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九届行草书展:唯识与中观(31-40)/南怀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01:25

唯识与中观(31-40)
南怀瑾

唯识与中观31卷

    原文:“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彼亦非理。所以者何。所执极微若有方分。如蚁行等。体应非实。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应不共聚生粗果色。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说极微常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应如极微不名粗色。则此果色。应非眼等色根所取。便违自执。若谓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所执果色既同因量。应如极微无粗德合。或应极微亦粗德合。如粗果色。处无别故。若谓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则此果色体应非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既尔此果还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既多分成。应非实有。则汝所执前后相违

    又果与因俱有质碍。应不同处。如二极微。若谓果因体相受入。如沙受水药入镕铜。谁许沙铜体受水药。或应离变非一非常。又粗色果体若是一。得一分时应得一切。彼此一故。彼应如此

    不许违理。许便违事。故彼所执进退不成。但是随情虚妄计度。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

    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诸有智者勿谬许之。

    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

    《成唯识论》这一段偏重于物质不灭论的思想,所以印度哲学里的一个学派叫胜论外道,佛经给它加上外道两字。等于说这一学派相当于自然主义但又不同,所以不能类比的,不能随便同西方比。他们认为这个生命啊,也有生生不已的那个味道,但是与中国《易经》的生生不已不同,什么道理呢?现在重复上次讲过的:

    “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地水火风就是物质的这些元素,能够生生不已地一代一代连续下去。提到这一点,我们研究哲学的觉得非常有趣,我们现在人类的思想始终没有超过古人,比如研究希腊哲学的,晓得在古希腊也有一派是主张类同的思想,物质不灭的。同时关于宇宙之原生,这个宇宙是这么来的?希腊哲学、印度哲学、胜论学派,乃至中国的哲学思想里都有。这个宇宙世界的开始是水,水慢慢合拢来,有些主张不是水,是地水火风一起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类思想花样真多,这个人啊,聪明得好笨,到现在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个胜论外道学派也是这样说: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粗色就是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那么这个物质的种子是不灭的,生出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乃至变成我们人的肉体,一代一代生下来。不越,是不会超越。因字如同谷子、麦子等种子,这个种子是它的本因,不变的。量,量数、大小的问题。那么因量,地水火风的量生出物质世界,现象上看去是无常的,虽是无常而体实有,物质本身的体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唯识批驳: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不合道理,什么理由呢?他说你们认为

    “所执极微若有方分。”有四方上下,用现在科学的名词是:有没有时间、空间的差别存在。我们中文的翻译引用爱因斯坦的思想就是几度空间,一度、二度、三度、四度空间…这个问题,即方分。

    “如蚁行等。”比如蚂蚁爬,因没有上下方位的分别,因此蚂蚁可以在天花板、墙壁上倒转来爬。我们看它是颠倒,但它没有觉得颠倒,象我们走路一样,它觉得很正常。那么这里提出:你所认为的极微,有没有方分?如蚁行等“体应非实。”那么这个体就应该是虚假、虚幻的,没有一个真实物质为体。

    “若无方分。如心心所。”象我们的思想、心理作用。“应不共聚生粗果色。”心理作用没有办法,我们心里想一个苹果,想不出来,苹果是个实体,一定要到树上摘来,拿钱买来,手里才有一个实体的东西,不是坐在这里一想,苹果就在嘴里吃了,不可能。

    “既能生果。如彼所生。如何可说极微常住。”既然说有个因子生出果来,那么可见是生灭法了,有生便有死,怎么可以说物质的极微。极微是佛学的古名词,用现在的观念可以说是最后(可剖析)的,不能讲是能,现在科学所讲的能是另外的概念。现在哲学同科学碰头了,这个能究竟有没有方分?有几度空间的问题了,加上时间,就是大问题了,不过现在科学还没有到跟哲学碰头的时候,快了。要有新产生的学问,美国现在已经有了,开始了,不过还没有成熟,叫做综合科学,接近到哲学的范围去了。现在讲的极微,不是能的问题。极微等于说是原子、核子,那个最初物质的东西。他说若这样,怎么可以说这个物质的极微是不灭的?

    “又所生果。”比如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由父母所生,这个生命的得来等于说是父母是因子,留下这个果。祖父母又是父母的因子,一代一代。又所生果“不越因量。”不会超越于因的范围,量的范围。

    “应如极微不名粗色。”极微是看不见的,这个不应该叫它是粗色了,不能叫它是真正的物质。

    “则此果色。应非眼等色根所取。便违自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所生的果,比如火变成火,水变成水,这个果色应该不是这个肉眼看得到的,不是肉眼看得到的,你就不能假设、假定。便违自执,你自己所坚执的主张理论错误了。

    “若谓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能取。”如果你认为,这个如果不是假定的,是讲一个事实,他们的理论。我们现在所生的肉体、物质这些东西有个因子,始终那个种子在。他并没有叫种子,也同现在科学一样叫做因子。这个因子发生的,因为量不同,德,这个德不是道德观念,作用的不同,量德两个和合来。非粗似粗,本来不是象物质世界那么粗重,有个像,色根等于我们的眼睛啊、身体、生理、四大地水火风,这个根即生理机能,是能取,能看得见,那么,

    “所执果色既同因量。应如极微无粗德合。”你所认为的这个物质世界发生的果,果即成果,色即物质的现象,那么既然同你的出因同量一样,好了,这个理论矛盾了,那就应该同极微,即最初的因子一样,无粗德合,因为物质本身不生不灭,自己能做主,不靠外面的因缘而结合拢来,应如极微无粗德合。这一段也的比较快地讲过去了,若细讲则牵扯太多,尤其是现代物理科学,声光电化,所有东西都要归纳进来,麻烦透了。尤其我们这一帮研究佛学的、哲学的,对科学的问题头大的很。而且我们在中文里头,又加上科学、哲学,逻辑,这三样一碰头啊,专门要研究下去,恐怕近视眼要增加300度,头脑会神经爆炸,这些问题很大。可是要大家注意,若有专门研究的人,或对现代科学有基础的人,我倒劝你把这一段好好研究,可以告诉你详细的资料在哪里,也许会对旧的有所启发,并有新的科学发现,这都是不可知的。

    “如粗果色。处无别故”你所讲的极微也要靠外面物质世界的取得,凑合拢来,所以形成了物质世界,乃至生了生命肉体,处无别故,处代表空间、处所,没有差别。

    “若谓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者。则此果色体应非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批驳他的理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生的这个物质世界,乃至自己现在应用的这个肉体,四大地水火风,这个果色的物质遍在自因,它根本在最初的因里面就有,物质不灭,物质不变。那么这个因呢?比如生人的肉体,当然现在有些生命,我们人体用的许多医药等,是可以靠物质的化学成分拿来做药,也可以拿来增加生理机能的健康和长寿,若此则因非一故,这个肉体及整个物质世界的来因、因素都不是第一因,不是一个,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如果这样,则构成了物质世界的粗色,则此果色体应非一,好了,我们现在的生命构成显然是因缘所生,这个体不是一个,是多元凑拢来。如所在因,等于现在的世界,处各别故,它的来源个别不同。

    “既尔(既然这样)此果还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那么现在生出来,我们这个生命存在的这个果色,粗就是很明显,看得见、摸得着,凭我们的肉眼,不用靠科学的仪器,即摸得到的就是粗色。由此,基于这个理由,亦非色根所取。比如我们看原子,原子也是粗色的一种,电子也属于粗色,肉眼看不见,必须靠仪器,亦非色根所取。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比如我们这个生命,一代生一代,这是果色,是由多元素构成的,合故成,多种元素、成分合拢来构成一个物质世界初始的现象。所谓多元啊,多因极微,许多的物质元素合拢来。既然是合拢来的,可见不是极细,是粗的。这是只讲文字了,详细的没有讨论。那么构成了根境,佛学讲的根,即六根,一切的境界,何用果为?那就不用一代一代生,它应永远存在啊。这一段大家听起来比较吃力,因为我们一般人对真正的逻辑,尤其对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的观念理解并不深刻,若有对此有兴趣的,读起来钻进去会很有兴趣,所以把这段很快跳过去。

    “既多分(音份)成。应非实有。则汝所执前后相违。”如果说物质的世界是由各种因素凑合构拢来,乃至我们这个生命的肉体也是多种因素构拢来的,多元素的构拢来,应非实有,那个物质本身是有生灭的作用。那么你们主观地认定,所坚执,执,就是主观自我的认定,前后相违,你的理论本身前后自相矛盾,是不通的。

    “又果与因俱有质碍。应不同处。如二极微。”再说,我们现有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现有的肉体是果,从最初生的那个初因,那个种子因,俱有质碍,是物质嘛,有实在的东西,不象我们心念的理想,是虚幻的。既然有质碍,应不同处,一个是虚幻,一个是实体,这是两样,如二个极微,不能做一体论,至少应是二元论。

    “若谓果因体相受入。如沙受水药入镕铜。谁许沙铜体受水药。或应离变非一非常。”提出问题了,假定你认为果,现在我们看到的物质,比如手上拿的玻璃烟灰缸,这是果。玻璃杯的元素当然不是这个东西,是合拢来的。比如我们现在的肉体,父母所生的,有骨骼有肉,这是果。初因不是这个东西,按现在科学所说是精虫与卵子结合所变的。注意,这是到目前为止的现代科学观点,生命是不是这样来的,将来还会有发现,是不是染色体起了真正的作用?我们只能说,到二十世纪末期,人类科学知识的认识是如此,不能做定论。所以一个有真正科学头脑的人,不一定相信今天的科学是结论,是开始。学科学的人要不断地向前面去追,对今天的成就并不满意,并不是定论,这样才有资格学科学,不然我们的初中、高中…,我也上过物理,物理是物理,你是你啊,毫不相干,那不是科学。所以说,果跟因,体与相,本体和现象,受,因为感觉上,入,进入我们身体的感受。举个例子,比如混合沙子和水,我们抓一把沙子放在杯子里,把水倒进去,那个沙子就变成水里的沙子,有湿度。如果把水放干,沙子还是沙子,水还是水,这是两样不同的东西。比如药物,化学的药品,把它放在铜器上面。或者是黄金,我们手上带的金戒指,金属品,将其融化变成液体,黄金也不是固体了,这是两个物质的化学作用,谁许沙铜体受水药?后面的水、药,真正的铜铁锡后面的那个主宰,进一步就是哲学家的问题:世界上最初的那个水是怎么来的?那一点水是怎么来的,是菩萨的口水?还是上帝的喷嚏打出来的?还是老天爷撒尿撒出来的?究竟最初那点水是那里来的?谁许,等于禅宗的念佛是谁?谁是我生?谁是我死?父母祖宗最初还没生的那位在哪里?哪里来生?这是谁做主呢?谁许沙铜体受水药?或应离变非一非常?你说这个不同,沙是沙,水是水,化学药品是化学的,黄金是黄金,那是多元体的,非一,那不是一个的,各有各的来源。非常,现有物质世界的每个物质都不是永恒存在的,物质的生灭的,不是不灭的。这点我们要注意,到二十世纪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物质不灭论早被推翻了,没有人推翻它,是科学进步,物质不灭论是太古老的思想。所以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根据是物质不灭论,现在共产主义者不谈哲学了,因为他的哲学基础垮了,物质不灭论站不住了。自从相对论发明以来,这些都自然跨了。人类已经到达太空了,都不是这个思想。现在所谓的质能互转、能量互变。能是个什么东西还在研究,能不是一个固体的东西,实体的东西。所以我们常常提起大家注意,今天的佛学、佛法要弘扬,所有的宗教在哲学理论上碰到科学都吃瘪,很严重的吃瘪,只有佛学这一部分还不吃瘪。但是要让佛学在未来真正昌明起来,二十一世纪要来临了,这时,一个学佛或修道的人,或者不讲自己修证而要弘扬佛法的人,不碰哲学、不懂哲学就是自杀主义,关门政策,会变成一个很狭隘的宗教路线,弘扬不开的,人类的文明到底是在不断开拓的,这点特别提出,希望青年的同学们注意。

    “又粗色果体若是一。得一分时应得一切。彼此一故。彼应如此。不许违理。许便违事。”这八个字用得非常好,玄娤法师的翻译。他说现在我们物质世界这些粗色的果体,物质的成果,若是一,你认为最初是一元论,这是科学碰到哲学,物质最初是一元论,第一个因子演变出来的。那么好了,当我们得到物质的某一点时,得了这一点,应得一切,就抓住了全体。因为它的体是一个,彼此一故,彼应如此。因为这个就是它,它就是这个,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抓到茶杯里的水啊,那就有神通了,每个人都有神通,若依这个物质的道理。若天干不下雨,也同那些神通法师一样,喝一口水,嘴里一喷,整个台湾下大雨了,不过大雨下来都有茶的味道。比如古代有好几个高僧国师,同皇帝谈话,下面的人报告说:“哎呀,外面好久不下大雨了。”皇帝看看法师:“国师,师父啊,你看怎么办?” “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端起前面放的一杯酒,‘噗’地一喷,那地方就下大雨了,等一下报告说:“下大雨了,不过那雨有酒味。”皇帝看看国师,两个人笑一笑,国师做的法。希望我们出家的同学们将来都是这个样子,都是有这个法,一喷就下雨了,就是这个道理,得一分时应得一切,彼此一故,因为这个就是那个,这个水就是那个水嘛。彼应如此,不许违理,许便违事。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理论上是对的,事实上做不到。彼应如此,应该啊,抓住这一点水就把天下四大的海水都抓到手里了,我们端着的这个茶杯已经把太平洋都收到我的杯子里了,因为这个水是一体啊,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彼应如此,应该是这样,不许,那你一点不答应,这是空话,违理即违背原则。许,若是应该这样啊,端着茶杯太平洋就到这里来了,违事,你试试看,做做看,你把太平洋弄进来看?请问你怎么办?理论上讲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事实上讲不通,理论的建立是空洞的,是幻想。不许违理,不许可,不承认,违背了逻辑、原则。许,如果你承认了这个原理是对的,事实上不对的,这是逻辑,这八个字,真正的逻辑。比如我经常讲法律问题,刚刚吃晚饭时同老朋友谈法律问题,“哎,很多犯罪的案子又这样又这样,最后推给社会问题。”讲起来很好听,许便违事,不合道理,不许,在逻辑上讲很有道理,不许违理。

    “故彼所执进退不成。但是随情虚妄计度。”因此这一派的最高的哲学理论,所执,所主张的那一套哲学思想,进退不成,矛盾,都不对,进一步或退一步来说,都违背逻辑的道理,都是妄想。但是随情,跟着个人情绪化的思想而来,虚妄计度,(暂停)跳级跳得很多,把《成唯识论》开头一段关于人,佛法讲无我,世界上一切非佛法之外的,所谓当年印度与佛同时存在的各种外道认为道,认为生命是有我,那么这个有我的生命中间派系很多。分开来说,各种修持的方法也很多,有修苦行,身上很脏的,中国也很多,那么还有各种修法,婆罗门的,把他们的哲学理论批驳了。还没有完,下面还有各种小派的,等于我们现在社会上的什么一贯道、两贯道、三贯道、鸭蛋教、鸡蛋教等各种教,多得很,各有各的一套理论,他一股脑把它们收拢来,做一个差不多是结论性的总评。

    “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这些外道虽多,各宗各派,分门别类,但是它们所坚持的最后修道的哲学理论,是一个观念:认为这个生命后面,我们这个生命的来源有一个东西。我们知道佛法是无为法,一切外道都是有为法,包括小乘,包括佛的弟子们,小乘各学派。下面马上开始批驳小乘学派的东西了。他说所执的有法不过四种: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如数论等。”一种是执着有法,有法可得,修道的有道可得。我们普通人也有这个观念啊,学佛的人注意啊,修禅定可以证果位,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又罗又汉。初果好像橘子一样,二果好像柑子一样,三果大概苹果差不多,四果大了,好像柚子一样,越来越大,大罗汉大概比西瓜还要大,总认为有个道可得,有个果。执有法与有,与一切所有的,世界上的人都要抓一个有嘛,拿本钱做生意都想发财,那么我们修道呢,牺牲了一切东西,功名富贵不要,剃头发也好,不剃头发也好,什么事也不管,坐在那里专修,还是做生意嘛,最后要想得一个果,得个有。如果有这种观念,晓得一定错了。有法与有,与一切世界的有平等,这个性。那么如果认为这个道有个果,执有法,其体定一,这个道体,诸法之体,确定固定不变地有个东西,那么如我们所报告过的,象数论,《成唯识论》开始讲时所批驳的,第一家就是数论。数论的哲学家、外道,他们也讲修持,也打坐,一样的,印度哲学。“彼执非理。”总评这一派,都不合逻辑。

    “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他说不要执着一切法,即有性故,最后有一个东西。有性,我们随便讲一下,比如我们现在的一般人认为学禅宗明心见性,大家有个观念,认为真的一个心可明,有个性可见,有个境界可得,对不对?差不多会落到这个偏差去了,如果有这样偏差的观念,高明一点的极果不过是小乘,还是外道,佛骂小乘还是外道。再差一点的还不如一切真正的外道。皆如有性,体无差别,所谓有一个道可得,有个果可成,等于世间法的有,有个性,体无差别,这个道体是一。

    “便违三德我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体是一个,违背了三德。三德即实体:体、相、用;法身、报身、化身等等。我等体异,如果认为所谓生命当中的我,个体不同,也违背了世间诸法的差别。世间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无差别的。讲到无差别,顺便说一个禅宗的故事:用禅宗的教育法来表达,实际上包含了最高深的因明,思辩的逻辑。比如说有一位××沙门,也就是现在讲的法师,专门研究佛学的,以讲《金刚经》出名,碰到一位禅师,唐宋以来的禅师们是穿灰色的衣服,讲经的法师们都穿紫色的衣服。这两派所谓教下和宗下,禅宗是专门讲真修实证的,不讲佛学上空洞的理论,讲了一辈子,最后要靠氧气跑路的,那不算本事,按宗下的说法是反对的。那么这两派碰到一起经常开玩笑,所以讲到唯识,有位法师们坐在那里。这些法师们都是仪容很整洁,衣冠很整齐,所谓威仪很好。唐宋以来,我们过去在大陆上看到的丛林下的禅师们都是踢哩塔拉的,不在乎,衣服破破烂烂,东挂一块,西挂一块,蛮不在乎,修行要紧,没有工夫给人家洗脸,那里要你好看呢,我生死还没有了呢!这是禅宗宗门下的。那么一个禅师进来,这个法师在大庭广众之下,茶馆里头,觉得很不好意思,都是和尚,这个和尚给佛家丢人啊,穿得那么邋遢。这位禅师也看出这位法师是心意,就开他的玩笑,故意坐在他旁边,丢他的丑,你爱面子,我偏坐你旁边,我也是和尚嘛。然后这个法师,傲不为礼。本来出家人彼此相见,虽然不认识,互相尊重。所以佛教丛林里有一句话,“若要佛法兴,需要僧敬僧。”出家人尊敬出家人,佛法就会兴旺。出家人你攻击我,我攻击你,或出家人攻击居士,居士又骂出家人,佛教骂来骂去当然完蛋了,完字下加个蛋就完了。所以“若要佛法兴,需要僧敬僧。”就是彼此尊重,这是必然的道理。那么这个禅师看不惯他那个傲慢的态度,故意来教训他,然后故意跟他搭讪,很恭敬地:“法师啊,请教啊,你讲什么经啊?”“我嘛,研究唯识的。”“好,好。”唯识当然从《百法明门论》入手啊,他说:“那法师啊,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不懂啊。”“好嘛,你问嘛。”“昨天下雨今天晴,那是百法里哪一法?”这个法师没有办法,给他愣住了,“哎,法师啊,你说是哪一法?”把法师搞得窘极了,答不出来。他说:“那很简单,我告诉你,那是二六时中不相应法。”一点没有错,《百法明门论》里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昨天下雨今天晴’那就是‘昨天下雨今天晴’,很简单,本位上的多位,那是二六时中,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钟头互不相应,是不相应法。他自己给他答了,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是另外一位禅师碰到一位法师,也是如此情形,这位禅师就问他:“法师啊,你是讲什么经啊?”“《金刚经》”“哎哟,不得了!《金刚经》!”故意恭维他,然后:“我要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啊,你问啊。”“《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么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啊?”为什么阿里山那么高,阳明山那么低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嘛,他就把他问倒了。所谓一切法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真正研究唯识法相研究通了,象这些禅师们的问题到他手里,很简单就答复得出,这没有什么稀奇。所以我常常希望你们诸位同学啊,尤其出家的同学们,通宗也要通教,固然修持很要紧,经教一定要通达。不只是十二根境、十八界、三界、六道,这些懂了就是教理,那是太粗了,教理是非常深刻的,这一点特别注意啊。

    “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再说,小乘佛法差别,后面有分别啊,一切执着有法,有道可得,有道可成,老实讲这是没有跳出色法的范围,没有跳出物理世界的范围。所以我们懂了教理就知道,我常常碰到好多信,一天烦得很,各种问题。有些人打坐看到光了,听到声音了,以为自己得了神通了,哎呀,烦死啦,我常说:神通跟神经是两兄弟,而且两个是隔壁住的,一起的。多半的神经,不是神通。打坐发光有什麽稀奇呢?那是生理的变化,一点都不稀奇,尤其静坐久了,气到了后脑神经,这个视觉神经这部分,眼睛经常看到怪东西。因为你心里想静坐,而那个生理的变化,血液的周流,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循环,它们没有静下来,一动、一静互相摩擦生电,所以看到各种光,配合下意识的境界,就听到这样,看到那样。这不需要答复的,稍微有一点佛学常识、科学的头脑就知道了嘛。至于说看到红的、青的、黑的光,那是肝脏有问题就发青颜色的光嘛,心脏有问题就发红光嘛,胃肠、脾胃有问题就发黄光嘛,肾脏出问题是黑光嘛,肺部有问题是看到白光。生理机能的反应掺合拢来的,做梦一样,没有什么稀奇的。哎哟,得了神通的,又看到…,活见鬼了。灵光啊,什么都对,小事都准,大事包你不灵。自己欺骗自己,很多宗教徒,不是佛教啊,任何宗教徒,修道高于一切的多半是这样。昨天还有一个佛教社团的负责人来看我,谈起来,“哎呀,现在的学生不得了啊!…”(暂停)我说:“怎么样?”“好像很有信仰地跑进来,都有点问题。”我说:“你怎么那么客气呢?”他说:“怎么样?”我说:“都有问题!十个有十二个都是问题,我几十年中接触的多了,都是头脑不清。”所以学佛啊,乃大丈夫,要绝顶聪明智慧的人,换句现在的话说:绝顶的科学头脑,不迷信,那才真正可以走上得道之路。你看佛法经典上,一句迷信的话都没有,分析的那么清楚。现在讲到色等性,其实你打坐发光也不过是色等作用,生理上发生的作用,不是道,即色等性。如果这个色等,生理、物理是一个的话,色等应无青黄等异,事际上一个色素所发生的变化,碰到光线的不同,它所发出的现象就是两样,所以啊,都是执有法的一类,都在生理、物理上搞不清楚。这是规律,一派。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第二类还是执着生命、道、最后有个东西。执有法与有等性,与世俗上认为一切皆有,这个道理一样。其体定异,所谓得道的宇宙生命最初的那个,那个上帝的外婆同外公,那个最初的东西,那个人、东西是什么来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其体定,是固定,还是有差别?他说这些理论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了,等于胜论派的外道一样,“彼执非理。”他们当然不和逻辑。“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我们知道世界一切万有的现象,一切法,非有性故,无自性,都没有一个永恒的固定实体存在。比如一切东西,如已灭,死掉的东西,就无,就没有看到了,没有了,体不可得,它的固定不变的有、实体找不出来,便违实等,违背了实在。

    “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你说这个东西死了,它还有个自体、道,或叫它什么东西,并不是没有存在。这个存在在那里?要拿得出来,看得见,违背世间现见有物,人世间的一切东西,所谓有就是有个东西嘛,这个东西在那里呢?这就自相矛盾。

    “又若色等非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哎,你说:不是啊,这个有这个东西,宇宙万有的有这个东西啊,这个色等同光色、物质一样,后面的东西,最初那个元素你看不见,非色等性,不是现在物质世界的这个样子的。他说:那好了,在逻辑、因明论辩上讲,应如声等,比如声音,是耳朵听见,绝不是眼睛看见,假设耳朵聋了,你这个声音我看不见的。当然,你说我看到嘴巴动,那是嘴巴啊,舌啊,不是声音啊,那是你意识上的。因为你过去不是聋子,晓得说‘好’时,嘴巴是怎样张开的,所以看到同样的张开,就知道在讲‘好’,虽然没有听见,但看嘴形就知道。这是色法,不是心法,心这个东西也是看不见。如果你认为有个道,有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摸得着,也不是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到的,反正你信就是啦,那还是迷信,靠不住的。这是大的归类中的第二派,是外道的知见。第三个: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这一派归纳起来就是认为始终有个道可得,最后有个东西,有个我,与有等性,与宇宙万物一样,有个有。亦一,那么那个有拿最初的观念说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他说:也一元,也多元。哈,这是不合理的话,听起来很好听,但论辩上不合理。

    “如无惭等。彼执非理。”无惭是一个外道的名称,印度的外道很多,拿现在的话说是天体会的主事,佛教批评它是无惭外道。学这个首先要脱光了衣服,天体会,男女都不穿衣服,人嘛,为什么要加上衣服?人要自己舒服,既然修道要解脱,先把衣服解脱了,外形不要,专门修道。我们晓得我们的祖师爷迦叶尊者头陀第一,他的夫人因为迦叶尊者出家了,也出家了。一个人去找,没有找到迦叶尊者和释迦牟尼。她乱跑去访道,结果闯到无惭外道那里去了,只好也衣服脱光,本来同迦叶尊者在一起十三年有夫妇之命,无夫妇之实,结果跑到那里学外道,后来迦叶尊者知道了,就把她救出来,用神通救她出来。这一派是无惭外道,提倡天体会,认为修道是赤裸裸的,心境要赤裸裸,外形也要赤裸裸。他们也有他们的一套哲学理论,一套道理,现在批驳它是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一异同前一异过故。”这是自相矛盾的,这个道体怎么又是一元论,又是多元论?这是乱讲话,理论不成立。

    “二相相违。体应别故。”所谓一就是一个,多元就是很多因素,这两个不可混为一谈,你说道体,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多体的,这个自己在逻辑理论上讲不通。

    “一异体同俱不成故。”你说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不晓得是什么理论,不通的理论,俱不成故。

    “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假定成道体是一个,宇宙万有的道体是一个,一个道体分化出来变成各种万有的现象,那么所谓一元论、多元论是假非实,这都是人类假设的想象,没有真实的事实可证。把这种假象的理想认为是一种教理、学理的究竟,理定不成,不合逻辑。这是第三类的归纳,第四类: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彼执非理。”第四类更邪门,在印度及世界各地都有,现在也有。认为有个道,宇宙万物有个本体,这是有。而什么一元论、多元论,空洞的理论不谈,就是有个道。这一派佛学保留下来,上古以来到现在都有。人类社会就这么妙,古今中外都是这一套,叫邪命外道,什么叫邪命外道呢?杀生啊什么都可以,各种方法,世界上人类犯罪的行为习惯地很,乃至跟鬼两个修鬼道,中国也有很多了,专门修鬼道,现在叫灵魂学,好听了,过去大陆上叫‘走阴’,人可以迷迷糊糊走到阴间去了,把祖宗父母都招来。比如前天一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跑回来,我说:“哎,很久没看到你了?”“哎呀,特别出去走一趟,哎呀,老师啊,真奇怪,…我去一个地方,我先生死了一、两年了,想找他谈谈话,找不来,结果把我爸爸招来了,讲的话…而且爸爸还带来很多朋友来,鬼朋友啦,那些鬼朋友都是亲戚,都认得。”搞这一套,小事蛮准,大事保你不灵,久而久之你就变成鬼了,啊。这一类都属于邪门外道,多得很,所谓邪门左道,那么印度也更多。彼执非理,他们也有哲学的理论基础,等于这里的鸭蛋教、鸡蛋教、一贯道啊,他们也有一套哲学,三教合一,五个教主排排坐吃果果,坐在一起的。老子、释迦牟尼佛、孔子、耶稣、穆罕默德啊都来啊,说不定将来我死了也请去,你死了也加在上面,反正好人排排坐,吃果果,看起了道理都很通,其实有很多都是邪门外道,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非一异执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他们的哲学理论认为最后那个东西,修道就到修道,还问一个主宰啊,多个主宰啊,哎呀,不要搞哲学、逻辑啦,道不是思想可以搞得清楚啊,不可思议的,逻辑哲学没有用啊,这个道这个东西不是一元、多元论,非一异执。就是这样,理论上已经垮掉了。同异一故,同上面主张一元论多元论一样的错误。既然讲道体,有一个东西,既然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非一异言,这是古文,就是说你的这个理论,你这样说,这个道有一个道,也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为遮为表,这样就阻止其他的理论,把它遮住了,即否定一切为之遮。表,建立我的哲学理论系统,表示出来为之表,佛学旧有经典的名称是‘遮表’两个字。实际上就是说,拿我们现在习惯的西方逻辑来了以后,翻译的名相、名词来讲,遮就是否定别人,表就是肯定我的理论。这一下你们就容易看懂了,什么遮啊、表啊,不晓得遮个什么东西,还怕羞啊,遮起来。表还是表兄啊、表哥啊、表弟啊,哈。遮表两个字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为遮为表。

    “若唯是表应不双非。”如果你是建立肯定自己的理论,你说:道这个东西不是一元,也不是多元,两方面都否定了,那么请问你这是什么东西嘛?你说:我这个道就是道,还是一元的,有一个道嘛,就是一元了。这就是逻辑的道理,若唯是表,假定认为道就是道,不要问一元或多元。请问:你这个是肯定的嘛?还是否定的?假设认为:我这个是肯定的,道就是道,已经落在一元论了,应不双非,你不能把一元也否定了。

    “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你说我是否定一切的,各派的理论,道家、佛家、反正你家、我家、客家统统包括在内,统统遮无了。既然一切否定了,就无所谓有一个道了。你自己本身的肯定也有一个否定啊,这就是逻辑。所以我经常讲哲学的时候说,哲学家讲哲学理论,哎呀,什么客观、主观。我说:在世界上我就没有听到过这个东西,什么叫客观:“哎,我讲话你注意啊,很客观啊!”事实上你非常主观,因为“我很客观嘛!”你看,是我的主观,“我认为我很客观。”所以已经主观了,哪有客观的东西啊?所谓客观者即是主观,所谓主观者即是客观,《金刚经》的句子出来了:是名客观,对不对?啊?这就是哲学的论辩、逻辑。所以学佛的人学菩萨道,要学五明:五明里的内明,即证道、悟道;因明就是要明白逻辑的道理,包括哲学理论、科学,现在都包括在因明之内;声明,即一切文字言语;工巧明是一切科学;医方明要通达一切医药。这才够得上学佛,叫菩萨五明,学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学。

    “亦遮亦表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你说:我这个理论啊非常高,又是否定,又一切肯定,又否是,又肯定,其实是本身矛盾,应互相违。非表非遮,什么是肯定、否定,那是逻辑的名称,道就是道!没有这些逻辑名称。你这是小孩讲话,戏论,开玩笑。

    “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再说啊,非一非异,不是一元论,也不是多元论,那是什么论?请问你?违背了人世间一切知识所不能达到的,违世共知,公认的。你说:我那个道啊,那个道的东西不是你们哲学家、逻辑学…不可思议啊,有个东西啊。亦违自宗,违背了你自己本身建立那个学术的宗旨。

    “色等有法决定实有。”为什么呢?物理世界的一切物质、物理看得见、摸得着,有啊。山就是山,山是土做的,地水火风嘛,水是水做的,火是热能,爆发的,那硬是有东西啊,色法,就是物理世界。色等有法决定,肯定的,确实有的东西。

    “是故彼言唯矫避过。诸有智者勿谬许之。”所以这些等等理论啊,逃避现实的话,自己在那里欺骗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承认这些学问。

    “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余乘,《成唯识论》已经批驳了佛教以外的这些学派,现在来清查佛教内部的思想了。这个余乘是声闻、缘觉小乘学派,包括所谓《俱舍论》、《成识论》等等等等,这些小乘学派的理论思想。余乘所执,小乘学派,如现在世界上流传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一带的所谓南传佛教,即所谓小乘学派。今天全世界的佛教文化认为,南传学派所保留的经典思想是释迦牟尼佛的正统,中国的大乘思想等等,包括大小乘,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的正统,这是世界佛学家的看法。我经常提出:我们自己大乘佛教之下的青年们注意,这是十七世纪以后,英国与德国等西方哲学界有意地(弱化)东方的文化,东方佛教的文化,甚至专门打击中国文化,所以把中国保留的所有大小乘的经典一概不提。这里头有英文的,你们特别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懂:“哎,鼻子高,眼睛蓝的学问是真的。”都上了当,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讲到小乘佛教的思想,包含了南传佛教及我们中国的大小乘合一的佛教,包括《俱舍论》《成识论》《俱舍中》《成识中》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驳之内。他们认为心法与色法是分开的。你研究过唯识《俱舍论》就知道。换句话说,用西方哲学的名称来讲,借用柏拉图的学术思想来讲,把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分开。本来柏拉图的思想是二元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两重世界。那么好了,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了,如果拿希腊哲学来比较柏拉图的思想的最高处,也就是佛教小乘学派的最高立场一样。二元论的世界观,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双重,二元,在哲学上的名称叫二元论,同小乘的思想差不多。但是有一点特别注意啊,现在在学理上批驳,尤其是唯识学家、《成唯识论》等等上批驳这个小乘学派,非常厉害,可是你们年轻的同学们听了,不要说小乘的《俱舍论》、《成唯识论》啊,这些看都不看,你错了。现在批驳的,凡是这些经典上批驳的小乘思想,批驳它的见地、知见的问题,最高处见道的那一点,所见不彻底,换句话没有大彻大悟。悟到了一点,见到的空,见到了真空,没有见到缘起性空如何变妙有,这个他不懂。因此把空、有两个分成二元、双重。至于小乘的修法,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今天的佛教要想重扬,你们特别要注重小乘啊,小乘的修法硬是规规矩矩地从禅定来。中国佛法从宋元以后,大乘思想,尤其是禅宗大为流行,大家变成口头禅,实证的功夫一点都没有。这是错误的,要特别注重实证的功夫,你不要轻易地看两腿一盘,这没什么,外道都会盘,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钟腿就发酸,头又痛,你的功夫到那里去了?所以小乘禅定的法门,四禅八定是不可变动的基础。而且中国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小乘基础上的,这点同学们要特别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驳小乘就:哎呦,小乘是小乘,几乎同外道一样。你这是内不内,外不外,将来不晓得变成什么了,不要搞错了,现在批驳的是见地问题,见地、知见。余乘所执,小乘学派,离识,离开心意识作用,离开唯心、唯识,实有色等诸法,认为物理跟心两个不相应。你看大乘的思想,‘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对此小乘绝不承认,这是大乘经典《愣严经》的名言。《华严经》的思想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小乘绝不承认。实是实,心是心,那不同,这是见地问题。大家注意了,这个小乘的思想当然不包括《阿毗达摩论》,《阿毗达摩诸论》等小乘经典。这些经典是什么人著的?是舍利子、目连尊者教弟子的记录,经典。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在家、出家的青年同学要想好好学佛,做功夫、打坐,你不会找老师啊?佛找不到,可以找佛的大弟子啊。目连尊者怎么教弟子的著作,有啊,《阿毗达摩诸论》,舍利子教弟子的那些经典都有,很切实的,打坐到哪里怎么用功,经典里都有,可惜你们出了钱买《大藏经》放在那里给书虫看,自己不看,对这些好的经典摸都不摸。都有啊,里头有好多经典,这些都属于小乘里头了,但这些小乘的大祖师们不包括在内啊,佛的十大弟子的著作不包括在内。

    “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我们知道般若的经典,比如《大般若经》、《金刚经》,一切只讲空。有一点,研究唯识法相宗的很少用到空字,对不对?而是用: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当然的空,但为什么不直接用空呢?这就教你们写文章的逻辑问题,假设用一个空,就把这个观念死定了,确定了。所以我们念《金刚经》空啊空,空就变成一个观念了,这个观念就是有,而且抓住一个空的观念,往往落在偏空之果,偏见。所以唯识学家用的文字的名词只用否定,非有,不是有。你不能加一个“哎,不是有就是空。”那是你的肯定,你不可以加,至于它是‘遮’或‘诠’,诠就是解释。比如说讲空,那就是表诠,是确定一个名称。所以般若表诠后发生毛病,一般人落在偏空之果,所以唯识出来又般若中落偏空之果,才有唯识法相的发展。所以唯识法相所用的名称只有非有、非无,这一点要特别注意。那么色等诸法如何非有呢?彼所执色不相应行,你要知道,大乘的思想认为物理世界同心意是一元啊,不过呢,我们晓得《百法明门论》把色法列入了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我也常提起大家注意,你们研究《百法明门论》,看到心不相应行法,一想到这个心错了,这个心是讲第六意识的不相应,并不是讲本体心不相应,所以彼所执色不相应行法,意识跟它不发生关系。比如茶杯是色法,所谓物质,所以你打坐定力高的人坐在那里想喝茶,意识上观想吧:茶杯过来、过来,大概你想三天,茶杯也不会过来。因为你的意识心不相应,可是你注意啊,定力真够了的人,茶杯就过来了,那不是第六意识,他是用心体的力量,茶杯自然过来了。到达心物一元的境界,不是神通。你说:哎,这是神通,你错了,又落在表诠里头。那是心物一元当然的理的道理,所以由此理你要知道大乘经典上说:佛将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掌上呈现给大家看,如菴摩罗果,菴摩罗果有买的,就是雨柑子,小小的。就那样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心里。佛的神通不是普通讲的五通,因为心物一元到达了。所以他说他们所执的色法有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的范围。及诸无为,理非有故,所以真正以大乘无为法来讲,心法固然非有,注意他没有讲空,色法也非有,那就是毕竟空,就是般若的毕竟空,但是他绝不用这个名词,非常有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禅宗的祖师有两句话,不是现在的祖师,六十年来的都不谈,你看禅宗祖师的答话让你始终摸不着边际,他骂你,你也不懂骂你什么,他恭维你你也不懂,给你懂了就不叫禅了,那是馆子里的‘馋’,看到烧饼就流口水的馋。真的禅宗大祖师讲一句话,你绝不懂,但是它包括了全体。什么道理?‘一句和头语,千古系驴橛’,和头是唐宋时的土语,客家话里也许有,闽南古话里有没有不知道。和头即指固定、死定的话。万古以来系驴橛,这个橛本身有没有不知道,大概过去台北的路上有,现在修的马路上没有了。乡下的古路,走了几里就有一个石头打在地上,上面有一个洞,北方更多,西南也有。骑马、骑驴过来的要休息,这里有一个亭子,还有石头,给你的马栓在上面。木头做的叫橛,石头的有些叫桩,一个桩埋在那里,给你栓牛、栓马,栓绳子用,栓住就不能动了,这个叫橛,打一个桩在那里。‘一句和头语’,比如六祖讲了一句和头语:‘无念为宗’。完了,所以后世修禅宗的拼命求无念,这一句话就是和头语。‘千古系驴橛’,我们这些都是驴子,驴子是最穷的,穷的无比,就把自己栓在上面,打坐啊,拼命求无念,六祖讲的无念不是这个意思,你翻开六祖的《坛经》看看,‘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他晓得自己打了一个桩,出了毛病,赶紧又来拔,但后世的人都是驴子。所以禅宗祖师骂人:“你要这样去悟道啊,驴年去!”你看禅宗的语录:“你啊,想悟道啊?驴年去!”怎么叫驴年?哪一年是驴年?十二生肖里子年是老鼠,丑年是牛,寅年是老虎,辰年是龙,十二生肖里没得驴,所以你要这样去悟道,驴年去!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那里一个驴年呢?没有这个年。这就是禅宗祖师的骂人,骂人骂的高明极了,到死躺在棺材里才想起来,原来挨了骂。再就是:“你这个人皮下无血。”我们听了也不生气,皮下无血大概蛮健康的,皮下无血是凉血动物,那是低等的低等,毫无智慧的动物,你看这些祖师千百年前就懂了。“这个家伙皮下无血,杀他一刀流不出血来,不知道痛,不知道痒的。”象这些‘一句和头语,千古系驴橛’。所以佛经里般若讲一个空,已经变成和头语,大家打坐去求一个空!你想想看既然空,你何必去修呢?还是你能空的了的?打起坐来:我要空啊空!你在那里累死了,你都是在修有嘛,既然空,何必要你去修,空会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结果你把它空得了,那就不是空了,这个逻辑还不懂啊!所以般若讲一个空,大家去求空。所以弥勒菩萨、无着菩萨看到这些好奇的众生,这样修道啊,驴年去。所以发慈悲,讲唯识的道理,非空,但是也非有,这个名词用的恰当,好极了。下面是连续不断地批驳小乘的许多错误。现在批驳的是佛法小乘部分的理论,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余乘是讲佛教大乘之外的小乘,小乘里的派别有很多,所以佛过世之后,小乘分出几十派,所以这个余乘二字包含很多,他们基本的佛学理论认为:离了心识、意识、心意识以外,这个物理世界、物质这一方面,实有色等诸法是实在的。换句话说,小乘的思想理论如果用西方哲学的观点,就相同于柏拉图的精神世界、物理世界,这个宇宙是二元论的,有这么一个观念,那么这些道理所代表的基本的理论是《俱舍论》。《俱舍论》里头讲有七十五法,心法、心意识之外,其他与心意识不相应的,心没有办法干扰、转变的物理世界的物理,这就是存在。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那么怎么样说心空呢?他没有讲空,非有。他们认为我们学佛法,了这个心,这个心是心意识的心,比如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不管外面,心里头把自己关闭不管外面,相当于空了,但是外面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质、世界、空间都是存在的。所以他们的理论有七十五法,心法只有一种,其他是心不相应行法,所执的彼色,讲物质世界的一切是跟我们的心是不相应的。以及一切无为,彻底的无为,唯心彻底空的理,理非有故,他们也不承认大乘的彻底空。这是小乘方面,跟着下去小乘的《俱舍论》…

唯识与中观 (32)                                  

    且所执色。总有二种。一者有对。极微所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成。彼有对色。定非实有。能成极微非实有故。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诸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若无方分。则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发影。日轮才举照柱等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所执极微定有方分。又若见触壁等物时。唯得此边。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诸极微。故此极微必有方分。又诸极微。随所住处。必有上下四方差别。不尔。便无共和集义。或相涉入。应不成粗。由此极微定有方分。执有对色。即诸极微。若无方分。应无障隔。若尔。便非障碍有对。是故汝等所执极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实有。故有对色。实有不成。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此为所依。生眼等识。此眼等识。外所缘缘理非有故。决定应许自识所变。为所缘缘。谓能引生似自识者。汝执彼是此所缘缘。非但能生。勿因缘等亦名此识所缘缘故。眼等五识了色等时。但缘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

    《俱舍论》与《集论》这两本有关于小乘修持的经典,现在大藏经里还有保存,也有单独印出来的。那么现在他先介绍他们的观念:且所执色。总有二种。他们认为这个物理世界的物理作用,综合拢来归纳有两种。一者有对。极微所成。有对就是有见有对,眼睛看的见,与心两个相对的作用叫做有对。拿肉眼可以看的见,所以叫有见有对。这个书上,我们所编排的《成唯识论》把有见两个字省略下去,有对当然包括看的见。一者有对。综合起来他们的理论,第一点认为看得见相对的作用极微所成。这个极微就是佛学当时引用他们的理论,我们经常引用他,所谓物质的元素,肉眼迷迷糊糊的看见有这样一个东西。如果扩充一点——大乘思想的极微啊,等于原子电子这些理论,所以一者有对。极微所成。二者无对就是无见看不见,也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相对的。非极微成。这个不属于物质的最初这个元素构成的。一共两种,总而言之,他们认为心法以外的确有色法——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是存在的。那么他再归纳:第一点,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所谓这个物质世界;第二点,他所归纳的等于我们现在的观念,看不见也不相对,摸不到的,非极微成,不能说物理的,接近于抽象,很抽象的。不过有一点我们从这里开始要注意,佛经也好,任何古代中国或者印度的,一讲到物理的事情啊,到了现在有两千多年,照西方的计算,我们一千九百八十二年,这是欧洲人西方的人的计算历史年代,就是从耶稣降生算起,也许降生以前都还没有算。所以们我们现在喜欢用一千九百八十几年,把自己的当 祖宗的人啊硬拉下来当孙子,不是味道。我们中国人很奇怪,本来是祖父,结果愿意做人家的孙子。这是顺便讲到的。

    我们晓得这些科学的观点在印度也好在中国也好,两三千年前的科学观点,老实讲,包括《楞严经》同这本《成唯识论》他的论辩里头对于物理科学,不完备,有缺陷,不够高明。但是我们年轻人不要忘记了一点,在两三千年前,他们有这样的对物理科学的观念,那是非常非常的进步。从我们今天开始倒转去说,两百年以前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怎么佛说的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现在相信了,看起来只觉得他的论辩的内容不够充分,实际上自然科学,物理的声、光、电、化四个分类,归纳起来,物理方面科学的进步超过两三千前太多了。所以这一段我们看的时候晓得他的不完备之处,同他这个了不起的地方,我们现代人往往读古人的书,会笑古人,他忘记了这几千年中间的变化,所以我们特别提出注意。

    现在他批评小乘的唯物观,道理在哪里?《成唯识论》始终认为心跟物,物理世界、物质的这一切东西同精神世界这一切东西是一体的两面。那么小乘的理论他不管物理世界,认为那个是真实有。所以小乘落于有边,三界有,六道也有,一切皆有。那么得道证果那的有道可得和有果可证。他落在偏空之果的偏差。那么他现在批评他的理论,彼有对色。定非实有,能成极微。他说他们的理论,像《俱舍论》与《集论》这两本论著里头包括了小乘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我们肉眼看的见的物质世界的这些东西,有相对、有见有对的这些色——色法,这包括物质世界。定非实有,能成极微。他说一定并不是真实有存在的。那么能够构成了物质第一个元素,非实有故。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为什么我们可以讲它是没有,空的呢?大乘思想看这物质世界的这一切东西,譬如这个茶杯,这个扩音器,这个墙壁,并不是说它没有,有啊,不过是假有、幻有,不是真实的存在。小乘的思想呢认为是真实的存在。换句话说,拿现在与近代的思想来讲,小乘的思想,关于唯物的部分,只达到十九世纪那个阶段。十九世纪以前承认物质不灭,物质不灭论。所以我们晓得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的佛教那个思想是有偏差的,很危险的。因为他很容易接近唯物论。这个大乘的思想呢,等于现在最进步的自然物理科学方面理论,接近了。物质一定灭去,物质不灭论不存在的。所以现在的物理不承认物质不灭论那是错误的,现在暂时到达了能量互变这个阶段,将来的科学能否再进一步,还不知道,不要把今天的科学作为定论,科学这个东西随时还在推进,今天的定律到明天也许整个的推翻了。这是我们介绍一般的知识。

    他这里讲等于说小乘的思想,承认物质不灭。现在这里反驳他,物质是灭的。非实有故,什么理由?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小乘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最后的形成,也就是最初的形成,是由物质那个东西叫极微,等于我们退回去几十年,或者说八九十年以前只晓得电子,电子中间再分化,这是后来的,这是极微。他说这个唯物哲学的极微啊,若有质碍有物质存在就有障碍,他说比方应该像这个瓶子这个茶杯一样,是假非实,这个茶杯是假的不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许多的元素加上人工、时间、种种的化学作用把它构成来的。虽然存在在这里,它随时在毁坏,天然的环境也随时在毁坏,而且总有一天由有归到没有,所以是假有。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假定你的理论认为,唯物原始最初的这个极微,不像一般物质,它摸不着,看不见,无质也无障碍,他说那等于不是物质的东西。好,我们知道,他现在论辩的是限制于三千年前,一切物质啊用这个感官上看的见、摸得着、感觉的到,物质到这里为止,没有进一步谈仪器的分析。那么怎么样一个不是物理物质的东西集中拢来可以构成瓶子、衣服等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这是三千年前科学的观点。

    又,再提理由,诸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他说物质最初的那个极微,有没有方分?方分就是有没有方向,东南西北空间的关系。不过在这个地方呢他这个方分也不像空间,等于我们现在观念:有没有定位,固定的位置。那个位置是表示空间的分。一切极微有没有方分?必可分析,你说物质这个东西可以一层层分析,现在科学都在分析啦。分析到最后现在是原子、能量,这还是物理上分析出来。必定可以分析的。那分析到最后啊应该是空的,便非实有。这个物质本身最初那个因子那个元素不会存在的。他说应该是这个道理。若无方分。则如非色。云何和合?他说假使最初的那些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极微,没有固定的定位,那你则如非色,它就不像物理世界一般物质一样,云何和合?怎么合得拢来?譬如我们讲面粉做成面包就是物质了,面粉是麦子里头做出来,配上鸡蛋配上水再人工造作才变成面包啊。云何和合?他怎么构得拢来呢?

