,那很严重!那是形态。要注意啊,这是顺便岔过来的话。所以要大家注意这个地方。无想跟无记是差别如此。

    至于灭尽定呢?那不是无想了,更不是无想。无想定属于外道,因为他觉得修到了“想”没有了,思想把它停止了。我们现在觉得最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啊,有两个东西:一个身体的压力、感觉的压力,整天感冒、头痛、哪里痛、难过,一身都是病啊!没有一个健康的人。除了成了道报身转了,报身真修到空了。各个都有病。就是你们功夫做得很好,也是随时在病,轻一点就是;这个气哪里走通了、哪里没有走通,这个苦受、苦乐的感受始终存在。

    所以无想定真要修到还不容易呦!你们注意《成唯识论》:“令身安和”,注意呦!身不安和,要达到无想你做得到吗?就像神经痛把你牵住,你想“不想”,嘿,它跟你俩不客气,那个感受会牵扯你难受啊。所以苦乐与忧喜你去不掉。所以无想定修到了也很舒服哦,那真舒服,没得烦恼,是舒服啊。像我们有时候世间做人觉得烦极了,能够睡一大觉,哎呀把烦恼丢开,那多好啊!所以人做不到啊,有些人喝酒啊,所以李白、李太白,当然不太黑了(一笑),他就借酒浇愁,结果喝了酒也不醉,“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啊!那完全讲心理状态。你想“不想”做不到,思想要来。所以你不要看无想定、外道定,外道定你看看它的位置,三界天人表,很高的位置哦!色界里头的天人哦!不是人能够做到哦。这是学佛的基础。我们中国的佛法就是喜欢讲大乘,大乘不错啊!小乘都基础没有打好,功夫没有做好,免谈大乘,你怎么大得起来啊!听了经,以为禅啊、什么都懂了,讲理还好;起心动念、你这个念头你都没有办法控制,你谈什么叫做定、叫做戒呢?都是空话!

    好,那灭尽定呢?比无想定更严重了。灭尽定是圣人的位置、罗汉位置,得道的圣人。清清醒醒知道,而使贪嗔痴慢等等一念不起,不是压制、也不是无想,它自然水平一样不流,是灭尽一切烦恼,灭尽三界中间的烦恼不起,这就到达灭尽定。灭尽定了以后,证到罗汉果了。罗汉果不来了,不来什么呢?不来人间,比人低级的什么饿鬼、地狱、畜生更不来。高置位置,不在人间。所以你看我们禅宗有个祖师:“通玄峰顶,不似人间;白云万里,满目青山”,虽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但是借用来比,得到灭尽定的大阿罗汉,不来了,他跳出三界没有?差不多跳出了;对不起哦,还不一定跳得出来。你看三界天人表里头没有灭尽定。但是大阿罗汉这样算跳出三界啊?没有哦。一定八万四千劫不动,那不晓得多长的时间都在这个定中。“灰身灭智”,这个身体没有了,肉身不要了,报身没有了;智也不起、心也不动了,就在这个境界。但是他不回心修大乘的话,嘿,八万四千大劫,余习未脱,剩余的残习、习气,就是死灰——死灰里头、冷灰里头还可以爆豆哦,冷灰有时候还可以藏东西的哦,还可以培养种子的——余习未脱。是难哦!所以八万四千大劫以后,一样要出定。这些道理先要搞清楚。

    好了,那我们回转来看。我们先看三界天人表,人在欲界中、欲界中的人,当然,人道中不及天道,什么是天道呢?[断录]照临这个太阳月亮的系统内的,我们暂时不研究科学问题,它究竟在哪个星球或者什么暂时不管,我们先讲理性的,四天王天是欲界天,四天王天以上忉利天是阶级高一层,阶级怎么样高一层?就是他做善行的功德、仁道的道德高一层,果报就高一层,所以上去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陀天,就是现在弥勒菩萨在那里是兜率天的天主。)再上去一层:他乐天,也有个翻译叫化乐天,也有叫乐化天;再高一层,他化自在天,这些范围都属于六欲天。

    怎么叫六欲天呢?同我们一样,眼睛好色、耳朵爱听,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样样俱全,但是比我们位置高。怎么样高起来的呢?在人中善人修善得福而生天的。修哪一种善呢?拿佛法的规律呀,不管大乘、小乘、出世、入世,以十善业道为标准,十种善业。十善业道,身的三种: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四种,我们人这个嘴巴最容易自然在做四种坏事:妄语,说谎话。两舌,自己传过来传过去,使人家发生意见,发生痛苦、烦恼——两舌,两面刀。恶口,骂人或者是咒人。绮语,讲些话不着边际,一天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是绮语。那么都戒掉。就是说有人不需要受戒,有人天生有些好人,不讲人家是非,他这个两舌戒过恶就少了。天生有人嘴巴不会骂人的,我很多朋友,不像我;我这个人虽然学佛啊,可是那个丑话照骂不误。有时候我觉得讲道理讲不通,与其劝你为善,故骂一句话,他就不做了!意业三种:不贪、不瞋、不痴,归纳成十善业道。不管哪一种宗教、哪一种道德,修十善业道都是得福报,生天。我们一切的修戒律,有三皈、五戒,及拜佛念经修种种善,你说什么在修啊?意识在修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我得拜一下佛啊”,“哎呀我今天放生啊,我多做一点善事啊。”如此的修行都是修福而已,修福报。修福不是坏哦!大乘菩萨不修福、不以十善业道为基础、一点行为一点善事都不做,你想成佛,怎么做到啊?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要瞎扯了!你《金刚经》去金刚吧,还不如抓一点钱去买金刚钻!

    但是,你要晓得这个是什么?要不要修定呢?事实是当然要定啊!什么定?凡夫定。专心嘛!坚心,坚心还是第六意识在修啊!做善事的人,不坚心、没有意志做得到啊?做不到的!有许多修道的人、许多学佛的人,乃至学密宗的人、学显教的人,你要晓得,修行一生不过在修福中行,修福的境界在走,这也是定哦,也很舒服哦。六欲天的天人你修到了当然有道德,道德就是戒耶!修善就是戒耶!我想你对我不起,格老子要打你一拳,就出了气——“哎,算了,原谅你!”这是意识上多大一个转弯哦,切断。这是戒哦,这是定啊!没有定力做得到?想想又气起来——“哎!算了!”又是戒,又是定;也是慧呀,这凡夫的戒定慧啊。“哎呀算了!何苦呢?我原谅他。”所以我们许多修行你检查自己你作的功夫,这是真修行。不要以为打坐就是修行,等一下就给你讲打坐、坐得怎么样。这是生六欲天。

    但是六欲天你要晓得,忉利天,释迦牟尼佛的母亲生了释迦牟尼佛以后,升忉利天、天主、天人,当然变男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你看在《华严经》上为母亲说法,就是肉体上升忉利天,为了度她,跟母亲说佛法,其实这个母亲已经变成忉利天天主了。所以他上去以后,你看佛的那个旃檀香像、佛像,他上去了好几个月没有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释迦牟尼佛呀,弟子们怀念得不得了,找一个檀香刻了他的像,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檀香像后来留在中国,现在不晓得到哪里了。那么佛从忉利天说法下来,大家弟子们听到佛要下来了回来了,等于出国回来了,都去接他。有一个比丘尼,他的弟子叫莲花色,女众里头的领袖,她已经有神通,照佛的他那个集团(可以叫它集团,那个时候不是教哦。)那个教化的集团里头,规矩(就是戒律)出家女众要排在男众的后面排队。莲花色比丘尼……(写黑板笔记的同学问,师反问:莲花生?不是,莲花色比丘尼,对、对,莲花色,你写的没有错。莲花生那是密宗的那个教主,这是莲花色比丘尼,女的,搞清楚噢。)

    (师这时对一同学说:喏,同学讲错了你就笑他一下,犯戒,你知道吧?哎,你觉得,“嘿,可笑!”你看,起心动念,学佛的人学佛修行在这里哦,平常我不是跟你讲嘛,哎你尽管打坐功夫做得好,这个动作完了!就失败了!你们以为那么容易呀!这就是修行,真的跟你们讲,真的哦!这就在第六意识心行上,你自己检查,这个时候是什么?五十一心所——讥嫉,犯了嫉妒的毛病,同时轻视人家——慢,我慢。真修行就这样检查哦!你以为打坐啊,人家有可怜的事情求你一下:“没有空!”——瞋念哦!在这个地方检查。就是抓住机会教育告诉你。)

    现在,我刚才讲到哪里?不要失念,无记了!(一笑)。好,回来哦,莲花色比丘尼听到了,有神通,化身成国王、男人,站在前排来欢迎。佛下来看第一眼就骂她:“你怎么这样?退回去!”以神通取胜,欺人嘛,这不可以呀!所以给她呵斥一通。那么一班的弟子把这个刻的檀香的像抬起来接他,佛一看,噢,你们搞了这个!就摸摸檀香他的像:“哎,这个时候你是我啊?还是我是你啊?”那个檀香像笑了,檀香像活了!这是神通还是心的作用?——心物一元的道理。这个旃檀香像后来千百年后流到中国来了。这个讲到忉利天的故事偶然提到,这是天人境界。

    我们晓得修十善业到天人。所以你们说,守戒打坐修定,学佛什么都不要。如果没有了道啊,刚才我讲,举这个同学的这个行为、心理行为,就是笑人家一下这种行为,我马上就阻止,在修行上指给大家看。如果这个心念意识境界没有“了”,没有用哦!充其量你修得再好,坐得不能再好了——天人的福报。我不是讲笑话,是真话哦。大家佛学没有好好研究。你这一些行为再修得好,好了以后福报大;福报大了升天;升天以后,所谓六欲天,哪一种六欲?同我们一样,我们也在欲界中,欲界最大的要的是什么东西?孔子说过:“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吃的;两性之间、男女之间;乃至要吃、要享受。这个六欲天的天人同我们是一样的,境界不同。等于我们人中,穷人的享受同大富大贵人的享受一样的哦!用的东西不同,那个享受是一样的。你们去看到乡下,穷苦落伍的地区的那些人,哎呀劳苦啊、做劳工做得要死啊,然后下来,倒了一杯浓茶一喝,一支烟一抽,在那里:“啊!好哇!”那个是享受哦!那个同你大富大贵喝,在冷气机、在什么机,冷气机、三机、什么机都开了,吃的香槟酒、什么酒,一样的哦!这个享受的意境是一样的,情况不同。

    所以你修得好,生了六欲天,还不是男女饮食两种!就是弥勒菩萨现在他在那里他还在享受这个,不过他不同;兜率天是欲界天的中心的天,中心里头还有个中心,等于我们这里有个禅堂,弥勒菩萨在那里做天主,但是他要说法的时候退入弥勒内院,那都是清修的,都在戒定慧中。所以一般的人学佛的人,想往生跟着弥勒菩萨的,是发愿往生弥勒内院,不是往生弥勒外院哦!外院在兜率天中就迷掉了,那个福报太大了,太舒服了!所以欲界六欲天中天人有些什么好处呢?所以你们要看哪,你们大家研究佛学,搞了半天,这些好像当小说,不去看它;小说最有味道啊!所以你们个性不爱看小说就糟糕了!

    (六欲天中)有佣人,有驾驶员,而汽车不要担心了,不坐汽车;那么六欲天有君臣,有领袖,也有王,譬如我们假设做好人生到六欲天,那能不能当天王呢?那你还没有资格啊!那功德福报更要大。有尊卑上下,同我们一样,有君臣、妻妾、父子。那男女之间的享受呢?生到六欲天天人,各种天不同、每个境界不同、福报不同,起码一个天子是五百个天女,换句话说一个人是五百个太太。你戒律修好啊,不得定慧你将来走上这个路子啊,哼!福报完了堕下来更严重哦!

    而每一个太太、天人有没有吃醋呢?你们问一问——有!但是高的天人,五百个太太每一个都觉得这个丈夫跟我俩在一起:“那四百九十九个大概他都不喜欢!”她每一个人前面都有他一个;实际上他只一个人。福报到如此!所谓你看,做男人、做女人听到寂寞了啊!六欲天。饮食那更舒服!交通工具呢?六欲天中,所以我们中国道家说刘安得道,“淮南王升天,鸡犬飞升”。六欲天有畜生道、天人的畜生道,业报比我们人中畜生道轻了。那么六欲天的天人交通工具坐什么呢?——这种畜生道。所以我们中国讲神仙骑白鹤呀、大鹏鸟啊,是六欲天的天人境界!我在姑妄言之,你们姑妄听之吧!你当神话也好、当小说也好,不过保留存疑可以。因为许多像现在科学一样,宇宙间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太多了。什么骑马啊、孔雀呀,那么高一层天有些畜生没有了。啊,大概给你讲。这个是六欲天。

    到了他化自在天的境界那就更大了!那意念一动人中生人啊!我们中国有些神仙小说上描写,说在墙上画个圆圈,拿钱一丢进去,就有戏剧来了:“喔,天女出来了,唱……”(卷十二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卷十三

    ……看不见了,等于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就是说我的自身同男女之间的他生,随意一化、一变化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天道。那么这种天道有男女媾精而生的,有精交、有气交、有神交。但是到了六欲天最高层气交的时候,男女笑一笑、两个人拉一下手,就达到这个人世间两性之间男女相爱那个快感的境界了,只要一握手;没有精液,就是气生人出来,六欲天。所以啊,你们修道到达这个境界,注意哦,道家、甚至有些密宗,你看密宗有些像塑的****,密宗道家所修的都在六欲天、借用六欲天的境界作方便修法,特别注意啊!(怎么时间这么快?是到时间了吗?噢,那好。无记!无记!休息一下。休息五分钟、六分钟就可以了。)

    还要继续讨论,对于你们大家修持非常重要,用功的路线。放放腿啊!休息一下。所以啊,你们这个欲望大的人赶快修啊,修去当天人,你看就方便了啊!(一笑)

    下面同学问:南老师啊,变成天人,一个男人六百个太太,我想这不是太多了?

    师问:什么?

    同学又问:有了福报,到天上去了,一个男人六百个太太,太太是谁做啊?

    师答:也是天人修到的呀,你要晓得,能够修……

    同学:假如我福报大,生到天上去作男人,谁生到天上去作女人?

    师答:这些女人也是天人,就是说修十善业道、修的中间的果报,这个就是因果报应了。为什么会变男、变女的报应了。

    同学:平等吗?

    师答:平等啊,心念不平等,你自己心念不平等,因为一个负责不负责的问题。但是呢,男女是非常平等。修得好的修到上层天啊,这些劳苦工作、生孩子的工作是男人干的,老兄啊!(众笑)哈,不是女人干的啊!所以这些佛经你们平常都没有注意哦。当小说了,以为这些是落伍的思想,不看了。在《瑜伽师地论》里都有了,都属于“意地”的境界。意地——意识所生,都是有心去修、做到的福报,善有善报。

    根据佛经,我告诉你,你们是比我高明,我这个人迷信的很!这些事都信。怎么都信呢?你以为天人看得很清楚啊,你眼睛亮一点看这个世界,天人、地狱、畜生,都在这里,这些果报都看得很多。尤其朋友多了,看这个人遭的什么果报了,“嗯,有什么果报。”清楚得很。所以我都信。那么你要真看到天人啊,赶快修定,你自己就会看到,真的啊!所以作功夫要紧了。但是作功夫不是瞎修的哦,修一个窍啊、在打坐啊、气脉通了,通个什么?最后还是通到殡仪馆去。当然我们大家都要到殡仪馆啦!

    现在再讲,你看天人表欲界夜摩天以上(夜摩天还是属于六欲天哦)贫富没有哪个穷一点、哪个好一点,平等。夜摩天以下不平等,连贫富都不平等,享受都不平等。忉利天以下,果报更有厚薄的不同;也有衣服,也要穿衣服、天人的衣服;也有七宝的宫殿。但是忉利天以下同我们人类一样经常会闹饥荒啊!有时候吃不饱。所以,这个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个天人,以这个为阶段划一个阶段,就是前生修戒、讲道德、修戒律,所谓修戒守戒,就是道德行为嘛,有道德的善报;但是没有利他之心、布施不够,所以有饥饿的果报、有贫穷的果报。就是所谓讲道德、守戒律的人,善于洁身自好,其他对于利世利人的行为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破头的呀!尤其一般修道学佛的人,十个有五双都犯了这个毛病,绝不肯利人利世。因为妨碍我的定嘛,妨碍我的修持。即使肯做一点布施帮忙人,都要计算有没有价值、划不划得来。菩萨道布施,花钱也好或者什么也好,没有计算、傻里瓜唧,你要——拿去就是了,我还问有没有价值!你要?我有,你拿!你看他傻人,做的事是菩萨道哦!你说:哎呀!这件你划不来呀!那个划不来——我一听,像我做事有许多朋友劝我,我一听我都替他吓!吓什么?这个心性怎么修行的啊?菩萨行道还要利害计算的呀?头目脑髓都是属于人家的啊!那叫大乘,大乘不谈,小乘都做不到哦!修行,大家检查自己行为。

    那么,简单的讲一讲了,多得很哦!你们好好去研究。

    过了六欲天以上——初禅天了,那就注意哦,你看这个表,没有欲了;不是没有——淡了,欲淡了才能得初禅哦!你们打坐能不能得到初禅?初禅我们告诉你,经常讲的,再提啊: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佛经上就是那么简单的告诉你。这八个字包括了多少东西!心、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意念就在一个境界上不动。我们在座很多作功夫修道打坐的人,你自己问问看,你第六意识的意念能够摆在一个境界上么?没有。虽然你坐了几十年,坐起来坐得很舒服什么的,你都在闹感觉啊!你那个第六意识思想摇摆没有停过啊!对不对呀?没有讲错吧?讲错了马上纠正哦。这是牵涉到大家自己本身哦。你尽管看你眼睛闭着坐得很好,坐三天三夜也没有用啊。你那个意识在里头在转啊!意识在行阴,“色受想行”,行者就是动态。一下觉得:“哎哟气已经到头上来了!哎呀我的脚通了!哎哟我海底通了!”你还海底通了,通了海底呢!那个意识都在玩这一套哇,在玩弄自己啊!意识没有专一、心一境性啊!

