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直男塞到碗里警:元代前期统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2:55:03
庞居士三偈之禅悟境界
谭伟
提要: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享誉禅林。他的“心 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在禅林中具有典型 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故此三偈在禅 林中的影响极大。
谭伟,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主题词:禅悟境界诗偈

在禅林中,参禅者经过一定时间的修行后,很多人都有所“悟”、“大悟”、“有省” 或“顿领玄旨(要)”,可是他们到底悟到了什么?其境界有多高?对他人来说似乎是一个 谜。禅师或同行往往是根据悟者的言(包括诗偈)、行判断他是不是真悟了,其境界有多高 。当然,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中唐佛教居士庞蕴(?~815)有三偈表 达了其禅悟渐次提高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三层境界,在禅林广为流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此三偈反映了禅悟的一般过程,可以用之作为评判禅林中参禅者禅悟境界高低的参照之一。 同时,庞居士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中唐禅思想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唐禅思想变化的缩影 。 其一为“心空偈”,表现了庞居士禅悟的第一层境界。庞居士参马祖道一,问:“不与 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居士大悟而作 偈:“十方同一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空及第归。”①(简称“心空偈”)其 时在唐代宗大历(766~779)末年。 虽然我们看不出庞居士之问、马祖之答与庞居士之悟三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庞居士 所问显然并非一般问题。其所问乃是物、我(客体与主体)之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和宗教都 一直在不断探讨的根本问题,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 且得有言乎?”②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③佛教亦把物我关系作为重要的探讨内 容。“万法”是佛教之常用术语,其义甚繁,概而言之,指一切事物及其关系,与中国哲学 中之“万物”之义相近。庞居士之“不与万法为侣”就是想要超越一切,不受万事万物之羁 绊,亦如庄子之不为“物累”。在物我的关系问题上,佛教常讲“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 二缘分,是皆依心”④,强调通过“心灭”、“心空”等方法来摆脱外物的羁绊。六祖慧 能常告诫弟子:“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 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⑤强调以“空”来解决物我的矛盾。庞 居士“心空偈”以科举考试为喻将抽象的佛理变为较具体的证悟,以此表达自己已悟“心灭 种种法灭”,心空万法皆空之佛理。 庞居士参马祖的这则公案使他享誉于禅林,“心空偈”在当时便已流行,被禅师们引用 ,如大义禅师(745~818)《坐禅铭》云:“譬如静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 高着眼,管取今生教了办。”⑥后世参禅者常常参悟庞居士问马祖的此则公案,并奉为“ 极则”⑦。铃木大拙多次谈及此则公案,他说:“事实上,六祖慧能之后,禅的兴起归功 于马祖的光辉事业,在他门下,出过八个以上的高明禅师,而那曾为禅门最初俗家弟子的庞 蕴则获得中国佛教中维摩诘的美名。这两位老资格禅师之间的谈话,不可能是无聊的游戏。 不管他们的谈话看起来是如何轻松甚至不负责任,然而,其中却藏有禅宗文献中最宝贵的精 华。不知有多少学禅的人由于马祖这句话的不可思议而汗湿和嚎哭。”⑧只要我们看看历 代众多禅师对此则公案参悟情形,就知道铃木大拙的话并非夸大。而历代禅师之所以重视 庞居士此则公案,就在于庞居士因此则公案悟到了“心空”。 其二为“日用偈”,表现了庞居士禅悟的第二层境界。庞居士参石头希迁禅师,石头问 :“子自见老僧已来,日用事作么生?”庞居士呈一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 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⑨(简 称“日用偈”)石头给予了肯定。其时约在唐德宗贞元(785~805)中。 庞居士此偈所表达的禅悟境界又高一层。当然,其变化与当时禅学思想之转变有关。马 祖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⑩提出“平常心是道”的禅观,在马祖及其弟子 们的大 力宣传下,此思想在禅林广为流传。庞居士参石头禅师作“日用偈”,可谓真正领会马祖思 想之精髓,并贯彻于实践。“日用”典出《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继 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 鲜矣。”B11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即老子所谓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日 常生 活中,若随缘任运,则何事不偶谐,何处无神通妙用?