    他举个例子,现在讲到科学方面的,但是你们不要忘记了接近三千年的距离。承光发影。日轮才举。照柱等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所执极微。定有方分。他说譬如我们眼睛看到一切物质,就靠这个太阳光,夜里因为太阳光明下去了,所以我们人看不见。承光发影。有光就有影子,比方一个柱子在那里,日轮才举。太阳刚刚一上山,照柱等时。太阳的光照到这个柱头,那么很明白的,东面同西面两边一面是光,一面是阴影,影子就现出来。他用眼睛看得到是物质的生灭。承光发影。光一现出来就看到柱头,承就是接受,由光明的照射,我们承受了这个光明,发出来光,产生光的影子。所以照着物象,这个东西的影子。处既不同,方位的立场不相同。所执的极微。定有方分。他说用这个道理证明你所认为最初的物理极微一定有定位,他的文字就是那么讲。

    那么我们首先到手边看他这个论辩,一个观念,一句话我们已经把它批了——不懂光学原理。是讲现象界,假设说一个完全学物理的,这个也对啊,普通拿肉眼看到,这个讲的也对,真正学科学进一步啊就不是这回事了。他而且只讲太阳光,黑夜的光他就没有提到,黑色也是光影。至于说我们肉眼看不见,因为我们人的眼神经没有具备那个反应,没有具备看红外光的神经色素。因此我们夜里看不见,别的很多动物夜里看的见,白天反而看不见,这个要彻底谈啊,到光学的范围。可是有一点,有一个原则非常佩服这些前辈,这些大菩萨们,他在几千年前表达的大原则上同现在科学还是相同的。一个专门学物理学,专门研究光学的范围,他最后辨别这个方分的问题——光有没有定位?他这个论辩承认光非定位,也不受空间的限制,都可以透得过的,这一点可见佛法很高。因为他是两千多年以前,不能拿我们现在的观念(评价)。

    第三条他又论辩,又若见触壁等物时。唯得此边。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诸极微。故此极微必有方分。他现在的论辩固定先建立对方所论辩的要点,认为物质最初那个极微有定位,你那个物质一定有固定的东西。他说比方(这一条论辩的举例)见,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触,身体所感受的到的这些物质,譬如这个东西在身上一碰,就接触到有个东西,这是物质的作用,触壁,碰到墙壁的时候,我们看的见墙壁,看见你身体碰到墙壁就把你挡住,等物时,在这个时候,唯得此边。我们看见也好,身体的碰触也好,只是墙壁的这一边,不得彼分。墙壁的那一边我们没有办法看见,也没有办法感觉到。那么这个墙壁是物质的极微构成,也可以说我们构成墙壁是一块一块泥巴,水泥,一粒一粒很细很细的水泥,再把它分析到最后这个物质空了,这个构成的极微。既和合物。即诸极微。故此极微必有方分。这个墙壁是一颗一颗水泥合拢来,因缘和合构成,那这个极微,就是最初那个物质的最小最小,必有方分应该有定位,应该有它的空间。这里这个方分不能用空间来看,如果用空间看,拿物理学来分析,哪怕我们这个头发根,本来我们这个头发中间都是空的,如果那显微镜一看,我们的头发很伟大,中间的空洞大概是几十辆卡车都可以过去,因为看你放大镜放的多大。这个造物之妙,假使一个头发定点把它分析下来,极微,你说有方分,它中间当然有它的空间啦,任何一个固体的物质分析到最后都有空间的。那么他也是这样认定,这是第四条理由。

    又诸极微。随所住处。必有上下四方差别。注意啊,刚才所以我讲,我们把《成唯识论》这个里头方分,拿现在物理说法就是叫做定位,不能做空间看。如果解释成空间,错了。因为这里有一条有空间,有四方的方位。又诸极微。最小最小的东西,随所住处。它随便放在那里,他一定有四方,上下东南西北这个差别。这就是我们上次提到的方分。一个东西任意一摆它本身不存在方位啊,这个手表摆在这里认为是我的前面,可是在你们看来这个是在你们的前面。立场不同。他现在讲这个理由,不尔。假定不是这样,便无共和集义。那一切物质的东西就不是因缘合集而成,或相涉入。应不成粗。由此极微定有方分。他说你如果认为每一个极微,物质的那个本因,自相干扰涉入,如果这样认为,应不成粗。应该不构成一个物质的现象。比方我们把这个墙壁把它挖一块下来,如果经过分析再分析,泥巴还是泥巴,水泥还是水泥,什么东西还是什么东西,虽然是那么凑拢来构成物质的墙壁,但是他不是互相涉入的,各有各的定位、本为,所以应不成粗。有此理由,这个极微定有方分。

    执有对色。即诸极微。若无方分。应无障隔。所以他认为《俱舍论》《集论》等小乘佛经的学理认为一切有见——看的见,同我们看的见五官觉受相对的这个物质的世界,本身它是存在的,物质世界另有存在,即诸极微它本身是极微所构成。若无方分,假定你认为无定位,无空间。应无障隔,那应该没有障碍了。这个墙壁就挡不住我们,我们人不需要转弯,透过这个墙壁就可以过去。如果真懂得了神通,五通里头神足通的人,那时墙壁山河都没有障碍,那有另外的道理,那可不能拿这个普通的常理做理论的。

    若尔,刚才这个古文的文字,上面讲不尔——不是这样,若尔——假定就是这样。便非障碍有对。他说那不能够叫做有对,无障碍的东西前面是空的。不过这句话有问题,拿大乘的佛学,现在的物理学来讲,我们眼睛看虚空,空就是跟眼色两个相对的,空也是个现象,这个虚空是个物理的,这个虚空不是学佛……(录音中断)

    (认为)前面没有障碍叫做虚空,其实这个完全是光色,真正虚空无体相,看不见的。我们看的虚空是(因为)光(的关系),如此而已。是故汝等所执极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你们所坚持的这个物质的极微一定有定位或者有空间,有了定位与空间,这是个物质,物质就可以分析,绝对可以分析。分析到原子还可以分,到最后电子,电子还可以分,分析到最后是空的,到了空没有办法分析了,物理到这里停止了。那么现代物理正在追求如何空,这个空究竟是谁造的呢?爱因斯坦到了晚年没有办法了,年纪也大了,追不下去了,所以爱因斯坦到了快要老了的时候只好相信上帝,没办法。这个空哪里来的?谁造出来的?那么科学本来要追求后面有没有个老板呢?追求到最后到了空了,没有看见老板,但是空总还有个东西造的,科学上最后没有办法了,投降了。他们所信的上帝不是一般人所信的上帝,就是信天地间最后最后有个功能,这个理论就大,他能够造万有,也能够造空,这个什么东西呢?又能够造出鸡来,鸡又会生鸡蛋,究竟谁先生谁不知道,这个是上帝也解释不了的事。先生男的先生女的,不晓得。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认默这个东西。及时这个道理。

    他说必有方分,有方分必然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后定非实有,它一定是空的。故有对色。实有不成。所以你们认为眼睛看的见手摸得着可以相对的这一切物理世界,你认为物质是不灭的,理论不存在。推翻这个物质不灭的定律。

    下面一层,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虽非无色。而是识变。五识——眼耳鼻舌身,《成唯识论》的本身又来了,这叫前五识。它的工具就是眼耳鼻舌身,这是物质的生理的。同时我们也承认,眼睛是眼细胞合拢来,有蛋白质的细胞,玻璃体的,水晶体的,还有眼神经细的不得了,现在你看眼科的开刀,那么细,当然这是科学的恩惠了,实在了不起。在过去,几十年前,老年人眼睛白内障看不见了就看不见了,没有办法。现在科学眼球的开刀,瞳孔也可以开刀,白内障闭塞了,拿根管子捅进去,那个仪器之细啊,就把眼球那个瞳孔掏出来,这把刀进去,那个刀又小又细,插进去把瞳孔撑开,你说那个瞳孔有多大?在放大镜看像深海隧道那么大,车子都可以通过。然后医生在这个瞳孔上赶快用刀,一刀下去,掉了以后,护士赶快拿过来第二把刀,然后把它放进去弄好,然后又看见了。就是觉得科学的伟大,也可以看出来人的智慧真高,将来可能还要进步,将来眼球可能都不要拿出来,不要开刀了。你说从前哪里发明一个照相机,叫做胃镜,从嘴巴一路这样通下去,一直照到肛门口,然后再退出来。你的胃哪一部分破了,都看到。那么小一个东西,螺蛳壳一样那么吞进去可以照到肛门口。你给一百年以前的老头子讲,他一定说我们神经病:没这个事,那怎么可能嘛。这就是科学的恩惠了,不能不服气。那么我们眼耳鼻舌身,极微所成,由细胞构成。它本身不能看东西,眼睛是个照相机,它本身不能“看”东西,它会照东西。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这个人伤心到极点,或者是烦恼的到极点,譬如说你欠了一千万,明天想溜,自然是个大问题,烦极了。去坐牢或者是怎么办?烦恼极了,晚上座在那里看风景啊什么风景也看不见了,愣住了。这个时候眼睛看见东西没有?如果有个人到你前面你说你看见没有?那位年轻同学讲你看见没有?看见了。这个看见是眼识看见了,意识不管这个人,还是看见了,这是眼识的作用,意识没有配合。假设一配合这个“看见”。是什么时候看见?譬如我举这个例子,这个人欠了一千万,不是台币,是美钞。很严重,我们做大生意的,常常我们注意,和大商人朋友坐在一起,他讲一千万有时候你误解了以为是台币,不是的,那是美钞啊。如果是今天你要搞这一千万,明天我还不出来就坐牢,坐在那里,有个人过来,你正在烦,见而不见,以禅宗来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人不是人,见狗不是狗了。那个时候心里只有烦恼,其实你看到没有?眼识看见。因为意识没有加上,不知道是谁。只有一个影子过来而已,对不对?这个时候什么时间看见?结果看见这个影子了,刚好是债权人,他要来讨一千万,一定看见。因为意识马上配上,不得了,我坐在这里他都看到了,怎么办呢?只好:对不起,到明天早晨八点钟我们再赶去。也许夜里四点钟我就开溜了。只好哄他,这是意识加上的。所以这个无根,譬如你烦起来坐在那里,有时候人讲话,你想别的事,听到没有,听到,那是耳识的作用。你意识没有配上,不晓得这是什么声音。这个人讲你好话一定听不到,假使有人骂你,你意识一定听到了,意识一配上:你怎么骂我,我正在这里烦,是不是。这个人就那么妙。所以眼耳鼻舌身它五个功能本身有识在作用,就是心的精神一部分分出去,因此现代医学在人刚刚断气以前,这个眼睛没有坏,将要断气未断气这个时候,温度还在的时候把眼球拿下来保存,可以移植给别人。这一部分还可以活下来,但是有个道理,要它本身的温度要到相当的时间(程度)。所以,暖、寿、识三位是一体,这个意识没有死亡,他暖气还在,那这个暖气不能看成暖气了,那你说我们这个死人,假设我死,把眼球捐给人家,医生把这个眼球直接拿去就放冰库了,你说不是那个暖气冰掉了?不是的,这个暖是指生命的那个活力,生命的活的那个念力还存在。好,我们这个前五识晓得了。

    前五识分别有单独的功能。千万注意,前五识跟意识要分开,譬如说,身体的身识在哪里?我们夜里走路,人同蝙蝠一样,蝙蝠不靠眼睛的,蝙蝠的眼睛是感觉,不管蝙蝠怎么飞,它一身都有感觉,这里有东西,它自然就过去了。我们人也有啊,夜里走夜路,冷不经前面有个东西挡住,也是有感觉的。不过人不大喜欢用感觉,所以夜里走路啊,不用眼睛的话就碰到东西了。因为人用眼睛用惯了,这身体是有感觉的,这个感觉的功能大概我们手一撑,四面大概到这个程度。那么现在晓得了,用光学在欧美可以造出来,人的外圈就有光。不过光有不同哦,你这个人思想不好,天天想整人害人,这个光照出来是黑的。得道的人那是紫光,或者黄光、白光,五颜六色。我们坐在这里走后,个把钟头,在这个空位子上一照,把你影子还是照出来。现在的科学很进步了,将来在司法上问案,看人说不说谎话,不需要别的了,只要光给你一照,(就知道)你这句话真的假的,那个时候好人坏人大概就显现出来了。那么古人做官的靠看相,罪犯一进来,会看相的官坐在上面看了半天:抬起头来~~~!那就是要看相,看完了以后:嗯,这个家伙命中注定要犯罪的(一笑)。以后啊不是了,以后靠这个光学了,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进步到这个程度。可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已经进步这个程度了。所以我们这里我经常觉得很好玩,我们这里经常碰到人谈:科学科学。一听这个家伙绝对不懂科学,冒充,科学进步到什么程度,连我都知道,他都不知道。尤其你们青年要注意啊,我老头子那么落伍的人都知道,你们现代人科学常识不够那不是把我牙齿笑掉了。那真是笑到了你们,现在人应该具备这个常识。

    好,我们晓得五识身本身,那么以现在观念来讲起呢,到今天为止,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自然科学与哲学、佛法的道理还是两个相对的立场。至少医学上认为眼睛上面有个眼识作用,学医的人学物理的,你叫我勉强相信可以了,实际上不大相信。它这是神经的反应啊,细胞反应的作用。自然物理,生理叫做本能反应作用。只要没有冷却的东西,没有死亡。但是你告诉他暖寿识那是一体的,这个肉体没有冷却,细胞没有变冷。

    大家年轻没有摸过死人,摸过真正的死人你才晓得,人死了断了气,那个肉体不晓得多么冰。摸一块冰块我们觉得很冰凉,但并不太难过,只觉得冰凉。摸到死人那个冰凉感啊,比瓦斯那个冰还难受。你们碰到瓦斯的冰吧?瓦斯开了以后,喷到手上那是冰的啊,手都发麻了。那个死人的冰凉感啊比瓦斯的那个感觉还难受。冷啊,那是完全冷却,所以本能冷却了就没有反应。如果学科学的配上顽固的相信唯物的力量,这个五识他还很不容易了解。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真正的佛法讲到唯识,那是佛法里头精华的精华,到了最高处了。也非常仔细,譬如***一条蚯蚓,你把它一刀很快的砍了以后,这个蚯蚓两头都在动,你说这个时候它心啊,在这一头还是在那一头?一条蛇你刀剁的快,你剁三节,它三节都在滚动。你说这个时候,他生命在哪一节上面?其实我们也一样,假设来的快,一刀把指头砍下来,这个指头,肉还在跳啊,生命还在啊。所以我上次跟你们提到过现代医学,有个人腿切掉了,好多年了,可是他自己觉得没有腿的那个地方好痛,结果没有办法,找医生给他针灸,在好的腿的部分,跟没有腿的那个地方相通的穴位针灸,针灸完了那边也不痛了。这是什么道理?这是真实的故事啊。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你说人死了刚断了气他有没有感觉?是有感觉的,绝对有感觉的。只是他那个时候要告诉我们的话,我们听不见。可是他大声在叫,声音大的很。太大的声音,大音希声,鬼呀,灵魂的声音我们这个耳识听不见的。其他鬼神都听得见,这个越讲越玄了啊。(录音中断)

    大乘的佛法就是建立心物一元,就是彻底唯心,物理世界所谓三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的,这是《华严经》上的话,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研究唯识千万记住《华严经》佛所说的这个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彻底唯心的,整个的宇宙不过是我们心的体相。幻有所变出来的宇宙与万有,这个彻底唯心。唯识之理建立在这个上面。

    现在我们回转来看《成唯识论》原文,五识岂无所依缘色。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还是这四句,我们现有的这个生命当中的五识身,身体的身,这个身是抽象的代表。眼耳鼻舌身那个身是讲肉体。注意哟,所以这里特别让你注意中文,也注意逻辑。譬如我们讲眼耳鼻舌身,这个身是指这个肉体,但是在佛经上说五识身,这个身是变成抽象的名词了。是五识的本身,这个意思懂吧,这是逻辑的问题了。再说这个文字,眼耳鼻舌身这个身是名词,身体的身。五识身是代名词,就是五识的本身,它是个抽象的,假定它有个本身。五识岂无所依缘色。我们这个五识,心意识在眼睛耳朵鼻子,这个时候岂无所依缘色,难道说没有依靠这个缘就抓住这个色,这就是代表物质、物理。我们举个例子,那眼睛来讲,我们这个眼睛,包括蛋白质、琉璃体、眼神经等等,专门讲眼科的学业,分科那就很多了。眼神经同后脑前脑都有关系,人老了,眼睛老化了,没有年轻那么利落了,近视眼变成远视眼了,可是不戴老花镜看小字啊,茫茫然。这个衰老是眼识老了还是眼髓(眼球神经)老了?我们眼识,眼睛里头的意识并没有衰老。它只感觉到现在迷迷糊糊了。痛苦烦恼的是意识,眼识告诉了意识,现在我那个机器啊用久了,它不大灵光了,迷迷糊糊,每次如此,那么意识感觉到和痛苦了。衰老的信号,这个衰老是肉体的衰老,他意识没有衰老,所以人家骂人,你人老心不老,哎,我说:你怎么悟的道的?人本来人老心不老啊,人老了是肉体。所以我们晓得老年人老太太们到了七八十岁,返老还童,就像小孩子一样,我常常告诉朋友,你将就一点。你们年轻人要懂,哎,你说那么大年纪不懂事,因为他那么大年纪,返老还童,同小孩子一样不懂事,所以你要将就一点,将就一点蛮快活的,我们也蛮舒服。你不要把他们当老头老太太,就是小孩子,就是老女孩子老男孩子,不过换个名词而已。此心不会老,识也不会老,老是外色。所以五识岂无所依缘色,他有所依缘色。这个色就是这个物质,这个肉体,最后分析了完了还不是空的啊?当然没有最后一个什么东西。这个身体变出细胞,变出血球,我们认为是吃下的食物营养所变,不是的,是识变。你把最好的营养打在死人身上,他心离开了肉体,那个营养他也不会吸收,心脏也不会活动,所以一切是心识变的。

    好,下面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就是说我们这个意识在投胎的时候,在死亡阶段,这个肉体死了,另外一个生命没有拿到以前叫中有身,也叫中阴身。那么在学理上,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这一点无明莫名其妙,自己做不了主,跟着一股业力的力量转,转到一个男的女的前面去了,最后这两个人我们改个名称叫他是爸爸妈妈。碰到他们两个然后加上自己这个识,所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莫名其妙。没有了道以前这个无明缘行动,始终在转动,这个力量推动这个识投生,变成胞胎。开始不能叫他胎儿,开始的时候就像把葡萄汁柠檬汁什么三样东西和起来放进冷冻库,快要结冻拢来还没有结拢,像鼻涕一样的,识将生时,如果只有精虫卵藏的结合,她不会生出一个人来,不成胎儿。必须要这个识加上,三缘和合。有人问试管婴儿,我说当时这个精虫卵藏在试管里面一碰到的时候,这个识还是加进去了,还是三缘和合。这个三缘和合原理同人工造出一个人来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差别的,实际上在识的境界,中阴境界,看男女两个身体也不过是两个试管而已。

    谓识生时,这个识的本身心意识内在的因缘力,这股力量,你叫他是因缘力,也叫它是业力,是来受果报的。这个业力也可以叫它是习气种子的力量,习气种姓这个力量,内因缘。变似眼等变出来的眼睛,所以能够看。所以你看世界上人的眼睛,你看我们看宇宙万有真妙,大家都是一双眼睛,中国人都是黑的,眼球眼白合拢来,我们都是一样,可是没有两个人的眼睛形态完全一样。你看看,他那个工厂里头不晓得有多少模型啊,那么不同,奇怪啊。那么你说,其他的宗教说是上帝造的,我想想上帝那个造人工厂里大概模型太多了,我这个鼻子不好,当时我来的太匆忙,架子上随便抓一个一弄,没有选一下,再随便把那个眼睛一贴跑出来了,选的不对。你说有些人生来就残疾的,我说你走的太匆忙,在门口跌了跤,破了你也不去换一个,就带出来了。如果那么一想,他这个老板——上帝,也太忙了吧,管那么多,不可能的。照《圣经》上说,上帝照他的形象来造人,那么那个生下来就是瞎的,可见上帝也是瞎的,照他的形象造的嘛。《圣经》这个理论同我们前面……。我年轻时也上教堂,为了追求这个生命的真谛也去祷告,听了半天经啊,问题很多多,然后**那些牧师神父们:信就得救。我说:“我不是不信,绝对信,但是你把握弄的更信的讲给我听听”。“这个你慢慢研究”。好了,慢慢研究,等我研究完了以后再来教你们。呵呵,这个不通嘛。所以研究完了,碰到佛法只好低头了,无主宰,不是一个老板做主,是自己的心识变的,这个里头我们投降了,这个厉害,内因缘力,自己眼睛变。那我们现在怎么看得到,哎,看得到啊,当我生你的气的时候看到你来,那个内在变了,那个眼神都变了,那一双眼睛就是鬼眼魔眼就来了。那希望对你好,拍马屁的时候那个眼睛笑得都向上翘了,内识变了,他外形的色就变了。所以我说你们学佛的不要那个死相好不好,既然学佛天天修弥勒菩萨,没有学佛先修笑嘛,对人多和气。可是大家那时脸型没有变的那么喜相,慈悲喜舍,那个喜相都没有变出来,你的内识都没有转变,你修的什么行啊。那叫做修苦行,一脸苦相。一修行,阿弥陀佛,面带菜色,一脸苦相,这就叫修行人(一笑)。实在不对,你看那个菩萨,你看那个弥勒佛,那多自然啊,那真是慈悲喜舍,所以多跟菩萨学。每天脸松下来,不要紧张,像菩萨那样自然的。一看,一脸,啊哟,一看到,就叫啊哟了那就对了。这就是内识生。所以自己本身长得矮、高、胖、瘦、白、黑,一切都是这股业力带来的。内因缘力变,演变出来,似眼等,这个不是我们真正的眼睛哦,现在我们这个肉体叫做眼睛,变似眼等,不是的啊,你们真的内识他本身有雷达,电视的功能,可以照见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真得了定的人,这个眼睛不起作用了,在定中三千大千世界自然看见,不是这个眼睛哦。心意识自然有这个眼,所以《金刚经》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个肉眼是心意识变出来,注意这个似,相似眼等。所以我们不要搞错了,认为这个眼睛就是我们的眼,那完全错了。因此你们学佛打坐的人,最错误的是打坐的时候看到一点影子还在那里看,哦哟,眼通!眼通!啊,那真是已经迷糊了,更加上迷糊,所以叫做糊里糊涂。这个很糟糕,这个眼睛眼识都是假的,你还在这里看什么。赶快回转来找你的内在。所以有同学们专门在那里玩这些,他已经到了神通的隔壁了——神经病院的挂号处了。千万不能再往下去啊,往下去马上挂第一号。所以佛经你都读懂了你就把理明白了,你就会做功夫了。所以我们这个识生是内因缘变似眼等,因此色等相现。譬如你真正入定了,一切六根意识不动了,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内外一片光明,但是你着相了就糟了,就走入邪道,不走向一片光明。这个色等的相它自然心意识呈现。

    比如我一个老乡,近代的净土宗的大师印光法师的弟子,他的少爷在这里当过银行经理的。出家了,在我们那里世家,一两百年以来的世家,印光法师那个文钞有很多信是写给他父亲的,他告诉我他父亲现在在大陆上,九十多岁,有个人给他讲,九十多岁,他念佛一生弘法一生,最后过世的时候,把脚洗了盘腿讲经,很多人听着,讲完了,再见,走了。一走了以后,整个的房间非常香,不晓得从那里来的香味,好几天不散。当然是阿弥陀佛接引,但是呢也是他心识所变,自然的。像学净土光念佛念了过后,像我在昆明碰到一位念佛的朋友,我到昆明的时候已经距上次见他过了十一个月了,结果他的太太带我进他的房间,整个是香味,还是檀香味,已经有一个月了,香气不散,那都是真事,你像我这个学佛啊不像一般人迷信,我还要检查检查你有没有烧檀香啊,有没有香水,整个看完了实在是没有。你像我的这个头脑不是人的头脑,多坏啊。非要弄个清楚不可,参个透。说不定你把香水放在什么秘密的地方,你说你念佛放香,我要检查检查看。没有啊,真实的。都是内识心所变似这色等的相现。心念的坚固变现出来物理的作用,心物是一元的。

    即以此相为所依缘。跟着心念坚固变出来这个相构成了我们的身体、相貌,我们这一生,活着以这个为所依缘。这个就是我们在所依缘——我见,这个我见是身见。那么你说怎么看出来?看得出来,哪里看出来?你回去照照镜子就看出来了。任何一个人看镜子,东看西看,看了半天还是我最漂亮。还是喜欢我,对不对?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然后觉得他实在比我漂亮,我最好变成他。他这个人差不多精神分裂了,或者是得了道了。一个长成什么样,开始还讨厌自己,怎么长成这个样子啊,鼻子大了一点,耳朵小了一点,不过越看还是我长的好,我还**吧,就会爱自己。即以此相为所依缘,就是得了一千多度的近视眼,看不见了,还是觉得自己的眼睛好。当然现在有人跟你换一个眼睛能够看清楚一点,勉勉强强总算答应了,所以啊都是自己心力,这股业力形成的。

    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但是,眼等根,佛经讲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生理的机能,这对眼睛叫做根。并非是现量境。注意啊,尤其是本院的同学给你们讲过《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你们研究研究看,前五识是不是现量?这里怎么讲?眼等根非现量得。今天不问你们,当着外来许多大士菩萨们不问,我等于出了题目考你们,你们自己回去翻书想想看。答得出来可以举手,你不答就是我知道你答出来,如果没有举手全体打零分。注意,你看不是矛盾吗?研究唯识的注意啊,唯识告诉你前五识都是现量境,并不是讲前五根是现量境哦。这没有错,读书要留意啊,前五根是机能,所以前五识性境是现量境,对不对?前五根不是啊,根是识所变,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相似相啊。今天讲到这里,你看你们问我,再考不及格补考,我这个题目一出又完了。不过关就有营养了,考不出来得营养,因为吃了鸭蛋了(一笑)。眼等根这讲眼,眼耳鼻舌身这个根非现量得,不是心识的现量。不过呢,我们眼耳鼻舌身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肉体的机能,前五识的作用发不出来。所以生死的作用啊,必一半的作用到另外的一半,另外一个无的作用。所以《易经》所谓阴阳和合而道生,等于说心是阳面,这个物质身体是阴面,阴阳合拢来,一物一心合拢来起作用。不然单有一个都是死的东西,都不能起作用。所以空与有、有与空这个中间。

    大家注意原文,不然你觉得听过了我会记住都是空话,自己欺骗自己,一边听一边看,要深思,要进去了,才慢慢有用处,还慢慢有用处。所以说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这个时候我们透过眼睛透过耳朵,才晓得心识有前五识的作用,这个作用了解了以后不是证得啊,是比量知道不是现量知道,还是推理来的。现量知道前五识啊那除非真正定中发神通了,你了解了前五识。前五识真的眼通耳通不靠这个眼根,他本身就知道。所以我们靠这个根而发的(不是神通),你说这个人有眼通,你们大家有许多同修说,哎呀,那个地方有有神通的人。我去看,看完了回来,他们给我报告,我说不要讲,我都知道。告诉你,这个眼睛这个样看,那个样看,对不对?那些人的脸都变了,对不对?我说那都是鬼啊,你们怎么搞这些呢。真有神通的人,他气象就不同。他用不着闭着眼睛,她就看到了,看到他也不会给你讲。(那些所谓有神通的人)还要看一看,嗯 啊 嗯 哦。那是噱头,上海话生意经。这些道理都是比量而知,比量推理来的。此但功能。非外所造。不管眼根,或者眼耳鼻舌身的无根,或者眼耳鼻舌身的五识,或者唯心唯物,都是一个心体,八识,阿赖耶识变的功能。所以现在科学上的功能两个字是从佛学上中国文化中拿出来用。玄奘法师翻译的时候早就创造了这个名词,现在科学上的功能一词就是这里来的。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就是外物,不是物理物质的作用,也不是生理的作用。

    注意啊,研究这些佛学到了这些顶点的地方,你们一听都会忘记,这里批驳了小乘学派认为的离心以外另有物理世界的自然存在,所谓有见有对这一段。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所以认为,譬如父母生我们的身体,假使承认这个理论的,这个身体生下来,这个灵魂应该等到出了娘胎以后啊才钻进去。现在有些外国人研究灵魂学,也认为这样,有些人生下来,在胎儿里头没有带出来,有一点点进入了,等到一出娘胎的时候,这个灵魂像灌香肠一样进来,进来等到这里封了顶了(囟门),就跑不了,被封在里面了。这是一派的说法。佛家道家过去也有,但是千千万万例子中偶然有这么一个例子,有的。那其实是两个生命,当他怀胎那个生命一出娘胎的时候,一离开,脐带一剪掉的时候那个生命已经死了,另外一个生命加入了,闯进来,偶然有这个道理。等于你的房子刚刚修好,修好了以后来不及住出了事情了,最后总算有个人来,正好有个空房子他搬进来了。这算他的了,变乱的时代这些事情特别多。所以啊他这里讲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外面有见有对的事,上面以其理由把他驳了,不成立。但是内识变现。当我们进人娘胎的时候,这个肉体是壮是弱,变成男女、黑白、胖瘦都是前生业力唯识种子带来的。是内识的变现。不是完全遗传,父母的遗传因子是因缘里头的增上缘而已,它本身的种性是亲因缘。

    像我这么瘦小,又矮,糟老头子一个,个人种性因缘不同。所以讲各有前因,莫羡人。一切人生的遭遇是因果的道理。古人的对子很好的,欲除烦恼须无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人生没有烦恼。各有因缘莫羡人,人生生来的遭遇各有它的(前因)。环境何以变得如此啊?是你自己的因果,种子的因缘带来现行因果,现行又加上坏脾气坏心理,加重增上缘,加起来报应非常明显的。所以说内识的变现发眼等识。

    欲除烦恼须无我,怎么样人生才没有烦恼?你要做到无我啊,真正没有烦恼。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一切的遭遇都有前因后果。这个前因后果是上帝给你的吗?是命运给你的吗?不是,命运一切等等都是内识的变现。所以发眼等识。发出来这个眼睛。

    譬如人同样是这一双眼睛,有些读书人看书一目十行,他一下就下来,那不是快读啊,他清清楚楚过去,都记得了。那个笨人的呢?由-此-极-微,记不得,等一下再来。同样是眼睛同样是脑子,他的业力果报不同,内识变现。同样是眼睛同样是眼识,他发出来的功能作用,聪明与不聪明有这样的差别。聪明还不算数,到了慧眼的境界,这么一晃,看都没有看,都已经知道了。那才到了慧眼,已经不用这个眼根了,但是还带一点关系,这么一晃就已经知道了。你以为,“哎呀,老师啊,你看都没有看。”我当然没有慧眼,我有老眼昏花,不过有时候眼睛用惯了,你给晃一下,“知道了,不用再晃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哎呀,老师啊,你还没有看。”我还同你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我哪还有时间啊。那个棺材盖子在那里招手了,那不行啊。

    内识变现。发眼等识。这个名眼等(眼耳鼻舌身)根,生理的机能。此为所依。生眼等识。外所缘缘理非有故。批驳小乘的见解。小乘学派的理论,你不要说小乘很差,不是啊,小乘证果多得罗汉果。只是他的见地没有透进另外一层而已啊,见到了空,没有见到妙有,所以落于偏空之果。他对于佛学的见解把心物分开,变成二元论。你研究西方哲学,像柏拉图还有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等等,按佛法的观点来看,都不过是在小乘和中乘的境界。所以有人说康德的哲学啊比唯识还好,那是外行话。你不懂唯识。康德哲学那一套理论最高就是婆罗门教所谓“梵天存在论”。就是另外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元的,谓之道谓之什么,是这个境界。所以要了解西洋哲学先把印度哲学弄通吧。那么把佛法弄通那更重要了,可是要几十年功力哟,要好好读书啊。不过也不一定,像我们啊二十几岁就把这些搞清楚了,也没有化几十年。不过前生不要加上哦,加上前生那就多了。再加上前生不晓得加到要多少劫,这个不能算。这叫做成本会计,不能用的。******。

    此为所依。所以变了眼睛以后,我们现在生出来,有人头脑笨,有人眼睛有色盲等等。这是前生种性带来的果报,因此这一生有人头脑好有人头脑坏,有人身体好或者身体坏,眼睛好耳朵坏等等,就是变成你的业力心识所依了。因此变成现在的眼识,等等前五识作用。此眼等识,那么小乘认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外缘,不是内缘,是所缘缘。我们讲过因缘有四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叫亲因缘。我们中国人讲投生的灵魂,这个识身投生是亲因缘,种子生现行。父母的遗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时代教育等增上缘。加上所缘缘,由现在我们这个现行再造业,造未来因缘。还有等无间缘,过去生的因果带到现在来受报,现在的所行所为待他生来世的因果,就是等,等流,像海洋的水一样平行的流动。无间,没有间断性,所以三世因果没有间断,等无间缘。这叫四缘,合拢来叫做因缘。

    那么我们本身带来的这个生命,由增上缘所得以后,这一生又造业,把过去的种性如果不加以修正过来,脾气大的也越来越大,心也越来越坏,好的越来越好恐怕很少。染缘易就,好的难,恶缘易染。所以佛门中有两句话:染缘易就,坏的容易学,学好的太难。所以叫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向好的路上走很难。所以我们改进习惯学好很难很难。你看一块布啊染上颜色很容易,把有颜色的布漂白回到本来的白就困难的很了。有时候根本漂不白,等你快要白了,这个布也没有了。哪是你要漂白?所以道业难成啊,这个东西就是所缘缘。综合起来这三种就是疏因缘,只有种性生现行才是亲因缘。现在讲到外所缘缘这个名词,其实我们本院同学大家研究佛学久了的,我们本会的这些同仁同学们应该都记得。你们记不得了?假如再记不得就是抱字下面一个谦了,太抱歉了,这不行。

    所以他批驳小乘的理论,他的眼根是所依啊。这些功能是所依,不是能依啊。能,功能是识啊。此为所依。生眼等识。此眼等识。外所缘缘。他说你们认为这个样子,学理建了在这个上面。理非有故。不合理。不过这一段我们还是要保留,下一次再讲。下一次还是重提这一段,就是所谓此为所依。生眼等识……。因为现在连下去不能中断,中断了观念连不上,所以只好我们早五分钟,等下一次。

    现在开始讲小乘的有关《俱舍论》《集论》方面的这个见地上执着的问题。原文:为所缘缘。谓能引生似自识者。他们的见解认为我们的前五识,认为眼睛耳朵等等是外界的所缘缘作用。他们讲,能够引生,外界引出来,引发自己内在的分别的作用。似自识者。好像自己所生出来的功能。他下面讲,汝执彼是此所缘缘。非但能生。勿因缘等亦名此识所缘缘故。他说,你们坚持认为这一切的作用是因缘里头所缘缘的关系(汝执彼是此所缘缘)。不但能够生出来心意识的分别作用,例如一切因缘等,(有疑问)所以你们归纳起来都是此识的所缘缘作用。现在举例子:眼等五识了色等时。但缘和合似彼相故。非和合相。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眼等五识,包括眼耳鼻舌身,身体的感觉。了色等时,看到外面一切的色相,心里头就很明了,这是什么东西。知道是墙壁、是山或是水。但缘和合,这个是因缘和合拢来。换句话说,眼睛能够看,外面没有这个缘,看不到东西,只看到空。没有山没有水,我们没有看到。你说我意识里头有,那是你第六意识的想象。这是讲实际的,眼等五识了色等时。但缘和合。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山啊、水啊、人啊,一切的东西,似彼相故,不是真实的。譬如我们现在看到人或者你们看到前面的扩音器是这个样子,并不因为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实。似彼相故,好像是那么一个现象。那么严格拿现在的科学观点的论调也是一样。每个人所坐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这个东西的像——现象也是两样。加上我们自己的眼睛,有视力好的,有色盲的,有近视的,有老花的,同样是看这个东西,眼识所了解的都觉得自己看到,每个人并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一切的现象啊四个字:似彼相故——好像是真的一样。非和合相。异诸极微。看到这些东西也是眼睛眼根同外面光色、空间等等(发生作用)。所以眼睛看东西有九个条件,学过《八识规矩颂》你们都听过了。必须要空间有距离,有光色,有眼睛,一切等等因缘凑合起来才能看到。像耳朵听声音,只有八个因素了,一路一路少下来。鼻子闻香味等等,只有七个因素了。《八识规矩颂》讲过的,九缘八七好相邻,一样样凑合拢来,那么这是和合相。这个因缘凑合拢,眼睛就能看东西。譬如有光色,有物象,但是我们眼睛坏了,这个主要的缘去掉一个,那么我们看不见外面东西的色相,当然你的眼睛还有眼识,意识的眼识还能看吗?是能看的。不像我们有眼睛的人看到的色相。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看到前面黑洞洞的,或者白茫茫的一片,他只看到这个。色相的分别不了解,和合不拢来。他说,眼睛看东西,不是一切和合拢来的话,光是一个所缘缘,异诸极微,它同物质的最初的那个极微本身两样。。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本卷结束)

唯识与中观(33卷 )

    原文: “(非和合相异诸极微有实自体。分析彼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

    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时无此相故。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粗相生。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

    彼执不然共和集位与未集时体相一故。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别故。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非粗相识缘细相境。勿余境识缘余境故。一识应缘一切境故。许有极微尚致此失。况无识外真实极微。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

    见托彼生带彼相故。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

    …同一切物质的成分不一样了,一切物质有实,本身自体是真实的。比如我们看一个东西,不但看起来,摸起来也的确有一个硬的,有这么一个三角形的,实在的。有实,有实际的,它的自体的存在。分析彼时,可是我们分析时,似彼相识定不生故,那么分析的结果是:我们眼睛能看东西的眼识的作用,是识的作用,分析结果,好像看到一个假象,有一个现象,定不生故,出不来,假设只知道所缘缘的关系。

    “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所以,例如眼睛看东西是和合相,既然非真实,是虚假的。那么你们的理论就不成立了,所以不可说是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因缘所生,因所缘缘而生,只认为是所缘缘的关系。等于我们看月亮,月亮只是月亮,没有第二个月亮。第二个月亮也有啊,那是我们意识境界的幻想。对此加以说明一下,假设眼睛坏了,生病了,比如角膜炎等各种眼病,有时看一个月亮或东西变成两个,那是病态,病态不属于此限。

    “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先讲文字:不是一切物质本身的那个极微,共同和合来,才能生出、看见这个现象,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假设不是物质的关系,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物质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每一样各作所缘。比如以眼识来讲,眼识看东西,能缘的本身就是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而能缘的本身不是这个眼根、眼睛。能看的这个功能是后面有个东西,是心意识所变的,是心能够看。这个心不是讲我们心理的心,是本体功能的那个心,是这个能够看。那么心跟眼睛比起来,眼睛不是能看的东西,眼睛是能看的这个功能所发出来的,变成所看的第一个工具。所以拿眼睛的立场来讲,眼睛是能看,外面一切人物、山水是所看到的现象。所以眼和外面的色相合和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微相故,看见是看见,但眼识的本身上面,能看见东西的并不一定是眼神经细胞,无极微,不是唯物的功能。

    “非诸极微有和合相不和合时无此相故。”所以,不是一切物质本身,即极微—最初最初的那个物质功能,也即现在讲的原子、电子、核子等因素,但只是借用科学的东西,古人所讲的极微是指肉眼分析到最后,似看见似不看见的那个粒子。他说不是那个极微本身具有和合,和合是因缘合拢,比如面粉、白糖、水和合拢来做馒头、面包,这是和合拢来的现象。我们眼睛看任何东西都是眼睛跟外面色相的和合。不和合时无此相故,若只是眼睛看外面,没有外面的对象因缘和合,我们就看不到。

    “非和合位与不合时。此诸极微体相有异。”假设不是因缘凑合拢来,非和合位,位不是代表空间,但包含空间。比如诸位和我现在在此,我住眼睛一看,就看见大家,大家抬起眼睛也可以看见我。这个现场是和合位,这个空间,不能完全属于空间的范围,还有这个实体、空间和色相,即所看见的。那么当下就看到的这个现象即和合位。与不合时,假设我们抬眼看虚空,虚空是没有东西的,或者我们在黑夜看东西,看不出一个有形象的色相,这个眼识同外面的色相不和合的那个时候。注意,夜里看见黑暗是对外在一切色相不和合,但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那个黑暗。现在不是讲黑暗等等的问题,是讲当眼睛看见一切色相的时候—和合位。非和合位就是没有东西,看不见,与不合时,以及眼跟外面的色相没有和合时。此诸极微,这些物质世界的这些现象,最后的极微的这个东西,体相有异,它的体同它的现象各有各的不同。

    “故和合位如不合时色等极微。非五识境。”因此他说:和合位,因缘凑合拢来看东西,以及因缘不凑合、不合和的时候,外在一切色等——本身的极微,非五识境,就不属于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境界。

    “有执色等一一极微。不和集时非五识境。共和集位展转相资有粗相生。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集论这一派的观念、理论同俱舍也是差不多,中间的差别很小。他们坚持色等一一极微,眼睛所看见的——都拿眼睛举例,声音和身体的感觉同此道理,所以只举一个例子。一一极微,即各种各样物质的本身,集论讲不和集时。中文的每一个字差别都很大,一个讲和合——合拢来,一个讲和‘集’,即和合集中起来。非五识境,不属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境界。共和集位,若等它的因缘凑合拢来,到这个情形,则展转相资,互相变化所引发。比如我们拿眼睛看电灯的光,若只粗看,就只知其亮光的存在,仔细研究,则第一眼看到的电灯光波已经放射消失了,没有了,后来看到的是光波连续不断的放射,所以我们看到前面有光。这个道理就是说明有粗相生,我们认为眼睛看到光是很粗的现象。其实每个光波随时都在生灭中,分析起来是这样。那么集论这一派也是这个道理。为此识境,彼相实有,为此所缘,所以他们认为我们这个眼识看一切东西,外相是实在存在的,光是永远存在,物质的一切是本来的。比如我们打坐时眼睛闭着,不看外面的东西,假设我们觉得看不见东西,那是你的眼根不去看,因为眼皮关起来,只看内在的光影,不看外面,但是外面一切万物的境相并不因为你不看而消失,它们还是自己存在,所以外相———彼相实在有。而外面的有,我们眼睛一抬起就看见,为此所缘,即外界是所缘的境界。

    “彼执不然(他们的认为———内外分开并不一定对)共和集位与未集时体相一故。”比如外面是环境,我们眼睛一抬就看见外面的色相,加上眼识,即我们本身能看的功能,眼睛、色相,共和集位,和合拢来,集中来就看到东西。乃至我们眼睛不看的时候,外面的一切色相还摆在那里。它的体,一切万物的相,同我们眼识的作用,及它的体、它的相是心物一元,本来一体的。可是在现象上呢?

    “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别故。”瓶即瓶子、烟灰缸。瓯即碗,装东西的。外在这些东西极微等者,物质即极微,合拢来构成了此物质的现象。缘彼相识应无别故,眼睛看外面的瓶子等一切东西,了解其一切色相,应无别故,应该没有差别。就是说体相一如。

    “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那么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抬起了看东西,共同相和合集中在一点,在这时起的作用,外在一切一切的极微。各各应舍微圆相故,每一样的东西应该自己本身舍弃了微妙的、圆满的现象,文字上先讲到这。我感觉诸位发生了茫然的困难,这就是唯识的讨厌,所以我一直想把此书新翻成白话,不新翻会看得很痛苦,我们现在跟着文字讲,讲了半天一定听的很茫然,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我们先把文字了解了,等下再做讨论。

    “非粗相识缘细相境。勿余境识缘余境故。一识应缘一切境故。”非粗相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眼睛看东西的粗的现象,缘细相境,有时我们的意识加上分析,眼睛的作用才能看东西,分析到最详细的那个境界,勿余境识缘余境故,实际上眼识的作用还是一个,能够加以分析的,是意识加上的。不是其他的境界引发了我们眼耳鼻舌身识的作用,一识应缘一切境故,一种识,或者眼识或者耳识等等,这个识的作用能对其他的境界都起作用。

    “许有极微尚致此失。”他说你们承认物质世界的极微是自身存在的,那么产生的毛病就多了。这个极微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样在理论上、修证观点上就有错误了。这一段简单把文字过一下。我们看这个《成唯识论》乃至古代其他关于佛学唯识的书,他们批驳小乘观点——承认心物二元,各有各的范围。精神世界是精神世界的范围,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范围,这是小乘的观点。所以小乘人证道可以了自己,没有办法可以真做到心能转物,这个没有办法做到。那是大乘的境界,不过大乘境界也是很不容易。我们理论上晓得心能转物,没有看到一个人修持到达了心真能转物,所以做好小乘境界的资格都还不够。那么这个小乘的认为呢?心,这个识可以了自己,不能转外物,外物是意识心不相应行法,各有各的范围。那么唯识当然是大乘思想的境界,认为心物是一元的。我们听了这句话,身为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我们听了很高兴,很承认,但是糊涂的高兴,糊涂的承认,怎么样是心物一元呢?你说:“但是我绝对相信这个理。”那是你盲目的相信,你没有证到,心不能转物嘛。同样理由,物能转心啊倒很明显。所以共产主义的人相信唯物思想,崇拜共产主义,他们绝对相信物能转心,人的一切是受环境的影响,一切的一切都受环境的影响。乃至假设我们用一种麻醉药给你打下去,你这个人就疯了一样,你说我心里晓得:“哎哟,这是麻醉药的关系,我不管它,我还是不疯。”可是你还是疯了,你抗拒不了,一切物能左右你。比如喝酒,你酒量最大:“我喝酒不醉。”结果还是醉了,会喝酒的人醉了以后:“哎,老兄,你不要喝了吧,醉了吧。”“哎,没有醉,没有醉!”没有怎么会喝醉?他早醉了。所以物会影响人的一切,这是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那么小乘学派承认物质的极微,它不随你改变而改变,它是存在的。但是它同一般的唯物思想不同,他认为自己的心能证到罗汉的境界,心一了了,外物怎么转变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心里得定了,六根大定,肉体也不会死亡,定在那里一万年、几万年没有关系,肉体不会死亡,出定的时候,眼耳鼻舌身五根照样还可以用,同入定以前一样。那么事实上外在的物质已经变了很多,时间变了,一切万物,如这个山过一万年后已经变成平地了,沧海桑田。那么他承认,物质的极微同心的关系是两回事,在了心的时候,物质是物质,心是心,两个不相妨碍。所以现在人所认为的…。(暂停)

    文字古老、艰涩,每一句话翻过来以后,前后上下一直连起来就懂了这个意思,不然你看一句、两句,粗粗的,看不懂。所以这种唯识的经典,那么名贵、宝贵的东西,摆在《大藏经》里,永远是摆在那里给书虫吃的。大家出钱买一部《大藏经》,老实讲永远看不到,很难。因此唯识学变成了极少数有兴趣学哲学、学逻辑,乃至学佛学的专家,对古文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到达了写这些书、文章的人差不多时,而且都学玄奘法师的这种笔调,才能慢慢看懂。因此后世以及现在一般唯识学家的书,你拿到了看就非常困难,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有一个人学唯识的,你们都知道的熊十力——欧阳竟无先生的弟子,已经在大陆过世了,若在也年纪很大了。他写了一本书《新唯识论》,他不同意旧的唯识的观点,他把唯识的道理同中国《易经》的道理,加上儒家的许多观念,自己提出唯识的新的观点,他自己认为自己对,因此自己创造了一个名词——新唯识论。那么这几十年来人们对此的辩论很多,熊十力先生虽然不对,可是一般辩他的人也很难,无论如何怎样批驳他,但对于文字都没有他那么深刻的了解。而且前辈人的读书用力很深,就是(有)不对的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自己在唯识上拿来做功夫,所谓修定、求证那个境界他是没有的,(而是)专讲学理。一讲学理,中间的差别、错误就很大了。那么这段对此研究说明一下,想快一点跳过去,转到唯识学本身我们真正可以体会到,实际上可以用到的多详细分析一点。不过我们既然讲到了,对文字至少照西藏人学佛的观念:过拢一下,就是耳朵溜过去一下,懂不懂还是一个问题,溜过一下。拿唯识的道理讲就是已经进入到阿赖耶识变成种子了,将来不知过多少生——多少千生万劫再转来时,说不定自己拿来这个书一看就懂了,就因为这一次过拢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妨过拢一下。

    “况无识外真实极微。”况且一切都是唯识所变,这是唯识学家的看法。大乘佛法认为‘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心外无法,也就是识外无法。况无识外真实极微,除心识所变之外,物理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极微分子存在。

    “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因此啊,我们晓得一切外在的物质以及我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个作用,都是唯心所变出来。注意这里的唯心功能不是现在思想的心。比如我们现在听讲,前五识,六个识自己体会一下,不要光看书研究唯识,没有用。那么眼睛看着前面,你们看到我在这里,后面这个样子,有个佛像,这是眼识的作用,同时也听到声音,同眼识没有关系,是耳识的作用。总之你晓得自己在呼吸,眼、耳、鼻、呼吸作用也知道,鼻识也知道,嘴巴也知道,咽口水,身体感觉坐在椅子上舒服不舒服,或是空气热一点了,凉一点了,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都有。那么你现在脑子里的思想呢?这个道理我懂了或不懂,这个思想不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现在我们的六个识都摆在这里,自己要体会自己。你不要认为这个意识状态就是佛经讲的心,这个心不是指这个。所以为什么看佛经有时这个心是讲本体的代名词。我们的心是同身体内、同意识、同外在的万物,综合起来那个现象、功能,那个叫做心。所以一切唯心是这个心,所谓‘心外无法’是这个心。比如禅宗韶国师的四句名言。五代到宋朝初,在浙江天台山,后来永明寿禅师同他有关系:‘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据《景德传灯录》)’有人问他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心外无法。那么看起来他的心跟物是两个分开的,心、法两样,他最后加一个注解:心外无法。作为一个出家人住山修道到达这个境界,那是够伟大,够美丽的。实际上他所表达的是心物一元这个道理。我们拿这些闲话说明了‘况无识外真实极微’,一切物质世界的极微相皆唯心所变。

    由此理定知,决定可以了解,自识所变似色等相,我们自己心的内在,自识即心所起是作用。比如意识能够思想,眼识能够见色相,自识所变出来的似色等相,看起来外面一切物质、光色等等现象出来了。这句话我们很难懂,说明心物一元之体。可是有一点,在座的很多同学修道,打坐做功夫的,千万要了解这个道理。很多国内外同学打坐发光或看到什么,甚至有人看到天人啊、鬼啊,害怕的有,欢喜的也有。我们千万要知道,所以《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般若中《金刚经》的道理就那么简单,一切有现象的,都不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切的外相、内相,一切相,不要被现象所转,自心放下,自得清净,这是入佛的境界,《金刚经》的道理。那么唯识呢?告诉我们: 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当你在打坐时,不管你是修净土、密宗、禅、止观天台宗的,坐中所有出来的现象,乃至你觉得身体上的气脉动与不动了,或者因为修静坐身体起了变化。原来身体蛮好,结果这里出毛病,那里也出毛病,有些胆子小的人道理认不清楚,认为这是打坐坐出来的毛病。我常常告诉他打坐不会出毛病,一个人如果打坐坐出来毛病,那么睡觉也会睡出毛病,因为这是休息状态啊。但是,事实上睡觉会睡出毛病,打坐也会坐出毛病,什么道理呢?因为静定到极点,你本身潜伏的没有发现的毛病,在静止的状态之下很快地爆发,这倒是一个好现象,等于自己做了一个身体检查。“哦,原来我身体内部有那么多的毛病!”发出来后或者找医药,或者自己想办法治疗它,并不是静坐出来的毛病。这种现象自识所变似色等相,还是你心意识所变现出来的。那么同样的理由,我们静坐中所看到的这些境界、现象,自己静定极了,还可以看到自己将来或过去的事情,或者你坐在这里,家在高雄、台南、台中啊,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忽然一个灵感了解了,乃至有时现象都出来了,就像看电视一样,迷迷糊糊就看到了。有些是凑起来,拼盘一样,哎呀,为什么我看到什么什么?这样一逗,那个意识就帮你在里头耍花样:哦,有什么事了,结果像是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这些等等我们了解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所以静坐时所看到的一切境界是自识所变,似色等相。

