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灾难电影:自由与和谐(中) 韩德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3:43
自由与和谐(中)           比如说,师生关系。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是高度复杂的,对师生双方都有复杂的道德约束。尊师爱生,双方各有相互的承诺,师生关系形同父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间的感情将逐渐加深。正因为相信老师对学生负责,老师就有权利打学生。当发现学生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不上心、不成器的时候,老师是有权利打学生的。打或惩罚,本来是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讲台上有一把戒尺,就是惩戒学生的标准工具。为此,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重大责任。当师生关系逐渐瓦解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时,老师打学生的权利是肯定没有了。这是不是就对学生好?也不一定。老师同时失去的是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教不教是我生产者的事,听不听是你消费者的事。反正我讲什么你爱听不听,这是你的自由。你今后成人不成人我管得着吗?另一方面是学生。一旦说老师是生产者,学生消费者,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消费者是上帝,那么学生就是上帝。既然是上帝,就应该老师听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听老师的。所以,老师就得讨好学生。什么老师受欢迎?是那种对学生严厉要求的老师呢?还是说给学生打高分,却听任学生各种坏习惯的发展的老师受学生欢迎呢?当然,有些学生内心有道德感、正义感,他欢迎对他要求严格的老师。但是,可能更多的学生内心没有这么强烈的道德感、正义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他愿意轻轻松松混日子,他就欢迎对他没有约束的老师。这样师生关系就逐渐瓦解冷淡,变成自由、平等、独立买卖关系。从冷漠到仇恨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学生感觉到被老师耽误了,正如杨白劳最终发现黄世仁的真实面目一样,杀老师就成为正常现象。学生感觉到我的青春被你浪费了,老师感觉到你破坏了课堂秩序。双方从生气到愤怒,直到相互厮杀。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被瓦解成自由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有的地方暴露出来了,有点地方没有暴露出来。只不过有些双方还在发生发展的阶段,有些已经变为现实了。最近不是看到若干起学生杀老师的案例吗?

       师生关系的复杂性究竟在哪里?复杂在不平等、不自由、不独立上,复杂在相互影响上,复杂在相互垄断上。老师的思想可以传递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但是,学生头脑里的思想影响得了周围的同学吗?影响得了老师吗?老师是站在讲台上的,面对所有学生,学生只面对一个老师,双方关系实际上是很不平等的。但如果那个老师是爱学生的,学生是尊重老师的,老师是认真的尽力的去教,投入地教,学生是专注地听,调动自身经验、体会去听,这将是最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不平等,而且不自由。我作为学生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意味着不自由。本来我可以想想窗外的知了、池塘里的青蛙,那多自由。结果你非要我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那多不自由?本来老师讲课可以照本宣科,反正你爱听不听,我的精力可以想想下班以后买菜买什么,晚上给女儿买什么衣服。一边讲课一边头脑在自由地想象,这多好啊。非要老师集中精力,要热爱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目光,看他们听不听得懂,要认真的教,用心地教,老师也不自由。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富有成长力的。所谓教学相长,不但学生能够迅速进步,而且老师自身也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思维敏捷性。但这种师生关系恰恰不自由、不平等、不独立。双方相互不关心,双方相互冷漠,那种自由买卖的关系就自由、平等、独立。但是,老师也没有收获,学生也没有收获。甚至,师生关系会走到形同陌路、相互仇视,甚至相互仇杀的地步上去。所以我感觉到,实际上来自西方自由、平等、独立的理念已经把我们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给瓦解掉了。

