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 热门推荐 关闭:国内心脑血管行业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5:46
国内心脑血管行业报告 

 

以下报告是本人新近完成的我称之为医药投资"基础研究"的内容,是继前一个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之后的第二个行业报告,希望系统梳理国内药品市场的走向,趋势,构成,为评估企业价值奠定一个可以用数据说话的基础。文中内容粗陋,见解浅薄,一定难免谬误百出,还请投资者万万海涵!

摘要: 

■     2009年中国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心脏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等循环系统疾病明显增加,总病例数达到1.14亿,其中脑血管病患者从500万增长到1300万,高血压患者从1400万增长到7300万,而从目前至202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7%上升到12%,中国循环系统疾病未来前景极其严峻,势必构成医疗支出的巨大负担。

■     高血压、高血脂和抗血栓药物构成中国心血管药品市场的主体,其中截止09年6月的这一个滚动年中国医院的降血压药物的终端采购金额是69.5亿元,同比增长了27%,近5年的平均CAGR为20.5%;降血脂药物的同期终端采购金额18.86亿,近五年均CAGR为22.97%,且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增速最快的是抗血栓药物,同期终端采购金额为52亿,近5年均CAGR增速32%,市场规模在四年当中翻了一番多。

■     IMS预计2011年中国药品市场销售额将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的消失伴随而来的就是医药股投资机会的凸显,其中心血管药物市场将是投资的重中之重。

流行病学数据背景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未来发展的严峻问题

在叙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篇的一段话:

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国人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已经指出了今时之人的诸多恣意妄行正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根本原因。

忘记了祖宗的教训,恶果立显。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8-2009》数据显示:

中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等)现患病人数2.3亿,每十个成年人中有2人是心血管病。其中高血压2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00万、心衰420万、肺心病500万,风心病250万,先心病200万。

心血管病死亡状况更是触目惊心

估计中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00万人,其中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中国总死亡中,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

中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8200多人,估算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2007年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06年一样,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揭示了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患者自身没有能力去改变的:另一类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可以加以改变的,也是前述黄帝内经所表达的恣意妄为造成的。

不可改变因素有----

  • 年龄越大,危险越高
  • 男性比女性更危险
  • 人种,非裔美国人危险性更高
  • 家族史

可改变因素包括 ----

  • 吸烟
  • 高血脂
  • 糖尿病
  • 高血压
  • 肥胖
  • 缺乏锻炼
  • 压力

在这些可以改变的因素中,有几个在中国的情况特别严重,未来趋势严峻,如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缺乏锻炼等。

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提高

中国建国以来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从历次调查结果可看到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超重与肥胖已成为中国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30年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首先就是由民众的胡吃海塞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结果就是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根据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估计,中国居民中超重者(BMI指数:24-27.9)约2亿人,肥胖者(BMI大于28)约6000万,如按2006年我国人口估计,18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亿和7000万。

在中国高血压调查随访中,参加1999-2000年调查的45-79岁人群与1991年调查相比,平均体重指数明显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明显增加。

在中国九个省市进行的重复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在20-65岁人群中,自1993年至2006年,男女性中心性肥胖率(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均明显增加,男性平均每年增长1.9%,女性平均每年增长1.4%





超重和肥胖明显增加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一项在广州的研究中,对年龄在50-85岁近万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与18岁时相比,研究对象中体重或腰围分别增加5kg或5cm以上者,其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明显高于体重或腰围没有明显变化者。

者。



最为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的趋势非常明显,对1982年、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年龄标化的方法重新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7-19岁)超重肥胖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锻炼不足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缺乏体力活动可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是一系列代谢综合症的重要病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中国居民体力活动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来自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1991年至2000年,18-55岁男女人群中职业和家庭体力活动量均呈下降趋势,另一项在北京、广州工农人群进行的调查也显示,1998年与10前相比,大多数中年人群工作中体力活动量减少。

 



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带来心血管患病人数增多

2005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中国人口进入了急剧老化的时期,发达国家经历人口年轻型向老年型发展用了大约30-40年,而在中国这个过程只用了10年,至2025年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将接近翻番,达到14%,而24岁以下人口则从2005年占总人口的37%持续下降到2025年时的29%。老年人的生理问题之一就是血管硬化,因此老龄化带来的直接相关后果就是心血管发病率持续上升。

 

 



  

心血管病费用巨大,势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沉重负担

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630.75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9.78%,其中,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为333.01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数的5.16%;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为297.74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4.62%。

1980年至2007年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6%,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4.95%)。

 

 

 





 

 

 

 

200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费用为19.46亿元,颅内出血为65.87亿元,脑梗死为98.1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9.34%、27.58%和30.86%,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主要与出院人次数的快速增长以及次均住院费用增加有密切关系。

 

 

 



200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次均住院费用为11601.7元,脑出血为8480.7元,脑梗死为5990.2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8%、5.37%和1.1%。









全球概览

心血管药物在全球药品市场上地位重要,我们可以先看下表,表中列出了2008年全球最畅销的前十大药物(全球2009年数据当下尚无)。其中第一、二和五位的药物都是心血管药物,排名第一的立普妥2008年全球销售额为135.07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超级重磅炸弹。

 



全球心血管药物规模从2003年的697亿稳步发展,至2008年已经跨越千亿美元大关,占全球药品销售规模的16%左右,年平均增速为7.54%,增速也高于全球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

从药品分布的适应症看,全球市场范围内降脂药中的他汀类销售份额最大,其次是降血压药物中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第三是抗血小板药物。