    进一步研究自识所变的表面上看来都是虚幻的,如《金刚经》言,所以不要执着,不要受它的影响。可是若我的智慧是明朗、明了的,不会受这个境界欺骗,我的定力是够的,心里没有动念,好,再进一步研究。现在我在静中的意识,我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六识,为什么突然变出这个现象呢?这个是关键,那么变出现象以后,过后用事实一验证,果然不错。我们在座的可能很少人有这个经验,某人打坐坐到某一个境界,什么事情自己知道了。比如像《外婆禅》的那位老太太,自己在美国独自修持的,她有时眼睛一定,站在厨房里一边做事,一边有打坐入定的境界,好像觉得头顶上有一个东西掠过,抬头一看,果然,外面天空有一只鸟飞过,因为她很定,自己就觉得了,尽管还有房子隔着。那么这个心意识的功能为何如此伟大呢?比如你们看王阳明传奇就知道,他过去学过天台宗打坐,而且比出家人还出家,有一度很用功,也可以说等于出家了。他在那里打坐,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要来看他,他在打坐时已经知道了,而且他时间也知道,第三天中午会到。所以第三天中午他早早就从那个山洞跑到外面那个地方,他朋友说:“哎,你怎么在这里?”“我来接你啊!”“你怎么知道?”“我自然会知道。”这些都是自识,内在心意识所变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个作用呢?这就值得研究了。

    我们研究佛经、佛学,有时抓住一句话对自己的修证,做功夫的见解与进步很有关系。现在讲到: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刚才讲到王阳明在定中,也谈不上是定中了,就是在那个止定、静定的境界上,就发现这个样子。那么普通人就认为这是神通,还不是神通,差远了,神通不是这个道理。这些境界是自识,自己内在心意识的功能所变现出来,相似于外在的色相,属于因缘中的所缘缘的道理。因为它是自识所变,所以在般若性宗方面,如《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这一类,所谓性宗简单地告诉你,就是自性空,这一切都是虚妄幻像,叫我们不去执着,不要认为这个是真实。但是这句话也是有问题,不是真实的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认为的,如梦如幻,佛经上经常有这四个字。所谓如梦如幻,我们懂了唯识之后就了解了,大家读佛经、看佛经,都是自我下的错误注解,佛经说的如梦如幻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样子,没有说如梦如幻就是没有的,彻底空,就是没有,对不对?我们觉得如梦如幻,那是没有的,这是大家错误的见解。当我们在梦中时,梦中是真实的有,不是没有。当我们看到一个幻象时,幻象来的时候,那一刹间是真实的,不是假的,对不对?过后我们讲:“这不是同做梦一样嘛,说梦话。”那是醒了以后讲的,在梦中没有。假设一个人在梦中时觉得:“哎呀,我在做梦。”那他一定醒了。对不对?所以在梦幻中并不是否定一切,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幻象,幻象也是象。所以学般若的人偏于这个空的注解的错误,见解的错误,所以唯识学家来补救。补救什么?幻象这个有的存在是存在,不过这个存在叫‘幻有’,不是真实有。如果认为是真实有,那就错了。比如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个肉体,有这个一切的物质世界,这些也是幻有。不过这个梦做的很长,若我们活了一百岁,这个梦就做了一百年的时间。我若活了二十岁,这个梦就只做了二十年。当他清醒时,当然他就不是这个身体了,觉得前面也像梦一样过去了,实际上是说明一个幻象。唯识告诉我们一切的有不是那个样子的空,是幻有的存在,这是唯识的道理。那么小乘境界的人呢?所谓落于偏空之果,他们的空又不是般若的空,是意识上什么都不管,都没有了,就空到那个地方。把意识空了,认为外界的一切有没有同我不相干,这是小乘境界的,所谓落在偏空之果。偏于空,这个空还是意识上的空。(录音中断)

    性宗般若境界谈空呢,不是偏空,是彻底空,将一切都扫除了。那么佛法里出来补救的唯识呢?落在彻底的空,但也落在一边,虽然把小乘境界的意识空也否定了,空也空,但是毕竟还是有问题,偏在一边,因此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幻有。这两样合起来,唯识的道理在那里?在中观:空也非真空,空也是相对的名词;这个有也非幻有。空非真空,有非幻有。所以佛经上连起来就是四句话: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此我们研究佛学,若不从各种经论详细地讨论,就会很莫名其妙,这四句话讲的什么不知道:即空就是空的嘛,即有就是有的嘛,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的嘛,那讲个什么呢?所以这个中间产生中观的道理,不落在一边,所以叫中观,中观也叫正观。一切法似空,但是这个空里的幻境、变出的色等相不是没有,是幻有。好,因此我们回转来自己做功夫的时候,你在定中,不讲定吧,定太深了,就是我们在静态上,或者睡眠,睡眠是个假的静态,了解了唯识就晓得睡眠是一个假的静态,不是真静态。为什么呢?睡眠、闷绝,比如一个人脑震荡昏过去了,或者是人情绪上、心理上受到重大刺激也可以昏过去,那不是脑震荡是心理受刺激。所以闷绝、睡眠、得无想定、或者是罗汉证得涅槃等等,这些境界是无心位。学了唯识我们知道,上次也考试过诸位,能够完全回答出来的并不多,听过了白听。这个无心位中认为这一切是定态,没有。但是当我们在定中、在睡眠中,自识所变,似色等相,在因缘法上讲是所缘缘的范围,可是它有没有?它真实有。所以你们不要执着,不要认得死死牢牢的,“哎呀,这是我得了神通了,我有了道了!”你疯了,是神经,那是神通的老二、老弟,就是神经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正宗地,自识所变,似色等相。我们在道理上了解它了,就不执着,有没有这个事实呢?也是真实,不过是虚幻的真实,暂时、偶然地过去了。等于我们看电影、电视,是真的么?不是,绝对不是真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完全同真的一样。你不能说刚刚放的电影、电视:“这是空的!”对不起,它是有的,他笑硬是在笑,他跳硬是在跳。这个道理懂了,诸位在禅修静观的中间对一切境界,所谓‘不着不迷’,那就是对了。不但对自修的人,我们在坐年纪大的朋友们都要注意,比如我们年纪大的人,当这个色身肉体机能衰老、变化,快要接近另外一个境界——死亡,即这个肉体生命快要结束了。在从衰老到死亡这个阶段,我们的心灵有时则会返老还童,特别有灵感,这些灵感那里来的呢?注意: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还是心意识所变,因为这个机能衰老了,就出来这个功能,不管你信不信宗教,学不学佛。比如一个老年人自己在房间里会感到好像后面有一个人,回头一看又没有,怕了,有鬼了,大概快要死了,事实上有没有那个东西呢?也许有,也许没有,根本不用理,唯识这些道理学了之后,这些不用怕。就是鬼又有什么怕?它站在你面前,吐一个舌头那么长,脸变的红红的,你也可吐给它看看啊,比一比谁的长,虽然我的比你短,但我可以打你,你那个身体是空的,也没有关系嘛。这有什么关系?等于我们看到一个很丑陋的人站在前面,讨厌是讨厌,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一切都是唯心识所变。比如今天一个朋友问,年纪大的人有时眼睛看到黑影子、点点零星的光,在医学上专门有这个病名。这是因为眼根,视觉神经衰败而发生这个现象。中医讲是肝脏、肾脏功能差了,中医的眼科不管视觉神经不视觉神经老化了,他是补肝,培养肾脏的功能,使你恢复。西医也对,只管把你的自主神经强健起来,这个病也可以慢慢恢复了。这是讲定的道理,哲学的道理,修持的道理,就是眼睛生理的神经衰老了,发生这个毛病,那是色法,色法何以衰败?也是自识所变,心物一元。所以啊,这些道理有许多人问:为什么我做功夫不上路?道理不清楚,若道理清楚,心里非常放心了,刚才讲看到这个影子,那是唯识所讲的带质境,有没有这个鬼呢?不一定。用我们普通人的话就是夜路走多了,总要见到鬼的,哈。为什么夜路走多了就一定见到鬼?不是的。你精神衰败了,突然看到一个其他的幻影,我们的意识就加上:呀,这大概是鬼。那个下意识就加上去了。若懂了就没有事,这不过是自识所变,似色等相,还是自己跟自己捣鬼。所以不要理会这些境界,那么一步一步就在进步了。这是讲到这里顺便告诉诸位同学,为了用功,为了深切地了解所用到的唯识道理。

    ‘况无识外真实极微’,由此定知,自识所变,似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带彼相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外界现象,都是唯识的见分所生。我们研究唯识,见分、相分这两部分要搞清楚,那么看到外界的一切现象就是相分(念份)。见分是我们心体能看见的功能,是自识所变,变出物质世界的色等相,为所缘缘。见托彼生,是见分的功能感受到外面的影像,彼即它,物理的这些作用。拿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精神的部分跟外面物质的作用。物质的作用很多啊,比如我们夜里忽然觉得一个人站在那里,一个鬼啊?不是鬼,那是光,光波的振动,光波为什么在我房间里振动?也许是外面马路上的车子或其他物质的影响,那个光波透过来,反映过来一个影动,影动了以后,我们精神部分看到这个影动就:“哎呀,有鬼!”我们的见分托彼相分就发生这个现象。同样的,你坐在这里打坐:“哎呦,我看到菩萨了。”“哎哟,身体升高了。”有些人打坐得粗触的时候觉得自己长的好高好高,好大好大,减肥都减不了的,哎哟,大的比房子还大,高的不知多高。有些人打坐时经过一个境界,觉得自己缩小了,比一个婴儿还小,像中华路买的洋娃娃一样,手一按,头还动起来。觉得很奇怪,自己怕死啊,不要害怕,这都是你身体内部本来已经有许多气机不归元的问题。也是自识所变,似色等相,见托彼生,下意识有这些大小、粗细的观念,带彼相故,这个带就是带质境。带质境是第八阿赖耶识中我们生来带的下意识里的观念,有鬼吧?神吧?平常没有想它,可是它变成那么一个影像在里头。或者我们黑夜看见的不一定觉得是鬼:哎呦,这里一个东西怎么摆错了?自己会害怕起来。那就是见分,见托彼生,受了那个光波的影响,带彼相故,由这个带质境,引发了好像有这么个现象。搞静坐、尤其学佛的朋友应该要了解这个道理。

    就这个现象可以更深入一点,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个生命,现在我们觉得的这个时代,还是如此,也是假的。包括了物质世界的高山、大河,一切的物质,包括我们现在坐在这个椅子上的身体,这一切东西都是自识所变,假造的,不是真的。讲理论这个椅子是假的,有一个人动了脑筋,想把铝做成(椅子)这个样子,画一个图,然后拿到工厂去制造。做的这个椅子的皮也不是真的,有一个人懂得化学,动脑筋把它画出来,做成一块块皮的布样,然后裁剪、缝拢来。见托彼生,这也是唯识所变,所以这一切都是假象。包括我们这个肉体,是我们的两位工程师给我们做的——我们的爸爸、妈妈,凑合拢来做成,虽然我们现在活着,但早已不是刚出生时的我们。十二年换一次,连骨头的每一个细胞、极微都换了,十二年一个轮转,都换了。如果我们活了几十岁,不晓得换了多少次了。可是父母看到我们也许还认识,还是那个样子,是我的孩子。假设我们老年回去,父母还在,他们说:“是啊,是我们的孩子。”你问他们:“是刚生下来是样子吗?” “绝不是。”只有个影子还在,这个模子还差不多,大概那个样子,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带质境,幻象,不真。

    “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所以真正的识变,心识的变化,这个心识代表了三个东西啊,我们普通经典上用三个字:心、意、识。严格讲起来三个字有关系的,所以看禅宗的语录,经常提到老和尚们说参禅:‘离心意识参。’我小的时候经常笑,我年轻时比你们狂的多了。二十左右时参禅,我最讨厌听这句话,什么‘离心意识参。’我说:“离心意识,我还参个什么?我早成功了!”我从来不受这种骗。哎说:‘离心意识参。’坐在那里是浪费精神,离心意识就已经证到空了嘛,还参个什么?说‘念佛是谁?’“念佛是我啊!那还用参啊?念佛本来是我啊!”“哎呀,不是你。”“怎么不是我?”“佛说的是非我。”“那你拿真我来给我看看?”这是空话。但是禅宗这个话对不对?它是一种教育法,遮法。把你四面围起,闷着,憋着,同蒸馒头一样,四面封住了,由你的智慧自己透出来个东西,找到自己的本来,这个教育法是很高明的。如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禅宗的教育法就是孔子的。所以禅宗的老师没有告诉你这是什么,否则就不对了。你说到禅宗老师那里求个法,给你印证一下,那就不对了。所以有些青年自己参禅,写信来要我答复他,我就告诉他:我也不会禅,你找我干什么?我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印证,我也没有一颗印,冬瓜狮子印都没有,冬瓜、肥皂刻的印给你啊?印个什么证呢?这个东西要靠你自己出来。禅宗的教育法是四面给你闷住,一切给你否定,你自己找出来个东西,教育法非常高明。真的教育法是孔子讲的‘不愤不启,’这个教育法是刺激你,明明晓得你很好,古代人的。现代人不走这个路子,现在人是:“孩子们要鼓励。”我说:“鼓励个屁!”越鼓励越坏,你好,怎么好?“哎,差不多,再努力一点就可以了。”这个不行啊,因为不行,刺激你努力,你说不行,“哎呀,他说我不行啊,…”那这个孩子没有出息。为什么人家给你一个打击,你就不会犟起来?说你不行,“我非行不可!”那行啊,那就是禅宗所取用的这一类的教育法。所以心、意、识三种是不同的,所以禅宗讲‘离心意识参’,离开了心意识我还用参嘛?那个参的不是意识嘛?绝不上这个当,嘿!这是讲我个人的观感。

    现在的人很奇怪,搞了半天很乖,在大学里看到的。过去我们上大学时,哎呀,歪担正坐的,夹本书那么坐,看老师讲话,歪着脖子,并没有对他不恭敬,真的老师学问好的,确定了,坐的很好。从古到今,有些老师就是老师,同留声机、录影机一样,可以放着,但是听听…。那种状况之下,他自己受这种教育都因为他自己透出来的智慧,任何一个老师没办法给你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讲唯识,我现在冒充当老师,坐在这个台上,我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东西,只是把古人,佛也是老师啊,佛经的记载,他是告诉你这个经验,这个道路,你自己要去透出来。所以叫现代人去‘离心意识参。’非常乖。我们看现在的大学生都很乖,一堂下来问:“有没有问题啊?”保险一声不响。哎呀,十几年前这里大学刚刚开始,我去上课,觉得不是那个味道。上堂还要点名,看来不来。有时还要训导处的跑来站在旁边点名。我一看:“干什么的?”“点名?”“走开。”我上课靠你来点名,押解来,那我不要教书了。我说:“我教的好,他们自然来听,不要听的请走开。我也不要他学。靠你来点名,不是给我丢人嘛。”过去我们在大陆上当学生、教学生时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爱听就来,不来就算,你考试题目做得出来,结果拿得出来就行。结果我不听,到图书馆研究,结果写出来也不对,讲出来也不对,你研究个什么?现在学生很乖,学佛的一样,你叫他‘离心意识参。’他坐在那里,真的在参了,要离心意识,你怎么能离的了嘛,这好笨啊。所以这些人要学禅就去馆子里做顾客差不多,馆子里菜端上来,又香又甜,那你在馋嘛,什么禅啊。心是讲心性的本体,意就是我们的思想,识是意的前面,浮面这一层,所以能够分别,能够起作用。所以我们常常比方心象大海水一样,意是大海起的波浪,识是波浪上面的浪花。等于一个照相机,影像一来就反映过来,那个是识,这个机器调整大小、精度的是意,心是我们这个人拿个照相机看,心意识这样三重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晓得,一切的变象,开头时,这个先头部队都是识变的,识在起变化。所以在识变时,识的变化随量大小。等于刚才拿照相机来比方,拿照相机对着那个景象是识,后面这个意起作用了,“哎呀,这个镜头好,要把它照下来。”量的大小、高矮、或横竖、或全身半身,随量大小。顿现一相,咔嚓一声照下来,顿现,这个影像进来了。不要光听故事啊,要回转来用心、脑把这个道理搞清楚,那么我们听一点课啊就不浪费,不然我觉得很可惜嘛,自己要有用处。所以识变时随量大小。

    我们连带地想到佛经上的几句话,《楞严经》上的几句名言我经常引用,年轻的同学们始终记不得也不懂,“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寻业发现。”比如,同样一个境界,同样一件事,《楞严经》上的这几句话是彻底的科学与哲学。比如讲地水火风等七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这个性即心性,本体的功能,我们一切众生这个自性心本身的功能,它具备了物质的作用,一半是心,一半是物。所以自性就有火,就有燃烧的能力,因此我们打起坐来若真得了定,一身一定发暖,所谓得三昧真火。你说这是电能加过来的?没有。“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空里就包含了那么多的东西,所以若真达到空的境界,他的无比的功能、神通、智慧都发起来了。所以六祖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是我们凡夫没有悟道之前呢?“随众生心”跟着我们心量的大小,这个生命功能的发展就有大小不同。同样在读书受教育,有人成绩就好,受了教育之后,自己的智慧触发了,比老师还要高明。他是心量大,他的成就就大,心量小,成就就小,“随众生心应所知”的范围的“量”,量有大小,就有多少。那么这个是怎么来的呢?都是自己的,并不是上帝给你的,也不是老师传给你的。所以有一位同学一天到晚要老师传他一个法,实际上我真的没有法,我只有白发。你要我传法,我传两根白发给你可以,不过我还很爱惜我的白发,我还舍不得剪给你呢。给个什么法呢?一天到晚你在这里听课,讲的道理就是法,还有什么法呢?你懂了自己就有法了。所以啊,众生自己的所知量不够,所知量的大小是寻业发现,那是怎么来的?不是上帝给你的,跟着你自己的业力功能发现。所以真正告诉某人佛法,他反而反感了。比如有些同学发生这个问题,旁边的同学很生气,我说你生气什么?寻业发现嘛。他的业应该如此,要堕落让他堕落,要升华让他升华,上帝都拉不住,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一天到晚喊老师有个法,老师有“白发”。若当了和尚就是‘没发’,当了发‘失’了,因为没有头发,空的了,告诉你的都是法。所以“寻业发现”这句话庄子也讲过,庄子讲过四个字:“咸其自取”,都是他自己捣鬼。

    所以说识变的时候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自己唯心识变化,并不是另外有其他一个东西,或者是上帝,或者是鬼,或者是神帮忙你变。比如衰老,我们在座的大家都老了,你们年轻人也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老啊,你妈妈生你时多漂亮,那里像现在二十多岁那么老,不相信自己拿小时候照片看看,一定有感叹:好老!二十几岁了。不要等到我们这个时候才叫老。这些的变化,比如我们老了,难道谁使我们老的?自变,非别变作。并不是别人能够使你衰老,也是你自变。当然你说我发胖了,那是吃多了,要减肥。哎,我经常反对这个话,并不是我瘦就反对,根据学理少吃饭会更胖,这就是不吸收了。因为不吸收了,不变成血,营养吃进去,米也好、饭也好、面也好,不吸收变成血,而是变成水分多了就发胖,所以跟吃多吃少没有关系,这个还是自变。学佛要用得上,这个变胖、变瘦还是识变,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所以真有功夫的人,变高、变瘦、变胖是可以唯心操作的,不是不可以唯心操作的。众多极微合成一物,所以并不是另外一个主宰变出来、做出来的。也并不是很多的极微因素构和拢来做成的。那就推翻了因缘所生,承认因缘所生,现象是因缘所生,但是因缘所生的最后那个功能是唯心唯识所变。

    “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现在批驳总论,认为佛过世以后,佛的弟子们分宗、分派,那些功夫、见地不到的小罗汉们后来年纪大了也做了大师了。因为真正的大师过世了,小师父们老了就变成大师了。有很多弟子跟他学法,每一个人都有派别,等于孔子的弟子——子夏、子贡啊各有学生。其实老师们自己并不想当老师建立派别,可是弟子们要捧啊,不然我们这个老师不及其他的老师要丢人啊,党派就是那么形成的,很可怜。所以每个宗教教主,耶稣也好,孔子也好,你若有神通叫他来问问,他原始只想教化人,他并不想当那个老板,坐在上面抽香烟,他并没有想给人家那么多的香烟,乃至檀香,一天到晚给他乱熏,熏的脸比我们抽烟的还黒,他并不想当这个教主。教主都是下面捧出来的,因为捧他当老板,我们就有饭吃。世界上的领袖有些是很可怜的,懂了领袖哲学的人晓得当老板的苦,所以我一辈子不愿意当人家老师,当了老师自己下不了台,我不想干,学生说:“你不当,我就不行了,我怎么办?我得拿你的这个招牌出去闯啊!”为了可怜他们吃饭,只好冒充:“是啊,是我的学生,很不错。”只好如此,这个东西不好玩的。所以我常常说这个道理只有曹操懂。人家劝曹操:“你不要干了,何苦呢?”曹操说:“我知道,一下兵权为人所害,我若不干,这个东西(头)就不属于我的了。”为了保护这个,为了保护我的部下,我要干下去啊。世间法、出世间法一样,都是这个道理。因此那些弟子们形成了派系,但见地、功夫差,因为把心物一元分成了心物二元论。坚执这个粗色——物质有实体的,就变成了唯物论,物质不灭。哎呀,他说:他们搞错了,佛说极微啊,佛他老人家在世时讲过这个极微名词,物质最后那个东西叫极微。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现在叫电子、原子、质子。将来叫什么子就不知道了,将来叫裤子、褥子也不一定,那科学的慢慢去研究吧。反正佛那个时候物质分析到最后是有个东西,叫极微。佛经为什么提出这个极微这个名词?令其除析,他是告诉他的弟子们做功夫,注重于分析。你看佛是非常科学,告诉你物质本身是空的,物质分析到最后—除析,到了最后是个极微,好像有,好像没有那个东西。分析到此,让我们了解物跟心的关系,所以佛创造了一个名词叫极微。可是佛的子孙们,这些徒子、徒孙没有高智慧,出来一个极微,一个名相,就抓住一个名词。所以他要我们了解,非谓诸色实有极微,他说佛并不是认为一切物质的后面真的有一个物质不灭的那个物质存在叫极微,这个观念的错的。诸瑜伽师,瑜伽师即现在的Yoga(瑜伽),但并不是手这么动,这么跳的瑜伽,或者这么一比划,这是身瑜伽——运动的一种。真正的瑜伽是心瑜伽,修禅定的功夫有成就才叫瑜伽师,瑜伽即所谓相应,心物一元相应,到达那个境界。

    以假想慧,他说一般有修持的罗汉们,修持心瑜伽,以假想慧,那不像佛,佛有佛眼、慧眼、法眼,真看到物质最后的那个东西,而瑜伽师们是在定中推理到那个境界,所以以他们假设的想象,但这也不容易啊,也是智慧啊。注意这个名词:假想慧。所以艺术家、文学家有他的意境啊,所以音乐家、艺术家是孩子时,当父母的:“哎呀,好好的算了,培养什么?不要别的希望了,就去做他的什么音乐家、艺术家吧。”他躺在那里可以想半天,他已经进入神经境界,也就是神通的境界,他进入那个幻象境界。你看真正的音乐家,他听到什么都是音乐,乃至在车子的“轰隆”吵闹声中他可以产生音乐的曲子。父母不懂啊:“哎呀,这个不对啊,怎么不去读书啊?这是干什么?神经兮兮的!”完了,他的灵感曲子给你打断了,本来是贝多芬,后来给你一骂变成芬多贝了,那就糟了。一个画家也是这样,搞艺术的人是古里古怪的,所以艺术家我们老远就知道是艺术家,是要像他。所以艺术家一定要发狂,其实读书人哪个学问好的不发狂?像我们也是疯子啊,一辈子拿本书啃呀啃,高兴得又点头又摇脑袋:“对、对!”对个屁!什么是对?这都是你在那里想的。哎,但是注意啊,音乐家、艺术家的这些境界也是智慧之一啊,所以佛经的名称真好,这种东西叫做假想慧。记住这个名字啊!你们会写文章的又有稿费可以卖了,拿去这个名词就可以写一篇散文。假想也是慧啊,一个笨人让他假想一个境界,他想不出来。比如让我去听音乐,音乐家送我票,我说:“你不要送,我生来属牛,对牛弹琴有什么用啊。”所以画家送给我票,我说:“对不起你不要给我,色盲,看不懂。”实在是我没有时间啊,人家送给你票,你必定要到,到了,有时看对了站在那里就半天过去,所以我觉得非常可惜,因为我还有我的假想慧在那里,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假想慧啊。哈!所以啊,他说那些人以假想慧…科学家的发明完全是靠假想慧。我发现有许多家庭教育孩子,真是把孩子断送了,他有这个假想并不一定是精神分裂或太保,你让他去搞。哪个英雄不是太保出来的?太保就是乱假想嘛,然后又要打天下,又要创业,都是不乖的孩子嘛。但是你好好引导他,假想可以,性子相当于某个假想,就是现在西方的性向问题,他的个性近于哪一面,你告诉他向这里走。任何的学问、创造,不发疯是没有的,一定要到达发疯的境界。那个宗教家不发疯啊?佛好好做他的皇太子不干,偏要把本事撂开,出去坐在树下,剃个光头那么打坐,这是干什么呢?可是他成了一代教主啊,千秋万世。所以不要轻看了假想慧。

    他说那些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对于物质这方面渐次除析,加以分析,分析到最后,那个物质不可以分析了,所以承认假说有一个极微。你要注意,现在科学的定义是一个物质分析到最后是电子、原子、质子,谁给它的名称啊?上帝啊?这也是科学家分析到最后无力再分析而假设的一个名称啊,这个要懂啊,将来再分析下去有没有东西还不知道啊。比如过去老辈子的电子学专家,恐怕现在台湾电力公司的那一批都是他的学生,现在都是电力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就是那位常常来的冯×,冯老先生,中国第一个达到北极探险的人。抗战时中国没有无线电台,我们的老总统拜托他,他从北极回来,在重庆建立第一个广播电台,所以这一般人都是他的学生。他已经过世了,我的一件长袍还是他死后他的太太给我的,他太太说:“他的衣服很多。”我说:“拿来我穿。”好朋友,个子跟我差不多。他自己晓得:我前生是个和尚啊。他这一生也象个和尚,头光光的,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是个和尚,他告诉我:“嘿,佛法我全懂,我都在念《金刚经》,什么是电子?分析到最后完全是空的啊!”所以他最喜欢念《金刚经》,他懂科学啊,“空的啊!”这是他亲口跟我讲的。所以他们分析到最后,那个东西是空是,假说极微。

    “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这个极微—物质的最后犹有方分,拿现在的电脑来计算还是能计算出来,计算出来就是有…

唯识与中观(34卷)

    原文:“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余无对色。是此类故。亦非实有。或无对故。如心心所。定非实色。诸有对色现有色相。以理推究离识尚无。况无对色现无色相而可说为真实色法。)表无表色岂非实有。此非实有。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实有。以何为性。若言是形便非实有。可分析故。长等极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动。亦非实有。才生即灭无动义故。有为法灭不待因故。灭若待因应非灭故。若言有色非显非形。心所引生能动手等名身表业理亦不然。此若是动义如前破。若是动因应即风界。风无表示不应名表。

    又触不应通善恶性。非显香味类触应知。故身表业定非实有。然心为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外有对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于理无违。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世尊经中说有三业。拨身语业岂不违经。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故前七业道亦思为自性。或身语表由思发故假说为业。思所履故说名业道。由此应知。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

    …虽然有方分而不可析,没有办法再分析了。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物质的那个东西就叫极微。

    “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如果把极微再分析,那就是空相,空的,不名为色,就不能叫做是物质了。

    “故说极微是色边际。”所以极微这个佛创造的名字是代表物质分析到最后的,没有办法再分析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定一个名称叫极微。

    “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因为这个道理,应该知道一切眼睛看见、耳朵听到—与六根相对的一切物质世界、物质的东西都是心意识所变化呈现的现象,并没有一个真正物质不灭的东西。(暂停,跳过一段)现在是讲到色法,色即是物理的、物质的、肉体的,这些都属于色法。

    “表无表色岂非实有。”表是有所表示,可以表达出来的,比如说物理世界的颜色。无表色即影像而没有实质、实际的。那么提出问题: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质,但是有表示,可以了解,就是抽象也还是有个象,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有另外有存在的,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有,的确有这个东西,不能算是空?佛法唯识学对此的答复是岂非实有,这些都是空的,假的,没有真的。

    “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实有。以何为性。”什么理由呢?比如我们这个身体即肉体就属于色法,它所能表现出来及不能表现出来的部分,(暂停)代表了本体,是什么呢?以何为性?

    “若言是形便非实有。可分析故。长等极微不可得故。”假设认为这个身体、肉体、形体就是色法,那这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永恒的,暂时借用几十年、几百年,都是骨头、肉啊、每个细胞啊等逗拢来的。可分析故,分析到最后都是单独存在、成立的,因缘凑合变成了这个身体。比如说这个人的长、短、胖、瘦,乃至长等极微,肉体分析到细胞,细胞再分析到最后--没有东西,空的,不可得故,没有一样有形态,有形的东西存在。

    “若言是动。亦非实有。才生即灭无动义故。”假设你认为身体的这些动作,如手会抓、脚会走、嘴巴会说话等这些东西是代表了身体的本性,这个色法的本。这些动作是生灭法,本来并不真实存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做为一生起来,一过了马上就没有了,这个表示完了它就空了。无动义故,动而不动。比如这个手,一天举一千下、一百下,做完了,手还是手。那个动作过了就没有东西,有这么一个形象而已。

    “有为法灭不待因故。灭若待因应非灭故。”这个身体一切的动作,所以这个身体不是我,这是有为法,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都属于有为,有作为。一切的有为法,动作过去之后,不待因故,不待另外有一个主宰,靠因缘生法。比如别人打我,我这个手自然会抗拒,动起来或者逃避,不等待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动作过去之后就没有了,灭若待因应非灭故。所以这个动作,比如讲话时手比划,意识表达完了,手即放下,这个比划就没有了,灭了,一生一灭,这个中间并没有一个自己可以做主宰的。是因缘生法,非外缘,需要有这个作用,它就动了,当下是生灭法,没有了。

    “若言有色非显非形。心所引生能动手等名身表业理亦不然。”假设你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有色,有形色,非显非形,也不是明显的,就是身体,不是这个肉体,肉体里的另外的生命。比如我们现在讲生命的本能,生理学上的科学名词,这个本能也是一个假定的名称。就是这个生命、肉体存在时,它那个生灭不已、生生不已的作用,这个作用也属于现在活着这一段的生灭法,有为法里的一个过程。不能说是这个生命的根本,这个身体死亡后这个本能就看不见了,没有作用了。所以是非显,并没有明显可以表示的,非形,也不是身体的形体。这个生命存在的身体之一切表达、动作、说话是非显非形,是心所引生,心引出来的,唯心的。因此心想就手动,就能动手,心想走路,脚就可以开步走。这些动作就是身体能够有表识的那个作用,这个作用就叫业,名身表业,身体可以表示动作的这个业。这个理论已经接近佛法了,但是在唯识学的所谓见地上,他说:理亦不然,不透彻。我们普通人一听,尤其学禅宗的:哎呀,这个就是佛法道理,一切唯心造。他说逻辑上不对,理亦不然。

    “此若是动义如前破。”他说你若认为身体的这些动作因为反应,手动起来,因为眼睛前面光一闪,眼睛张开,他说这个不是动作,这是因缘生法,一个偶然的反应,马上就过去了。你认为这是真实的形象,这个道理不合逻辑。义如前破,不多讲了,上面这一段已经批驳了,不合理。

    “若是动因应即风界。风无表示不应名表。”为什么呢?身体的动作是随心动,不错,我们心动手就会动。可是这个身体的组成啊,粗的归纳是四大:地、水、火、风,两三千年前佛学进一步归纳身体的构成是由三十六种东西逗拢来的,头发、牙齿、眼睛、鼻子、指甲、骨头、五脏六腑等等,这还是粗的。再分析归纳多得很,那么佛经多半简化归纳为十万八千。这个细胞究竟多少?人的头发有多少根?这很难说,照佛经是‘莫老老’(很多了),假定一个名称是八万四千、十万八千…是形容数量多。比如我们的每一根头发,把它拿下来,里头是空心的,用显微镜放大就可以看到,这个空心里头能容纳多少虚空的数量?也可以说这一根头发的空性等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虚空一样大,无大小、内外、中间之分。这个理论同现代科学的理论差不多一样。若再分析这个身体的动作,比如中风了,或者血压高,闭塞了,气就不来,风界,风即气,佛经用风,道家用气。身体的动作,这个气,我们心想动,但半边风瘫了,气血在穴道走不通了,血还在慢慢地流,气没有,手都拿不起来,想起来但这个手做不到。所以啊,身体这个动作不是本身,应即风界,气的作用,心气相配合。既然这个气、风,不是这个呼吸之气了,呼吸之气是粗的。所以真正修佛法讲到气功,乃至小止观最后讲的息,那个已经不是指呼吸之气了。所以大家拼命打坐,修小止观,就在鼻子里练呼吸之气做气功,那永远不会有成果。那是粗而又粗,外形的,偶然地用一下就过去了。所以真正的气啊,是每一个毛孔自然都在呼吸,我们还感觉不到,这还算是气,还不是息。到达息的时候连毛孔都停止了呼吸,那个才叫‘功’,所谓气真正地充沛了。比如我们看一个婴儿,婴儿也在呼吸啊,我们呼吸用鼻子,肺部在动,婴儿肺部很少动,不是绝对不动,婴儿呼吸动是一直到小肚子下都在动,很轻微的动,假设动的快,这个婴儿就不大对,有毛病。所以真到了风定,气到了的时候,就是充沛的现象,所以入定的人到了那个时候,鼻子的呼吸当然没有了,你放根鸡毛、头发在那里,不会动。因为他的内在充沛了,我们要呼吸是因为我们身体虚啊。身体里头空掉了,所以随时要呼吸补充进来。坐在这里鼻子自然在呼吸,一边看书,一边在呼吸,这是心不相应行法,你控制也控制不了多久。若这个气出去不进来,人马上就死了,或者是进来不出去也死亡,把你闷死了。所以风\气这种东西,分析到最后,无法表示的东西,它也不是物理、物质的。所以既然无形象可表,就不应该说动作后面的气是有所表示的色法,所以气也是无法表达。

    “又触不应通善恶性。非显香味类触应知。”另外有一派的理论,提出三样东西:触、香、味即身体上的感受。你看我们今天大家同上个礼拜都不同,穿的都多了,我也加了衣服,因为气候不对了,湿度很高,即空气里的水分很多,温度并没有太降低,湿度高了所以我们觉得凉。那么我们身体的这个寒暑表已经知道这个凉了,要加衣服,不然受不了,触。乃至我们两个人握手,手一抓到就有感受,即触。这一派人都经过修持,实验过了,认为触、香即鼻子代表的能闻气味,舌头能尝,嘴巴…。为什么唯识将色、声即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可以分善恶二性?所以“三性三量通三境”。这个身体的感觉本身没有善恶啊,舌头闻香的就是香的,臭的就是臭的,有分别但并不一定有善恶啊?为什么把它列入触、香、味的色法、身体方面?前五识当中?列入是因为有善恶的关系,眼睛有善恶还可以,眼睛看色,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好看的,很喜欢,眼睛自己都笑了,如嘴巴会笑。看到难看的那个眼睛就瞪起来,就有一种恨意,同样是眼睛,它有善恶。但这个触没有啊,今天有湿度,冷了,加一点衣服,这个不善也不恶吧。所以为什么这个里头触、香、味通善恶?非显香味类触应知,特别提出身体上的感受,这个感受同香、味一样通善恶啊,中间有差别,不是完全靠意识。我们五官接触东西的时候,有阿赖耶识熏习的功能,自然有所厌恶。比如我们吃菜,有些人偏食,我们喜欢吃的东西他厌烦,你勉强让他吃,他那个味啊,味觉神经自然就反应出来,那个时候并不是加上意识的作用,它本身有的作用。类触,同身体上的感受一样。有些人身体上的感触要经验多了才行,比如我们普通人喝东西总喜又软又光滑的,觉得很舒服。还有人感受不同,他的业力带来的,摸到光滑的东西很讨厌,越粗糙反觉越享受,这个不一样。所以有人把挨打当成痛的,有人把挨打当成舒服的,那么我们心理学上说,这个人是天生的虐待狂,揍他一顿就非常舒服,一天、两天不揍他一顿浑身就发痒,脾气就来了,你打他一顿乖得很,这就是触的问题。你比如说有些古代的文人,现在也有,文章写不出来,那个触一对,嘿,文章就来了。我们有名的×××先生,这个大家都知道,写文章时抱着过去古代太太包的小脚,几天不要洗,一边要太太躺着,把那个小脚用鼻子闻啊闻,文章立刻就出来了。汉代的蔡邕写文章时喜欢拿那个长疮人的疮疤,带脓带血地拿来粘着花生米吃,文章就出来了,哈。触、香、味它本身是有善恶。这些都是一般人自己很少反省过,但每个人都有。比如有人穿尼龙的料子就不舒服,现在的衣服都有点尼龙,所以晚上黑暗里一脱衣服就发电,身上有亮光。像我这个人的触法很敏感,这种衣服一穿就不对,马上换一件,难受,马上觉得不通气了,给闷住了。有些人觉得穿着很拢啊,很舒服,他个性里就‘聋’了嘛,那没有法子,所以是这个道理。

    “故身表业定非实有。”所以身体上能表、无表的本身是虚幻、空的,并不是实有。

    “然心为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然即那么,我们了解了心的作用,一切唯心造,心王。所谓八识是把心的分别作用分开了八个部分来表达,整个的八识不是一个东西,是心的作用,所以八识是讲它的作用,所以叫做法相,即心所表达、作用的现象,所以唯识宗也叫法相宗。那么讲到心性二字,在佛学里另外归类为性宗,不是相宗,是讲心性之体,是般若宗,如《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等我们佛学的分类,一般把它们归在性宗。唯识啊讲有为法,分析到最后,我们一般把它归在相宗,由现象而到达本体。性宗是直接从本体所起而带到现象。所以这里的心是讲心性的本来。然心为因,然即那么,一切唯心造,心是根本,第一。心的作用起了识的作用。所以我经常给大家比方,假设把我们的心性之体比为大海,所谓它起的作用,就是前面八识等等,是心体的用,我们普通叫做妄心、妄想。它起了波浪,前五识的识是波浪前面的浪花。我们去看海水啊,问年轻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年以上不在此限,都很高明了,对年轻同学可以问问:你们看过海水没有?夜里去玩过没有?‘金山夜游,北海一处’都去过啦。那你们看过海没有?海水是怎么样的?你一定答复:“海水,哎,那个浪多大!”对不起,你看的是浪潮,我们没有看过海,深海水寂然不动,流而不流,它不动。我们看的是海水表层上的浪花、波浪、大浪,不晓得几十丈高的浪都有,但是深海的水还是没有动,那还是它的相。至于我们看到的浪潮,画的画或照片照的,那个浪头撞在山间“哗哗”,那只是浪花,“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是表面。那么真正识的作用等于那个浪花,我们一般妄心的作用等于那个波浪,大的浪潮,心王寂然不动。先了解了这个关于心识的比喻,我们研究这个书就容易懂了。那么心为因,令识所变,心动了识起了作用,所以我们心业一动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这个手自然会比划。比如音乐指挥,这么比,这样比,比来比去因为他的心念在动。那个指挥到好处时自己都忘记了,在音乐中自己还摇起来、摆起来,那个声音同他心的境界进入了。所以生灭一来,作用就没有了,生灭相续,转趣余方,转即辗转运动,趣即趣向,余方即各方面,它的动作都可以表示。注意:似有动作,从表面上看起来,人活着好像有动作,会说话,会眨眼睛,感冒了会打喷嚏,气管炎还会咳嗽,这个动作很多嘛,这个身上闹的,都是空的,虚幻的,似有动作,好像有,这些虚幻的动作是表示心动。但是研究唯识要注意,你马上抓住我讲的一句话,不客气,说:“好,像打喷嚏,感冒了气管发炎咳嗽,可我心不想咳嗽啊,我也不想打喷嚏啊,怎么讲是心动作呢?是身的动作嘛,对不对?”这是生理的本能作用,心反而在想:不要咳嗽多好,但做不到。所以表示心故,这个心同上面那个心是不同的,这是讲妄想心,起来那个浪潮的功能,连续不断的作用,不是本体的心。不然这两个心碰到一个头脑很敏锐的,对于逻辑、佛学有分析能力的话,你这个话就错了,这个是心,那个是心。比如我刚才讲咳嗽,伤风了打喷嚏头痛,“我没有想头疼啊,我的心不想啊,心还巴不得马上不痛,但它要痛啊,那怎么说是心动呢?”这个心是色身内在的业力心,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妄念、妄想。所以真正的妄念、妄想是什么?学禅宗、经教、学佛的随便讲妄想,实际上我们没有认清楚妄想。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的那个动作,这个下意识在现在心理学已经到达了不可思意,乃至最新的名词,巧立名目,什么第六感啊,管你第六感,你将来有第七感也没有用,那还都在妄想心中。(暂停)“哎,它莫名其妙地来,有一个境界。”那正是妄想,要认清楚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佛学有一点认识了,不然都是空谈。所以这里讲似有动作,注意,动作并不一定是手动啊,所以你们打坐时各种境界来,乃至看到什么影像,这就是动作啊,都是虚幻的似有动作,就是念动。比如常常有同学来问我:“我坐的很好啊,一点念头都不动。哎,忽然有境界了。”我说:“真的?”“真的啊。”“你看到了?”“看到了。”你说这不是心动吗?第二句话我常常就不说了,要他自己知道,他看我不说了,就同我一样,我姓南,是南瓜,他们是笨瓜,笨瓜又来问南瓜,“老师,你怎么不讲话,究竟为什么?”“我已经答复了嘛。”“真的?”“你看到了?这还不是你念动嘛。”对不对?所以心要认清楚,妄念在动。所以这些起心动念/动作都是妄想心在动,这个名称在唯识叫假名身表,给它定个名称,是身体上能表示出来,有表色,可以表示得出来,可以表达出来,即身表,即这一切动作。进一步说,我们常常讲:“哎呀,你今天精神不大对啊,也可能是疲劳啊。”看相的说:“哎,你气色不好啊。”“哎呀,我看你今天一点精神都没有?”“哎,感冒了,好难过。”马上身体、脸色就表示出来,这些都是身表,身业可以表达出来。

    “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现在分析身体的有表色无表色,表是可以表达、表示,乃至不可以表达、表示。这都是反省自己啊,所以学佛真把自己分析到极点,找出生命的本来,这就叫佛法。所以你们生在二十世纪的在家、出家同学尤其要注意,二十一世纪快来了,今年是1981年,十几年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更昌明,要弘扬佛法,若搞不清唯识法相,你就跟不上时代。因为未来是更科学的时代,每一个思想、动作要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你说酱油和醋差不多,不是,差得很多,酱油是酱油,醋是醋。那么迎接未来的时代,佛法分析最清楚的是法相唯识。语表,讲话是有表,讲话本身是表达人的意思。但是首先我常常跟诸位同学们讲,世界上没有一种言语文字可以表达人的意思,没有,至少我的体会是没有。你看我们想靠言语告诉人家有多困难:“啊,那好可怕!”“哎-呀-,那-好-可-怕-啊!”要这样才懂,你说懂了没有?还没有懂,我们听他讲,“哎呀,那好可怕啊!”脸都发青了,脸都捂起来了,我们还是没有懂,因为懂的还不是他当场的那个可怕味道,对不对?假设言语可以表达人的思想与感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误会了。可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地误会,父子也好、母女也好、夫妇也好,没有哪个不起误会的,因为言语很难表达感情。其实我们靠言语表达感情的成分很少,平常我们的心理构成还是不靠言语,靠态度。(老师做手势)都懂了,这比什么言语都好,所以哑巴的言语是无声的世界语:“哎,这个东西行不行啊?”谁都懂。到外国,世界语是通的,(师比划吃、喝动作)“要吃饭。”“有没有喝的?”谁都懂,这就是言语。真正的言语,语表亦非实有声性,言语的表示,发声、音声的作用是生灭法,靠不住的。假设我们随便很平和地:“啊…”你不晓得我干什么?不过学过佛的人会以为我要念咒子,可是没有学过佛的不晓得你“啊”一声干什么。语表就是单声的发声:“啊…”“喔…”,这是声,不是音。音是拼拢来表达一个意思,那是属于音韵,在中国就是诗韵。我们问这个字念什么?在字典上一查:音什么,不是声什么。比如我们读书时讲: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就是韵母的那一部分。我们现在正在学华严字母,这个道理就要懂得。比如某个字属于‘啊’字部,某个字属于什么部,它是这一类音声里头的,这是个大学问了,所谓音韵之学。语表,我们言语表示也非实有声性,它是个动作,生灭法,为什么呢?一刹那声无诠表故,“啊”就是声,大家现在知道我是故意的,假设我无意之间来一声“啊”,你们一定问:“哎,干什么?”因为不知道他干什么,他没有发音。所以一刹那声无诠表,没有办法解释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表达什么,诠即解释,表即表达,所以声音靠多念相续。“你吃饱了没有?”然后我们懂得:这是你问我吃饱没有。这要靠很多的业配拢来,构成我们意识思想,形态观念表达出来。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单独讲心的本身,你说那个风吹到窗子上,夜里风大的时候,高楼上“呜…”你说闻风它是什么意思?也有人说:“今天的风怎么搞的?”我说:“你去问风去。”我怎么晓得它怎么搞,它是声嘛。所以语表的本身也非实有声性。因此学佛的人要自己观,观察反省。所以人家骂我,诽谤我,那是传声筒过来就算了,没有什么。过来之后始终想那句话,他怎么骂我,坐着那里、睡觉都在生气,那当然神经了嘛,此声是生灭法,早过去了。惠誉,恭维你也是一样,都没有什么。

    “外有对色前已破故。”这个声音的本身是虚幻的,虽然是有为法,诸法无自性,一切宇宙的万象,没有一个单独永恒存在的东西,一切唯心,就是这个本体心,所以这个心所表达的作用,外面若有相对的作用的话,相对色,心非相对色,前已破故,前面已经批驳过了,不需要再讨论。

    “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于理无违。”但是,然即那么,因为我们心意识动了,识变即心意识变出来的作用,似声即好像有个声音,表达我们的意识,那么它是一个生灭法,有好多音声逗起来,这表达了一个观念: 生灭相续,似有表示。注意这个似,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学佛最后学到真如,翻译的太好了,梵文本身也好,这个真如即好像是真的,若你真把它当成真的,那你就上当了,你就不能得道。如来,佛叫如来,好像来了,来而不来,他毕竟没有来。所以我们敲起来念:“如来啊…”念了半天,早就如来了,一念就如来。所以佛在哪里?佛在你那一念的时候,就如来啊,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些翻译的都非常高明而且很美。所以,这些言语似有表示,看起来言语是有表示。比如我们刚才说话,诸位耳朵听的声音,已经快讲了三、四十分钟,每个声音都没有了,你说没有啊,好像我都听到过,听完了在那里?都跑掉了,因为它本空。似有表示,假名,因此在学理上,我们人世间的言语文字上,给它起个名字假名叫做语表,言语所表达出来,言语就包含文字。于理无违,可以那么称呼,在逻辑上也合理,但是这个合理是有一个假设的,不是真实有一个东西。

    “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他说一切言语动作,所谓我们活着的这个身体的表示,有表色,无表色(暂停一分钟)表识这个东西就是表示,所谓表识是抽象的,实际上都是表示。表既实无,表识这个东西实在没有这个东西。比如说假设我们这几十人都很有钱,每人请个建筑师给我设计,我要盖个房子,宫殿式的,这一句话。建筑师拿了你的钱嘛,就坐着画,构想一个宫殿。所谓宫殿就是一个表识,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房子都是假像的,没有实际的。这个表识东西,我们可以叫它是宫殿,也可以叫它是牢狱,人的观念不同。等于一个人住在茅草棚里自己称王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宫殿,对着自己的家人:太太、孩子们,嘿!那个威风凛凛,威风八面,杀气腾腾。若家里是女主人做主,她就是武则天,那也是威风的很,但是这个表都不是真实的。表既实无,所有看得见的动作都是表识,一动作完了,没有了,空了。无表宁实,那个抽象没有表示出来的,古文叫宁,白话就是哪里,宁可即哪里可以。无表宁实,无表示的东西,那里还是真实有的呢?注意这句话。所以我们大家学佛,要修道证果,我问你:那个证果是苹果?番茄?还是榴莲啊?证个什么果?然后我们心里的观念是天天想证果、证果,那是无表识的东西,无表宁实啊。所以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观念,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背道而驰,这个理由要搞清楚,所以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即但是,依思愿善恶分限,可是我们现在活着是有思想啊,有思想中间就有分别,有善恶,愿即愿望,是好听的名词,翻过来不好听的就是欲望,愿跟欲望是一体两面的名称,愿就是欲望。所以我们要发愿即培养你的欲望,好听一点叫立志,志也是欲望啊,我要求达到什么就是志愿。因为人有思想,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假设建立一个名称叫无表色,比如我们的思想也是色法,思想是抽象的,叫无表,无法表达,所以心理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属于无表色的范围。注意,我们是现代人,说:佛啊,你这话有问题,佛啊,你老人家的话有问题。如果佛现在在,我就要问他了:“我们的大老师啊,你这句话有问题。跟你那个时候不同,现在心念一动,那个脑电波放射出来的光可以照相出来,不能叫做无表色,是有表色。”假设你们诸位是佛,我是你们的弟子,我现在问你们,佛怎么答?心念、脑波一动可以照出来,颜色不同,这个人动一个坏的心念,那颜色马上变了。当然我们现在国内的光学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国外已经开始有了。将来的测谎器用不着别的了,问案审查时,真话假话,手里拿一个东西就已经知道了。一边跟你讲话,一边看是真是假。光明爽朗的人讲话时那都是好的颜色,尤其理直气壮的时候,那个颜色好看啊。假立无表理亦无违,那么现在就讲,若我们这样问佛,难道佛答不出来么?他一定答得出来。因为在过去的知识范围内,把这归在无表色,现在科学进步了,心念的动就归在有表色里了,不是很简单嘛,不要迷恍。(暂停)假立无表,到了思想的东西已经是属于抽象了,不是用色法可以表示的,这在理论上是没有矛盾的,违即矛盾,互相违背。为什么呢?