    心,就是意识,刚才讲啊,当然不是无想,是有想哦!不是灭尽、也不是睡眠、也不是闷绝,意识是清明的。所以为什么净土叫你念佛呢?一句佛号。当然你一句佛号自己念的听得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不是心一境性哦。一句佛号有六个字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念头了;如果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念头了。况且你在念的时候,这里想、那里想,中间都在岔乱、散乱啊,没有心一境性啊!就是你们守窍、打坐、守个定境界空,你能够心一境性吗?身体都没有感觉,做到了?做不到的啊!这是非常实在的事哦。

    那么所以真正念佛是“净念相继”,这叫一心不乱,念到佛的那个境、意境,等于我们心里挂念一件事情。我常常给你们讲,你们没有注意,什么叫念佛?譬如我们出来做事,心里想着:哎呀有一件事。譬如你们当学生的,一边出去街上玩,一边想着:“那个南老师!回去给他晓得一定挨骂,那个老师啊!”害怕得很!这一念挂着,玩还是玩、电影还在看哪,不过“怕南老师知道”那一念始终挂着,这叫“念”。净念相继,净土那一念就是这一念。这一念专一了、心一境性,其他没有杂念,这样是专一。那么这个定定久了以后,慢慢定,定久了以后——离生喜乐,有出离之感。出离什么?第一个觉得身体拘束我不住了,或者超出身体以外了。所以你们现在打坐都在身体里头搞,禅宗祖师所以骂你:黑漆桶一团!眼睛闭着,里面黑洞洞的,就在里头瞎摸。摸了半天,干什么呢!好像变蟑螂一样,这么在里头瞎摸!有什么用?!

    到这个时候,“离”,有出离之感;“喜”,无比的喜悦、高兴。到这一步已经是“烦恼无由更上心”了,普通的烦恼不会动念了,没有什么。“乐”,这个色身身体上发生快感,每一个毛孔、连着头发、到脚趾头、手指头,那不是男女之间的快感,那不能比呦!那是喜乐。你们打坐两个腿都没有走通。我告诉你,打坐坐到了两个腿气走通了,从足趾头开始起,两个腿在发快感,等于男女性关系的快感不能比,那就一看性关系的快感觉得不值钱、太粗了。这个是细的。一天到黑是乐的哦!而头脑的境界,连头脑头发都在快乐。不是说:“哎我闷闷的,这里发涨,老师呀,这里怎么样?”我说用灸筒啊。噢!灸一下才舒服。再不然扎针啊,再不然跳“生八式”啊,“哎哟!好舒服!”那个舒服能够比的呀?不能比啊!

    那当然气脉通了。所以气脉通了,什么奇经八脉、什么脉、什么脉,那个气脉是肉体方面的事嘛,普通的气脉;高一层的又是一层,气脉很多层次。要注意。

    那么,离生喜乐是初禅的境界。哪个人(做到了)?你看我们大家做功夫自己问问看,做到没有?“离生喜”,得喜没有?随时都在欢喜,随时脸上都有笑容。不是一个死相,再不然就是仇恨相,越看那些修道人每一个面有菜色、脸带仇恨相,啊。那就看到人——(师示相),因为怕人家打扰嘛,都是一股仇恨相,对不对?初禅都没有到。

    那么,什么是到达初禅呢?初禅的果报超过了六欲天了,你看看表——梵众天。“梵”这个梵字,所以我们唱念叫梵音,“梵”代表清净,意境上已经非常清净了。梵辅天,高一层的。再高一层“大梵天”,心念清净了、意识清净了。但是有层次不同。清净再进一步“少光天”,一片光明,同无色界的光又不同哦,又不同,光也分很多种。然后再进一步啊,到二禅去了。初禅叫少光天。哎,你们打坐坐起来有没有少光啊?有啊!黑光一团!

    真得到定境的人,夜里,所以像密宗的修法,有一种闭关叫闭黒关,房子是专门修的一个房子,修的都两层墙,里头跟现在一样进步,有洗澡的,人打坐在里头,两头光线是一点不透,要设计起来空气是流通的、光线不透,一点光线都没有。进去闭关的时候裸体的,免得穿衣服麻烦;气候当然要调整得很得当,便于入定。在黑关里头定到什么呢?开眼闭眼所有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乃至透视到两层墙的外面,外面都看到了。但是这是功夫哦!不算得道哦!换句话说人的身体功能、生命功能做得到的。所以,初禅得到了,黑夜打坐,就是庄子所谓:“瞻彼阕者,虚室生白”,一片光明中。就是少光天的境界相近而已。这是初禅,只到初禅。

    那么,如何离开了六欲天以上呢?初禅到了。那么二禅呢就更不同了:“定生喜乐”,心一境性还是一样,还在一个境界里。定的功夫进步了,定境是常定,“定生喜乐”,只差一个字。在出离这个肉体、出离这个范围以后的感觉,“定生喜乐”到二禅。到二禅你看看天人表,你就稍稍懂得一点禅定境界了,无量光天、极净光天,二禅二个天,两个境界。层次的不同,定力功德的不同。

    再进一步到三禅呢?“离喜”,心境的喜、意识上的喜没有了、清净了,喜都没有。当然无喜也无忧,无喜也无悲,更无烦恼了,只有乐。这个乐不只身上的乐,身心都是乐,上妙安乐,非我们所能想象的。你看这个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禅到了。三禅到达四禅的中间,你看这个表上,有福爱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实际上都属于无想天的范围,凡夫所居。就是说,你要注意,这个表是立体的啦,实际上到那个时候,有些人,人中间做到至善,等于《大学》上讲的“止于至善”,有人绝对好人,做好人一辈子的,这个社会上很多啊!你们不晓得是否交往过,我看到我的朋友里头有些人,你看他笨啊、笨得要死,好是好得要死啊!他生来世果报直接生无想天。没有慧,可是大有福报——善人嘛。所谓凡夫并不是看不起哦!没有慧力、没有悟道、没有得道。可是他善心、心里的行为的果报是如此哦,得到无想了。

    常常我发现,像我们乡下出生,我现在回想,那么过去我在外面很多年交的乡下朋友也很多,那些老实人,哎,我发现他们都在道中。一天没有多大的欲望,也没有多大思想。

    你说:“你这样环境苦不苦啊?”

    他说:“嗨,有什么苦啊?马马虎虎啦!”

    “哎呀你住这个茅草棚,不难过啊?”

    “这有什么,命嘛!你们命好住高房子,我觉得蛮好啊,哈!”

    他无想哦!无想也无欲。可怜的我们所谓读了书的知识分子,想又多、欲又多,将来的果报变做跟蜈蚣一样——多脚虫噢!欲望太多了嘛,每样都想抓,一两个手不够,所以变成蜈蚣啊,多抓;变蜘蛛啊,多几只手——都抓不住。

    但是你要注意啊,先还慢一点讲。到了三禅又四禅,那么你说打坐定力功夫就到了?不行!

    把这个表拿出来,你打坐功夫好了、念佛念到了什么境界呀,不管你修密宗啊,修气、修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都不管你,你用哪一种方法得到定都可以。主要的你看,这个讲见惑思与三界九地,断惑才能证真。什么是惑?烦恼。所以你看,我们叫你背讲唯识的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讲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我执——意的根怎么样才能转,他不是有一句话嘛:“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是四烦恼,迷惑你的,把“我”自己迷惑住了:我见、我慢、我贪、我痴。

    你要晓得,男女饮食、淫欲之念、两性欲念并不是不容易断哦,那很容易断的,容易不起嘛。大家都做人,我们大家男女并不是一天到黑都在那个男女两性欲念中。欲可以不起呀,“爱”断不了。这个爱的这一念,爱是非常难断的。你以为男女之间我爱你、你爱我那个爱死的爱,那个我们所讲的那一种爱是欲呀!真的爱是什么?你爱山水、爱清净,我爱道德、我爱善人,这个东西就是沾染你,这一点爱心很难断。这就是我痴。至于男女之间两性之爱呢,一半还属于物理作用,同性相排、异性相吸,那还是属于六欲天下面的“欲”,还谈不上。当然很严重,在我们凡夫很严重。

    修道的人,所以你定力高了,你看这个表。十个根本,有关于思想方面、理上的,身见、边见,叫做十惑,第一条,三界天人八个:身见、边见、邪见、禁戒取见、见取见。自己所看到的主观,我认为这个是道,这个见解:哎,老师你这个理不对了,我这个才对——见取见。这是叫做“五见”。

    这个见惑,是思想上的、理论上的,随时困住我们,我们做人,今天世界的战争、社会的乱,就是个思想观念,就是观念问题。

    这五个惑:身见,你看我们修道,断了没有?你说打坐坐得好,今天病了,不得了。“哎呀老师啊,我大概坐坏了啊,我要去看一下医生去。”身见非常难舍呦!谁能把身见舍得掉?所以你功夫做得好有什么用?这个结使一点也不断哪!这是身见。

    边见,你那个境界有边没有边啊?你说我空空洞洞——你那个空的境界、你那个清净境界不过那么大,我看只有水桶那么大。不行耶!

    邪见很多了,错误的见解都叫邪见。

    禁戒取见,如果学了佛的:“哎哟!这个不对呀。”很多人学佛了:“老师啊,我今天不对呀,昨天我大概烧香啊没有烧好啊!”“哎呀,今天不对呀……”有些:“哎呀,我什么啦,哎呀我大概怎样……哎呀我拜佛的时候,哎呀老师啊,我、我没有穿海青耶!所以今天马上受果报啦!”——就是禁戒取见。每个宗教都列了许多的戒条,把你困住了。到最后是戒而无戒哦!戒都是为了起心动念啊!哪里有那么多形式?把形式主义、戒条当成修道,宗教徒都犯这个禁戒取见,是很严重的错误,所以不能成道。

    知识分子犯下面的“见取见”——我所见到的这个理论。你看许多人修道到某个阶段,老师讲的话不一定听啊,认为我见的对,他马上堕落了——见取见,就是我慢、我见。知识分子啊,普通人我见是最严重的,见取见,“我这个理论拿逻辑来逻过的,那还有错的啊!”根据什么西方哲学家、什么苏格拉底的、还有什么根据什么孔丘啊、庄子啊,哎这还有错啊!——统统犯了见取见!再加上我见。

    你检查[断录]……在意识上、意识地来你每天检查自己这个地方。我打坐是坐得好,你说我今天都没有动——你没有碰到外境啊!碰到一个人跟你俩谈学问的问题,那些学者、修道的,一谈到意见:“哼,格老子!”那个气得脸红脖子粗,坐在我前面,“格老子!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了啊!”那个样子,哎呀我看到比野狼啊、比那个疯狗都不如啊!你修道,你修些什么道?就是见取见,就堕下去了。你那个功夫,功夫有什么用?功夫是肉体上的。你说:“不过老师啊,我没有动气哦,就是气到上面来了,气得我睡不着了。”切!你说自己该打什么?唉呀,我有时候真是没有方法!我讲的话你们自己晓得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检查一下看。所以你要我骂你,你以为我爱骂人?我骂你,我吃饱了饭没有那么大的力气。这是见取见。

    至于下面的:“贪”,贪很多啊,功名富贵样样贪。就是你现在我贪进步也是贪,这个意识的心念你要搞清楚哦!无贪?切!怎么做得到!所以我常常夜里看书,自己放下书本一笑,——贪!这就是贪嘛。这同你研究赌票是一样哦!没有两样,告诉你。手不释卷读书总算好吧?修道就要注意,这个是“贪”哦!被它牵走了,一样的堕下去,永远不能了道。所以我不是去年有一首诗啊:“一念关心天下事,尘心不了滞非心。”也是贪哦!我自己做的,这个上面还有两句了,不谈诗了,随便提到这个。“一念关心天下事,尘心不了滞非心”,文学境界多高啊!看他好像圣贤一样:国家,天下——贪念哦!你注意什么叫贪,就告诉你们贪的境界,你以为哪里不贪哪?一念之间,你就是贪干净、贪清洁都是贪哦,当然你贪脏(赃)更贪哦!

    瞋,发脾气当然是瞋,恨人、想杀人、想整人,那当然是瞋。善恶是非太分明也是瞋啊!“这个坏蛋我看不惯。”你正是瞋中啊!那是上界的瞋。有什么看得惯看不惯?这都是你意识造的嘛。

    痴,那更严重了。

    慢,处处是我慢、我第一。

    疑,这个疑是天生的,哪个人都疑。你看兄弟夫妇、父子之间,哪个人不怀疑谁呀?我爸爸不晓得给不给我钱——疑嘛!这个心理就是疑。这个疑,你以为我没有疑,那怎么做得到啊?你看看,苦谛下面十个惑,第一行,人生的痛苦,这些心理状态、意识的行为所招来的苦果。苦集灭道四谛。集比苦还厉害——苦还是讲一个普遍的现狀——集是抓住,等于是抓得很、集中了嘛。那集中了你看只有七个惑,少掉了什么?身见、边见。因为你身见边见在其中嘛,自然有身在其中。“灭”,修到了,把这种心理行为、思想意识上这一种坏的染污啊,把它清除了才算灭。灭了以后得到道的境界有八种惑。

    我们这是讲普通欲界里头的众生。色界里头呢?色界,我们功夫到达了初禅二禅的境界了,你心理上有没有东西呢?心理上这个东西没有动摇不能证果的哦!你看色界下面九个惑,色界同无色界,你功夫是到了,你意识心理状态、意识里头这些心理的种子,一点都没有动摇在里头,不过是暂时看到是被那个静定功夫压制下没有起来而已,因为你有个大贪的境界在——我贪静嘛,贪这个定,不敢动念啊!不是你了道啊!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敢呐!利害关系嘛:万一我动了这个念,我这个功夫掉了!所以你意识还有,这个种子都在啊。只有了一个什么呢?色界同无色界得了道的这个境界——瞋念比较没有了,但是不是了哦,瞋念是断伏下去,并不是慈悲哦!没有瞋念不是慈悲。慈悲是大菩萨境界。只是无瞋而已。

    色界与无色界,其他的结使,这个意识上面、心理的行为上面,大家都老了,你不要看别的,不要看这个教理,以我数十年的做人的经验,我从十几岁起搞这一个东西、追这个东西,结交了、看了多少修道学佛的人,老实讲,到了中年以后,看的真可怕啊!功夫做得很高的,道也修得很好,冬天都只要穿一件衣服了,什么都好几个月不吃饭了,贪嗔痴慢疑是一样都不断!尤其学佛的居士们我也看到,那个熊十力(那当然还不够亮)、他的老师欧阳竟无先生,那个脾气之大,发起脾气来额头上三条青筋就立起来了,那不得了啊!唯识般若中观那个佛学讲得之好,太虚法师算是他的同门小师弟,太虚法师要来跟他谈一下、请教一下唯识,“不见!他怎么有资格来问我唯识!”所以我只跟他俩做朋友,我不会叫他老师的,我也不要这种老师。这是讲学的人。修道人我也看得多了,不管是什么,那个慢心是越来越大,贡高我慢,所谓“增上慢”。没有道的时候慢心本来有,因为有道、有学问,他那个慢越来越大,所以叫做增上慢,增加上去。

    所以你们做功夫修戒的人,第六意识这个地方。四禅八定是功夫哦,功夫不到而能够说得道了、证道了、说学佛,那不是自欺吗?你功夫到了以后,心理第六意识的这些东西,不能证果位的,不可以。不是不可以,是不行耶!你自己的业力不行耶!一到这个肉身一坏的时候,那个中阴境界的贪嗔痴都出来的呀。不是男女来贪哦,你这一辈子道德很好,男女之间、饮食男女什么都不要,它到你变中阴身的时候,这个肉体一坏了,它现出一个青山绿水,哎呀有个山洞,那个风景又好;哎哟这里正好打坐——你一进去一打坐——入胎了。就是这一念爱,好厉害哦。

    所以说把整个的把这个结使研究通哦!研究通哦!这个东西,不是做佛学表拿来写文章查查的哦,要多来反省自己呦!这个东西要千万注意啊!我们一般做功夫的最不愿意看书,尤其学道家学佛的。其实你只要好好看一次记住了,自己在功夫上就是你最好的镜子测验了。

    在这里认为这些理论我都懂了。你懂了?我搞了几十年都没有懂,你比我聪明多了!那又何必听我的骗呢?要注意呀!要注意呀!万丈高楼从地起,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踏实的。

    四禅八定修到了,三界天人表,好,有一位道友的问题:那无想天以上有男女关系生命吗?下面的都有;到了这个以上,色界以上、上界,不是了,没有男女了。所以无色界天,《成唯识论》你们不是念了吗?注意一条,无色界天,《成唯识论》第几页啊?又叫意成天。二百七十三页第二行的下面:“无色亦名意成天”,懂了吧?无色界,上升无色界得四果罗汉的境界,当然没有中阴了,假设这一生修到了,怎么样得四果罗汉呢?这些结使、心理的这些行为——贪嗔痴慢疑,细净的、最薄的都能够断惑了、伏下去,没有了。但是没有伏完,完全伏完了得灭尽定了。灭尽就是灭掉了意识境界这一些都没有了,干净了,得灭尽了。但是还不是得大乘的道,灭尽是灭心理这一些东西。那么没有得灭尽定,到无想天以上的,是意成天。所谓无色界还没有光明,不是光,也没得身,谓之(无色界)。

    实际上啊,达摩大师告诉我们,修禅宗的人以《楞伽》印心。破了重关就要意生身,意成天同意生身是一个东西,我告诉你们秘密。我从来不讲密教哦!因为天下无密的事,只要你懂了秘密就拿走,道是天下之公道,所以用不着什么磕头拜门,我很讨厌。当然我尽管向人家磕头拜门来,到我手里就(不搞这个了。)有此一念、有此一个习惯也是禁戒取见,而且增加我慢,何苦呢?道是天下公道,明告诉你拿不走,这是大秘密;拿得走你拿走。所以到重关自然意生身,是大乘菩萨。所以四禅八定修到四禅得意生身,道家所讲的出阳神真修到了,“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相近于意生身了。

    你们修道家出身的,阳神怎么出的呢?