 从竞争格局上看,辉瑞凭借立普妥的巨大销售额毫无疑问的排名第一。

从具体品种看,立普妥、波利维和代文分列2008年最畅销的心血管药物的前三甲,而根据最新2009的数据显示立普妥在09年仍然排在世界最畅销药物排名榜的第一位,全球销售收入为123亿美元,波利维也仍是排在第二位。

 

展望未来,辉瑞的立普妥将于2011年专利到期,对其是巨大的打击,全球销售排名第二的波利维也将于2011年到期,到期产品最多的是诺华公司,其心血管产品线中有4个产品都将于数年内到期。



因此为了业绩的成长性,各大公司也在加大R&d投入,尽量减少到期产品的冲击,目前从各家企业的产品线储备来看,Merck未来很具竞争力,共计有12个产品处于1至3期的临床阶段。

 

Merck的后备产品线不但数量多,分布的适应症也相对较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衰、冠心病、调脂、降血压等,这非常有利于其构建心血管科的竞争优势。

 

 

中国市场详述

心血管疾病是个统称,最常见的病症可以分为高脂血症、高血压、心梗综合症、急性冠脉综合症、房颤、心衰、冠心病等。具体定义和相应的治疗药物参看下表:

 

 

中国市场上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与国外已无分别,国际市场上最主流的药物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具体的药理和代表性原研品种简述如下表:

 

中国高血压药物市场稳定增长

如果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泵和一套可以循环的管道的话,那么心脏、血管和血液就分别是泵、管道和其中的流体,正常情况下,流体在适当的压力范围内循环往复的流动,但是当心脏的输出能力、血管的软硬程度或是血液的成分等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后,血压往往就超出正常范围,或高或低,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同时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可以危害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可以说高血压是起点,而心衰(晚期心衰的死亡率非常高)就是终点,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非常重要。下表列出了国际上主要的指南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流程。

 

根据IMS数据显示,截止09年6月的这一个滚动年中国医院的降血压药物的终端采购金额是69.5亿元,同比增长了27%,近5年的平均CAGR为20.5%。而根据南方所09年高血压药物市场数据则显示2008年全年的中国医院用药市场规模为96.4亿,同比增长14.08%。(注:IMS系统覆盖全国所有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19个主要城市和区域,616家综合医院,171家专科医院,医院总量是1646429家综合医院,836家专科医院,从其中采集的数据通过IMS开发的算法系统放大为全国数据,该数据库主要为处于中国医药市场金字塔高端的外资和合资医药企业服务,由于采样数据来源于较高端医院,所以外资企业药品,高价药品的数据较为准确,而南方所的市场数据则是从16个样本城市,257家综合医院,算法模型也不一样,所以两者之间数据有差别。)

 

中国市场上常用的高血压药物与国际上基本一致,而且在各细分品类当中基本都是外资药企的产品占据最大份额,这也是为什么医保谈判没有本土企业参加的原因,因为需要谈判的高价药物只有外资企业才做。

具体类别如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复方药物

主要类别的具体品种简述如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重要的一类降压药,作用于肽链的氨基酸碳末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阻滞血管紧张素的收缩血管和醛固酮分泌效应。

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和儿茶酚胺竞争型结合心肌、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的beta受体,从而抑制肾上腺素刺激beta受体的反应,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和心输出量。房室结传导和窦房结激发频率都降低。钙通道阻滞剂:此类药物阻滞钙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而不是影响其细胞内活动。主要作用在心肌和平滑肌。钙通道阻滞剂可以使动脉和小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但是不影响静脉。可以导致冠脉舒张,因此用于冠脉痉挛患者的治疗。

复方药物

随着对高血压病因病理的深入了解,现有高血压药物的复方制剂产品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组方合理的复方药物降压效果更理想,患者依从性也更好,同时药效费用比也好于两个单方药物之和,因此,复方制剂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已是目前的热点领域。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复方制剂主要有四种类型,ACEI+CCB、ACEI+利尿剂、ARB+利尿剂、ARB+CCB,代表品种如下: 

中国市场高血压药物份额概况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钙通道阻滞剂因其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上市时间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市),医生接受程度高从而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截止09年6月的滚动年中约占39.2%,市场份额排第二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即沙坦类药物,该类药物属于新型药物,也是国际上主流产品,该领域中产生了诸如缬沙坦等多个重磅炸弹,药效明确副作用更小,不过价格也相对较高,占据28.7%的份额;血管βββ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即普利类药物排名第三,该类药物上市时间早于沙坦类,临床上应用广泛,份额约为13.5%。

从市场增速看,新型的沙坦类药物增速一直都相对较高,近五年来增速平均为45%,增速第二位的为利尿剂,09年6月的同比增速为31%,钙通道阻滞剂为27%排第三。未来沙坦类药物预期还是将以较高速度增长,其副作用小于普利类药物,降压效果显著,非常具有竞争力,未来市场前景看好,这跟国际市场上的情况也相一致,对该类药物我们做重点分析。

 

