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兰春子女:元代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18:04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了各蒙古部落以来,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横扫亚欧大陆,先后灭西夏、金,和南宋,最后统一了整个中国。统一之后,元朝的统治深知:在马上得天下,未必能在马上治天下,所以十分注意文艺教化。重开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复兴儒学;同时也大兴宗教,各种宗教信仰在这个时代同时并存。这些, 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下太平了,蒙古族的统治者也开始热爱舞文弄墨。元仁宗图帖睦尔建立了奎章阁--专门的书画鉴藏机构,请侍臣为他鉴定书画,象我们后面所要提到的书画家,如柯九思、虞集等人就曾任奎章阁学士;另一方面,汉族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多少感到压抑不适,更加倾心民族文化。这样,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凋落,而是继续滚滚向前发展。

  主要代表书家有: 赵孟頫、鲜于枢、倪瓒、张雨、吴镇、康里夔夔、杨维桢、耶律楚材。

  一. 温雅平正、复古求新的元初书法
  书法发展到南宋,因为延续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余响——热衷于表现书法家自己的胸中意气而忽视技法——而南宋书法家一方面没有北宋书法家那样的才情,又没有深厚的技法功底,因此南宋书法渐渐地走上末路 。这时候,元代书坛巨匠赵孟頫高举起“复古”的旗帜,主张学书法应该避开唐宋,要向更远的晋朝书法大师学习,并身体力行地施行。最终,赵孟頫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鲜于枢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庇荫之中。可以说,他是个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再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

其代表作品有: 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汲黯传:

  赵孟頫作。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 “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 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洛神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 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圣教》两序的法度。

《洛神赋》局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本)

  《洛神赋》纸本 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又有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洛神赋》卷 纸本,行书,纵29cm,横220.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福神观记:

  赵孟頫作。楷书。纸本,乌丝方格。全称《杭州福神观记》。是赵孟頫在元 延佑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六十七岁时所书。其书法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 畅圆润,与《胆巴碑》,《仇公墓碑铭》相类。是赵书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 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次舟中 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 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后此件遭火毁,但有烧残本传世, 已流入日本。

  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 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老子道德经卷》


  《归去来辞卷》


 

   元初另一位书法名家是鲜于枢(1257——1302),一种说法是(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民、直案老人、直奇老人、虎林隐吏等。河北渔阳人(今天津蓟县),居住在杭州。与赵孟頫有“南赵北鲜“之称。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潇洒自然。赵孟頫对他很推崇,说:“我当年同伯机兄一块学草书,伯机超过我太多了,极力追赶也赶不上。现在伯机死了,大家都说我书法写的好,不过是在没有佛的地方称尊罢了。”如果说赵孟頫的字骨少肉多的话,那麽,他的字骨多肉少。虽然他学的是唐朝人怀素,但他的字里,更多的是元朝人的东西:无论是笔法的丰富性,还是节奏的复杂性,都比怀素有所简化。这一点大概是元朝书法共有的特征吧。
  他的代表作,有《王安石杂诗卷》、《进学解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苏轼海棠诗卷》等。与赵孟頫、鲜于枢并称为“元初三大家”的是邓文原

《王安石杂诗卷》


 

《苏轼海棠诗卷》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元史》上说他是一个廉洁的官吏。书法风格,尤其是行书,很象赵孟頫。章草很有个人特色,与古人皇象、索靖的质朴相比,他更流利矫健。代表作有《临急就章卷》等。

  柯九思、虞集、揭傒斯都曾在奎章阁任职,从事鉴定书画的工作,不仅对书画有极高的鉴赏力,书法也都称雄一时。柯九思书法学欧阳询,结构紧密、姿态峭拔,有时还有写经体、汉简体的笔触,显得很有古意。代表作有《独孤僧本兰亭帖跋》等。

二. 元中后期书法的变奏

  元代中期以后,江南爆发了农民军起义,还有关于帝位的宫廷斗争,社会开始不太平了。这些,对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书法面目都有极大的影响。象杨维桢的粗头乱服,倪瓒的尖峭冷逸,都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时局的曲折反映。

  元中,书坛依然笼罩于赵孟頫书风之下。直至康里巎巎、杨维桢出,书风始令人耳目一新。康里巎巎行草书见长,尤得章草笔意,通篇视之,有"大刀斫阵"之声势,其代表作有《书李白诗卷》、《述笔法》、《渔父辞》等。杨维桢书法杂和众体,以行楷书见长,布局参差,用笔狂放,墨法大胆,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题邹复雷画春消息卷》等。康、杨之外,尚有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张雨、郭畀等书家。
   元后期,吴镇(代表作《心经卷》)、倪瓒(代表作《淡室诗》)二家,同时均居绘画"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列,书画相参,自成高格。而饶介、俞和二家,亦颇有法度。其他诸家若管道升、赵雍、吴睿、钱选、钱良右、僧维则等,亦各具面目。

   康里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色目康里部人,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字也写得爽利干脆,用笔速度较快,往往在最后一笔用力一挑、或一顿,这样难免显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试卷》、《述笔法卷》等。

《述笔法卷》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他生活在元末大乱之际,浪迹在山水之间,行为放荡,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书法取法很高,来源于汉晋,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从他的作品《游仙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可以看出。

 

《真镜庵募缘疏卷》

  大画家吴镇、倪瓒也可以说是这个系统的代表。

 

