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男子: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16:59:00
 

 

   

    开篇明义:本文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来论述核心内容,而是完全抛开党派政治利益、完全站在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国国家利益、完全站在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利益,来客观论述;无论对于任何“党派”·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真理、这是客观事实——本文“就事论事”而已。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军队有三次非常著名的大规模跨国“出兵作战”:一是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远征军”、二是在朝鲜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是在中印边境大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这三次大规模跨国“出兵作战”,中国军队总体战果都很“辉煌光荣”——这三次跨国大战中,中国军人都表现出与“回归”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男子汉的“真实血性气概”——既“忠勇热血·视死如归·傲视一切·誓不低头”——这是真真正正的男子汉气概、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之魂(可惜的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男子汉的这种“血性气概”,在数千年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被太长·太长、被太久·太久的残酷压制)!

 

    三者相比,客观的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体战果与军威则更加“显赫与荣耀”;至于为什么说志愿军的总体战果与军威则更加“显赫与荣耀”——本文主要还是从最终战争实际战果“考虑”的,尽管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朝鲜”留驻“任何军事力量”,但是毕竟有实际的战果——就是“缓冲区”,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的最终战争战果,对于中国具体实际利益来说其“实际战果”很“差强人意”;而“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直接与本文的核心论述有关——

 

    回述正文:

 

    自人类步入现代工业文明后,无论是在民生上、或是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军事上),有一种特殊珍稀的物质立刻就变得“至关紧要·珍贵无比”——它就是“石油”!

 

    众所周知中东的石油储量为全球之最——占全球65%,共约有900亿桶(这还是目前探明的估测量,尚未探明的不算)。

 

    目前中国的大部资源正在快速枯竭——尤其是战略物质“石油”;2010年中国的石油产量约2亿吨,占中国全年石油消耗量的45%,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中国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不足当年消耗量的50%。大家都知道中国每年从中东买进巨量的石油,而这些石油基本上都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海运到中国,其运输航线有上万公里之遥;因此,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无疑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而国际局势绝不总是“风平浪静”的、相反其是相当复杂多变·变幻莫测的;中国上万公里之遥的海上石油运输生命线,有两大最为潜在致命的“危险”:其一就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其二就是印度洋中的印度半岛海岸线,如果世界一旦动荡·中国被迫卷入其中,则这两处海域将对战时中国的海上运输构成极其致命的“危险”——在战时,一旦中国的敌对国占领(或者说控制住)新加坡·苏门答腊岛及马来半岛(此三者既构成了马六甲海峡),则中国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将被即刻“掐断”、在战时,一旦中国的敌对国以印度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为进攻中国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基地”,则中国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同样也将被即刻“掐断”;因此,中国一旦处于战时,则中国海军必须动用大量军力来同时保卫“马六甲航线”与“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如要做到如此——即使是对于拥有当今世界头号海军实力的美国来说,也是非常“费劲困难”的,而对于海军实力相对更加严重不足的中国海军来说则无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对于中国具体地域·海域来说,中国如能获取到“印度洋出海口”则是“事半功倍”、战略意义极大·现实意义极大——因为中国一旦拥有在印度洋的出海口:其一是中国的石油运输能躲开两大潜在致命威胁之一的“马六甲海峡”、其二是中国的石油运输距离将大大缩短(将近一半的航程)、其三是在战时可使中国海军相当大程度的减轻护航负担、其四是中国海军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在印度洋“一心经营”,从而大大增强了战时中国石油运输的“相对安全性”——这对战时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如能获取到“印度洋出海口”,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军事上),其战略意义是“极大”的、其现实意义是“极大”的!

 

    但是,令人非常扼腕叹息的是,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白白丧失了两次能使中国在印度洋获得至关重要出海口“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白白丧失“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年德·意·日三国结盟后,希特勒第三帝国希望日本能在即将到来的“灭苏战争”中,在东线出兵进攻牵制“苏俄巨人”;但是日本最终并没有对“苏俄”开战,有两大因素:一个是日本在前期的“张鼓峰”·“诺门坎”两次边界战争失败后,对强大的“苏俄巨人”产生了相当的心里“畏惧”、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石油”:原因之一是日本自身被当时美国石油禁运之后,日本(特别是日本军方)顿感什么叫“如锁咽喉·窒息难忍”之滋味,而苏俄虽是世界产油大国,可当时苏俄的大油田都在“高加索”地区,与日本有万里之遥,远水不解近渴;原因之二是离日本相对而言·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大油田,对日本的吸引力更为巨大·尤其是令日本军方垂涎三尺,且西方虽在东南亚驻有相当数量的军队,但其武备相对比较松懈。

 

    因此,在综合平衡后,日本军方并没有配合第三帝国参加“灭苏战争”,而是在横扫中国大陆·占领中国大半重要地域之后,随即又发动了规模更加空前浩大的“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以空前凶霸的攻势,横扫了法属印度支那(既 越南·柬埔寨·老挝)、横扫了英属缅甸·马来亚(及香港·新加坡)、横扫了荷属东印度(既 印度尼西亚)、横扫了美属菲律宾、爆袭珍珠港、进逼澳大利亚、兵临印度次大陆、席卷大半个太平洋——日军在东南亚打败了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的数十万陆海空大军(超过日军自身进攻兵力的近一倍)。

 

    当年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一是在“英属缅甸”、二是在“荷属东印度”,而其中缅甸的产油区更为重要;因此日军在打败英军占领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特别是日军航空兵在炸沉丘吉尔火速从英国本土派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耀武扬威的“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两艘巨型战列舰队后,迅速成立了“日本缅甸方面军”大力向“英属缅甸”展开强攻,英国军队惨败·缅甸陷落,随即对当时中国抗战极其重要的运输线“滇缅公路”也被日军掐断;日军凶猛的兵锋直指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大本营“印度次大陆”;为此丘吉尔“窝火至极·坐卧不宁”,连忙向中华民国政府、向蒋介石求援,于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跨国作战——“中国远征军”诞生——而与此同时也是中国在对中国国家利益、在对中华民族利益至关重要的“中国印度洋出海口”,第一次丧失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方面上,战略目光极为短视·战略胆魄极为懦弱·政治智慧极为低下——可能有网友会提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是从中东发现石油之后,才凸显出其极其重要性,而那时中东并没有发现超大规模的石油资源,为什么要责怪“蒋介石”,难道要“蒋介石”成为“半仙”之体吗——这种疑问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要知道自清末以来,中国有两大具有“致命威胁”的“凶狠恶邻”——俄国·日本,而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更加狠毒;当年中国的国力·军力与日本相比天地之差,而中国当年海军实力更加无法与日本相比,因此中·日两国开战,日军占领与封锁中国沿海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这就意味着中国通过西太平洋海上获得物质支援在战时是根本不可能的——飞机·坦克·大炮·弹药·石油···这些重要战争物质,当年中国无法自制生产·全赖外援。

 

   这里简介一下中日两国1937年之综合国力比较:

    一、中国:

    1、 国土面积 :约1140多万平方公里 (当时外蒙古还未独立) 

    2、 人口总数 :约4.6 亿

    3、 工业总量 :约13.6 亿美元 (占GDP 10%) 

    4、 钢铁产量 :约4万吨

    5、 煤炭产量 :约800 万吨 

    6、 石油产量 :约1.31 万吨

    7、 铜 产 量 :约0.07 万吨

    8、 飞机产量 :约无

    9、 火炮产量 :约无(大口径)

    10、坦克产量 :约无

    11、汽车产量 :约无

    12、造船能力 :约无(较大型)

    13、造舰能力 :约无 

    中国军力概况:

    中国陆军步兵182个师又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陆军总兵力约200万人。兵役制度不完善,军需补给与人员补充能力薄弱。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遭日本海军歼灭性打击以后就一直未能恢复元气。至1937年,全中国所有的舰队加起来只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的舰艇仅60余艘,排水量约6万吨,且多为超龄旧舰。无论从装甲,火力,射程,航速上讲,抗战时的中国海军都远逊于日本海军。 

    中国空军1937年时尚处于初建阶段,作战飞机300多架。大部分飞机分别购自美,意,德,英,法等国,机种复杂,维修不便。至全面抗战爆发时,能参加起飞战斗的飞机仅200多架。 

    二、日本: 

    1、国土面积 :约70 万平方公里 (日本本土+琉球+台湾+南萨哈林岛+整个千岛群岛+朝鲜+日控中太平洋诸岛)  

    2、人口总数 :约1亿 

    3、工业总量 :约60 亿美元 (占GDP 80%) 

    4、钢铁产量 :约380 万吨 

    5、煤炭产量 :约5070 万吨 

    6、石油产量 :约169 万吨 

    7、铜 产 量 :约8.7 万吨 

    8、飞机产量 :约1600 架 

    9、火炮产量 :约800 门 (大口径) 

    10、坦克产量 :约400 辆 

    11、汽车产量 :约15000 辆 

    12、造船能力 :约50 万吨 

    13、造舰能力 :约8万吨 

    1937年中国抗战爆发前,日本常备兵力只有不到30万人;在中国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既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军力猛增;日本军力部署概况:本土为陆军240万(为三等丙种师团)·海军130万(大部为附属岸防兵力);驻外陆军310万(分为一等甲种师团·装备及战斗力最为强悍、二等乙种师团装备及战斗力比较很强)·海军40万(为海军精锐主力);合计720万人。日本“中国派遣军”同日军驻外军队对比,陆军105万(主要为二等乙种师团),占日本海外陆军310万的34%;海军6万,占海外海军40万的15%;日本“中国派遣军”合计111万,占海外日军350万的32%。 