    “是啊,老师啊,现在我就不能进步啊,不晓得怎么办!老师啊,你又不告诉我!”

    我活该告诉你呀?我不是要你来磕头,你没得诚意嘛!没得谦下的诚意。“求道求道”,你总要求之嘛。你想发财、想做一个公务员八千块钱、六千块钱拿个履历表,还要拜托求人嘛。碰到老师,老师就要告诉你呀?而且一个个觉得这个老师就是教他们,好像:“我嘛!就是应该教的。偏不教我,真是的!”“这个混账的老师啊!”呵,你们年轻的都犯这个毛病,在这个上面检查一下心理看。

    所以《成唯识论》告诉你,为什么先选这种地方,其他的资料我当然没有给你讲完,多得很。所以心理与功夫的检查配合,为什么发这个表。

    现在我们晓得定到达什么境界?初禅到了吗?初禅都没有,凡夫禅而已、打打坐而已。凡夫禅第一步的心行,十善业道修到多少还没有做到,何况这些结使!结使打得很牢啊!所谓结,解不开,叫做“结使”,九十八个结使,一地一地、一层一层,功夫到了一层,你的见地到了一层。那么这些贪嗔痴慢疑心理行为,在《成唯识论》告诉你,怎么来的呀?——“修所断惑”,非修行做功夫断不到的。不是打坐的功夫。你心理行为、起心动念处要检查,做人做事、说话做人,“修所断”,才把这些结使断得了,不修断不了,所以叫修行、修行,修正心理的行为、心态的行为。修所断的惑。

    至于其他的五见里头有些不是修所断的哦!五见里头“身见”这些惑还可以修所断;至于边见、邪见、禁戒取见、见取见,修不能断,那是见所断,要慧开了才能断哦!不然你自己被观念困住了。要注意哦,千万要注意!

    所以你说我打坐,以为打坐——天天万事不做,一辈子搞一个清净的生活,打打坐修一辈子,万事不管,以为自己修了道——莫用处!那你修的果报是什么?注意,将来有果报的——升六欲天变天人。不晓得变男的、变女的,看你心理状况啦,看你的果报了。你的个性阴的就会变女性,个性阳的变男性;内向型的变女性,外向型变男性。看你心理行为同你的果报行为。你许多人你打坐一辈子、修道一辈子老实讲能够修到四天王天最低一层都不可能噢!但是修到了,等而下之走入什么——阿修罗道,阿修罗也是天人哦,不过瞋心脾气大,脾气大就是瞋心大,也是天人哦。

    你修到夜叉、罗刹谈何容易呀!比我们高明多了。罗刹也能在空中飞行的呢。男的罗刹是都很难看,壮健、很威风雄壮;女的罗刹一个个漂亮,有一个女罗刹站在你面前,我们所有的男生不拜倒了才怪呢!那漂亮的很哦!所以修道要注意呦,你搞了半天,还在这里转呢。你以为《金刚经》我都懂了,什么经我也懂了,禅宗完全懂了。你懂了?你算不得变蛇、变泥鳅去,真的呀!所以呀,我看到大家严重啊,没有办法!所以讲《成唯识论》告诉你们注意啊!注意啊!心行是要这样检查的。

    如果把理关通了以后,这一辈子做人,不算是超出三界,至少不失去为人道中,圣人,成就很高哦!人道可以上升佛道,还不是做人!所以佛说,一切十方诸佛要想成佛以前都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留学一番,因为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容易成道。其他的世界纯乐的地方啊,没有烦恼刺激他、没有痛苦刺激,成道很慢的;这里是什么都有。所以释迦牟尼说诸佛菩萨都要到这个世界上过一下才能成佛。

    那么还有,最重要的,大乘菩萨那怎么办呢?大乘菩萨发心不同,心量境界不同。功夫呢?四禅八定就是基础。四禅八定功夫定没有到,你叫做大乘菩萨?有些讲教理的人,研究好,以为菩萨道哪里讲打坐啊,只要管心理行为——全错了!没有这个定、没有这个戒培养那个心量的扩大,那叫大乘菩萨?所以你看,我们刚刚讲完灭尽定(上一次讲完的),到了大乘菩萨的法身,他是任何一地要入灭尽定他立刻可以进入灭尽定,因为他心量大、功德大、心大,换句话提得起放得下,说空就空,说把结使切掉就切掉。所以禅宗的顿悟,真顿悟了以后,已经到色界无色界天的阿那含果了,提得起、放得下,万念皆空,一下就把它空掉了,连身体都丢掉、忘掉了,那才叫顿悟。那叫“禅”,禅宗的禅。你以为什么“月白风清”啊,“只在芦花浅水边”,你去浅水边去吧!芦花浅水同你有什么关系啊!所以我们讲完了意识现行不起的五位,作一个结论的时候,探讨我们作功夫的境界。

    下面开始继续下去《成唯识论》,你们听得可能会很没有味道,逻辑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多,但是同作功夫都是切实的关系,就是要智慧去研究。

    我们这个唯识的课,现在又有些问题有人问,第一个问题:唯识的意识的五位(就是五个部分,没有意识、不起作用的五位),一定有无想定,怎么又列无想天?

    我们晓得四禅八定这是修的因,不是果位;所谓无想定是它的因,生无想天是它的果位。所以啊,因果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我们假设修持得到了无想定,那么中间自己这个意识上还有时 候错了别的因果,不一定能够生无想天。所以四禅八定每个天位的列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了无想天以后,当然超过了无想定的时间,就是结束的长短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凡夫所居的天位于三禅四禅之间,他同生在四天王天之善行与果报有什么差别?

    所谓凡夫是佛经的名称,就是一般人、一般普通的人,拿现在讲“一般普通的人”。这个无想天啊,位置相当高,由此也可以想到,一个人要修到真的没有思想、第六意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完全不起现行的作用,是有意修到的哦!假设第六意识昏迷、昏沉,那个果位不是天位的了,不是无想天,那是无记果,很麻烦的。大昏沉譬如睡眠、闷绝这些决不能生无想天,所以只有无想定才能生无想天。所以无想定、无想天这个修持到达并不容易的。但是为什么将他列为凡夫、说外道凡夫,因为心外求法。这个是意识造成无想境界,他以为这个是涅槃、是道果、是究竟,所以无想天的位置虽然高,是色界天的中层——三禅四禅之间。所以真正的无想,由此你可知,禅定不修到三禅四禅的境界,你想意识不起现行、无想,还做不到的。何况我们光是静坐的人,连初禅定都还没有,这个是一个道理。等一下禅定的道理正要再讲的。这个道理连带地说。

    那么生欲界四天王天,你们诸位把天人表拿出来才知道,光靠记忆恐怕还不行,如果能够记到了,那是好极了,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哦。如果生四天王天,是欲界里头的六欲天,比人位比较高的,四天王天大家位置找清楚。这个表画得比较清楚,已经校对过好多次了,这一次又是最新的校对,连英文名称都是校对过的,顺便带着,不过这个英文名称是几十年的翻译,能不能确定下来?现在西方、中国还没有人出来整理过,这是根据梵文的过去的一种翻译。啊,这个年轻人还可以努力的,譬如汉英字典,许多佛学名词的翻译都不确定的,不过现在都用惯了,但是很不确定。

    四天王天是六欲天的初层,六欲天同人一样。这些六欲天中、人当中能够行善,当然包括十善业道的,不一定是每一样好,样样做到那是太好。所谓善行,一个人善人心善到了极点,自然进入禅定,所以得天人果报。天人果报就是等于我们人中肯努力的人富贵功名地位高一点,就是这个天道了,当然也是凡夫境界。至于凡夫不凡夫的境界,换句话说严重地讲,修到了三界天人之间,甚至于九次第定,几乎可以超过三界的样子——灭尽定,如果没有明心见性,还是凡夫。佛所以在《楞严经》上说,还是外道。

    所以《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五行所包括的五十种阴魔,这个第五种阴魔就是识境界,就是见解、思想上的错误,连声闻缘觉得阿罗汉果,佛还骂为(呵斥,所谓骂他们)还是外道,识阴境界上的错误。那当然,没有色阴、受阴,看到什么了、人发疯了是没有了,但是思想观念见地上的错误。

    所以严格地讲起来,三界的天人往生,不但要禅定到,都要善行做加行的。所谓加行啊,都要善行为其加行,都要善行做加工的。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近代一个假和尚、一个诗人——苏曼殊的诗,你们年轻大概都喜欢看的,这两天经常引用到它,他不是有一首诗:“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这个人生差不多修行的人,虽然他没有真的修行,道理都是差不多,诗人的境界。“生天成佛我何能”,他说我哪里做得到?“幽梦无凭恨不胜。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这是苏曼殊的一首名诗。所以,三界天四禅定是中心。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修道学佛而得定,没有善行的加行还做不到的,这个心理上转不过来的。所以呀,四天王天的善行果报,同禅定禅天的果报不同在这里。

    第三个问题,哦,是那个《禅海蠡测》有错,印错了,先有离生喜乐,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上次法程师也提出来过。那一本书上没有错,《禅海蠡测》有错,现在好像已经改过来了。这个等一下我们再讨论禅定方面同今天这两张表,希望随时都要带着的。

    第四个问题:贪瞋等为何称为思惑?贪嗔痴慢疑,都是称“惑”,这个“思”字与“见”的意义极相近的。哦,第四个问题就是问的,我们要注意:贪嗔痴慢疑,这个属于思惑。身见、邪见、边见、禁戒取见、见取见,这属于见惑。那么现在提出的问题:贪嗔痴慢疑(就是心理的状况),为什么我们当年翻译佛经,古人把它翻成了思惑?思想这个思。那么现在问问题的这位先生(哎哟后面还有啊!哈,你提的本身啊),因为这个属于情感上的情惑,普通我们讲情感作用、情绪的作用,为什么古人翻成思惑?

    这个是有道理的。我们晓得,现在站在佛法的立场,又是站在唯识法相宗的佛法立场,“想”与“思”是五遍行里头分析最清楚。八识里头都有五个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拿现在如果假设我们把它翻译成“注意”可不可以呢?差不多。不过还没有“作意”的清楚,这个东西我们研究了很久。第一是“作意”。

    第二是“触”,接触外界的反应。譬如说我们现在头脑神经肉体对外界有反应,这个反应就是触。反应的东西是机械化的,不一定有思想。

    “受”,有反应、有领受,这个受、感受,感受到气候的舒服不舒服,冷与暖,吃的东西好不好吃,已经较“触”要深一层,进到心理状况去。所以受也可以作两方面:生理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机械的反应),心理上会引起苦、乐,痛苦或者快感;忧、烦恼或者喜欢;爱与不爱,等等,所以是受的境界,心理状况。

    “想”,我们现在讲一个“想”,就是我们能知觉的、能够思想的这个想,这个都是想,想的作用。

    “思”呢?就是“念”,不一定在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这是《中庸》的两句话。“不思而得”,不要去用心,像我们现在思想那么波动性地去想它。“不勉而中”,不勉强做到的,自然很清净,好像自己脑子在清静、极其宁静的状态,譬如禅定的状态,什么都知道,这个是思的境界。想与思。

    好,我们所以呀,严格地讲,想是很粗的,第六意识分别、计度,这个是想的作用。思呢?做个比方,就是当我们早晨睡醒、刚刚睡醒脑子还没有起思想作用,眼睛还闭着,还没有起来,身体尤其是春天年轻人睡得,大家都年轻过来的,睡得慵慵然,都融化了,身体都懒得动,还想睡、睡得很甜,可是似乎醒了——那一点接近于思的作用,不是想了。

    那么这一点不能算是情感,不能说是情绪。这个情字,我们中文里头啊,所以就不同了,这要离开佛学的立场。所以佛学里头我们看到了,佛经的翻译众生称“有情”,这个情包括了不只贪嗔痴慢疑了,贪嗔痴慢疑有一个东西不在内——“爱”不在内。这个情啊,偏重于爱了,偏重于爱。爱这个东西也是念。所以譬如说你要爱一个人,爱到了极点,并没有那么下流,只是心理上放不下他(她),等于《西厢记》描写的文学,“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随时随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念。念到那个爱念到如此,那个是情。

    那么在中国文化里这个情呢?我们很早,像佛学还没有进入以前,已经有了,《周礼》《礼记》上面情与性两个分开,就是我们讲明心见性这个性,“性是心之体”,所以人性。“情是性之用”,起用。所以我常说,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人特别要当心,譬如讲四书,大家都会,当然年轻人不一定大家都会。我们这个年龄,受这个教育出身,手心挨过打的,都要背的。所谓《中庸》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提到喜怒哀乐,没有提到七情,《礼记》上提到七情:喜、怒、哀、乐、悲、欢、欲,这是七情。所以中国文化后来讲七情,这算很早了。

    六欲,是佛学进入以后的名词,可以说东汉以后才有“六欲”名词,所以联合起来叫“七情六欲”。《中庸》所讲的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解释,好像从唐宋以来,甚至说严重一点从汉朝以来,解释就是心理状况,是错误的!绝对的错误!

    喜怒哀乐是“情”,不是心理状况。譬如说,我们有时候碰到自己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大好的时候爱发脾气,但是我们的心理思想意识很清楚,告诉自己:“哎呀!何苦呢?这个事情发什么脾气,而且对他也不应该。”可是到那个时候受不了,那是情——喜、怒、哀、乐,那大半、大部分是生理问题。譬如说肝脏不好、肝气旺了、肝火大了,消化不良胃火旺了,脾气特别大;或者神经痛了,情绪不好——喜、怒、哀、乐。所以有人,这个身体不好的人情绪都不好,一天的面孔是讨债的面孔,就像欠他多、还他少。青脸寡生的,看到人好像他在笑,实际上那个笑比哭都难看,因为他情绪不好、身体难受,那自然表现在外面会是这样。他的理性并不一定要自己这样。所以这个思不是情。

    那么贪嗔痴慢何以作为思惑呢?那很严重了。贪嗔痴慢里头没有喜、怒、哀、乐哦!那属于有情众生的“情”里头。贪嗔痴慢,我们看到是心理状况,这个心理状况,所谓是“宿业”,意识这个心所境界,个人的前生带来的。有人生来就瞋心大、脾气大,譬如张献忠、譬如李闯、譬如某某人,以杀人为乐,这些比较有名。过去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名将一天不杀个把人或者没有吃到人肉,睡不着,那是很多,愤世。像我们的过去在大陆上有些朋友也是这样,一带兵,看他那两天眼睛这么一瞪,发红了,说:哎,下边人小声一点!他要枪毙人了。他莫名其妙的!觉得杀了别人就是一大快乐的、人都轻松了,那个样子。这个各人业力。这种业力,属于心念心意识的“思”的那个问题,念的问题。

    为什么翻译成“思”呢?贪嗔痴慢非常难断。我们看看哦,你对两张表,这个思惑、见思惑,到了三界的色界里头,你看看、查一查看,思惑还有多少?还有七个。这是他的程度轻重的问题。贪嗔痴慢疑都还存在。例如说得无想定生无想天的人,这个意识都不去思想,有没有贪嗔痴慢?一样在呀!所谓贪,不是贪钱、也不是贪名,贪这一个无想禅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而且见解上因这个贪念引起见地上的错误,见地上错误是什么?见取见、边见都有,他认为这个是道,所以这个是思的境界——贪。你说瞋不瞋呢?无想定的人很瞋啊!他所有的念头,真到无想定那真是可以做到无情哦,不是太上忘情,是无情。任何感情动的时候他马上把它灭掉,不想了,那是重瞋才做到的,能断一切,这是瞋的一种作用哦,瞋的心理作用。迷恋在无想境界以为是究竟——当然是痴啊!而且认为自己得道了——是慢哦!有没有疑呢?他有疑啊!说假定有一个善知识告诉他:你现在修的无想定这个不是的,你丢掉!他不敢信。他疑呀!统统具在的。所以这个叫做思惑。

