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海绵宝宝乐园地址:关于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发展潼南』 - 潼南论坛 | 重庆潼南门户社区 贴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36:50
第五届重庆·荣昌青年人才论坛征文 o?><(A|  
1?{w~cF}  
%B(E;t63W  
关于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T1M>N  
K-n]m#U4o  
  @!::_E+F]  
C8$/z>tQ  
关于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z'6.I cO  
$O,IXA  
   摘  要: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设想,这是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认识的又一次深化。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区县zf主导作用,依托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帮助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区域内相对统一和平衡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VE*& t>I  
    关键词:区域经济  渝西地区  构架研究 PY[!H     NLZUAtx(  
    渝西地区包括永川、合川、江津、南川、万盛、双桥、大足、荣昌、璧山、铜梁、潼南、綦江12个区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的22.9%。总人口1009万,占全市总人口3200万的31.5%。渝西地区在市委市zf的高度重视下,抢抓机遇,奋发向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9年,渝西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0亿元,占全市6529亿元的23.9%,与主城九区2984亿相差142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6亿元,比重庆主城九区210亿多出26亿元,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就是经济学家和区域规划学者定义的“渝西经济走廊”。当前,渝西地区已处在一个新的跨越发展高点上,渝西12个区县经济的振兴,必将带动重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lA.?  
     \<x{U3q5  
2008年、2009年重庆及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分析 2qPQ3-'  
地区    面积 M (.Up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    GDP(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gF&HJF 0x  
            2008年    2009年    2008年    2009年 HfA@tZ5q|U  
重庆市    8.2    所占 o & kgRv[  
比例    3200    所占 $比例    5682    所占 mH7Mch| m  
比例    6529    所占 yA^+比例    963    所占 =R0#WMf$@  
比例    1165    所占比例(其它占48.8%) #i| AE`  
一圈    渝西 Tw!_=zy(Gw  
地区    1.88    22.9℅    1009    31.5℅    1423    27.9%    1560    23.9%    209    20.7%    236    20.2% 7=pJ)4;ZA  
    主城 UYsyVY`Fm|  
九区    0.55    6.7℅    800    25℅    2553    44.9%    2984    45.7%    192    19.9%    210    18% H1a<&7  
    长寿、涪陵区    0.44    5.4℅    199    6.2℅    469    8.3%    532    8.1%    40.8    4.2%    53    4.5% ]VHO'z\m  
两翼    渝东南地区    1.98    24.1℅    340    10.6℅    310    5.5%    356    5.5%    23.2    2.4%    34    2.9% Lb%:u5X\D@  
    渝东北地区    3.35    40.9℅    852    26.6℅    923    16.2%    1096    16.8%    48.3    5.0%    65    5.6% ^:,I #]  
    (渝西地区包括永川、合川、江津、南川、万盛、双桥、大足、荣昌、璧山、铜梁、潼南、綦江12个区县,主城九区包括江北、渝北、北碚、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南岸、巴南9个区,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一区五(自治县)县”。) qb >mUS  
     Ib0@,yS[  
    历届市委主要领导均高度重视渝西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不同的场合和会议上对渝西地区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 +BkmI\  
    ——时任重庆市委书记heguoqiang指出,渝西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市里的关心和支持,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支持渝西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y<*/\]t9L[  
    ——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指出,渝西片区作为重庆重要的经济板块,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着眼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渝西片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w $z]Z-  
    ——现任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渝西地区各区县要在“加快”和“率先”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够力气,要有敢于向主城九区“看齐”和“比肩”的勇气和信心。 OjBg$f~0F  
     gukKa  
    渝西地区各区县产业结构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工和水平交叉的优势,具有纵向整合和横向联系的良好基础。渝西地区交通、通信、金融、科技等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市场、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承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自然资源富有,工业门类齐全,在信息技术、机械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农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与成都、重庆个两特大城市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各区县通过“捆绑式”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现腾飞,借助外力寻求突破,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渝西12个区县站在区域整体的支撑点高度,积极参与各种层次的合作交流,最大限度获取分工和协作的效益,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术数的最大化。 VXIB9 /*i  
    一、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A#8Dv&$Pr  
    (一)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特大城市的需要 GHR,KB7 xM  