    日本海军自甲午战争中大败大清北洋舰队之后,一跃冲天而起。日本海军军舰种类齐全,全部可以自主设计制造。至1937年,日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近300艘,总排水量近120万吨,其中战列舰9艘(近30万吨),航空母舰4艘(近10万吨),巡洋舰33艘(22万吨)···,实力仅次于英·美海军,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属陆海两军。日航空兵机种齐全,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完善,年产量达1600架。日本当时的零式战斗机曾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斗机。至1937年,日航空兵(陆海两军)总共有作战飞机1600架,此外还有运输机,训练机及试验机数百架。

  

    所以中国要想进行顶住日军疯狂的攻势·坚持持久战争,就必须开辟其它有效的渠道——那么当年中国就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开辟中苏边境战略通道、二是开辟中国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别无它路;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与苏俄政府关系“交恶”,另外当时斯大林为极力避免两线作战·苏俄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中立条约”,苏俄政府当时也不可能公开撇开日本·向中国大规模提供作战物质,因此中苏边境战略通道对于中国抗战·其实际作用意义不是很重大;那么就只剩了中国西南边境战略通道,考虑到美国·英国等在东南亚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都拥有大规模的军事基地·都屯有大量的战略物质,因此唯有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对中国的抗战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意义。

 

    当时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只有“滇缅公路”一条,美国当时援华大量战略物质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直抵缅甸·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然而滇缅公路其主要大部分还在缅甸境内,为英国·缅甸殖民当局所掌控,中国根本没有“话语权·决定权”,完全受制于人;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使日军已攻入缅甸·逼近“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生命线要被掐断,但中国因为没有“话语权·决定权”,不经英国政府同意,中国军队是不可能被允许进入缅甸的——可见中国在印度洋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出海口”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当年日军大败英军·攻陷缅甸·兵锋直逼印度,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当时最为睿智的战略目光·战略胆魄·政治智慧就是:不管丘吉尔如何火烧眉毛、不管滇缅公路如何被掐断——宁死抗住·宁死挺住·绝不出兵援英·绝不出兵入缅,中国不但如此而且还要在中国大陆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甚至再主动适当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以更加减轻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军事“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说“这不疯了吗”·中国自身还“要不要命”了——

 

    告诉你没有事的,这是有原因的:第一,在日军攻陷美属菲律宾·特别是在日军攻入缅甸·直逼滇缅公路之时,美国军方就已与中国·英国紧急研究制定了“应急方案”这就是极为著名的“驼峰航线”——既美国大量的战略物资不到缅甸·而直接海运到印度基地·再由印度基地装上飞机·飞跃喜马拉雅山脉·最终空运到中国云南基地;所以即使滇缅公路被掐断,但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美国大量的战略物资仍可源源不断的安全运到中国·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中国抗战的最低需求,因此中国可以果断抛开“滇缅公路”;另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中国抗战已熬过了最为“危险”之关头,中日之间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中国大陆所有沿海及大部重要地域被日军占领,但是中国当时毕竟还保有了重要的“大西南”和其它一定的主要地域(中国当时所完全掌控和仍占有大部分地域的省份是:云·贵·川·桂·粤·闽·湘·鄂·赣·豫·陕·甘等),所以当时中国是还仍有相当可以“本钱”的,因此中国在当时再即使主动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也不影响“大局”。 

  (另外补充一下:熟知中国抗战史的网友知道,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既1941年年末至1942年期间,英·美等国被日军凶猛的攻势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霉运当头”;可是此期间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战运”相对而言是相当不错的——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猛攻,借以牵制阻止中国军队支援东南亚英军等;为此日军集结了数个师团的精锐兵力首先向“长沙”发起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中国军队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了顽强的积极防御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顽强反击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于是被迫退却;中国军队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此役,日军遭重创,被毙伤5万余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等国军队于太平洋战场接连严重失败形势下,“长沙会战”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获得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给予积极赞扬和评价——因此,上文才能提出——“中国军队应在中国大陆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甚至再主动适当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以更加减轻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军事“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一说)

 

    当年中国一旦如此(既 找借口坚决不出兵入缅援英·减轻日军在中国战场“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则日军无疑将更加集中力量展开对英国的空前攻势,日军就将有极大可能强势攻入印度——如果当时中国军队在中国大陆战场立即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同时再适当主动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收缩战线,让日军能再从中国战场抽出6-8个师团(哪怕是再少点,4个师团也“将就”)的兵力,则日军必将以虎狼之势乘胜大举攻入印度,而大英帝国当时守卫东南亚殖民地的英国本土军队,其大部分早已被日军所强势围歼,大英帝国当时能守卫印度次大陆的部队,仅剩由印度裔士兵组成的殖民地军队和少量残存的大英帝国本土军队来防卫,而这其中除少部分英勇善战的“廓尔喀战士”外,大部分印度裔士兵其战斗力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换句话说,就是:对日军这样凶霸强悍的战斗力来讲,完全可以形容为“虎入羊群”,6-8个师团左右的日军是完全有能力横扫大半个印度的(对于幅员辽阔的印度·4个师团左右的日军兵力·相对来说比较太勉强);如是这样的话,这就无疑将极大增加了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空前的“危机”、丘吉尔无疑将更加“心急如焚·火烧眉毛”——可能有网友担心,如是这样的话,英国有没有可能与日本单独“媾和”,一旦“媾和”的话——这岂不更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危险”——告诉你,绝无此可能:一是在二战初期丘吉尔面对比日本强大数倍“无敌的第三帝国”,都敢单独对抗德国而绝不“投降”;二是太平洋战争把美国拉下水,这是丘吉尔做梦都想要的最佳“结果”,在此之前,丘吉尔百般劝诱美国参战,美国当时就是“不肯”,如今美国被强拉下水参战,丘吉尔更加“底气十足”;三是当时的印度是英国最为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当时被誉为英国女王王冠上一颗“最为璀璨的钻石”;四是日本“不敢”同英国单独“媾和”,因为德·意·日三国有同盟条约限制;五是当时日军的攻势如虹,日军恨不得把印度次大陆“一锅端”,所以日本也绝无可能同英国单独“媾和”。

 

    因此,中国当时就应极其坚决·毫不动摇的坐等日军占领缅甸之后·乘胜进攻印度,一直等到日军攻入印度,使大英帝国当时既面临德国在北非的巨大攻势·又面临日本在南亚次大陆的空前威胁,从而逼使大英帝国·逼使丘吉尔弯下“大不列颠尊贵的腰”·低下“大不列颠傲气的头”,“苦求中国”出兵相助为止——只有这样,中国才可以以“极为弱势之国力”,在局部地域·在有限时刻变为“相对极为有利之态势”,掌握主动权·掌控“话语权·决定权”——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资本”·有“条件”向狂傲的“大英帝国”开出中国出兵的“条件价码”,如要这样当年中国就可以很强势的向英国开出以下“价码·条件”: 

    第一是英国无条件交还“香港”;

    第二是英国必须割让缅甸(与印度)的大片区域给中国,以作为中国在印度洋必须的出海口; 

    第三是英国必须放弃所谓中缅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按大清帝国时期的版图划分中缅边界线,夺回大清帝国时期被英国强硬欺诈割走的近8万平方公里土地(绝大多数的网友认为只在中印之间存在“麦克马洪线”,其实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印度次大陆均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单方面的“麦克马洪线”贯穿整个中印·中缅边界); 

    第四是要求新加坡享有高度自治(因为新加坡华人人口为其主导人口),中国享有战后在新加坡的“特殊权益”,如驻军及拥有独立的港口设施等; 

    第五是要求马来亚当地的百万华人享有高度自治,并在战后单独划出大片地域供当地华人集中居住(为以后当地华人独立建国做准备),中国享有战后在马来亚的“特殊权益”,如驻军及拥有独立的港口设施等。

 

    上述这些价码当中都是涉及到中国自身具体利益及中国海外华人自身具体利益的,是完全有“正当理由”的;不过上述条件当中,是分轻重缓急与讨价还价的:“香港”的无条件收回、割让缅甸(与印度)的大片区域作为中国在印度洋的出海口、按大清帝国时期的版图划分中缅边界线·夺回大清帝国时期被英国强硬欺诈割走的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三点是中国必须绝对坚持的“价码底线”,其它两点可以讨价还价——如果中国能极其坚决·毫不动摇的坐等日军占领缅甸之后·乘胜进攻印度,一直等到日军攻入印度,使大英帝国当时既面临德国在北非的巨大攻势·又面临日本在南亚次大陆的空前威胁,从而逼使大英帝国·逼使丘吉尔弯下“大不列颠尊贵的腰”·低下“大不列颠傲气的头”,“苦求中国”出兵相助为止——则“英国·丘吉尔”将有极重大可能“强咽苦果”同意绝大部分中国要求条件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对这些至关重要的国家民族利益,连想都没想过。

 

    “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清一色美式装备)·训练最佳·素质最好(远征军中青年学生占大部比例,实事求是的说,中华民国尽管腐败无能透顶,但唯有其综合教育水平质量是现今中国大陆的综合教育水平质量,所根本无法相比的)·战斗力最强的,“国民党·中国远征军”前后组建了约30万精锐部队;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英国没有开出任何“价码”条件下,如“白痴·冤大头”般的被日军表面的疯狂所吓的胆战心惊,紧急匆忙的派出了“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美国军队·英国军队与“日本缅甸方面军”,在缅甸一望无际的热带丛林中·在缅甸异常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的恶劣条件下,双方展开了长期持久的空前厮杀,双方军队都很英勇顽强·都毅力超凡,而中国远征军为主力·承担了在缅甸大部分的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的热血青年浴血奋战·不畏牺牲·誓不低头,在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之后(中国远征军共伤亡达十数万之众),终于和盟军一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最终消灭了“大日本帝国·缅甸方面军”陆海空近30万精锐部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中华民族有力的“贡献”!