中国市场上共计有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奥美沙坦等六种该类型药物,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缬沙坦,代表品种是诺华公司的“代文”,08年6月至09年6的全国终端采购金额为4.63亿,同比增38.6%,该药是全球第二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于1996年在欧美上市,国内的仿制药有数十个,但份额都很小,北京赛科制药的缬沙坦(商品名穗悦)同期采购金额为5600万排第二,第三为河南黄龙制药的缬沙坦,同期采购金额为4053万,此外,常州四药和山东鲁南制药的缬沙坦均以3000万左右的采购金额分列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厄贝沙坦占据30.4%的份额排在沙坦类药物的第二位,代表品种为赛诺菲公司的“安博维”,该药是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共同开发的产品,1997年全球上市,同期全国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为3.92亿,同比增34.6%,排名第二的是南京正大天晴制药的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依伦平”,金额为5145万,同比增107.6%,充分体现出好品种的竞争力。恒瑞医药的厄贝沙坦以4515万排在第三,同比增78.4%。

氯沙坦是全球第一个ARB药物,由默克公司和杜邦公司联合开发,商品名“科素亚”,1994年在欧洲上市,在国内则以杭州默沙东分装氯沙坦钾片上市,1995年默克公司又开发了氯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亦是第一个高血压复方制剂,商品名“海捷亚”,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科素亚同期全国医院采购金额为3.14亿,同比增16.7%,科素亚已于09年11月专利到期,未来在国内企业的侵蚀和其他沙坦类药物的竞争下将逐渐缩小市场份额。

排在ARB药物份额第四位的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替米沙坦,商品名“美卡素”,1998年上市,国内市场上采购金额为1.41亿,同比增58.3%,该药物在国内没有做好产权保护,仿制品众多,在市场上有销售的就接近30家企业,也正因此国内厂家的份额都很小。

钙通道阻滞剂占据最大份额

该类药物的代表品种是辉瑞公司的“络活喜”,该药于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中国的行政保护,同期全国医院采购金额为5.7亿,同比增长26%,国内的吉林天风制药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凭借更佳的药效市场上得很快,采购金额规模从05年的8千万左右上升到09年的3.27亿,增速惊人,北京赛科药业和上海海尼制药的氨氯地平分别以1.25亿和1.04亿的规模列第三和第四位。其余国内厂家的规模均在千万和百万规模,市场影响力微薄。

 

做为第一代的钙通道阻滞剂,德国拜耳的“拜新同”是硝苯地平的原研品种,于1985年上市,做为一个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成熟品种,硝苯地平在国内有数十家化学制药厂生产销售,但仍然是只有拜耳的“拜新同”一家独大,同期采购金额为5.67亿,同比增24.5%,排第二位的是青岛黄海制药,规模为5400万,同比增8.7%,上海现代制药(600420.SH)的“欣然”以5159万排第三,该公司加大了终端市场的营销投入,效果明显,同比增长了27.12%。余下的厂家如山东德州制药、扬子江药业和广东环球制药均在1千多万,规模甚小。

非洛地平是第二代钙通道阻滞剂,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国内商品为“波依定”,1991年美国上市,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同期采购金额为4.17亿,同比增27.8%,该药国内的仿制企业不多,规模也只在2000万以下,厂家分别有合肥立方制药,1934万;山西康宝制药1118万;北京协和制药765万;江苏联环制药(600513.SH)591万。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集中度高

该类药物在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排在第三位的市场份额,细分品种虽多,但做大的品种仅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两个。

贝那普利属于新一代的普利类药物,在药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比第一代的卡托普利有提高,由诺华公司开发,1991年上市,同期国内采购金额为3.27亿,同比增占据了国内普利类药物市场份额的38.7%。深圳信立泰药业(002294.SZ)的贝那普利规模为2253万,同比增63%,排在贝那普利的第二位。

福辛普利也是一种新型的ACEI类药物,由百时美施贵宝开发,1991年上市,1997年进入中国,商品名“蒙诺”,同期国内采购规模为1.67亿,同比增5.5%。国内的仿制药目前仅浙江华海药业(600521.SH),08年才投入市场,目前规模还只是百万级别,甚小。

 

Β-受体阻滞剂平稳增长

该类型药物占据整个降血压药物市场份额的8.9%,同比增速为24%,其中阿斯利康的美托洛尔销售规模最大,其商品名为“倍他乐克”,同期采购金额为1.95亿,同比增9.42%,该品种基本被阿斯利康垄断,国内有十几家仿制品,但排第二的白云山天心制药厂的美托洛尔规模仅百万级别,基本无市场影响力。

比索洛尔在国内市场上仅次于美托洛尔,份额比美托洛尔少10个点,代表品种为默克公司的“康可”,规模为1.39亿,同比增52.3%,国内仿制比索洛尔的厂家不多,有实际销售的只有四家,其中北京华素制药的“博苏”规模为5614万,同比增27.7%。

在西药的降血压药物中,基本上都是外资药企的原研药占据主导地位,即使他们过了行政保护期,很少有国内药企的产品能够占据份额第一的地位,除非是很小的品种,例如艾司洛尔,该药是一种短效的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由国内企业山东齐鲁制药仿制申报,其“爱络”同期销售规模为4173万,同比增17.35%,该药有其特殊的优点,但是在临床上使用不大,这也许跟国内企业的学术推广能力跟不上有关。

降血脂药物市场规模快速放大

按照生物化学的标准定义,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没有脂肪的参与则很多生理过程是无法完成的,例如甘油三酯是重要的能量代谢的原料,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的构建,激素的合成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非洲狮在杀死猎物后最先吃的就是猎物的内脏,因为内脏中含有的脂类成分高,蕴含的能量充足。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人体摄入的脂类物质需和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而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因此正常状态下血液里的血脂成分会维持在一个范围当中,超出这个正常值即可能出现血脂失调,从而带来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正常的主要血脂水平的范围可见下表。