  再比如说,夫妻关系。今天这个社会离婚率是不是越来越高?单亲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变成自由、平等、独立的关系了。一旦他们离婚,他们双方就彻底自由、平等、独立了。婚姻使得男女双方既不平等又不独立又不自由。当双方海誓山盟的时候,当双方说相互热爱对方的时候,当双方说自己的心被对方所牵挂的时候,你看他独立吗?他自由吗?夫妻双方有分工、有合作,可是有的分工体力上比较轻松、脑力上比较累,有的分工体力上比较累、脑力上比较轻松;有的可能更多的是家务劳动,有的可能更多的是社会工作;有的可能要更多地养育孩子,有的可能更多地承担外部社会责任。这一切难道平等吗?和谐的夫妻关系正像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样,双方相互热爱,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双方都这么做的时候,感情就越来越深,双方就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但是,按照西方的逻辑来看,这就不自由、不平等、不独立。相反,瓦解成这种离婚以后的关系,或者即使不离婚,双方在家庭内部AA制,这一顿饭你出多少钱、我出多少钱,养孩子你出多少钱、我出多少钱,瓦解成这样一种自由、平等、独立的市场关系之后,按照亚当·斯密的概念,按照巴师夏的概念,似乎社会利益就最大化了。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瓦解成这种关系之后,不但双方身心受伤害,而且子女身心也受伤害,社会利益实际上是最小化了。

  所以,推论下去,和谐的社会关系其实对于其中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可能意味着不自由、不平等的。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意味着可以让主导方利益最大化,而是意味着双方要相互善意。强势一方总是要关心照顾弱势一方,而只要强者关心照顾弱势一方,弱势一方立刻就变成强势了。比如说,做父母的关心宠爱孩子。孩子本来是弱者,后来由于父母的宠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给什么,你就会发现父母就转化成了弱者,孩子就成了强者。宠爱意味着做父母的成了弱者,孩子成了强者,自私自利的强者。反过来,如果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尊敬父母,并没有因为父母对你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真的无所顾忌地去要什么、求什么,这时候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是这样,师生关系也是这样。当老师认真教学生的时候,学生丝毫不在乎、肆意嘲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成了弱者,老师就会感觉到受了伤害。所以,强和弱实际上可以随时转换。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就要求强者时时刻刻警惕、注意自己,要对他人负责任。这样虽然仍然有主导与被主导之分,有强势与弱势之分,但是,强弱就会转换,双方关系会越来越和谐。当老师认真去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越来越有水平,越来越有钻劲,学生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旦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就成了强者了。学生超过老师了,需要新的老师来教他。学生成长的接力棒就交到了下一任老师身上。这样的人际关系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我们今天也在提倡和谐社会。到处可以看到和谐社会的标语,和谐社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企业,但是,都没有搞清楚,真和谐的社会、真和谐的企业、真和谐的学校、真和谐的家庭,一定是内部各方之间充满了相互关心和帮助,充满利他主义精神,充满了换位思考的精神。可是诸位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能够换位思考,多少人不是自我中心呢?有多少人能够帮助他人、体谅他人,同情他人,有多少人是想着我们社会变好,而不是想着自己发财致富呢?当我们大家都想着发财致富,当我们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是充满了无数冲突的社会,一定不会是什么和谐社会。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中国社会引进了西方这样一种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思想,引进了与这种弱肉强食逻辑相配套的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瓦解成为人情冷漠、高度冲突的社会。庄子说过一个故事:古代有三帝,北海之帝,南海之帝和中央之帝。中央之帝叫混沌。混沌没有七窍,待北海之帝和南海之帝很好。南北两帝想报答混沌,就给混沌凿七窍。结果是,七窍生而混沌死。自由、平等、独立这些是西方社会的概念,正如七窍,是近现代西方人认识社会的工具。中国本来是和谐幸福的社会,就如混沌。非要在混沌上凿出七窍,非要用西方概念来理解,似乎就精细了,似乎就独立了,似乎就清晰了,但是混沌死了,幸福就不存在了,和谐也就不再存在了。

  所以,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归根结蒂就是把西方的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由主义思想引进来了,成了中国社会的潜意识、无意识。本来,中国思想和文化对人性的自私、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是有批判和防范的,但是,自由、平等、独立这些概念把人的自私性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才会造成我们诸多的问题和困惑。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像一些西化派所说的,说中国的问题是西化不够。在我看来,我们的问题是西化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