 

    然而,非常可惜痛心的是,尽管光荣的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尽管光荣的中国远征军取得了令英美交口称赞的“光辉战绩”,可是中国最终一无所获,在缅甸白白付出了中华民族十数万之巨·热血青年的牺牲与鲜血——在太平洋战争胜利后,大英帝国立刻翻脸极其强硬的一口拒绝了“香港的回归” 及中缅边界“争议区”的重新划分;至于对中国更加至关重要的“中国印度洋出海口”——“中华民国”根本就一丝一毫也未想到;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方面上,战略目光极为短视·战略胆魄极为懦弱·政治智慧极为低下,致使中国第一次彻底丧失了这一“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国·蒋介石虽然在国内征伐众多“军阀”过程中·展现了相当强的“魄力”、在与“布尔什维克”的争斗中·体现了一定的“能力”,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内斗”·都是“窝里斗”;其在对外方面很是非常“懦弱”,其在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方面·更是如同“弱智”;中华民国·蒋介石完全没有立刻判断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中国意味着“多么重大难得的机遇”,就中国的抗战而言,在表面形式上是1945年取得最后胜利,其在实质上·理论上来说,中国抗战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就已完全注定了中国抗战必将最终胜利——举例解释一下:

    绝大多数网友都知道——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偷袭美国“珍珠港”而一战扬名世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山本大将在与美国开战前,曾力主“北进”进攻苏俄(与德国东西两线同时全面夹击)、强烈反对与美国开战,因为山本大将曾做过日本驻美大使馆武官——期间他曾详细考察了美国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他对美国超强大的工业·超强大的军事重工业惊骇不已,他在详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日·美的军事实力差距巨大,为1:10以上、日·美的综合国力·则差距更为巨大,为1:15以上;在当时日本空前狂热的氛围之下,山本大将非常清醒的指出——面对如此之大的差距,日本就是有“大和魂”相助、“武士道”勇猛也必将惨败无疑——此言一出,山本大将遭到日本各界·尤其是军界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愤怒——幸亏当时的日本首相采取了坚决保护措施,山本大将躲过了日本少壮派军人对其的数次暗杀;最后由“裕仁天皇”最终决断——对美宣战,“旨意”定下——山本大将无奈,转而仔细研究对美作战方案,缜密比照分析后——“珍珠港”作战计划最终确定“出炉”。正是这个“珍珠港”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也从而拉响了“大日本帝国”丧钟的开始,结果就是“大日本帝国”的陆海空精锐被强大的美军摧毁殆尽——日本的海军·空军基本上都为美军所强势消灭、日本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等甲种师团海外派遣军——240万军队大部分为美军所血拼消灭·一部分主要为中国远征军所血拼消灭·剩余少部分最终被逼投降——另外在中国大陆·战斗力比较很强的百万日军·被中国军队牢牢拖住·并使日军付出了数十万的重大伤亡;最终日本在美军数万架次地毯式饱和轰炸下、在震耳欲聋·耀眼炫目的“核爆炸”照耀下,数千年立而不降的“大日本帝国”,终于高举双手·举国投降。

(当年狂暴无敌·血屠世界·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吉思汗蒙古铁骑,本应该是世界上最有资格第一个狂屠日本·占领日本的;因日本在当时拒不向大元帝国臣服·企图凭借大海天堑躲过令人毛骨悚然的蒙古铁骑,但其仍终日惶恐·颤栗不安;当日本最终得知蒙古大军组织了庞大舰队·进行跨海征伐后,日本举国痛哭即将到来的亡国;不过当年算日本太为侥幸,忽然而至的凶暴台风无情摧毁了庞大的“蒙古舰队”,日本举国空前大惊之后·就是举国空前大喜,忽然而至的巨大台风被日本“尊崇为神风”;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的“冲绳大战中”,日本把其数千计的“自杀飞机”就尊称为“神风敢死队”,妄图再次能“死里逃生”)

   所以,中华民国·蒋介石但凡有点全球战略目光·战略胆魄·政治智慧的话,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始,其就应该集中精力研讨,怎么样利用此“千载难逢之机遇”,借势发力·见缝插针来为中国尽最大之努力“索回已丧失的巨大利益”·尽最大之努力“借机再尽力开拓延伸利益”;然而要让骨子里就痴迷于“窝里斗”的人,改其本性变成“强势对外争利”,这是永远办不到的!——中国近两千年孔孟之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种“偏执的窝里斗”,时至现代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布尔什维克都仍然严重存在·本性不改。

 

  【这里,捎带讲一下“蒋介石”:“蒋介石”虽打败了国内众多的军阀、在表面形式上维护了中国的统一——说明其有相当“过人之处”,但是“蒋介石”始终也未真真正正的彻底有效治理过中国,并且在对外方面、尤其是在抵御列强残暴侵略方面——总体上讲是“屈辱之极”,详情大家都有了解,不再累述;“蒋介石”之所以最终败退到台湾·偏居一隅·名不正言不顺·不可终日,这与其在战略上、在政治斗争方面的巨大错误是密不可分的: 

    1、“蒋介石”确实有其相当“过人之处”,这除了他打败了国内众多的军阀、在表面形式上维护了中国的统一之外,他还是国民党中最先清醒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国民党最主要的对手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敌人”(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基本上已是完全代表官僚·地主·资本家利益的党派)。

    2、蒋介石虽最先清醒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国民党最主要的对手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敌人”,并重点进行“围剿”,但是他仍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既蒋介石对“布尔什维克”的数次围剿,大部分动用的是国民党地方杂牌部队结果屡遭惨败——“布尔什维克红军”反而越战越强;第5次围剿动用的主力是“国民党中央军”,再加上此时期“红军”最高领导人由“马列主义倒背如流的留苏精英王明等”所取代,因此第5次围剿蒋介石取得重大胜利——“30万红军”惨败并差点全军覆没,被迫“长征”。

    3、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再现——当年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的致命性错误重现,蒋介石被第5次围剿重大胜利冲昏头脑,同时国民党军事情报工作极其滞后——蒋介石不知道有“遵义会议”,对长征中实力衰弱之极的红军改由四川军阀、西北军阀以及“流亡的东北军”进行追踪围剿,结果就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弹药奇缺的红军奇迹般的冲破层层围剿,最终在陕北初步立足,而此时日本在占领满洲后,已直接驻军热河、兵锋直指华北(民国期间的热河省包括今辽宁·内蒙·山西·河北各一部分),日本亡华之心昭然若揭,中国各爱国党派·学生等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所以内外因素结合——终于爆发了著名的“西安事变”,红军再次奇迹般的重获“新生”。

    4、就中国国内战争而言——从理论上来说,“西安事变”就已60%的比例确定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将最终在中国胜利,国民党蒋介石将最终失败,其后的8年抗战、4年空前大规模的内战——只不过是最终结果的过程而已,4年空前大规模的内战中,蒋介石又将剩下的40%机会·拱手让出——“被中共率先占领了至关全局的满洲”。

    5、中国抗战“胜利”后,目空一切·骄横狂妄的蒋介石不仅丝毫没有意识到其所犯重大政治斗争方面上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二战四大战胜国之一”,蒋介石在收回中国应得国家利益方面,犯下更为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中华民族之崇高利益损失极为巨大:

   首先为了彻底打败国内的“布尔什维克”,不惜签订“城下之盟”,拱手“外蒙独立”而换取苏俄暂停对中共的全面支持。

   其次因为蒋介石骨子里对日本恐惧之极,所以他两次放弃美国罗斯福之主张,既两次放弃收回“琉球”治权,并中途全部撤回中国驻日本占领军,痛失千载良机。

    愚蠢的蒋介石丝毫也没有察觉到中国国内战争的胜负——其实早在“西安事变”就已大致分出了最终结果,为了毫无胜利希望的内战——不惜搭上中国北方巨大的屏障“外蒙”;更加愚不可及的是因其骨子里对日本的惧怕,而彻底放弃了“琉球”。

    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想过:经过4年极其残酷·代价极其巨大的陆海空全方位大战,被美国彻底打败的日本,美国还能允许日本摆脱对其的内外控制吗、尤其是美国还能允许日本摆脱对其的国防控制吗,相反美国要在战后相当·相当长期时间内,不仅要牢牢控制住日本,而且美国还希望在日本的周边培养扶植具有相当实力的地区政权来协同美国共同制约日本——此点蒋介石根本就没有看到,他很有可能对强大的德国在“一战”失败后迅速崛起,从而导致更加恐怖的“二战”再次爆发,怀有深深的恐惧阴影,因此他就臆想到日本的再次“恐怖崛起”。