    “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注意,现在讲到唯识的比较中心处了。我们都听过《八识规矩颂》,这是唯识宗的基本,其中有五遍行,存在于任何八个识中: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普通人我们只晓得讲思想两个字,一个名词。唯识中的心理作用的分类:想是粗的,我们脑筋动,每个思想过来,这是属于想;到达思的境界脑电波不大动了,脑的思虑不大动了,换句话说是脑里非常轻微的波动,那个是思。比如我们睡眠的时候会做梦,梦就是一种思的反应,不是想的反应。这个思也可以普通叫做念。比如,假设今天在座的有人欠了别人两、三千万,在现在工商不景气的状况中,尽管坐在这里听唯识,但一个字也听不进去,心里就想:明天怎么办?是脚底抹油呢?还是准备去坐牢呢?还是怎么办?帐还不上!这个时候昼夜不安,睡眠不安,其实也没有人向你讨帐,这是念。等于我们怀念自己的儿女,我相信怀念父母都不会有那么好的感情,最好是怀念自己喜欢的爱人吧,那才是茶里是他,饭里也是他,丢不下来。那是思,很细,自己都检查不出来,那就是念。这里所谓讲‘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属于无表色,道理没有错,这怎么说呢?谓即讲,此即这个问题,或者,依发胜身语,比如我们念佛、讲佛、或者信宗教天天向上帝祷告,嘴里说好话,手合掌,假装好人,想的也是好事,这叫胜身。比如我们打坐,手打印,身体一点也没有作怪,这叫胜即特殊的,很好的身业。那么坐在那里合掌念佛,嘴里没有骂人,当然若念、念、念到三字经—国骂上去了,不大对了,只是念‘南无阿弥驼佛’,口业、语业,胜。善的、恶的,思。种,是种子里,生命带来的就有思。增长是什么?因为人的天生功能里自然有思。婴儿境界有没有思啊?有他的念,婴儿还没有第六意识,分别心还没有,但是不能说没有思。这个思啊,阿赖耶识也有思的作用,有想。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讲,若婴儿生下来笑,“嘠、嘠”或者自己莫名其妙地睡觉时笑,据说是婴儿没有忘记前生的那个境界,因为这个地方(百会穴)还没有封拢,这个身体工具还没有做好,这时他同前生乃至外界的鬼神都有点相通的,所以看到别的很好玩,他就会笑了。等到这个“蹦、蹦”跳的地方一封拢后,开始讲话,第六意识开始,那些境界没有了。若能记得的话,说明这个人的定力很高了,你看几个人能记得婴儿的事情?所以那个境界还有思的种子,等到会讲话,受后天的教育,社会、时代、家庭、环境种种增长。我们讲的天才,就是思的那一念,偏重前生的种子带来的。所以有人对某种专长特别爱好,小孩子几岁就会。想到一个文学的境界,清朝的一个历史学家、大诗人,叫赵翼,他有首诗讲做诗,其实何止是做诗,学艺术、学画、学音乐,修道也是一样。他说:“少时学语苦难园,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小孩子学讲话始终讲不好,只认为是自己功夫没有到,慢慢学,功夫到了一定学得很好,到老的时候才觉得不是学得会的,天才带来的。比如我们学外文或什么,或是这位外国同学学中文,认为工夫到了,我一定能讲的很好。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的同学学外文:“哎呀,你学外语,大概上飞机会叫咖啡、饭来吃。上馆子晓得拿叉子、刀子就已经了不起了,问路会问。你说要学好英文,来辈子再说吧。”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比如我们都是中国人,你们都学过中文,但你们是不是文学家,能写一篇文章使我读了眼泪都掉出来,做得到嘛?“做不到啊!不是文学家啊。”为什么都认得中国字,都会写,为什么你就写不了那么好美的境界?“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种性使然,所以这个种性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普通讲的根基,也就是天才。现在讲思,愿,欲望,这个思想的愿,这是讲我们现在活动的。或依定中,真正入定的时候,四禅八定,得定了,定的境界并不是说没有妄念、妄想,但是不能说它没有思啊,那完全错了。若定到连思都没有了,那你不要学了,那叫顽空,那变成木头、石块了,那何必学佛、学打坐?干脆用麻醉剂或吃安眠药多好,它有思。所以我们晓得佛说饮食吃饭有四种,最后的思食,到了那个时候不需要吃饭了。我们现在的吃饭是段食,手抓来吃,分段的饮食,所以功夫到了,得了定以后,可以不需要饮食,为什么?他可以思食,我们普通讲是有精神食粮,他自己会有那个境界。所以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所以在定中,我们打坐时身体不会动了,至于坐在那里还那么扭一下,“哎呀,我气脉动了,通不过了。”那是造心业嘛,心还在造业,所谓讲气脉,你心还在造业啊,不过是造一点好业,健康业而已,也叫做业。真到了定,身体没有感受,感受的粗受没有了,那才叫做定。所以你们打坐时,你教他某个动作:“老师啊,他在入定。”我只好笑一下,这也叫入定?甚至我们在厕所里蹲着看报纸,半天也不出来,那叫做入定啊?哈,那不是开玩笑嘛。定了以后,止身语,当然不会讲话。恶,这个恶是广义,一切起心动念的现行不动,现行没有。种性的思有,现行的思没有,种子生现行。但是定中有没有思呢?有思,即所谓止观的观的专一境界,就是一片光明,你就是心在观的相应境界中。不动就叫做定,定就是一个境相不动了,超越时间、空间而不动就是止。像我们普通只能讲是修修静坐而已,哪能真做到静?真做到的,定就是止,止就是定。看起来他好像在那里打坐,其实是在那里造业,造个什么业?造个心业,他在搞气,“哎,到这里…哎,到那里…。”这样叫做入定?所以我觉得跟在厕所里看报纸差不多,此法即那法,哈,那不通。要懂得依定中,止身语恶的现行,思立,那不是妄想,专一思定,心系一缘,不动。所以定中的境界并非究竟,故是假有。所以你看禅宗六祖讲不念定慧解脱,是讲本体的理论。大家看了六祖《坛经》,“哎,学禅不要打坐了!”那你开玩笑了,不要自欺了,故是假有。

    “世尊经中说有三业。”世尊即佛,我们这本书是论,佛过世后,这些成就的菩萨,分个阶层,不敢自称为佛,只能说是菩萨,造的著作称为论。因此佛所说的记录始终归为经,这是经跟论的差别。现在我们研究的是论,它引证佛说的话,世尊经中说有三业,佛经上将人的身、口、意叫做三业。

    “拨身语业岂不违经。”假设我们现在认为没有身业、语业,把它们拨开了,那是违背圣教,违背佛的说法,在信仰、观念、逻辑上都是错误。

    “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前面讲,“世尊经中说有三业。”这是另外提出问题,他说:听了半天,你们说身业、语业这些都没有,都是假的,空的,但是佛经上佛就讲过人有三业啊,身、口、意。佛都说有三业,“拨身语业”,而你现在说身业动作是空的,语业也是空,那么意识思想等于也是空的了,你只保留一个思的境界,“岂不违经”?你不是学佛吗?你是违背了我们的教主啦!这位大老师的教义啦!”那么他答复: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他说你的思想搞错了,我并没有讲这个空是没有个表示啊,并没有说空是没有啊,空不是绝对的没有啊,这个道理很重要啊。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一提到空就错误地认为是绝对的没有,比如一根火柴烧完了就没有了,这是唯物论的空啊,佛法的空不是这个。所以东南亚一带的南传小乘佛教,以空为根本的,最后被共产主义的唯物哲学吃掉了,自己都莫名其妙地变成唯物思想的同路人,东南亚的佛教闹了那样一个历史上的悲剧,就是哲学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空不拨为无,并不是像唯物论那样的断见,那个不叫空,佛学叫断见。大乘佛法所谓的空是包含了万有,此万有的种性若引用中国《易经》的两句话说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这个空。所以小乘的佛学把空变成断见,与唯物思想同路了,那就错了。因此这里告诉你不拨为无,你怎么听话都不会?理论都搞不清楚?我没有讲绝对的没有,是空。但言非色,唯识在文字上没有看到一个空字,是讲非色,或非有,不是有。“不要有就是空。”哎,这是你的断定,你的观念错误,他只是讲非色,不是色法。这就是文字的逻辑,一个字都不能差,不能随便下一个字,所以写文章难啊,有时一个字都要慎重地考虑,不像现在写白话文,随便造个名字出来都可以,乱七八糟都行,不行。不拨为无但言非色,那么你提到的佛说有身口意三业,当然有啊,能动身思说名身业,我们那个自性的功能一动,身体作用,身体发出动作,即身体的思想作用,这就是身业。你们学心理学的现代青年注意啊,能动身思,我们那个思想本身也是身业之一。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的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实际上思想就是一种行为;我们的行为是已经表达到外的思想,它两个是一个东西。所以小乘的戒律是针对行为而讲,对思想部分不太追究。如果讲普通的一般法律法理学,即法律的哲学方面,大乘戒律已经涉及思,起心动念已经犯意戒。等于普通犯罪的,看你有没有这个行为,没有构成这个行为,你想一下不免有之,那还不判罪。大乘的戒律,只要想一下就已经犯戒了。你想:“这只笔很好,若给我用多好。”这就已经犯了侵犯的罪,盗罪,大乘思想的戒律有那么严重。所以说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身在造业。

    “能发语思说名语业。”都有个思字,能够发动你要说话的那个动机,就叫语业。

    “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心的状态,心识的状况,审即反省,能够思想的:“哎呀,我怎么那么想呢?你看我怎么想他的包子呢?哎!这好丢人!”心里难过,就是审查的作用。心理学上旧的翻译叫监查意识,我们这个心理意识中有这个监查、审查自己的作用。决即决断,这个事情一定要这样办!比如说,我们学佛打坐,心里想:怕坐不了吧,哎,坐死算了!这是决断。审决,这两种心理即二思,大概的归纳为两种观念。意相应故,这个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讲话,是意识上。因为这两个审、查自己,决定自己的作用,这两种思的作用属于第六意识的作用。作动意故,我们讲五遍行的所谓作意,它能够造做那个意识形态,构成形态,即念观(现在的新词),构成了意识的一个观念、状况。作动意故,它造做了动这个意的动作,说名意业,在理论上的名词就是意业。我们了解的这些,大家学佛,讲修行有多困难,身、口、意三业一动都不敢乱动,一起心动念都在犯罪,都在犯错误。但不要那么害怕啊,我们想的大部分都是善的,他并没有讲善恶问题。现在是告诉我们心理的状态,讲清楚地认识自己,自我的认识。

    “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亦名为道。”所以身、口、意三业能够使我们发起身体、讲话、思想的作用,有所造作,使我们这个念头一动,身体就会动作,嘴就会讲话,或者有思想,有所造作,说名做业。那么这个造作构成的行为,尽管外面没有动作,思想就是行为,这个行为与思想的作用都叫造业,说名为业。佛经上用业,不是罪孽的孽,孽是专门代表坏的,佛学很少\没有用孽字。比如小说上写老和尚骂人:“业障!”即这个业,不能用孽。这个业包括两方面,阳面、阴面、中间性的,即善业、恶业及无记业。等于一只手一样,有正、有反、有中间即无记业。无记业等于我们现在普通讲的下意识,自己都莫名其妙,但那个也是业,是一股力量的作用。是审决思所游履,身即身体的动作,语即讲话的表达,思即思想的作用,都有审查自己、决定自己的作用。你说:“我这个人没心思的,脾气坏。所以有时候自己想不骂人,可是骂了。”不要讲这个逃避的话。当我们心里很急的时候要骂人,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审查决定:“格老子非骂不可!”中间很快,间不容发,一秒钟都没有,你说谁吵架、骂人、打架、杀人的时候脑子不清楚?没有这回事!绝对清楚。所以讲到犯罪的行为啊,若要佛学追究其心理,就非判罪不可,随便怎么不清醒还是要判。你说:“我糊涂了,神经了。”没有这回事。他当时有审决这个作用在。这两样东西审决,包含了善的审决和恶的审决,以及无记的审决,都有这个作用。所以是审决思所游履,就是思想的作用,心理的作用,这是它走的路子。因此它构成行为通人生的苦与乐,故通生苦乐,构成了行为之后,就有果报,叫异熟果。像我们普通讲因果报应,我们都晓得中国人有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这中间有时间、空间的距离。异熟很难讲,我们的《成唯识论》课将来会专门讲解异熟果。现在勉强地讲什么叫异熟果呢?并不是说我现在打了你一耳光,那么三年或八十年后,或者来生我会还打你个耳光,不一定,说不定现在我打你一个耳光,来生碰到一个钉子插进来,莫名其妙地会插进来,不知道。异地、异时、异果而报,所以果报历然。并没有上帝给你做主,中间也没有阎王加以审判,阎王将来也要用电脑,那个来不及。所以你自己本身就是阎王,本身就是上帝,就是主宰。通生苦乐异熟果故,所以身、口、意三业有一个通称,也可以叫身、口、意三道,此道不是得道的道,道路的道,三条路,亦名为道。

    “故前七业道亦思为自性。”麻烦来了,七业道即身三口四,我们身体造业是三种,杀、盗、淫。大乘道不一定把人家生命杀了叫杀,妨碍任何一个众生的动作,使他活的不快乐,都属于杀。不与取就是盗,所以讲佛家的盗戒难办,不是说我偷了东西叫做盗,乃至一草一木,自然界的东西,无主之物,在现有的法律下我拿了不算偷盗,因为没有主嘛,在佛法不然。对一草一木,若有人看到,要说:“我想把这朵花摘了。”若无人看到,至少要叫一声:“哎,对不起啊,我要摘这朵花了。”因为虽然没有人看到,但还有非人知道。所以占用一点东西,必须有共同的知道,这才是不犯盗戒。所以这个多难,起心动念。所以我经常说,我们都在侵害别人,我们这些男士回家,太太给你泡好茶,你觉得应该还是不应该?这是她的劳力泡的,要非常感谢,不然也是盗戒,也是损害人家。所以说任何一个人都在犯盗戒,我们活着就是在偷盗别人。都是别人的劳动、精神,才有我们生活的舒服。淫也是如此,不一定只是男女两性,大乘道讲,过分贪恋一粒米都属于淫。身的三业,口有四业,嘴巴更厉害,妄语,扯谎,真是随时在扯谎。看到一个不高兴的人: “哎,你没有怎么样?”“没怎么样。””你到那里去啊?”“我去前面走走。”实际上你是到这里来嘛,那句话就是妄语。所以绝对的诚实,没有这回事。恶口,我们随时在讲恶口,大声的骂人、吼人,岂止国骂,三字经出笼,伤害人,讲刻薄话。绮语,故意说谎、说笑话挖苦人,挖苦了你以后还还不了嘴,尤其是三朋四友坐在一起谈些话。什么叫绮语?就是陈举终日,言不及义,朋友们坐在一起,一天谈些空话,浪费精神,毫不相干,废话,就是造口业。两舌更可怕,年轻同学特别注意,有许多学佛的年轻同学一天到晚犯两舌戒,这个说过来,那个说过去,然后说:“我告诉你啊,你不要告诉他啊…他说的…怎么怎么…。”他自己觉得:我道德相当好…天天在犯两舌戒,尤其我们同学里要特别注意,嘴巴一天到晚都在这里说。这种口业伤人有时候比身业还厉害。身有三业,造的恶业,口是四业,意有三业即贪、嗔、痴,思想里头的,所以共有十种。这里没有提到意念的三业,身三口四七业道,故前七业道亦思为自性,都是由于思想发动,这个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本身性质的那个性,它的性能是思想来的。

    “或身语表由思发故假说为业。”这里解释造业的业,造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或者身体的动作,嘴巴的说话所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出来是由意识思想来。所以有人说:“哎呀,我忘记了,我无意的。”那是逃避的话,我们有很多学佛的同学经常拿这句话来自欺,所以有时候我就骂他,他故意装不懂,实际上全懂,这样不是修行人。身体、讲话怎么会是无意?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再不然是受人家欺,哪有这回事?一定清楚的。我常常说:我不相信有喝醉酒的人,他真醉了?你拿大便喂他,他吃不吃?他如果吃,我相信他醉了。他绝不会吃的,对不对?你拿他最心爱、最值钱的东西给他:你把它扔掉、撕掉,把银行的存折烧掉,他不会烧的,他清醒的很,所以不要骗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心如明镜,你不要拿话来骗,你不要欺人、自欺了,诸位同学特别要注意。所以身语表由思发,都是由思想来的。所以什么是业?思想本身就是业,要特别注意啊,思想本身就是业。

    “思所履故说名业道。”思想本身走的道路,它的行为即履。思想在内在已经就构成行为了,所以,佛学的名词叫做业道、业、道。

    “由此应知。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所以由于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实实在在并没有外…

唯识与中观(35卷)

    原文:“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不相应行亦非实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如色心等许蕴摄故。或心心所及色无为所不摄故。如毕竟无定非实有。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非实有体。且彼如何知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契经说故。如说如是补特伽罗成就善恶。圣者成就十无学法。又说。异生不成就圣法。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经不说此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为证不成。亦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非情。若谓于宝有自在力假说成就。于善恶法何不许然而执实得。若谓七宝在现在故。可假说成。宁知所成善恶等法离现在有。离现实法。理非有故。现在必有善种等故。又得于法有何胜用。若言能起应起无为。一切非情应永不起。未得已失应永不生。若俱生得为因起者。所执二生便为无用。又具善恶无记得者。善恶无记应顿现前。若待余因得便无用。若得于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诸可成法不离有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故得于法俱为无用。得实无故非得亦无。然依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

    无表、色法,绝对否定了一切有物理的存在。所以现在医学上说:哎,这就是人神经的反应,不是心是作用,这是唯物论调。唯识认为所谓神经的反应不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心的功能,那个属于思的境界。所以说人死以后,最后一口气断完了,体温还没有冷却以前,他那个触和思还存在,不能说是神经的反应,不是机械性的,还是唯心的,那是属于思与触的境界。刚才讲五遍行:做意、触、受、想、思。所以一切都是内识变似色生,心意识的转变,看起来有外表生理上的动作,其实没有神经的反应,神经的反应也是它,也是心的变的一部分的变相。我们晓得其他的大乘经典,大乘经典的华严境界或者密宗境界,换了一个名词,叫做什么?神变。注意,叫做神变。所以大乘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的神变。神变就是神通,一切都是神通了,就是心意识的作用,不是机械性的,不是唯物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没办法,碰到共产党,碰到顽固的共产党、顽固的唯物思想家,绝对是对立的,没有法子。基本的根本哲学对立,它是彻底的唯心。

    正讲到不相应行。我们在《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大家都很清楚的啊----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是与我们现在的心理状况、意识所不能相应,你转不动它的。所以唯识的归纳,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这二十四种都是不相应的行法。第一个得,第二个命,命根,生命的长短、功能这一切等等,都是心理第六意识所不能左右的,属于第六意识不相应。

    在佛过世以后,佛的弟子们分了很多的宗派。所以,一切根本有部讲到不相应的,心理所不能左右的,有很多种法门。到了佛过世以后,差不多在一千年左右,把它归纳起来----不相应行,所谓行,在佛学的名词是属于行阴里头的,行阴就是一个宇宙间一个自然的动能。比如得到一个东西,能不能求得,求不得。普通我们都晓得佛经讲八苦。人生的苦乐不是我们的意志要达到就能达到的,它是宇宙的动能,生命的动能,所以叫行阴。行即动也,在轮转、在转动,分为二十四种。

    现在到了普通过去小乘的佛学,乃至到现在南传的佛教,认为不相应行这些东西,我们纵然修道证果了,得了阿罗汉果,也把它没办法。比方,我们入定,自己的心念里头、自己的境界上没有时间、空间的阻碍,但是外面的时间一分还是一分,一秒还是一秒,你的心变不了它。因此说,是属于第六意识心的不相应行法。

    那么过去的小乘的看法,比如说从舍利弗下来,一直到目连尊者,一直到佛的公子罗睺罗,传扬舍利弗的学派,这些都认为物理世界的事情是我们的心转不了的,所以称心不相应行法。到了唯识学,大乘的菩萨们出来,心不相应行法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心没有办法左右它。但是,在八个识综合起来的心王,一切物理世界同意识不相干的,还是归在一个心王上,归在心的体上,不是不能转,可以转,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个道理在唯识学家,现在在《成唯识论》帮你们归纳,它的原文说:

    “不相应行亦非实有。”先做结论。唯识学家批驳小乘学派的----认为不相应行法,是心不能转的。现在唯识学家告诉我们:心不相应行法的最后,以本体、真如、道体来讲,它也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就是说一切得,注意这个得是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中的第一个,举这个例子,来概括了下面的一切。得到与不得到,得与不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坐的诸位,出家、在家的诸位同学们对佛学都有很深入的了解。比方,举一个现在的事实例子,前一个礼拜,有位老朋友今年八十二,为了他儿女的出国,到美国留学伤透了脑筋,很伤脑筋。最后没有办法跑来,跟我商量很多,刚好有一个机会,我说:“没有问题了,可以解决了。”结果出去了。忙了几个月,差不多忙了一两年,总算把女儿送出走了。在他没有送出以前,烦恼,送走了以后又烦恼。所以他前天来说:“哎,人生啊真是八苦,当时留学办不出去----求不得苦,现在总算办出去了,送上飞机了----爱别离苦。”他说:“哎呀,人生真是的,都在苦中啊!”我说:“你真是通了!你这下真通了,时年八十二,而今天才晓得八苦了啊。攒到一切来了。”我说:“跟着后面还有啊。”他说:“我知道,你不要说下去。”八十几岁就是老、病、死苦了,都要来了。

    像这些都是得,我们想求得什么,不是你心里想求得就求得的。有时候你想不要的,做不到。所以得非得等,包括了很多的意思。非如色心,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啊,这个心脏,我们现在按西方文化来,不讲这个心了,讲头脑,这些都属于色心的反应,色法:四大、生理、心理起的作用。所谓色心在现在的心理、医学上讲就是反应的作用,一切反应的作用。脑神经的反应,心理上的反应。及诸心所,以及我们心里所发生的各种思想、感情等等。体相可得,我们的色心有心脏、有头脑、有思想,有感觉,有知觉,都知道,我们知道。及诸心所,我们心里头想什么,思想、情绪的变化,我们知道。它有体,有相,即有其现象,我们都知道。可是有一个不知道啊:得与不得。比如我们投资下去做这个生意,结果如何啊不知道。我们现在读书,读书以后前途如何?不知道。都说:前途有限,后发无穷,那么,不知道。所以得非得等心不能相应,不像色心,也不像心所起的各种现状,自己可以把握得住,有体有相。这是第一段。

    “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第一个所谓的得,得到与不得到,比如受命根,命根。我们生下来究竟活到几岁?那一天要死?不知道。比如我们前天,这里一位同学突然就走了,第二天早晨突然就死了,死的很快,我倒替他很高兴,干脆利落,一点痛苦都没有。哎,下午还在这里,第二天打电话来已经跑了。没有把握啊,谁能够知道啊?除了有修持的。所以啊,第一个讲这个得与不得先的体相没有把握,第二个是作用没有把握。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但是啊,作用有没有把握呢?没有把握。但是它有这个行阴,还有这个功能。也同我们这个色身肉体一样,脑筋一样,同心理状态一样,这个作用,它的作用。比如我们投资下去赚了钱,看到钱赚回来:哎,得到了。这个作用是有的。

    “由此故知定非实有。”唯识学家说:只有这个偶然的现象,没有实际的自性。得与不得,命根也是一样。我们活着的这个生命的各种,有灿烂光辉的,各样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成就。都是对于这个命根,说:我现在不要叫它老了,我要它恢复到十几岁,或者我要不死,你没有这个把握,除了修道成功的人,学佛的。所以,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死、住、无常这些都是心理上你没办法自己控制的,是心不相应行。但是唯识学家说,它并不是二元论,并不是物理世界的功能另有存在,它的自性也是空的,由此故知定非实有。

    他说这些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如色心等许蕴摄故。”你看玄娤法师翻译的文章要了命了,不晓得他在讲些什么?因为他的一个字代表了很多观念,用古文尤其写这个科学性的东西更难了,所以要非常留心地去读。他说这些东西但依色等,色就是物理世界,乃至我们身体活着的这个现状,分位给它假设地建立这许多名词,给它排列出来。分位假立,你不要把它看成是实在的,只有这个理论,也是没有实体的东西,所以它本性空。此定非异色心,他说这些名称同我们现在肉体的心脏、色心部分、脑筋,乃至我们意识心理状态,心所有,实的,现在我们感觉到真实:我在讲,诸位能够听,就是心所的作用。他说:所以,这些东西看到是外缘的存在,如色心等,同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神经的反应,心理的思想等一样的。许蕴摄故,因此在佛学上准许,许可它,包含在什么地方呢?包含在五蕴里头的第四蕴,色、受、想、行蕴里,行就是永远在动。

    比如我们打起坐来,即使是入定了,没有到三禅天的境界,呼吸没有停止,这个心脏没有宁静下来,血液还在流行,所以你尽管做到入定了,行阴没有定。血液循环还是照旧,呼吸还在呼吸,行阴没有停。这个行蕴啊,你心念空了,它生理上的行蕴没有空啊。所以像这些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为什么叫做不相应?学唯识的同学要特别注意: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这里要点一下,一般大家自己印书啊、自己讲课啊忘记了,这里要点一下。)行法。它是行阴里头的,这个心不相应是第六意识的不相应,但是行阴里头是相应的,所以叫行法。因此这里讲许蕴摄故,准许属于行阴里头包含。

    “或心、心所及色、无为所不摄故。”注意了,句点就是问题啊。不然看这种经典是莫名其妙,念死了,一辈子还是莫名其妙,不留心,念三辈子也是莫名其妙。或心,注意啊!这是讲本体的心,包括八识全体的心。心所是心所起的各种现状,心理作用,包括《百法明门论》中的五十二种心所,都包括在内。及色,色法四大,物理的,生理的。以及无为法,无为就是得了涅槃,证了果了。所不摄故。这些都是属于行阴里所包含,或者真证到了全体的明心见性,这个行阴起不了关系了,脱离了,所以叫解脱。解脱就是把色、受、想、行、识五阴都解脱了。所以五阴解脱最难,不是说你懂了一点禅的道理,会讲几句禅的机锋转语,或者会打个坐,一点都没有解脱啊。你坐在这里觉得在入定,都是在色阴境界里头玩,所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象。”你们说:“气脉通了。”气脉通了是在受阴境界里玩,始终没有得解脱,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证果成佛。像李某说:“哎,气脉通了。”不在受阴中就在想阴中,没有用。那是哄着你玩玩,自己哄自己可以,不是得道。所以心是全体的心,心所及色,色阴解脱了,证到了涅槃无为的境界,那么,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它也起不了作用,也可以转它,心能转物了。

    “如毕竟无定非实有。”到这个时候就是般若所讲的毕竟空了。空了,外境也空了,但是唯识家下的一个名称,一个断语。你们诸位少年的法师们要注意,将来出去说法,尤其将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你要弘扬佛法,特别注意不要乱说的。唯识中始终没有提到一个“空”字,它用一个名词:“非有”,不是存在,不是有。“哎,他说‘非有’就是空。”那是你说的。那为什么不用一个“空”字呢?因为用一个空字你就落在一个空的境界上去了。落在空的境界上还是有嘛。哎,你说:“我现在很空。”那个就是有啊。所以注意唯识中的话:定非实有。

    “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非实有体。”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或者属于其他的实法所不摄故。其他的实法是什么?比如得道证果了,可以转了它,是真实的。那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也不能包含进来。所以其他的假法,我们幻想中的,同它也没有关系,非实有体。因此说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它的本身也是空。这个空是借用的,借用般若中的话来讲。如果站在唯识的立场上,不应该用这个空字----非有,不是有。那么,现在假设一个问题: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上面这一节等于我们现在的人写文章,先写了总论,以逻辑来讲,它是先把前提告诉我们,下面是申述理由,这就是因明的道理。上面提出种子,下面做各种引申的说法。且彼的彼即它,它是什么东西?就是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些是如何知?你怎么样知道?得到、不能得到(非得)等等异色心等,同我们现在的心理状况,乃至我们的心脏、脑筋,这些色身等等。为什么说佛要建立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呢?因为一定也有其道理啊,有其实际的体,有其实际的用。此是提出问题,现在解答:

    “契经说故。”哎,这是佛说的,不是我们乱造的,佛的经典上有。

    “如说”怎么样说?“如是补特伽(cie)罗成就善恶。圣者成就十无学法。”这是一段,要特别地注意啊。

    “又说。异生不成就圣法。”这是第二段,若用现在的版子排印《大藏经》,要重新排过了,这样一句就是一条了。第三条:

    “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你看他这个文字的翻译麻烦吧。若依照现在的白话文讲要好几页,一大堆。他说:为什么说呢?契经说故,佛在经典上说过,如说,佛怎么说:如是补特伽罗成就善恶。先讲名词----补特伽罗,现在讲国语讲惯了,伽念jia,人家说你这样讲不对了,好了,就照国语的办法,补特伽罗是什么呢?数取趣。你们研究佛学,尤其研究唯识的更要注意,唯识没有讲到生死中阴啊,这些名称都不用。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啊,在六道轮回中,有时候行善升天变天人,下地狱,变畜生,我们任何一个人没有得道,没有了生死以前,都在这个里头滚。这个滚普通我们叫灵魂投胎啊,中阴啊,佛学叫数取,自己要抓一个东西,就是死了以后,这个色体一坏,那个出去的没有了道以前,当下不能空了,一念不能空,它又去抓一个东西,抓一个东西即新的生命又来了,跟你结合了----所谓投胎,投哪一个胎不知道,六道轮回,分十二类生在里头滚。数取趣的“趣”跟那个趋向的“趋”是相通的,趋向,自己总是向前面冲,所以在六道轮回里滚来滚去。你把它翻译为“灵魂”,不对;翻译为“中有”,勉勉强强,也不对。中阴身是暂时的,就是讲很短的这一段。比如今天死了,大善人没有中阴身,这里一死,那边就升天,中间没有空到的。下地狱的人没有中阴身,这里一死,早就下地狱了,没有死以前已经下去一半了,没有中阴身。中阴身是不好不坏的,中间,数取趣,还要考虑,不是考虑,依因缘的轮转。这一段的存在叫中阴身。

    因此有人问:那死了以后,中阴身还存在?中阴身的存在只有七七四十九天,非转生不可。有人就问了:那我的长辈死了几十年了,现在假设招灵魂,还能招得回来,那不是还存在吗?那不是。那是在鬼道中的关系。鬼道、天道都有相通的五通,可以跟人世间交通。下三道的就困难了,即地狱、畜生、恶鬼就困难了。那么恶鬼道又包含了另外一种鬼道,这种鬼道还是转身,可是不是中有,与人也有相通,这个道理太麻烦了。

    总而言之,告诉我们:翻译为中阴身也不对,没有办法翻译,因此保留梵文的原音,即补特伽罗,叫数取趣。换句话说:补特伽罗这个名词是代表一切众生。如说,即佛经上讲:如是补特伽罗成就善恶,一切众生怎么叫成就善恶呢?若修十善业道,纯粹行善,死后升天。天有三十三重,不是欲界的三十三天,是色界、无色界,包括欲界。三界的欲界里的中心又有三十三天。那么各种的天道看你行善的程度不同,能够上升为天人。所以我们真正的佛法不是大小二乘,真正的佛法是五乘道: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人乘是基础,十善业道是人乘道,人都没有做好就想成佛,不可能的。人乘道没有做好,上去做天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有时候我告诉诸位同学们,我们学佛的固然皈依三宝,不皈依邪魔外道,乃至皈依天神,我们都不皈依,但是都值得恭敬。我们死了以后能否做一个好的神都不知道呢,得看你有没有这个善行,你不要轻视了它。“聪明正直死而为神。”我们既不聪明,又不正直,连神都做不到啊。要做神要十善业道里有它的善果,得到了善果他才得到了升天之位,但升天不一定是得道啊。所以佛是天、人之师,不但是人间的大导师,也是天人的大导师,那是证得了菩提,天人不一定证得菩提。

    所以补特伽罗成就善恶,下地狱乃至升天的,善恶两个果报完全不同。你说是谁给他做主的呢?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菩萨能够给你做主,都是自业的成就做主。自己在轮回,这个成果就是那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的“得”,得到了这个结果。下地狱的人心里绝不愿意下地狱,可是下去了,这属于得,心不相应,你的意识做不了主。这是解释“得”的道理。

    还有,圣者,即修道的人成就了十种无学法,这圣者是罗汉们证得道的。十种叫做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所以我们没有证道以前,在佛学统统称为“学人”,都在有学阶段。因此我们老规矩,写信给出家的法师、在家的等,下面都自称“学人”。现在不同了,若你写“学人”,人家还以为你吹牛呢!等于是学者,学人变成学者了,这个时代不同了。以前我们写信,比如写给洗尘老法师,我可以自称学人。学人、凡夫,有学之位,不敢说无学,那是大阿罗汉,圣人了,那不需要再学了,那已经到了绝学无为。所以,什么是圣者呢?无学位才是圣者,大阿罗汉们。他们成就了十无学法,哪十种呢?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等等)加上两种:正解脱、正智,这就叫十无学法。得了这个果位,就属于圣者。那么,这些证得了罗汉,修养到达了十无学位,他们硬是得果了,所以叫做“得”。心不相应行嘛,现在我们的意识心天天想证果,你证不到的,你的妄想心是得不到这个果位的,所以是心不相应行。你到了圣者的境界,成就十无学法,那就不同了。得八正道、得正解脱,得正智境界。所谓得,得道得道硬是有个得。你得个什么?又不是得到苹果,又不是得到芒果,它没有个东西啊?又不是钞票,又不是一碗饭,那得个什么呢?它到了那个境界,硬不是你第六意识想求的,求不到的。要一切解脱了,到了,就是“得”。

    又说,佛经上说的:异生不成就圣法。什么叫异生呢?同我们一切众生不同。那现在的话讲是“超越”,我们现在的观念喜欢用这个名词----超越,与一般的人不同,与我们普通生命不同。它不成就圣法,它不需要有一个圣人境界。这句话怎么讲呢?这真是要了我们的命了!哎,玄娤法师的翻译啊,你多加几个字说清楚一点好不好呢?可他老人家就那么翻了,真要了命了。这是说:一般成了道的人不成就圣法,他不觉得自己是圣人。得了道的人说:“哎,我有道啊。”“哎,我告诉你啊,我有道,我是罗汉。”妖怪!那是道啊?真得道的人他谦和的很啊,问他:“你得道吗?”“哎,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我怎么悟啊?悟个什么?言旁加个口天的误,耽误的误?有的。”他一定谦虚,异生不成就圣法。这下懂了,但是他真得道没有?得道了。是这个道理。这个翻译交代的有些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念他老人家的书啊,有时候也扣他一分啊。他的功德无量,不过无量功德中稍稍扣他一分也没有关系。我常常当着他的像讲:“这个地方要扣你一分,交代的不清。”(一笑)

    诸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成不成言显得非得。所以他说:异生不成就圣法,相反的,一切阿罗汉得道的人,他们永远没有烦恼,烦恼的根根断了,所以叫阿罗汉。破除了生死、破除了烦恼,一切生死烦恼的魔障看到阿罗汉就怕了。不是阿罗汉怕它,它怕阿罗汉,得道了嘛,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所以一切阿罗汉不成就烦恼。烦恼不成立了,那当然得道了,当然是圣人了。

    所以,这个二十四种心不相应的得,什么是得道的得?什么是非得道?得虽然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倒转来也是事实。这是佛法的逻辑,这个大逻辑。就是说:一个名词的解释啊,花了那么大的精神,所以什么叫得道?这样就叫做得道:成不成言,说到成功与不成功,这个中间的言,这句话的区别、分别,显得非得,明显地表示怎么样叫做得道,怎么样叫做不得道,佛经跟你说的很清楚了。这样讲了半天还是解释一个“得”字。

    “经不说此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为证不成。”他说:一切的佛经并不说这个得是异色心等有实体用,并不是说离开我们的身体、肉体,离开我们的生命以外,另外有一个得与不得的东西,一个力量的存在,并不是这样。为证不成,所谓得道与不得道只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证明有成就没有成就之间的一个区别。

    你看我们普通人研究佛经学唯识都怕,专不进去,觉得太啰嗦,一点都不啰嗦。你要真正成就自己修道,到了后面有一点分别不清楚啊,你那个解脱就不成就。见地不透生死不能了,不能明心见性。所以禅宗祖师所谓的:“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你纵然功夫很好,定力很够,你也悟道了,你教理不对,不能教人,只能做个自了汉,不能弘扬佛法。“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分析不清楚。所以做法师要通宗、通教,使之分析清楚,才能担当如来的家业,就是这个道理,故并不是啰嗦。就是永嘉禅师所说的:“宗也通,教也通,定慧圆明不滞空。”一切经教始终的道理没有不通的,定做到了,慧解脱也做到了,“定慧圆明不滞空”,不落在顽空的里面,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你看任何一个名词、一个问题,佛经反复给你说的那么清楚。

    “亦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非情。”这是问题。“若谓于宝有自在力假说成就。于善恶法何不许然而执实得。”现在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常常提起同学们注意。真正研究佛法要注意一个东西啊,佛法千说万说毕竟是个出世法,要我们出世成就。所以真正大乘佛法讲究色法,理论上有,事实上不是。不是说没有啊!我没有讲没有。理论上有,事实上不是。大乘的佛法,佛交代了两方面,显实了,除了《维摩经》之外,佛显实了----赞叹转轮圣王。这点特别要注意,所以佛经处处提到转轮圣王。按照佛教的宗旨,要众生平等,众生一切得解脱,离苦得乐。世界上永远没有痛苦、烦恼加在任何人的身上,甚至不加在一切任何众生身上,只有成道,事实上做不到。

    那么佛教赞叹太平盛世的帝王,在《华严经》、《维摩经》都讲,十地菩萨,等、妙二觉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菩萨的境界,才能有威德成就为大魔王。大魔王不好做啊,你可以成佛,但你还没有资格成魔啊。再说,十地以上的等、妙二觉菩萨才有资格转身做治世的圣王,太平盛世的帝王。才能有资格同佛一样福德无量,才能成就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又分为: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铁轮圣王几种的分类。所以看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尧、舜、禹,可以说是转轮圣王的帝王。至于说我们老祖宗的伏羲啊、黄帝啊,这些都属于金轮圣王的转轮圣王,那个时候天下永远是平静的。

    所以佛经这一点,大家都不留意,特别注意。《金刚经》大家都念过,“转轮圣王相好庄严”一切福德跟佛一样,完全一样。但是他是入世的帝王,治世的圣王,而不能说他成佛。原因是什么?有一样东西没有,不及佛----般若,证得菩提。但是十地以上菩萨转身是故意实现的,所谓“应以帝王身得度者即现帝王身而为说法。”这个道理很清楚啊。因此佛学是注重入世的,尤其是注重治世的帝王。这就是佛教的真正的精神。不管你是什么思想、什么主义、什么政体,只要你使天下太平,人类安定了---圣王的事业,转轮王的事业。佛是非常赞叹,处处赞叹,不止是《仁王富国般若波罗密经》,到处都在赞叹。

    但是,成就转轮圣王七宝庄严谈何容易啊!做不到啊。所以非要大福德才能成就转轮圣王。七宝庄严即一个治世帝王的七样宝贝,第一个是有一个好太太,一个好皇后。这是一宝啊,那是真宝啊。不是我们爱的要死,男女爱的“宝宝啊。”那是叫叫的,“你宝、我宝。”那是活宝啊,活宝是骂人的。第一个是所谓后宝。我们中国历史上后宝没有几个啊。周文王的、周武王的这些夫人。还有中国历史上宋朝有好几个皇后都是贤后,郭子仪的孙女啊,郭太皇后。还有明朝我们的同学,朱和尚(元璋)的太太马皇后。

    朱元璋够不够得上是转轮还是问题,可是马皇后是转轮圣王的后宝,是有名得厚道,这个人太好了。所以马皇后死后在《大藏经》里有记载啊,她睡觉的时候,有好多诸佛菩萨都传给她咒子,她另外有一个密宗的系统,她做了很大的功德,一个大字不认识。所以死后,你看朱元璋请了那个宗泐(ci)禅师,大禅师,朱元璋请他当外交部长一样的,有道的,最佩服他。结果马皇后出丧的那天大风雨啊,那个朱元璋最后有点神经病----肝病,气得啊,出丧时那么大的风雨怎么办呢?就找这个禅师来说法,平常对他的态度很恭敬,但这个时候他神经了,态度很不好,这位禅师笑一笑:“我给她举火就好了。”他就念了四句有名的偈子:“落雨(禅师是浙江人,称下雨为落雨)天流泪,雷鸣地发哀。西方诸衲子(他带领的一批和尚都来了),同送马如来。点火!”这下朱元璋高兴了,他的太太原来证了道。这位宗泐大师称她是马如来,马皇后。“落雨天流泪,雷鸣地发哀。西方诸衲子,同送马如来。”这帮出家人合掌都念起经来,一把火烧了。这位皇后也可以够得上是一个轮王的后宝。

    转轮圣王七宝庄严,除了后宝以外还有藏宝,藏臣,什么是藏臣啊?你注意啊,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就是经济财政的大臣难找啊。历史上,找善于利经济财政大臣的人才困难地很啊。到他当转轮圣王的时候,自然有财经的藏臣来帮忙。民生问题解决了,天下个个都富有了,天下当然安定了,所以藏臣之宝难找。

    七宝里的马宝就是交通工具嘛,现在最快速的是飞机啊,你说转轮圣王一定骑马啊?现在有“天马”嘛。将来算不定手里拿一个轮子就可以飞了。所以这是七宝的道理。大家念佛经,马马虎虎:“转轮圣王有七宝啊。”都是讲人事嘛。

    你看这几个人,在军事上有最好的军事学家帮忙;藏臣宝就是很好的财经理财、懂经济的;很好的太太。你看我们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一个宫廷里头闹清楚的?古今中外多少皇后啊?有几个是好的?七宝之难啊,是要福德的啊,也不是他个人的福德,是一切众生共业的福德修来的。

    所以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非情?哎,这个转轮圣王出生的时候等于一位佛下生一样的名贵。只有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来,他是愿意修苦行的,他来下生的时候并没有转轮圣王同时啊。很多的佛下生时是与转轮圣王同时,这就是我佛----释迦牟尼佛在佛的当中他所走的路线同人家不同,他走苦行的路子,越苦的地方他越来。其他有些佛并不走这个路线啊。有轮王治世他才出来啊。那当然舒服得多了,可以说他懒一点,我们的释迦牟尼最勤快,他是最愿意吃苦的。所以弥勒佛跟他是同学,因为懒嘛,喜欢睡觉就比他迟一点,他勤快所以先来。所以这些轮王的成就,是福德修来的,也是跟轮王并世而生的一切众生,同一个时代的,这些众生也都是善根成就来的。虽然如此,他只能成就他个人的轮王、个人的功德,岂即是问号,即哪里能够成就他人的成就?他没办法使任何一个人都变成轮王一样的福德啊。他只有把他的福德分送给人家享受,他没有办法使任何人----等于一个又聪明又智慧的人可以用智慧帮助人,都是他没有办法把你的脑筋变成他的智慧,做不到啊。同样的道理,所以岂即成就他身非情?

    若谓于宝有自在力假说成就。若谓是古文,现代的话即假设说,即假定的意思,假设说这个轮王于七宝有自在的力量。佛经上描写那个轮王,他念头一动,那个东西就来了。就是山东话:“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来了,就念头一动,他有这个福德。于宝,七宝得自在之力,一切自在。这个我们做不到啊。为什么?自在力有三种:神通的自在、智慧的自在、福报的自在,都是要功德修来的。也有报来的,有天生来的,天生来的也是修来的,前生多生来世修来的。一种是现在这一生去修持修到的,可以得自在。一种智慧,一悟什么就通了,就懂了,一说什么他就成就了,这是智慧的自在。还有神通可以自在,比如罗汉只知道五百劫,知五百劫的是小罗汉。大罗汉可以知道八万劫的事,八万劫以前的事不知道了。唯有菩萨、佛啊,智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无有不自在的,修来的。轮王的自在,比如我们一点都不自在啊,所以对于这个“得”字不自在啊。我们想买股票,刚刚下了200万,跌价了。不得不得,不自在。想什么有什么,是得到自在,自在是福报功德修来的,不是偶然的。他说:于一切自在之力假说成就,关于这个“得”字的解释。

    若谓于宝有自在力,讲到轮王假说成就的话,于善恶法何不许然而执实得呢?转轮圣王的威德于七宝有自在之力,所以说转轮圣王有他成就的功德,但他对于善、恶法自己没有办法左右啊。我经常告诉同学们有一句话:一个英雄,大英雄可以征服了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假设能够征服自己,不是英雄,那就是圣人。圣人跟英雄的分别就在这里:圣人能够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英雄能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人比征服天下还难。所以轮王于七宝有自在之力,于善恶法何不许然?何以不许可他这样?他没有征服自己的力量。所以轮王跟佛的差别在这里,其他的福德都一样。因此我们看佛经佛的传记都知道,当佛生时,不是有很多看相算命的看佛吗,说:如果不出家的话是个转轮圣王,但是看起来他不会当转轮圣王,最后还是出家。所以出世法是比这个难。而执实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一定坚定认为:所谓得是实实在在有一个得到的道理啊?这是第一个假定的问题。第二个假定的问题是:

    “若谓七宝在现在故。可假说成。宁知所成善恶等法离现在有。离现实法。理非有故。现在必有善种等故。”第二问题。假设说这个七宝,转轮圣王诞生的时候七宝跟着他一生都有。可假说成,所谓假,这个不是假,是真的,为什么佛经叫它假?它几十年也不过是几十年。

    拿中国历史讲,历史上的明王,夫妻最好的,够不上是当转轮圣王,但是已经很不错了,一个圣平的帝王,铁轮圣王还够不上,但是很不错了,两个人----康熙和乾隆,都是五六十年。一个帝王在位一二十年就已经很长了。汉高祖、唐太宗不过十几年啊,五六年就走了。他们一个祖父一个孙子都是十几岁当皇帝,做了六十年,活到八十几。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他不好意思自己认为是转轮圣王。他们对佛经都熟悉的很,这三代都是参禅的,佛学通的很。自己不敢说是转轮圣王,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活到八十几,六十年的皇帝。但是啊,这个六十年也不过是六十年,乾隆以后清朝就开始衰败了。可以说清朝衰败的原因从乾隆手里就已经埋下那个因了,这个之难。

    那么,所以说,这些七宝圣王的的转轮圣王也是假有的,一个短时间,不能永恒。所以叫做假成。宁知即你哪里知道啊?所谓成就善、恶等法----善法跟恶法两个是平等的,它两个的力量是相同的。就是前天我给大家讲《维摩经》时提到的,一切诸佛菩萨智慧功德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的业力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一样的,两个相等的。上帝跟魔鬼都是同等的力量,同白天和黑夜一样,一个阴一个阳。所以他说哪里知道成就善恶等法,离开现在的所有,离开现在的所以一切法理非有故。除了讲现实看得到的以外,不存在的。理非有故,在理论上、推理上是不存在的。现在必有善种等故,假设我们现在的“有”必须有因果的善根来,这是第二个问题。

    “又得于法有何胜用。若言能起应起无为。”所谓得道的这个得字,其范围、观念于法,对于佛法有何胜用?有些什么好处呢?若言能起应起无为,说得了道,它本身得道的那个得字,能够生起来,应该生起无为之道。这个话怎么讲?比如说,我们大家都想发财,都想有地位。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也不可一日无钱,又要有钱,又要有权,这个功名、富贵、地位得到了,人生都满足了。应起无为,那么他有钱或者有权:“我要成道。”拿钱来买成道,成不了啊。再多的钱也不能成道。所以:“我有钱,我有地位,我要我不死,或者再活个三、五十年。”做不到啊。应起无为,他得不到啊。这就是得字所讲的。

    “一切非情应永不起。”如果得道的得字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变成凡夫了。为什么成了佛以后他还要那么辛苦地教化?一个人成佛了,那么一切众生大家跟我有缘,也跟着成佛了,那多好啊,都得道了吗。那我们做投资,你去修行,我做股东,你成道了,我也打一股,那我也成功了。可能吗?不可能。

    “未得已失应永不生。”应该说这个“得”字有那么大的功效,没有得道的,已经失掉的都没有这个名词存在。因为我有一切得到的力量,所以过去掉了的一抓就回来,没有得到的希望,我马上达到目的了。你看他把这八个字的翻译,我们读的多辛苦啊!他老先生那么翻,未得已失应永不生。

    “若俱生得为因起者。所执二生便为无用。”假定说,我们今天,转轮圣王也好,成就的是俱生得来的,俱生是与生命同时来的,它本身那个因种在那里。那么好了,好什么?所执二生即现在生和未来生,现在这一生和将来的生便为无用,那就没有用了,这个理论不成立了。哎,我这一生种的善因就带到来生去了吗?现在、未来都有嘛。换句话说:我只要一次辛苦,等于我们世间法,我只要辛苦做一年的生意,我一辈子都不要做了,行吗?不行。比如你辛苦一年赚了一千亿美金,你要保持这些美金永远是一千亿的价值,你要不断努力地努力去保持它,不然还是丧失了。现有的成就你再不努力就算落伍了。

    所以我经常告诉诸位:真正学佛的人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啊。世间法,做事业的人,做学问、做生意、做任何事业,要不断地努力,只有明天,今天的成就不满足,不算数。今天的成就满足了就算落伍了,退步了,要不断地上进。所以说就是这个道理。

    “又具善恶无记得者。善恶无记应顿现前。”再说,我们的自性里头具备了三个东西啊?研究唯识的特别注意啊:善法、恶法、无记法三样。

    你们研究哲学的同学们特别注意啊,这是人性的问题。尤其中国哲学同西洋哲学讨论这个人性啊,天生的究竟是善还是恶?到现在哲学还下不了定论。一切宗教讲人性啊,天生都是善的,对不对?恶是给后天引诱坏的。所以亚当、夏娃吃了一个苹果吃坏了的。不是苹果了,那是什么果不知道,这个果不能吃啊,一吃坏了。那么佛法也是讲,人是从光音天来的,不过不是上帝创造的。也是吃了地味吃坏了,因此堕落了,飞不起来了,本来都可以回转的,现在回不去了。认为人性都是善的,孔子、孟子、老子都是认为人性是善的。不过有几个人,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马克思唯物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认为人性也是恶的,坏的。非拿鞭子抽不可,不然改不过来,因为人性是天生坏的。讲善的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良的。你看有名的《孟子》都读过:“恻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讲人的慈悲心都有的了。他说:看到人家的孩子掉下井里去了,不管是穷人的孩子还是我的儿子,掉下去都会慈悲。哎,不一定,我反对这句话。有人看到别人的孩子掉下去了:“哼,好!”心里还在叫好呢,那里有慈悲啊?对不对?所以孟子的这个理由不存在啊,片面的理论,人性有善有恶。告子提出来非善非恶,墨子也提出来非善非恶,不是善不是恶。墨子说人性是一张白纸,你把它染上黑的就是黑的,染上红的就是红的,所以人性非善非恶。

    这些辩论佛法很彻底了。你把世界哲学、宗教研究完了,发现还是佛法高明,不得不佩服我们这位老师高明啊。人性是三样东西,善一半、恶一半,还有一半是无记,莫名其妙,所谓非善非恶。一阴一阳,中间还有一个中间路线:不善不恶,昏头昏脑,大部分吧。其实我们要懂得此善恶无记三法,这叫三自性,很要注意啊。你看我们大家研究自己,你们青年同学,我说你们啊,经常讲你们每天都在无记中过,就是“竟日昏昏醉梦境。”平常的大部分时间,你们看书的同学知道了,像我们看一本书,看完了一页就是一页,都吸收进来了。而你们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然后眼睛盯在这里,脑子想到电影院去了,对不对?或者想到某一个小说,那就是无记昏沉,不能专一。再不然就是昏头昏脑愣在那里,愣住了都是无记。善、恶、无记三自性,三法。

    所以什么叫做定呢?得了定的人绝对没有无记。所以不要把无记当成定啊。一天昏头昏脑坐在那里也能坐一天,但是你脑子里搞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起来也不知道。“哎呦,我入定了,把时间忘记了。”对不起你在无记中啊!要注意啊,很严重啊,不要把定的境界认不清楚啊。所以要解脱善、恶、无记三法了以后,可以明心了。那么起心动念处没有不清楚的,那个时候是所谓禅宗的形容:“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当然不是无记啊。你们都晓得讲禅学,看到这些句子很优美,你们要想想看那是什么境界?它没有无记啊,它也是非善非恶。所以没有到这个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你是水中捞月啊,什么都捞不到,还是禅呢?不要搞错了。“万里无云万里天。”那是什么境界?那“万里无云万里天。”一个实实的灰尘落下来都知道。所以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的时候,听到蚂蚁打架像打雷一样声音大,那是什么境界?因为他“万里无云万里天。”

    随便在这些地方讲到又具善恶无记得者,善恶无记应顿现前。就懂了。所以在这种地方又要向玄娤法师顶礼了,你老人家翻译的真好啊!都讲完了。所以得道的境界具备了善、恶、无记法,你到达了,善恶无记是应顿现前,都很清楚,起心动念是哪个境界?是善的境界?恶的境界?无记的境界?自己很清楚。

    “若待余因得便无用。”假设我们的起心动念,善、恶、无记自己检查不清楚,还要靠其他的因缘,那得道有什么用?无用嘛。得便无用。

    “若得于法是不失因。有情由此成就彼故。诸可成法不离有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若得于法,得了道,得了一切佛法,是不失因,当然有前因后果。修一切善因而得一切善法,因此你修一切佛法的善因,当然证佛法之果。有情就是一切众生,由此成就彼故,一切皆是因果关系,任何东西脱离不了因果关系,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诸可成法不离有情,一切有成就的这些东西,都不离开一切众生,有情起心动念去做。若离有情,有情就是起心动念,有情就代表了众生,代表了真情,这个真情不是爱不爱,慈悲就是有情。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有情,不过是扩大这个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你说佛有没有情?当然有情,佛是三样都有,贪瞋痴样样都有。什么样的贪瞋痴啊?明知道一切众生渡不完,非要渡尽一切众生不可,这是佛的大贪,有情。明知道一切众生因缘惨惨,他开慧解一刀两断,斩完了,出家去----大瞋。断一切烦恼才能证一切般若,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大勇气,就是大瞋。众生本来都渡不完的,他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你说他老人家痴不痴?他是大贪瞋痴,大贪瞋痴,所以说佛是大有情,大有情就成佛。我们啊,讲自己个个都承认自己很有情,其实都无情啊,叫你慈悲一下别人,“我刚刚有事,对不起,明天再来。”明天他死掉了,还慈悲呢,自我为先不算有情。真有情忘记了自我,只有众生,只有他人,那是真有情。所以说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所以,中国的文化把它变成文学境界,就是两句话,我经常提起大家注意的:“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中国文化把佛法的精要变成名言,两句诗。什么是神仙?一望而知,不俗气,不俗气即仙骨。什么是佛菩萨?多情乃佛心,一切真多情就是佛心。若离有情实不可得。

    “故得于法俱为无用。得实无故非得亦无。”你看这个翻译难了,但是翻译的太好了!故得于法,所以要了解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中第一是得,因此把得失的得放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头。俱为无用,因为它是无为法,不是你意识想得到就能够得的。因为得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你达到了那个境界就叫得道。所谓得道即为不得,了不可得是为得道,得字无故。哎,你说:这个样子就么得道的得字了?非得亦无,的确有个得啊,可是没有这个意识上的观念。意识上有一个得道的观念就不是得道了,对不对?

