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残局单兵破双士:萧关、安定郡与回中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1:51

萧关、安定郡与回中道

http://www.gyxww.net 时间:2011-04-02 20:07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三关口古道 

  萧关,是秦的设置在西北边地的雄关,拱卫着关中的西北部。历史上的“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自身环境,萧关的出现,也是如此。秦汉以来,统治者为加强边境防御,维护统一,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萧关就是当时的产物。从当时背景看,当然是为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筑亭障以逐戎人”。从自身环境讲,这一带属要塞之地,宜于设关。秦汉之制,于“每要塞处别筑为城”。这里的“要塞”,即过往通行必经之大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亭障。正因为当时已是一条出入要道,所以才在此设关。关隘的设置,又加速和强化了这条要道的畅通。“北萧关”,即扼制着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的通道。史念海先生认为,萧关始置的年代虽不可具知,但由朝那北行的道路早已存在,且是一条重要的通道。所以,萧关的设置,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都成为奠定我国古代西北交通史上的一块基石。


  公元前三世纪,汉王朝取代了秦王朝,于陇东置北地郡。汉朝建国初期,西北方的匈奴族正在兴起,渐趋强大,并频频从北边和西边向汉土侵掠,萧关的军事防御作用更显得重要。在汉代,地域广阔的郡治,是由都尉分治的。都尉,或称郡尉,是郡治的最高军事长官。由于萧关的军事地位,在安定郡未置之前,北地都尉便驻守萧关。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大举入侵,即由萧关攻入。这就是匈奴当时由西边入侵的主要通道——萧关道。驻守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印战死,烽火直达关中,京城长安震惊,成为汉初振聋发聩的事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多次提到“北地都尉印”,并将孙印的独特业绩当作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被载入传记的。孙印是汉朝第一个敢于抗击匈奴的边郡将领,在汉朝的边郡镇守史上,开了头功。孙印“力战”而献身于朝那萧关之役,不但为汉朝组织反击匈奴赢得了时间,而且为汉朝的边郡将士作出了仿效的榜样。汉文帝奉行有功必赏的原则,封孙印子孙单为瓶侯。在文帝封侯的二十八家中,瓶侯是唯一以当代军功受封的功臣之子。西汉末年,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北游安定,专程凭吊了孙印殉职的萧关。由上可见萧关在秦汉时期的军事战略要塞及其地理位置重要性。


  由于萧关道军事要塞的位置,北地都尉孙印的战死,汉政府已意识到北地与陇西二郡之间控制力量的薄弱,深感很不安全。为了加强管理和防卫,以抵御沿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朝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北地郡的一部分划出,另置安定郡,隶属21县。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级建置。


  高平县城(今宁夏固原县城)为安定郡治所,县城人口在七千到一万之间[5],成为全郡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将安定郡郡治选在高平县城,表明了汉朝政府的政治军事眼光,说明了其地理环境的优越,城址位于高平川水(今清水河)上游西岸。秦汉时的高平川水,曾可行舟。就农牧业条件论,高平川沿岸地形开阔平坦,利于农牧业生产;就交通和军事地理条件论,南扼都卢山峡(三关口至瓦亭),为萧关的防御体系,过峡沿泾河直通长安。安定郡的设置,萧关的防御作用相对减弱了,但却为萧关古道的历史性畅通,在政治、军事上提供了绝对的保证。安定郡遂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重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全国修筑驰道,勾通固原的“回中道”得到了初期开发。安定郡的设置,在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需要,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下令修通“回中道”。这时的“修通”,意味着大规模的开通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且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成为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回中道南起千河河谷,北出萧关,是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将整个长安通往西域的萧关古道贯通。


  一座城市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地域空间的关系所规定和制约的。同时,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除土地、水源及其他条件外,交通是必备条件。因此,安定郡的设置,回中道(包括萧关道的一部分)的开通,是固原历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是固原得以大规模开发的契机,对此后固原的城市建设、政治经济的确立、文化的繁荣都将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从更大背景上看,已成为中原文化的辐射与西域文化的交融的纽带,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王育民 作者单位系固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