    殊不知国际格局中的重大错误只有一次或者说二次,而绝不会有第三次,况且“二战”后,货真价实的打出了两个“超级霸主”——既全球霸主“美国”、欧亚霸主“苏俄”,此两个“超级霸主”的综合国力已远远超出了其它世界老牌列强“英·法·德·日·意”, “英·法·德·日·意”的嚣张跋扈时代,已成为永远的历史。

   “波茨坦公告”中已明确指出满洲大陆·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必须回归中国,日本的本土只限于其“四大岛”及历史附属岛屿,对“琉球”而言已划出日本固有本土之外——所以“琉球”地位及概念相对较为“模糊”——这就造成了这么一种局面:如果中国极其坚定的索回中国固有的藩属,则“琉球”应无(太大)悬念的回归中国;如果中国放弃“琉球”,转而坚定支持“琉球”复国,则“琉球”将有很大可能“重获独立”;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恰恰对“琉球”问题缄默不语,以致造成在战后美国托管“琉球”,并在1970年代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加剧后,为了对抗强大的苏俄、制衡正在崛起的“红色中国”,美国将“琉球”治权重又交给日本——中国棋错一步、步步被动、而且是极大的被动。

    蒋介石退到台湾·偏居一隅,确确实实是名不正言不顺·不可终日;如果蒋介石但凡再有一些战略前瞻眼光的话,他太应该极其坚定的收回“琉球”——如果先抛开其它,但就个人利益·名誉而言,这是最最起码的底线,1949年蒋介石彻底失败后,如果有琉球在手的话,他完全可以将60万军队及100多万随行人员撤至琉球——琉球群岛4600多平方公里、绵延1000多公里长、附属海域数十万平方公里、淡水充沛、物产较丰、植被茂盛、气候宜人、度假天堂,琉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以琉球为军事基地,则向北可以进攻日本本土、向南可以进攻台湾、向西可以进攻中国大陆华东、向东可以前出中太平洋,而且当时的琉球原住居民只有区区几十万人,蒋介石从大陆撤离的军队及随行人员有近200万之众,一下子就可成为琉球群岛的主导人口;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它是以华人·华裔为主导的“城市岛国”——“新加坡”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国土、仅有很小的附属海域、现今约300万人口——但“新加坡”却是一个享誉全球·知名度很高的国度;而琉球的自然条件要比新加坡的自然条件强数十倍;因此如上文所述:如果先抛开其它而言,但就个人利益·名誉而言,蒋介石如果占有琉球、退居琉球、如果他再有相当政治智慧的话——如利用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加剧、利用“波茨坦公告”中对“琉球”地位及概念相对较为“模糊”、从而获得西方阵营的认同,则有相当·相当大的可能——蒋介石可以在“琉球”较为名正言顺的“重新立国”——如果这样的话,这多少还是能对蒋介石在大陆的惨败给予相当慰藉的——然而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大错误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他自己的无情失败与悔恨!】

 

 

    第二次痛失“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大家都知道,中国军队在1962年彻底打败印度军队全部占领藏南,后又回撤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对这一问题广大网友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因后勤保障原因,回撤是对的,持这一观点的占大多数;二是坚决反对回撤,主张克服困难坚决留守·决不退缩·寸土不让,持这一观点的占少数;本文的观点认为:我们应以现场实际地势·地形及相对较近的后勤距离为首要出发点,应坚决占领之一切相对比较易掌控的地区(绝对的易掌控地区在当时对印度、对我们都不完全具备,相比之下而我方则更弱一些),中国军队战后基本后撤到“麦克马洪线”附近,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如果当时根据现场实际地势·地形做适当后撤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印军已被中国军队彻底打怕,印军前线官兵无不惧战;二是在当时的实际战场现场,印军的前线运输补给问题虽然比我们要强不少,但也绝对不是占尽优势,在当时的实际战场现场中,中印双方都同样面临前线运输补给的巨大困难,只不过是我们的运输困难确实要比印军更大·更加艰难而已。

 

    然而众所不知的是,如果说1962年因“种种因素”,全部后撤到“麦克马洪线”附近,那么就藏南问题·中国在印度洋出海口问题,在印巴第三次战争中,则我们犯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错误”。

 

    大多数网友应该知道,印巴之间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印巴之间头两次战争均发生在“克什米尔”(该地与中·印·巴接壤,约19万平方公里、约700万人口),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

 

    印度为了彻底打败巴基斯坦,彻底解除巴基斯坦在未来战争中有可能对印度的东西两面夹攻、彻底分割巴基斯坦(当时的巴基斯坦分为西巴·东巴两部分,中间隔着印度);首先在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与全力支持,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一是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二是中国正处于政治斗争激烈“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是中苏正处于严重冷战期间,前苏联在中苏东北边境·西北边境·中蒙边境,部署了150万重装甲机械化大军、数万门大炮、10000辆新型坦克、3000架作战飞机、上千枚中远程导弹(打击范围覆盖了全中国),当时的中国处于深挖洞·广积粮的全面备战之中, 在中国北方,近500万中国军队日夜枕戈待战(牵涉了中国巨大的精力);印度通过以上精密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大规模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印度总参谋部再次仔细回味评估了当年的中印边界大战,特别是对当年双方大战的最终结局·进行了详细推论,在当年的边界大战中,当时的印度有以下几大“至为关键的焦虑”: 

    印度当时第一大焦虑的是:对于印度来说,当年中印边界大战印度最为担心的,是怕中国为了近距离的得到中东石油,而极其急切的想要“获得在印度洋的出口”——通过地图一看便知,“藏南”处于印度所谓的“阿萨姆地区”北半部,是中国离印度洋最近的地域;“阿萨姆地区”对于印度来说如似“孤悬飞地”——该地区只有一条仅十数公里宽的狭窄走廊与印度本土相连;印度当时极其担忧中国借“边界战争”之机,先强行占领整个“阿萨姆地区”(该地区最南端的三角地是缅甸与东巴基斯坦的交界处,此地距印度洋仅有百数十公里之近),然后中国以此为契机·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再同巴基斯坦(指东巴)与缅甸“商议”中国在印度洋的最终“出海口”;而中国一旦在印度洋获得出海口,则也就同时意味着印度作为整个印度洋地区唯一“准霸主”时代的彻底宣告终结。 

    印度当时第二大焦虑的是:如果中国没有看到或者说没有想到“印度洋出海口”这步“极其关键之棋”;那么中国是否要彻底占领整个“阿萨姆地区”,一旦中国如此,则就将意味着中国同东巴基斯坦直接接壤,这也就是说,中国将直接同时与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接壤毗邻,同时也将意味着中国的军事力量可随时向西巴·东巴提供大规模直接援助;一旦印度同巴基斯坦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则印度将处在非常被动之艰难局面——巴基斯坦军队将在中国强有力的后盾之下,可同时在西巴·东巴两个方向·两个战场上向印度发起“夹击攻势”,使印度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险境当中。 

    印度当时第三大焦虑的是:如果上述两点中国都没想到·做到,那么中国是否要坚决占领整个藏南地区,如是这样,则中国为了保住藏南,将有极大可能彻底封锁印度本土与该地区唯一联系通道的“狭窄走廊”,中国一旦如此,则“阿萨姆地区”的南半部将即刻成为一块“货真价实”的“飞地”,这就意味着,“阿萨姆地区”的南半部无疑将最终脱离印度——该地或者被并入东巴基斯坦·或者独立“建国”。 

    印度当时第四大焦虑的是:如果中国在占领大部“藏南”地区后,停缓下来,以强大武力·强势态势为后盾,与印度展开“边界谈判”,印度该如何呐——如果印度不同意“谈判”继续同中国打下去,印度当时脆弱的经济能否承受得住·印度国内诸多民族及民生矛盾是否会因此而空前激化爆发,印度自身也一点“底”也没有;如果印度“接受中国的强势谈判”,则印度国内的民族情绪·舆论必将大哗,印度政府·军方必将为“万夫所指”,国内·国外“脸面何在”。

 

    然而,中印边界大战的最终结果却令印度大为惊异·也令世界困惑不已;中国军队完全在“一边倒”的绝对优势之下,突然放弃已经占领的大片地域(既 大部分的所谓“阿萨姆地区”),令人“惊愕”的全部回撤到战前双方实际控制线附近;上述印度极其担心焦虑的“四大要害”因素,最终无一发生,印度大惊之后就是空前的“大喜”——因此印度总参谋部在第三次空前的“印巴大战”前,对中国军队当年的整个战争过程,再次仔细的进行了回味与评估——最终结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印巴”空前大战中,中国自身因其内部种种关键原因,基本上不可能对印度发起进攻;即使是中国军队为了策应巴基斯坦,在局部地段对印度发起进攻,也不影响印度军队大局,印度军队完全可以采取灵活措施,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适当回撤——

 