    不相信啊?我告诉你,你去问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你以为有钱的人很舒服啊?很痛苦,他天天觉得自己没有钱,永远缺一块钱。可惜你们没有钱,所以你们不懂。这些境界我都经验过,所以我会晓得。所以我常常告诉人:一个人啊永远觉得自己少一块钱,永远觉得少一间房子:“哎,再有一间房子问题就解决了。”修完了这一间又觉得少一间,永远做不完。像我们老和尚修庙子,美国、加拿大啊到处都少他一个庙子。这个没有办法,非要大的境界你就懂了。所以得亦非得,非得亦无。得,有那个境界。可是呢,他有钱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有钱。有那么大事业的人,他觉得身边没有事业;领导天下国家的人,有那么多群众天天喊他“万岁!”他天天觉得没有人可用。这些境界啊,你们不会懂的,记下了就是了,要自己到了那个位置就懂。所以就是有这样的难处,非得亦无。

    “然依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但是,告诉你:得道的“得”有没有?有。为什么叫做得了道呢?依一切众生的事实的观念,建立了这个名称,因此把它成就的位置的差别分位,假立是成功了,得道了,三个位。

    “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你们注意啊,我们这一生开始学佛,像你们学了一辈子有没有做到第一种成就还是问题啊,种子有没有成就还是问题啊。若种子没有成就,转一个胎一来就迷了,就不知道了。

    所以前生修行越好的人,这一生福报越大,越福报大他绝不学佛了。这一生我的许多朋友,有些朋友,哎呀,这一辈子烟酒睹啊,又爱吃啊,又什么的,什么都爱,福气好的很,当然。过去有些朋友问我:“哎,你说我前生是干什么的?”我说:“和尚来的。”“哎,和尚来的怎么这样啊?”因为前生守戒嘛,什么都没有见过,这一生开放了,什么都来了。那是真的啊,一点不错啊。我说的话你们注意啊,因为他没有得到戒体,命在手,这些都是大修行啊,苦啊,哎哟,这个不敢,那个不敢,他的功德累积,来生福报大。你不到那个,一忘了本啊,一开放啊,下一生啊恐怕连狗都不能变了,这个福报享完了。这些都是佛经上的道理啊,你去看佛经就会知道。

    所以佛经里讲难陀出家,佛的那个兄弟难陀,不是阿难啊,另外有个堂兄弟难陀。佛出家了,把兄弟阿难又弄去出家了,把儿子也弄去出家了,就乘下一个兄弟难陀了,将来的王位交给他,佛又把他弄来出家了。难陀的太太是有名的美人,不得了的,就怕这个兄弟再碰到他哥哥又被带走了,所以管的很厉害。大门都不让他出去,出去了以后,给他点一个口红在这里,口红没有干就要回来,如果干了回来就犯规。这样啊,管他。结果佛啊,有一天跟阿难讲:因缘到了,我去把他弄来出家。佛就去了,到门口一站,引磬一敲。难陀太太把他锁在房间,不是现在的高楼,古代平房好多层啊,锁在最后的那个宫廷里头,外面的声音听不到。佛用自在神通,那个引磬“叮”地一敲,他在房间里也听到了。难陀说:“不得了!我哥哥来了。我哥哥来化缘了,要出去啊。”太太说:“我也听到了,不准去。”“不行啊。”他怕哥哥比怕皇帝还怕,一定要出去,因为哥哥是圣人,释迦牟尼佛的声望太高了。太太没有办法,给他点上口红:“口红没有干你就有进来。”他就把饭菜端来,给哥哥行个礼,把饭倒在碗里。释迦牟尼话也不说,对他笑一笑,“叮”一下,回头就走。他就像是吃了迷魂药,跟着佛也走了。一路跟着佛回去。佛说:“剃头啊,出家了。”“是。哥哥让我出家就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心里想:这个太太不得了。有一天佛入定就问他:“你的太太漂亮?你是没有看过女色真正漂亮的。”他一听眼睛瞪大了,他说:“哪里啊?”佛说:“你跟我来嘛。”佛叫他摸着佛的衣服后面,拉着衣服,说:“你跟我来。”佛就用神通一带,过了东海,大概到了我们这里台湾啊,海滩上,或是什么地方,佛就落下来了,在一个海滩边上。海滩上有个女人,尸体躺在那里,漂亮极了。佛问他:“你看,这个人漂亮不漂亮?”难陀转了半天:“真漂亮!”大概难陀是艺术家,爱真善美,好色。“她真漂亮!”佛说:“比你的太太呢?”他说:“比我太太漂亮多了。”佛说:“你看看她脸上有一个什么?”刚刚死的女人。难陀过去一看啊,脸上有条虫,刚从鼻孔里爬出来。佛就告诉难陀:“你晓得这条虫是什么人变的吗?”“我也没有得道,怎么知道。”佛告诉他:“这条虫就这女人自己变的,因为她爱自己的美色,漂亮。死了都舍不得自己的漂亮,她变成一条虫在欣赏自己的漂亮。”佛说:“难陀啊,你好好修行啊。”难陀:“是、是、是。”嘴里那样讲,心里不同意。好色有什么关系?爱美是人之天性嘛。佛就知道了,说:“还有比这更漂亮的。”“在哪里啊?”“你跟我来。”佛就把他带到天上,欲界天的那个天人啊,喔!那五百个天女啊,一个一个都比他的太太漂亮。这个难陀到这里啊,眼睛就花了,色盲了。五百个女人每个都比他的太太漂亮,看不完的。回头看看哥哥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没有看见,他就放肆起来了,在这个里头到处转,转了以后问这些天女啊:“你们这里没有老板啊?没有天主啊?”,她们说:“有啊,我们的天主下生去了。”“哦,那么那么现在等他?”“等他,等老板回来,我们都是他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下界,在人世间修行  (2008年8月20日笔录)

唯识与中观(三十六)

    这个人干什么呀?“在下界,在人世间修行,正开始出家修行。修成功了回到这里当天主。”他说:哪一位呀,那么好的福气?“他是佛的堂兄弟呀!名字叫难陀。”他听了好高兴,这回一定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佛出现了,说,回去吧!回去后他已经中毒了,中了佛法的“毒”了。这一下,他天天打坐,很用功!疼痛、麻、酸他都不管了,哪里痛呀麻呀痒呀他都熬住了。想要快速成功好升上天去!

    后来有一天佛又跟他讲,天上你也去过了,人世间的漂亮你也知道,现在我带你去个地方——地狱,要不要去?他说好,我去见识见识。佛说,那你跟我来。佛就带他下了地狱。地狱里可不好玩了,他一路怕死了!最后到了一层地狱里头一看,嚯,那个殡仪馆的那个电烤箱、烤炉,还有一些大油锅,就在那里炸那个死人,像炸排骨、炸鸡腿那样架起来炸。人犯了罪,下了地狱就炸,唉呀真痛苦!其中有一个大油锅,油滚着——不晓得是石油还是柴油——滚着,但是空着,有两个饿鬼在那里站着等。他就去问:到处都有犯人,这个地方怎么没有?“这个地方还早啦,要慢慢等一个人下来。”他问:谁呀?现在有个人叫难陀,他这一生前生有福报,现在在人间,跟佛两个有缘,是他的同宗兄弟。现在被佛带去出家。出家了以后佛又带他上天堂,他动机不正去修行——不是八正道,《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个动因不正——他修成功了,在天上享五百天女的福,福享完了那个果报就是在这里当油条。我们就等他,等他下油锅!这一下,他一听,傻了!赶快叫哥哥!佛呀!赶快出去,我要回去,这时佛现出一片光明,说,跟我走吧。再问他,你懂了吗?他说我知道了!我要好好修行!这一下他才真正地修行,再也不要为了天女太太打坐了。这个故事就是说明,我们现在在修行,在信佛、打坐、拜佛、念经,是不是成就种子,还是个问题。他生来世很可能还要没啊!

    所以你看禅宗沩仰沩山祖师,那是禅宗,比临济祖师还早,百丈的第一个大弟子去开山的沩仰宗。沩山祖师没悟道的时候,跑天台山去,碰到寒山、拾得,寒山、拾得两人跟他打招呼,他茫然不知应对。寒山就跟拾得讲:算了,不要跟这位老兄讲话了,他三世为国王,三生做皇帝,丧失了自在神通,他忘记了,失去了定力,变成无记了,我们不要理他了。就跟拾得两人进去。所以,能够做国王,还是靠修行来的。这就是说想修行成就种子,入胎不迷、出胎不迷、住胎不迷,谈何容易啊!所以,很多世界上有福报的人,不管哪一种认真修行,或者是和尚,或者是仙道中,或者是像山里头的各种各样的动物修行,所有福报都是修行来的。我们人类不公平,把动物修行修得好叫精、怪,人类自己叫做仙、佛,实际上拿我来讲,也不过是人精而已啊!哈!对不对?公平地来讲嘛!不管是哪种精怪,有些所有成就都是戒、定成就,所以就有福报。但是他的种子呢?菩提种子没有下。要求大彻大悟、证得菩提的种性没有下,所以不成功。所以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第二种,到了种子成就对了,结果悟道了——自在成就。智慧、自在神通成就。第三种,现生成就,这一生即生成佛。这是三种成就。

    “翻此假立不成就名。”

    翻此,就是“相反的”,这三种都没有成就,所以就叫做他一生修行没有所得,他就不成就。所谓“得”就是没有成就。所以我们注意,青年同学们,至少应该这一生把种子培养好;种性没有成就,那就是白修行一生,要注意呀!所以,他讲了三种成就。特别注意啊,考试要答得出来。先露个消息给你们,这是考试题目。什么叫三种成就?要马上答出来,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生成就。一百分。这就答全了,要记得噢!

    “此类虽多。而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于诸圣法未成就故。”

    所以,他说这个里面的差别种类分析开来有很多。修行要跳出三界外,怎么样跳出三界外?见道以后才能修道,贪嗔痴慢疑等等,“见所断”的种性要断。见道,什么叫见道?要反省自己的心念,哪里不对要看得见。我们做人一辈子,自己错误都看不见,这是没有“见”。所以修道第一要见地,自己的错处在哪里自己不知道,你就是没有见道。所以见道以后才能修道。已经看得到自己错误在这里,你就有本事把它切断,对不对?要见得真,切得断。你们同学常常问我:老师啊,我的错处在哪里?你问我,我又问谁呢?我就只好又问你。你的错处在哪里?你去找啊!我当然知道你错处在哪里;可你自己不反省到,那么我就是给你讲了也没有用。见道位不到,修道位就没有办法建立——见道以后修道。所以三界之中“见所断”的种性要建立。

    见道以后要修。见道了后,知道自己的缺点,没有修道是不行的。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我有一个咒语,这个咒比孙悟空的紧箍咒还厉害,你们学会了就有用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在我那个咒语里头。四句话,你们大家注意:“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把我这个咒子好好念!

    大家都是看得破,心里明明知道;忍不过、切不断。想得到、做不来。对不对?你要看得破,忍得过,想得到,就要做得来!那么见道以后修道也到了。修道到了之后,“永害位”永害的位置那个烦恼的种子永远也没有了。因为你见道没有到,所以修道也不成功。“假立非得”,所以叫你没有得道。没有得道,叫一般种类的异生性。“于诸圣法”一切都没有成就。所谓圣人是指二乘圣人,声闻、缘觉、罗汉果位。所以你看《成唯识论》,关于得道不得道这个“得”字的观念,它简单地分析,讲了那么多。你看我们这个佛法是多么科学!这个观念都要分析得很详细,不可以是笼统的。“噢!我开悟了,我得道了!”你开悟了?开的什么悟啊?要注意呦!千万注意!

    上次我们讲到心不相应行法里头的“得”,是为得道的“得”,这次开始的问题,也是心不相应行法里的——同分,原文是: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同分。”

    同分,等于我们现在的话“共有的”、“相通的”,共同相通的这一部分的东西、作用。“如何知”,怎么样了解。色心,就是我们这个心脏,物理部分的作用,拿现在站在医学乃至西方哲学思想物理部分的观念,彼此的电感,尤其最新的心的第六感,心的这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有相通的、有同等的功能。“异色心”,分类的心,狗有狗的感应,猫有猫的感应,人有人的感应,整个的综合起来就是生物界的感应。生物界的感应同植物的感应各有不同。这句话就是说怎么样才能够知道“异色心等”有实在的“同分”共通的作用、这个功能的存在?这一句话就是提出这个问题。下面答案:

    “契经说故,如契经说,此天同分,此人同分。”

    他说这个问题,是佛经里头说的。譬如佛经上佛经常提到过,说是天人共有的一种功能。“契经”,佛经里头佛在世的时候已经说到,就是说不是后人自己构想的,佛已经说了。“同分”就是共有,共同相感,都一样的功能。“此人同分”,譬如人的共有相感,这个功能。这是“同分”的道理。扩大一点譬如说人、生物功能,比如说我们有一位同学,他告诉我他心脏开了刀,我说我看你精神蛮好啊!他说我的心脏只有四分之一是我自己的,四分之三是猪的,猪心脏。他当时要开刀的时候,人家问他,把金属的心脏给他换上的话,他可以再活十年;猪的嘛,动物这个同分不同,动物的也许可以活三十年,问他决定要哪一样。这个病人当时决定用猪的。所以他跟我说笑话,说这个心啊,一半是猪心。刚才说的那个金属的换上,就不同了。生物的东西换上,这个是同分的作用。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解释同分的道理。他刚才答复这个是佛说过的,“如契经说,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下面又说,

    “乃至广说,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同分,为证不成。”

    须知,扩充这个范围“乃至广说”来讲,“此经”佛经的经文里记载,并没有说到“异色心等”有一个除了唯心以外,另外专门有一个实在存在的物理作用的同分。“为证不成”,他说,你所引证的理论、你找的证人、证件、拿佛经来作证明,是不成立的。说明一个理由:

    “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实有者,则草木等应有同分。”

    “若”就是假定,“同智”,人类理解相同的智慧,换句话说,同智、同言、同一种理论。比如我们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讲到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大家都有相同的观念,就是同智、同言;西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观念上也同智、同言。他说,假定同智同言来讲,因为提到了这个同分的问题,你就认为唯心以外有一个实在的存在的功能,那么“草木等”植物方面“应有同分”,它也应该有个单独的功能。

    我们不要看错了这个文字,看错了文字我们马上可以找原文。现代科学研究初步证明,植物与人有同感,而且证明了植物中青菜也好、萝卜也好、一根草也好,它都是有感情的。植物也懂得音乐,有音感。比如说你种了一棵很好的花,然后天天唱歌给它听,花会开得更好,它也在高兴;如你天天哭给它听,花都会萎缩了。这些都是科学的问题,就是同分的相感。如果我们看了本文,“若同智言因斯起故,知实有者,则草木等应有同分。”那么人家这个问题问得没有错,草木有同分。刚才我们引证现代科学知识,如果拿来理解这一条,那就错了。我们姑且承认科学所研究的这个成果,姑且也就是暂时,因为科学还是靠不住的,今天确定了的明天又推翻了,因为明天可能又有新的发现了。不过草木有灵感,那是真的,它这种到底是机械式的、物理式的,还是精神、心理同我们人一样有心灵作用?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植物的这些会听音乐、会同人有感应,可以说是机械式,不是心灵这一部分。所以把刚才提的例子拿来解释这两句话,那是不对的。这些问题特别像诸位年轻同学要留意,因为以后的时代不是古老的时代,科学的文明越来越发达,光拿佛经本身的范围解释,科学的观念马上把你打入哲学部分、你的理想部分。你要拿证据出来。所以我们对于科学的各方面常识都要了解。

    “又于同分起同智言,同分复应有别同分。”

    这是说,假设在一个共同的作用当中,能够生起我们同等的理解、智慧,同等的言语文字的话,那么这个共有的里头应该有差别。譬如同样是人,有些人心灵的反应快,有些就慢,慢一点叫笨人,快一点叫聪明人。有些人问一知十,听了一个道理他马上就理解了;有些人学了一百年还不懂。这个中间也有差别,即“同分复应有别同分”,他说这是一个事实。下面又是一行:

    “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事实上,所提的这几条问题里有很多的问题。“彼既不尔”,它这个同分不是这样简单,“此云何然?”你所讲的这个理由,究竟为什么说是对呢?这是唯识学家玄奘法师的佛学的文学。

    “若谓为因起同事欲知实有者,理亦不然。”

    这里这个“因”就是讲第一因,宇宙万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哲学上叫第一因,宗教家叫它是上帝、神、或者别的什么,但哲学上不用这种名词,哲学认为上帝也好、什么也好那是人造的,哲学上讲的名词叫“第一因”,第一个因素来。其实“第一因”的名称佛经早就用了,几千年前就用了。讲到人类文化,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伟大,后世的这些名词他早就有了。同分、众同分,上面讲了,在唯识学里经常用到,是大众共同所有的相同的生命的功能。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是人,我们有一个同分的功能,众同分相同: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服,动物像狗、山中的老虎,冷起来,它觉得很冷,毛不大立起来,要挂拢来,走路比较萎缩一点;热起来毛孔都张开了,这是同我们不同。我们冷了要烤衣服,饿了非吃不可,一天三餐,有些动物大概饿了好几天才吃到一点点东西,它不一定饿死,因为人跟动物的同分不同。“若谓为因起同事欲”就是这个意思。人就是这样一个同事欲中。他说,关于人与人之间这个同分,假定你把众同分这个观念变成了第一因、认为就是第一因,因此由第一因生起了共同的欲望,因此认为可以判断人类有个众同分、共同的第一因这个作用,那么“理亦不然”,你的观念就错了!为什么说他错了呢?现在我们讨论一下。


    比如我们信了佛的人,差不多一般我们中国佛教、佛学是学佛的,因为听了唯识大小乘、禅宗各宗派的学理,至少大家认为有一个东西我们是相同的,所有的生命共同一个来源。有人学了一点唯识的常识,认为我们共同的来源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不是共同来源呢?阿赖耶识是什么东西呢?所以有人很会发现问题,我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的阿赖耶识,我们的体是相同的。也等于说我们大家是兄弟姊妹,都是一个妈妈生的,妈妈是一个,我们同分嘛,是共同的众同分。我们把生命往往会误解成这样,把佛学误解成共同一个来源,所以那么根据佛经,一个人成佛,佛与佛把彼同分就归体了,舍用归体,始终认为有个东西存在。那么我们这一般的佛学的理解,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如来本体、菩提、涅槃、道体的意义,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把众同分的作用给误解当成了自性的本体。这个话听了就难懂了,并不是学理很高深,是我讲得不好,表达得很难,你们诸位要想听懂也更难。

    这就碰到哲学与科学的问题了。怎么样说都很难理解它。因此学禅宗、学各种教理,常常对于佛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本体的问题解释错误,错误到哪里去了?解释到人的众同分里头去,本体没有认识清楚。这是个问题,不晓得诸位能够完全了解到没有。我先提起大家的注意,没有了解我们将来再讨论。本来这个问题是非常讨厌的,学哲学的人搞了一辈子结果还是在这个问题里头转。现在我们讲到唯识里头谈,“若谓为因起同事欲”,因为人类众生共有一个欲望相同的,因此你理解到认为这个生命背后真有一个东西,“知实有者,理亦不然”,理论上错了。那么,他认为错了,我们看唯识、佛法怎么说:

    “宿习为因起同事欲,何要别执有实同分,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这是佛学的解答了。看到这里你们大家应该比较清楚地理解了。换句话说,根据佛法的观念,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众生,生下来个性不同,身体也好心理也好,绝对不同。同样一个父母生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人身体不同、个性都不同。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亲母亲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学讲,我说你这个个性怎么会这样?我说这一半是你爸爸的习气,这一半是妈妈的习气,给他分析下来,除了这两部分之外,还有他自己前生带来的一部分习气。连相貌都是这样,每个人的面孔、体能一半像母亲,一半像父亲。不过有反相的,父亲可能很老实,生个儿子特别调皮;父母都很好,生个儿子特别坏。原因是什么呢?一半是他自己带来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坏的给他了。因为有的表面上这个人很老实,老实人有时候肚子里脾气也很坏,不过坏不出来而已,但刚刚把肚子里坏的那一半遗传给儿女去了——这就很糟糕了!所以这个遗传也很难讲。父母遗传是增上缘。那么本身带来的个性,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叫做亲因缘。本身怎么带来的呢?三生因果。种子——多生的种性——生现行,造成了现在的环境、形成的过程。我们现在的行为、心理、各种所作所为,为来生、他生来世的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成为未来的种性、种子,这样互为因果。所以我们一切的人生遭遇,是多生累劫宿习为因。“宿习为因”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习”就是习气,“宿”并不是只讲前生,前生的前生的前生……没有成佛以前,多生累劫累积下来的习气,业力习气、习惯的形成。我们讲这个话是站在现生这一生生命存在的现象上来讲的。“宿习为因,起同事欲。”因此生起现行,像我们变成人,变成中国人,我们这一部分的中国人生长在台湾,在台湾的台北,而且碰到台北今天的小型台风这个天气,因为每个人众同分,“起同事欲”,都要加一件衣服,这个天气不需要冷气了,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共同的欲相同,“宿习为因,起同事欲”。

    一切生命的来源,既非主宰,并不是有个上帝有个神我可以操纵的;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那个样子自然来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中,自性宿习的业力为第一因,所以每个人个性绝对不同。没有办法,因为习气不同。非主宰——没有个上帝、阎王做你的主宰,一切唯心;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来的。“因缘所生法,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法。但是无主宰不是无神论。有人就给搞错了,这一代的达赖就公然在印度、在美国发表宣言,说佛法是无神论。我说这真是混蛋加三级!一个所谓的“教皇”,自己对佛法的理论都搞不清楚。

    佛法不是无神论!无神论者绝对否定有鬼神,也绝对否定一切唯心。无神论就是唯物论,认为人没有宿世,更不会承认三世因果。所以现在的达赖如此的见解,那真是可笑!非主宰不是无神论。有没有上帝?有上帝。有没有阎王?有阎王。那么上帝、阎王也是唯心所造,他只能够做自己的现行,不能够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为万物的主宰。换句话说,他变成了上帝、变成了阎王,他是怎么来的?还是唯心来的。他是“宿习为因,起同事欲”来的。因此说他无主宰、非主宰。一般学佛的误解了,一看到这三个字“无主宰”,那就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无神论了,这不是笑话么?这些道理,你们年轻的法师们、同学们更要注意了。“宿习为因,起同事欲”这两句话讲完了。

    “何要别执有实同分。”

    一切都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都是多生累劫的业力习气所形成的现有的生命。因此你懂了这个理论,何必需要另外执着有一个实际的共同功能那个生命的众同分呢?所谓“众同分”这个名称,我们应用《楞严经》的两句经文来讲,“徒有名言,皆无实义”,这一切东西都是名相,徒有这个名词、这种理论。创立这个名词、有这个理论,是为了表达方便,让人类智慧能够了解,给你了解进去。你不要抓到这个名词当成实在。实际上这只是个在逻辑上理论上的一个东西,你真的抓住了“众同分”这个名词,抓得很牢,认为有个共同的力量,那你就执着了,给自己找了麻烦。这是《楞严经》里面的名言,翻得非常好,“徒有名言,皆无实义”。在这里同样的意思,只是用的文字不同。“何要别执有实同分”,何必要执着了这个名相呢?但是: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那么佛经里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有“众同分”,《百法名门论》乃至其他的小乘论据里头,都有这个名称,那是怎么个讲法呢?他说有个道理:“然依有情”,就是为了宣扬佛法,使大家能够了解自己,明心见性成佛,使自己成佛,为了分析这个道理,所以依据一切有情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相似”,差不多相同的“分位差别”,分位就是归类,用逻辑的方法把它归类起来。归类的中间又有差别的不同,譬如人有人的众同分,狗有狗的众同分,牛有牛的众同分,“分位”的差别——“假立同分”,建立了一个名词、名言,所以叫做“同分”。这是一个问题。好了,第二个问题: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命根。”

    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有一个“命根”,就是我们这个活着的生命。比如说有的老朋友——今天有个朋友来,现在八十二了,我说你这个精神蛮好的啊!像我们朋友之间说的这个是假话,犯戒的。不过不犯戒,这是方便妄语,还有功德。等于医生和护士明知道癌症病人的生命只有三天了,病人问:怎么样啊小姐?医生说:“哦,不要紧!你过几天就出院啦!”当然出院了,到太平间去了,那没有错啊!(众笑)他这个方便妄语是功德。假如是我们,看到这个病人,说:哎呀,这个算什么嘛,瞧你这个样子我看一定会活到一百多!“哎呀,不可能的!”他虽然这样说,但听了还是舒服,像吃了冰淇淋一样舒服哦!

    这就是说,人想活得长寿,但你做不了主,这个就是命根的作用。这个命根是心不相应行法,你意识没有办法控制。所以我们上次讲的“得”提到“同分”,现在讲“命根”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了解“异色心等”?离开心理、现在的生命、物理的作用,真有一个真实的命根功能存在吗?唯识学的答复是:

    “契经说故。如契经说。寿暖识三。应知命根说名为寿。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寿体。为证不成”

    “契经说故”,佛经说,尤其是研究唯识,这个所谓的识、心理意识这个“识”是什么东西?实际是三个东西连起来:暖、寿、识。“寿暖识三”。这个暖就包括了气,包括了我们讲这个人还有没有气。气的存在必定有暖、得暖。譬如你们修定的人,诸位修定的、做拜佛关,一关起来,那一点就马上得暖了。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是大小乘离不开的。什么叫做暖呢?普通就叫做三昧真火,就是密宗所讲的“灵热”、“拙火”。跟密宗的名字应用不同,大家就受骗了,当成了不起。实际上这个就是暖的作用。身体存在就有温度,冷却了就是死亡。唯识中暖——这个寿命,识——心意识这个识,是连起来的。识的这个存在,像我们活着,那么暖一定有。所以要死亡的人,身体冷到哪一部分,这个意识、识就死到哪一部分;等到身体完全冷却了,第八阿赖耶识也跑完了,人就完全死亡了。那么什么叫做命根呢?佛经上佛说过,暖、寿、识这三样就是命根的作用。合起来,命根还有另外一个特别名称——寿命,命根也叫做寿命。“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寿体,为证不成”,所有经典上并没有说离开唯心的作用,在这个肉体的生命上,另外找到一个生命、寿命的功能。“为证不成”,所以你所引证的理论不成立。

    “又先已成色不离识,应此离识无别命根”。

    他再说,当我们这个生命在投胎的时候——所谓十二因缘,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并不是唯识这个识以前还有个行、还有个无明,不是这个意思。十二因缘前面的无明是形容词,一个人自己没有悟道以前,一切都是糊里糊涂在过,糊里糊涂中间就永远在轮转不停。无明与行的道理,这个都是识的作用。识的本身,反过来说,没有悟道以前,它不是智,它本身就是无明,本身就不能停止轮回的活动。无明、行、识,等于也是三位一体的作用。三个同一个作用。当这个识——我们普通叫做灵魂——当这个入胎的时候,第一个,这个灵魂这个识它先跟色——什么是色法呢?男性的精虫,女性的卵子,严格地拿逻辑讲不叫做物理作用,这叫“人丹(此名词未听清楚——tyf注)”,心理的这一部分作用,相似于物理的。识跟色两个配合,“又先已成色,不离识。”假设一个精虫、一个卵子两个在一起,没有识性的加入,它就不能成为胎儿。我们可以强调地说,试管婴儿也还是离不开这个法则,是一样的,还是靠三元和合才能够生。不然这个试管婴儿就不能够试验成功。试管婴儿我们晓得科学上人可以通过玻璃管子养出来的,试验成功的有,试验失败的也很多。不是说每个精虫卵子放在管子里面都成功的。那么我们今天的理论,那个试管里头精虫卵子结合不成功,第三元,就是我们这个人偶的菩提结偶(此名词未听清楚——tyf注)——数取趣,就是普通讲的这个灵魂的作用没有配合上。识跟色两个没有打上,试管婴儿就会失败。刚好碰到有一个灵魂、这个菩提结偶(此名词未听清楚——tyf注)刚好要受生,碰到这个试管婴儿,他的业力因缘就构成了另外一个境界,把他吸过来了,那么三元和合,试管婴儿就成就了。在我的解释如此。将来等待你们青年同学在未来的时代看科学上再有什么变化。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又先已成色不离识,应此离识无别命根”,所谓生命这个命根,这是佛学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老实讲它还是唯心所造,离开心意识另外没有单独存在一个命根。所谓命还是在唯心作用的范围里头。

    “又若命根异识实有,应如受等,非实命根”。

    那么再说假定认为这个命根、这个生命、我们活着的这个生命,“异识”——不是唯心的,同心意识不相同,相异的——之外,实在有一个命根作用的存在、生命的作用。“应如受等”,他说好,那就很简单了,请你拿出证据来。这个存在的命是什么东西?像我们的感觉一样,受就是感受,比如说我们现在气候变了,今天就跟昨天两个感受不同。我们的体温、甚至我们的消化力、甚至我们的心理的影响统统不同,这个感受完全不同。这是有凭有据的,今天冷一些就要加一点衣服,昨天热一些就要脱掉。那么你说离开唯心以外,实有命根,请拿证据来!“应如受等,非实命根”,你要晓得那也是你的感觉、你的假想。实际上进一步来说,我们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不实在的。为什么呢?同样的冷度里头,有人身体瘦弱,觉得太冷;有些身体好的年轻人、大胖子坐在一起,把那个冷气开得我都要加毛衣了,他还说,哎哟,直出汗!两个手还那么自己带电风扇那么扇。同样一个东西,不同人的感受就绝对不同。可见这个受的本身没有标准,靠不住的。我们现在还有感觉,譬如一个人还没有死亡以前,你知不知道啊?哦,我还知道,有感觉,认为感觉就是命根——错了!“非实命根”!不是的。

    那么前面的论点过了,下面解说,

    “若尔如何经说三法。”

    那么假定照你这个道理,为什么有些佛经提出来“三法”呢?小乘经典《杂阿含经》等经典上提到过“四断”,第一个“断断”——下一个决心,能够断一切。比如一个朋友对你不起了,或者把你股票倒了一千万,你气得以后再也不跟他来往,断了就断了,这个狠心,为“断断”。第二个“律仪断”,我们为了要修道,守这个戒,必要的时候某件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把自己范围住,这是“律仪断”。共有四种断,叫做“四正断”。那么经典上怎么样说三法——“义别说三”呢?三法——暖寿识三法,他的答复是:

    “住无心位寿暖应无。”

    他说,这个就告诉你修道到达无心位的位置,无心位实际并不是得道的道果。提到无心,我们一般学佛的学禅的常常认为打起坐来只要无心就对了,没有妄想就是道了。那完全搞错了!所以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什么叫无心?睡眠睡着了也算无心,睡眠算无心位呦!睡眠、闷绝——晕过去了,撞成了脑震荡晕过去了、没有思想,那也是无心的范围。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这都是无心位。在大乘的思想,所谓无心就是道,就要问清楚是哪个无心。所以像你们打坐什么都不想,在那里嗑睡,我常常警告你们,小心噢!你把这个当成“道”来修,那么来生的果报,就是要到中央菜市场了!那就变猪,真的噢!把昏沉定当成这是道,一上来什么都没有了——无心,那严重得很,那就落在无记,智慧越来越迟钝,记忆力越来越差,变白痴了。他生来世的果报就变猪,变这些笨东西了。所以我常常说,你修行若是认识不够的话,以善因反得恶果,很严重。所以不要随便讲无心就是道、无念就是禅,不要乱来!搞错了很严重!诸位学禅的朋友特别要小心,不要这个禅“禅”不进去,变成猪朋友那个“馋”,看到东西“哼哼哼”地在那里好馋!这个事情不能玩的,千万注意啊!这是讲到无心位再次强调一下。“住无心位寿暖应无”,那么,修定就没有暖寿了吗?

    “岂不经说识不离身,既尔如何名无心位。”

    他说,假定得到无心位,身上就冷却了,那么寿命可能也到此为止喽?那么你们佛经也说“识不离身”哪?真正入定的人不是这样,不会冷的。所以真正入定了,暖是存在的,寿当然有,所以真正一定,三大阿僧祇劫、起码定个几十年,这个肉体摆在那里,身上还是暖的,还有温度的。不过同我们现在的体温不同,这是真的!他绝不同于死人的那个肉体——他是暖的。有寿命存在,不吃不喝几十年甚至更多年都没有问题。因为识不离身,他的阿赖耶识还在这个身上。所以《八识规矩颂》中说的“眼耳身三二地居”,鼻、舌二识暂停,眼识、耳识、身识都还存在,此为“眼耳身三二地居”。入定的人拿前五识来讲,舌识——嘴巴不说话了,当然你们现在打坐还咽口水的,这个不算入定。到那个时候已经是口水不需要咽,真液是直接下降通全身的脉管了,不需要舌头动了,所以是舌识暂停作用。鼻子的呼吸暂停,但不包括毛孔的呼吸,毛孔的呼吸还是轻微存在,只是鼻子的呼吸暂停。这个问题,在我们讲到《八识规矩颂》的时候已经提起你们注意了。现在这里说“岂不经说识不离身,既尔如何名无心位?”既然是这样,怎么叫做无心位呢?因为识还存在。换句话说,现在提的问题是:真正入定是有心还是无心?应该说,入定是有心入定,不是无心。那么我们大乘佛法同一般中国禅宗所讲,真的得了道入定的无心,有个道理——无妄想心,并不是讲无真心。所以你们学禅的看了《六祖坛经》,六祖说:吾宗以无念为宗。但是,六祖对无念两个字有个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这是无念为宗。“如何名无心位”是指这个道理。因此这个地方尤其你们下面在专修的人更要注意,下面两句话特别重要:

    “彼灭转识,非阿赖耶。”

    真正入定的时候,是灭除了一切动相的转识,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当然存在在这里。入定的时候,念、一切的转识,六、七、前五识,甚至阿赖耶识一部分的功能都宁静下来,不得轮转,但是阿赖耶识还是存在的。入定的境界、心意识活动的现状,究竟是怎么样的?

    “有此识因,后当广说。”

    是有这个心意识的作用,本经在后面专门有一篇加以讨论。

    “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是遍恒续异熟果故。无劳别执有实命根。”

    所以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此识”是阿赖耶识,“足为界趣生体”它本身包含了足够为三界,“界”就是三界;“趣”即六趣、六道众生、十二类生,一切生命的来源就是阿赖耶识的转化的作用。“此识足为界趣生体”,它是普遍存在,经常的成熟,所以阿赖耶识也就是构成了异熟果,“异熟”就代表了一切的生命、个别的生命。总而言之,除了阿赖耶识的功能以外,另外并没有一个生命的命根。所谓命根,就是阿赖耶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肉体的因缘完了,就结束;因缘存在,就还在轮转下去。

    “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现在我们所认为这个命,还存在这个命根,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亲因缘。“依(于)亲生此识种子”,阿赖耶识种子的亲因缘,由宿习的业力所引伸的功能的差别,假定一个名词叫做命根。所谓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命根也在其内。是意识心所不能左右的。因为它本来的功能属于阿赖耶识的作用。因此说我们大家打坐、修定、修道,纵然能够清净,好像是无心、无念,那也只不过是意识心、第六意识暂时的清净。

    譬如说大家入定——当然大家还没有这个功夫了,现在假定有这个功夫,一定可以多少天完全不起,乃至呼吸相似地停止,心脏也是非常缓慢地动,好像完全无念、无心了,这个范围其实还在意识境界的范围,还不懂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薰持种根身器”,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假定达到刚才报告的这种定境的范围,还只不过是第六识的清净,还属于第六识的范围,并没有了解和证到阿赖耶识。况且要再把阿赖耶识一转,转到大圆镜智,谈何容易啊!所以一般学禅宗或者学各宗的,偶然有一点清净心,于是认为这个就是道,等于现在一般人讲禅学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说你见鬼不是鬼!那不是很容易办到的么?比如给你个刺激,后面用一个手枪顶着:“向前面走,不然打死你!”你走在前面就是见路不是路,见人不是人——吓疯了!你说那也是禅宗啊?!那是第六意识忽然一个停顿、一个闷绝的境界,而且这几句话在禅宗里是一个不知名的禅师随便说的。现在结果拿这个来做禅宗的标准,什么“未见道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道之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道了大彻大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瞎扯一顿。那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我们都一样,都得了禅了?我们在街上看到好东西想买的时候口袋没有钱,走在前面把头低下来,见路不是路、见钱不像钱,那也悟道了?不是这个道理。

    纵然真达到第六意识清净,达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境界,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到这样的境界,也不过是第六意识偶然清净面的出现,第七识的影子还没有摸到呢!第八阿赖耶识更是懂都不懂。所以不要认为这个就是道。千万要注意,纵然达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也不过是第六意识上的感觉境界,还不是道!拿五蕴解脱来说,达到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时受阴还没有解脱,还在识阴境界。按《楞严经》的道理,那是识阴区宇、识阴境界的范围。受阴你还没有做到呢!连到上文,“彼灭转识,非阿赖耶”,“既尔如何名无心位”?既然这样说,怎么叫做无心位呢?真正达到无心位的话是灭了转识,第六意识不动了,第七识不起分别了,但并没有离开阿赖耶识。

    “复如何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异色心等,有实自性。若无实性,应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

    这里提个问题,怎么样才知道两种无心定?二无心定,包括无心定、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无心定是升无想天的果的一种定。无想天当然做到了没有“想”。修行到这种成就,就要得到无想定。“异色心等,有实自性。”离开这个肉体心的作用,它有怎么样的一个定的境界、真实有一个性能呢?唯识学在这个地方提到的“性”字,同禅宗明心见性之性、性宗之性是不同的,不要混淆了。这里特别吩咐你们年轻人,几十年来,所谓讲哲学讲唯识的,有个非常大的错误观念,错得不得了,唯识学讲“诸法无自性,皆从因缘所起”,因此有些研究唯识研究教理的人,认为唯识学讲无自性,禅宗啊其他宗派明心见性也建立一个性,都是同样的性——这就错误了,都变成外道了,错得一塌糊涂!

    性宗那个明心见性的性是指如来自身本体的“性”,因为我们中文文字的语汇不够,借用了这个性字,在性宗代表本体之性。唯识所讲的“诸法无自性”是说每一个万有万象,没有自己可以单独存在的那个性能与性质,这个性是性能性质之性。大家观念搞不清楚,将这两个“性”混为一谈,那就错误了,是外道的观念了!唯识的无自性讲的是“诸法无自性”,譬如这个茶杯无自性,它是因缘所生的。一切万有的现象,它没有一个单独存在、永恒存在的性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若无实性,应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现起。”

    假设说无想定或者灭尽定这两个定的内涵,同我们色身这个作用两样,没有实在的自性,那么入定的时候,进入无想定,为什么会会停止掉、截得住我们心理上的乱想呢?怎么给它遮盖住呢?——前面这个“心”是全体的心,“心所法”的心是心理现狀的心。——“令不现起”,我们普通讲,到了无想定就不动念了,不去分别了。那是什么道理呢?

    “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

    这里很麻烦了,这是讲到实际修证的道理了。无心位是佛法思想逻辑上一个分别的一个范围。譬如说无想定,灭尽定,乃至我们普通人昏过去了脑震荡晕过去了、睡眠睡得很熟了,这一些范围都属于无心位。并不是真的无心,只是在学理上把它归属一个范围,“位”就是范围,无心位的范围。那么现在讨论的无心位这个范围,包括所谓无想定甚至于灭尽定等等。无想定是外道定,但是你不要看不起呦!你还做不到呢。诸位哪个修到了,我会向你磕头哦,叫你“无想师傅”!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出家的第一步就是学无想定,三年才修成,那还算颇不简单。当然你到达无想那还不是道,可是试验做到这个功夫还不容易呢!无想是思想完全停掉了、灭掉了,像刚才《成唯识论》经典讲的“遮心心所法”,盖住了,心理作用起不来了,至于心理各种各样的思想——比如我们打坐有没有入定、气脉通了没有、屁股痛不痛、麻不麻……这些根本都不存在了,因为这些都是想所生的、想阴所起。拿你们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讲就是把它闭掉、关闭掉,那就叫无想定。

    “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另外并无一个特别的功能,这个法并不是说方法,不同于我们现在色心的作用。“能遮于心,名无心定。”这种修定的境界、功用到达了这个境界,能够遮盖住心所起心动念的作用,把它停住、关闭了,因此在名词上、名义上叫它是“无心定”。这一段是说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假定无想定、无心位是说没有别的方法,就是我的心下了决心——不想了!什么都不想!几时大家做得到啊?有一个境界我们年轻的时候做得到,妈妈给我五毛钱,本来是要上学买面包吃,谁知走在路上就掉了找不到了,所以回来想买面包没有钱,只好不买了。回来妈妈问:你吃过面包没有啊?回答:吃了。对不对,因为钱掉了不敢告诉么。硬把它强制性地把心念盖住了,不去想它。你不要认为这个是笑话哦!那个接近于无想——强迫自己不去想它,心里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大家打起坐来思想有那么大的痛苦,常常有人来问:老师啊,你还得教我个办法,怎么样把这个思想对付下去。哎呀,我只好看着他笑。不好骂他笨。——还有别的方法吗?不想就不想了嘛,很简单!还要另外求一个方法?我给你个方法:有个咒子你回去念,坐在那里拼命念咒子,就会做到无想。你说你是多笨啊!那个念咒子还不也是想吗?!无想就是无想嘛!就是决心。所以说,“无别识法”,没有另外一个方法。“能遮于心”你遮下来的决心,这是个大勇气,不想就不想。刚才比方小孩掉了五毛钱不敢告诉妈妈一样,想也不想!他说假定这个人叫无心定,如果这样的话,“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那么就有个问题来了,假设无色的时候,外面一切境界都没有了,物理世界无色的时候——无色是假定的话哦!没有无色的哦!色法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红黄蓝白黑,我们登高空一看——我们大家没有看过太空,高空中看到过吧?很多人坐过飞机,本来没坐飞机的时候怀着好大的兴趣,想上去看看天空,看看白云,但上去看不到半个钟头,你就会想睡觉了——有什么看的嘛!那个青天白云,一点味道都没有。那么,太空高空还算是色吗?那个就是色。虽然是没有可看的,空的嘛,空的也是色啊!真正无色没有人看到过。无色界还有色,那是无色界的色。真正的无色,可以说是“但有名言,皆无实义”。所以我们都在色相中转,因此,给大家讲到禅宗的故事,苏东皮,哈!苏东坡参禅,有一天认为自己悟道了,发疯了一样,做了两句诗,很得意的:此身静时光常生,山水无非清净性。多好的句子!要是放在现在,大家一定会认为是悟道的诗。他的偈子传到三平禅师那里——这个三平不是大颠和尚旁边那个三平徒弟,是另外一个三平禅师。禅师看到诗就笑了:这个苏东坡认为自己悟道了,真是莫名其妙!于是批驳道:其若死心山是水,无山无水好愁人。你有个清净境界认为是道,那没有清净境界你怎么办呀?这是讲到无色的境界所引出来的故事。

    那么假定这叫无心定,在无色境界中,境中没有声也没有色,外界一切声音都听不见了,内在的血液流动和呼吸也停止了,原来打坐的光明啊这些境界都停掉了,那么这是什么境界呢?“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那么可见这个时候,心都给障碍住了,这个境界叫做无色定。那样叫做无心定,这个境界也可以叫做无色定喽!实际上没有个定叫做无色定。

    “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既然没有无色定这个事,那么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你这个无心定是怎么个讲法呢?

    “又遮碍心,何须实法。”

    要把这个心挡住,那很简单,何必另外用个佛法呢?

    “如堤塘等,假亦能遮。”

    不准看的东西,就打一道墙,用木板一隔看不见了,就不动心了嘛,不见可欲心就不乱了嘛!假法也能把心隔开,何必还另外用个佛法呢?这是什么道理呢?这里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了:

    “谓修定时,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粗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

    这就给你们讲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你们打坐修定的同学们就不要问我了,这一段你们自己要记得。当然这还不算是佛法的正定,但你修到了的话,也很不容易了!就是说,在修定的时候,“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定加行”,大小乘任何的方法,譬如念佛、念经、听呼吸、数呼吸、感受呼吸、念咒、观想、拜佛等等这一切都叫做加行。加行不是正修之路,不是正修的目的。你说我会打坐会念咒就是修定人了——那还不行,那是准备达到定的加行;念佛也是如此,都是加行法。什么叫做加行呢?加行等于现代工业所讲的加工,把原料拿到工厂里加工。有些经典上也叫“前行”,得道以前所做的功夫。大小乘里的修定加行是什么呢?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初禅有初禅的加行,二禅、初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各有各的加行,各个境界不同。弥勒菩萨另外有一部经典,叫做《现观庄严论》,过去汉文没有翻译,到了近代有个我们同学辈的法尊法师根据藏文翻译出来了,翻译得不是太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意思大概有了。《现观庄严论》里特别注重大小乘的四加行,这个四加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加行的意义稍有不同。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些名词了,回过来说,我们修定的时候,一定的加行法门,譬如念佛等等这些加行的法门,“厌患粗动”,觉得厌烦了,所以有些念佛念咒子的人念念念……不想念了,不想念了自己又慌了,问我:老师啊!怎么办哪?——凉拌!你说怎么办?不想念了你不念就是了嘛!这个里面还要加一个恐惧心干什么呢?你不念,过一个阶段再看看。我告诉你们,念佛念到那个不想念的时候你就不念,看能保持多久?大概保持不到十分钟,你别的念头就又来了。念头来了你就肉包子打狗,你再接着念嘛!那个佛号变成肉包子了,妄念就是狗,狗来了就拿肉包子打;打了之后妄念没有了,佛也不念了,你就这样保持清净,越久越好。这里面不要另求方法;一求方法,就还只是修定的前加行。经典告诉你,修定是“于定加行厌患”,所以说,修密宗修得再好,真正修密宗的我还没有看到过。真正修密宗,像我们哪有时间啊?早晚做两堂功课,一天就没有了。一堂法修下来要三、四个钟头。坐在那个台子上面佛像的前面拜,有一种修财神法要茶、食、宝、珠、衣供养,每样东西都要洗得干干净净擦好,不要说供一千一百杯水,只供二十一杯水,点二十一盏灯。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又去掉两三个钟头了!我当年搞这个,觉得要累死了!所以我说我不要修财神法,不修了。那个财神菩萨每天要用酥油给他洗澡,每处都要洗到,需要买那么多的酥油,那我省下来不买不就是钱了么,何必去念财神呢?对不对?修密法要新鲜的鲜花供养,花每天要换;茶要泡好,每天要喝三、四杯。我要换茶的时候,就要想到佛爷他老人家也是要换的;你不能说我泡一杯茶摆在那里给他喝一天,晚上……(第36集完)

唯识与中观(第37集)

    ……晚上还发霉了,不晓得换,自己么一天还慢慢泡起来喝三四次,你说你在供养佛啊还是佛在供养你?!