    每一个禅定天里头的,见思惑是很微细很难查出来。所以这一点我们修道所以最近特别注重叫大家注意这个,看到老朋友们学佛打坐很多年的、修持很多年,修密宗、修禅宗、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老实讲,自己的心理状况、见思惑上好好要检查。如果见思惑一点没有动摇,你那个静坐定的功夫是白学的,结果是绝无用处。只有他生来世,人中再来,人中的福报好一点,人中的慧力聪明一点。世智、人中的慧、人道中的慧,就是四个字了,叫“世智辩聪”,世间的学问智慧高;辩,嘴巴会讲文字、笔下会写、聪明,如此而已。这人道中的智慧高一点。但是我们晓得在打坐禅定的境界里,贪嗔痴慢疑微细的惑一点都没有去掉,所以在《楞严经》阿难赞叹佛的那个偈子,就是我们庙子里早晚作功课都唱的、都念的:“令我更除微细惑”,就是见思惑这个惑。微细惑,我们粗惑都检查不出来,不管你打坐定,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什么也好,都重得很,见思惑一点都没有检查出来。那么你说那个定的境界我有没有呢?有一点,那个我刚才说的,我今天正要开始继续上次讲的,现在先答复问题。

    第五个,三界结使同为结使。所以我刚才讲过,譬如色界天应该无瞋,我说他有瞋,因为这个结使拿大乘的思想看,瞋心都在。这是第五个问题,你问:三界中间这个结使,都是见、思二惑所生,唯一的差别就是色界、无色界少一个瞋念。都是叫做结使。就是轻重厚薄的分别。所以佛经讲我们修持修行,先到“薄地”,所以有个薄地;薄了以后,“软地”,我们这个心理心性刚强,自己很难以调伏。先有薄,薄了、轻了。比如我们脾气大,慢慢地修持,转轻了、变薄了。所以一下子大脾气转过来大慈悲,恐怕不可能吧!呵,只能是轻一点、薄一点、好一点,现在的脾气好一点了。由轻由薄慢慢变成淡,结使慢慢地轻,差别在这里。

    色界的四禅天“舍念清净”是否只是压伏、压制?也只是压下去,是伏断。这个伏断还拿小乘的修持来讲的,小乘是“断惑证真”,这是小乘的境界。所以比断的功力还轻一点就是“伏”,压下去。都非究竟的。譬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修道学佛的人,性情是好得多,比一般好得多。有没有呢?心理上都是硬压,宗教心理把自己压着在那里。实际上啊,有时候,你不相信拿个心理测验试验他一下,凡是宗教家、学问好、哲学家,脾气比谁都大,贪嗔痴慢发起来比谁都厉害。乃至我们信佛的看那个行为不对、没有道德的,哎呀,那恨极了,实际上比普通人都不如啊。一个信宗教的人看到不同一个宗教信仰就是仇人。很严重!

    所以断惑证真,断与伏是小乘的说法,尚非究竟,这个再说。

    第六个,灭尽定是无心,是否无分别?及无心无想定之无心如何区别?

    师答:这个上次我们讲过。灭尽定无心,现在照教理来答,很简单:断尽一切结使。断尽、净尽一切结使。无想天的无心,许多是断灭、压制。 

    第七个问题:书里头讲各识皆有转识,转识的转是否识的行转?

    师答:对呀!识的行转,识的智也转,理转了,理同智相合的哦。 

    第八,色界灭心成色,色界天中人,没有我们普通的心理作用,但是“成色”,光色,色界天的天人不是这个肉体,有光,当然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光,我们地球上的光是一种哦。太空里头黑的,黑也是光啊!太空现在发现的黑洞,黑洞也是光啊,黑光啊!色界天是哪一种光色,果报不同。那么色界天的天人是色界身、是光色之身,所以“灭心成色”。无色界是“灭色”——连光都没有;“成心”——没得形像了。

    接上问:“其所成者生于色界,所灭之心是异是同?”

    师答:身体是一个啊,身体只有一个,但心所作用不同。

    第九问:“八十一品都是思惑,上下,上上至下下。……”[断录]

    “……断见惑容易,(还是)断思惑容易?”

    师答:同等难!同等难!不过呢,拿大乘道的说法,见惑比思惑还难。所以你看声闻缘觉就是见地上的偏差,所谓见地。因此大乘尤其是禅宗首先重见地,不重功行、不重你功夫,因为见地到了,功夫一定到。

    第十一问:“灭尽定为阿罗汉果,见思惑给断尽,在断惑证真栏内须陀洹果注明已断见惑,为何三界九地呈列八十八结使?”

    师答:这个就是轻重的差别!还有,“灭尽定为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果)——有余依涅槃,得灭尽定,转入有余依涅槃。”

    所以涅槃分两种:大乘菩萨成佛,才“无余依涅槃”。那么“余依”两个字,剩余下来的余、多余的余,依傍的依。什么是他的余依?还有余习(剩余的习气)很难割断;所以“藕断丝连”,就有这样的味道。譬如大乘经典描写:迦叶尊者(当然大阿罗汉,还是大祖师呢)多生累劫喜欢音乐,所以他在入定的时候,紧那罗(就是虚空中的音乐神)放了最高的音乐、最美的音乐、天上的音乐供养佛的时候,他老哥子坐在那里还打起拍子来,还摇起来呢,呵!那么他动念没有?没有动念。——余习未断。所以《维摩经》所谓讲天女散花的时候,一班五百大阿罗汉坐在那里,这个花一掉下来到身上就沾住了,满身都是花。菩萨的身上,花一掉下来不要抖的,自然都掉在地上了,沾不住的。那么这个道理呢?所以大家就问这个道理了,那么,文殊菩萨就答复:阿罗汉余习未断,天花著身。所以有一位刘鹗的诗作得很好:“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叫余习未断——有余依。所以灭尽定有这个差别,灭尽定不是有余依,还不是有余依涅槃,还要进一层;有余依涅槃到了,还不是大菩萨、佛的涅槃的道理。

    现在大概这个问题简单明了答了,研究唯识问题会多得很啊!不过我保险研究唯识很多人都没有问题,哈,因为对唯识本身已经是钻不进去在那里,所以问题在哪里还找不出来。

    上次讲到四禅八定这个禅定,我们注意噢,《成唯识论》上有,也讲过的,不管是哪一种定,就是无想定同灭尽定、无想天,这两个部分他讲得很清楚,我请大家特别注意八个字:身得安和——“令身安和”。所以得到无想定同灭尽定,都会令身安和。那么唯识《成唯识论》现在只讲心意识的状况来讲、由这个入手,没有明白地讲到身的部分。因为给大家也报告过,身是属于色法。色法这一切等等,是心意识的相分,不是见分。我们这个心意识又分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自证分。那么有人又把名词、有一种翻译的也叫做同样的意思四个: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不过多加一个字,实际上一样的,这个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晓得,我们的所有心理状况、思想心理状况这个变化就是心意识的相分,山河大地乃至我们的肉体四大也都是识变的相分——相。见分,这一切的现象,包括心法与色法、心所的所起的心法与色法都是心意识的相分。这各种现象起……(卷十三终,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卷十四)

    要能够认清楚自己的现象,比如我们心理的现状的话,我们心里一边在思想,一边有一个意识呀,晓得自己在想些什么,我这个想得对不对。比如说,我想买黄金的股票了,该不该买呀;哎呀,这两天黄金会不会跌价啊;石油会不会涨价啊;想去看看电影,选哪个好哇;嗯,心里头有另外一个意识已看到自己:哎呀,怎么昨天刚看了电影今天又想去看?哎为什么要去卖黄金和股票?这个见分马上看到这个相分,这个见分等于心理学现在所讲,有监察的作用,有监察督查自己的作用。身相、心态的变化有时候不一定,情绪的变化,思想随便出来,这个见分,随时可以见到,这是普通的。

    所以,我们修持的人,心理到达某一种禅定的境界,我们的见地,就是我们的见分,知道自己已经到达这里了,“噢,这是空了,哎,这下空了,啊,这个我真清净了”——这个见分的作用,这两个还是粗浅的。

    还有一个功能——证分,自己晓得我证果了,到达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证明。但是,你证果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个中间五见里头是不是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身见,这要证自己,证分——证自证分——般若智慧——心意识的作用。(连)同相分业力习惯的心态,转成了真正般若智慧,这是悟道、这是明心、才算见性,还算证自证分,这是见性。所以,此中,因此学教理唯识的人,看禅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对净土不大批评,啊,看密宗,认为即身成佛、顿悟成就——胡闹——不可能,含糊笼统。

    事实上,所谓禅宗,达摩祖师当时传佛心印,他叫你印证,不是用《金刚经》(那是五祖、六祖改的)而是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是唯识,大经 ,重证。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四禅中的初禅离生喜乐,我说上次提到,大家应该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状况;乐,这个是生理的状况,身体上发乐。所以,那么二禅,也是定生喜乐,也得喜乐。三禅呢?心理状况的喜,应证了,离喜得乐,这个快感,得身安和——这个身要安、要和。身安和这个气脉,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所谓气脉通了,证得初禅就应该通了,气脉不通不会证得初禅。因为你身的感受还很严重,你说打坐坐在这里,还觉得背上——哎呀三关啦,前三关啦、后三关啦、左脉、右脉、那里通、这里通、通了半天,通个什么?你身的感觉还在、这个肉体的感觉还在、色法的感觉肉体还在,你初禅都没有到。你即使坐在那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就是在玩那个意识状态,在玩、玩弄。所以真得禅定,色法一定跟着转,因为色法四大,是心意识的相分,你心真转了,相,现象一定转了。所以我们看普通一个人,为什么人要看相呢?看这个人的相,这个人心好、心坏、人好、人坏,事业、功名、富贵、前途、统统。。。寿夭,看得出来,因为这个面相,身体这个相,这个相分,就是它的业力所发生的相分,呈现的这个现象。要是透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知道它业力的见分,它的妄见所生的三世的因果所在的呀,就这个相。

    所以我们知道身体——心意识的相分,身不得安和,这个安和,唯识在偏重于心意识的修法,因此不谈身体,因为谈身体的修法多容易走入五见里头的邪见边见,身见就忘不掉,很严重。所以修密宗、修外道,我几十年与道家的,我几十年所看到的(道家等)几乎越走越被身见困得厉害,没有办法解脱,其原因呢?很难讲,它认为一天修持有功夫。这个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观念唵现在几十年了,还没有变动过。

    我过去曾经有一次,在云南大学一个研究会上,讲到这个问题,佛家跟道家比较其入手,就有个大的差别:佛家的法门入手,不管如何,反正以空入手,假定一个人的思想功夫真正从空的入手,比较洒脱得多,解脱的多,心态态度上比较解脱。那么人也就比较谦和一点,既然空嘛,有什么值得傲慢的。道家等等乃至于其他外道,自然有傲慢,我见很重,为什么?咦,有道可修,我修一步有一步功夫啊,一步硬是有一步的功力不同,所以功夫越高哇,慢心越大,这两个不同。这个入手,一个修有为法入手,一个修无为法入手,修有为法入手的人容易困住就在这里。所以走色身气脉之路,因为道家跟密宗就偏重在这一方面。

    是,你说身不能安——不能得定,不错,我们生理假设有病,打坐都坐不住嘢,哪里还谈得上得定。让你站着也可以入定啊,(有病)站也站不住,有时候要躺下来躺也躺不住啊——身体真的痛苦的,身不安嘛,这个病体的业报来,你哪里能够入定呢,当然不能。

    所以色身是很重要,但是要知道色身是心识的相分,它的功能要转色身,你作功夫还不是你的心意识去做的。那并不是它功夫来作你心意识。所以你只转自己的心意识呀,它生理气脉就很快容易转了。所以讲修气脉,管色身的修炼,就是现在经常——这两天就天天碰到这种机会,我经常讲,又有人说又有一个修密宗的,又是哪儿了,我想奇怪这十来年怎么不晓得从无色界天啊色界天掉下来的那么多修密宗的?从哪里来?

    西藏在哪里大概地图看过的,西康在哪里?地图上看过。那些活佛大概照片上看过的,谁传他的法,我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修密宗的钻出来?奇怪呢!还作传人,传给这个传给那个,有些还传得乱七八糟,什么都传。哎呀,真是叫做“瀑源”不可思议啊!真奇怪,我想不出道理来。老实讲,我再告诉你们,真正的密宗,上乘的修法,三脉七轮一念之间可以通!

    那你说,“老师你传给我好不好?”

    “等我学了传给你唵。”有也不传,所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为什么不传?你们都会,心转了就会,所以呀八十八见思惑你转掉一层气脉就换了一层,脱胎换骨一层,这习气转了。习气转了,“天花”不会“落满护身云”,你在那里搞这个干嘛,玩了一辈子都在那里搞气脉干什么呢。天底下那么多要紧的事做啊偏要在那个身体上转来转去,一天弄得蚯蚓在上面爬一样,哎哟通过这里哎哟通过哪里,弄两个……怪不得我有个学生前天报告,他也是副教授在屏东,他打坐坐了半天哎哟感觉到动,先是腿上动,后来慢慢手心动,糟糕,老师帮我姿势一改正就不同,气脉通了,不过手心动得厉害,最后实在不敢啊,老师改好的不敢看,后来一看,哎呀原来是个蟑螂在手里爬(众哗笑),气脉通了。这是事实,他们同学都听到,不过这位同学是我们这里的特邀研究员,今天晚上不在,他回去上课了,是当场在这里报告的,所以说大概气脉通了,所以我当场给他取个名字,我说你这篇文章写下来,题目叫蟑螂三昧(众笑)我们休息一下。

    请对照天人表唵,离喜得乐,嗯——这个离生喜乐,有出离之感,那么,这个时候,出离啊,出离到哪里?出离三界,有离身之感。我们在座有许多朋友功夫都很好,困在见思惑的贪上面,我们一定有个观念:“身体是假的呀”——有些人学佛学的——“没有关系,我看得很通啊,明天死后天死都可以”这我们故意攻击他一下,就请他明天死,干不干?吓死了,贪恋此身。一定说:“哎呀我明天还不死,虽然是假的,要借假修真啊”哈,都借这些理由来。

    所以我们,实际上,在入定、在打坐、在学佛觉得自己看空了,你看你仔细这样一反省,当你这一念住下去,完全在定中,你为什么修这个?贪,尤其是身见的贪,一下都离不开,不但是欲界如此,色界天人也是如此,这就是“我”嘛,无色界天人也是如此,这个无色界的身,这个世界,这层世界,同他无色界天人的身,怎么来的呢?上次我讲到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二百七十三页,“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无色界的,这部经,是称意成天。这个意,不是我们思想意识的妄想,而是第六意识的空,真正空了,此空为身、此空为我,所以称作五空天,无色界的,古人也称五空天。

    这些理我们都要晓得。为什么要晓得呢?你说我又不研究佛学呀,记这些干什么,哎咦,你这个见地不到,你修持一步一步功夫,到某一个境界自己没有办法解答,你不晓得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也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样才能再进步,这无知啊。刚才有位同学那写在黑板上,《大智度论》翻译灭尽定,称作灭受想定,他刚才跑来跟我讲,是不是这样更清楚一点,对,《大智度论》大乘的经典,《中论》,和《唯识论》,一个是般若宗,讲性宗,尤其修禅的人更注重,一个是相宗,《瑜伽师第论》这两部论,都是真正的佛学大纲,所以我们不要写佛学大纲,没有资格写,太多了。但是,他这两部论写了很多,当然组织得科学、条理、严谨的,还应该推《瑜伽师第论》,要读得痛快而能读得心花怒放、心安理得的是《大智度论》。这两个是同等价值、同等的功德,而两部书性能不同。龙树菩萨这部书比无著菩萨著的《瑜伽师第论》还要早,《大智度论》龙树菩萨作的。无著菩萨著的《瑜伽师第论》,换句话说,《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如果拿学术立场,这个学术的系统。《瑜伽师第论》是弥勒菩萨的学术系统。

    那么现在我们讲到意成天,所以三界天人之身也都是意成,岂止无色界而已,也都是意的训练,熏修自己成空。此外再告诉大家,接近于密宗了唵,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密不密的,我认为道是天下的公道,不是不肯跟你们说,你们真到那个程度就讲。现在大概告诉:这个身体也代表了三界,这个身体也代表了三界,这个我们由心窝子以下,差不多快到肚脐这一部分到下部,整个包括两个,欲界——统统欲界。由这个中宫,肚脐以上,要这样每个人自己的四个指头并拢来,用我们的中国话,丹田在哪里,肚脐之下一寸三分,(是中国公尺还是英尺,还是汉尺,还是唐尺,你不明白了,中国古代是以每个人自己左手这个指头这一边,算一寸三分)那么再总结讲四个指头并拢来就算一寸三分。两个人尺度有大小不同,不过你四指并拢差不多。肚脐以上八个指头,都两只手这里开始一直差不多到这儿——色界。由这里以上是无色界,所以,修持到气脉通,色界的气脉很难打通,换句话说,头脑的脑神经这部分气脉,很难很难打通,换句话脑神经的气脉打通了,你在禅定中随便你——站着也好、睡着也好、随时也好,呼吸等于没有了,等于没有了,唵,色界打通。之后才谈修无色界的禅定,在这个时候,至于身上的什么奇经八脉、什么任督奇经八脉,那不在话下,不需要多谈了,那自然,也一下可以成就了,一念。