    印度总参谋部认为:从当年中印边界大战的最终结局来看,中国军队在全球战略层次上的战略目光·绝不是像印度曾极其担心焦虑的那样“可怕”,中国军队当年对印度的反击,完全是一种极为单纯的“边界纠纷”处理方式,中国军队只不过是要“告诉”印度两点:一是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反击,就是告诉印度,中印边界不应该完完全全按当年的“麦克马洪线”划分,因为按中国的说法“那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二是中国军队为什么要突然全部撤回,就是告诉印度,中国原则上是基本认同双方“实际控制线”的,中国实际控制线在局部小范围内,突破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这对中国来说是“应该的”,印度是应该“理解”并应同意的,对于印度,中国很想参照“中缅边界”样式,来划分“中印边界”(在1960年代·中缅边界大部分地段按照麦克马洪线划分·在局部小地段中国做了修改·最后中国丧失了原属大清帝国的近8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此,印度总参谋部才敢提出—— 即使是中国军队为了策应巴基斯坦,在局部地段对印度发起进攻,也不影响印度军队大局,印度军队完全可以采取灵活措施,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适当回撤;因为印度总参谋部知道,无论中国怎样行动,但最后的结局是“大同小异”的——中国军队最终都将回撤到“实际控制线”附近。

 

    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在前苏联直接全面支持下,印度集结了50万精锐大军·500架苏式战机·50艘苏式军舰,于1971年11月21日,突然同时向东巴基斯坦展·西巴基斯坦展开了南亚次大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空前的凶猛进攻——第三次印巴空前大战全面正式爆发,作为这次大战第一目标的“东巴基斯坦”首先被印度凶猛的攻势所迅速击垮,不到一个月时间,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十数万陆海空军队,被强大的印军所围歼;“东巴基斯坦”全境被印军占领;与此同时,士气高涨的印军即刻向“西巴”展开全线强力总攻,巴基斯坦军队虽节节阻击·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有效阻挡住印军的凶猛攻势;巴基斯坦当时陷入了空前的“军事危机”与“政治危机”、国家陷入了将要“亡国”的极度危险之中,火烧眉毛的巴基斯坦十万火急的向盟友“北京”求助·同时紧急致电“华盛顿”···

 

    为数众多的网友并不知道,在南亚次大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空前的第三次印巴大战中,因中国“很大·很大的错误”,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彻底解决“藏南和印度洋通道”这一“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印·苏签署《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前,就已开始密切注意到印度突然频繁的亲苏“举动”,预感印·苏之间将发生“重大举措”;终于在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正式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美国中央情报局立刻察觉到南亚大陆·巴基斯坦将面临空前严重的“危险局面”——因为印·苏间这个带有明显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无疑将意味着一旦印度在南亚大陆挑起“大战”,则因这一“条约”的签定·表明了印度是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与全力支持,同时也因这一“条约”的签定·将极大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南亚大陆对印度“危险行为”的干涉行动;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这是苏联趁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之机,准备要向印度洋扩张其势力范围·苏联准备要插足印度洋·一旦苏联获得印度同意在印度西海岸建立军事基地·则对西方世界极为重要的“波斯湾”·必将面临“北极熊”的直接威胁,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严重“挑战”;美国中央情报局即刻将此“分析”上报美国政府·随后通知了美国抗衡苏联的战略盟国巴基斯坦,提醒巴基斯坦要即刻全面准备应对·印度极大可能的“重大军事行动”,然而巴基斯坦对此“将信将疑”,在1971年8月至1971年11月·近3个半月的时间里,巴基斯坦的战前准备与战前全面“谋划”·严重滞后,最终给巴基斯坦自身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恶果”。

    

    在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正式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后;于此同时,美国尼克松政府极其担心前苏联势力染指南亚,对美国全球战略部署构成极大的威胁;为此,美国多次派密使游说伊斯兰堡,明确指出“如果一旦印度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进攻·让其劝说中国直接派兵参战”,以打击印苏嚣张的沙文主义气焰;由于巴基斯坦是美国抗衡苏联的战略盟国,且巴基斯坦又是中国的军事同盟伙伴,在尼克松看来,印度是个难缠的好战分子,有必要通过武力给以教训, 尼克松一方面向苏联官员联系,警告苏联不要鼓励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向印度施压,提出如果印度向巴基斯坦开战,美国将协同中国进攻印度!为了对抗·制衡前苏联这一首要国策,为了坚决避免前苏联势力染指南亚,为了坚决打压前苏联,美国立即抛弃前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给中国传达了一个态度非常明确的信息:“如果北京出兵支援伊斯兰堡军事行动,遭到莫斯科的军事打击,美军将全力支援中国与苏联直接作战,直到中美的最后胜利,同时美国将无条件的完全支持中国对中印双方一切争议领土及相关利益的所有要求。

 

    同样是对待中印双方的领土争议在前后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1962年的印度自己对外宣称是“不结盟国家”,所以美苏为了争霸世界,都想拉拢印度;因此,我们在1962年彻底打败印度后,美苏共同支持印度、强烈谴责中国所谓的“入侵印度”,美国还立刻调派航母舰队前往支援印度(并向印度提供大批军火);而在1971年印·苏两国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后,美国态度就180°大翻转,立刻转而无条件支持中国对印度的一切争议领土及相关要求,确确实实体现了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什么是“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绝无永恒的友谊”!

 

    那么是什么样的“重要原因”使得中国白白丢掉如此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呢? 

    第一点:中国首先从政治方面、从国际名声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二十多年与“中华民国”的激烈争斗,正好在1971年挤掉“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席位并同时接替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为“第三世界”所谓的“最有力·最友谊·最慷慨·最无私·最正义”代表,中国坚决不能介入国际纠纷,中国坚决不能“浑水摸鱼”。 

    第二点:中国当时是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状态——既“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搞斗争忙”,其相当大的精力完全放在国内“政治都斗争第一·路线斗争第一·阶级斗争第一”上,在当时国内极为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号“人物”的林彪(元帅)身卷其中,最终仓惶出走·全员坠机在外蒙“温都而汗”——时间正好在印·苏签署《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后——既1971年9月13日;“9·13”事件在当时犹如“超级炸弹”一样,极大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政坛(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随即在当时已经很复杂的国内政治斗争中,火上浇油般·又额外平添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斗争运动,中国当时的精力被极大的束缚在国内,基本上已无多少精力再“顾及其它”。

    第三点: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判断太过极端,认为邪恶的“美帝国主义”、邪恶的“苏修沙皇帝国主义”都是中国不共戴天的敌人,这两个邪恶的“帝国主义”都亡我之心不死,决不能听信他们的任何挑唆,要极其坚定的防范“美帝”、防范“苏修”;“美帝”通过巴基斯坦给中国的信息是“非常恶毒的阴谋”,是想让中国陷入到三面战争重围中,因为中国如果对印开战,那么“苏修”就有可能进攻中国,最后“美帝”和台湾蒋介石也会向中国“趁火打劫”,中国将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中。

 

    这确是太过于“极端”了·太过于“教条”了···,西方政界有一句极其经典的政治名言,就是“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绝无永恒的友谊”——这是绝对·绝对的真理——作为像中国这样世界级的大国,其最高决策层必须·必须极清醒的要认清“此点”。

 

    首先分析中苏形势:我们从国际综合形势及历史层面上应清醒看到,虽然当时前苏联在中苏东北边境·西北边境·中蒙边境部署了150万重装甲机械化大军、数万门大炮、10000辆新型坦克、3000架作战飞机、上千枚中远程导弹(打击范围覆盖了全中国),但是中苏、中蒙边境线有上万公里之长,苏军这些强大的军事力量分布在如此之长、之广的范围,要想大规模进攻中国很明显是非常不够的,其中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就是苏军部署在中蒙边境的5个具有强大突击能力的装甲师(其一天之内就可突击到北京城下),但是如果双方大打的话,光靠这5个装甲师突击进攻北京也同样明显进攻力量不足;另外苏联的重心是在欧洲(苏联3/4以上的人口在其欧洲本土、4/5以上的工业在其欧洲本土、3/4以上的军队部署在前东德·捷克等“华约”前线国家和其欧洲本土),所以我们应非常清醒的看到,欧洲毫无疑问的是苏联的重心,庞大的·强大的苏军作战重心同样也毫无疑问的是在欧洲战场(同他们进行对峙的是一样对等强大的“北约”集团军事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相当清醒的认识到苏联在中国边境部署的军事力量完全是一种震慑性,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大规模进攻性的军事力量,同时只要同苏军对等强大的“北约”集团军事力量存在,苏联不可能愚蠢到同中国庞大的军队大规模开战(虽然当时我们的总体装备实力同苏军相差很大,但中国同样也是世界军事大国之一,而且中国还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军队),来极大消耗苏军自身的力量。 

(强调一下:如果当年苏军把中苏·中蒙边境的这些强大军事力量集中起来部署,如重点部署在中蒙边境的话,则就对当时中国来讲——可以说是“太为致命了”——因为山海关·北京所处之地为全中国的首要“咽喉要地”·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相对“狭窄走廊”之地, 山海关·北京距离中蒙边境只有短短的500公里左右;以当时中国的装备实力,确实无法在如此之短的“狭窄纵深”,来阻挡住苏军强大的火力突击·苏军强大的重装甲突击,而一旦苏军强大的重装甲突击集群攻占山海关·北京 ,则中国就将陷入极为危险·甚至说是极为“灾难”之境地——这绝不是简单的“首都”被占领,使中国在国际上丢“大脸面”之表象,而是强大的苏军一旦攻占山海关·北京的话,则就使当时中国八大军区中“实力最为雄厚·最为强大”的沈阳军区所属百万精锐重兵,彻底陷入被隔绝·被包围极为险境之地,沈阳军区所属百万精锐重兵就将被强大的苏军重装集群所彻底“分割围歼”,一旦如此,则对中国来说无疑将是“空前的巨大灾难”,其极严重后果根本就“不敢想象”;所幸的是当年苏军并未如此在中蒙边境重兵部署,只不过部署了5个突击能力很强的重装甲师,虽然其威胁性也是较大,但相对而言其总体对中国的“致命威胁”程度大大降低)

