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贝黑猩猩之战:陈独秀谈辛亥革命后:除官吏外人民生机断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27:39

陈独秀谈辛亥革命后:除官吏外人民生机断绝

2011年04月21日 08:0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储天虎

字号:T|T
16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他痛心地指出,“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国为唯一之希望,外人之分割耳”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2月28日第19版:理论周刊 作者:储天虎 原题为:陈独秀论辛亥革命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对辛亥革命成败经验教训的回味、思索,一直是陈独秀思考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和参考系。因此,研究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纷繁精深的思想认识。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与地位的评说

反对袁世凯独裁专政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在苦苦的沉思中探寻着新的革命出路,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于是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开始注意到对辛亥革命的定性问题,并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进行思考。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有了17年以上的富强维新运动”遭到“封建派压迫”后,“已由和平的资本民主运动进步到革命的资本民主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变化到资本民主制剧烈的开始表现”,并且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口号——“革旧制”、“兴实业”、“抗强邻”。因此,“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

与革命性质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结果。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推翻了满族的统治,丝毫没有侵犯到帝国主义在华的权利,因此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立国的根本问题之一:国家独立与统一”,因而,它主要是失败的,“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由此可见,陈独秀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认为它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这也是数十年来官方和学界对辛亥革命结果分析中的主流观点。

此外,陈独秀还将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政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又“酿成了日本帝国主义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称帝,清帝复辟,南北战争等不断灾难的后果”。作为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他对因革命失败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深有体会。面对革命失败后国家的残败局势,他痛心地指出,“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国为唯一之希望,外人之分割耳”。客观地说,把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都归结于辛亥革命,确有不妥之处,但陈独秀鲜明地指出了辛亥革命在打破旧有秩序之后并没有建立起新秩序,于是使得国家陷入更为混乱不堪的局面,这种认识却有其合理之处。

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考究

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开始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着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思考中国的革命问题,而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的系统总结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的重要目标,即实现完全的共和政治,最终是流产了。究其原因,陈独秀从革命派和国民两个方面做了分析。他指出:“中国共和政治所以如此流产底原因,一方面是革命的共和派没有专政底毅力和远见,基于和反革命的帝制派携手遂至自杀了;一方面是一般国民惑于调和底邪说,又误解共和以为应该给全国民以自由权利连反革命的帝制派也算在内,反革命的帝制派得着了自由,共和政治哪有不流产的道理。”由此可见,陈独秀看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以及由于革命宣传的不到位导致的群众基础缺乏。此后,他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也主要基于这种理解。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因素固然众多,但根本原因则在资产阶级身上。

陈独秀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当时是“幼稚”的,“未曾发达到与封建官僚阶级分化的程度,未曾发达到自己阶级势力集中而有阶级觉悟与革命的需要”,因此,他们的目光异常短浅,“只看见目前的损失,不懂得民主革命是他们将来的利益,更不懂得民主的革命党之胜利就是他们资产阶级之胜利”,于是,当革命欲继续深入发展之时,他们便出现了“和平苟安的根性,反对继续战争,而且反对革命党,遂使全国的武装及政权完全归诸帝政余孽北洋军阀之手”。

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吸取

纵观陈独秀对于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大体上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二次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前期;第二时期为五四运动一直到整个大革命时期;第三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在不同时期,陈独秀对于辛亥革命进行总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苦苦思索,得出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的结论。而“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于是他便于1915年9月15日创刊了《青年杂志》(到第二卷第一号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而在近代中国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陈独秀对于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主要基于感性认识,即认为共和政治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国民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这种理解又未免过于褊狭了。

到第二时期,陈独秀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辛亥革命问题,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总结。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不是就辛亥革命而谈辛亥革命,而是用过去的教训为现实的斗争服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使他从辛亥革命中吸取了一个重要教训,即必须争取广大民众。这也使得他在革命实践中更加注重民众问题。正因为要关注民众,因而在革命口号的选取上,一定要体现民众的最深切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独立、自由和富强,因而在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而后,又进行了广泛宣传。

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但打的却是国民党的旗号,因而对于国民党前期奋斗的历史进行总结以吸取教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陈独秀在这一时期对辛亥革命进行全面而深入总结的原因所在。大革命时期,诸如进行广泛的反帝反军阀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动员工人、农民、学生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进行革命,及时鞭笞国民党右派的妥协倾向等等,这些都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吸取。

第三时期,陈独秀从动员和宣传抗战的角度出发,主要基于“抗日与革命的关系”方面,阐述了抗日战争与辛亥革命的一脉相承性,希望抗战要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彻底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整个的民族革命战争时代之开幕”,“也是企图步武欧美,建立一个近代国家;虽然成立了民国,产生了宪法与国会,民族工业也开始萌芽,然以国外及国内巨大的阻力,所谓民主革命任务,并未真实地完成,因此乃有1925—1927的第二次革命和此次抗日战争”,于是“此次抗日战争,是第一次革命(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之继续完成”。依陈独秀看来,抗日战争乃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民族革命运动的延续。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对于抗日战争的意义凸显重大。

从现有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论述来看,他对辛亥革命的基本态度应该说是以一贯之的,即把辛亥革命作为流产了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代名词,并以此作为思考革命发展的逻辑起点。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斗争都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而进行的。我们不妨聆听一下他论说辛亥革命的一句肺腑之言:“辛亥革命失败了,继续辛亥的革命运动仍然是失败了,我们对于这些过去失败的回顾,是十分痛楚的回顾!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痛楚的回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