不仅如此,庞居士“日用偈”在马祖 “平常心是道”禅观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正如孙昌武说:“(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由 此再引伸一步,就是‘作用即性’的观点。即马祖弟子庞蕴所说的‘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 柴’,肯定清净自性就在人生日用之中。”B12庞居士此偈,体现了“作用即性”的 禅思想。 宋代杨时(1053~1135)有一段话从哲学的角度谈到庞居士“日用”偈,他说:“孟子 所言皆精粗兼备,其言甚近而妙义在焉。如庞居士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此自得 者之言,最为适理。若孟子之言,则无适不然,如许大尧舜之道,只于行止疾速之间教人作 人。”B13说庞居士“日用”偈“最为适理”,确是知音之言。杨时与朱熹都是宋代 著名的哲学家,都以庞居士为中国佛教 “作用是性”理论的代表人物,并把庞居士之诗与圣人之话放在一起讨论,显然,不管在当 时,还是在后世,这个论题及其中的庞居士都不可能被人们忽视。 也有学者从宗教实践的角度评论此偈,钱钟书云:“且日常人生中,固无事不可凝神忘 我,庞居士所谓‘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惟出家修行者,专务静坐默照,故证会较 多且易耳。”B14像庞居士这样能在世俗生活中“证会”者有几人?周裕锴说“马祖 门下 庞蕴居士的一首偈更简练生动地概括了洪州禅的宗教实践观”,他举庞居士“日用”偈并说 :“体道无关乎诵经习教、念佛坐禅,而实现于运水搬柴这样的‘日用事’之中,参禅者和 世俗人的区别仅在于生活态度的不同,即无是非,无取舍,凡事不执着,不矫揉造作。” B15以庞居士“日用”偈来概括洪州禅的宗教实践,无疑是颇有卓识的。柳田圣山赞扬 唐 代的禅师:“他们的主张与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慧能并没有古典文化的修养,他 以卖柴为生,在师匠下面从事卑贱的体力劳动。这完全表现出禅宗在这个时代的理想。曾接 受马祖教诲的在家居士庞蕴这样咏唱道:‘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这是从平凡的寻常 生活中表现出宇宙的神秘性。神足通和天眼不再出现于山中的瞑想,却在尘嚣世俗的生活中 出现。从郭象、王弼以来的中国,只有处在这个时期,禅僧才能进一步具体地证实禅的义谛 。”B16高度赞扬庞居士“日用偈”。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日用偈”所表现的禅悟之境,显然高于“心空偈”所表达的境 界,并有质的区别。“心空偈”体现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一次由肯定向否定的过程,即 以空否定有、以无否定存在。而“日用”偈则表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否定之否定,由 否定到肯定,正视有和存在,回归于平常,获得道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体验。庞居士将其“空 ”之悟返回并运用于日常生活而无所挂碍,至此,完成了认识的全过程,可谓追求到了佛法 之真谛。庞居士的这个认识过程,我们可以用禅林中另一广为流传的公案来形象描述之,北 宋临济宗黄龙派祖心(1025~1100)禅师的弟子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 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 得出,许汝亲见老僧?”B17“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庞居士“心空”之境,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即庞居士“日用事无别”之境也。 其三为“空诸所有偈”,表现了庞居士禅悟的第三层境界。庞居士临终时,襄州剌史于頔(?~818)正好去看望他,庞居士对于頔说:“但愿空诸 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 世间皆如影响。”B18(简称“空诸所有偈”),可谓是庞居士最后也是最高之悟了。 其时 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这里的“空”与“心空及第归”之“空”以及表现为“日用事 无别”的“空”又有了质的差别,前二者并未否定世间,而“空诸所有”则是连世间都否定 了,因为庞居士说此话的前提就是“世间皆如影响”。既然连世间都否定了,还有什么不能 否定呢?所以胡适说:“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是永远无法懂得中国的禅的,因此,他们更不能 了解马祖的另一位弟子—学者居士庞蕴,他留下一首这样的偈语‘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 所无’,这实在是一句美妙的言词,与著名的‘欧氏解剖刀’同样锐利,同样富于摧毁性。 后者有一句话说‘本质不必增殖’。在此,我们不妨把老庞的‘但愿空诸所有’叫做‘庞氏 解剖刀’或‘中国禅的解剖刀’,拿它来斩尽杀绝中古时代的一切鬼、神、佛、菩萨、四禅 、八定,以及瑜珈、六道等等。”B19给庞居士以很高的赞扬。 庞居士此偈所表现的禅悟境界,亦与马祖提出“非心非佛”后禅思想的转变有关。无业 禅师(762~823)临终前示法云:“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 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 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B20与庞居士所说一致,当为其时代禅 思想的反映。 