 

    其次分析中美形势:针对当时的美国而言,美国头号的敌人就是苏联,美国头号的国策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苏联势力扩张、拥尽一切手段来联合更多的国家抗衡苏联,从而最大限度的减轻美国单独抗衡苏联的巨大压力、巨大负担;在抗衡·制约苏联这一最根本国策前提下,美国高度灵活务实,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在当时确确实实是想拉拢中国共同抗衡·制约苏联,从而形成在东方由中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日本庞大的经济力量共同制衡苏联,在西方由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抗衡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使苏联处于腹背受敌的巨大危险之中;因此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美国当时确实是想联合中国共同打击印度,并由中国(美国全力支持)直接出面进攻印度;有人要说为什么美国自己不直接出面进攻印度呢,道理很简单,当时的美苏对等同样都握有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武器,美苏双方虽同样视对方为最头号、最可恶的敌人,但双方都不敢轻易直接交火,从而怕引发两国的全面战争(既都怕引发全面核大战)双方同归于尽(同时整个世界也将遭灭顶之灾),所以美国确实希望由中国出面打击印度,理由有三: 

    1、中印之间确有巨大的领土利益纠纷且双方以前就为此激战过,且中·巴互为军事同盟伙伴,由中国出面打击印度合情合理; 

    2、巴基斯坦的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都不是印度的对手,而印度的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更不是中国的对手,且中·巴同时联手打击印度,中国打败印度毫无问题,而中国如果打败印度则就达到中美双赢的最佳效果:一是中国可彻底解决藏南问题;二是中国打败印度无疑将帮助美国把苏联的势力从南亚大陆清除掉;这就是“双赢”结果; 

    3、美国认为中苏虽然交恶,但毕竟同是“社会主义体制”,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双方仍未废除,且苏联不会真正愚蠢到为了印度同中国大规模开战,如果苏联在局部地段对中国发动局部规模的进攻,中国凭自身的力量再加上美国的支援是毫无问题的,而且苏联如果对中国发动局部规模的进攻,正好可以有力牵制一下当时苏联气势汹汹的扩张势头。

 

    因此,中国当时最为睿智的战略目光·战略胆魄·政治智慧就是:果断抛开“苏联牵制”、坚决要美国明确表态支持中国相关要求、全面支援巴基斯坦、重兵重点向印度展开,其策略要点就是: 

    1、中国在北方边境地域的500万大军坚决不动·高度戒备150万苏军动态,用三倍以上的数量优势来尽力弥补中国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促使苏军着眼现实·不能轻举妄动。(在当时中苏严重冷战期间,中国正规军最高峰值总兵力达到空前的800多万,除去严防苏联的500万军队,中国仍有“庞大的300多万可随时机动的正规军部队” ,这还不算中国同样庞大的“预备役部队”)   

    2、坚决果断抓住美苏在南亚大陆的“突发重大矛盾”,借用苏联空前劲猛的强势·利用美国空前急切的守势——必须要极其果断抓住美军机动主力深陷“越战泥潭”·短时间内很难再抽出大量机动兵力调往南亚大陆,从而迅速制造出“相对弱势之中国”在有限地域·有限时段内变成“相对强势之中国”,从而促使美国同意中国以下出兵条件: 

 (1)美国明确表态支持中国无条件收回全部藏南; 

 (2)强势促使美国同意中国占领整个“阿萨姆地区”; 

 (3)强势促使美国同意中国必须在印度洋获得“出海口”; 

 (4)强势促使美国同意中国要求缅甸拿出大片滨海地域·来换取补偿中国在前期中缅边界划分中的大片损失; 

 (5)强势促使美国同意东巴基斯坦向中国“赠送相当的滨海区域”·同时在中巴打败印度后·以印度的相应区域补偿东巴; 

 (6)强势促使美国明确表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不管是“国民党中国”还是“共产党中国”都只能属于一个中国)”,强势促使美国同意“琉球群岛”按二战“波茨坦公告”执行——既“琉球群岛”绝不属于日本,其所属权是必须属于“琉球”的原宗主国“中国”——考虑到中美当时仍处于“敌对状态”,“琉球群岛”可以划归“国民党中国”管辖,美军在“琉球群岛”的原有利益仍按以前执行;如果美国当时坚决反对,则中国可视当时具体大局最后底线是——“琉球群岛”绝不属于日本·绝不能交由日本管辖,“琉球群岛”必须实行“国际托管”,其具体“所属地位”待定——既是否交还中国·或是使其最终“独立”待定;

 (7)促使美国同意中国在打败印度后,中国可以在印度半岛的南端海岸·西部海岸(毗邻西巴基斯坦的相关区域)划出大片地域,作为中国 的“飞地”;

 (8)促使美国同意中国在打败印度后,中国有权在印度半岛相关地域“大规模驻军”; 

 (9)促使美国同意中·巴·美在打败印度后,彻底肢解印度——按印度国内不同的较大民族,分别独自“建国”··· 

    3、中美必须迅速支援巴基斯坦,美国必须紧急调派两支航母舰队前往孟加拉湾及印度西海岸,为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提供空中·海上的强有力支援掩护,用美国强大的空·海军对在“进攻中的印军”进行猛烈打击·坚决迟滞印军的迅猛攻势——同时中国必须着重注意的是:美国只能出动空军和海军·坚决不能出动任何陆军力量·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而且美国空军·海军只能对已攻入东巴·西巴境内的印军进行坚决打击,暂时绝不能直接攻击边境地带印度一侧内的印度军队及印度本土——强调这样做的缘由:一是尽最大努力不过分刺激苏联·以免强大的苏军借此向印度派兵、二是尽最大努力不过分刺激苏联·以免强大的苏军借此在中苏边界向中国军队发动“较大规模的牵制性进攻”、三是不让美军地面部队介入·除尽最大努力不过分刺激苏联·这一基本前体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就是,在中国打败印度后·尽力使“战争地域内”及中国感兴趣的相关地域内,不出现任何美军地面部队的身影——既“真空地带”,为以后中国的相关地域边界变动·避免任何潜在麻烦·为中国的相关地域边界变动制造出相对更加“宽松”的氛围;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必须迅速向中印·中巴边界大规模集结,即刻派出先遣支队进入“西巴”壮大“西巴的声势”,借用美国空军力量·迅速向东巴空投中国先头部队——尽力抢占·抢夺东巴战略要点,不管付出多少大牺牲,必须坚决阻击·迟滞印军地面部队在东巴的强劲攻势,努力稳定·鼓舞东巴的“军心”,尽最大之毅力等待中国军队主力的到来。

    4、中国军队在中印东西两段快速集结·初步完成准备后,即刻向印军展开大规模攻势,中国军队在西段以“造势”为主,东段为中国军队的强攻重心,要求美国空军努力支援配合中国军队东段进攻——主要是指美国空军尽最大努力对在“东巴境内进攻中的印军”进行猛烈打击·坚决迟滞印军的迅猛攻势·努力配合中国已空投的部队及东巴守军;中国军队一旦在东段展开攻势,则穿插·强攻·绕行多头并举,如遇工事完备守军顽强之印军据点地段,则马上进行牵制围困,主力即刻绕行,留给后续部队进行围歼——必须注意的是,中国军队如发动此次进攻,其目的与策略是完全不同于1962年中国军队作战方针的——那时中国军队的指导方针是力争分割包围全歼当面之印军,但是中国军队如发动此次进攻,则其作战的指导方针必须改为“迅猛突破·迅猛推进”,不强求围歼当面之印军,而是必须以突破·突破·再突破、推进·推进·再推进为坚决主导方针,其最终宗旨就是“时间”——中国军队必须以最迅猛·最快捷的进攻方式,神速挺进到东巴基斯坦境内——迅即与中国先头部队·东巴基斯坦守军会合·稳住东巴基斯坦全线局势;而一旦到此时,则已挺进到东巴基斯坦的中国军队主力,其主导作战方针则就基本与1962年中国军队作战方针相同——就是力争分割包围在东巴的印军主力、就是力求全歼在东巴的印军主力·力争使其无一能从东巴逃脱;同时即刻封锁印度本土与“阿萨姆地区”唯一联系的“狭窄走廊”,卡住“大门”,将前期中国军队所击破·所击溃的以及在局部坚固工事地域仍负隅顽抗的印军·彻底围歼消灭。 

    5、完成上述要点后,着眼具体综合情况,再行寻机而动···。

 

    如果,当时中国能坚决果断抓住美苏在南亚大陆的“突发重大矛盾”,借用苏联空前劲猛的强势·利用美国空前急切的守势——必须要极其果断抓住美军机动主力深陷“越战泥潭”·短时间内很难再抽出大量机动兵力调往南亚大陆,从而迅速制造出“相对弱势之中国”在有限地域·有限时段内变成“相对强势之中国”;则上述中国这些要点要求(中国的9点要求当中,前6点要求是必须强硬坚持到底的底线,后3点要求是可据理力争·讨价还价的),依当时美国急切焦虑的心态·美国是可以“硬着头皮”同意绝大部分的;但有一点必须清醒看到,美国本着平衡综合利益的前提下,是绝不会同意中国彻底占领印度来急剧增加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这一点无疑将是美国的底线,我们必须认清的。

