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利小黄龙300:“心灵的鸡汤”与纯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16:42

“心灵的鸡汤”与纯文学

 刘 瑞 国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如果用黑格尔的话,来审视中国的文学现象——网络作家蹿红,纯文学遭冷遇,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看看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三甲——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真让人大开眼界。
然而,他们的作品的读者大多是那些人?他们的作品写了些什么?未必都能明白。
杨红樱,她原来是位小学教师,她的“校园小说系列”,如《女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写的是学生。郭敬明是“80后”作家,他的处女作是《孤独》,后来有《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写的也是年轻人。郑渊洁,童话作家,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文学形象。综观“三甲”,他们的作品都是瞄准青少年,也就是说他们是看好孩子。无独有偶,还有英国女作家J.K,她没有到过中国,她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入中国,十年期间销量都达到了惊人的300万册,不费吹灰之力掏走了中国孩子9550万元!

质疑富豪作家,还有J.K,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暴富?可以用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来解读,原来他们赚的是孩子的钱。

破解他们的致富密码,让我们大大跌眼镜,原来挣钱如此简单。“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问题是这些买单是否值?问题还不是钱?问题是这些作者让孩子的心灵上拥有什么?

我想插入纯文化对比着看,能真正滋养孩子心灵的还主要是纯文学。孩子们读了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杜甫、李白、顾炎武、曹雪芹、鲁迅、闻一多、沈从文之后,拥有了什么?拥有信念、勇气、忠贞、谦虚、俭朴、淡泊、气节、尊严、爱国……读《孟子》,养浩然正气;读司马迁,怀“只据实事录”责任;读 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读杜甫,拥“忧国忧民”的公心;读李白,抒“河山壮美”大气;读曹雪芹抒“胸中之块磊”;读鲁迅,寻求富国强民之道路;读沈从文,淳国邦之人性、民风。这些文人作品,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勇敢、正直、有责任感,有爱国心……他们为文不为钱。他们为我们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气、豪气、正气、骨气,一腔阳刚之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纯文化。我又注意到日本、印度、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无不深深扎根国土,深深扎根民族。一个英国人说,我宁肯失去伦敦,不可失去莎士比亚!原本,一个民族不亡,能够复兴,源于斯。

反思过去,有过“浩劫”的岁月,曾付出过人才断层的代价!如果这种断层以别样的形式出现,影响一代人,那又印证了泰戈尔的——“如果错过太阳时你留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伤?
回头看现实中某些作品,所谓的“心灵的鸡汤”。如《梦里花落知多少》《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孩子读了又得到了什么?寻找到一个童话的世界,或是获得一个短暂的满足与欢乐;抑或是一种贲青,一种“青春的忧伤”。孩子读了,看破风尘,意志消沉,不想吃苦(简单说是读书一件快乐的事,那是骗孩子),不想读书,不想学艺,丧失大志,变成《红楼梦》中的宝玉了。(“〔 宝玉 〕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气儿。” 《红楼梦》66回。)柔弱、轻浮、浮躁和伤感占据心灵之后,孩子会怎么样?我听说过这样的孩子,读高三没有书和笔,可是他喜欢网络文化,爬围墙也要去上网。问他:“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这个“特色班”,无论男生与女生,很少有书,有笔的。”可以想象,孩子迷上网络,喝了“洋奶”之后,浸渍熏染,思维、行事、人生取向都在悄悄地变异。难怪广州大学城“焚书”(被焚毁书籍有盗版书、伪书或误导书。如《羊皮卷》《用人厚黑学》《生男生女自己定》《梦里花落知多少》)!我没有扩大某些误导的书对幼稚的孩子伤害之深,也无力遏制“功利主义”和“入侵文化”之势,也无权强求读者的阅读取向、嗜好。我知道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应该注入阳刚之气,雄健精魂。我由衷希望,我们的国家着眼于未来,文网应张弛有度;我们的作家,本着良心,应纯洁网络文学,出能够涵养国人精神的好作品,特别是涵养孩子的好作品。

我深究了黑格尔的那句话——原来是有特定背景的,而且前一句话代表的是当时,后一句针对是未来。可有人简化为“存在即合理”,如果这句话在所有的场合都是真理,那么,瘟疫、抢劫、强奸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吗?我不是不欢迎网络文学,否定文学形式的与时俱进、创新,完全否认时下畅销书;而是希望纯洁网络文化,继承纯文学,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真正有益于涵养民族心灵的“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一碗“心灵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