 倪瓒

  倪瓒(1306—1374,一作1301—1374)[元]初名烶,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子、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民居士、朱阳馆主、萧闲仙卿、幻霞生,尝自署倪迂、嫩瓒、东海瓒、奚元朗、元映、经锄隐者、风月主人、幻霞子、沧浪漫士、曲全叟、无住庵主等,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家豪富,有嘉树异卉,亭台楼阁,筑“云林堂”、“清##阁”藏法书名画、仲鼎古琴。为人品清操高,多才多艺,最后尽散家财,浪迹五湖三泖间。生平好,诗文音律、琴棋书画俱精。擅水墨山水、竹石,宗董源,参以荆、关法,用笔方折遒劲,创“折带皴”画山石法,所作家乡太湖景色疏林寒月,水澄湖清,林汀远诸,古木遥岑,意境旷远萧疏,自谓“聊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画风对明清文人画影响极大,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作“元四大家”。其山水着色者甚少,皴染亦得古法。传世作品有洪武元年(1368)作《雨后空林图》轴、五年作《容膝斋图》轴、七年作《修竹图》轴及《紫芝山房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作《#山图》轴、洪武五年作《渔庄秋霁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水竹居图》轴,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幽涧寒检图》轴、《梧竹秀石图》轴、《竹枝图》卷等藏故宫博物院;《丛篁古木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江亭山色图》轴藏美国王已千先生怀云楼。兼工书法、诗文、意格高尚,有晋人之风。著有《倪云林诗集》、《清阁集》12卷。

淡室诗

 张雨

  张雨(1277--1348)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泽之,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风格清虚雅逸,有晋、唐遗意。书法初学趙孟頫,后上师李邕,怀素等。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诗》、《杂诗卷》等。

题画诗

   吴镇(1280——1354),[元]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晚号梅沙弥,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祖父吴泽字伯常,为抗元猛将,父吴禾,字君嘉,号正心,叔父吴森,与赵孟頫至光。家巨富,人号“大船吴”。吴镇与其兄弟吴稹(字伯圭)同师从毗陵柳天骥学首,得孔明、康节之秘,精易理奇门之数。曾教书于村塾,卖卜于崇德(今属浙江桐乡),武林(今浙江杭州)等地,其行为非为生计,而是其所信奉“全真教”教义所使然(以往美术史及各辞书谓其“一生清贫”、“隐居乡里”等词不确,现据(义门吴氏谱)等史料予以订正)。工诗词,文采四溢,造诣颇深。草书学弋##光,有唐情素、五代杨凝式遗意。尤善水墨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间学马远、夏圭,用披麻皴和点苔之法兼以斧劈皴和刮铁皴,笔力劲健,淋漓雄厚,别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画松竹,清劲潇洒,挺拔有致。兼工梅花,亦能写真,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作“元四家”。将殁,自题墓碣曰:“梅花和尚之塔”。传世作品有泰定五年(1328)作《双桧平远图》轴、至元二年(1336)作《中山图》卷、至正元年(1341)作《洞庭渔隐图》轴。至元二年为子敬作《渔父图》轴、至元七年(1347)作《竹石图》轴、至正十年(1350)作《墨竹谱》等,现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竹坡石图》轴、至元二年(1336)作《渔父图》轴、《芦花寒雁图》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元四年(1338)作《松泉图》轴藏南京博物院;至正五年(1345)作《渔父图》卷、十年(1350)作《竹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至元十二年(1352)作《渔父图》卷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多福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著有《梅花庵稿》《梅道人遗墨》《文湖州竹派》。

草书心经卷(局部)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是辽代的宗室,是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也是元初推行汉文化的中坚人物。如果说赵孟頫等人是受晋唐书法影响,那麽,他的字主要受惠于离他不远的宋人:点画比较粗率、缺少文人气,倒也表现了蒙古人纵横草原的豪情。

自书诗翰

  纵观元代的书法,大致有如下特点:
  主张复古。以赵孟頫为首的书法家,认为书法应该学宋以前的东西,宋代书法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不值得效法。因此,元代书法一直笼罩在晋唐古法之下,没有重大进展。倒是元末的书法家能够放开胸襟,写自己之想写,发自己之想发,为明代草书大家的出现开辟了新声。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是此时书法的特征之一。 元朝统治者以武力征服了汉人,而在文化上被同化、被反征服,之后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书法家有辽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顺帝,还有色目人康里巎。元朝政府还设置了奎章阁等文化机构,这些,对书法的发展无一有着很大的作用。
  书体的全面复兴与“诗、书、画”的结合。元代书法家在重视复古的同时,还重视各种书体的修养。赵孟頫就是个典型代表——只要看看他的《六体千字文》就知道了。象章草,自从魏晋以后就很少人写了,而元代却出了一大批章草高手。至于篆书和隶书,水平倒不是很高——即使是赵孟頫。但他们毕竟做出了努力,意义也正在于此。
  诗、书、画的结合也是由赵孟頫开始的。这在艺术品的形制上是个突破。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有观赏性。不仅如此,元代一些书法家还热衷于篆刻,文人自己动手刻印,既篆且刻,也是从这个时代的王冕开始的———这翻开了篆刻史新的一页。此后,印章成了中国书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诗、书、画、印成了后代书画艺术家必备的修养。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继承上,它避开了宋朝的流弊,远接晋唐 ,取法很高,对古典传统做了深入的学习,并创造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对后来的明清 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