    另外再强调一下,如果当时中国政府能极其深刻理解·领悟到“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绝无永恒的友谊”之真谛,趁此极为难得之机遇,中国除向美国表态坚决支持巴基斯坦·准备选择适当时机对印开战·以达成双方初步共识基础外,为了力争加快促使美国同意中国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要求,当时中国可以额外“为此之机遇”再附加赠送美国一个“重磅承诺”,就是——一旦美国同意中国自身“正当利益”的要求(至少是同意前6点要求),除中国马上展开对印大规模攻势外,只要美国保证其地面部队不跨过南北越“17°”分界线,则中国同时还将“承诺”即刻停止对“北越”的一切支持援助(包括即刻全方位停止向北越提供军火·粮食·石油·工业产品等等),即刻从北越全面撤回中国所有“军队”,至于对南越军队是否可以小范围跨越“17°”分界线·中国原则上将保持“沉默”——以此作为“重磅承诺”附加赠送给美国,中国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必须绝对抓住此“极为难得之机遇”,在保证中国自身现有利益不受损害前提下,用尽一切手段·想进一切办法·力争尽早促成美国同意中国自身“正当利益”的要求(至少是同意前6点要求);中国一旦如此,势必将大大增加美国对中国“相对的诚意度”,无疑将对“美方的谈判态度”产生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

    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中国如全方位停止对北越的支持援助·撤回全部中国军队·北越是否会垮台·如北越垮台则不就使中国前功尽弃了吗、二是中国如全方位停止对北越的支持援助·中国能对得起所谓“兄弟加同志”的北越吗——下面逐一回答:

    1、中国即使全方位停止对北越的支持援助·撤回全部中国军队,北越也绝不会垮台,因为一是当时北越自身历经20多年的煎熬苦斗·捶打锻炼,其自身已建立起了一支战斗意志·战斗经验·战斗能力很优秀的百万大军,美军对其“非常头痛”·至于南越军队的战斗力则比北越军队要差至少2个档次;另外在当时即使中国全面撤出的话,北越依然能得到大量的外援,那就是前苏联集团,在“越战期间”,苏联·中国都同时都向北越常年不断的全方位提供巨额援助,所以即使中国撤出,北越仍能从前苏联集团获得大量援助。

    2、在现实世界残酷的国际间政治斗争中、在现实世界残酷的国家间利益争斗中,小国·弱国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它们的命运·它们的利益完全是被大国·强国所掌控·所左右的——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这种事例从古到今“司空见惯·举不胜举”,这里先就中国自身谈谈:在二战期间,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反法西斯战争“四大铁杆盟国(既美·苏·英·中)”之一,但是即使是这样,由于中国自身很为弱势的国力,在二战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作为四大铁杆盟国之一的中国,仍惨遭其它三大强国的“毒手”——苏联强势促使美英同意“巨大的外蒙被彻底从中国版图割离出去·苏联完全恢复前沙俄时期在中国的一切特殊权益”、英国立刻翻脸极其强硬的一口拒绝了中国关于“香港的回归” 及中缅边界“争议区”的重新划分;因此,在国际上·在国家间讲所谓“什么兄弟加同志”·讲所谓“什么手足般兄弟”——这太开“玩笑”了,如果在口头上·在形式上谈谈所谓什么“兄弟般·同志般国家友谊”也就算了,如果真要是从内心里·从骨子里这么认为——则真是“开大玩笑”了——用一句话形容“迂腐至极”;因此说小国·弱国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它们的命运·它们的利益完全是被大国·强国所掌控·所左右的——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法则”!

 

    在南亚次大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空前的第三次印巴大战后期,当士气高涨的印军在至关重要的克什米尔战线取得重大突破,印度凶猛的兵锋直指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之际;中国政府向印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则中国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权力;正是这道“最后通牒”迫使印度政府放弃了以强大武力彻底解决印巴克什米尔问题·及攻占整个“西巴基斯坦”的想法;中国政府在最后虽挽救了即将垮台的巴基斯坦政府,但是最有利的时机已彻底丧失;最终印度通过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彻底一分为二,印度摄于美国·中国的强烈反对,最终未敢将“东巴”直接吞并,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次大陆和整个印度洋地区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至今日,印度的综合军事实力已位列世界前十强中的第七名,现今印度拥有133万大军:其中陆军110万、海军17万、空军6.1万,印度军队拥有1.3万辆坦克和2.1万辆装甲车,拥有200艘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和27艘潜艇,拥有千架作战飞机、70枚核弹,印度的综合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

(从现有的了解资料情况看,没发现相关中国决策层及“研究机构”,在当时对印·苏所签署《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重大事件”的“军事综合评估报告”——“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用在1971年8月至1971年11月·近3个半月的时间里·100多天的宝贵光阴,更加准确贴切;当时中国如能在此极为宝贵·珍贵的时段内,为了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国国家利益、为了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利益,要能立刻察觉出南亚大陆·巴基斯坦将面临空前严重的“危险局面”、要能仔细研究分析美国通过巴基斯坦转来的“急切心态”,即刻着手全盘制定评估“应对措施”、即刻与美国·巴基斯坦采取高等级的秘密“三方磋商”,如能抓紧时间最终“中·美·巴三方达成一致”、如能再留出至少1个月的各方具体落实·紧急准备时间,则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必将因最为空前的印巴第三次大战的到来,而彻底改写!)

 

    通过以上就当时的国际形势综合判断客观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知道,由于当时我们的太过于“极端”与太过于“教条”,我们确确实实丧失了一个彻底解决藏南和印度洋通道问题 “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这很让人太叹息·太惋惜了···!

 

  【这里再次强调:中国近两千年孔孟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偏执的窝里斗”,时至现代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布尔什维克都仍然严重存在·很是慨叹——

    众多网友·包括本人在内,对“中共的开国之父”很是“敬慕”;大家对于伟人在国内战争中的“杰作”——如“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游击战形成星火燎原·经典的四渡赤水·抗日持久战·大气魄的“三大决战”等等都熟记于心;但这些虽反响很大,不过并不是代表伟人在国内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只有两大点“一是北上抗日·二是先夺满洲”,其缘由是:中共在长达22年的与国民党残酷斗争中,有两次重大决定命运沉浮的关键时刻,一是第五次反围剿惨败·二是抗战胜利后如何选择——

    遵义会议毛泽东同志重新复出后,红军实力已衰弱之极、在南方蒋介石数十万重兵“围剿”下,布尔什维克红军已根本无法在南方“立足”,所以很自然的首先要想到向北方撤退向苏联靠近、以寻求支援及掩护,而最佳的地点就是陕北——地广人稀·早有小股“布尔什维克红军”活动·且当地国民党势力较弱、离苏联控制的外蒙很近;因此当时中共最至关重要的关键之举,就是将“布尔什维克红军向北撤退与北上抗日口号”极为睿智的“统一结合”起来,当然北上抗日之口号也是出于民族主义真情——日本已占满洲、当时又策划华北自治,其灭亡中国之野心暴露无遗;中共当时高举的抗日大旗,是极其·极其睿智的——既明确指出了全中华民族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关键时刻、又顺应了亿万国人高涨的抗日救亡的要求,终于促成西安事变爆发·逼蒋停止内战转而抗日成功——如果先不谈“对外”,单就当时国内而言,如果蒋介石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之原则,如继续集结数十万军队“围剿”的话,则中共将极其·极其危险——因为毕竟实力差距太为悬殊·在此种情况之下即使红军再善于谋略·红军作战再为勇敢·然而对大局而言·没有什么重要影响·顶多能再耗费一些时日及代价而已·其最终结局无法改变,红军如能“侥幸”拼命向北突围成功·退入苏联控制下的外蒙·则算“万幸”,红军如不能“侥幸”突围成功·则必将“全军覆没”无疑;——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如蒋介石采取停止内战转而对日作战的话,则蒋介石是必败无疑·必受大损无疑,其道理仍是“实力”·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军力可以说“天地之差”(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是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正式全面战争、而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中美两国非正式的局部有限战争),因此这就注定了蒋介石的命运——其在总体上大败与惨败是必然的,只不过看蒋介石的“运气”如何,在大国支持下如其能侥幸则可能还剩有相当的地盘支撑残局·如其为“厄运”则只能龟缩一隅苟延残喘;所以不管蒋介石命运怎样,红军都将获得了一个极难得的“喘息”机会·从而“大难不死·从获新生”——因此,当年极为·极为被动不利的险境之下,将“红军向北撤退与北上抗日口号”极其切合实际的“统一结合”起来,确是极为睿智的国内斗争政治智慧,因此“北上抗日”最终挽救了红军·中共保住了“最为基本的力量”。