高脂血症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胆固醇,其在血管中的积累过程可以长达数十年,当由其积累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血栓,导致血管破裂、心肌梗死、中风等急症,对健康影响非常大,因此针对胆固醇合成过程的抑制剂是当前降血脂药物的最主流品种。胆固醇合成过程和他汀类药理左右如下图。

针对冠心病的死亡率分析显示,在诸多构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干预中,戒烟占11.7%、降血压占20.1%、降脂占24.2%。发生冠心病后,冠脉介入治疗占2.4%、他汀治疗占8.5%,可见降脂治疗的贡献益处最大,且如果考虑到降脂干预24.2%+他汀治疗8.5%总体就可以使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2.7%。因此降低胆固醇的意义非比寻常,这也是为何他汀类地位重要的原因,目前他汀类药物是全世界血脂调节领域的主要品类,在中国市场上也一样构成了降血脂药物的主体。近五年当中,中国医院终端的降血脂药物采购金额从05年6月的8.36亿快速发展到09年6月的18.86亿,近五年的平均CAGR为22.97%,且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09年6月滚动年的同比增速高达34.1%。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采购金额从05年6月的5.63亿发展到09年6月的15.53亿,近五年的平均CAGR为26.73%,而09年6月滚动年的同比增速为38.3%,快于整个降血脂药物的市场增速,他汀类的靓丽表现非常抢眼。

在他汀类药物市场格局上,截至09年6月滚动年的数据显示,辉瑞公司的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独占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为50.5%;排第二位的是默克公司的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份额为33.6%;普伐他汀则为第三位,份额为6.5%,未来前景看好的罗苏伐他汀目前规模还小,以1.6%份额排在第四;从各品类的增速来看,阿托伐他汀依然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毫无疑问这跟辉瑞公司的市场投入力度直接相关,其近五年的平均CAGR保持在51.9%,非常惊人。08年排在增速第二的辛伐他汀在众多国内企业的相互杀价竞争下增速放缓,渐被氟伐他汀稳步赶上,后者09年的同比增速为27.6%,已经超越了辛伐他汀的26.7%。展望未来由于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减少心血管事件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而且对骨质疏松、老年痴呆、中风和糖尿病都有益处,疗效和副作用优于其他他汀类的药物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可观。

在各品类的企业份额上,外资原研企业都是居市场第一的位置,尤其在稍新的品种中,如氟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其原研的诺华和阿斯利康几乎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分额相当低,只有相对较老的品种如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国内仿制药企众多,可以相对分割原研外企的市场。上市公司中浙江海正的他汀类药物制剂品种较多,可惜海正的研发优势未能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出来,具体情况可看下表。

 

复方药物

随着对高血压病因病理的深入了解,现有高血压药物的复方制剂产品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组方合理的复方药物降压效果更理想,患者依从性也更好,同时药效费用比也好于两个单方药物之和,因此,复方制剂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已是目前的热点领域。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复方制剂主要有四种类型,ACEI+CCB、ACEI+利尿剂、ARB+利尿剂、ARB+CCB,代表品种如下: 

中国市场高血压药物份额概况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钙通道阻滞剂因其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上市时间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市),医生接受程度高从而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截止09年6月的滚动年中约占39.2%,市场份额排第二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即沙坦类药物,该类药物属于新型药物,也是国际上主流产品,该领域中产生了诸如缬沙坦等多个重磅炸弹,药效明确副作用更小,不过价格也相对较高,占据28.7%的份额;血管βββ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即普利类药物排名第三,该类药物上市时间早于沙坦类,临床上应用广泛,份额约为13.5%。

从市场增速看,新型的沙坦类药物增速一直都相对较高,近五年来增速平均为45%,增速第二位的为利尿剂,09年6月的同比增速为31%,钙通道阻滞剂为27%排第三。未来沙坦类药物预期还是将以较高速度增长,其副作用小于普利类药物,降压效果显著,非常具有竞争力,未来市场前景看好,这跟国际市场上的情况也相一致,对该类药物我们做重点分析。

 

中国市场上共计有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奥美沙坦等六种该类型药物,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的是缬沙坦,代表品种是诺华公司的“代文”,08年6月至09年6的全国终端采购金额为4.63亿,同比增38.6%,该药是全球第二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于1996年在欧美上市,国内的仿制药有数十个,但份额都很小,北京赛科制药的缬沙坦(商品名穗悦)同期采购金额为5600万排第二,第三为河南黄龙制药的缬沙坦,同期采购金额为4053万,此外,常州四药和山东鲁南制药的缬沙坦均以3000万左右的采购金额分列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厄贝沙坦占据30.4%的份额排在沙坦类药物的第二位,代表品种为赛诺菲公司的“安博维”,该药是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共同开发的产品,1997年全球上市,同期全国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为3.92亿,同比增34.6%,排名第二的是南京正大天晴制药的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依伦平”,金额为5145万,同比增107.6%,充分体现出好品种的竞争力。恒瑞医药的厄贝沙坦以4515万排在第三,同比增78.4%。

氯沙坦是全球第一个ARB药物,由默克公司和杜邦公司联合开发,商品名“科素亚”,1994年在欧洲上市,在国内则以杭州默沙东分装氯沙坦钾片上市,1995年默克公司又开发了氯沙坦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亦是第一个高血压复方制剂,商品名“海捷亚”,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科素亚同期全国医院采购金额为3.14亿,同比增16.7%,科素亚已于09年11月专利到期,未来在国内企业的侵蚀和其他沙坦类药物的竞争下将逐渐缩小市场份额。