    所以啊,三界天人的修持,一切等等都离不开意念。这其中修的方法,有没有,譬如说修到某一步禅定的功夫,有没有可以略等、快速的方法,很快离开了,分离了这个肉体,很快进入某一个情况或者某一个层次的三界四禅三十三天的任何一个层次。拿三十三天作标准。不过三十三天有两种。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三十三天,这是欲界天的中间有一层天称忉利天,就是我们这个表上的第七位,这个数字。忉利天的中心天称三十三天,等于三十三个联合国区域一样角色。这个忉利天的中心,是这个欲界天的天主。在佛学里头释提桓因所管辖的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人道家所讲的玉皇大帝所住,忉利天的中心,这个中间有个三十三天。那么整个的由地狱起到三界分位,你看一直到顶还是三十三,和忉利天的中心三十三,合为六十六。当然忉利天中心三十三暂时不算。这个里头的数字,又有个秘密了,又是很妙的。所以这个宇宙与生命的秘密都很妙的。

    那么你说这个三十三天这个表,我们可以作自己修持的一个测验、一个成果,所以把天人的因果、果报都应该研究清楚,所以一点理不透啊,在那里尽是静修,没有用的。尤其到了头脑头轮这一部分,最容易受骗了,有时气脉差不多在这个背脊骨上来。(噢,我们那个白骷髅拿下去了,不放这里好,有些人看到怕的,虽然是个假的也怕)我们这个骨节到这里这个头轮的气脉这个连接含接这个中间——这是两层,很难通过。所以身体这个电能、气在这里通不过的时候,就影响了眼睛的神经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往往打坐啊看到东西最容易了。都是气脉在这里,如果这个气上了这个部分上来以后,他又看不见了,就到了无色天了,比方啦,什么都没有,在这个里面实际上都是生理的变化看到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看到了,有没有眼通的作用呢?有时候很相近,这个中间又是个大问题,这是什么问题?也是气脉的问题,也是生理问题,也是物质的问题,所以到达,最可怜的——大家现在打坐修持啊马马虎虎,真到达了头轮气脉通,凡是在坐近视眼的朋友,都准备看眼科,起码眼科的上师,自己对怎么治疗,反正这个五官的毛病统统要出,完全要出来。不是功夫到了出毛病,是你里头本来有毛病,还这么一个一个净化给你排泄出来,去除了这个毛病,所以祛病延年,脱胎换骨是非常痛苦的。

    还有老年的朋友,不管功夫做得怎么好,到了某一个阶段,你看每一个糖尿病,也会现出问题,都在所难免。什么气脉通啊通啊,功夫何在?这是什么道理,尽管你打坐坐得好气脉通了,对不对?但是在年龄的限制上,那一部分的老病,这个现象你还是逃不过的。那么,这个里头我们推开佛法来讲,这个东西就不能说了,可见这些东西都是骗人的,那我们就上当大了,甚至上当一生都滚进去了。

    但是真骗人吗?决不骗人,可是我们看到许多的事实都摆在那里,那这个是讲实际作功夫的,你看还有很多修道修得好,食素食得好的,功夫做得好,没有哪个不发胖的,十个八个,十个之中有六七个吧,都有糖尿病的,这很严重了。当然也活到了,可是你说我们作功夫修道或者厌恶现出毛病,或者是哪里出毛病,连这个祛病都做不到,那还能谈延年吗?就是拿身见来讲,那么其中道理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参究了,那这叫禅那,这是禅那,这是话头,问话头这是问题呀。有问题怎么不参呢?是有问题又不参,光是在那里傻坐,这就是啊,思惑里头什么?痴,我痴嘛。思惑里头的我痴嘛,痴就是笨,愚痴。一定有个问题,像我们学佛学到,碰到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办法问的时候,至少佛的三藏十二部还在这里,道家的所有《道藏》还在这里,那种好几天昼夜不睡那样去翻呐,这么样去找,总有个道理,给我去找出来一个什么道理,对不,再不然我们这个修道是拿身来作实验,绝对拿自己的生命丢到实验室里头来做实验,你就胆子要大一点,充其量——我这个方法这样做试试看,充其量下个问题什么——死。本来要死的嘛,万一我今天一做这个功夫这个境界死掉,死掉也蛮好,早走迟走一样的。床上死同死在那个水沟里,都是一样的,没什么两样。那个烂了的臭了的是一样的,此身同我不相干,要有这样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这个地方我特别耽误久一点。

    至于有些道友们用功夫到某一个程度,你还是不管我有时间还是没有,你跟我约时间再谈。不约时间,我没有办法有空来找你。我也没有分身,分身千百亿,还没有入那个灭尽定,哈,入了灭尽定就看不见了。

    现在我们再来,唵,把原文耽误得很久了,现在《成唯识论》开始很麻烦的事。关于观待道理,逻辑思想方面多一点,但是观待道理虽然多一点,我们要注意噢,你们听起来很痛苦、很吃力。因为这两次觉得好听,天天都有得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些兴趣啊,好奇的心理。增长到观待道理逻辑方面,但是同实际修持方面功夫有绝对关系。你要看得很……听得就痛苦了,你们可以试试看唵。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讲二百七十六页,第五行开始。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足”

    所以啊我们拿八识来讲,一个心,就八识心王,我们心的作用,分成八个识。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他说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心于末那,二恒具足”当我们心念一起作用,这个心就是心王,也就是心的功能和末那——第七识,第七识普通称作“我执”。 第七识的“我执”刚才有位道友问起的,三界九地,见思惑里头那思惑里头,这四个,末那识之“四惑八大相应起”——我们在八识规矩颂讲过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哪四惑?我贪、我慢、我瞋、我痴,末那识有这四样,这四样只要末那识一动,有生命来就有“我”,任何一个众生生命——一有生命就同俱生,同生命同时存在,就有我相了、我执来了,这个我执里头就有“四惑”。 “四惑”这个表上有的:我瞋、我贪、我慢、我痴。所以我相里头有贪嗔痴慢四样牢固得很,这是末那识。所以“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足”这两个东西彼此随时随地,没有刹那之间脱离关系,恒,常常,同时转。心念一动,我相就来、我执就来。所以说你打坐我觉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说我空了?这两天坐得很好,很有进步,真空了?

    “是你空了吗?”

    “是啊,我空了!”——你听听看,这个观念,“我”还在!所以无我做不到。是吧,你觉得我空了嘛——“我”还在!就是那个空的境界就是“我”!就是“我相”,那个境界里头,是我贪的那个境界——我痴在。所以啊,心与末那,二恒具足,同时来的。说起第六(识)呢,现在,最厉害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动啊,第八识、七识,前五识,转不转另外问题。所以啊第六意识同七、八(识)一定跟着动。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思想,譬如我们睡着了,或者打坐觉得没有思想——在思想,意识没有停嘛。这个意识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赖耶识能藏、执藏、所藏的作用都还在。所以说:

    “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

    这余随缘合与前五识:眼识耳识……那不一定,看因缘,眼睛要九个缘才看到东西,我们大家在那个《八识规矩颂》就知道。眼睛必须要有距离、空间、要光、有眼睛,三个缘,其他等等必须配合九个缘看东西。耳朵只要八个因素才能——八缘,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可以了,听得见。鼻子嘴巴这就只要七个因素,所以眼耳身三……哎这个这个“九缘七八好相邻”, 《八识规矩颂》你们许多同学不是都背来了嘛。所以啊,前面五个识,其他的就是因缘凑合起作用,这一至五,则四俱转,或者一缘动眼睛只看东西,耳朵不想听,一缘动。或者四个五个一起动,一至五,则四俱转。一个动,有时四个不动——有的;有时一个动,四个跟着动,就是五识都来。甚至有些事情,我们看书,或者看一个东西,或者看一个可爱的股票,黄金的股票市场,看数字报的,今天什么价、什么价,二块二块、三块三块,要不要、要不要,那个时候八识俱转啊——噢,眼睛要看着数字、耳朵要听着声音、心里紧张啊、不晓得干啥,一身紧张,肚子也不饿了,阿赖耶识都在转,所以啊乃至八俱。有时候要听一个音乐,那么音乐家听着音乐听醉啦,那个发疯了一样,人家打他一下他都不知道,他由这一个带到八个(识)俱转。

    “是谓略说,识俱转义”——八识心意识统统在转,转就是动,动相的这个道理。好了,这一段作过交代了。你看到都是逻辑的论辩,但是你把这见思惑,见地到了,这个理搞透了,用功起来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痴了。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 “若立有情”……嗯这个“如何说彼”是个问题,有人提个问题,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他说假使一个人,一个众生,你说,刚才听你说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识八识,都可以同时起作用;转——转动,起作用。这转用得很好哦,转就是轮回啊,我们的思想就在那里动,转快了的时候,思想用得很快的时候,自己反而觉得没有思想。所以有时候用到思想用得极度脑筋崩溃了,好像自己没有思想,实际上他在思想。一个血压高脑筋快崩溃了——你说他——无记:没有思想了,那就是意识正在无记状态中,是在思想,不是没有思想,自己检查不出来。如果检查出来的人就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话:统统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说,这个转用得好唵,一切有情都……那么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个众生呢?因为这个众生,比如我们是一个众生——我们每个人,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作用很多啊,他里头这个六根、八识都在转,这么作意。怎么可以说,你理论上叫他这是一个人,怎么可以算一个单元呢?可以这么讲。

    他的答复:“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汝无心位,应非有情”——他说你观念搞错了,一切众生,所谓众生啊,就是这个人。如果你根据这个人,心理内在识,分成八个,乃至印度过去还分成十一个、十二个呢——心理状态。你照现在人照心理状态的分析,其实一个人里头这个心理变化有——现在当然还没有那么多,足有几百种、百多种有。还没有那么高明——现在心理学。那照这样分析下去,他说,那就难讲了。那他……我问你,一个人修到无心位,不管是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这种到了无心位的时候,那么其在无心啊,意识都不动了,那就不应该算是人喽,不应该称作众生,因为这个逻辑不通嘛。你问的问题观念不合逻辑,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详细的答,又答他:

    “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数,或异熟识。俱不违理”。你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比翻的《瑜伽师第论》还难念,但是他是尽了最大的能力,真老实原样照翻。这个不是翻译,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们学他作文章,叫一般大学生看熊十力《成唯识论》,那不是叫我的妈,要叫我的外婆,连看这个书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他怎么讲呢?又——再说,他分心,现在前位——唯识所讲的:相分、见分;自分、他分——我的一份,他的一份,因为我为大家。比如我们今天楼上在打架,我们的有一个根本的生命,所有人同体,不但我们一个猫咪、一个狗、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来的;等于大海水是一个,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来,浪上又起了个小波,小波上面又起了个浪花,浪花又起了泡沫,我们的根根还是一个大海水,一切众生同体之本。所以大菩萨证到这个,看你同我、看一切众生就是我自己——同体;等于这个电一样,电灯分好多盏,电能电源就是一个。我们扩音器也是用电,同电灯的电源是同一个,作用不同——所以众生同体。那么既然起了作用以后,我现在是我,你们诸位是你,他是他,这个我是“自分”——每个人自己这一份,他分也是这一份。阿弥陀佛有他的“他分”,观音菩萨是他的“他分”。所以我们念佛念观音,心到极点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诚念佛,自分他分合一了,归到……就像波浪不起,又归到那个本体的平静里头去了。那你的功力就大了,说叫感应感应,自分他分互相这个电流交叉了。所以他说,“他分心,现在前位”假设我现在想一个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妈妈,或者这里尤其是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往往有特殊感应。我今天早晨在这里想妈妈,我妈妈在那边就有感应,这是很怪的。而妈妈在想我,我也有感应,哎呀,觉得精神上很不舒服,所以我有时告诉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亲这两天不舒服”。

    他那么讲出来,自他是同体的,为什么还有个自我的表现呢?自我众生,我只是个单位。“然立有情”,那么所有讲有情众生是拿什么作标准呢?

    “依命根数”——这是告诉我们,命根,命根分两种,研究佛学要注意了,一个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岁数称作命根,暖寿识有一定的,业报不同,命根的长短不同;一个戒律上的命根,男女生殖器是命根,是他命根所说不同,戒律看法命根的讲法,你不要作唯识的看,那是生理上的命根,就是受孕的命根。所以一个众生“依命根数”—— 命根的寿数,那么属于叫一个种性,我们现在还活着这个寿命还在:暖寿识——生命的活力——暖、寿命、心意识,三位一体,所以身体毁坏冷却到那一部分,冷掉了,死亡冷到那一部分,识就消灭到那一部分,但是阿赖耶识,最后走的,所以立有情——讲一切众生,“依命根数”,以这个数字建立,就是活一百岁的,这一百岁的众生。

    “或异熟识”—— 异熟,我们讲过的,所以你看其他经典翻译的:中阴身或者是果报之报身。只有这个法相宗玄奘法师翻的啊,他小心得很,他不是随便翻,不称报身,而称异熟。我们这个身体的寿命,这个身体就是报身,大家现在都是报身。佛的那个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菩萨的报身,相好庄严,都是功德来的。人的一生活着寿命的长短,或者身体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报而来的。所以这一个肉体就是报身,我们这也是报身。诸佛菩萨成就的是应化身,为了教化众生而来的,自己愿力来的。我们的报身是业力来的,胖的、瘦的、长的、短的、长得漂亮不漂亮、多病不多病、五官俱全不俱全的,都是业报的关系,乃至生理健康。

    那么这个业报什么怎么来的——异熟——果报,包括无数的时间、无数的空间。所以再三向大家提,学佛的人这两首偈子,这个一定要注意,“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的人第一个首先要了解这个。这个已经写了好几次了,不要写了吧,黑板还要不要。如果每次靠笔纸来记,那很麻烦,啊。再念过“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修持都是从第六意识,清净意根,断意根的结使,这是基础。好,所以说他从众生来讲,或者以业报的异熟识,异熟识就是这个。

    “俱不违理”——你有什么问题呢,啊不需要问,就是这个意思。

    “彼俱恒时,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嗯,这个好了,问题答到这里,一路仍再出问题来了,所以啊,学逻辑的人,非常科学,也是哲学。学唯识的人非常讲逻辑的,也非常科学,一个一个问题,鸡蛋里头挑骨头,必须要把这些问题挑完了,下面再有别的东西。这是又要作功夫的。彼俱恒时,唯有一故,它好了,那么所谓命根,一个众生一个单元啦,一个生命的单元,随时随地,只有一识,异熟识的众生,比如我们死了,完全昏过去——闷绝位。真的死亡了——闷绝位。闷绝位过了以后,就得醒转来了,我们普通叫灵魂啰——中阴身,中阴身是一识,中阴身就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当然他也感觉有身体,也看得到。中阴身自然同得了五神通的人一样,山河墙壁都没有阻碍,中阴身,这个任何墙壁,像这种也没有高矮随时可以来,算不定我们旁边站的都是,这没什么稀奇,但是这里来不了。

    中阴身什么地方可以去?两个地方不能去,一个菩提道场不能进入,一进入听到了法,他成佛了,中阴身也可以。一个是不能入产门,一入产门就投胎了,就转生了,不称作中阴身了。所以中阴身连产房都不能进,一进到那里,就是一股吸力一样,它就入胎了。所以中阴身只有一识,一身唯一,中阴身只有一个,噢,它是中阴身,这个识只有一个——一身唯一。那么好了,一个身体上,整个讲起来八个识只有一个阿赖耶识,怎么样叫等无间缘呢?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他说,那么一身为什么会有等无间缘?这学唯识的要知道了。我们讲因缘会遇,这是逻辑问题,你不要好像同我们作功夫没有关系?修道作功夫这些都要搞清楚。好了我们现在先解释因缘。因缘,先讲生命的来源。第一个我们本身的因缘——亲因缘,我们自己带来的,多生累劫因缘会遇,果报还……亲因缘。这个亲的因缘是哪里来的呢?过去生的所作所为——种子生现行——过去生。现行生种子,我们这一生的行为,变成他生来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马)个性不同,遭遇不同,这个业识的种子,带来的不同——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变成未来的种子,这亲因缘是本身带来的。

    那么父母的后天遗传,社会时代的环境、历史时代的环境加进去教育,这称增上缘。增上缘,所以一娘,一个母亲生九个儿子,十二个儿子、三个儿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个性都不一样。也许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很坏,那不一定,他自己带来的种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遗传,怀孕的时候或者喝过酒以后,或者它是阴天怀孕的、它是晴天怀孕、它是上半个月怀孕、它是下半个月怀孕,乃至上半夜、下半夜,中间微细分析起来太多了,至于住房子来说,前一个房间怀这个孩子、后个房间怀孩子,向东怀、向西怀孕都有问题,这是增上缘不同,因缘会遇不同。