庞居士临终遗言,目的是让世人活得更好,劝世人要有更高的悟境,不要执着,不要贪求, 要去掉一切不实的东西。后代禅师亦多重视此则公案,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1089~ 1163)常以庞居士“空诸所有”偈说法,在《示陈机宜》中云:“若觑得这一句子,破无边 恶业无明当下瓦解冰消。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亦注解这一句子不出。当人若是决定信知,得 有如是大解脱法,只在知得处拨转上头关木戾子,则 庞公一句与佛说一大藏教,无异无别,无 前无后,无古无今。”宗杲还多次引庞居士此偈,在《答曾侍郎》中说:“只了得这两句, 一生参学事毕。”因此他又谆谆告诫道:“以老庞两句,为行住坐卧之铭箴,善不可加。若 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若动念时,只以老庞两句提撕,便是热时一服清凉散也 。公具决定信,是大智能人,久做静中工夫,方敢说这般话。于他人分上则不可,若向业识 茫茫增上慢人前如此说,乃是添他恶业担子。”B21以庞居士此两句为“大智能人” 说,可见宗杲认为庞居士此偈所表现的禅悟境界是很高的。 “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庞居士一生修持的三层境界,禅林中能 完成这三层境界的人实在是不太多,而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能供不同层次 的人参悟,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从“心空”到“日用”,无疑是庞居士禅悟境界 的两次大的飞跃,而“空诸所有”正是其两次飞跃的升华。庞居士此三偈所表现的三层境界 ,亦代表了禅悟由低到高渐次的三个阶段,最终达到在日常生活中,既无所谓“空”,也 无所谓“不空”,不执着,不造作,随缘任运。在禅林中,相对来说,能达到第一层境界( 心空)的人稍多一点,第二层境界(日用事无别)次之,第三层境界(空诸所有)又次之。 因此,庞居士在禅林中有较高的地位,就不足为怪了。 (责任编辑:隐逸)

①《祖堂集》卷十五,禅文化研究所1994年2月影印本第584页。 ②《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30页。 ③《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第2764页中。 ④《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大正藏》第9册第558页下。 ⑤《佛藏要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第11册第186页 ⑥《缁门警训》卷二,《大正藏》第48册第1048页。 ⑦《御选语录·历代禅师语录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521页下。 ⑧《禅与生活》,铃木大拙著,刘大悲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5~16页。 ⑨《景德传灯录》卷八,《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第567页中。 ⑩《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第744页上。 B1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第78页。 B12《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中华书局1997年第108页。 B13《龟山集》卷十三《语录》,《四库全书》(1125-249)。 B14《谈艺录》八八《白瑞蒙论诗与严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289页。 B15《禅宗语言》,周裕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0~31页。 B16《禅与中国》,柳田圣山著,三联书店1988年第139~140页。 B17《五灯会元》卷十七,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1135页。
B18《景德传灯录》卷八,《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第567页下。 B19《禅宗在中国:它的历史和方法》,见《胡适集》,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 B20《景德传灯录》卷八,《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第561页中。 B21《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908页中、916~919页。
《法国汉学》“宗教史专号”出版
《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于2002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所吕鹏志副教授与法 国远东学院研究员吕敏(Marianne
Bujard)和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先生联合担任本辑执行编委。此书刊载了法、中两国学者的 十七篇学术论文,绝大部分与道教和民间宗教有关。书中也收入吕鹏志编译的“法国道教研 究文献目录(1831—2002)”,几乎囊括了十九世纪初以来法国的绝大部分道教研究成果。 此外还登载了法国汉学家小传三篇、纪念已故学者康德谟和苏远鸣先生的文章各一篇、中法 学术系列讲座论文三篇。全书共计49万5千字。
(宗泽)


Copyright 1999 Religious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