排在ARB药物份额第四位的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替米沙坦,商品名“美卡素”,1998年上市,国内市场上采购金额为1.41亿,同比增58.3%,该药物在国内没有做好产权保护,仿制品众多,在市场上有销售的就接近30家企业,也正因此国内厂家的份额都很小。

钙通道阻滞剂占据最大份额

该类药物的代表品种是辉瑞公司的“络活喜”,该药于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中国的行政保护,同期全国医院采购金额为5.7亿,同比增长26%,国内的吉林天风制药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凭借更佳的药效市场上得很快,采购金额规模从05年的8千万左右上升到09年的3.27亿,增速惊人,北京赛科药业和上海海尼制药的氨氯地平分别以1.25亿和1.04亿的规模列第三和第四位。其余国内厂家的规模均在千万和百万规模,市场影响力微薄。

 

做为第一代的钙通道阻滞剂,德国拜耳的“拜新同”是硝苯地平的原研品种,于1985年上市,做为一个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成熟品种,硝苯地平在国内有数十家化学制药厂生产销售,但仍然是只有拜耳的“拜新同”一家独大,同期采购金额为5.67亿,同比增24.5%,排第二位的是青岛黄海制药,规模为5400万,同比增8.7%,上海现代制药(600420.SH)的“欣然”以5159万排第三,该公司加大了终端市场的营销投入,效果明显,同比增长了27.12%。余下的厂家如山东德州制药、扬子江药业和广东环球制药均在1千多万,规模甚小。

非洛地平是第二代钙通道阻滞剂,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国内商品为“波依定”,1991年美国上市,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同期采购金额为4.17亿,同比增27.8%,该药国内的仿制企业不多,规模也只在2000万以下,厂家分别有合肥立方制药,1934万;山西康宝制药1118万;北京协和制药765万;江苏联环制药(600513.SH)591万。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集中度高

该类药物在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上排在第三位的市场份额,细分品种虽多,但做大的品种仅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两个。

贝那普利属于新一代的普利类药物,在药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比第一代的卡托普利有提高,由诺华公司开发,1991年上市,同期国内采购金额为3.27亿,同比增占据了国内普利类药物市场份额的38.7%。深圳信立泰药业(002294.SZ)的贝那普利规模为2253万,同比增63%,排在贝那普利的第二位。

福辛普利也是一种新型的ACEI类药物,由百时美施贵宝开发,1991年上市,1997年进入中国,商品名“蒙诺”,同期国内采购规模为1.67亿,同比增5.5%。国内的仿制药目前仅浙江华海药业(600521.SH),08年才投入市场,目前规模还只是百万级别,甚小。

 

Β-受体阻滞剂平稳增长

该类型药物占据整个降血压药物市场份额的8.9%,同比增速为24%,其中阿斯利康的美托洛尔销售规模最大,其商品名为“倍他乐克”,同期采购金额为1.95亿,同比增9.42%,该品种基本被阿斯利康垄断,国内有十几家仿制品,但排第二的白云山天心制药厂的美托洛尔规模仅百万级别,基本无市场影响力。

比索洛尔在国内市场上仅次于美托洛尔,份额比美托洛尔少10个点,代表品种为默克公司的“康可”,规模为1.39亿,同比增52.3%,国内仿制比索洛尔的厂家不多,有实际销售的只有四家,其中北京华素制药的“博苏”规模为5614万,同比增27.7%。

在西药的降血压药物中,基本上都是外资药企的原研药占据主导地位,即使他们过了行政保护期,很少有国内药企的产品能够占据份额第一的地位,除非是很小的品种,例如艾司洛尔,该药是一种短效的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由国内企业山东齐鲁制药仿制申报,其“爱络”同期销售规模为4173万,同比增17.35%,该药有其特殊的优点,但是在临床上使用不大,这也许跟国内企业的学术推广能力跟不上有关。

降血脂药物市场规模快速放大

按照生物化学的标准定义,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没有脂肪的参与则很多生理过程是无法完成的,例如甘油三酯是重要的能量代谢的原料,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的构建,激素的合成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非洲狮在杀死猎物后最先吃的就是猎物的内脏,因为内脏中含有的脂类成分高,蕴含的能量充足。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人体摄入的脂类物质需和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而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因此正常状态下血液里的血脂成分会维持在一个范围当中,超出这个正常值即可能出现血脂失调,从而带来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正常的主要血脂水平的范围可见下表。

高脂血症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胆固醇,其在血管中的积累过程可以长达数十年,当由其积累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血栓,导致血管破裂、心肌梗死、中风等急症,对健康影响非常大,因此针对胆固醇合成过程的抑制剂是当前降血脂药物的最主流品种。胆固醇合成过程和他汀类药理左右如下图。

针对冠心病的死亡率分析显示,在诸多构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干预中,戒烟占11.7%、降血压占20.1%、降脂占24.2%。发生冠心病后,冠脉介入治疗占2.4%、他汀治疗占8.5%,可见降脂治疗的贡献益处最大,且如果考虑到降脂干预24.2%+他汀治疗8.5%总体就可以使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2.7%。因此降低胆固醇的意义非比寻常,这也是为何他汀类地位重要的原因,目前他汀类药物是全世界血脂调节领域的主要品类,在中国市场上也一样构成了降血脂药物的主体。近五年当中,中国医院终端的降血脂药物采购金额从05年6月的8.36亿快速发展到09年6月的18.86亿,近五年的平均CAGR为22.97%,且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09年6月滚动年的同比增速高达34.1%。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采购金额从05年6月的5.63亿发展到09年6月的15.53亿,近五年的平均CAGR为26.73%,而09年6月滚动年的同比增速为38.3%,快于整个降血脂药物的市场增速,他汀类的靓丽表现非常抢眼。