    增上缘以后,生下来以后这个我们受后天的教育出来以后——所缘缘,有这些因缘,我们有了生命以后又造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不管你怎么造了,这个所缘缘,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尤其读书……像昨天下午一起请去吃饭讲,讲到……,我们陈教授说,哎,有感慨哦,时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处有坏处是个问题,我说我的结论告诉你: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当然长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结论我们正在吃饭,我要批评我们这几个人,就是因为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读书,不懂事,做个愚蠢的人不是蛮舒服的?只是那么讲法啊,这称作所缘之缘。一个连锁关系。等于说,知识越多,烦恼越生,痛苦越大,所缘之缘不同。那么这些业果呢?连锁起来,又变成来生的种子,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称等流,像一股水一样流过来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过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水是一定流的——等流,平等的流过去。这生命之流就像一股流水一样,平等的流。等无间——永远没有间断过,就轮回在转,持续转——等无间缘。

    只有因缘是亲因缘——本身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后面三个是疏因缘,疏远的疏,疏因缘:增上缘等等,变成亲因缘——种子生现行的疏因缘。这个我们要注意的。

    现在因缘不只讲生命的道理,乃至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因缘具备。我们现在这四缘的道理听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缘具备。比如我们拿现有的世间法来讲,你要做生意:资本——你有本钱,资本这是你亲因缘,我有了本钱,还要找个地点,做工厂或做店面,租给你或者买来——增上缘。还有人来,如果或者请到好的干部,好伙计,帮你忙的好的职员,这增上缘。然后啊,拿这个资本去买货啊,或者开工厂,所缘之缘。把赚来的钱又投资进去,投资进去又更发展,发展投资、投资发展,所缘缘,搞了半天最后还是垮了台或者赚了钱——等无间缘。还最后发了财的人,以后啊到最后死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后,传子孙,子孙都败了,败了子孙又去赚了钱——等无间缘,事件就是那么流动,是等流,没有间歇。

    好,现在问,这个一身唯一个,等无间缘,只有一样,四缘里头一种,等无间缘是促使你轮回,这果报,生命的三世因果。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同一个时间怎么样有八识一起转动在等无间里头,他说,你问得很有趣,等于说“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说你既然了解了,我们这个心识的作用,任何一点一动,眼睛一动看到东西,引多心所,哎呀,这个人好看,这个花好看,打听一下多少价钱,耳识什么都来,还有自己又在看、分别,由一引多。所以你们看禅宗的,你们大家因为研究禅宗啊,不懂教理都懂文学境界迷去了,我经常告诉你们,林酒仙那个悟道,那个歌——喝酒的那首诗,作得非常好,“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个一点动,晓不晓得啊,“一点动随万变,江村”一样多身手,还这一念一动——“一点动随万变”,一点动,万象都变了,说“江村烟雨蒙蒙”,一念一动无明起来了,到处都看不清楚了,(师与写黑板的同学说:江村,村庄的村,你这样写,别人看不见,旁边写了)这样只是一念动心,一可以引出多种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态。比如,贪嗔痴慢疑,这是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嘛,他说这个理由,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识同时俱转。他再告诉你,谁有说,一定讲,这个缘是唯一呢,只有一缘呢?为什么等无间缘一动,说于多识: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时转呢?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他说,再告诉你,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体会,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眼睛需要看,耳朵又需要听,而且还……尤其一个人忙的时候,眼睛要看,耳朵要听,等于刚学开汽车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脚还要和身体还要感觉,脚还去手还把方向盘,这里又要拿,转来转去的,在这个时候,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各种境界,外境界现前,你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来接触,同时顿显。因为这个时候,就跟生理的一识: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内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识力量,齐力——同心协力的现象一样,他是这个道理。你看我们听了这些好无聊。在论辩来论辩去,一点意思都没有,对不对?所以啊为什么法相学在中国始终吃不开,我们的民族喜欢文学,不大喜欢逻辑科学思辨,一碰到科学思辨我们民族性格不大喜欢,因为我们是“差不多先生”——“大概这样,差不多啦,就是那个样子啦。酱油跟醋差不多啦,酱油里头倒一点点,多滴一点点去,酸了太酸啦,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科学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科学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学的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你差不多不能连起来用,这是学科学的头脑,这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还那样跟你论辩下去。

    所以唯识学,如果真让西方人来研究,但是也困难,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这个问题在这里。那么我们现在了解了,顺便给你们报告这个文化思想东西方差异问题。

    现在我们说,当我们对着一境,多识同时俱转,对不对?这个大概理论上承认。我请问大家,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这里静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当你静坐的时候,你觉得空灵的时候,是不是多识一时俱转?你说对不对?怎么说法?嗯,对了,我刚才讲错了,“宁不顿取”,这里不是转——取证,当你证的很好的——“宁不顿取”, 顿取,多识顿取。第六意识真到清明,真到了禅定境界。禅定千万不要搞错了,以为什么不知道,除了无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统统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禅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极点。所以真得定的时候,所以告诉你,“闻蚁斗如雷鸣”——蚂蚁打架,你听到像打雷一样大的声音。任何一个灰尘落地几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天照地啊,更清楚了。说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个不知是无记定啊昏沉定,当然不是无想定,更不是灭尽定,这千万注意啊。这个所以,这个还不是定的境界。

    我们在心境清明的时候啊,诸识六根可以顿用。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乱的时候啊,你当时只能思想,不能看东西了。当你想一个问题想专心了,东西过来都看不见了,给你讲话听不见了,这是一识阻碍住了,尤其是意识,这个意识心是乱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什么都挡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时候,可顿时俱转。因此得定的时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间可以多用。所以小时候在《三国演义》上写,那个人还不是作功夫的,跟诸葛亮一样的庞统,在做官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叫所有犯人一起报告,问案,手里还拿着批公文,个把两个时辰,不过三四个钟头,把几百件案子统统又批好,又判决好,统统都没有错,那个头脑是不得了,没有什么——宁静,宁静到了就可以了,可以顿取。因为“诸根境等,和合力齐”故。所以这个地方如此体会唵。(我们今天到时间,只好到这里)

    二百七十七页还没有完,现在有同修提问题,上次讲到一个人真正证入禅定的境界,这个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那么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状态,那么有一位同修提出了问,一个人进入禅定以后,对于外来的一切音声,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数量计数,很清楚,是不是每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这个问得很重要,不是每个禅定境界都这样。所谓经典上说,无量百千三昧,每个境界不同,比如进入无想定,那么外界这一切关闭了,可以使它关闭,六根六识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触了。比如正如进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内境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识,配合我们根尘的任何一种境界。例如说,我们有意的守光明定,那么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强。例如我们假如修观音法门,音声定,第六意识在清明的境界上,音声的感受,那听得很遥远,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进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讲的,只是举一个例子,不能作全体的例子都是这样,现在这个问题我们答复了。

    继续《成唯识论》上次问题没有(讲)完的原文,二百七十七页的第四行,上次的问题没有答复啊,“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就是答复问题的,就说我们心意识的作用,比如这个意识同前五识,一识取多境——同一个时间,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这个身体还在发冷呢,或者发热,感受,身体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时来的,当然可以——就是说,一识取多境,多境现前是可以——第六意识。所以上次我们提到,一个人在绝对的冷静,意识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净。比如我们有时候,在这个修定,宁静的功夫,与不修定的差别。当我们普通一个人,你要去看一个东西,注意一个东西,第六意识只配合眼睛看电视又在听声音,旁边再有第二个第三者给你讲话,你或者听不见,或者很厌烦,如果是个第六意识非常宁定,有修养的,不一样,这时看也到、声音也听到,其他人的讲话,同时一时具觉,都显现,所以在一刹那间,同一个时间可以作很多件事,所以佛经上说,六根并用,同一个时间都可以用,但是意识还是一个。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定的功夫,定的修养,比如一个明镜,擦亮了,假设一个大镜子擦亮了,拿来一照我们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内,一时之间顿取,不是渐取,不是一个一个来,而是顿取。

    如果没有正定的修养。所以,我们普通就很呆板、很死的,比如普通人看书、假设在看个公文、看个重要的书、看封信,旁边人在讲话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修养高的,那么同时在看个重要的书看什么的,再有人同时讲话,嘴里还可以答复他,事情处理得清清楚楚,并没有乱搞,这都是宁定意识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说,“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宁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人家问问题的人,认为识,一个识只能一个用处,他不是这样,可以多用途的,我们心境的现状就有那么伟大。这凡夫境界没有经过宁定、禅定的修养做不到而已。说宁不顿取,宁,是哪里,哪里可以说,同时之间可以接触到外境,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里?古人说在心,实际上意和心,古人把心脑连起来脑,连脑,所以说诸根,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和合力齐”,同一个时间,譬如说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这里,自己要体验,不要光讲学理的思想,对自己听了,研究了佛经没有用处,何必去研究佛学呢。我们学佛是为了自己,严重的为了自己求证,了道,自度而后度他。所以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比如我们大家现在手里拿本书来看,这是意识配合眼睛在看书,同时意识又配合了耳识在听我讲,同时左右旁边的人,坐在这里大慨都知道,光线亮不亮、感受空气好不好,六根并用,意识还是一个。可是大家,我们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在这个楼上,因为在研究这个佛学,听这个佛学,虽然不是最高的禅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宁静,所以你就可以体会到。因此晓得有人读书,不是那么辛苦。古人说某某人读书一目十行,一个眼睛一下来,不是一行一个字一个字来,这一行统统来了,都读完了,一翻就过去了,看完了,这一行,道理是什么,不是他眼睛厉害,心境的宁定,意识的清定。所以这个时候,他“诸根境等和合”像我们现在一样坐在这里,身体有感觉,又看到书,又在听着,根境和合,同心协力,讲他的作用——同心协力,说心境很专一,听得很清楚,说专一,并不是把自己捆绑在某一个小点,那扩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以真正神通,不是那么怪眉怪眼的,真正能通之,天眼通并不是一般人说的,噢眼睛那么翻上去看,有些是眯着看,没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眼睛一样,他的视力扩大等于雷达一样,就照见了、就透视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定的修持。

    “识前后生,不应理故”。他说,一般错误的观念,认为眼睛看到了,眼识看到了前面东西,眼睛眼识通知了意识,意识说,噢,这是一幅画,这个中间有生灭次序的。它不是道理,识,六识,起用的时候,同时俱生,是顿起,不是渐起,就是答复一个理由。

    现在又是一个理由,“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他再一个问题答复你,像第一次问的问题,我们心所性,注意这四个字噢,研究佛学,研究唯识的佛学,非常仔细,它是个科学,不要随便读过去,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读过去,这不可以的。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王,识能,心王能。我们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来的思想、情感、情绪等等,就是“心所”。一个能,一个所。譬如,电,是能。电灯、电话、电视、扩音器,是电能所发出工具的不同用(途)——这许多不同的用(途)就称作心所。比如,我们意识心,指挥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挥耳朵可以去听,听、看、感受,等等,就是我们心所的作用。能够听、能够看、能够感觉,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开。所以这个文字告诉你,玄奘法师综合了这个文字,又,又一个问题,说答复你这个问题:心所,心所性——这个性就不是明心见性、本体的性,每一个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讲,千多年来,尤其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讲唯识许多好笑的地方——搞错了的:三无性,因为抓住一个无自性、三无性这个名词,所以你们禅宗啊,什么宗啊,讲明心见性根本是外道。哎,法相经典上讲三无性,都是这个性字,所以这个也可以说,对中文不了解,对我们中国,中国佛经上有个困难,是蛮困难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词汇不够用,都拿一个字借用,在懂了中国古文学晓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这个心,妄心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心作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作代表,心的名义也可以用心代表。所以你看唯识常常说:心心,两个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个心讲心的能,下一个心讲心所。所以无自性,诸法无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念念空,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质,是不存在的。比如,这个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学的物品,作弄来,经过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没有,本来是空的,人为把它作弄来,因缘凑合。将来回到这个东西变成灰尘,还是回到空,茶杯无它的自性。只讲无自性、诸法无自性——一切现象界。那么这些茶杯都是因缘凑合,它的根本那个能是什么东西,那个能的名称:称它如来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赖耶(识)也可以。诸法无自性,那“诸法”是讲有为法,没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恒地存在,它并不是说明心见性那个性字,无自性是讲错了。因此一般搞唯识的人,通这个又不通空中的性宗的——不通般若啊,就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那真叫罪过无边啊。为什么,所以现在人,我经常一般劝同学们懂了一点佛学,不要轻易写文章啊,现在的见解写下去,一错了害人,那比杀人还厉害,叫作杀人的慧命,智慧的寿命,耽误了后人的见解——这杀人慧命,比杀现在人杀了别人、害了别人这个还严重。不要爱发表、不要爱出风头。我常常说,我要写文章啊,卖小说啊那乱七八糟地写,那我一个月可以,光写文章我可以稿费拿到十几万,我自己认为文章乱七八糟旧的新的我都会写,黄色绿色红色什么黑色都会写。但是你看我不轻易写一篇文章,除了佛学以外我很少写,乃至别人让我写首序,我不会给人家写,写个序文我都不写,你给人家作序你写啥?好还是坏呢?所以我能说,你这个人很坏吗?不能。这个人绝对好吗?那不能说假话。所以我宁可送礼送送得很重,你让我写首序,我不会干的,对文字要负责,不能杀掉人家的慧命。尤其那些喜欢玩笔杆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哦,你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你的错误,千千万万人跟着你错误。(略去一句,免得误会)文人笔下写一寸,军人——武人把命送掉千千万万,你不要看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啊,有许多写佛学的文章不要乱搞,小心啊,因果很大的。好现在我们回来噢。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这怎么讲呢?我们心理的现状发生了作用,那比如说,我们念佛,什么佛什么佛,这是好事,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骂人:你这个混蛋、很讨厌,我在念佛,你来打扰,哎这个家伙,哎这个真可恶哇,一边还在阿弥陀佛,心在念,一边还在骂可恶啊,这两个作用,乃至三个……这心所——心理、心态、心理现状,啊这个没有差别,都是心起了作用,而类别者的,而类,要分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时候不空佛,南方这个宝相佛,东方药师佛尽管念,一边骂好讨厌啊,位置也不给我摆好,我心里在怨恨,同时这个心理当中,心所是一样的,有类别:一时善,一时恶,有类别,分类的差别。

    “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他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怀疑,因为上面的问题我们前几天讲了唵。提出问题的人,现在这个问题一路答下去。

    许多俱生,许,等于现在文字白话,你已经承认。这个心呐,可以一个时刹那时间,多种心理一时起用,这是你承认,我们也了解了——许多俱生,同时生起。

    宁不许心,异类俱起,那么你难道就不了解自己这个心理状态啊?异类俱起,一边心善恶,无记,乃至各种心理同时可以起用,对不对,我们凡夫也作得到。譬如我们去应酬,到人家那里去唵,你忽然或者人家结婚,或者一个到一个会场,开会的地方或者什么典礼开会,你一来了,大家都说,哎——您好、我好哇,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好,心里还在埋怨,还不愿意来开会,只好拉来开会,然后看到这个人,噢喔,你也来了那好久不见哦,您好您好,心里想这个家伙走开一点好,我不想跟他来往,对不对?有没有这个心理?那叫异类俱起,心理作用,不同的种类,厌恶同爱好。比如我们去买一个东西,看到这一盘花想买,哎呀很好看呐,嗯,多少钱?十块钱。心里想好贵。那心里一边好这个花,认为好;一边又讨厌这个钱拿出来心疼。那异类心理俱起。所以要我们认清楚心理的现状是俱起。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慢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发觉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都越清楚,这并不坏啊,是这样:那是因为你心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而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也擦亮了,还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就摆在那里照,而不去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啊,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在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是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如果)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不宁不俱。

    又,又一个问题,最后地讲,“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谁能告诉你呀,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一意起动,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的浪,大的称作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称作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那称作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来,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告诉你,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还是清净,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水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怎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人都站在那里,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呐,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现。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所以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或者我看到什么了,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哎哟,有些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哎呀真的,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吓死了,那是魔哇。哎呀,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就去魔去吧。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或者,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寻求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柱光线哎哟,那里是有个鬼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要过去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那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你心中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中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14终,2007-3-21)

唯识与中观(卷十五)

    变化,“非不离识,心所等法”并不是不离开,就是一切万法,都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象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关于这个心意识,唯识的道理,我们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识的道理,我们也讲过修证的方法,中间一个究竟是转识,我们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当你打坐的时候,出来许多境界,对不对?就是说现在有许多同修坐在这里会摇得了,也没有什么稀奇。有时候我会给你们讲清楚了,身体不好的人也会摇动,让它摇摇——给你,等于运动嘛。打通气脉这个时候,不准备做功夫,你爱怎么摇就怎么摇去,你把它记录下来蛮好玩的,它如果这边摇一下,这边也几下,前面几下,后面也几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懂得身体的法则同宇宙法则一样,很有规律,那怎么样,可摇一阵子不要让它摇就不摇了,一切唯心造,一决心,讨厌,不动了!就不动了;再动眼睛张开就不动了,叫它不动就不动,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还说这个作不了主,那你这个人精神分裂了,那人怎么作不了自己的主?可以作主。但是现在让你们让它摇,是为了你们身体不好的可以摇摇;身体太好的这个,我也会叫它摇吧,让它去摇,为什么?你们身体太好不让它消耗一点,“小人闲居为不善”,会乱想乱搞的,这样给你摇两下,也懒得想别的,也好,身体不好的可以补补身体;身体太好的可以卸下来东西,所以运动就好嘛。