    所以修密宗供养佛是这样供养的呀:香、花、灯、水、果,买的东西用的吃的都先给他老人家用了,然后这一杯水端上去:哎!给你老人家洗脚的哦!这一杯水是你老人家洗脸的;这一杯水是给你老人家漱口的。每一杯都要供养,观想得分(清楚)。然后坐在上面,静下来了以后开始念咒了,一边念咒一边脑子观想,“嗡……”;然后,拿个铃子“叮叮叮……”,这里拿个杵,降魔哦!降魔完了以后,再拿个鼓哦,“拨了噔,噔了噔;拨了噔,噔了噔……”然后赶快放下,手印哦!结哦、打哦!打完了以后,哦呦!一边念、一边想,身口意三业嘛!手代表这个身,把你忙得一塌糊涂,再也不能做别的事了,决不会去打人了;嘴巴念咒子(师乱念咒子):“轰隆……”什么都有了;然后还观想啊,观想得一塌糊涂,前后左右……这一修下来,三四个钟头一堂、一座。我说真是密法!什么密法?你不放下也放下了!——累死了!(众笑)要你起念再也不想起了。最后修下来,圆满次第,那真圆满!(众笑)那真不错!所以我说,嘿!密法真好!这个方便法门是真好!

    然后又是,哦!鲜花供养;然后,哦!我这个毛巾擦过没有洗,赶快去洗呦洗呦,来来来……根本忙得啊,一天没有时间!到那个时候,“厌患粗动”,就厌恶了。

    这些都是起心动念啊!尽管是善的起心动念,也是起心动念啊!

    恶法不要,善法也不要;“厌患粗动,心心所故。”觉得:哎呀!这些都是妄想求嘛!我求佛菩萨保佑我,也是大妄想嘛!我不是个好人,他保佑我干什么?如果我供养了那么多菩萨,都保佑我,这个菩萨我不供养!因为他爱贪污嘛!啊?不供养你你就不保佑啦?!菩萨不会是这样。

    所以因此悟通了,这些东西都不要了。所以后来有一个大活佛,那个活佛一般活佛都骂他,哎!我认为这个人真了不起,有神通的。我们在拜佛,他把脚趾站在旁边摇:“唔!你看,佛都给你拜动喽!”我马上给他磕头!这个人是成就了的人,那是彻悟了的!我在拜佛他就笑。

    那么他很怪,很多疯了的人,男的女的;他喜欢弹一个中国的琵琶,弹也弹不好,“噔了楞噔、噔了楞噔……”乱弹;那些人啊,病医不好的、疯了的人都送到他这里来,他也不理你。那些疯子在他肩膀上爬上去,有些还骑在他这里,有些还屁股坐在他头上,他也不管;“噔了噔了噔了……”过不了两个钟头,都好了!都回去了!你说这是个什么本事?!啊,他就会这样,我们拜佛他把足摇动:“哎!佛都给你拜动了!佛都给你拜动了!”——这个是得了道的人。

    所以讲到“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因为这样悟到了以后,“发胜期愿”,这是要大勇了!大勇猛菩萨,发起了最大的愿望:嘿,不要想!把它空下去!发“胜”——最强有力的心愿。所以你们大家做不到啊!打个坐起来:“我现在已经半个钟头……”半个钟头什么都不想,你做得到吗?你做得到啊?你做得到,开始很有一股勇气,结果脸还涨红了、血压涨高了,还是在那里乱想。那不能玩的哦!

    “发胜期愿,遮心心所”,自己把所有的妄想心盖住了,谁都做不到。下面就是功夫道理,给你露消息哦!

    “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慢慢去休息去。所以你们现在在禅堂上打坐,我常常告诉你们,只能讲叫习禅、习定,是练习定、练习禅;你不要认为你现在就在学禅、是修定,那是大错而特错!只能够说是习定、习禅。

    你慢慢如此练习,“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慢慢把你涵养得熟了,这个心理状况慢慢地,粗心大意变细了,念头的力量变弱了、微弱了,“微微心时”——这四个字用得(好),玄奘法师这几句翻得美得很了,很高明了!“微微心时”,这个时候还有念没有念呢?心念还有没有呢?不能说绝对没有。你看他这两个字用得好极了——“微微心时”,妄念似有似无之间。

    “熏异熟识”,这样慢慢练习,像薰鸭子一样、薰鱼一样、薰这个檀香一样,慢慢把它薰,使阿赖耶识受薰,向清净面来走。慢慢训练我们这个“异熟”,拿一个走反复的这条路把它改变过来;使定的新的路,把它练习纯熟。

    禅宗祖师有两句话讲修行的道理:“熟处令生”,熟路子,要使它生了、疏远了;“生处令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像贪嗔痴慢烦恼的习气,我们用惯了的,慢慢把它脱开、解脱,把它变成生路道;修行、清净这一念,这个生路子啊,慢慢练习变成熟路。

    “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这样慢慢地练习,随时随地在修持,使构成了增上道,厌离心加重,厌离世间、厌离妄想、厌离烦恼的这个厌离心加重了;所以佛经上说,什么人才有资格真正叫学佛呢?厌离心没有生起,不能叫做学佛的人;厌离三界之心生起了,才能叫做学佛的人。就叫“厌离心”,讨厌、想跳出三界的恳切的心。他说,这样修持,“成极增上厌心等(的)种(子)。”

    心里种子养成了,“由此”,由于这条路;“损伏心等种故”,把我们平常烦恼心一切的种子把它损害了、把它降伏了下去。

    “粗动心等”,我们很粗的烦恼妄想这些心意识的作用;“暂不现行”,注意这个“暂”字。所谓入定,是粗动心等暂时不起现行的作用。“依此分位”,依到这个样子的范围,假设一个名称,这样叫做无想定,所谓无心位;这样叫做灭尽定。但是灭尽定跟无想定有差别,中间也有理论上的差别。“假立二定”,这个二定指无想定,生无想天的定。

    “此种善故,定亦名善。”无想定尽管讲是外道,但不是那么大的外道哦!他是善业哦!无想是善业。所以无想天是色界天的有顶天的里头的哦!生在色界天的有顶天哦!所以“此种善故”,无想天、无想定这个种性还是善定哦!所以无想天、无想定也是善业道。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定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

    所以修无想定的人,在这个无想定的前位,因为随时厌烦自己思想太多了,尤其是夜里睡不着的失眠的人,讨厌死了!自己脑子里思想怎么那么多!——那你除非修到无想果,呵!求无想定、无想天。“招彼异熟识”的果报,所以,这个色身的果报一完,就生无想天。当然那个无想天里头很舒服哦!可是无想,不用思想。如果勉强地讲,无想天里头不用思想,(但)不是死人哦,不是哦!那就是顽空了,那变成了木头、石头了。无想就是无想,是想阴受了盖覆;其他还有作用的。所以无想定就是讲粗动的烦恼灭了,佛学名词假叫无想定。

    “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实有。”

    这个是讲修无想定的果报,它的成果如何?那么因此讲无想天、无想定等等无心位,实际上你不要执着,“亦非实有”,这是为了逻辑分辨的名称上清楚,的确有那么一个功夫、有那么一个境界。你执着了,呆板地认为有个固定的道理呀,那也是错了。

    (本来我们今天有个补充的资料要引用,讲到无想定、修持的道理,这个补充资料我以为这两个钟头是来得及的,现在一看,没有办法了,下一次再补。……)

    《成唯识论》卷一正好讲完,卷二才开始。现在,讲到卷二的开始,又是一个麻烦,纯粹是哲学上思辨的问题。原文是:

    “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

    这是另一派佛学的观点,认为一切有为法、相(它的各种现象);“异色心等”,认为一切有为法同我们现在这个生命、肉体的生命、这个心之外,另外有一个存在的一个功能,有实在的自性。这个自性不是讲明心见性那个性,就是说有它的功能、性质。

    这个道理怎么个说法呢?我们整个的佛法,分两部分:“无为法”,所谓证得道、涅槃、道果,是无为之道,所谓得道,得这个无为法。宇宙万有一切,都是有为的——“有为法”。这是佛学的分类。

    那么所谓有为法,是有动相的,这是我们现在用的观念——有动相,一切有生灭的都属于有为。但是注意,我们认为、人类认为的动跟静两个,静态是不是无为呢?

    静(安静这个静)也是有为法,不是无为,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所谓动、静,乃至于说清静与不清静等等,都属于有为法。如果认为无为法是清静的、是静态的,那也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我们认为这个静态,所谓清净,也是色身、我们现在生命存在的这个思想范围所认为的观念。

    真正的道体——无为法,它不属于动、也不属于静。有动、有静还是有为法。

    因此,《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至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金刚经》所提到的有为的道理。有为法,本性也是空。

    现在,根据佛学另一派,譬如南传佛学、佛教,像小乘佛学、小乘学派的《四阿含》里头的理论,认为这个心、外(物理的世界)是两重世界,心物是二元的。那么,因此他也根据经典,根据什么呢?根据《阿含经》、《楞伽经》,《楞伽经》的一节有几句偈语,认为一切有为法,“异色心”等,同我们现在心理、心的作用两样,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有它自己存在的性质。那么他们这一切理论啊,“契经说故”,因为佛说过的,《阿含经》啊、甚至大乘里《楞伽经》头上也提到过一点。但是,《楞伽经》并没有说有为法是另外有个存在的功能。

    所以这一派引证的理论,“如契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乃至广说。”

    他说经典上说到有为法有三种——“三有为”,这三种有为都有它单独存在的有为的这个现状、有它的作用,发挥这个道理就多了;“乃至广说”,很多很多。哪三种是有为法呢?就是“生、住、灭”,这是属于有为法的总论。生,一切万有的出生;住,等于现在所谓西方西洋哲学所讲的“存在”,存在的这个阶段;灭,就是过去了。生、住、灭,就是三有为法。这要记得啊!我们专门研究佛学的同学们就要记得了,所谓“三有为”是讲什么?“生、住、灭”。

    那么,以这三个归纳了一切有为相,“乃至广说”,他说这个是单独地存在。譬如一颗种子里头生出来萌芽、开花、结果,是有它生出来这个阶段,在科学上我们讲也是承认的,一个东西是有个生出来的阶段。你说无常,它总要存在几秒钟、也要几秒钟;这个几秒钟是“住”(存在),过后没有。所以这个是有它独立存在的功能。

    那么,下面认为——不对的!一切唯心嘛!不是这个道理。一切唯心,三界唯识。所以下面先提结论: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自性,为证不成。”

    他说,你所提的理由不大对,对于经典、佛学的研究不透彻。譬如大乘经典啊,甚至于小乘经典,是有这么样的说法,但是没有说完;拿我们用一句佛学的惯语说,那个说话是“不了义”,没有彻底地说。了义教不是这个道理。

    他说,经典、佛法没有真正说:这些宇宙万有的现象,生、住、灭的过程,“异色心等”,它有实在的独立存在的功能、自性。“为证不成”,他说你所引证的经典的道理(来)支持自己这个理由,不成立。下面原文说:

    “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

    下面首先碰到一个问题,“非第六声”,第六声是哪一声啊?这就很麻烦了。这就讲到、研究到“引声字母”。这个梵文发引声字母。那么,我们现在本院的同学正在学华严字母,那么就要研究到华严经典里头。“华严字母”,我们大家看到佛经印华严字母,每一卷后面都印着有字母的音声,这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告诉本院的同学好好研究好了,学外文啊,事半而功倍;学各种外文,会事半而功倍。也可以通“声明”,由观世音菩萨这个声明,通证声明而悟道,能够了解一切的音韵学。

    所以华严经典所讲的有“八声”,八声不是平常处处这个意思——内义,我们牵扯到这个东西范围讲起来就太多了,是个专题。

    第六声,是华严字母所讲、梵文字母所讲第六“属声”。(专属那个属,属于的属,有归属。)这个就是说,一个东西有它的范围。譬如说我们买一个房子,钱付完了,这个房子属于你的,权利归你使用,你有权可以支配它;也可以卖它,也可以保有它;可以住,也可以转让人家。就是属于你的。连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现在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我的,使用权属于我;是属于我的暂时的所有、暂时的使用,毕竟非我之所有。这个身体最后它要坏的,要死;只是现在活着,属于我的。第六声是“属声”。

    那么,这个梵文里头第六声(属声)的意思,也等于中国的文字“之乎也者”,等于白话文“的呢吗呀”这些,上一句话没有讲完、同下一句话有连带关系的中间媒介的词句,所以属于第六声。那么这个第六声是对梵文字母来说。

    他现在讲,宇宙万有一切有为法,譬如大到太阳、月亮、虚空、打雷、下雨,这些等等,都同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有连属的关系;等于我们的身体,现在完全是连属的关系,毕竟不是我。

    他说“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说了一个同我有关联的有为法(物理、宇宙万有的有为这些动相),并不是说另外有个存在的主宰。

    “色心之体,即色心故。”色心,就是我们现在的色心,这个色心就是有心脏,过去讲色心是“肉团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脏。因为我们过去的文化、东方文化认为人的思想就属于这个心;因为讲到一个心字,就把它与心脏连在一起,所以过去认为思想是属于心脏里头发出来的。现在西方观念,新的科学进步了,这几百年来,晓得思想不是心,是脑、脑的反应,究竟对不对还不知道哦!不要认为现代科学就对了、(以为)思想的确是脑里头来的哦!还不确定。将来的医学科学再进步了以后,又说不属于脑了,属于别的了,那就很麻烦了!

    这种抽象的整个的东西,就叫做“色心”。色法、有实质的。所以现在本经上面两句话,“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有形状的这个色心、生理、心的作用;“即色心故”,它就是个色心,就是有形状的这个肉团心,就是这个作用。

    “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勿坚相等,异地等故。”

    这些文字翻译得都很麻烦的!

    他说,我们现在讲肉体脑筋也好、心脏也好,这个作用;“色心之体,即色心故”,它的体,它的本身的这个体,这个色心的体是什么?细胞组成,讲粗一点是肉体,我们拿现在的观念,都是每一个细胞的分子兜拢来,组成了肉、神经。它的本身啊,如果我们解释唯识这两句话,“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换句话说,物理构成的生理作用,它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作用,什么作用啊?活到的时候一碰就有反应,这个反应它的作用是它的有为法;这不是心的“体”。随时它能够活着的东西起反应作用,后面还有个东西呀!他说你不要认为目前这个反应作用,就把它当成宇宙万有的本体,是错了的!因此,他的定义,“色心之体”,它只属于本心色心反应的作用。

    不是说“能相体定异所相”,但是进一步说,这个能跟所两个,你要搞清楚啊!譬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电,电能是个什么形状?看不见的。我们现在看的电灯是电的功能发生了有为的作用,透过了这个灯泡放光的,那么变成电灯光。它透过了(机器)放声音,就变成了录影机或者是扩音机了,他就没有光了。各种各样有为的作用,所用的不同,电的功能是一体的。“非能相体定异所相”,但是你说我们看的电灯光,不是电能。那是电能透过这个机器所发的光。我们听的扩音机的声音,它本身不是电能,是电能透过了这一个机械的构造,扩大了这个声音,使它发出来的作用。声与光、一切变化的作用,这是它的“所”用。它本有的功能、那个电呢?不是这个所用上面。这个道理我们清楚的。

    可是唯识这本书上现在讲的本文呢?“非能相体,定异所相”,这怎么讲呢?这个能在用的哪里?离开了用,这个能在哪里呢?不是这样。“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当所有的现象起来的时候,能就在所中;它的功能就在这里。虽然说这个电灯发光的并不是电能,但是没有这个电能不会发出这个亮光。能、所同时。

    可是当我们看到光的时候呢?必须要有一个观念认识:这是“能”所起的发光的作用;不能把光就当成是“能”。在思辨的理论上同实际上有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你们研究禅宗的同学都看过《六祖坛经》,六祖也告诉你,“当定之时”,入定的时候,慧在哪里?——“慧在定中”。“当慧之时”,起用的智慧的应用,定在哪里?有没有定呢?——“定在慧中”。同样是这个逻辑的作用。

    所以,“非能相体定异所相”。

    “勿坚相等,异地等故。”怎么说呢?勿坚,不能够坚固。这个玄奘法师在这种地方翻译的文字啊,我们又感觉到非常遗憾,用的中国文字太古老一点!在那个时候用得那么古老已经很勉强了,再留下到我们现在是要了人家的命!“勿坚”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坚固起来的。嘿!一定要用这样两个字,你说他用的多辛苦!我们读书又读得多辛苦啊!勿坚,就是不能坚固起来。譬如有个东西——水泥,我们建筑房子(建筑工程师都坐在这里),这个水泥不是水,水泥是土,地水火风是土。但是水泥当要融化坚固起来的时候,必须要加一点水;可是水的本身并不是水泥,那是水,因为水是不能坚固的,不可以坚。

    古代经典上解释都是如此,水不能坚固。

    哎!你们年轻的同学、年轻的法师特别注意,今天二十世纪的末期,到二十一世纪马上开始,你出去弘扬佛法,也照佛经上这样说,算不定在学府里头,譬如说你到哈佛大学,或者某一个大学研究所,就不听你的,你常识都不够,水怎么不可以坚固啊?水严冬冷却了、冻拢来,硬的冰块还打死人呢!那坚固得很耶!不容易破坏耶!。那你这个佛法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讲下去?他就不信了。

    这是在当时那个时候的知识可用。譬如在佛经上经常用:“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乌龟怎么没有毛?日本北海道的乌龟绿毛好几尺长呢!如果你说,乌龟本来没有毛的,那日本那个乌龟毛还是尼龙做的啊?!那是真的嘛!这是限于当时那个时候的常识,所以有许多经典上比喻的常识将来的时代不一定完全可用的。“一时,佛在舍卫国……”,是那个时候讲。这个时候佛来比喻。佛的知识非常渊博,但是他为什么不讲几千年以后的事啊?那几千年以前的人(又)都不信了!所以很难哪!

    可是我们研究佛学,你们出去弘扬佛化的,就要注意了。

    刚才是提到“勿坚”两个字,经典上就是讲——“实性”。“勿坚相等异地等故。”就是液体的东西,你不要讲成水了,不如讲“实性”了。那么你用现在科学常识,所以“液体的东西同固体就两样”,这就是很清楚了,大家一听就懂了。所以,不能凝结是液体的时候不能凝结。水当然是个液体,但是它也是固体,冷冻起来是固体。水里头不能燃烧,水也有电能啊!可以发火啊!所以“异地等故”。

    “若有为相异所相体,无为相体应异所相。”

    假定一切有为法、有为相,这个相就是现状,“异所相体”。他说,当我们一切现状起作用的时候、有所作为的时候,你认为另有一个功能的存在;那么,“无为相体”,当我们得道证得无为的时候,“应异所相”,那无为硬有个无为的境界了?所谓无为只是一个名称,并没有境界。

    “又生等相,若体俱有,应一切时,齐兴作用。”

    这个生,就是刚才讲有为法他归纳三个字:“生、住、灭”这三个字。“又生等相”,起作用的相;“若体俱有”,你认为体的这个功能有另外存在的功能;应该“一切时”,什么时间?“齐兴作用”,完全是起了作用。

    “若相违故,用不顿兴。体亦相违,如何俱有。”

    你说那个作用的、后面的功能,刚才拿电的比方,能跟所两个不同。“用不顿兴”,起作用的时候,它不是同时的;“体亦相违”,它的本体功能作用两样;“如何俱有”,它怎么样会同时起来呢?现在都是一条一条理由申述。

    “又,住异灭,用不应俱。能相所相,体俱本有。用亦应然,无别性故。”

    再说,“生”,生出来一个东西,就是成长、生出来、存在(“住”就是存在,“生”就是成长);“灭”就是灭亡、死亡,过去了、没有了。他说“住异灭,用不应俱”,那么当它每一个过程的时候,这个作用不是同时俱在的。当生长的时候,它每一秒钟、每一秒钟都在生长,它不是存在;那么,当存在的时候,这个现象不是生长;换句话,当灭亡的时候,当然不是存在,更不是生长。

    你看这些,很罗嗦,很讨厌!但是一个喜欢搞思考、搞逻辑的学哲学的人,越研究越有兴趣,不觉得讨厌。一个阶段硬有一个阶段。一个东西成长,等于我们的手到变成拳的时候,这是握拳的时候,握拳的时候就是握拳,这个“握拳”不能叫做“拳”。把这个指头统统握拢来了,这等于是“生”;好!现在拳头握紧了,这叫做“住”,这叫做拳头。依逻辑上讲,当你手还在握的时候说我这个就是拳头,不合逻辑;因为你现在不是拳头,是准备这个手在握拳头。就是这个道理,分析一点都不能马虎。

    你说这个眉毛跟头发俩差不多,都是毛;哎,学逻辑的的说你混帐,你一切都不懂!眉毛是眉毛,头发是头发,身上的体毛是体毛,而且每一根体毛的上面的、中间的……都不同。这就叫逻辑。现在就是讲这个逻辑。

    所以“能相所相体俱本有”,能起的作用同所起的作用,“能相”,本能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体具本有”,在本体来讲,后面还有个功能。“能”——你说宇宙万有这个能、这个电能、电又是谁造的?电的能是谁造的?那么科学家没有办法找出答案。所以那么伟大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最后到晚年找不出答案来了,只好低头、信仰,归之于上帝,因为他没有办法找答案。自己觉得年纪大了,解决不了,他本来还想追下去,追下去他想追求到统一磁场,他那个理想一达成了以后,科学真研究到那一步,将来可能有——这个人类的世界、整个的一切文化改观了,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神通了。那将来出去不要飞机了,坐着就飞;人这么一动,自己就可以飞起来。统一磁场真的达到了——理想中啊!——很可能做到这样。这物理世界也很伟大的呦!你不要看到万法唯心;万法唯物也很厉害的呦!这两个东西,所以现在变来变去,还在这个地方转。

    所以“能相所相,体俱本有”,佛法是这样子的,本有。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自然。

    “用亦应然。无别性故。”所以,当我们一切有为起作用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另外没有一个存在的功能。

    “若谓彼用,更待因缘。所待因缘,应非本有。”

    如果认为一切有为法的作用,(是)靠因缘来的;那么,因缘是相对的作用。那么,这个“待”、“所待”是因缘作用,既然是因缘作用,就可见不是本有的。这些地方辩论,我所以刚才先给诸位同学声明啊,很痛苦!要真正向逻辑上走的人,越看越有味道;但是,我也蛮反对的,我反对年轻人学哲学学逻辑,[断录若干字,疑为“因为学不通”]了爬不出来。但是完全不懂逻辑我也很反对:这个头脑不合逻辑。所以同学们跟着我觉得很讨厌,一下这样、一下那样,搞不清楚,哈!其实我觉得很清楚。

    逻辑、哲学是要学,不要执着;但是学不通啊,那不行,那你要着迷。讲到这里,我们提出,不讲唯识,到处经典上就有,譬如大家最崇拜、最推崇的一部经:《楞严经》,《楞严经》就说到了,你看第四卷以后,讲到一切现象界,“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有一次在一个场合、一个庙子,这个大庙子也有一两百人,我们在一起在打七、修禅定的时候,有几位老居士也参加的。那么我正在吃饭,吃完了饭经过那个地方,这几位老居士就在那里争吵,吵得很厉害,我刚好经过窗户外面听到。他们就是这样:“哎呀,南老师这个地方错了的!他翻那个《楞严经》啊,翻得‘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那是个什么东西啊?那是唯物论了!这是一定他搞错了。”我累得要命,听了我就走过去了。后来有另外一个居士就跑来问我,他说这样……,我说我听到了,我看你们吵得很认真嘛,这样研究很好嘛!但是我说这个不是我讲的啊!佛经上《楞严经》上“既非因缘,也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我说我那个《楞严大义》是替佛变成白话,把古文变成白话;佛说的,你知道吗?那么这位居士说,我记得也是佛说的啊!我说当然啊!我不是佛啊!我是“糊”、糊人,糊里糊涂那个“糊”;那是真佛说的啊!我说你们去研究去,怎么“既非因缘,又非自然”?如果我们再加一句——更无主宰!

    一般宗教呢?把宇宙的万有功能都归之于上帝、归之一个神力,譬如生命都是另外一个东西创的,归之于神力,对不对?这个生命或者好像归阎王管哪、上帝管哪,就归之于上帝。

    唯物学家归之于自然,(认为)宇宙万有没有个道理,自然来的。

    佛法呢?又讲因缘。可是佛在到处讲因缘,到了《楞严经》、到了这种地方把因缘都推开了——非因缘,你只好去问问他老人家了!现在他不在,不过上面现在还有个像在这里,你去问问他:你怎么乱讲呢?你从前都讲十二因缘、多少因缘,现在又否认了,“非因缘、非自然”。不过我再给他加一句,也是他的——“更无主宰。”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嘛?!

    这就是佛法的真谛、真义。所谓菩提、道体,就在这里。

    所以你看到这里,现在他又在批驳因缘。“若谓彼用更待因缘(的话),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喽)!”他说一切法都靠因缘所生,所谓因缘,因缘就不是本来的东西了。那么自己生命这个主宰究竟是属于“他”的还是属于“我”的呀?

    “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中论》的第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不是无缘无故起来的;“也不从他生”,也不是上帝给我的,也不是谁给我的。“不共”,不共生,共生——因缘和合也是共生。“不共不无因”,不是无因生,那因缘在哪里?“是名为无生”,这样叫做无生法忍的无生。所以讲般若学唯识,学唯识、学般若的人,乃至学中观正见,不能不懂《中论》,龙树菩萨造的。《中论》同《成唯识论》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佛经。

    现在所批驳因缘也就是这个道理。

    “又”,本经又说,“执生等便为无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再说,“执生等便为无用”,他说,你因此执着了,一切有为法当它构造成功、成长的时候、生起来的时候,“便为无用”。当他一生、成长一成功了,已经过去了,它的生命作用价值已经丧失。“所相恒有”,所谓存在的,就是一些现象。“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他说如果这样讲的话,生而不生嘛,一切无常。那么所谓一切成长与不成长,归纳起来,都属于无为法了。

    “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他说,也有一些成长的时候,它的来源、因缘、第一因,这个“因”讲第一因。这是哲学名称,第一因。因为宗教家都讲,这个宇宙万有什么人造的?——上帝,或者神、或者叫“主”。佛法很少用到;就是有个东西,这个是把它神话了。哲学家不管你这些,哲学上这个东西没有把它变成人格化,叫做“第一因”。这是哲学上面的假定的一个名词。现在就是讲,“彼此异因不可得故”,有为法与无为法,这两个因素绝对不同。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在逻辑上(不同)。但是你找它那个第一因是什么东西呢?“不可得故”,你找不出来啊,没有啊!现在这些辩驳地讲告一个段落了,比较走上一个容易懂的路线了。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

    讲到一切有为法时间问题,它在过去世——昨天;来世——明天;今天。佛法呢?过去、现在、未来,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三个阶段,佛经常常把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也叫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是所谓过去世包括了很长的过去呦!所谓未来也包括了很长的未来呦!只有现在是非常短暂的,就是一刹那。佛学对于时间的分类,总名叫“三世”。他说这个佛学所提的,我们讲时间的问题,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是昨天,未来是明天,现在是今天,今天呢?“非现非常”。所谓今天,我们讲一句话“今天”,这个“今天”这一秒钟就过去了,“今天”已经没有了;说“现在”,“现在”没有了;所以“非常”。也非现在;说一句现在,现在就是没有了。当我们刚说“现在”的时候,这一句话“现在”已经过去了。你说未来,未来变现在,现在也过去了。所以说“去来世非现”,没有现在的;“非常”,它是无常的。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一样,不存在的——虚空中的花朵什么叫做不存在啊?存在的啊!我们说电影上出现的、电视机上出现的楚留香,你们大概都在看吧?你说楚留香留了香没有?看完了电影就没有了。当你看的时候真的有。“空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完全没有哦!“梦幻空花”是形容它短暂地存在,变化得太快,把握不住,因此说它是“空花”。你假使说,我们研究佛学的人,提到“梦幻空花”,我们观念上就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已经是犯了最大的错误!把佛学误解了。佛说的梦幻空花并不是讲完全没有;是讲有——太短暂的有(师一弹指);所以叫做无常。

    当梦中时,梦是有哦!不是没有。所以梦幻空花就是现在的道理:“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没有它单独存在的一个永恒作用。譬如我们电视、电影银幕上所演的人,你上去把银幕一打破了,后面这个真的人抓不出来的,一定是没有的——“非实有性”。但是当我们看这个银幕上的人物的话,那看到悲伤的时候,把我们的眼泪啊哄得直掉;喜欢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发疯了一样地笑——这个时候是绝对有。梦幻空花就是如此。所以“梦幻空花”比喻之妙!

    我经常发现许多人研究佛经佛学,一提到“梦幻空花”,马上犯一个错误的观念,已经犯了一个同唯物思想“断见”的错误一样的观念,认为梦幻空花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不是的。这是研究佛学要特别留意的地方!所以他讲:

    “生名为有,宁在未来。”当我们讲生住异灭,一个东西万有的现象,当它形成、成长的时候,这个是“生”;成长的时候,在我们世俗的观念,就是叫做“有”,这个时候有。譬如现在我们这个虚空前面,至少在我这个嘴巴上面、面部的前面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马上把它擎上一个拳头,我这个前面就有一个拳头,就是有。当它这个生命为有,成长出来、有的时候,虽然是暂时存在,这个暂时存在、一刹那之间也是有。所以“生名为有”是什么有啊?是现在的有。“宁在未来”,这个“宁”字是古文,白话这个“宁”字在这里用就是“哪里”。他说,当我们成长生命为有的时候,哪里是讲未来呢?就是现在这一下就是有。

    譬如我们每一个礼拜三,这个十一楼,有什么?《成唯识论》的研究。当这两个钟头存在,是有。“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绝不在礼拜四晚上;不在明天;就在现在。但是现在这两个钟头啊,“梦幻空花”,等一下一下了电梯呀,“水流花谢两无情”,各自东西,你坐汽车、我坐11号的(两个脚一走、11号的)公共汽车回家,或者有人坐专车回家。不存在了。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灭名为无,应非现在。”所以生住异灭这个“灭”就是过去了,过去了的东西,消灭了、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的,叫做没有了。没有当然不是现在啊!“应非现在”。

    “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如果过去了的东西你认为还存在的话;“生应非有”,那么活着的人,现在活着、现在成长的东西也是没有啊!这个话怎么讲?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候跟人家说笑话,不是说真话;笑话也是真话。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去跑一个走阴的,我们大陆的观念叫走阴,有些人画个符啊、念个咒啊,在那里搞一阵,摇摇摆摆跳起来,然后声音也变了,说你的妈妈来啦、祖父来啦、外公来啦、外婆来啦,讲得家里的事情活龙活现的了,啊!这些鬼!如果“灭若非无”,灭若有,如果过去的鬼呀神呀如果都到现在还存在,我们至少我们的文化就是五千多年,大概“生应非有”,我们就不能生下来。因为世界上站满了那么多了嘛,哪里还有空间给我们站呢?所以世界“灭”了,不能说它有——没有。这个问题很大。

    所以有人问:既然我学了佛,我又回去想想啊,那我的那些祖父已经死了几十年,他真的还存在啊?可是你说他不存在,他讲的话又差不多,这是个什么道理?那就是要研究唯识这个阿赖耶识的道理了。所以“灭若非无,生应非有。”

    “又灭违住,宁执同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彼所执,进退非理。”再说,“灭”,消灭了、过去了;“违住”,就不是现在的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现在存在”同“将来没有了”这是同一个时候的作用,这个话不合逻辑了。“灭、违、住”三个字,“违”就是相反的,说没有了就没有了,不是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把没有的东西同现在的存在,同一个时候,你说这两个、这个作用是一样,这个观念是错的!

    “住不违生,何容异世”,当我们一个东西看到存在,譬如一个花开的时候,这个花开在前面很好看,同它这个花将开的、开出来那个成长,这两个阶段次序有差别,好像没有差别;“何容异世”,在成长跟存在之间,看起来好像一样,还不能分过去、现在;“故彼所执”,所以以这个逻辑的道理来推测,“进退非理”,你所讲的这个,前后左右一概都是矛盾,不合理论。(我们休息一下。)

    ……所谓大乘佛法,“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

    他说一切有为法,就是《金刚经》上的解释了,《金刚经》的原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这四句话,注意后面的第四句“应作如是观”,就是一个方法,应该作如此观想、应该这样看法,看世界一切的事,所以“应作如是观”。拿比喻法作修持观想的道理。现在,所以般若与唯识同样归于中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唯识方面讲,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缘聚就形成(生、住、灭);缘散就没有。

    下面两句话,如果对中国文学都有深入了解的,就看到很妙!《红楼梦》作者有两句话,就是套用了这里。“本无今有,暂有还无。”一切万有诸法,本来是没有的。现在偶然存在,成、住;“暂有还无”,这个存在最后还是没有。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把语气一加,变成文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以《红楼梦》一开始就是一个梦,一个和尚、一个道士两个人,唱《了了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坍了。”然后就是梦游太虚幻境。所以真正看《红楼梦》、《西厢记》,就不是黄色的了,那是空色的,全部都是禅,都是佛法。

    那么这两句话的文学境界,玄奘法师有时候也妙得很!所以“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说有为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这两个佛学的名词是表法的。什么叫表法呢?我们讲佛学的名词术语叫表法,就是“表示”,在理论的观念上表示出来。那么拿现在新的观念可以叫它是“标记”,弄一个假相的代用品的标记。“表异无为”,所以讲有为法,这是表示与无为法的不同。“道”是无为法。

    “假立四相”,因此,把一切有为法,假设地分四个阶段,哪四相呢?“生、住、异、灭”这四个阶段。一切法存在就是生住异灭。那么生住异灭是逻辑的说法,佛经上讲到物理世界的观念呢,把四个字、四个观念又换了,叫“成住坏空”,就是“生住异灭”。讲到人生命观念又换了四个字,表法——“生老病死”。都是生住异灭的道理。

    所以说,“表异无为,假立四相”,就是我们活着,生下来就开始老了,当婴儿一出娘胎,第二天就比第一天老一点了,第三天就比第二天又老一点了。现在你们诸位同学活到二十几岁,你已经很老了,比两三岁的时候老得不堪了!天天都在老。觉得活了一百年,就是“不亡以待尽”,看到没有死,最后是在等死!你活两百年,等了两百年,哈!活一百年,等了一百年,它一定的阶段的,生、老、病、死。病就是异、变异,所谓得各种病,感冒啊、头痛啊、肚子痛啊,这个生命慢慢毁坏,毁坏就是变异。生、住,住就是存在。存在随时在衰老,没有真正的存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都在变去,都在“异”变异;变异以后呢?没有了、消灭了。所以呀,消灭了到哪里去呢?“毕竟无为”,并没有消灭,体上没有消灭。现在讲用上,所以“表异无为,假立四相。”

    “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

    这一段文字又翻译得非常高明了,文学境界很高了。一不牵涉到论辩,他翻译得非常好;这个论辩翻译真痛苦!它本来没有、空的,现在生出来是有,“本无今有”。“有位”,当存在、有的时候这个位置啊,叫做生,“有位名生”。生,就是存在了,“生位暂停”,所谓存在——没有存在,暂时停留在这里。“即说为住”,因此,假一个名称叫做“住”。

    “住别前后,复立异名。”当存在、住在这里的时候,前一秒钟存在、未来一秒钟存在、现在一秒钟存在,这个中间以时间的分开有前后;“复立异名”,前一分、后一分、现在一分,加上名称不同,使我们了解逻辑的观念。

    “暂有还无,无时名灭。”一切存在、有为法,都是暂时存在,最后是没有了。没有了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摸不到、感觉不到的时候,叫做“灭”,叫做死亡。

    “前三有故,同在现在。”所以前面“生、住、异”,就是说生、老、病,拿“生”来讲,这一阶段我们都看到,活着的;死亡了、火化了,就没有了。所以“前三有”,前面三个有,这三个阶段呢,也可以同时只叫它“我还活着”,就叫做“现在”。

    “后一是无,故在过去。”这四个阶段最后一个“灭”,灭就是消灭了、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没有叫做过去了。

    “如何无法,与有为相。”因此它是本空的,一切本来空。有为也本空,没有个有为。

    “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但是,为了使我们思想上观念上了解,为了上课用、为了讲经用,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表达出来使大家了解,不能不用这些名词。“表此”,表达这个作用;“后无”,最后归于空;“为相何失”,构成了一个现象、名相啊,构成了名词落实,这也没有错。因此你读书学问尽管好,书读完了,这些学问都要丢掉。真要修道的时候啊,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一个文字都不能存在的。

    所以什么叫闭关?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自己的经验,真到了闭关的时候啊,书不带的,佛经一本都没有。真的关房里头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座位以外,什么都没有。墙壁上画啊、字啊、佛像都没有。哎,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啊!你们(会)很害怕,这一年下来以后啊,脑子变成白痴了。我拿起笔来写信啊,一个字都不会写,硬写不出来。我相信我书读得还不错,而且也读得不少,可是当这个时候,硬丢、丢光了,丢到了一字不识之境,到达那个境界。几年下来不讲话,开口没有声音,“哎哟,我哑了!”因为声带不常用啊,它失去了作用,一开口(师作讲不出话状),哎呀!我说糟糕!修道修了半天,变哑巴了!脑子里呢?你说知不知道?都知道,什么回忆也知道;写字啊,拿起笔来想给朋友写封信,说“我出关了。”“关”字怎么写啊?“我”字会写,“出”字也会写,但“关”字写不出来,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糟糕!修了半天变白痴了。

    可是真觉得慢慢慢慢要恢复用的时候、脑子要用的时候啊,不止今生的事,前生、过去生、过去生……,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想得起来。你看这个心的道理也非常厉害!但是你真要修持、想闭关啊,硬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在关里头还要拜佛、还要念经、还要看经,那是你玩嘛!那当然在玩哪!因为有的是玩,又念咒子、又拜佛、又念经子、又如何……,一天搞不完,十二个钟头不够用。那何必进去呢?在外边玩玩也一样嘛!又看电视,又敲麻将,那多好呢!那就是说,有些朋友又学打坐、又学打牌,所以我一看到,你究竟是打多啊、坐多啊?他说坐得少、打得多,就是牌打得多、坐得很少,打跟坐两个字是连起来的!(众笑)那何必修道?!所以真到了,必须要到达这个样子。非这个阶段、不经过你这个阶段不行的。

    这就是讲到“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

    好!下面有好句子了,文学也好句子、道理也好句子:

    “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这几句话,嘿!玄奘法师的好文字来了。他的文学境界是高明啊,玄奘法师文字非常好,逻辑文字好;文学境界呀,天理良心——不高;他文学境界不及唐太宗高。你看唐太宗写的他那篇序言,那太漂亮了!玄奘法师回答唐太宗那篇《谢表》啊,那不能比啊!两个文学价值是不能比。唐太宗写给他的你们看过没有?唐太宗写给玄奘法师的那篇文章,你们应该统统读哦!上一期同学我讲过的,叫做什么?什么文章?我现在又是白痴了(一笑)。(同学答。)嗯!《圣教序》,对了!那个文章上玄奘法师的那个风格之漂亮:“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你看这个两句话把这个玄奘法师化妆得比楚留香、比什么电视上的影星还要漂亮,那个人走过来不晓得有多漂亮!“松风、水月”,已经够清了,他说那还不及玄奘法师那个风度之清——“未足比其清华”。“仙露”,那个露水——还不是普通的露水——半天神仙递下来的那个露水;“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说仙露明珠不能比他。可见玄奘法师长的那个皮肤又白又嫩又发光啊!那就是给他形容得……哎呀!不晓得多好!那个风格形态!你看《圣教序》啊,每一句文字都美极了!所以玄奘法师给唐太宗一捧啊,“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这篇文章唐太宗亲自做的哦!写给这个大和尚,因为唐太宗想哄他还俗当宰相,几次告诉他,“你还俗了,请你当宰相。”他不干。玄奘法师把佛经书翻好了,送给唐太宗,叫唐太宗亲自写一篇序,唐太宗就给他写,这个叫《圣教序》,亲自著的文章。褚遂良(皇帝的秘书长,有名的书法家)亲自写;皇帝自己作,皇帝秘书长亲自写;然后唐太宗还叫儿子高宗也写了一篇《圣教序》。这几篇是大文章,那真写得好!文字境界高明。

    当然皇上这一篇序文,讲价值是美钞几千亿耶!玄奘法师他当然要道谢道谢,结果写了一个《谢表》,你看看他的《谢表》拿来跟这篇文章一比啊,惨了!玄奘法师当时不应该写这篇《谢表》啊!如果我在场就告诉他:法师啊!你不要写了,去磕三个头就好了,三跪九叩“谢主隆恩”就好了嘛!这个文字不能比呀!

    这个文章,我为什么强调这个?你们诸位出家法师、年轻同学注意,做未来法师文学要好啊!文学是要命的啊!文学好了,你那个法师就有法了!这个文学就是法哦!很重要啊!

    现在讲到我们玄奘法师的文学,这几句是好,好文学!当然,同他那个老朋友唐太宗的文章一比呢,那不能比了。可是这几句是好文章。

    所谓生住异灭四个字他加以解释,四个观念。“生表有法先非有。”所谓生、住、异、灭,这个“生”,成长的这个生,表示一切有为法过去是没有的,现在刚刚生出来。“灭表有法后是无。”这个“灭”字表示什么?一切有为法,过后皆空。“异表此法非凝然。”所谓“异”,变去了,表示一切有为法不是固定的,“凝然”就是固定的。“住表此法暂有用。”生住异灭这个“住”字,表示存在,就是存在的观念,是表示一切有为法是暂时给你用用,过后还是空。

    这四句话文学很好!所以要圈起来,我们读书的习惯要加圈。这四句啊,作国文老师给玄奘法师加个圈,然后批一批:回家请妈妈炒个蛋给你吃一吃。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老师们还奖励,就是这样。你文章写得好,老师红笔一圈:哦!回家叫妈妈打一个蛋吃一吃!就是很好的奖励了。

    “故此四相,于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所以“生住异灭”这四个字是表示有为法,就是表示的观念,除了都是表示的观念,叫我们留意文字,“生、住、异、灭”四个字是四个观念不同——“而表有异”,它所表示的东西、作用不同。

    “此依刹那,假立四相。”其实啊,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就是人生命活着,生老病死,它究竟是如何,要多久呢?都是刹那之间。佛经说,这么一弹指(师弹指)六十个刹那;刹那就那么快。宇宙亿万年,不过一刹那。所以一切佛经不记时间,只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是在那一刹那之间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意思就是这一刹那。“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所以我们如果以科学观念,拿宇宙来看历史几千年,人类十二万年历史算什么?一刹那。这个宇宙的存在不晓得多长!所以呀,科学观念同佛法观念看人生啊——一刹那。几十年、一百年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拿佛法的法界来看宇宙啊,宇宙也不过一刹那。这个刹那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切法都在一刹那之间。所以诸位注意佛经这个刹那,诸位要悟道的时候也是这一刹那;一切皆是这一刹那。

    这个刹那你懂了,你看,诸佛菩萨香花供养。非常重要哦!你注意啊!“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所以讲一时,这个一时里头就包括无量时,所以无量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一期(的)分位,亦得假立”,就是说法上假设的名词。

    “初有名生”,刚刚有的时候叫做生;“后无名灭”,所以生灭就是生死。

    “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生出来了,看到好像是活着、存在的,今天、明天、后天,实际上都刹那、刹那过去,“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中间,叫做变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它是空的。

    一切有为法本来不存在,所谓讲有为法是假立一个名称而已,为了使人类观念当中了解物理世界有这么一个作用,这个作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这是解释有为法、有为这个观念,说了一大堆。下面说什么?说文字作用了。

    何况文字言语?我们先介绍。关于文字言语这个东西啊,现在新兴一门——其实已经不新了,四五十年了,不过是现在比较流行,叫“语意学”。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同学的铜锣晚会,有位加拿大在我们这里留学的同学表演的手语,对于哑巴、聋子讲话的那个手语,实际上这个手语就是属于“语意”。人类的所有的文字,不管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随便你哪一种文字,语言、讲话没有办法表达人的意思的,都不能表达人的意思。所以人讲话很痛苦哦!为了表示那个意思,要眼睛动、眉毛动、每个手帮着动,手也要动、身体也动。不过中国人呢主张不大动,太动了给人家看不起;外国人是越动得厉害越好,那个笑起来“哎呀!”硬要把嘴唇要拉开的。中国人说:那多难看!这样子笑(师演示),还拿扇子遮着,不晓得你在笑还是在偷东西,搞不清楚!但是,言语文字要透彻,靠声音不行,所以文字写信给人家看了都会误会。

    人类究竟的语言,能够彼此意思了解的,到什么程度?无声的语言,(就)沟通了。两个朋友最好的时候在一起,两个人这么一笑,都懂了。尤其你们大家年轻都经验过男女讲恋爱,年轻恋爱时两个人一看,哦,就晓得要下电梯要去买电影票了,当着父母不敢说,就你看我、我看你,等一下两个人:“哦,爸爸,我上街去一下。”那一个早溜了!你看他们没有讲过话啊!呵!这就是语意,语意就是这个厉害!现在讲语意的道理。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名句、文身是两个名词。名句,像中国字来讲,我们研究文学的要注意的,所以中国字一个字有六种作用,就要学过《说文》了。所以我经常感叹,像我们读老书出身的,六岁开始先做这一步功夫,这个叫做“小学”。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礼记》上中国的古礼,六岁入小学。不是现在的小学,现在进去啊,“狗儿叫,猫儿跳;狗儿早,老师好!”这个没有用!我们那时候也不是。

    所以我想想啊,这几十年看到小学的课本,这个可惜我说很想收买。我们也看过,“山水田,狗牛羊,人手词”,一年级刚刚上学读的书,那多了!好几种课本,现在都记不得了。可是我们先读书不是这个,“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又是一套;那就是莫名其妙在念经。这些呢,先要读小学,小学是什么?文字之学,所以小学也叫做“训诂”,对于每一个中国字要认识清楚。

    至于什么叫“天”?我们现在教你查字典,你们同学查字典“四角号码”,现在国语字典各种方法都可以查。拿我们查字典“天”字查《康熙字典》哪一部?是属于部首的哪一部?就先要搞清楚了。“天”是属于“一”字部(部首),这就是“训诂”、小学了。为什么属于“一”?这个宇宙天地原来地球没有形成以前,它同一个鸡蛋一样,混沌、圆的;所以从一划开天地,一代表数学的哲学、数理哲学。宇宙万有千万亿数开始于“一”,一划开天地。“一”字下加一个“大”,就叫做“天”;“一”字下加一个“人”,“一”字下面一加,就是“下”。(师指点板书:“一”字下面再横一横,短一点,这就是“下”,古人的“下”,下面的下。)如果“一”字上面横一横,就是“上”。所以一字下面这里摆一个横,横大一点,加一个“人”,天底下就是人,这个就是“天”。所以天是“一”字部,部首在“一”。“一”字部很多意思了。所以,“一”字下面两横下来,垂下来,是告示的“示”。(师指点板书:会写吧?一直下来,繁体字;一直下来,旁边……哎,这就是“示”)我们现在的“示”呢,两横,一个勾起来、两点,就是表示给你看这个“示”。为什么叫表示呢?上天垂象,把这个现象挂下来给你看。上天有些什么现象挂下来?(第37集终。玉树临风录入、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 (38卷) 

    原文:“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若名句文异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别有实体。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又谁说彼定不能诠。声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此应如彼不别生实名句文身。若唯语声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语。宁知异语别有能诠。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无为非世共知定有。又无作用如眼耳等。设许有用应是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又虚空等为一为多。若体是一遍一切处。虚空容受色等法故。随能合法体应成多。一所合处余不合故。不尔诸法应互相遍。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如余无为。又色等中有虚空不。有应相杂。无应不遍。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执彼体一理应尔故。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虚空又应非遍容受。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

    我们开始读书时,六岁入小学。小学学些什么东西呢?洒扫应对,先学做人。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摆桌子,怎么样拿碗,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对老师行礼,怎么回去对爸爸妈妈行礼,做人做事的一切,洒扫应对。看到长辈讲什么话,不是你啊、你啊、我啊,不可以那么讲,不是这样的,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洒扫应对现在的新名称叫做生活教育,现在我们讲了半天,没有生活教育。所以任何一个学生看到就烦。经常有年轻的走上来,我说:“你坐下!”有事情出去,故意让位,好让他背面谈两句话,结果有学生坐在旁边:“嗯,这个看上去一定有好听的。”他还公然坐着,还把衣服一拉,坐得更端正听!前两天,我说:“你起来,人家约了讲的事,你知道不知道?”“是,我以为老师还有好听的叫我听。”他还补充这句话。你说他还是教书的,我说:“你怎么搞的?”后来又把他叫进来骂,洒扫应对都不知道啊!像我们出门,察言观色,一看态度就懂了嘛。我说世界上的人都没有秘密的,当他在痛苦的时候,不愿意人家知道的时候,你就不要听了,就走了,让他重叙心里的痛苦,讲完了就好了。其实谁有秘密?大家都有秘密,但到了几十岁后还找人讲呢:我当年如何如何,什么秘密都愿意讲出来,可见人类没有秘密的。秘密是在短暂的那个时候,可是在那个时候就要洒扫应对中啊。所以我们小时候先了解名,中国字,学外文也是一样。所以中国字一个字有时候代表了好几个意义,你要认得。一个学问最好,最了不起的人让他当场写两千多字,他写不出来。平常我们有一千多中国字认得就是学问好得很了,够你用了。所以你看看那个梁心慈写那个《千字文》之难啊!一千个中国字,要都不同的字,要把它们逗拢来,变成意义,包括了历史文化的全部。这个人写的之难!梁武帝命令他:一夜要写一千个不同的字。一夜写完之后,第二天头发、胡子整个白了。不然要杀他的头,故意整他,他硬是写了这个《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小的时候念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天文地理都包括进去了。所以你把《千字文》都解释完了,你中国文化的基础差不多了。这即名句。因此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康熙字典》上有十万多个字,真正平常用的有两三千个字就是大文豪,大文学家了。英文不同了,英文是每个字,每个名称。所以英文一两百年前的书不是专家读不懂了。像我们这个名句搞下来,五千年的文化,到现在一看还是懂。因为经过训古这个功夫了,没有言语的隔阂,没有地区的隔阂,没有时代的隔阂。照现在白话文这样乱搞,将来不得了,你看嘛。将来很多事情,这个文化非变不可的,这个问题大了,不多讲。讲到名句,文字的问题。

    名即名称,句即把每一个观念逗拢来构成来一个句子,叫做名句。把每一句话每一句话连续起来很美的,叫做文章即文身。所以你看唐太宗的文章:“松风水月”,你把名句分开,松是松,风是风,水是水,月是月嘛。这在逻辑上是不同的啊,哎,结果一逗拢来:“松风水月”, 名句逗拢来变成文章,“未足比其清华”就变成文身了,就这样美!所以名句文身要搞清楚,现在解释这个。