在他汀类药物市场格局上,截至09年6月滚动年的数据显示,辉瑞公司的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独占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为50.5%;排第二位的是默克公司的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份额为33.6%;普伐他汀则为第三位,份额为6.5%,未来前景看好的罗苏伐他汀目前规模还小,以1.6%份额排在第四;从各品类的增速来看,阿托伐他汀依然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毫无疑问这跟辉瑞公司的市场投入力度直接相关,其近五年的平均CAGR保持在51.9%,非常惊人。08年排在增速第二的辛伐他汀在众多国内企业的相互杀价竞争下增速放缓,渐被氟伐他汀稳步赶上,后者09年的同比增速为27.6%,已经超越了辛伐他汀的26.7%。展望未来由于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减少心血管事件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而且对骨质疏松、老年痴呆、中风和糖尿病都有益处,疗效和副作用优于其他他汀类的药物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可观。

在各品类的企业份额上,外资原研企业都是居市场第一的位置,尤其在稍新的品种中,如氟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其原研的诺华和阿斯利康几乎垄断市场,国内企业分额相当低,只有相对较老的品种如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国内仿制药企众多,可以相对分割原研外企的市场。上市公司中浙江海正的他汀类药物制剂品种较多,可惜海正的研发优势未能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出来,具体情况可看下表。 

降甘油三酯药物以贝特类为主

降脂药物的另一大类是称为贝特类的药物,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这是血脂中除了胆固醇以外的另一大类脂类成分,贝特类药物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是三个品种,非诺贝特(fenofibrate)、吉非罗齐(gemfibrozil)、苯扎贝特(bezafibrate) 、氯贝丁酯(clofibrate)等。总体上几个药物加起来规模与他汀类无法比拟,增速也低于他汀类。其中采购规模最大的为非诺贝特,国内共有19家企业有实质销售,这19家加起来的采购金额为9475万,领军企业是法国利博福尼制药的力平之。而吉非罗齐(gemfibrozil)和苯扎贝特(bezafibrate)的规模都在百万级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排在他汀类和贝特类之后的降血脂药物还有烟酸类药物,如阿西莫司(Acipimox),以及多烯类药物等,但都规模甚小,也无上市公司涉足,故不再详述。

中国抗血栓药物市场增速惊人

人体的正常凝血机制是一个保护性机制,例如外伤出血时机体会启动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血管外,人出生时血管内腔是光滑干净的,同时体内的出血和凝血机制保持着精巧的平衡,将血液稳定在自由流动的状态,但随着成长后生活方式的影响,血管内壁逐渐出现脂质沉积,当沉积物大到影响血流时即出现病理性血栓形成,发生在动脉血管内的血栓会造成组织和器官缺血,严重者可致死,发生在静脉的则影响血液循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心肌梗死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脑梗则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这些恶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血栓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心血管病药物中,抗血栓药物发展速度相当快,在国际上是药物开发的热门领域之一,2008年全球抗血栓药物销售总额接近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对国内医药企业来说抗血栓药物绝对是值得重视有所作为的领域,也是评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重要因素。

抗血栓药物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溶栓酶类药物,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兼具治疗和预防作用,一直是抗血栓药物的主要品类。

IMS数据显示,截止到09年9月份的近四年中,中国抗血栓药物的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从23亿上升到52亿,年均增速32%,市场规模在四年当中翻了一番多,可谓增速惊人。

从09年数据看三大类药物当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占了72.5%的市场份额,终端医院采购金额达39.27亿,同比增19.96%,是抗血栓药物领域的主导品种,抗凝血药物占19.4%,采购金额为10.11%,同比增30.44%,纤溶酶类药物仅占8.1%,同比仅10.55%,基本处于边缘境地。

 

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主力品种毫无疑问的属于氯吡咯雷,该药物由赛诺菲安万特开发,1997年美国上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支架手术后仿制血凝以及预防心梗,在国内市场上由于2000年前中国尚未加入WTO,没有严格的药品专利保护一说,国内药监部门审批了天津药物研究院的氯吡咯雷仿制批文,后来深圳信立泰买下了天津药研院的批文,商品名定为“泰嘉”,2001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氯吡咯雷才获得SFDA的批准上市,商品名“波立维”,泰嘉采用跟随战略,前面由赛诺菲进行市场教育和投入,泰嘉跟进并随之打开局面,不过未来这样轻松便宜的机会不可能再出现了,泰嘉成功的案例属于不可复制的。

在抗血小板药物中川芎嗪占据第二的份额,该药是活血化瘀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也是一味经典老药,川芎嗪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由于市场对川芎的高接受度,川芎嗪的份额仅次于氯吡咯雷,其中尤其以贵州拜特制药(原名贵州益佰兴业)的市场表现最为瞩目,该公司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规格)销售规模已达5.43亿(08年9月至09年9月),同比增长了123%,业绩相当不错,该公司的规模已足够上市。

占抗血小板药物市场份额第三位的是奥扎格雷,该药品由日本小野公司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聪明的中国企业仿制,生产批文和企业数众多,在终端市场有实际销售的就超过50家,也正因为集中度低,销售额最大的辽宁丹东的规模也只有1.41亿,同比增33%,其次是海南碧凯药业0.97亿,同比降了2%,第三是山东华鲁药业为0.92亿,同比增51%。此外还有16家企业的奥扎格雷在千万规模级别。