    但是,这个现象比方,是想摇,还有的有些不摇的身体里头,身体里头气脉的变化了,再不要到了头顶噢,再不要我舒服得很喔,哎哟,一身融融暖呐,哎呀,好像泡在三温暖(桑拿)里头,然后一身擦干了,再喝一杯白兰地,三温暖洗完了,茶也喝够了,再喝一杯白兰地,吃一些鸡腿呀什么的,或者水果豆子吃这些都不同啰,反正说哦那舒服极了,人都懒得起来。怎么来的?心意识的变相而已,要认清,不然你就被境界骗了。

    所以说“或转变者”是识,心意识有能变所变,它能变的变出来,你说这个能变好不好呢?好!你不到了静,不到了定,你还没有这个享受,当然好。作功德。好嘛,给它换个名词,这个好在什么?哎叫作功德嘛,你就高兴了,哎呀我有功德了,有功德有福德,多高兴啊,这都是名词,不要给它骗走了。功德也好,福德也好,乃至老祖的德也好,反正都是那么回事,生命的本能,有这个东西。这些东西我晓得是它的变相,可是你没有功德,没有静定的功德,这个好的相还变不出来呢。理是要你认清楚才好修行,这一切都是变相,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所以我们内在的心意识在转变。内在心意识转变了以后啊,由内就到外,外境界也跟着转变了,转变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是真的哦,是相似我法。虽然是相似我法,但是外境的境相几乎出来。因此叫我们认清,没有外物的外境,无我唯心之道,唯心所变,这一段,要特别注意唵,就是心意识转变的道理。就是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诸内识哦,要注意这个诸字,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诸内识,转似我法,或转变的现象,在表面看起来,或者我,你看有个东西出来,其实啊外境相现,一有现象出来,就是心外的现象,是这个识的功能,所呈现的外相,这个文字我们弄懂了唵。弄懂了,要了解一些道理。

    所以我们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禅八定,乃至于升天成佛都没有什么稀奇。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个心能够一转,就可超越物质世界,也可以超越心理,但是你各种境妙的境界哪里来?内识转了,一切的内识都转变了,外相忽然就呈现了。所以在我们研究这个课程时,先叫大家熟读记会了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例如他的《八识规矩颂》第六意识所讲的,第七识所讲的“六转呼为染净依”我们第七识的与生命俱来的俱生我执,这个“我”,怎么做到无我呢?要第六意识的一切心所心行完全干净纯善,没有一点恶业了,纯善。所以《大学》之道所说一样,止于至善,染污法没有了,只有净法。净土的净。等第六意识完全纯净了以后,第六意识的根——就是第七识,第七识是我执,我执要怎么样转变?自己不能转变——第七识。看猪八戒,必须要孙猴子来带他,第六识像孙猴子,“六转呼为染净依”——第七识的我相变成伟大,变成大我,变成慈悲,变成无我了,构成白净了。这个道理,转识的道理,因此我们这一段,大家也可以了解,我们学佛,乃至大家修道做功夫静坐那么多年,你????09:24把它拿掉一点了,不能说一点功德都没有,虽然是勉强也有好处,慢慢转变你这个内识,在转变了,转似我法——转去了,好像我在用功,那么你一天有一天的功夫,你的身体,你的一切,这都属于外相,外境相,这些境界现象,呈现了。这说明一切唯心所现、唯心所变,离心以外,另外没有其他的法。那么我们因此认识了,所谓自己的功夫进步,自己的境界,进步也没什么了不起,到了最高层无相可得,也无境界可得。说了不可得,是为涅槃。这个道理。

    好,现在再继续原文,“此能转变,虚妄分别,为自性故”你要晓得有一点大家特别要注意呀,我们尤其学佛的人,都晓得这个妄想就叫作分别心,或者我们分别心不起了,就没有关系。分别心是意识最明显,意识最会分别了。看到这个人,喜欢的、不喜欢的,看到这个东西喜欢的多看一眼,不喜欢的不看,是分别的作用,分别嫉妒意识最强,那么我们普通只晓得这个叫分别,所以分别心不起了,就可以悟道。也使一般人拼命压制自己的心念,这是把佛学方便这个名称骗住了。现在告诉你什么是分别,识,这一个我们内心上、心意识上能够转变的这个心理的作用,就叫作分别。这个叫意。能够转变就叫作分别。比如你们现在,有时候打坐,坐起来觉得哎哟,我现在境界到了那里。很清净,哎哟到头顶了,或者气在哪里动。当然气在哪里动,怎么动?这个是最初的了,是生理感受上的分别心嘛。这个我们容易了解。那么你说乃至身体到达气脉都不动了,觉得身体都没有感受忘掉了,一片清净、一片光明好不好?这也是分别,哎你不起分别你晓得有光明啊?平常时有同学问,老师啊,这一次很好啊,很清净啊。我说真的?好,真清净噢,好,我说那个不就不清净了嘛!你晓得清净不就不清净了吗?!你当下知道自己清净这一点不是分别吗?!这个问题就来了,这里头有个逻辑啰。如果你知道我这下我很清净,可就这个上面还有分别,分别心,不清净,因为你知道清净嘛,就是一念。如果你说我不知道清净是名为清净,你该不要无记呀?昏沉罢了。你说这个中间怎么去搞,喔,修道就是有这么细哦,不要糊里糊涂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如果把昏沉当成无分别,那严重得很哦。不是昏沉也不是无记,但是虽有清净光明而无分别之念,差不多了。那么这个道理怎么理解呢?就是所谓“见分”见道这一个见,说你见道了没有。见道就是禅宗所讲悟了,这叫悟道,见道了。见道以后证道,证没真证,可以再求证。

    好,所以讲现在我们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的原文,实在很高明,“此能转变”不是所转变,能所两个搞清楚,这个能转变的心性的功能,这个还属于分别,即名分别心,一切分别心,虚妄分别,为自——它自体空的,不实在的,所以叫作妄想,可证代表,妄想它虚妄,假的,它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不永古,不牢固。虚妄分别,分别心的自性,它无自性,因为它不能够永恒固定的存在。所以它属于虚妄分别,分别成的自性是如此。可是,你要注意噢,虽然讲它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哦,虚妄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妄想是虚妄分别,并没有轻视它。那这个虚妄分别是什么呢?你把或者去“此能转变”——这个就是心意识的功能所有、本能。这个本能可厉害,所以修道修成功了的人,悟了道,证道了,就是利用这个功能就起神变的作用,那叫作神变。所以密宗就有一个叫大神变境。但是证道的人就起大神变,凡夫就不行?凡夫也在大神变,大神变在凡夫是大造业。比如一个人很聪明,很能干,头脑很多花样很多,今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另有个人怎么样能干、怎么样能干,那我一听很佩服,那实在能干,他也是人中的大神变,可是这个里头善恶是非之间就是大造业,至于所造的是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那各有不同。在证道了以后,虚妄分别,是能变的所变的现象,它转了,转识成智,是转心转物了以后,所以诸佛菩萨起大神变,神通变化,所以虚妄分别无自性。怎么叫无自性?不是没有明心见性那个自性,不要跟那个名字拉在一起,就是说,我们思想上,每一个思想,每一个作用,这就是分别心,普通经典就叫作妄想,这个妄想它没有单独自我存在的不变的性质,所以谓作它本身无自性,这很严重啊。不要看了唯识的书,唯识讲、佛讲无自性,那禅宗你们还讲的明心见性,哎没自性嘛,无自性嘛,那完全搞错了,这些要搞清楚。

    跟着又说,“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进一步说“谓即”就是告诉我们,三界一切唯心,三界这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心,一切都唯心,心的功能,以及心所起的现象而造成了这个三界的万法,此所执境,可是这个现象是我们唯心所变,有了现象以后,一切凡夫众生就把外境界抓得牢牢的,所谓执着不能放下,这抓住了。此所执境,所执外境,以为真实,这个情形就谓之“名所分别”。那么这个心所,心所起的心理作用,即所妄执,实我法性——一切众生,把自己心理状态,所起的分别心搞不清楚,认为我现在能够思想,我现在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知道,这个心啊就是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本来,等于西洋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我有思想,故我存,所以我存在。如果我没有思想,就死掉了。换句话,认为我能思的所思的那个就是生命的真我,这个是执着了虚妄分别之相,并非真我。要注意唵。

    “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告诉你呀,你要带这个书啊,很可惜哦,我们现在研究你觉得听得懂,回去你再去看原文,包你不懂。那好像,啃生骨头一样,啃来啃去唵,现在你赶快在(原文)旁边注下来,注下来就容易看懂了。用白话字注下来就容易看懂了。

    跟着下去,“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因此我们晓得,一切凡夫,所谓凡夫是平常的人,拿现在话所谓凡夫,什么谓凡夫,就拿我们白话讲,一般的人们,就是一般普通人。由此分别,一般人们凡夫,由于这个内心有这个分别心,变似外境,都因为自己这个虚妄的妄想,有分别心在里头,自己在里头转变,转变起来呀,有个外境界。这句话怎么讲唵,比如,我们大家体会一下,同我们修道密切的关系,我们做人修养也有关系,今天我内心呀,不舒服,或者因为气候的变化感冒了,感冒了影响我心理,意识也不舒服。就是这么一点点不舒服,就是分别心唵。这么一点点心意识在动啊,这一点点不舒服啊,开始只是一点点不舒服而已,慢慢就形成了情绪不好,精神也没有。慢慢本来蛮好的,因为那点不舒服啊,慢慢慢慢这个相、就是相,看到人也讨厌了,你问我,“哎你吃饭没有?”“吃了!”实际上我不是对他生气啊,哎你又不舒服啦?对不对?认为对方不对了,这死相讨厌了,死啦!打架啦?对不对?好,你识已变,心意识在变,毫厘只差,这么一点点。

    所以你看学佛关于自己心理的观察,所以要止观呐,要多清楚啊。要天天做到了慈悲喜舍多艰难啊,所以我常常劝你们打坐,我说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我说笑笑笑,那个苦笑,没有关系啊假笑,这么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个一年、三年就变真笑了嘛,那个肌肉就笑开了嘛。啊,连假笑都笑不了,因为里面那个业识这股力量把它绑住。所以这个做人朋友之间最为,为什么人那么做?孔子也讲,所以在《论语》上,问孝道,孔子说:色难,孝很容易,孝顺父母,色难,孔子只答两个字,色难。这不是,色就是态度,非常难。因为孝父母呀也经常很孝啊。爸爸妈妈今天九十岁躺在床上走不动,“哎哟你下班回来了,你来给我倒水呀,你赶快给我倒一杯”。那我刚刚下班回来累得要命,听到要水,实际上觉得爸爸妈妈要水,可是真到端来以后,“你喝啦!烦都烦死了,还要水”。完了,这一杯水喝下去就会死的,色难态度。所以做人你有时候心思很好,我们常常看到,心思很好没有什么,他那个色呀态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开了,不执着,不看拉倒。这一切都是心地。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生理意识变出来,变出来这个心理状态,真的假的?假的。可虽然假的,对人世间的影响是真的。这个业果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它就这样一变,已经种下业果的因子,现生就变成种性了。是假的呀,比如我不舒服,今天很难过,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变成欢喜缘啦。可是你昨天那样不舒服,恶因种下去了,今天是喜欢缘呐,另外的善因是另外的因果啦。说起心动念有这样难,这叫修行。所以真了解了修行,我看还是不修行的好。嗬,修行太难了,那么细哦,那么要注意,不是你南无、南无、南无,按摩、按摩,按摩不行的,摩诃、摩诃、摩诃,你在摸了半天也没有用啊。要注重这个心意识,起心动念。先休息、先休息,不然两腿……说唯心所造变成唯腿所造了。

    变似外境啊,我们内在的分别心,虚妄,这个妄想,那普通谓妄想,是分别心,所以学了唯识,名词不懂唵,普通称妄想,我们现在根据唯识,也是把普通妄想这两个字搞清楚。我们打坐的时候,修道的人,有时候觉得没有妄想,虚妄分别,往往自己给心理状况骗了,觉得自己清净,觉得自己没有妄想,正是个大妄想,那正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里需要是智慧,是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对道对自己的虚妄的相信,智慧的观察清楚,所以佛家没有称谓功夫,是称作修止观,要观察清楚,清楚了以后,才晓得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变似外境啊。外境不是身体以外哦,就是身体以内,你所有的境界变动都称作外境。外是外之无内,无所谓内外差别这个外,这一点特别要清楚。不然我们学佛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万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骗了,依然还在轮回中。所以他说,“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所以啊我们给自己分别心骗了,本来无我,自己以为有个真我,这个我是假我。这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现状——心态的现状,不是真实,彼所分别,它所起的这个分别心的作用,实我法性,能起分别的,都是所起的现状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是本性,决定皆无,告诉你,没有一个什么叫本性空,绝对的告诉你,那是自性空,这样称作空,实我法性,决定皆无。这个也空。

    比如我们修道做功夫,你说我是要打坐,坐当中才有,你不打坐有没有功夫?哎呀,有许多人讲,这几天不打坐做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个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作打坐好像有道的样子,那不是虚妄分别,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吗?一天吃饱了六碗大米饭,加上青菜萝卜牛肉等等鱼虾等等,就供养你坐在那里,一天坐在那里干什么?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称作道啊?这称作浪费米粮,在造业。对不对,吃饱了大家坐得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点钱,搞两碗大米饭给你吃,吃饱了你坐在那里称作修道。那坐上虚的,这个虚妄妄想所以临济祖师看,黄檗临济的师父一看到打一棒,你在这里打妄想修什么道?就是个大妄想,想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贪著做皇帝的人的妄想还大。你要相信超出三界,做超人,道理有没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你不做功夫就没有,这不是道啊。可是虚妄分别所生,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啊,不变的呀。你坐才有,变出来的嘛,当然我天天坐在那儿,随便一个傻瓜,一个十三点坐它个几万年,也坐出来十四点来呀,总多一点起来了嘛。那硬坐出来的嘛。不坐啦,当然没有了,那是功夫。哎但是话说回来,你这个人一天吃饱了饭,也不做别的事,坐坐,也是行善,消极的不作坏事,当然是善了。虽然不是积极的为善,消极的不作坏事,当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说你得到是个究竟啊,非究竟!道理没有搞清楚。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他告诉你,你认为这个是法性,“决定皆无”——空的。

    讲到这里,唯独“前引教理,已广破故”一切皆空,诸法无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经、圣教,佛所教化,经典上的道理,已经引证,广——收罗了很多,已经把你的我执、法执、虚妄分别上破掉,打破了,你应该清楚了。“是故”——由这个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所以一切法,指多是唯识所变,这个唯字,中文这个唯,唯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个。什么是手表?这是手表,你那是茶杯,这是扩音机,都不是,唯这个是手表。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切心意识,其他都是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识的道理,他有无上的权威,几点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论,所以有极成故,所以称作成——成功了,唯识论——成唯识论。

    那么这个讲唯,“唯既不遮,不离识法”它唯识这个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论,否定了一切法。而这里这个唯,只有这个,不离识法。这个是什么,是心意识,这个识,称作识,识也是个名称啊,所以讲到这里我们研究了唯识那么久。我常常有个感想,我佛法讲了半天,什么心啊意啊识啊、性啊、道啊、真如哇,说了半天,说禅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没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很高明,的确很高明。但是高明归高明,禅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这里一指就破、就悟。这是禅宗的道理。虽然它很高明,普通人修禅呐,越修越糟糕,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说,五祖也讲,禅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么普通的教理之重要,这个教理讲唯心唯识,明心见性,讲了半天是个什么东西,始终搞不清楚,比如心意识,唯识宗所讲的三样很重要,这个究竟是什么理,我们可以从这里作了解啊。

    现在的青年同学们,拿现在的文化做个了解对自己也许有点帮助。你不妨借助物理,借助物理的世界做个了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应用。我们心性的自体,像大海水,大海底层,没有波浪哦,只有等流在流。大海的中层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没有太多的浪,双层在动。这当然不是你们普通学了海洋学不懂,这个要深深的进入科学的范围去实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将来,在外国美国的电视上还可以看到。电视可以照海底的情形照出来。这个上面表层只有波浪,波浪上面当然有浪花,假定它这个海,所以佛经经常用海,观世音菩萨一定站在海里,苦海什么海,很有道理,你拿这个……我们真的修行这一层心之体不动,真如心不动。意等于那个海上起的浪,识是浪上面的波。所以我们看到的海面是看到波。层波叠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说,变似外境而已。我们看到的海,只看到海的第一层层面上的波浪,当成了海。等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意识,噢为什么称唯识,我们一切生命的现象同我们的心能变所起的所变的那一层波浪的现象,这个识,识变骗走了。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么你在这个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比如你们坐起来有些人有进步还看到光明啊什么的,哎这还是波浪,识在作用,你把分别意念再一空掉的话,不被这个前五识、第六意识骗了,这个境界是空的,就更扩大了。等于就到深海的中层去了。那么那个境界再晓得彻底地空掉,可以见自性。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叫做苦口婆心啊,还是甜口甜心告诉你们。