    “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这个问题很多了。佛经上说,佛啊悟了道,一个人悟了道,希有,不是世间能够做得到的,所以的文字、句子都通了。这个话头你们参参看,我想你们年轻的同学都有这个话头啊,所以你们不大努力。我当年也上过同你们一样的当,上的不多:认为一悟了道以后啊,英文不需要努力了,一打坐就通了,开悟了。哎,“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入得解。”佛经上说,佛只要一个音声讲话,一切众生都听懂了。所以只要成佛,何必学英文呢?文都不要学,只想悟道。再加上佛经上说:“须发自落”,要出家头发都不要剃的,自己掉了。那眉毛掉不掉呢?只掉头发啊?哎呀,“须发自落”,是讲自动地去把头发剃了。开始我们看佛经,晓得:哎呦,“须发自落”,头发就光了的。所以看到法师们光头啊,非常正规,须发自己掉了,后来想想,他的眉毛怎么不掉啊?都掉光了,这个人变成什么东西了?黄瓜一个。这个不好看嘛。“须发自落”,是自动去掉了。“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入得解。”那为什么还要玄娤法师去取经呢?当时他一句话讲出来,中文经典就有了,中国人都听懂了。再说啊,佛的“广长舌相”,那个舌头一吐出来,徧覆三千大千世界。我说:“佛啊,你不要吐舌头,一吐舌头我的衣服都晒不干。”因为太阳都给你遮住了嘛。所以研究佛经要智慧啊,这些都是法身上表法,法身的境界,不是讲这个肉身。佛来照样要学英文。如果要到中国来,照样要学中文,不过快,智慧高嘛,一听就懂了,快得很。这些地方也是这样执着。经上说佛得希有名句啊,佛文章不要学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的文章十几岁就学好了,怎么不学啊?所以你们光想懒,想悟了道,那么你去悟去嘛,又不好好去悟。光以为自己成了佛就什么都懂了,没有这回事啊,都要努力过的。所以这里的错误也是一样,所以经典上说:成了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啊,自然文章就好。哎,你不要有这个错误观念。“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你引用佛经拿来证明这个理论不成立。

    “若名句文异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所谓名相,一个句子,一个文章,都是为了记载、表达意识上的声音,这个声字不一定是讲话的声音啊,什么呢?心声。这个有个经验,像我们年轻时学佛,修道,挂了一个静语的牌子,不说话。结果我的一个和尚朋友他很想跟我说话,我就是不说话,禁语。我那个和尚朋友:“哼,你挂牌子有什么用?你禁得了你的心声啊!”哎呦,这句话真是一棒子啊,把我出一身冷汗。不对啊,外表挂了禁语牌不说话,肚子里还在说啊。而且无聊起来,自己还在里头吵架啊,这个自己跟自己两个在吵架,这个心声你禁不了。真到了心声也空了,那行了,那入了观音法门。这个道理你注意啊。所以名句文异声实有,这些代表音声、声音,如果说文字、句子假设真有它的存在价值,那美国的朋友来一看这个书就懂了,因为文字、句子自己本身的功能。它没有用啊,它是白纸上的黑体啊、线条啊,必须要经过唯心的作用,说了以后才懂得这个意思。所以名句文身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这个颜色等等就是代表了颜色,颜色代表了什么意思,加上意识的作用啊。

    “谓声能生名句文者。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进一步说我们人类的声音不是文章啊。什么是声?比如我们念咒子是声,“嗡嘛呢叭咪吽”是声母,什么理由?你说:“老师啊,这个咒子代表什么意思啊?”不要问,不给你解释,解释了你不能成道。你不问念错了,念成“嗡嘛呢叭咪牛”都可以,你会成功,会证道,这是声。要加上音,声加上音,两个拼拢来就叫做韵,诗韵的韵,那就有语意了,代表了语意了。“啊”是声,加上时间、空间及各种表情才晓得“啊”是什么。舒服也叫“啊”、痛死了也叫“啊”、挨打也叫“啊”、吃的好吃叫“啊”,惊讶也叫“啊”,所以“啊”字的意义就多得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为之“啊”,“阿弥陀佛”,因为它的意思是无量无边。善、恶、是非统统,万法都包括了。这是“啊”的声。名,只要这个声构成了文章的话,如果变成唱歌,歌要使人听了掉眼泪,听了会笑起来,此声必有音韵屈曲,要加上韵配拢来,“啊呀!”就晓得叫了。加上一个“呀”那就不同了,音韵一加上就不同了,此声必有音韵屈曲。此足能诠,因此它能代表人意识上的一个东西,晓得是什么意思。何用名等?这不需要用一个名,名就是名言、名词。

    “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假定你认为声音的上面加上音韵,这个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抑扬顿挫,所谓屈曲就是抑扬顿挫。就是我们讲中国文字的四个阶段:抑就是把这个声音向内收;扬就是向外发展;顿是停留一下;挫就是曲折的声音,弯弯曲曲有曲线,声上音韵屈曲即名句文,这样叫做文句。异声实有,认为文句本身的功能,它有它独立存在的道理,他说如果你有这样的观念,你错了。

    “所见色上形量屈曲。应异色处别有实体。”那么你看一个画面,画面上的曲线,乃至画面上的颜色,弯弯曲曲的,应该离开画面之后另外有个单独存在了?其实不是。一副画,我们看起来是画,你把它分析了就不是画,它是每个曲线逗拢来。所以我们看好多画:“哎呦!好伟大!你看,那么多火花。”你分析了一看:这个家伙乱涂,在上面那么画个圈,那么泼一泼墨,我们观念错误,逗拢来觉得是火花,颜色就是这个道理。

    “若谓声上音韵屈曲如弦管声非能诠者。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所谓音声上面声跟音两个加起来,抑扬顿挫。他说:我们乐器上面表达的音声非能诠者,是听起来好听。我们说:“这个人琴弹得好啊!”“他弹什么东西啊?”“《高山流水》。”碰到我这个牛啊,对牛弹琴啊。我承认我是牛,我听了都差不多,反正“叮叮咚咚”的。你说高山流水,我也想得到啊,“嘚溜”那就是水流的痕迹?那是你意识加上去的幻想啊。琴弹得“嘚溜”是流水流得很急,我还觉得是谁跌倒了那个地方,摔得很痛啊:“哎呀,我的妈啊!”听起来不是一样?都是人类的幻想,意识加上就如弦管声。所以乐器的本身非能诠者,它并不是表达这个音声,人的情绪、思想配上,诠即解释。解释起来我们加以理解这是什么声音,这个能解释是你的意识,不是声音。

    “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如果声音它本身就能解释的话,那风吹铃铛响,你问:这个铃铛是什么意思啊?铃铛没有意思,风吹响了,啲哩当啷。哎,但是你说没有意思啊,这句话,我们题外生枝,讲一个历史故事,就是根据这句话:佛法初到中国来是靠哪一个?佛图澄,这位有神通的和尚来弘扬佛法,佛法就有。所以你们法师们要到外国弘扬佛法,先得定,修好神通,飞机票不要买,这里说,明天就坐在纽约大厦门口了,白宫大厦门口了,他就信了。开始来的佛图澄他有神通,他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胃脏了,到溪边坐那么一抓就拿出来,翻过来,胃洗洗干净再塞进去。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看书怎么看?他胸口有一点棉花,要晚上看书时把棉花一拿开,你看就着电灯光,那本事大啊。帮助南北朝时最坏的那个胡人,暴虐,杀人无比的石勒,自称是赵国石勒。可是这一位当皇帝的,是蛮子皇帝,就是佛图澄吧。有一天他要出兵打仗,叫他的国师师父坐在旁边,坐在那里忽然风吹铃响,风铃啊。“师父啊,这是什么意思啊?打仗会不会打胜?”他说这个铃声讲什么,师父有神通。佛多澄讲几句梵文解释,我也讲不来。“嗯,铃声告诉你这次出兵就打胜仗。”“好,那出不出兵?”“出兵。”“师父还有什么吩咐?”“少杀人。”“好。”听话,就打了胜仗。所以这个风铃、铃语就是佛教上的历史故事,这个佛图澄能听铃语。实际上在中国,这套学问叫做什么东西呢?风果之术,风,头上一个角,风角,梅花术啊都是这一套来的。风吹铃语,也叫塔铃之语,佛塔上面风铃吹的响,是佛在说话,所以娑婆世界佛也都在说法。可是到了明朝,苍雪大师有一句诗,引用了这个典故。明朝末年的时候,苍雪大师有两句非常沉痛的诗:“佛也辞世难救世,”就是这个时代佛亲自来都救不了这个世界,“铃声遮莫问图澄”。这是明朝苍雪大师很感慨、伤心的诗,对时代的伤心。“佛也辞世难救世,铃声遮莫问图澄”。你看这个现象,不要问神通都知道,何必问佛图澄呢。

    右边过来第5行,正讲到名句文身。名,是名词,象中文每一个字代表一个观念就是名词,逗拢来是句子,连起来是文章,这是名句文身。

    “若唯语声能生名等。如何不许唯语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语。宁知异语别有能诠。”这是原文的句子,现在是论辩中间的问题,所谓语声能生名等,假定我们讲话这个声音,声音本身不是名词。比如说‘喝茶’这是一个名词。那么我们现在听到讲到‘喝茶’两个字,这是两个声音,这个声音的习惯构成了名词的观念,语声能生名等。言语的声音就产生了名词,如果是这样的话,换句话说这个观念是错的。因为这个名词,心里的这个观念开始,观念表达出来发出了一种声音,不是有声音产生了一种观念。这个逻辑要搞清楚。他说假定你认错了,认为语声,讲话的声音产生了名词,那么好了,如何不许唯语能诠?言语这个声音它本身就是能够表达意思。可是事实上我们看文章听声音,看了这个文字,听了这个声音,要透过意识的理解才晓得它讲什么东西。言语音声的本身不是能够解释人类一切众生的意思。所以啊,何理定知能诠即语,他说根据什么理论你大胆地确定了能诠即语,能解释就是言语声音的本身呢?讲到最高的佛法,处处是逻辑、是哲学。所以研究佛学的人,在中国文化的习惯之下,喜欢文学,不大喜欢哲学、科学、逻辑。逻辑、哲学、科学方面的论辩要非常严密,刚才我们讲这个问题的辩论,听起来莫名其妙,非常严密。所以真正参禅的人,头脑要这样严密才能参禅。宁知异语别有能诠,宁知,古文即你那里知道,异语别有能诠,离开了人类的声音语言还有可以表达意思的东西呢?比如我们上次提到的修女,一个哑巴打手势,手势不是音声,可是人懂了那个手势就懂了那个意思,所以异语即不同的语言,别有能诠,它也可以达到意思彼此沟通的目的。

    “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个世界上,语即讲话,不异能诠,一讲话,听了这个话,懂了那个意思,能诠即诠释、解释。听到了讲话,不异,即不两样,能诠,离开意思懂得了。人天共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同天上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的天人都是以言语文字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所以人天共了。例如我们学佛人念的咒子,有些咒子是欲界天天人的语言,发音的声音,有些是色界天天人发音的声音,各个不同,这个就构成了咒语的最初的形成。所以啊,这种咒语靠音声念,乃至我们讲中文、英文、法文、日文,这些都是人天共了。尤其我们人类的各种语言,高我们一级的天人,不管你发那种语言,他意思能够了解,你是什么意思。所以语言本身就是能诠的东西,能解释,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如果你坚执认为能了解、解释人的意思不是靠语言,如果那么执着的话,相反的,天爱非余,这个世界的境界同人天的境界相反,其实这个人天都是爱语言音声的,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别的。

    “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我们注意啊,上次介绍过的现在科学里的人文科学,最新,也不是最新了,也是二三十年了,语意学,专门有人研究语意学。现在这一节的文字里包含了语意学,还有文字学,文字的境界,他用科学逻辑的道理解释得非常清楚。然,但是,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根据人类的言语,言语怎么来的?都是音声、声音发出来的。根据言语音声的分位差别,什么是分位呢?像我们中文的高、矮、长、短,这些都是言语的分位。这样的差别是假,即人为的,不是天然的,文学、句子、言语都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比如国语讲起来同闽南语、台湾话就不同,我们讲‘有’,闽南话是‘wu’,这就是分位差别。因此人类被自己的音声骗了,而假建立,形成了名,一个字就是名,句,两个字就构成句,有时候单句也可以构成一句,连起来就是文章。名诠自性,名即名词,诠即解释,解释那个观念的本身。这个就要研究中国的六书了,讲中国文字的。如江、河,江河是形声字,江字旁是水,水字旁加一个工,我们现在国语念jiang,恐怕广东话、闽南语保持唐朝的音念gong,gong huo(江河),为什么这样念?是流水的声音。那个江的声音就是‘gong gong’响,所以就叫江,是形声字,形容那个声音。大河那个‘huo huo’的声音就叫河。我们有六书,有形声,有假借、有转句、有象形,所以研究佛学,研究中国文字,这六书一定要知道,等等。所以讲名诠自性,比如江跟河就是名,一个观念,这个观念解释了本身自己。江就代表江,我们一听江就晓得江,河就不同,大一点。海应该说也是形声字,为什么叫海呢?江、河是听到流水的声音,海是什么?一提到海:“嗨(hai),好大啊!”就是海,那就是海了,比江河的水还大,嗨!好大,就是海了。这就是形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比如说江河,这是两个名词,把它逗拢一句呢,万古江河,四个字,这就是句了,句诠差别,江跟河是永远万古的。那么怎么变成文呢?我们再加上:‘万古江河日夜流’,“哦,好句子,好啊!好啊!‘万古江河日夜流’。”那就是文身了。所以啊,我们讲:“哎哈。”这是名,晓得咳嗽了。“哎哈呦!”不得了,大概呼吸系统有毛病。“哎哈!我要死了!”那大概肺也完了。名、句、文身的差别。文即是字,把名句逗拢来就是文,文字,为二所依,这两种名、句互相为因果,逗起来,一篇文章成立。

    所以名、句、文身,“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名、句、文身对研究唯识学,研究佛法很重要。也属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意思并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中文学得很好的人,人家跟你讲英文你就不懂,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所以啊,这只是文字的习气形成的,不是真实的体。因此讲名、句、文身离开声音之外,虽然没有它单独存在的作用,而假实异,亦不即声,假即借,实在的,中间有差别,亦不即声,不能说声音就是它。

    “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处界摄亦各有异。”所以由于这个道理,由此即根据这个道理,由此法词,一切佛法,即代表一切事物、观念,词,文字、句子,二无碍解,两者都做到通达无碍了,那就是文字般若成就了,真有智慧了。所以说修道、学佛,真悟道了,他的文字般若就通达了,通达即理透了,他每个字应用起来就很高明。比如我们都晓得的,前辈子的,民国初年,七八十年代,有位和尚,名诗人,八指头陀,太虚法师这些都是他的后辈了。这位和尚原来一个字都不认识,后来成为名诗人,《八指头陀诗集》。因为他这些智慧上理解了。所以我常说现在街上买字画的,就找不到八指头陀的一张字画,如果找到了,那怕是这么一张条幅,如果有人给我开价三十万,我虽然买不起,但一天会跑三趟,留恋不舍。因为他不认识字的,但会作诗。比如作诗时写一个茶杯,‘万古江河日夜流’,拿这句诗来讲的话,他万古写得来,江河写不来,他就画一条江,画一条河,日写不来,他就画个太阳,夜字他涂一下,黑黑的,流字写出来,加一个流。所以他那个字啊,又有诗,又有字,又有画,画也是漫画体,写的字孩儿体,童子体,可是好得很,样样都好,天性流露,所以很难找了。弘一法师的字还容易找,八指头陀的字画再也找不到了。你们诸位同学注意啊,找不到就可以做假啊,你说做一张挂在那,告诉我是八指头陀的,起码我要去走三趟看看,是不是真的?你要说讲三十万我一定相信,现在找不到一张。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由于这个理悟了,还不要说证道,由此法词二无碍解,法无碍,词无碍,文字般若就来了,一切法通达,没有障碍。境有差别,可是文字的境界还是有不同啊,文字是有境界的。比如说‘万古江河日夜流’,这是文字境界。所谓诗人、文人就是把一个字一个字堆拢来,有才气的人堆拢来就很美,无才气的人,虽都会写中国字,但很好的一句中国话,给他写的狗屁不通,越看越生气,这就是境界有差别。所以声,一切人类的音声,发出来的,与名等,一个名词的观念是一样的。这属于什么东西呢?这个人类的音声为什么讲话会通了呢?不是言语的功能,这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功能。蕴处界摄,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思想,精神,心理的作用。处即意处,法处,意识的境界,归在这个范围。因此啊,文字语言经过的对了,但是文字语言的境界,境界不是程度啊。同样一个学文学的人,同班毕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就不容易了。所以常常告诉轻年同学:“干什么?”“学英文。”我说:“你把名称要讲清楚,你是学英语。”没有人学英文,如果讲到文,你学英文要变成英文文学家啊,连林语堂都不是。名义上我们中国人说:“哎呀,他英文好。”但给外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看看,勉勉强强,看得懂了就是。一个英国人、美国人能够变成文学家谈何容易啊。我们都是中国人,都会写中国字,文章都写不出来,就是给你写了一篇文章,能不能变成文学家那很难了。同样你读中文系,读到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你不一定是文学家。文学家的人还不一定有学位,那是天才,他自然写的句子就很美,一个文字到他手里一写出来就漂亮,就美。这些道理是讲文字的本身是意识境界的范围。

    “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并且,他说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土,代表土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人类所有的言论、文字,叫它为名、句子、文章,依声假立,都是根据人类发的音声而建立了文学、文章的系统,“非谓一切。”注意啊,这是讲这个世界,如果心头、外太空还有别的世界,人家的世界言语不一定向我们一样靠喉咙讲,也许他们靠两个手拍拍,有风出来就懂了。比如蝙蝠在飞翔“嘘---”它们自己就懂了。猫狗还是靠声音,同我们一样。有些生物不靠声音,碰一下就懂了。所以有些动物啊,你看它不讲话,没有发声,它两个碰一下,或者那个鱼同鱼啊眼睛对着看一下,它懂了,那它的语言就靠眼睛了,不是靠意识,非谓一切。

    “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所以其他佛世界的讲话不是像我们一样,靠嘴巴讲,佛经上也经常提到:上方世界靠彼此的气味,香味,彼此一闻到意思就懂了,佛经上经常提到。还有其他佛土的世界,言语的通达不是靠声音的,靠彼此的光明。放的什么光,“噢,我懂了你干什么。”他就懂了。现在科学进步,我们人类脑子里想什么东西照相可以照出来,光不同,起一个坏念头就是黑光,好念头就(暂停)。比如看你身上有十块钱,很打主意,放出来的就是红光里头带一点黑气,贪心。好的光啊,金光发亮,白光,都是清亮的,最好还是蓝光,天青色的蓝光。那么其他世界佛土的人彼此沟通意思不是靠语言文字,亦依光明,有些就靠彼此的光明就通了意思,沟通了。还有些是依妙香,彼此的气味。这个气味在我们人类叫做体嗅,人体各有各的味道,有些人身上出的汗是酸味的,有些人是发焦,焦味的,反正是五花八门,各种味道都有。他说有的世界闻到这个味道,妙香味,或者是吃到一种滋味,他就沟通了意识。假立三故,那些世界的所谓名、句、文身就靠别的东西形成了,建立三样东西:名、句、文身。这是解释、辩证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头的道理,还没有完。

    “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彼亦非理。”现在有一个名称,咋看很麻烦,也是翻译最好的名句,随眠这两个字。这个随眠啊,中国佛经、佛教的文学,很多教的名称,玄娤法师翻译唯识采用了这个名称,叫随眠烦恼。我是始终认为玄娤法师这些地方翻译的啊,岂止五体投地啊,有十体我都投地了,高明!这个随眠烦恼,随就是跟着你,不过如果你解释为跟着你睡觉,那算什么东西啊,那也不是棉被,也不是榻榻米,怎么叫跟着你睡觉?它跟着你,使你永远在睡眠不清醒的状态,叫做随眠,所以连起来叫做随眠烦恼。一切众生烦恼的心理跟着你,你自己不知道啊。它随时跟着你,旧业都跟着你,你自己还不晓得跟在那里?跟在头上还是心里?都不知道,它就跟着你。而使你一天到晚都在睡觉一样,就像诸葛亮的诗:“大梦谁先觉”啊,人生都在大梦中,夜里在做梦,白天瞪起眼睛也在做梦。这个梦如果能够醒悟了,就叫悟道。诸葛亮这首诗文学境界,文句文身,实际上他并没有悟道。不过这首诗的第一句好像悟道了,为什么证明他没有悟道呢?《三国演义》上:“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看起来第二句话他好像在吹牛,诸葛亮真有点亮光了,好像悟道了 。(对写板书的同学讲:“平生”啊,又不是皇帝,皇帝要你不跪,叫“平身。”)第三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看了下面两句,他还在随眠,所以他还是没有悟道。其实这四句诗不是诸葛亮做的,写《三国演义》小说的罗贯中做的。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睡醒时做的那个诗,“大梦谁先觉”。现在我们暂且不管诸葛亮,回转来看诸葛二,诸葛二是什么?就是随眠,使你糊涂。那么随眠这个东西呢?其他的佛经所讲的无明就是这个东西,无明烦恼,不明白,糊里糊涂,脑子就是笨,脑筋糊涂,就是一片无明,所以禅宗祖师的诗:“一片白云横古口,几多飞鸟正迷恍”就是糊涂,头脑不清,笨极了,永远找不到规律,跟他讲话他也不懂,这是讲随眠的状态。第二,所谓研究佛学的烦恼,这个特别注意啊,佛学所讲的烦恼不是痛苦啊,痛苦是很严重的,烦恼是任何一个人免不了的。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或者觉得天气太热了,总之是心中有事,随时不舒服,随时脑筋里、心理上没有做到像好的天气、太空散掉的青天一片云都没有,做不到。只要有一片白云迷住了,都叫做烦恼。还不要像这几天,不是白云都是黑云。现在就讲到随眠烦恼。有执,即有一部分小乘的佛学家,执着了随眠这个东西异心,他认为这个无明是单独有一个东西,有一个心理状况,异心,同我们的心性之体不同。异心心所也同我们的普通心理状况不同,这就叫随眠。认为随眠这个东西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他说这个随眠不是心理状况,是个什么呢?是生命本能活动的那个行阴的范围。人为什么要睡觉呢?疲劳要睡觉,像我们习惯地认为人不睡觉不得了,要死的,做不来,健康很坏。其实修道人真修到了可以断除睡眠,不睡。因为睡眠是一个习惯、习气,睡眠就是一个随眠烦恼。所以睡眠不一定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观念的需要,也属于心心所。所以随眠的睡眠不属于行阴所得,不是生命本能的关系,还是心理的作用。因此他批驳他彼亦非理,如果他认为随眠是属于行阴的范围,不合理。

    “名贪等故。如现贪等。非不相应。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准前理趣皆应遮止。”他说随眠烦恼是什么东西呢?是无明,无明属于根本的坏心理的贪的心理,佛学把一切的心理状况归纳,根本的烦恼有三个:贪、瞋、痴。广义的贪一切都是贪,一切贪名利、贪享受,乃至我们胖子怕热的的贪凉,瘦子怕冷的贪穿衣服,都属于贪。喜欢吃咸的人多加一点酱油也是贪,喜欢吃甜的多加一点糖也是贪。这个贪欲本身就是个无明。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心理会有这个东西,你总觉得是一个生理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这是彻底的唯心主义,是心理作用。但是你自己检查不出来自己心理习气的贪欲作用,因此它的这个习惯变成你的随眠,一片无明给你盖住了,随时跟着你,使你永远不清醒,反省不到。随眠就是自己反省不到,你在睡眠状态中嘛。所以随眠无明这个东西是属于贪欲的心理的范围。如,例如说,我们心理呈现了贪欲的境界,非不相应,这个并不属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的关系,这是与意识有关联的所谓相应法。执别有余不相应行,如果你认为随眠无明的状态是生命本能的作用,不是心理的作用,执着特别另有一种所谓不相应行的,他就观念错误,立论错误。准前理趣,准即拿前面逻辑分析的标准,以逻辑推理的标准,逻辑论辩的道理,趣即是这个观念的内容,皆应遮止,这是讲佛教本身小乘派别一个学理观念上的偏差,应该遮止。

    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完了,现在论辩无为法。上面这些佛学的归纳,我们重新提起大家注意:一切宇宙万有,不管形上、形下,或者没有事实可以达的,在思想理论观念上抽象可以达到的,这些等等都是属于有为法。得道、修道,这个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悟道了,比如大家喜欢讲禅宗,开悟了,开悟了是什么东西?你得到了什么?“哎,我真的悟了。”你真的‘误’了,那是言旁口天的误,你绝对误了。(这两个误、悟拜托你写一写)如果真悟道了的那个悟,悟到什么?悟到无为法。你有所悟,有个境界,有所得,有所了,都是这个误,不要搞错了。你说:“我证到了空,哎呀,我好清净啊,解脱了。”早就是这个误了。悟道之悟是无为法啊,尤其我们诸位专门学佛的同学,特别特别注意啊,现在解释无为法。

    “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第一条,批驳佛法外面的外道,这个外道不是宗教性的,不是佛教性的。佛学、佛理这个性,佛法性,怎么说呢?心外求法都叫外道。若宗教性的呢?你同我的崇拜信仰不同就叫外道,那不对。真正的佛法讲外道是心外求法,为之外道。宗教性的,形象不同就叫外道,信仰不同、观念不同就是外道。这个要注意啊,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是佛法性的。他说一切外道也讲得道,所谓得道就是证得无为。比如我们中国文化老子,老子就提倡无为之道。但是千万不要把老子的无为类比佛家所提的外道无为,这完全错了。这是另外一个专题,暂时不讲。现在讲佛法印度哲学所包含的无为法。外道认为一切无为法离色心等,认为离开心、色即物质,换句话说是离开身体,身体就是色法。心,一切心,心理状况,认为得了道就是身体也没有了,心也没有,没有了以后有什么?有个道。这个道叫什么?叫做无为。决定实有,得了道就好了,我们经常听到学佛的人讲:“如果我得了道就好了。”好了怎么样?好了就有那么大的果果请你吃啊?还是有那么大的饺子?你好了,那天上的月亮会大三倍啊?“如果我得了道就不来了。”“你不来了到那里去啊?”“啊,我得了道就不到这个世界来了。”“那么你到那个世界去呢?”这都是莫名其妙的观念,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这是误了,自己欺骗了。因此,正统大乘佛法认为理不可得,你观念错了,不合理。

    “且定有法略有三种。”现在先不讲无为,你所认为证了得了道就有个道可得,这叫无为,那么什么叫有呢?且定,我们首先使你了解一些,你先固定了什么叫做有?且定有法,什么叫做有呢?说我得了道或他有道啊,有个什么东西啊?说某某人有道,这位陆先生有道啊,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道?道是无为,怎么有个道呢?且定有法,什么叫做有?这个逻辑论辩要搞清楚,略有三种,归纳起来有三种有。

    “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第一个有嘛很明显,我们现在活着都知道。什么是有?现所知法,现在我知道的,知道什么?如色,身体,这个色。你说“哎,我这个身体现在没有死啊,有啊。”这就是色。心,“哎,我现在心里能够想啊。”就是有,第一种。

    “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第二个,现在虽然不是我的身体,也不是我的心理,但是归我用。现在我拿来泡茶喝的,茶杯,这个就是有。“哎,你帮我泡茶。”“泡在那里?”“这个茶杯里。”就是有啊,有一个茶杯。“哎,我要穿衣服,把我那件衣服拿来穿上。”有嘛,这就叫做有,如瓶衣等。

    “如是二法”,像刚才讲的。第一个,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脑筋、我们的思想、心理。第二个是我们所属的,归于我们支配的,桌子、茶杯、衣服。这两方面都叫做有,“世共知有。”这个道理很简单嘛,世界上随便那个人都晓得,这个有就是有。“不待因成”,不需要等待另外一个原因啊,构成了一个有,不需要另外一个原因啊,有就是有。

    这是两点,第三种有呢?“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有了这个东西就要作用啊。比如你的眼睛,没有就看不见,有就看得见。比如我的耳朵,没有就听不见啊,有就听得见,有作用。没有扩音器,我的声音大家听得很小,现在有,这声就扩大了,这就是有啊。

    “由彼彼用证知是有。”由于这些东西它能够发生作用,因此如科学一样,有证据,晓得它这个样子叫做有。

    “无为非世共知定有。”道是无为法。你问世界上的人,无为,什么都没有动,也没有做,即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这就叫无为法,世界上谁能证明出来无为法是有的?你见过道嘛?你见过无为没有?哪个人敢说“我见过无为。”那他早有为了。所以你们打起坐来:“哎哟,看到光了!快要得道了!”那是光啊,不是道啊。你说:“我背上气动了。”那是你背上的感觉,不是道啊。千万不要搞错了路数。你说:“我肚子胀啊,丹田发暖啊。”那是你里头发烧了,同道没有关系啊,对不对?你说坐在这里大家不用电灯泡就都发亮了,不过是你自己身体发亮了,不是你得道了,所以道是无为法。无为非世共知定有,无为法不是世界上共知的,共同认为。比如说,眼睛的作用是能够看,你问中国人、外国人,随便那个人都承认。所以佛法是讲科学,拿证据来,不要空洞理论。你说:“道你那里懂呢?只有我知道。”那你爱怎么骗人就你知道吧,你不是自欺,就是欺我嘛。那这个无为法呢?等于画画的人,世界上不管那里的画家,最好画的是什么?是鬼,因为谁也没有见过鬼嘛,我画个样子就是鬼,所以鬼像最好画。第二个呢?菩萨像也好画,因为你没有见过啊。可是人像就难画了,那不简单,大家都内行。你说画我的像,我一看说:“不像我。”至少我没有看过我,但我看过镜子里的假我,真我是谁没有看到过。你们在座的诸位,你们活了一辈子,你的面孔长的什么样哪一位看到过?不要吹了,你说:“我镜子里看过。”那个是假的,镜子里的光线是那边照到这边,这边照到那一边,上面照到下面,下面照到上面,所以镜子里的那个面孔是跟我们相反的。而且世界上一百个镜子一百样不同,同手表一样,没有一个表真正走的很准的。所以我们活了一辈子,自己的面孔、鼻子怎么样根本就没有看到过,不要吹了。对不对?你信不信这个道理?懂了科学你就信,绝对没有看到过自己的面孔的。所以我的面孔漂不漂亮只有给你看,等于我的衣服好不好看是请你看,不是请我看的。我一看,不对了,弯下来了。

    “又无作用如眼耳等。设许有用应是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再提出理由来,又即再字,无所作用,等于眼睛、耳朵。眼睛、耳朵有作用。设许有用,你说无为这个东西,假定无为是道,道还是有用的。比如眼睛、耳朵是有作用的。有作用的东西就不能讲它无用。你说:我眼睛闭起来,这个时候的无用的,是无为啊。假设就是这样成立的话,这个理论成立,应是无常,这个有用与无用之间是属于佛法的无常,不永恒。为什么叫无常?因为它随时变,因为它随时变了所以叫无常。故不可执无为定有,因此你不能坚执无为之道的道体是个无为,一定是有,那是你意识上,观念的执着,实际上无为就是没有个东西。

    “然诸无为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然诸无为,但是我们现在讲道这个体,菩提、涅槃,或者叫道,它体是无为的,那么我们讲一个无为是所知性的,是我们有智慧,有知识加以理解。“哦,我懂,那个道体是无为。”这就叫所知性的。或者是色心,这里色心两字不分开了,什么叫色心啊?心脏和脑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脑神经的理解,反应的作用,所显性故。因为我们有思想,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靠这个色心存在。所以我们学佛的年纪大了经常写信用:色身衰退,或者叫色力衰退。就是说人体、肉体老了,至于说到色心衰退呢?就是思想昏迷了,昏聩了,年纪大了。色心与色身不同。这里讲色心,或者是色心等,所显性故,心理状况,活着,呈现出来的境界,所表现的。如色心等,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既然是我们这个身体活着,这个生命活着有这个肉体,有这个脑筋、有这个思想,想出来这个道理,空的。那么你就不应该坚执认为离开了色心啊,的确有个道。因为你现在了解的那个境界是靠你有脑筋,有心脏活着懂的。你说:“我打起坐来,现在空啊空啊,身体没有感觉,这就是道。”对不起啊,这还是你身体存在所反应有个空的,如果你这个没有了,一口气不来这个倒下了,那个空的境界还有没有?你没有办法拿证明啊,对不对?你不要搞错了。哎,说:“我现在得了道同那个时候会一样。”恰恰不一样怎么办呢?当然你那个时候说:“回来告诉你。”死去了的人回来同我讲:“哎,不是那个样子。”我也听不见了。不要弄错了。

    好,现在讲无为。无为之道就是讲空,普通讲,得到了空就是得到了道。那么小乘佛学家有三种(《俱舍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种无为,换句话说是三种空。我们普通一般修道的都在这个境界里头,都在空。我们常常听同学们谈:“哎,昨天上午打坐很好,空了。”“怎么空了?”因为你坐在那里,自己的意识:哎,空了,空了,很高兴。很高兴那就不空了,还有个高兴呢。就是高兴都没有,空了,空了,还是你有脑筋,有感觉,活着的那个境界就是虚空无为。同现在这个虚空一样,我们头上的这个房间一样,上面没有坐人,也没有东西,虚空,虚空是无为。这个虚空是虚空嘛?虚空里面有东西啊。有气流,冷气机里的气都在里面跑,不过我们肉眼看不到,你用一个科学仪器一看,看到虚空里头多得很。还有电灯放出来的光波,还有一些小灰尘,还有些气动,多得很啊,一点都不空,同样道理:

    “又虚空等为一为多。”就是承认有个虚空无为,这个虚空我们表面上看是无为的。现在逻辑问题来了:这个虚空是一个,一元的,拿西方的哲学观念来讲,还是多元的?为一为多?

    “若体是一遍一切处。虚空容受色等法故。”如果说虚空是一体的,是一元论,因为虚空遍一切处,随便哪个地方都有虚空。好了,一个现实问题来了:虚空容受色等法,这个虚空包含了物质世界的一切,乃至地球,乃至一切都包含里头去了,我们表面一听:“是这个样子啊。”不是这个样子。

    “随能合法体应成多。”比如这个虚空,我们抬头一看这有一根梁,梁的外面有虚空,梁的里面有没有虚空呢?有,我们一定答复有。怎么有呢?你把梁挖开虚空就出来了。哎,但是我问你:“如果把梁的这个水泥不挖空呢?有没有虚空呢?”他说:“没有虚空啊。它是实体啊。”空在实体中,还是实体在虚空中?如果说虚空因为水泥构成了一个梁,一个栋梁,虚空嵌到里头去了,随能合法,虚空同物质配合拢来,体应成多。那好了,梁里头挖一个小孔,就是梁里的小虚空,我们现在张开嘴巴讲话,是我嘴里的虚空,你讲话是你嘴里的虚空,这个虚空就是多体了?多元论了?体应成多。

    “一所合处余不合故。”如果说是一元论,这个虚空构成了某一个山洞,其他的山纵然挖一个洞就不会有虚空啊。可是事实有啊,这是逻辑论辩,学过逻辑的一听,我们晓得,狡辩的本事真大。这个论辩的却是理论上、论辩上的辩论术啊高明到极点。但是也是事实。没有学过逻辑的人啊听起来很茫然,不晓得讲的是什么。所以真正佛法到最后是逻辑啊,修禅宗也是一样啊,不是无念为宗,糊里糊涂,这是馋,那当然,面包到前面来我也会馋。那个禅不是啊。现在懂了啊。

    “不尔”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应互相遍。”虚空跟一切万有互相加入,遍满一切。“若谓虚空不与法合。应非容受。如余无为”假定认为虚空不与一切法相合拢来,那么虚空的本身成问题了,它就不应该包含一切了,那么所谓虚空无为,虚空的空就不成立了,这个逻辑。

    “又”,再说“色等中有虚空不。”一切的物质里面有没有虚空?你说有,“有应相杂。”有嘛?空跟水泥两个合起来,水泥里的空在那里?水泥里有一个空相杂。“无”,如果说水泥里没有空,土地里头没有空,没有的话,无“应不遍。”那虚空就不叫虚空,不能普遍啊,在逻辑上。

    “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这叫做择灭无为,批驳了择灭无为,怎么叫择灭无为呢?在意识上,比如说我们现在打坐学佛的人认为上坐以后,把一切妄想、烦恼、思想都把它断除了,才证到空的体,就是呈现了空的境界的话,这个境界的空叫做择灭无为。你是选择过来的,选择了清净,自己坐着很清净,很舒服,这个境界保留了。把我们平常习惯的思想、烦恼、来去的,这一个知道很烦恼的,把它丢掉,放下了,那么你所得的这个空的境界是选择来的。应该空的把它空了,那个清净舒服,你绝对舍不得空的,这个空是择灭无为。这个择灭无为一部一品结法断时,你把自己的烦恼妄想,任何一点断得了的时候,应该其他的烦恼跟着也断完了,可是事实不然啊。你打坐坐起来有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有时候:“哎呀,我现在真是佛,我信了,真有道。”因为现在我没有烦恼。骂你一顿,打你一拳,看你烦恼不烦恼?你绝对气得还骂我呢,那有屁用?那你这个空、清净有什么用?这个择灭无为不是道。

    “一法缘阙得不生时。应于一切得非择灭。执彼体一理应尔故。”这一段讲非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就是说:我用不着着力,自然就空了,就达到无为境界了。其实这个境界啊,我们先不跟据《成唯识论》讲,谁都有,就是猪,没有认识,什么时候有啊?你做工作累极了,所以我常常看那个牛啊、马啊、还有做工的人,还有很辛苦做劳工的人,咳啊,背个木头抬啊,他的气都出不了,一旦把那个担子一放下,坐在那里:“哎呀,我的妈!”那个是无为,什么都不要想,妄念没有了,你信不信?会不会这样,不晓得你们诸位累过没有?若没有累过,还有个办法,当你发脾气,发了大脾气,发累了坐在那里:“气啊,我气死了。”什么都想不起来,那就是非择灭无为,对不对?这个总有经验吧。你高兴笑到极点,笑完了也想不起来了,这都属于非择灭无为。所以什么人得道?那个牛叫得了道,那个牛啊拖着那个牛车,拖完了站在那里,口水滴的那么长,然后眼睛怔起来,嘴巴动都不动,平常它要反刍,那个时候它不反刍了,那个牛在入定。真的啊,它是什么定呢?随灭定,无明定,昏沉定,同我们有时打坐时一样。这种东西证得非择灭无为,不是靠你用心去择灭它,达到无为境界,不知道。一法缘阙,一切法因缘所生,缺这一缘,好像是一念不生,实际上你在昏沉。他说如果你认为这个是空是话,应于一切得非择灭,你随时随地都在空中,都在空的境界。事实上你做不到,执彼体一理应尔故,所以虚空非择灭无为也不合理。

    虚空的体“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哎,你说:“空不一样啊,你的空同我的空不一样,咱们两个的程度不同。”如果虚空还是这个样子的话,像百货公司里的东西品种不同,你的虚空小一点,我的虚空大一点,我的比你多一块钱。那是品种不同,那同物质一样啊,那不晓得空啊,这就不是真正无为之道了。

    “虚空又应非遍容受。”这样一来讲的话,这个虚空就不是包含一切了。

    “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这就是讲唯识批驳一切小乘境界,《俱舍论》啊,《舍论》啊,《(阿毗达摩)杂集论》各种小乘宗派经典的理论,讲这个三虚空,三个无为,不合理。道这个体认识不到家,所以余部所执,除了这三个宗派: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以外,还有很多,有些宗派认为究竟无为,这就属于余部所执着的,离心心所,总而言之,他们认为离开心的作用,另外有一个空的境界,都是不合理。下面开始牵扯到无为之道另一个观念,一串就要连下来,所以先讲到此。

唯识与中观 (39卷 )

    原文:“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虚空又应非遍容受。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又诸无为。许无因果故。应如兔角。非异心等有。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

    现在正在讲无为法。有为法,一切万有现象是形而下的,一切皆属于有为。无为法就是道,那么讲无为,有五种无为,上次提到过。现在正讲到虚空无为,42页最后一行,讲虚空无为。

    “若体是多便有品类。应如色等。非实无为。”这是空的体,因为我们讲无为大家不大习惯,讲到佛法的空比较习惯。实际上,我们所说佛法证到的空,空是五种无为的一种,叫虚空无为,无为是一个道体的名词。若无为道体是多元的话,便有品类,应该同万有现象一样,分等级,分品类。比如植物、矿物,空是哪一种空?应如色等,同物质、色法一样,就分等类了。非实无为,这样讲起来就不是真正的空了,不是真正的道体了。再说,“虚空又应非遍容受。”那么所谓这个虚空啊,就不应该是包容万象,因为它跟万象一样自己就有现象,有分类。

    “余部所执离心心所实有无为。准前应破。”其他的,佛过世以后,小乘的乃至大乘的各宗各派,他们的见解,所执着的错误,离心心所,离开了心的体,这是第一个心,心所即心理、思想、分别等等的现状。离开心与心所以外,实在有一个无为的道体,这些观念一切都是错误。准前应破,道理同以前所讲过的标准一样,统统不成立。

    “又诸无为。许无因果故。应如兔角。非异心等有。”再说,一切法的无为,我们修道学佛最后的成果就是证得无为,无为是道体。一切无为到了空了,空了还有没有因果存在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所谓空,因果不空,何谓因果不空呢?因果既然不空,那道体不应该叫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很严重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有赋予逻辑的思想,哲学大问题就来了。佛法一切谈空,并不是拨无因果,如果拨无因果那是反空,错了,不是真正无为。这个问题几十年前,那个时候还在大后方的成都,在一个大庙子上我们辩论过,后来很多出家、在家的就提出这个严重的问题,有人最后问我:“假设悟道了,彻底悟道了,大彻大悟证到空了,有没有因果?”“当然有。”“既然空了为什么还有因果?”“因为空是因啊,清净涅槃是果。”本身它就具备了因果,所以空不是不无因果的。这里也讲又诸无为,许无因果,那是错误的,偏差的观念。认为证得空了,因果也空了,好像只要得了道,我也不要受报应了,一切都解脱了,谁也管不了我了,我不来就不来了,没有这回事。这个佛法的基础,所以我常告诉年轻的同学们,学佛并不要太高远,不要觉得佛法很高、很深。基本只有几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教,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开示完了。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界天人的关系上,这是基础。连这个基础都没有搞好,一天在那里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什么五阴十八界,都是空话。那叫老鼠搬家,搬来搬去都是这些。所以我们看佛学普通的文章,翻过来是这些,翻过去又是这些,十二因缘了,十八界了,六根六尘了,梦幻空花了,这个拿来翻翻滚滚,太基本了。我相信我们如果来个考试,就把三界天人,每层天的关系,就是这个宇宙关系,宇宙当中地球以外另外生命与我们的关系都搞不清楚。三界里头的天名都记不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究竟怎么样的分类,同我们的修持,比如大家在打坐、证道,它的层次、程度有什么关系都分辨不清楚,这个佛法基础没有。而且真正的佛法就是这四句话,翻开佛经的戒律,几乎每一本戒律里重要的地方都离不开这个偈子:‘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一切佛的教化基本上就是这样,四个字:自净其意。这里提到一切无为如果认为,许,自己认可了,得到空好像没有因果了。你看连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要受果报呢。他在讲经说法时地上冒出一根刺,他把脚拿开,再讲,然后用神通跳出去了,这个刺跟着他的脚底心,他结果笑一下,把脚踏下去,这个脚就刺穿了流血。多生累劫以前,他同他宗族的人,一家人,做了一件杀生的事,受了那么多年的报应,现在是最后一次,非要见血不可,因此他把自己的脚痛快地踏下去给它戳穿,流了血,这个刺也没有了,果报完了。所以叫做定业不可逃,因果是最重要的问题。假设没有因果,应如兔角,兔子头上没有角。那我们也用不着学佛了,那个坏人坏到了极点的时候,他也是空啊,他什么都不信,一切空的啊,等于兔子的角。那么非异心等有,这种观念同我们真正的佛法,一切唯心的这个道理,异心,不与唯心的道理相同。那么认为得道有一个道果,这个就是错误了。

    “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但是,话又转回来,一切佛经都讲是虚空啊,比如我们大家念《金刚经》,就是讲个空啊,证得了道同虚空一样,所以得了道就同虚空一样。我们现在先要认识虚空这个名称,虚空不是我们科学上物理世界的那个太空,太空同我们头上、眼睛前面的虚空,那是有东西,这里有空气,也有灰尘等很多东西。这是讲物理世界的虚空,佛法讲的虚空不是我们这个虚空,也不是站在山顶上抬头看无边无际非常辽阔或者在太空舱里看外太空,也不是那个虚空。太空舱里所看的外太空还是物理世界的虚空,并不是佛法所讲的虚空。佛法所讲的虚空我们要如何证到,他现在提出来了,契经说,每个经典上提到,有虚空等诸无为法,得了道,证得了无为,一念不生处,万缘放下,空了的时候证得无为道,经典上是那么讲,那么讲什么理由呢?略有二种,两种理由。这里我们大家同学们特别注意,讲究修持,如何证得空?