在抗血小板药物中西洛他唑是个值得注意的品种,1988年由日本大冢制药开发成功,是第一个被批准为治疗间歇性跛行的抗血小板新药,此种病症尤其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多见,该药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液循环,可以与糖尿病药物组成一个治疗方案。在2010年在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研究还表明该药在预防卒中再发上比阿斯匹林更加有效和安全。该药销售额最大的是浙江大冢,规模为0.41亿,同比增13%,国内厂家有实际销售约10家,规模甚小,均是百万级别,从该药的适应症来看其实具备做大的基础,很有可能是营销投入和模式的问题。

 

抗血小板药物中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氯吡咯雷的竞争格局,这对于研判信立泰在行业中的地位很重要。2001年赛诺菲公司获得SFDA的批准将波利维引入中国后即开始进行全国市场的铺货和学术推广,花了三年左右时间将氯吡咯雷做到过亿规模,凭借赛诺菲公司500多人的销售团队的推动,波利维此后即保持很高速的增长,04年即接近三亿,截止到09年9月的近三年,波利维的市场规模从6亿上到了11.7亿,从07至09年的三年,波利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3.8%、43.3%和33.9%。估计随着其规模的进一步增大,其增速会逐渐降到接近整个抗血栓药物的总体增速水平,即25-30%左右。

信立泰药业的泰嘉在营销上采取跟随的策略,毕竟国内企业的营销实力与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的大药企赛诺菲相比差距甚大,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在06年波利维做到了4个亿时,同期的泰嘉仅是5千多万的医院采购金额,07年接近一亿,截止到09年9月的滚动年里,泰嘉在全国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为2.36亿,同比增长了74.6%。从未来的二三年来看,我们预计泰嘉仍能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但有两方面因素对其高增长会有影响,一是氯吡咯雷于明年专利到期后马上面临众多国内企业的仿制,目前能查到的仿制申请已超过20家;二是奥扎格雷群狼似的围攻也在蚕食氯吡咯雷的市场份额,信立泰公司需要认真对待,否则从后年起泰嘉的增速继续保持高成长的难度会很大。此外,礼来公司的普拉格雷上市后将是氯吡咯雷的最强劲对手。

 

低分子肝素领军抗凝血药物

传统上抗凝血类药物常用的是香豆素类,如华法林,其药理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而阻断血栓的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房颤等,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血栓治疗的药物,但其起效慢,与多种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且使用不当的话较容易引起出血,因此其地位渐渐被肝素类药物,尤其是低分子肝素所取代。在国内市场上华法林的使用金额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肝素类产品最初从猪小肠中提取,是一种结合了蛋白质的多糖成分,由于其特殊的带电荷的理化特性,肝素能够干扰凝血过程的多个步骤,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起效快。低分子肝素则是普通肝素的降解成分,抗凝血作用增强而副作用减少,因此低分子肝素是目前最主流的抗凝血药物,占据了抗凝血药物市场份额的7成以上,普通肝素占2成,剩下的是华法林类药物。

在低分子肝素领域,葛兰素史克的低分子肝素钙Nadroparin Calcium (商品名 速碧林 Fraxiparine)占据龙头地位,在08年9月至09年9月的全国医院采购金额数据中反映低分子肝素总的采购金额为7.83亿,其中速碧林为1.89亿,占据24%的份额,排名第二的为辉瑞公司的达肝素钠 Dalteparin Sodium (商品名 法安明 Fragmin)为1.02亿,占13%份额。第三位的为安万特公司的依诺肝素钠Enoxaparin Sodium (商品名 克塞 Clexane),采购金额为9100万,占据12%分哦,因此在低分子肝素领域基本上被外资药企所主导,这在相当多稍有技术含量的化药中都是类似的格局。上市公司红日药业(300026.SH)也有达肝素钠的仿制药 “博璞青”,采购金额为7800万,占据第五位的市场份额。如果红日药业能够利用超募资金加大营销投入则博璞青未来可观。

在整个抗血栓药物中份额最小的当属纤溶酶类药物,该酶具有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的作用,此类药物中的第一代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类等生化药物,目前由于其副作用已经逐渐边缘化,国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基因重组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代表品种是基因泰克开发的阿替普酶,在国内有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市场,商品名“爱通立”(Actilyse),但该产品目前市场格局还未打开,在08年9月至09年9月的全国医院采购金额仅为3400万,同比增21%。目前纤溶酶类药物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北京赛生制药的注射用纤溶酶,商品名“赛百”,同期采购金额为8842万,同比增20%。总起来看该类药物主要为注射类急救药物,市场规模和容量不如上述两类大,成长性也不突出。

中药在心血管领域有特色优势

中药里有一批药物具有中医理论所说的活血化瘀功效,最典型代表就是三七、丹参、川芎、等。以三七为主开发的中药,尤其是部分中药注射剂因为疗效明显,企业营销力度大,近年来在医院终端市场上增速理想,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上规模品种有主要血栓通和丹参滴丸等。

血栓通目前在国内有五家企业有生产,分别是: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该产品2004~2008 年平均增长率为32.29%。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主要市场份额,2008 年占有91.17%的份额,该公司的血栓通注射液2004~2008 年平均增长率为58.25%。

16 城市抽样医院用药数据显示,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用药金额2004~2008 年平均增长率为25.35%。