    再可以拿植物来比。心譬如这个植物的根,一棵树的根;这个意呢,第六意识等于这个根呐起了这个树干;这棵树,这个花的话,所以你看释迦拈花,很有道理,整个这个花朵的干,这个识啊就是开的花朵。我们呢,看花的时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骗住了。红的是花、绿色的是叶,花花叶叶,都是识的作用。它后面的分别作用是这个枝干。这个枝干依赖是第八阿赖耶识,它的根根。这个花朵的能,就是它那个根。根,既无花也无朵、也无青枝、也无绿叶,也无红花,所以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乃至身体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们整个的身体不过是一朵花而已,这个能够使这个花朵开出是这个意的作用,心意这个心念,所谓分别虚妄,分别心,根根呢,同虚空合一的,三千大千世界同一体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慢慢去观察,也许你们用功啊,学佛啊有点像样了,修道也可以,不要在身体上玩来玩去,那不过是前五识一个位次而已,身识上搞,搞个什么呢,此身……白居易的诗也告诉你,虽然是诗人的话,禅宗,“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似虚空” 白居易当然他是学佛的,白居易是唐朝的诗人,他也是学佛很虔诚,但是最后是学净土了。老老实实修行,修净土了。“饱暖饥寒何足道”这人生的得意失败饱暖饥寒。“此身长短似虚空”所以你在身体研究,修到活几百年一万年也是玩掉了,这个几十斤肉,不要在这个上面玩。这是唯识身,身识的一部分而已。这是白居易的诗,不是你的不是我的,“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似虚空”。这些要记得唵,这个光笔记上一做,这个老年朋友我很赞成做笔记。这个青年也靠笔记有什么用。那我怎么不靠笔记啊。我从小读书,到现在我还没有一本笔记,做笔记好讨厌,我也搞过啊,结果搬来搬去都是笔记,我记得没有?没有记得。就是说我也去翻那个笔记,那何必呢?读个什么书呢?做多一点烦恼。讲一句不好听的话,不讲了,我讲出来的话粗人没有好话。这个不是多一点麻烦的事情。训练自己的智慧,你要晓得是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有个好处哇?现在走了你可以得宿命通,前生事情都会知道。不然你这个脑子不用记忆的话,这你宿命通发不出来。宿命……

    读书有许多书我是没有读过的,咔嚓,一想一定,噢就呈现出来了,原来前生读过的,就会记起来了,这是宿命的道理,宿命通。这宿命通,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你们同学们就讲所以啰老师我不需要读了,我前生没有读好嘛,那不是来生更差。你这生好好读,来生好一点。有一个同学就向我调皮过,因此嘛老师,你不要怪我们,我们前生没有读好,所以今生笨一点你不要骂了嘛。那今生,哎将来来生一碰到我会好一点,有一个同学是这样调皮。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唵。

    刚才讲到唯识这个唯字的道理。刚才这些话要注意哦,我一讲过去我就丢掉了。你们拿得着拿不着是你的事。说“唯既不遮,不离识法”下面一句话注意哦。“故真空等,亦是有性”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你们小乘的罗汉修到了空,你觉得现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见性——空,空了。哎你那个“空”,就是唯识所变。就是“有”,那是什么“空”啊,那“空”就是“有”,哎,还有个“空”嘛。这个不要做了,你那个“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识所变。所以你就当我现在在虚空中,这个是意识所变的,心所变的,唯心所造。所以说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这就是说“有”的性质。说“有”的性质,你不能说它是空。所以,唯识学是批驳了,一般讲性宗般若宗的人,认为空到达了这就是道,达到了空。请问你那个空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心空,心既然能空。心把万缘放下,一切境界放下,把身心也放下了,所以达到了空。那是把心所有的现状,心的法相放下了。你那个心能变的东西,“能”没有放下,那个“能”还是心。你这个空还是“能变”变出来的空啊,还是“有”。所以唯识宗,唯识的道理,批驳了执着性宗,以空为究竟,不是道。

    “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这个理你透了,你可以修行了。由斯远离增减——不增不减。你看我们修行在哪里?都在打算盘做会计,不是增——不是加上,就是减。坐在那里打坐,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嗡啊嗡啊嗡——都是减增啊,噢我念了多少了,差不多了,有感应,抓钱一样,然后哦,这都是増;再不然就坐在那儿,我是不念咒,也不观想、也不念佛,空,空,空了还要空,丢还要丢掉,放掉,还要放掉——在那里减。不做赚钱生意就做赊本生意。一切修道的人你看,不在赚钱就做赊本生意,不着“有”啊,就着“空”,不落空,就着有。所以说空说有都不是啊。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啊。那个是真空,那个是中道。所以讲教理,有,一切凡夫众生执着“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圣人、罗汉声闻执着空也不是道,都还是凡夫,甚至还是外道。所以由斯远离,赶快不增不减,这两边,落于两边,落于空也是边见,落于有也是边见,离开增减二边,了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变,才可以说中道义——这中观,唯识中观。中道,所以大家问我们,讲《金刚经》上面有句话,佛说,有人如果能够学了般若,念了四句偈,为他人说,是人功德不可数量,《金刚经》上说。《金刚经》上很多四句偈。四句偈就好了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所以“有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是四句。四句很多嗯。究竟哪四句偈,都不是。整个的佛法只有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不外乎这个,不落空,就在有;非空,很好听啊,佛法的文学真高啊,非空、非有。怎么谓非空啊?不是空,当然有了;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啊。给它变来变去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是四句。所以禅宗祖师讲,“离四句”,离开了这四句,四个都离开,“绝百非”,一切都否定完了,否定也否定完了,自然那个东西找到了。“离四句,绝百非”那么那个东西出来。

    在教理上,“离四句”是远离增减二边,这个就叫中道,中道呢,就是龙树菩萨所主张,修止观是修中观,中观,佛经有一部经,叫《中论》,这么也是讲这个道理,这个是中道。

    现在再来,“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又提出了问题,他说,佛经上所讲的唯识,你这个宗派,根据哪个经典佛说的,佛的圣教里,所建立唯识的道理,这是问题,这两句。下面答话,“岂不已说”他说这些理由上面说过了嘛,已经说过了还要问。“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礭陈”话是说,佛经上说那么多,现在道理也说了那么多,虽然说过了,未了,你不能透彻地了解。只好再说了。非破他义,建立唯识的宗旨,说唯,唯我独尊。只有这个识,这个“唯”字有权威性。并不是为了逻辑上否定,并不是光为了逻辑上否定其他的道理。己义便成,并不是为了逻辑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也有这个意思。应更礭陈,说我现在应当更加进一步的确确实实的告诉你,“成此教理”为什么佛法里头有法相唯识这个宗派学理的成理体系呢?并不是后世这些大师们好高骛远。都是根据佛说的法,“如契经说”如佛经里头讲,《华严经》里头的十地论,十地经,菩萨十地的。“三界唯心,”是华严经的十地经。三界里头就是这个心意识所造。“又说,”又说另外一部经。《解深密经》“所缘唯识所现”这句话《解深密经》上讲。又说《阿毗达摩经》说,“有情随心垢净”有情就是一切众生,都由于心意识的转变,随你这个心量垢净或者是染污或者是清净。又说《阿毗达摩经》上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注意哦,同功夫相关的又来了。如果一个大菩萨,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种智慧境界,成道智慧,那么就可以悟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以外,没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说悟,悟到了这个唯识与无境。除了唯心以外,没有外境,这四种智,那个智很严重了啊。这也是《阿毗达摩经》可这本经呢,死都没有翻过来,玄奘法师去也没有找到,没有啦,《阿毗达摩经》,可是这个道理精要的都拿过来了。这里有“一、相违识相智”这句话就要命,相违,我们把两个字合起来,那么这是互相违背,怎么谓互相违背啊?比如我们眼睛看的时候,这是眼识啦,这个作用在看呢。耳朵在听,这是耳识,这两个耳识跟眼识,互相违背了,违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违一切相的互相违背,也是唯识的作用。这个唯识、心意识能够了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违背,能够了解一切相,这个智慧叫作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这个道理我们不大容易懂啊。就是说,这个智慧是怎么样的智慧呀?智慧哦,不是理想不是遐想,如果我们狭道的构想不观察所得,不求证到,不算智慧,那是非量的境界,那就不对了。妄想非量境。智慧是求证到,就是说同一个处所的东西,据佛说,我们湖里头水,世界上的水,所以叫做人不能像恶鬼地狱。恶鬼很可怜,恶鬼看到水不是水是火,不能喝。就是水照他就烈变成火,唯识所变。比如,我们有时候,我们世界上的饮食,在我们这个欲界的众生,什么牛排啦豆腐啰萝卜啦,不管你什么,好啊香味啊无穷,这个世界,不要说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上层天人看我们吃饭,等于看狗吃大便看猪吃那个这种乱的饮食一样的觉得很难过。业报不同,唯识所变不同。所以我们人看到水是水,恶鬼看到是火,所以叫做恶鬼他永远是口干的。永远是喉咙细身体大、消化非常大,而没得东西吃,这叫饿鬼地狱。即使饿鬼、天、与人,同样的东西,因为业力不同,所看的现象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得的果报也不同。所以呀,这个叫作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在同一个地方,饿鬼与人与天等,随业差别,因为业力果报的不同,所见各异,所看到那个东西不同,。如果境若实有,假如外境界,比如这个东西,你认为是实际的,此云何成,那么这个物理、这个物质为什么看法不同呢?果报不同。所以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就是经典上,现在来讲一个学科学的人,看这个玻璃杯、看这个玻璃与普通人看的观念不同。当然一个学会计的人,一看这个玻璃杯,几毛钱啊?怎么那么浪费啊?这个上面还摆着东西,打算盘的人。一个小偷看到的与会计不同,要是没有别的可偷的,偷这个也值五毛钱。都是业力不同果报不同,不要说天上或饿鬼境界。就我们同样一个东西,譬如这个佛像,你如果做科学的测验,可惜我们这里没有仪器。不然马上可以出来。你们大家都看这个佛像,每个人看到这个黄色的程度,这个肚子胖的矮的,站的方向不同观感就两样。而每个人眼睛里头那个黄的颜色都晓得是黄,但黄得不一样。因为眼球眼神经啊有特别强特别衰弱的、还有色盲的、没有色盲、有高度近视有低度近视差一点,同样这个黄底颜色的这个佛像,在我们这一堂人的光感里头,如果做一个科学仪器来测,统统不同。所以现在的科学很厉害哦。你要注意哦,将来的佛法恐怕要大科学家学,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不要把我打在外面。不是我们这一帮糊涂蛋能够学科学的。弄两句文啊,懂一点文字,以为自己懂了佛法,不行!佛法要求证,科学家来求证,很多道理就出来了。所以这一切世界物理世界都是假象,没有真相。所以要一个学物理的来看这个桌子。我们眼睛看这个桌子的人,一个学物理的人,可以说这个桌子不是这个形态,这是因为他这个物理的物质的本身放射的不同,到你那个视线里头脑神经的感受,你的感受不同。如果严格讲有个仪器来测验,你的感受与我的感受与他的感受,好像看起来一样,不一样!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个科学的道理。这说明了业识茫茫,各人果报的道理不一样。所以我看佛法、以后的佛法,除了科学发达以外,走入了另一个佛的世纪,会昌明,照我们这一代糊涂人去学啊,把佛法学成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非常科学,尤其唯识,刚才提了。

    这个了解了,你就证明,一切世界唯物世界、一切我们身心的状态,生理心理,一切都是假象。这个假象了解了,再找出来自性的功能,那个是道,那个东西,再把什么是唯心,那个心再找出来。这是第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当然我们不行啊。现在他说啊,菩萨成就了四种智慧才了解了唯识。这种菩萨成功的菩萨第一种智慧。菩萨智慧怎么讲饿鬼、天人,哎,我们看不见饿鬼呀,菩萨境界他在定中,他看见饿鬼明明看到水不能喝。所以我们庙子大家学佛有施食作用。菩萨境界一看到饿鬼那么可怜,他就用法术、咒子唯心所造给他一变,那么饿鬼看到水还是水,才能够喝一点,菩萨的慈悲。所以用甘露水给他喝,就是这样,太可怜。但是天,我们既没有看到饿鬼也没有看到天啊,天上的神是什么样子的,只是想像,只有看到人,人里头事情我们也没有搞清楚,所以把菩萨成就那个境界,菩萨是什么?得道的人,你不要看到“萨菩”了不起哦,菩萨就是有了道、有了定慧功夫的人。第一个得到相违识相智的时候,那么他看这个众生世界这种现象,确定了一切唯心所造,饿鬼看到水,喝不到水,不是水不给他喝呀,他自己唯心的业力喝不下去,喝不下去。

    所以这个我经常说嘛,上次我给大家报告过,朋友从泰国带来,泰国那个水果王——榴莲,那个臭得不得了。那个世界的水果王,泰国不准出口的,飞机上不准带。因为带到飞机上给臭死了。结果有朋友当然是泰国地位特别高的人,上午带到台北,晚上到我那里有一块,他特别来,他的好意,我一看,啊,我一闻那个味道,榴莲来了,哎,特别特别,哎呀我的妈。实际上我会吃。但是我并不喜欢吃。因为我第一次到香港吃榴莲,我第一次闻,我说这个味道好难闻,香港朋友说,最好的东西买给你吃,哦我说,那就吃吧,唯心所变嘛,就把观念变一变,觉得难闻很好吃,就吃了嘛。这第一次。现在第二三次这个朋友,一拿到他......你敢说?结果嘛吃了,大家也吃了,之后,这位朋友把最好的一块给我留起来,这个不准动,好,老师你留着明天早上当点心吃。这个榴莲那个味道,但是,你如果心变了话。你是一定说哎呀这个臭啊受不了,味道难过,没这回事。还是照吃。

    这种境界,人生境界,所以我当年到云南,嗯嗯生肉、吃生肉,到了蛮区里头吃生肉,那个猪肉牛肉杀了血淋淋生的,拿上来上面插一把刀,请啊!端过来怎么办?请呀就请啊,叫请啊,怎么请啊?只好把脚一蹬,啊腿子一靠,拿起刀这么一划割下来,拿一刀就送到你嘴里去。那就张开牙齿这么一咬,这样吃。到那时怎么办?还不是咬得比人家还响,表示很好吃。心里头我的妈呀发呕,唯心所造,只好吃下去,蚱蜢、蜜蜂都炒起来,拿出来,蜜蜂一做出,哎哟,我还想这里花生米还不错,结果吃了半天是蜜蜂。拿调羹来还不是照吃。你到那个环境啊。你躺下来让你抽鸦片,我不抽,旁边一个人就告诉,要抽,这是恭敬你,噢是这样,又抽不来,那个鸦片只好拿来吹,吹火呀,吹它几口,呃是很好闻,味道好闻,这就是生活的道理告诉你,一切唯心,这是我们人世间。菩萨的境界,我们这个世界的经验。那菩萨的境界在那个定中啊,鬼、天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业力不同,观点不同,现象都变。这是第一种智慧。得到这种智慧才晓得一切唯心唯识的道理。

    第二,“无所缘识智”这一种智慧,这个是什么,“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第二种我们容易懂了,叫做什么,无所缘的一切唯识所造的智慧,这个我们容易懂,我们也有个智慧。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沉醉回想过去,尤其是老年朋友啊,我常常劝老年朋友不要做这个事,沉醉回想过去、想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完了,哎呀想当年我如何,哎现在我又怎么样,不能陈想。想当年年轻的时候,走路都会跑步,现在还用大轿抬呢,还坐轮椅这还能想啊?一想就完了。过去的一切如梦。昨天的事如梦,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心里想过去,乃至理想未来,这个非量境界。但是有没有过去呢?你想过去,过去就出现,你想未来,未来也出现。其实也无过去,也无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你的境想在梦中都出现,是你的唯心识所造。

    比如像我们梦,梦中的境界是独影意识,梦到过去的人看见了,一把醒来了,还回想:“只是当时已惘然”,你还惘个什么呀。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当时已惘然,此情,李商隐的诗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要惘然了!过去了就是一梦,过去、现在、未来,梦中的境像都是没有真实的。可是当梦中的境像,当你一个人沉迷在回想过去、回想未来、回想一切等等,那个现象的确会出来。哎唯识给你讲到这里,我还给它补充呢?你要晓得有时候你沉迷过去的现象,它还有心灵感应作用哦,你如果想某一个人,如果那个人还在的话,他那边心灵的电报就会接收到,确有这个作用啊,尤其是父母亲情之间,兄弟姊妹骨肉之间,或者你跟你的有情人,情人不是难听的话,两个朋友很有感情,不管同性异性都一样,那么心念太想得厉害了有感应,虽然是梦幻空花非量的境界,就证明心识的功能有如此厉害,你要懂这个道理。可是呢,他实在有实有吗?非实有。都是心意识的现量境界。“识现可得”所谓外境不实在。“彼境既无”? 真的有一个外面的境界?没有。但是一切是唯识所造,可是当你唯识造出来的时候,心意识造,它的确有这个境界。那么他说你从这里了解了以后。你才晓得一切唯心唯识的道理。这个菩萨的四智,我们今天时间的关系,还有两个智慧的境界,留到后面,所谓这个智是什么?智慧怎么来的?科学一样的、科学家一样,真正学佛是科学家,细心观察来的。不是盲目的迷信。盲目的迷信是信仰部分,成就智慧这是细心观察来的。所以作功夫修道是要细心观察成就的。不是盲目迷信坐在那里,反正我坐上一万年,我总会坐出个道来,才没有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