    “一依识变假施设有。”他说虚空啊,现在在理论上给我们分析,所以修行证道特别要注意,第一种是意识观念,自己心理的观念演变出来的虚空的一个理想,一个虚空的境界。注意啊,在自己心理上,意识的观念上演变出来虚空的理论、理想,就是虚空的境界。假施设有,这是假设的。我们有时候有些人修道打坐到了某一种境界,自己觉得已经身体没有感觉了,完全化成虚空了,这个空的境界,好像很了不起,没有脱离第六意识的范围,还是心理状况。那么拿我们现在的学术的观念,这种空的境界还是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一个状况。那么拿佛法唯识古文来说是识变,意识所演变出来的假的境界,非真虚空。

    “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这个注意了,诸位很多都在学打坐,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还是修止观,大家马上随时会碰上。他这种所谓虚空的境界哪里来?谓即讲,曾闻说虚空等名,因为自己研究佛学,曾经听说过佛法最后证到空,证到同虚空一样,这个观念意识,下意识就吸收了,吸收了之后,把这个观念下意识地自然就存在心里头了,虚空等名,有这种名相的观念。因此,我们现在叫下意识,即第六意识的背面,还不是第八阿赖耶识。严格地讲,我们听过一个名称,第八阿赖耶识里就有,有这个名称,跟着引发了第六意识思想的分别,所以分别有,跟着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观念觉得有一个虚空的境界,所以随分别有虚空等相。因为平常已经听进来了,要证得空,证得什么空啊?是虚空。比如我们晓得,修道,中国道家的道,修道家的人很明显地,切实地讲了几步功夫:‘练精化气’是第一步;真做到了修到这一步,下面是‘练气化神’,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练神还虚’,到了虚空境界了,这个肉体化了,身心两方面。道家还没有完,最后要粉碎虚空,虚空都要打破,你说已经到虚空了,虚空还有打破。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正统的修持,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你还不能说它不对,应该讲是满对的。也等于唯识佛所说的虚空还不能存在,意识中间有虚空的境界还不行,所以要粉碎虚空。粉碎虚空的情况、境界他也说了,那么下面是补充注解:‘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到了这个境界才说是修道证得空相。比如我们念《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必须要到达‘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才是证得诸法空相。虽然如此,纵然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他说一般人所证得的‘诸法空相’还是由于下意识这个观念,引发了第六意识思想分别等等产生虚空相,这个相字是讲有一个虚空的境界。那么因为我们学佛修道,首先进入我们的观念里头就晓得最后要证到空。尽管你没有求空,这个空的境界已经深深牢牢地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了。所以数习力故,数就是平常、常常、随时给这个观念加上,次数很多。习即窜习,窜习力故,就是习气,一串一串连到的。我们觉得没有去想它,可是下意识念佛珠一样一串串地串在那,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的,这个观念始终没有断。所以数习的力故,心理的作用、力量,心等生时,因此引发了我们自己的本心碰到某一种情况:“哎呦,我空了!”这个心的观念一来,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注意这个似,好像感觉起来相似于虚空,觉得我已经空了:这下我得到空了!或者自己心理意识境界里有一点清净,觉得这下我好清净啊!都是假影。就是《愣严经》所谓的“法尘分别影事”法尘是第六意识上面的阴影,是分别心,心理意识的另外一种投影而已。并没有真清净,并没有证虚空。总而言之,这个肉体的骨架子身心在这里没有化,你所有的空都是法尘。以《愣严经》的观念,不讲唯识都是“法尘分别影事”,投影。等于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到银幕上一个蓝天的虚空,一看“哦,好伟大,好美!”实际上电视机只有那么大,这个虚空是个影像,是个投影,不是真的虚空。但是虽然只是一个影子,有时候我们还是着迷,也被这个影子欺骗住。我们修道、证空也是这样,似虚空等无为相现。

    “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等到意识境界现出了虚空,这个境界以后,此所现相,相即这个境界。这种境界在我们的意识境界的心理状态一呈现之后,前后相似,这四个字可以说有两方面是意思:一种就是说,我们开始学佛的时候听到过虚空这个名字,也听到过最后必须要证到虚空,前面是听到的,现在自己修持证到这个境界,相似,一看:哎,差不多,我已经证到空了。前后相似,这是一个意义;前后相似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你修道、修持到这里,刚刚在意识境界呈现了虚空的状态,连续的都在这个空的境界,前面后面。所谓前面后面、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之间前后念都在这个空的境界里头,无有变易,在这个时候,自己的观念上觉得:我已经修证到,证果了,证到空的境界的果位了。这个里头空再也不会动,所谓不动,没有变易,假说为常。因此这个见地最后错误的观念认为,无为虚空就是增上道体,所以就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真常唯心,觉得我已经明心见性了,得到了空,不动的境界。再不受轮回,不受生死,认为道是常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在佛学的理论上,真常唯心论是一种外道的见解。那么也等于小乘的极果,证到罗汉的境界,在空的境界里认为自己是究竟,实际上一点都不究竟。罗汉境界所证到的空是有余依涅槃,并非无余依涅槃。现在这一段我们必须要注意,尤其诸位讲究修持的同学们,必须牢牢记到,搞清楚,认清楚这个观念。让我们自己再到转来,增加自己的注意。“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假设我们现在把这本经典照现在的书本来排列,排列到这里就是一行,下面打一个大问号做标记,“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他说你讲不对,佛经上是那么讲的,现在答案:这个虚空“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都是你意识状态观念所形成的,是假设的认为有一个空的境界。刚才我们所讲的下面的说明就是说这个,两者里的第一种虚空。第二种呢?“二依法性假施设有。”依识变的虚空还是我们没有证道,没有大彻大悟一般人心理意识状态所构成的虚空。第二种虚空呢?法性的,诸法自性,也可以说是无为道体。一切万有的生命的那个根本来源,那个诸法自性。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以唯识的道理我们大家应该了解了。所谓明心即解脱了,无分别,平常一念不生,万缘不起,不过是意识状况无分别念,无分别,无妄想,呈现了意识状况清净面的一个现量境界。见性就要把第八阿赖耶识彻底地翻转,变成大光明、大圆镜智。这个时候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光明面恢复了,呈现了。证入诸佛的法性之流,一切佛法的真性。所以第二种虚空依一切成就,本来清净无为的法性来讲,假施设有,也是对立,在逻辑上、思想上建立一个有,证得空的境界。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这个虚空是真实的了,证道的虚空,明心见性了。什么叫明心见性呢?下面有几句重要话。普通一般人现在喜欢讲禅宗,什么是禅宗?禅宗说悟道就是要悟到这个境界。什么境界呢?谓空无我所,第一点证到空了,空了以后没有我相,以及我所起的我的心理状态,思想妄念,分别意识没有了。心所----各种心理情况,我所----感觉到有一个身体坐在这里,有我的感觉,都没有了,谓空无我所。一切感觉、知觉完全清净,安详,安宁到了极点,如如不动。在这个境界里头显真如,呈现了这个道体的名称叫真如,真如也叫真如自性。这个真如我平常已经讲的很多了,等一下在《成唯识论》的下几行又会提出来。这个时候证得了真如,什么是真如,得道的境界?有无俱非,你说:我得了一个道,有一个境界。错了,不是道。(暂停)你拿什么成道啊?对不对?拿逻辑两面给你一辩论,你就站不住了。所以真得道的境界,你说它是空,不对,说它是有,也不对,有无俱非,两面都不是。心言路绝,一切心空掉了,心所跟能,能起、能动念、能动心,乃至生理的身心都没有了。所以古人说,如禅宗的一位大居士,也是祖师辈的,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就是这个道理。有无俱非,心言路绝,这八个字就是禅宗所标榜的证道的境界。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是真如境界,有无俱非,心言路绝。那么,禅宗的祖师们同样的句子,不同的用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时候无话可讲。所以佛也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意。“言语道断”用不着空自然就空了。“心行处灭”一切的心,一切心理作用,乃至一切身心方面本能活动的行阴,在五阴里的色、受、想、行阴都停掉了。比如我们打坐在这里,心里尽管不思想,身上的血液还在流行,毛细孔的呼吸还在呼吸,这个道理都是行阴所管的。虽然你空掉了思想的想阴啊,行阴空不掉,所以行阴是本能的活动。比如这个太阳,它由东边下来到西边一路地转下去,行阴就是运转、运动,这个宇宙物理的法则,自然的运动,不是你想它停就能停的,停不了的。所以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里的。可是真证道的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行阴也停止了,“心行处灭”,这就叫悟道。所以大家现在研究禅宗,光是知道‘梅花开了’,‘流水过去了’,这就是禅?那是夏天的蝉,知了叫的蝉。再不然是上馆子的馋,素馆子的菜香,荤馆子的菜有味道,那个口馋。真正的禅你讲死了都没有用,说得天花乱坠都不是禅。必须要修持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等于说是《成唯识论》所讲的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这个时候你说:我得了道,成佛了。不是佛,也不是佛的境界。自己认为我现在得了道,证果了,成佛了,那你就成魔了。到了这个时候自己佛也没有,无所谓佛,无所谓魔,无所谓是凡夫,也无所谓是圣人。非一,不是一个,非异,也不是两样。换句话说,真正得道的人,佛是什么?佛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佛。不过禅宗的祖师取一个名字非常有意思,成了佛大彻大悟得道的人是不是同我们一样呢?要不要吃饭呢?要不要大小便呢?都要。也要刷牙齿,也要洗脸,冷起来也要开开冷气机,是凉快一点,都一样,可是有个绝对不一样。所以“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他的心理作为同普通人所作所为一样,但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够了解的。那么禅宗祖师还有一个名字,这个样子是做什么呢?无事的凡夫。一个人做凡夫,做普通人,做到心中无事,这太难了。虽然在世间法里头,已经出世了,不管有家无家已经出家了。所以如古人的诗所说:“无家便是出家身。”这个身体没有家的观念了,无家即是出家的和尚,就到这个境界,所谓无事凡夫了,禅宗讲“无家便是出家身。”你们年轻还没有结婚的都可以拿这句话刻个图章做招牌了:“无家便是出家身。”结婚那一天把图章交回给我,给你保管起来。所以说得了道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那么什么是与一切法非一非异呢?我们看到一般人,不管在家出家,研究唯识的拼命骂其他的宗派,尤其是骂喜欢《愣严经》的:那都是唯心假的,只有唯识是真的。骂来骂去非常笑话的。其实呢,如果拿《成唯识论》所讲佛法的这个道理,与一切法非一异等,平等,一样。用文学境界最好的解释,经典上有,《愣严经》上就有。《愣严经》上怎么说这个道理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文学的境界变成唯识论。悟了道的人万缘放下,一切不相干。但是,你说:跳出红尘。跳到那里去?跳到青尘里去还是白尘里去?红尘就是出世,没有世间出世间的差别,也非非空非有的差别,所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同《成唯识论》所讲的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文字、句子用得不同,所讲的道理都很彻底,是一样的。所以你真通了以后,一切佛经都可以融汇贯通了。

    好了,现在首先提出来,我们不要忘了在讲什么,虚空,所谓无为之道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意识境界,不是真实的;一种是所谓真正真如之道,得到空的境界那种情况,这是真如之法。我们讲真如法,另外大家研究佛学的同学要知道,你们大家因为学净土,净土的三经一论,有些人把它加一加变成五经一论,加上《心经》,《愣严经》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也加上,变成五经了。一论,净土宗一部重要的论就是马鸣菩萨做的《大乘起性论》。《大乘起性论》就把心,不像《成唯识论》把心分成八个体系来讲,做为十法相,八识。《大乘起性论》是分两路来说明这个心的体,道的体。所谓妄想与真如,即真如门与妄想门。所以证得真如就是道体,妄想灭了,真如就得道了。就那么简单,可是《大乘起性论》并不简单,学一切大乘佛法也要非摸透不可。

    现在我们正讲到真如。“是法真理故名法性。”证到真正的无为就是得道,证到真正的理。那么为什么这个真理观念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讲的一个名词叫真理呢?证到真如的,用中国文字来解释也解释不了。勉强解释,若用古文的笔法来写:‘证到真如得实际理地’,应该这样写吧。这个‘得’可以换成白话文的‘之’,‘证到真如之实际理地。’那么用古文写,这个‘到’字就不要了:‘证真如之实际理地。’那么什么叫实际理地呢?又不懂了,那么我们引用禅宗大师、祖师沩山禅师的话:“实际理地不着一尘。”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空的,一点念头、境界都不能有。“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悟了道的人入世不入世呢?照样要来入世渡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什么六度万行呢?两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换句话只有一句话,什么是诸佛菩萨的万行?只有一句话:‘众善奉行。’那么为什么“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因为‘众善奉行。’一点小善都不放弃在做,大善更要做。那么这个所谓讲理地,这个理啊不是逻辑理论的理,也不是我们普通观念的所谓理性、理念这些名称的境界。所以我们读书,看这本经到这里:是法真理,不要随便看过去,这个真如的实际理地故名法性。证到了这个境界,什么境界呢?“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就叫做法性,证入佛法的所谓‘明心见性’,法性之流。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是:入#,拿打球来说:上垒了。你学法、学佛上垒了,这个球,打的差不多了。

    好了,现在有五点要注意,这个法性之路有五点提出来,要特别注意。所以证了道,怎么叫悟道了呢?空了。“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这个时候,证得真如之道,我以前讲过,比如我们大家学佛,早晚常常都念260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有260多个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念《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暂停)怎么能离一切障碍?比如大家在此打坐,最经有些同学在禅堂里,你这个静坐在这里有没有障碍?经常出汗,汗就是个障碍,两腿发麻—障碍,腰酸背痛—障碍,思想不断—障碍,冷气吹来—障碍,电风不够—障碍,到处都是障碍。人生感情的障碍,儿女的障碍,父母的障碍,社会、国家、天下大事处处障碍。人要做到无障碍故,那怎么做到?那就成佛了,解脱。所以障就是把你挡着看不见,碍就是妨碍,过不去,就是碍,这叫障碍。现在的人喜欢到国外,到美国去吹禅学。吹可以啊,天下文章一大吹,你吹得来,反正气出去,饭进来,有饭吃。我也常常告诉同学:“老师啊,讲讲禅。”我说:“好啊,你们出去讲啊。”吹得出去,面包吹进来,你就对了。所以道啊不谈,真正的道不是吹的,你有没有做到脱离障碍?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身心障碍都没有,所以一念不生,万缘放下。这是形容词啊,还有障碍。你此身坐在这里,还是知道坐这里,所以要空空不掉。我们常常年轻人说:“我现在满空的。对面那个山里头,那个阿里山的中心有些什么?我就想钻进去看看,我就把阿里山空不掉。”这就是障碍,不算数。什么叫离诸障碍?离开一切无障碍,真正证到虚空,这是第一点。

    我们现在要记到,讲无为法证道的时侯,有两种,再啰嗦一遍,希望诸位记住:第一种是意识所变的虚空,假象;第二种入法性之流,真实证道。那么这个里头又分析证道,离诸障碍故名虚空。刚才有同学匆匆地跑来说,我刚才讲《心经》啊,无挂碍故,无障碍故,障碍与挂碍是一样的,这是中文字两个通用,读音不同,意义完全一样。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第一点。

    “由简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证会故名择灭。”那么,我们晓得无为法有五种了:第一种虚空无为,第二种择灭无为,怎么叫择灭无为?这是第二种,由简择力,简是简单的简,我们大家学白话教育入手的,只晓得这个简代表简单的简,如果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认得中国字,简有选的意思,选择的意思。这个简同拣意义相同,字两样,有选择的意思。比如我们买菜,选一个青菜,拣一个青菜,拣好的买,就是提手旁这个拣。古文用也可以写这个简,所以简有选择的意思。择也就是简的意思,那为什么还要加一个简呢?简有选择的意思,有分类的意思,很简单地把它归纳起来,最好。所以我们用功夫有简择力,比如我们打坐、修定或者是念佛,就晓得:“哎呀,这个是妄想,我现在念佛比较清净了。”这个作用就是你的简择力。简择的观念,拿佛学来讲讲。拿我们普通的心理学来讲就是说我们这个思想起来,自己意识另外有一个理念的作用。这个在心理学过去的名词叫监查意识。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要想吃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另外有一个念头:哎呀,我恐怕血压高啊,吃了恐怕血压高,太补了,不能吃。可是我们又想吃。这个意识啊有贪欲的作用,但是它有简择的功能。所以修道也一样,我们有简择的力量,心的力量灭诸杂染,所以一切妄念、杂想一来,我们晓得:这是贪瞋痴的贪,把它空掉,不能要这个妄念。这一点是不好的心理。比如你打坐坐得好好的,突然想到:我不如去吃碗牛肉面。功夫大概特别好,一想:哎呀,不对,我吃素的,阿弥驼佛!糟糕!这就是简择力,由简择力灭诸杂染。比如说那个杂想,你想吃牛肉面的这个杂想,这是染污心,并不是说牛肉面不能吃啊。如果我坐得好好的,忽然想到吃豆腐,或者我吃了豆腐就得道了。这一念也是杂染,心里上的染污,就是有这一念就不能空了。所以灭诸杂染,贪瞋痴慢见思惑的杂乱,灭除了心里的一切染污。不但是五法,贪瞋痴慢疑是染污,到证道的时候善念也是染污。假定说这个时候快要证道,大彻大悟证到空了:哎呀,不行,我每天下午念一千声佛,今天下午我只念了五百,我看我下来再念五百凑一千。快要成道了,到这个时候,这一善念也是染污,都不能有。因此禅宗祖师赵州和尚所以说:在禅堂里念一声佛,罚你挑水给我洗三天禅堂,你给我念脏了,是这个道理。所以学净土的认为禅宗祖师们反对念佛,完全搞错了,不是反对念佛。到了这个程度的境界时候,恶念是丝毫不能起,善念一毫也不能存在,有存在已经是:实际理地已着一尘,一点灰尘粘上了。所以佛经上说,比如我们的眼睛,灰尘不能粘上一点,粘上去眼睛就痛了,迷住了。但是你把珍珠粉,或者黄金碾成最细的粉,很名贵的东西粘上去,对不对呢?也是不对,也会眼瞎。所以自性见道的时候,恶念不能有,善法也不能有,一切善法到此也是杂念,杂染。所以灭诸杂染,究竟证会,彻底地、非常究竟地证到了真如境界,空的境界。什么是会?难办了,会通,等于我们现在要看电视,插头插对了。我常常说:“哎,你这个插头插对了。”如顿悟一样,像电插头一样,突然对了,一点不用力,像摸到一个开关一样,不用力,它亮了,即证会。所以古人说:‘心与神冥,意与境会。’意念不起了,那个空的境界来了,这个样子,这是古人用八个字中文去形容它。这个时候就是究竟证会,到这个时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刚才我们提的:“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了。”这种境界所达到的叫做择灭无为。换句话说什么叫择灭无为呢?现在我们再给它下个注解:渐修来的,从渐修一点一点观察清楚,一步一步功夫修证到,这所谓择灭无为,这是第二点。第三点:非择灭无为。

    “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这个就相同于一般古代唐宋以来禅宗禅师们的悟道,但是我们可以先下个定义,这种悟道的境界还只能算是如来禅,还不是祖师禅。有一天我看到你们同学写一篇论文给我看,还是日记里头,我忘记了。有一位同学提出如来禅、祖师禅的问题,这个就是如来禅的道理。如来禅比如《愣严经》上讲的:自性虚空能够包括了一切山河大地,不需要用功,也不是不用功,自然就到达了。所以本经也说:不是由于简择的心力,自性本来清净,本空,不要我去空它,已经到达空的境界了,即非择灭无为。还有呢?自性本空,既然晓得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了。我们现在修行上坐或者要空,都是我们去空它啊。上坐闭起眼睛,哎哟,煞有介事地,两只手啊,有些人打坐把这个指头撑的都发紫了,血液不流通,很用功啊,看那个样子求一个空,连择灭无为都谈不上,都在妄想境界。既然自心本空,本净,不是你去空它的啊。如果你去空它,调出一个空的境界,那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心。自性本空,你很放心嘛,何必空它呢,它来空你啊。比如你们在坐的正年轻,二十几岁,你妈妈生下你,当你懂事的第一天,会讲第一句话:妈。会叫的那一念到现在根本都没有了。你不要去空它,它也不停留,如行云流水早过去了。何以故呢?自性本空。空不是你去空它,换句话说是它来空你,它既然来空你,你何必用力呢?自性本空。

    或者缘阙所显,有些你自性本空呢,你看禅宗的那些祖师们靠娱乐法而悟道。比如说,有名的有一位比丘尼,因为她是比丘尼,依我的看法,你们不要听我胡讲乱说,因为她是比丘尼,把她的名字都遗失了,究竟这位比丘尼叫什么法名?不过她这样得道的人,也不想出名。她悟道后做了一首有名的诗:“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比丘尼的尼就是女,尼与女同音的,就是女比丘,女和尚,当然我们普通话叫尼姑。古代这位高僧,到这个境界就没有男女相了,菩萨境界。“竟日寻春不见春”参禅用功几十年,用春形容那个境界。“芒鞋踏破岭头云”, 芒鞋打破了这个“岭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像这样悟道就是缘阙。比如有一位祖师看到桃花而悟道,用功参禅,修道修了几十年,打坐用功悟不出来。忽然春天到了,看到桃花开了,抬头一看桃花,悟道了。像我们的总老师释迦牟尼佛,十二年用功不能证得菩提,最后,菩提树下第七天早晨坐在那里,睹明星而悟道。抬头一看,天上那个明星,不是月亮,东方一颗大星,天快要亮的时候,将亮未亮,在东方的天上有一颗很亮的晨星。其实他老人家坐累了,为悟道搞了那么多搞不出来,等于我们一样,想松松腿了,抬起来这么一看,哎,悟了,在就是缘阙。比如那位看到桃花悟道的,他也写了一个偈子,他是和尚不是尼姑了:“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出家修道用功了三十年,但不是练峨眉剑侠了。这个剑客是有所指的,找天下的明师。所以什么是禅宗的大师呢?那难了,他的教育法,有杀人之剑,把你杀死,你一来就把你杀掉了,有活人之刀,马上就把你救活了,大彻大悟。要有这种手段,教育法。所以临济祖师说:为宗师者有杀人之剑,活人之刀。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啊。要有这种教育法,狠恨的手法,使你悟道。驱耕夫之牛,那个种田的要耕田,那个牛最重要啊。明天就要下种,今天就得把田耕完,结果你去把他的牛赶走了,杀了下锅了,这个多气人啊!就像你念佛念的正好,他一下把你弄掉了,那个境界,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你饿了三天没有吃饭,七天没有吃饭,端杯牛奶正要喝下去的时候,他一手把你的杯子拿过来,要这样的教育法。是杀人之剑,活人之刀,才能成为大宗师,可以教育人家了,多难啊。而且心肠啊,我经常说一个做禅师的人同打扑克一样,人很笨,心很手辣,没有事硬是把你整的要死要活的时候,哎,你悟了。你受不了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完了。所以“三十年来寻剑客”是寻这个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那三十年来找明师访道,怎么都悟不了,光阴啊一年一年过去了,自己老了,头发白了,这个树是“几回落叶又抽枝”,一代一代,你看我们都老了,看到年轻的一代,小的出来了。“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忽然抬头一看桃花,“直至如今更不疑。”直到不疑之地,大彻大悟。这叫了手了,彻悟了。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大的力气,说了那么多呢?是说到缘阙,我们这个因缘,十二因缘也好,学了唯识之后晓得我们任何的起心动念、讲话、行为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有四种缘,所缘缘,一个连一个,一个连一个,忽然到那个时候---顿断。这个中间本来连续的关系,“啪嚓”切断了,所缘缘不起作用,那一切因缘空了。即不动因,也不应缘了,一片空明,空了,究竟空。缘阙所显,呈现了无为空的境界。这种相当于如来禅的顿悟,我给它的名称,故名非择灭,这个样子在佛学的教理上,到达这个境界叫做非择灭无为。

    第四种:“苦乐受灭故名不动。”你们早晚课念《愣严经》咒的时候,先念《愣严经》的偈,木鱼一敲:“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愣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愣严经》阿难说的偈。密宗所谓不动明王,不动明王的修法。那么现在菩萨到了第八地,所谓不动地,何以是不动地?依禅宗来讲,破了重关才可以入山,到了不动地就可以闭关了。因为关起门来在山洞里,同在外边都没有差别,不是意识境界的差别,关在山洞里等于看电视,透视这个世界一样清楚啊,这就可以到达不动。怎么叫不动?心不动念,那很简单,给你打一针,现在有许多针打下去,再不然打一针空气针,你就悄悄了,那真不动,那是假的。真的不动念,自然到达。“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愣严王世稀有。”愣严大定的境界。上几个月有一个同学回来告诉我:“哎,老师啊,有一个老师啊在传法。”我说:“传什么?”“传愣严大定。”我说:“真的啊?愣严大定还有个传啊!还有法?”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情很多,因为看惯了几十年莫名其妙的事啊,我倒觉得是很‘有’名其妙,不是莫名其妙,蛮妙的。庙什么庙呢?土地堂,小小的‘庙’,土地堂都是小庙。现在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如如不动呢?自觉、感觉的状态完全没有了,苦灭,苦的感觉,我们打坐坐在这里腿酸、麻痛、流汗,再不然是头疼,眼睛发胀,各种样子都来,所以酸、麻、胀样样来,苦受啊。所以你们在禅堂来打坐,我都想来供养你们,因为你们诸位是菩萨,在修苦行,什么苦行?干熬苦行,这叫做干熬三昧,那么热天在这里打坐不是在这里煎熬嘛。入了煎熬三昧,所以你们非常有功德。真的话,谁愿意来受这个罪啊!居然|公然为了修道肯甘愿来受这个罪,你说该不该我供养?所以明天一定要拿饼干上来供养诸位。就是因为诸位是干熬菩萨,已经得了果位。所以什么是不动?一切痛苦的感觉、知觉空掉了。哎,转过来你要不经过痛苦就得到禅定,昨天一位在外面闭关的同学写信给我报告:这两天不得了,快乐,他一身都在快乐,身上那里都在舒服,他说:“哎呀,老师,我现在懂了。”我立刻打电话说:“你如了魔障。”他说:“老师啊,没有痛苦得乐境还是入了魔障啊?”我说:“对啊。”他说:“什么意思?”“因为你贪着于乐。”他说:“是啊,老师,我在电话这边给你磕头。我懂了。”你贪着于乐境也是魔障,也是杂染。可是在用功的境界里,当你痛苦完全离开翻过来是得大乐。所以菩萨得定是内触妙乐。身体内部那个舒服,快乐的发起是无比的。那让你下坐,当然你不会恨他了,到这个境界。若讲恨他,你真是恨死他了:我正在舒服嘛,你把我叫下来!所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苦灭、乐灭,一切皆灭,才叫做不动,这个就是空了,这叫不动无为。

    第五个:“想受不行名想受灭。”阿罗汉的境界。罗汉,大罗汉,四果罗汉证果是五阴里的妄念一念不生。上次我不是引用一个禅宗的祖师,住山的。那我们用功好苦啊,大家在这里,这个妄想停不掉,身在打坐都是很茫然,在干什么?都在厨房里洗菜,洗什么菜?水上按葫芦。那个苦瓜在水上洗,把这个苦瓜按下去了,“滴溜溜”又冒出来了。这个念头下去了,这里又出来了。“哎呀,我的天啊,你不要跟我乱讲,我有半个钟头就要下坐了。”“哎,对不起,我这个又落下。”又把这个念头按下,都在那里玩,对不对?好苦啊。所以想阴要如何灭?灭不掉啊。真到了想阴灭,行阴灭,可以证果了。那么一切佛法因为妄想灭不掉,他用一个什么教育法呢?你看佛法里头,给你加上.你要妄想嘛。你想干什么?想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阿弥驼佛,阿弥驼佛、阿弥驼佛、阿弥驼佛,拼命想。给你想会想到,这就是加法。再不然修密宗念咒子,观想菩萨,又念又结手印,忙的不得了,又要早上拜佛五百拜,晚上三千拜,念佛多少声,还要这样那样多得很。都是加法,加的你实在累极了,一下放下,就悟道了,这就是给你加法。所以想阴灭了,完全没有,行阴灭了,气住,呼吸停了,脉停,心电波不动,脑电波不动,偶然动,很久才动,这一动灵光的很,不得了。想受不行,想阴和受阴不行,所以入定了天冷,还是这点衣服,这个肉体不会觉到冷,天热不会觉到热,所谓寒暑不侵。受阴灭了,没有感受。想阴灭、受阴灭、行阴灭了,证得啊罗汉,这叫想受灭,无为,得道,敲定。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这五种情形,这五种境界,这五种修行到达的空,到达这个境界都同自性真如的关系很密切,都是真如的一个现象。等于我们一只手撑出来,五个指头,都叫做手,缺乏了一根指头这个手就不俱全。现在把真如分成五个分类来告诉我们清楚,证到这样境界,即如如不动,自性真如现前,还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以禅宗来讲。此五皆依真如假立,都是同自性的关系,为了凡夫不懂,才告诉你,教化你,假设建立。给你说明,结果你听懂了以后,执着了这个理论,抓住了这个境界,你又变成妄想了,又错了,特别告诉诸位。因此,现在讲到真如,真如也是假设。

    常常告诉诸位中国的佛法好在早来中国了,若现在来就糟了,现在年轻人啊,像我们啊,文学程度不够,翻译的佛经都是错的,古人翻译的真好。怎么研究用这么两个字---真如。不是粉蒸肉啊,是真如。我的口音要搞清楚,我经常讲般若、真如---菠菜炒蒸肉(真如),那就搞错了。这个真如倒过来是什么?如真,好像是真的,不是真的,你说不是真的,它真的。你抓住有一个东西,有一个道,你错了,不是真的,如,差不多。所以如如不动不是不动,好像不动,好像嘛真的不动,颠三地没得话讲了,那叫做‘庙’不可思议土地堂,真妙,妙不可思议地翻译这个真如。现在把真如再翻成英文啊,我不晓得他们怎么翻。那个外文一翻啊,西方文化以唯物为基础,一翻就死掉了。比如说,这个大乘佛学大乘两字,我们一翻啊,译为大乘,给英文规规矩矩一翻:大车,小乘是小车,木头车。大车是火车、轿车还是卡车呢?还是码头上的货柜车呢?哪一种车叫做大车呢?梵文还是马拉的大车,可是到了中国我们决不那样翻,那中国一看,佛学不相信了,大车佛学那何必呢?我家有小车,拖个大车来做什么?大乘对了,大车的意思,车子是装人嘛,装东西,由这个地方跳过那一个地方,跳过苦海,跳过一个虚空,由东海岸到西海岸,必须要运输工具,运输工具就要一个车子过去嘛,所以我们懂了,不翻大车,也不翻大船,大乘。车子、船是一个东西、工具,人坐上这个工具就可以到过那一边去。骑马中文叫乘马,坐船叫乘船,坐车可以叫乘车,“哎,能不能过去?好不好?”“可以。”叫做乘人。所以我们叫大乘佛学,小乘佛学。大车佛学、小车佛学,如果我当年碰上这样的翻译,依我的头脑我不学佛学,小车我看不上,大车我家里装不下,何必呢,学这个车子佛学,没得学的?你看这个翻译,你们年轻现在注重文化、交流,文字的艺术不能不研究啊。我现在经常看翻译的东西,一看,我不懂外文,但我一看就晓得你翻译错了,然后,“哎,老师啊,翻译的对。”我说“你念原文给我听。”他解释给我听,我说这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经常说中国人随便用西方翻译的句子:这个事情很值得骄傲。我说狗屁。中国人从来认为骄傲是最丢人的名词。一个人喊骄傲,中国文化,哎,那你说:外国有这个啊!外国人也不是这个意思,绝对翻错了,就是最开始的那个人翻错了。那中文叫什么?叫值得自豪,就对了。哎,这个事情我做好了,很觉得自豪。这是讲到翻译的真如所引起的。中国老辈子的人说:哎,这件事情我的儿子打球胜利了,很值得我骄傲。这个狗屁,这家没有教养,没有文化。你说:我的儿子打球胜了,很值得我自豪。对了,那就通了。所以现在啊讲文化建设,复兴文化,复兴什么啊?建设?自己先要建设好再来假设,不然很成问题。所以现在讲到真如的问题提出。真如这个名词,现在不是我不打妄语,我说的你们不相信,佛说的,也是假设是名,这还是名相,假定的。因为道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形容,只好用一个名字,选了一个最好的美的名字来形容,叫做真如。所以真如自性,你说它有也不对,空也不对,什么理由呢?

    “遮拨为无故说为有。”你看佛说法,你说空啊,他说不空。不空如来,五方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驼佛,东方药师佛,北方不空佛。明明空,他说不空,所以佛说法你难弄啊。你在讲空他说有,你讲有他说空。你说那我不讲空也不讲有,他说中,中道。再不然: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不晓得是那个波罗蜜,念错了还变成凤梨了。你说这是佛法?他说遮拨为无,有些观念错误了,认为得了道,道就是空,因此告诉你不是空,有这件事,故说为有。

    “遮执为有故说为空。”有些凡夫认为道,“嘿,我修道。”好像做生意一样:我已经修的,吃菜吃了多少年,我的功德差不多了;拜佛拜了多少年,大概我有功德。“哦,老师啊,我拜经拜了十部了!”我说:“噢,了不起啊。“他把这个拜经的功德不晓得是修持啊,认为像赚钱一样,我已经累积了十万米,好高啊,这样不是道。所以遮执为有故说为空,佛的说法。

    “勿谓虚幻故说为实。”有时侯比如说,我们念《心经》念到最后,观世音菩萨说了一句什么话?观自在。“真实不虚”对不对?是不是有这句啊?大家都会念啊。哎,前面都是诸法空相,所以你念念看,我们把观自在菩萨请来,我们请问他:“你怎么搞的?你说话前后矛盾,前面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最后又告诉我们‘真实不虚’,哎,你老人家在骗人还是自欺啊?”这就是佛法。佛绝对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什么原因呢?勿谓虚幻,我们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常常说大家念了这个经典都搞错了,认为梦幻空花都是没有的,完全错了,是有啊。当你在做梦时,你能说梦是没有嘛?绝对有。当你在看幻的境界,看电影时你能够说电影没有嘛?绝对有。当你现在坐在这里,你说现在这个情形有没有?绝对有啊。过三十分钟以后你想想这个境界有没有?绝对没有,这是梦幻空花的道理。所以不要认为梦幻空花(是无),错误的见解。所以说勿谓虚幻故说为实,因此佛法告诉你“真实不虚”。

    那么为什么要取名为真如啊?“理非妄倒故名真如。”这个见真体,见自性,这个道理不是虚妄,也不是假的,不是颠倒,真正的,因此取个名字叫真如。

    “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另一个道理为什么叫做真如呢?因为当时佛过世以后,印度有很多其他外道的学派,宗教的哲学家,各种的派系,还有佛的弟子们,后来一代一代的,个人的见解有偏差,自己建立了各宗各派,所以各宗各派,小乘的有些派系认为离色心,色法,物质世界是有,心法是空。等于西方哲学,希腊哲学柏拉图的思想:世界分成两重世界,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大概分两重了。小乘佛学也有这个分两重的,一样。所以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其他的宗派认为离开了这个肉体、脑筋、这个心以外,另外有一个道的境界,明心见性硬有个可见的性,道有个可见的道,这个就变成真常唯心论了,就是外道法门了,也错了。因此不同这些观念,另外创建一个名字,所以叫做真如。

    “故诸无为非定实有。”因此最后一句结论:一切无为法,无为就是无为,得了道、悟了道最后是无为法,不可以说、肯定说有一个道。但是也不可以说:那学佛得了道,悟了道是没有道,那完全错了。所以很难弄,所以龙树菩萨有《中论》的巨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道理。

唯识与中观(40卷)

    原文:“(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如非所缘。他聚摄故。(同聚心所亦非亲所缘。自体异故。如余非所取。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是故契经伽他中说)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假说牛等应知亦然。我法若无依何假说。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如何说心似外境转。彼难非理。离识我法前已破故。依类依实假说火等。俱不成故。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类有故。”

    断了我执、法执,那就得道了,证果了。所以大乘道路上,菩萨证入初地,断我执,初地菩萨才能断啊,但是谈何容易菩萨证入初地。那么法执要到七地、八地菩萨还断不了,到十地菩萨才能断,所谓十地菩萨以后还没有断,还要成佛,得金刚喻定,得到了超等、妙二觉菩萨,十地菩萨以外,文殊、普贤菩萨的境界超过了,要成佛果,才断了最后这个法执观念。所以是非常难!所以现在一般讲禅宗啊、密宗啊、修道,初破了初关,破了禅宗所谓分三关,拿三关来讲,破了初观等于初果罗汉初见道,破除了一点我执,我执一点,十分里去了几分,法执动都没有动。到了重关以后,法执才慢慢摸到了一点,自己可以检查了。到了破末后牢关,法执才能空得了。

    所以现在随便讲禅学:青的是山,绿的是水。一支桃花,牛的鼻子,开悟了!就断了我执、法执。那是开玩笑,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所以说,这本经告诉我们,“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这个法执啊,到了第十地以上的菩萨,最后十地以上的菩萨,大菩萨了,我们啊影子都没有。十地菩萨最后得金刚喻定,就进入佛境界。所谓:金刚喻定,颠覆不破。破除了最后一品无明,后十地中,还要数数修习,不断地努力修行,反观自己的身心习气,胜法空观,这是最难得、最殊胜,一切法空了,虽然我觉得自己得道了,这个道也空了,很平凡。方能除灭,才能够除了法空观。

    继续这个问题,“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现在讲这个俱生法执、我执里头有思想观念上所产生的分别心。分别是个名称,就像我们的思想,有各种各类,一下想对,一下不对;有时善,有时恶,有时是,有时非,因此把这种心理活动的现状,佛学的名词叫做分别心,也叫做分别妄想。分别这两个字就是分别心的意思。至于这个分别心所起的法执,有些不是与生命带来的,不是生来有的,第六意识生起,由现在外缘力故,怎么说呢?比如一个婴儿刚生下来,依唯识的道理,胎儿在娘胎里只有第八阿赖耶识,没有第六识,无第六识的现行,有第六识的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里,没有现行、现在的第六意识。婴儿生下来以后,这个头顶这里还跳动,没有开声说话的时候,现行的第六意识都没有。生下来之后有第八识、第七识,我执是有,前五识也有,第六意识没有。第六意识这个思想分别心有许多现行了,后天的形成,生下来以后。假定我们一个婴儿生下来,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刚刚生下来三个月就被抱到美国去了,或者在美国长大,或者在南非长大,完全都在那个环境里,他长大,等到头顶一封,开始说话,第六意识成长的时候,他受那个环境、时代、教育种种习惯,虽然是黄种人,可是完全不同,这个是第六意识现行的外缘作用,所以他的思想也不同。

    因此,我们常常告诉同学们,现在国外就发现很多用坐禅的方法训练语言。像在美国、苏联都有这种方法,非常快,三个月,十一个人,不通外国语言,完全会。那要特殊环境的训练,进去了以后,比如我们现在学英文,嘴里讲着英文,脑袋里在想中国话,嘴在讲:“No,No”,我们心里想:“没有,没有。”这就是第六意识思想同第五识舌识发音的习气不同。假设这个婴儿在外国长大,他的思想同前五识引发的阿赖耶识习气完全一样。所以现在用禅定把他的脑子完全空了,把过去的完全丢了,几个月当中,言语就训练会了,就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大家讲学佛、修禅宗、打坐,看来了不起,在科学上已到处都在应用了。初步的静坐,大家都在应用,应用到治病方面,应用到训练语言方面,应用到尤其是军事方面,应用的很厉害。这些资料大家大概不太清楚,我随便提到。

    现在讲到分别法执,所谓分别法执,这个婴儿啊,这个顶一封就开始第一声说话,一说话是时候意识开始成长,后来加上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慢慢形成现行的分别意识。所以,这个分别法执有一部分由于现在外缘的关系,这个力量所形成的,并不是与身体这个生命同时来的,后天教育来的。要待邪教,比如说同样是中国人,现在在大陆共产主义思想下长大的,若初来台湾我们这里,自由,他一切思想不习惯,非常不习惯。第一个不习惯,据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生活的穿衣服。到馆子、菜馆一看更不习惯。因为在大陆上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而你们这里钱多,我买好一点的。哎,这就很不平,很讨厌,不习惯。慢慢他就形成习惯了,看事情不同了。这个就是说要待邪教,这个邪并不是讲坏啊,是指除了佛法以外不同的教育。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这个现有的思想才形成,故名分别,所以叫做分别心所起的法执,主观的成见,思想的主观形成,很厉害。最新的名词就是形成了意识形态,这个观念,意识形态思想就是那个习惯性的,那个态度就摆出来了,那个姿态就来了,习惯。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所以现在、现行的分别意识、法执,只在第六识里,我们经常用这个思想习惯里头存在的。再分析,这个表画下来就很多了。现在俱生我执有两种,一个是俱生,一个是分别。俱生、分别怎么来的?下面画下来,现在讲分别法执。“此亦二种。”又包括两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一种是教育来的。比如有一种,我们学瑜伽的人,打坐、修气、修脉,做气功,认为身体上的这个气脉修成功了就是道,可以达到空的境界。那么这个思想的差别很大,很执着气脉修成功了就能得道。所以这个身体,色身啊,气脉不成功就证得菩提,开悟得道的没有这个道理。比如瑜伽家的思想,Yoga这个学派的思想,甚至现在由瑜伽发展出的,现在最流行的,在中国叫做超越程度的思想,是印度人搞的。这一类都是这个理论的学派,这个学派不错啊,但基本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道是唯物的了,不是唯心的了?因为道一定要靠这个身体来的,没有身体就没有道了?诶,这个身体是唯物的,那么这个道是唯心论的,这个基本哲学就被推翻了,就不对了。所以我们有许多人修道、学佛,要规规矩矩讲见地的问题。所以不通教理啊严重的很,错误很严重。尤其唯识教理不通更严重。比如说,我们道家流行一句话: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以后就得道了,变成大罗金仙,长生不死,不生不死。好,那么基本上这个理论得道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对不对?要这个色身真转了以后,才能证得道果。那么还虚了以后,所谓空的境界也是唯物的,物的功能最后变化,不是唯心的。所以我们一般的学道、学佛,学止观、学密、学净土,如果真讲教理问题啊,很严重。因此佛说,菩萨必须要学五明,五明之学。第一是因明,逻辑思辩搞清楚,逻辑思想若不搞清楚,你尽管很用功,修行、吃素、修苦行、住茅棚,乃至你得了道,成了道,结果依佛法看起来还是外道。比如见地的偏差,即佛经所讲的见、思、惑,还是不能证果,还是不能得正果。所以这个分别的法执,就如此严重,唯邪教,比如瑜伽教等各种教派,乃至印度教,像超级静坐啊,传你一个咒子五千块,现在听说便宜一点了,两千五也可以传了。过去开始时一个咒子是五千块,再进一步,第二个咒子是一万五。我说若这样,我还可以传五百个到一千个咒子,我就发财了,那还得了!他们基本的理论到了那里,说蕴,五蕴里,生理上,每个细胞都得道。处、界、相,起自心相,起的都是心的作用。分别计度,用分别思想妄想,计就是估计猜想,因为你还没有证道,所以估计的。度,推测:大概这样是道。看看我们很多学佛、修道的,到后来都走了差路,自己的推测,自己的猜想。执为实法,然后由自己的推测、猜想认定道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认得,有一位朋友在台湾,大陆上开始修道,也是个僧人,到台湾来几乎是祖师爷了,传了三十年的道。三十年前我们就认识,我只好笑,也不好意思多讲,那么又有神通,又有道。我常常告诉这些朋友说:这个人好可怜啊,将来怎样不会告诉你的。最近打电话给我:某某大师近来臃肿了。我说:什么病?神经病。只好叹气一声:果然不出所料。就是这样来的,最后是这个理不清。

    所以宁可先通理,慢慢去做功夫。我所以经常说学佛、修道要科学的精神,学科学家,理论先搞清楚了,把这个规律搞清楚了,一个公式清楚了,再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所以,理先要清楚,理不清楚,有些人说:哎呀,读书有什么用?研究佛学、看道书有什么用?我先做功夫,一修就到了。最后,见地不透,诚然是外道。甚至还把自己搞坏了。所以第一点要注意。

    第二点,这个分别法执,“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第二种啊,有一种教育,邪见。比如我们看道书,道书上说明心见性的时候,见性到怎么样?‘园陀陀,光烁烁。’因此有些人打坐眼睛出了毛病,看到光点:嗯,见性了,见到自性了。他把这六个字的形容词变成实在的境界了。那么在佛经上讲就是邪教所说自性等相。其实啊,规规矩矩的正统道书上所说的这六个字并不是实际,形容,就是很圆满。那如果你讲,告诉这个是邪道的话,那佛经上也有些邪道啊,佛经形容自性四个字:‘圆润清净。’那有些人把这四个字也定为邪教了,打起坐来在定中,清净时有一个境界,一下看到一个圆圈,圆圆的,很光:啊,我得道了,见性了!还不是一样变成邪教了,这就是着相的问题。所以第二种分别法执是由于邪教所说自性,说出一个自性,等就很多了,各种现状的形容。那么自己的思想观念被它吸住了,起自心相,自己心理形成一个形态,分别计度执为实法,自己起分别心,推测、估计它,认为道必须要到达这个境界才是对,其实都是自己的分别意识,妄想。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注意啊,第六意识所起的思想,后天的思想里头所接受进来的这些佛、道、哲学等教育思想容易断掉。真正见道,自己修道到达身心皆空,一念不生时,自己会晓得这些思想错了,容易断,因为这个还很粗。与生命俱来的那个就难断了,那个难觉察。要到这个粗已断,是见道,还没有证果位,所以说,真正要断除这个法执,思想上的见解,要大乘道入菩萨初地的时候,“入初地时”。初地是欢喜地,二地是离垢地,三地发光地等等,十地都有名称和内容。菩萨入初地欢喜地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内在观察到不但是我空、身空,法也空,一切法也空。 “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那么证到真正道体的境界,“即能除灭”,才能够除掉初步的法空的道理。

    “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归纳起来这个理论,也是见地啊,所以禅宗修道首先从见地,《愣严经》上有两句佛说的话:“见地不真,果遭迂曲。”学佛修道第一个思想观念要弄清楚。这个见地不真实啊,你修持下来,证果的时候走迂回的路线,浪费太大,这个果报是“果遭迂曲”。所以《愣严经》上说:“内守幽闲,尤是法尘分别影事。”我们打起坐来,证道的人,纵然好像身心皆空,清清净净,有时候觉得这两天脾气又好,心地又好,心静极啦,差不多了!其实啊,法尘分别,尽是第六意识境界,连我执、法执的影子还没有断呢。第六意识的法尘的一个投影,那个清净是个投影、假象,不是真的。所以啊,修道、学佛见地有如此之难。

    归纳起来,如是,如上面所讲这些,所说的一切法执,站在心外求法来看,在这个意义上或有或无,有时候我们有这种思想出现,有时候好一点又没有。但是进一步,与生命俱来,自己内心本来俱在的一切皆有,断不了,除非到了佛地,真正成佛了,才空了这些法执。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佛法有两句话形容:‘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缘。’只有大彻大悟,所谓成就,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证得了,这一切法执才能够搞清楚。

    因此,本经原文说:“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因此,这种情形怎么叫做法执呢?法即思想观念的问题,都是由于自心作用,思想作用,自心所发生。所现似法,自己心理状态所呈现出来好像是真理,不是真理,执为实有,自己主观的成见认为真有个道,真有一个境界。

    “然似法相从缘生故。”但是,这些主观成见的形成那里来呢?还是因缘所生,或者是因为老师的教导,或者由于修道学佛朋友告诉你。像我们常常听到年轻同学们说,有时他们谈到佛法时,本院的同学常有:怎么是修持的境界啊?念一个什么咒子啊,看了检查他们的报告、日记,我说:“你怎么晓得这个,那里来的?”“哎呀,我听某一个同学告诉我的。”有时候讲对了,有时候啊是错了。所以修行常常说要找善知识,善知识并不一定是要高过老师啊,好的道友、道伴都很重要,有时候朋友交流观念错了就走错了路,道友、道伴的重要,善知识包含了很多,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比如很好的一个人,头脑、气质、道德啊本身都很好,因为交了几个坏的朋友,观念错误,误了大半生,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一百年生,常常有此事。我们到法院一看,青少年有许多问题,受朋友之累的非常多,这些都是因缘。但是再进一层说,为什么一个人会因为受朋友的影响而走错了路呢?或者是因为老师找错了走这个路啊?也是多生累劫的因缘果报,那就很难讲了,追究下去就很多了。总而言之,从缘生故,都是因缘所生,凑合拢来。

    “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这些观念的形成都是理想、幻想的境界,自己把幻象的理想当成真实的观念在做。由于自己的思想虚妄计度,计即估计;度即猜测。“决定非有。”都是假的。

    “故世尊说。”因此啊,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慈氏当知”,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梵文的翻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慈氏,大慈悲如慈父一样的爱一切众生。所以玄奘法师的翻译啊,在唯识学上都不喜欢用弥勒,不喜欢翻音,就用慈氏,有时候经典上就用慈尊,即弥勒菩萨。所以,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该知道,接下来是一个偈子了,四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释迦牟尼佛归纳起来四句话,交代给弥勒菩萨,他说:你应该知道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是唯识、心识所缘变化,都是心意识自心跟自心捣鬼,所呈现的境相,唯识所现。这些境界是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都是虚幻,不是真实的,这是一节。

    “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如是,就是这样,这一切的外道以及小乘佛法,余乘所执,所坚执的成见,离识我法,离开心意识之外,所谓真正有个我的这种思想都不是真实的。因此说心、心所决定不用,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你的思想境界所建议的,所以佛法不采用。此外,外色等法,有些思想啊同唯物思想一样,认为这个道啊,必须要靠生理变化和物质世界的帮助为所缘缘,才能够修行啊,慢慢地形成道。这是因缘里的第三缘所缘缘,有我这个作用。比如有身体,有人认为把气功练好了,得了道,长生不老才能明心见性;或者身体修好了自然就可以悟道了。这就是所缘之缘,由这个到达那一个,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他们的见解认为,这种因缘所生,互相为依靠,互相起关联,真正有个道体,那么现在讲:

    “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如非所缘。他聚摄故。”这一段又很麻烦了,第一句话,现在我们这个生命,就是现在我们有这个生命,有这个身体,里头有脑筋,有思想就叫做所聚,很多东西逗拢来。开始是有一个男性的精虫,配一个女性的卵藏,变成这个生命的时候,变成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乃至受父母遗传,男的女的这个精虫卵藏遗传的影响,我们人生的许多思想过程有父母遗传的因素。乃至生出来以后,家庭的教育,时代的环境,乃至生在台湾还是大陆、美国,这许多的因缘都属于增上缘。自己本身业力的种子是亲因缘。现在父母的遗传加上教育,一切朋友的遭遇,师长的智慧都是增上缘,有了这些增上缘,配合自己的个性,再在法界造成的历来的思想,所缘缘,这三种缘,因缘的缘是一个个连续的关系,这个缘所起来,由前生到现在又到来生,来生又到未来生,乃至过去生,轮回不断,等无间缘,平等地等流,永远没有间断过。这叫四缘,四缘凑合,因缘聚会形成了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也很容易得道,啊。(暂停,有缺失)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愚痴的凡夫们,认为一切是唯心、唯物的,都是自己分别心所产生的观念,一切的外境,心外无法,都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宇宙的有边、无边,一切等等都是无始以来思想上的习气、分别心,扰乱自己的本来清净圆明的心境。因此,有了这些思想、习气,分别所产生的思想,所以感觉到外境的存在,物理世界的存在,似彼,好像是真的一样。此心跟着在转,这是佛所说的偈子。现在由弥勒菩萨以下,诸大菩萨所讲的结合拢来,成为《成唯识论》。

    “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他说另外有一派的思想,这个佛学家的思想,有作,有些人特别造作一个问题,疑难,有所怀疑,若无一切外境,心外无法,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离开心识以外,实在无我,本来空,无我。那么所谓假,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假我的存在,这个假我观念也应该是没有。

    它的理论“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他说,讲一切外在的假,比如电影、电视,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但是必须要真人去演出来,才把这个假的影子留下来。所谓假,必须要依照真实的事情而建立,所以我们看到假的东西,“是,是。”好像真是事情一样。共法而立,这一切的假法也靠各种因缘凑合,共同凑合而建立。这个是他理论上提出问题的前提,那么他引申的比喻:

    “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比如世界上真有这个火会燃烧的。因为有真的火,我们另外来一个别的东西,也放起来加以燃烧,看起来像真火一样。我们可以演电影演出一个人,一身都会烧起来,都是火,这是假法。必须我们要看过真火,所以看到假做的一个火的现象,有似火人,有猛赤法,就是看到那个火烧的很猛,火的颜色是红的,赤的。他说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哎呀,那个是火,这个人一身都在烧火。因为我们看过了真火,才会构成这个假火现象的观念。乃可假说,有了这个实际的经验,才说:哎,这个是假人,假火人。假必定要从真来。

    又说:“假说牛等应知亦然。”我们因为看过牛,然后来个木刻的,或者水泥做的,或者木头雕刻的,我们说:这个是假牛,很像。因为我们看过了真牛。世界上一切假的东西,必定是依照真的来的,佛说的这个世界一切如梦如幻,是假的,那这个假是怎么来的?要从真东西来的,这个道理。

    “我法若无依何假说。”那么依佛法说一切无我,本来空,本来没有我,因为我本来空啊,是无我。这个无我是假的,我们现在这个能够吃饭,能够活着的这个生命,这个现象是假的,假的那里来呢?根据刚才的比方,必然后面有个真的,我们才晓得现在是假的,那么现在这个无我,我都没有了?我的生命真的从那里来呢?依何假说?根据什么说现在的我是假我?

    “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如何说心似外境转。”假就是假,空就是空,后面没有个东西了,无假说故,似亦不成。你说我们现在这个人活着像真有这回事,可是毕竟啊,没有真实的存在,那这个理论不成立。怎么样你可以说明一切心外无法?佛法的重点在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心识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如何说心似外境转,我们自己因为认不清楚这个道理,反而把真心啊依照假像在转,这个道理怎么说呢?这是问题,下面答复,辩论这个问题:“彼难非理。”他说提出来的这个疑难问题不合逻辑。“离识我法前已破故。”离了唯心以外,一切唯心造以外,另外没有一个真实我的存在,这个理论在前面讲过的地方已经讲过了,已经破除了。

    “依类依实假说火等。俱不成故。”所以他的逻辑及辩论的方法,拿现实的事情,依类,比如看到真的火,我们因此说有一个假火,因为我们看到真有个太阳,因此看到某一个东西发很大的亮光,好像太阳一样,依类。依实,依据实在的东西,假说有个火,刚才提出意见,反对派的意见,这些理论上都不成立。

    “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类有故。”为什么呢?依照这一类,比如说,说一切法皆假,比如这个火,火烧起来,这个洋火点着了火,把柴烧起来,这不能说是假定,是真的啊。是真的嘛?不是真的。因为火性是空的,它里面没有东西,你把它抓来一捏它里面没有东西。而且它燃烧过了就成了一阵烟,真正的猛火连黒烟都没有,自性空。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火性自空。所以《愣严经》上也提过“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暂停,下面转到原文的开始)

    44页第五行开始。上次讲到无为法,就是学佛成佛,证到无为法而成佛,无为法的定义,它的内容说完了。

    现在在讲:“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关于外道这个名称我们说过很多次,佛法是定义就是:心外求法。所有的成为外道,并不是一种宗教门派的观念,就是说,不了解一切唯心,另外求一个道果的就是外道。各种学派的余乘,即佛法里的小乘,乃至佛涅槃后,他的弟子们分的宗派,最后得道果,所谓修道证果的那个看法,其他的大乘以外,还有大乘里头不彻底、不了义的,都包括在内。他们认为诸法、一切道最后异心,这个心是心体的心,他们认为道同我们一切凡夫的心的体不同,道另外有个道,异心即不同与心。心所即我们现在讲的心里所起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认为道不是现在心理所起的状态,所以,非实有性,而且他们认为道本来就是空的,所以认为证到了空就得了道。现在落在偏空之果,偏于空的批驳。是所取故,这个是他们的见解,修道的见地认识不清楚,自己主观的成见加过来的东西。

    “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是假定,心即我们这个心,乃至心理所起的这种现象。比如我们现在打坐有个清净的境界,或者有个空是境界啊,这些境界是心所,心理意识所起的,自己加以主观的断定:这个是空的,这个是清净的。如心,本体这个心,乃至心理所起的现象,能取彼觉,我们这个心它本身的作用,体跟用,一个是能,本来的功能,所即由本来的功能所发起的现象。就是因为能取,能够自己建立一个主观的认识,比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这个时候我空了,这个时候我得了道,清净了。亦不缘彼,是能取故,真正的道理有一个能得之性,能空的境界在,已经不是道了,所谓空的境界不对,有一个能空的执着,那么已经有个执着了,能取的关系。

    “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那么我们应该了解,比如我们修道,最后到达身心皆空,你的感觉上觉得:我现在心里真的空了,得到空,得到清净。实际上这个空还是依他起性,因为你在坐,做功夫,由身心自己造成的,造出来一个清净,空的境界,这是依他起。怎么叫依他起性?必须要生理上非常健康,身体上没有一点毛病,假设身体上有一点毛病,那里酸啊、痛啊、麻啊,你空不了。第一,这个清净快乐的感受是依身体而来;第二因为
    (2008年6月2日初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