   

 

 

 

资和合资医药企业营销优势明显

十年前外资药企的重点领域中还包括抗感染药物,但如今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市场投入重点已经放在了心血管、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类用药领域等领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细分品类当中的第一名都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与之的差距是数量级上的差距,总体上看除了部分中药品种国内企业占据优势以外,中国国内的心脑血管药物市场基本是外资企业的天下,原因有二:一是外资的原研品种优势,这一点我们毫无办法,中国医药的研发基础跟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直接相关,当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还没有真正摆脱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转向尊重科研规律,适应市场需求之前,中国的医药工业竞争力无法得到实质提升。第二个原因则是外资药企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强度大过国内企业,中国企业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只有在营销方面,不过目前差距还非常大。

外企的投入力度可以从他们的观念和实际行动中看到,例如赛诺菲安万特的总裁魏巴赫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到跟美国市场一样的程度,其在2009年一份市场调查数据中显示出来的该公司市场营销投入和医药代表拜访总量这两个关键指标上都是提升幅度最大的在华外企,这很好地解释了波利维的上升速度。再比如在业界以营销水平著名的辉瑞公司在这两个指标上都是位居第一,且还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在其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区年会上,辉瑞公司宣布将把其位于中国180个城市的2300名医药代表规模扩充到250个城市的3200名代表,在此情形之下,立普妥在中国的市场地位仍将是难以撼动的。

 

 

 





 

从2009年在华外企的增长数据看,诺华公司收获最大,其09年中国区业绩同比增长了32.6%,这个数据比08年同比增速提高了12.8%,在这个增长的背后是诺华公司在04-09年的五年间在华投资增速保持了76%的复合增长率,累计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按照诺华的战略,该公司希望在未来五年将中国区的销售收入提升到仅次于美国市场的第二位。

外企的学术营销值得国内药企学习

新产品上市最重要的是进行医生教育,让处方药品的医生对药品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围绕着这个目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即为学术营销,其具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原则都是随着药品生命周期的展开而进行。一般来说药品上市以后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期并无明显分野,其长短取决于竞争格局的外因以及企业自身的运作等内因,其中内因很重要,为产品扩大适应症、发现新用途、新定位等都是学术营销中常用的手段,我们以下引用德国拜耳公司的心血管老药尼莫地平的案例来说明学术营销在扩大产品销售和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1995-2002年导入期:学术模索,广泛尝试

尼莫地平在中国上市之初,在学术推广上曾经尝试过各种心脑血管病治疗:

偏头痛:尼莫地平防治偏头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并得到2000年美国神经科学会《偏头痛循症指南》特别推荐用于偏头痛的预防。

序贯疗法:尼莫地平注射液+片剂序贯疗法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防止脑血管痉挛,但患者数量较少。

脑梗死:临床前动物实验显示,尼莫地平具有治疗脑梗死作用,但在临床试验中并未证实其能够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这可能与用药时间窗、不同亚组合采用的评估标准等因素有关。

 

 

 

2002-2007年成长期:学术转折点,定位为认知功能损害

 

由于人口结构老化而导致老年痴呆患病人数日益扩大,这是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2002年柯克伦(Cochrane)循症医学中心对14项(2492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明,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血管性、退行性、混合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

反观FDA批准的尼莫地平适应症中包括“老年性脑功能障碍”,其主要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定向力、注意力障碍等正符合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因而尼莫地平将学术重点定位于认知功能损害这一重要转折点,为长期学术推广困境带来转机。

2007-2009年 第二成长期:树立“卒中全面管理”理念

“卒中全面管理“理念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等非躯体功能损害已成为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Cochrane循症医学中心和2005年《卒中》杂志循症医学证据证实尼莫地平可以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

2005年发表于《国际老年精神病学》的研究证实,尼莫地平联合传统抗抑郁药可提高血管性抑郁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并降低复发风险

尼莫地平改善脑供血、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机理以及治疗作用使其成为卒中全面管理中非躯体功能损害的基础用药

2010-期待再度延续成长期:回归脑血管病基础用药

脑血管病以卒中为代表,但不仅限于卒中,从发病机制上看,尽早改善和恢复缺血损伤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是根本治疗措施

在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种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中,尼莫地平是机理明确、可实现早期血管干预的药物,并因高脂溶性能直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具有普遍性,而尼莫地平对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的作用均获得权威循症证据支持

因此,从作用机制及改善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的证据来推广尼莫地平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将成为目前乃至将来的有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期待能成为尼莫地平这个15年的老药带来新起点。

总起来看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营销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不过有部分国内的优秀企业也在迎头赶上,例如步长集团在09年营收突破50亿人民币后,2010年的营收目标规划为65亿,营业代表的团队规模计划从15000人扩展到20000人,此种非凡手笔堪称中国医药工业的未来希望之所在。

未来心血管药物市场将持续扩大

2010年3月16日国际知名医药信息咨询公司艾美仕IMS Health发布了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郑重指出未来新兴市场的兴起必将颠覆旧有的药品市场格局,其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中国市场,在2006年IMS曾经预测中国药品市场在2011年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市场,但现在看来由于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比原来预计的快得多,这份新的研究表明到2013年中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将增加一倍,而在2011年就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而做为药品市场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心血管药物必将持续扩大。

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在09年排在全球第五位,2年后即上升至底三位,新兴国家的份额也将逐渐上移。 

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在09年排在全球第五位,2年后即上升至底三位,新兴国家的份额也将逐渐上移。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