   在抗战胜利后,中共面临多重巨大压力与选择——苏联·美国共同反对国·共两党再起“战端”、国内众多“民主党派”强烈期盼国·共两党和谈·反对再燃内战、蒋介石强势要求中共裁撤一切军队·以普通党派身份进行“参政”、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已有430万正规军·且有相当规模数量的美械装备·对中共军队形成巨大优势、中共党内·军内有相当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些极其复杂纷乱的诸多空前压力与选择,毛泽东同志极其睿智的作出三项至关全局的重要决断——一是亲自飞临重庆与蒋会面·应对国际国内的诸多要求、二是绝不首先裁撤中共军队·要求与国民党同时按相应比例进行共同裁撤·坚决保留住中共的军队、三是命令中共靠近山海关的部队·即刻昼夜急行军·轻装向关外满洲狂奔·无论如何也要率先抢占满洲——此三项重要决断无疑决定了中共在抗战胜利后的方向指导原则,而“率先抢占满洲”为此三项决断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决断”——这就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最繁华的大上海·中国最富庶的鱼米江浙·中国最庞大的日伪资产·中国最集中的工商金融、而中共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满洲”·中国最大的武器基地“满洲”·中国最大的粮仓基地“满洲”·中国最大的区位优势“满洲”(入主满洲·向南攻可直入华北·向北退可撤入苏联·不攻不退则可强势“割据”);因为战略眼光之不同,中共在“满洲”抢占先机,由此中共在至关全局的满洲战场最终取得了极重大胜利——经过此一战,国共双方的实力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共军队的实力首次超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这为以后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创造了极为坚实的胜利基础;因此“先夺满洲”为中共彻底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夺取整个中国大陆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根本决定性作用。

    但如前文所说,上述这些“致关重要的睿智魄力”,也同样都是用在了“国内战争”上;如上述这些“致关重要的睿智魄力”,在“拥有整个大陆”后·适时继续对外再乘胜强势发挥,则将为至高无上的中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利益——夺取很大·很大的“实际利益成果”···,但是随着在整个中国大陆的最后胜利,上述这些“致关重要的睿智魄力”——在对外夺取“实际利益”方面上,就基本上“戛然而止”——令人非常惋惜···!】

 

 

    中国在近期及未来,面临诸多很棘手的问题:如“藏南·印度洋出海口”、“琉球·东海·钓鱼岛”、“外蒙·西伯利亚”、“南海”等等;可能有网友要问中国有这个实力要同时兼顾到这么多方面吗、中国难道就不可以放弃“一头”或“几头”吗——答案是:中国自身有条件可以做到同时兼顾这么多方面、中国完全没有必要放弃“一头”或“几头”;因为中国自身具备了“最为基本的条件”: 

    第一是中国拥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空间,虽然只有俄国的一半大小,但中国自身毕竟还是具备了“相当”的版图空间; 

    第二是中国正在日益壮大的经济总量,虽然其质量仍较低下,但毕竟其经济规模和财力已位居世界第二; 

    第三是中国目前总体的军事实力约同俄国并列世界第二,当然中国的核打击力量和洲际远程打击力量仍与俄国有较大的差距,不过中国在兵员数量和常规军事力量上要超出俄国; 

    第四是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虽然人口总体所受的真正教育及综合素质仍较低下,但庞大的人口毕竟是和兵源紧密联系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拥有令人惊骇的“潜在庞大规模军队”,当然在现今高科技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的高科技是主宰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不过“潜在庞大规模军队”仍还是具备“相当大”的战争“震慑力”。

 

    在以前的文贴当中,我曾以“日本为例”谈了中·日之间对各自的“利益争议”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对策,这里再简单回述一下——日本所谓“政治精英”的“愚蠢”并不是“真傻”——而是只争其“利”,而不见其“力”;以日本自身的国力,它根本做不到·而且永远也做不到“南北通吃”——既 向南与中国争夺琉球·东海·钓鱼岛、向北与俄国争夺南千岛群岛,尽管日本在科技·经济方面要强于中俄两国,但是日本自身有一个先天的·无法弥补的巨大缺陷——就是它自身非常狭小的空间版图及孤悬地缘,这就最终决定了日本永永远远也无法具备一个真真正正超级大国的综合实力,更何况日本与之相争的中俄两国还是两个世界级大国和强国,中俄任何一国的综合国力均大超出日本,所以日本必须要“舍弃一头”——或南向·或北向——只要日本所谓“政治精英”的“政治智商”不是零的话。

 

    所以,中国的综合国力情况与日本是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中国就可以有资本、有条件来兼重“藏南及印度洋出海口”、“琉球·东海·钓鱼岛”、“外蒙·西伯利亚”、及“南海”等等;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中国就可以同时“四面出击”,我们照样也必须坚决遵循贯彻“祖宗”的经典原则——就是,远交进攻·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因为中日各自综合国力的巨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为什么日本必须要“舍弃一头”——或南向·或北向,而中国就完全可以多头兼重——既 “吃着碗里的·盯着勺里的·看着锅里的”——目前综合来看“南海”应是中国首先“重点·重点”关注之处!

 

 

    最后再次重申一遍:中国在印度洋的出海口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中国的大部资源正在快速枯竭——尤其是战略物质“石油”,中国每年从中东买进巨量的石油,基本上都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海运到中国;因此,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无疑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一旦未来中国要挑战世界霸主的“宝座”,则就必须要掌控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否则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将随时被美国强大的航母舰队所“掐断”,因此中国在印度洋的出海口问题是“极其·极其重要”的。

 

    另外,中国如能获取到“印度洋出海口”,还有更加潜在“非凡意义”的一点,就是——世界四大海洋中(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如以现实世界极为珍贵的石油资源为前提·为出发点,那么印度洋无疑是四大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旦中国彻底掌控了印度洋——也就意味着中国将彻底掌控“波斯湾”——也就意味着中国将彻底掌控“中东”——也就意味着中国将彻底掌控“世界的石油资源”(而现实世界是谁也离不开石油的)——这其中“极其非凡的战略意义”是任何“明白人”一眼就可“洞穿”的·“不言而喻”的!——要想真真正正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个优秀民族”、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顶级大国——其战略目光·其战略胆魄·其政治智慧,太为·太为“至关重要”了!

 

   再者,中·美·俄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国中,美·俄都是直接濒临三大洋的(既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其全球角度的战略区位优势很强,尤其是美国的全球角度战略区位优势更强,因为俄国虽直接濒临三大洋·但俄国海军要向深海进军·其必须通过诸多它国所控制的海域,而美国海军则完全没有类似的“羁绊”,且美·俄的海疆均早已“强势划定”;目前只有中国是单一濒临太平洋——因此,如从全球角度的战略区位方面衡量,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级大国也必须应“开辟印度洋出海口”,使中国至少成为直接濒临两大洋·基本做到与美俄在全球角度的战略区位方面大体“均势平衡”。

 

   目前世界已进入了21世纪,现今及未来“走向海洋·纵横海洋·深入太空·控制太空”这两大基本点·无疑是“大势所趋”,更是世界级大国所应必须具备的重要基本条件——当代及未来的世界“顶级大国”之概念,绝不是历史上单一的“大陆权”模式的大国概念,而是“大陆权·大海权”两栖式的大国概念、更是“大陆权·大海权·太空权”三栖式的大国概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作为一个强势英雄、强势领导所应必备的强势优秀素质,非常希望能及早出现一个对内“海纳百川·包容民主”、对外“壁立千仞·强势拓疆”的杰出中华民族英雄,非常希望一个真真正正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崇高利益的杰出中华民族英雄早日到来!

 

    附:机会永远只留给能提前准备的人·机会永远只留给能善于发现的人·机会永远只留给能及时抓住的人;以史为鉴,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古今以往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开拓自身视野·不断的提升自身魄力,方才可能判断出“潜在的机会”与“机会的到来”和“及时抓住机会”!——“新思维”是本文主要的“核心”。

 

    对于本文,注重创新·目光长远的网友能认同本文的“新思维”;习惯常规·按部就班的网友则可能认为本文是“马后炮”;思维是决定一切的前提与基础——是沿用旧有惯性之思维,还是采取突破性之新思维,其结果是肯定完全不同的——虽然本文谈了“较大篇幅的设想与回想”;但是以睿智之思维来看,就绝不是所谓简单的“马后炮”——因为本文围绕的最核心主题就是“印度洋出海口”——这是一个以国家战略利益角度的“新思维”——这以前有谁明确提出过吗——没有!——至于较大篇幅的所有设想与回想,是完全围绕“印度洋出海口”这个“新思维”而全面展开的;如没有“印度洋出海口”这个“新思维”,则也就不可能有“本文”!

     

    中国有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有句名言:忘战必亡!我们还应必须牢记中国经典精髓:“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出多少灿烂的文化与强盛的武功——众多热血网友都很欣赏中华民族这句古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这只说明有“很强势的魄力”、仍还缺少“更为强悍的霸气”;这里更加回味当年日耳曼民族的豪霸气势“用德意志伟大之剑·为德意志开拓之犁·攫取必须之生存空间”、这里更加敬慕当年“成吉思汗大帝”的超霸气概——“马踏之地·尽吾所有”——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天之娇子”、这才是真真正正的“王者风范”!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再次复兴、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这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永不言弃·血性与傲骨同在·正义与伟大永恒!

 

(注:不经本人同意,严禁任何转载及节选本文,违者一经发现·法律严肃追究。)

  

缅甸地图: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马六甲地图:  当年的滇缅公路:     当年中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中国征缅远征军”   这就是印度、这就是——当年中国军队完全在“一边倒”的绝对优势之下·突然放弃已经占领的大片地域·令人“惊愕”的全部回撤到战前双方实际控制线附近·大惊之后就是空前的“大喜”的印度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