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岛到曼谷交通:最晚解密的两弹元勋:去世前不忘向温家宝建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09:49

最晚解密的两弹元勋:去世前不忘向温家宝建言

2011年04月19日 07:54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凤凰周刊

字号:T|T
520人参与13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登门看望朱光亚。鉴于内地“科研诚信问题已不容忽视”,说话已很困难的朱光亚仍不忘向总理建言,制度上要“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青年时期的朱光亚(来源:凤凰周刊)

本文摘自《凤凰周刊》2011年第8期,作者:凤凰周刊,原题:《朱光亚:一生都在迷雾中的“两弹”元勋》

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

朱光亚长期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大陆评论称他“参与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几乎所有核弹头的研制工作”,为创立和发展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朱光亚长期隐身幕后,为人特别低调,不事张扬,一生行事功业鲜为人知,以至于亲生儿子朱明远在他生前撰写《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书时,都感到“素材匮乏,无从下手”。

“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与核科学事业结缘,最早要追溯到1946年国共内战前。那时,国民政府想搞原子弹,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推荐两名年轻助手进修深造。吴大猷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时年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秘密前往美国,但让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根本就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能技术。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去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密歇根大学,专门从事实验核物理的研究工作,从此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取道香港回国。50年代后期,中国领导人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二机部部长宋任穷邀请他到核武器研究所工作,朱光亚由此开始担任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时年仅35岁。

在中国早期核武器研制的过程中,朱光亚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曾把自己形象地比做一个瓶口子,上面的方针和下面的意见都要经过他这个“瓶口子”来承上启下。曾经担任过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胡思得则说:“在高层决策领导岗位,从技术的角度看,我认为他起着诸葛亮式的重要作用。”

1972年后,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李政道回大陆,见到好友朱光亚。朱光亚对他的成就和贡献只字不提。李政道后来从公开报道中,才知道朱光亚在其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政道评价这位莫逆之交是“科技众帅之帅”。回忆当初共同留美的往事,他说:“当初派的几个人,只有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低调的“神秘人物”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朱光亚处事低调,一直远离媒体,被外界视为谢绝采访的“神秘人物”。多年来,人们看不到描写朱光亚的文章,除了名字外,他的一切都裹上了重重迷雾。

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其中有朱光亚的名字,报请他审批时,他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批示说:“要写就写80岁以上的科学家,他们是该写的时候了。”这时,他已年逾古稀,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是被最晚解密的。

与性格外露、谈锋甚健的“航天之父”钱学森相比,朱光亚沉默低调。和他交往共事40多年的应用物理学家杜祥琬院士说,朱光亚的一大特点就是说话少,凡事都慎重思考,耐心倾听,“他总是心平气和地听,心平气和地说,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

对朱光亚的谨言慎行,中山大学老校长曾汉民深有体会。他回忆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很多人提出科学的春天又来了;这时,内地科技界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初露苗头,有人直言,这不是科学的春天,而是冬天,言辞非常激烈。面对争论,朱光亚冷静地说,大家的意见很好,“我也深有同感,但是我不方便讲,靠大家努力克服。”

内地科技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成为朱光亚晚年萦绕心头难以释怀的一件大事。他1994年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后,即极力主张并主持设立了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向不良学风开刀。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登门看望朱光亚。鉴于内地“科研诚信问题已不容忽视”,说话已很困难的朱光亚仍不忘向总理建言,制度上要“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欢迎浏览凤凰网汽车2011上海车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