    “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给重庆的定位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特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经济功能,可以概括为若干个“中心”,如经济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等,中心城市就是通过若干个“中心”的功能产生作用。何谓“特大中心城市”,其重要指标就是人口在1000万以上。当前,重庆主城区总人口610万,离建设人口上1000万的特大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相匹配的城镇体系,以发挥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中小城市的承载和传递功能。要重点发展核心城市,即主城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区;优先发展大卫星城市,即涪陵、江津、合川、永川、荣昌5个大卫星城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卫星城市,包括万盛区、双桥区、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南川区等9个中小城市。综上所述,渝西12区县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要集中力量优先开发的重点区域。只有通过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城市体量,才能真正构筑起重庆这个特大中心城市规模,重庆才能真正成为长江上游的区域中心特大城市。 H\@@iK=  
    (二)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是渝西地区各区县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 %Astfn(U{4  
    渝西地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区县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经济同型,官方和民间交流频繁。但自然资源的同性和产业发展的同质,也显露出不可回避的弊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的磋商通报机制,12个区县在加快各自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规划的问题,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重复浪费,产业恶性竞争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地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市委、市zf的关心和支持,实施整体实施和联动开发战略,出台《加快渝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决定》,有效规避不良现象。另外,渝西各区县通过追赶式发展、超常规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长幅度位居全市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逐年扩大,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特大城市,以及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渝西各区县需要乘势而上,需要在更大的舞台、更宽的空间、更高的平台,来审视自己、发展自己、展示自己。实施渝西振兴战略,推进各区县的联盟合作,是拓展经济腹地、增强地缘新优势、开辟内源新动力的迫切需要,是各区县追求新目标,实现新发展,面向新未来的现实需要。由于重庆特殊的市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委、市zf专门出台zf支持渝东北、渝东南发展、库区开发和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等政策措施,到目前,市委、市zf还没有专门出台针对支持渝西地区发展的意见措施。加上主城九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中央和市委、市zf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渝西地区在争取上级支持,得到的投入力度和资金数量远远不如其他地区。从长远角度看,要实现重庆的整体发展,就必须实现全面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渝西地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渝西地区各区县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另外,渝西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若稍加扶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KT}T  
    (三)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是扮靓重庆对外门户和窗口的需要 ucgp=bye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中明确提出要 M3/_E7Qoj  
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在“一圈”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周边区市县发展势头强劲,形势逼人。川东重镇隆昌要举内江全市之力,力争在三年内赶超荣昌,遂宁要吸纳重庆潼南、合川、大足资源要素,建设川东与渝西北的区域中心大城市,四川安岳县是四川规划建设的10大百亿级工业产业园之一。四川东部和贵州北部各区(市)县发展势头强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超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区域形象显著提升。与渝西12区县接壤的四川guangan、华蓥、南充、遂宁、资阳、内江、泸州和贵州赤水、遵义、正安等10余个区市县形成了“环渝经济区”包围之势,四川省zf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达州、guangan、泸州、资阳、内江、遂宁6个城市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把重庆视为他们的“经济省会”,在加速融入重庆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渝西经济走廊”处于川渝,渝黔结合部,拥有极具发展优势的地理位置,因此,渝西地区经济发展定位应是重庆市区“外围发达经济圈”,对外辐射的中介和纽带,是连接川渝,渝黔之间的桥梁和通道,是整个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渝西地区作为重庆直辖市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是展示重庆直辖形象的前沿阵地,渝西地区的建设形象,直接关系到重庆的形象。只有加快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才能充分体现直辖市的良好形象,才不会辜负市委、市zf的殷切希望和重托。 = , ^eQZR:  
    二、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可行性论证 O'~;|-Z<  
    (一)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x 0x.-^A  
    当前,国家以区域经济谋篇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成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仅2009年至今,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包括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等17个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际将出台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渝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西部大开发10余年来,西部地区各省市县共建区域性经济圈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机遇提升渝西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化水平。渝西地区的产业协调需要重点着眼于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做好三大协调工作,即“产业布局协调,发展政策协调,产业分工协调”。把握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发挥各区县的优势,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加强要素共享和产业分工协作,做到基础产业整体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渝西地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渝西地区区域的整体效率和区域竞争力。 3 CArUP  
    (二)渝西地区基础扎实条件成熟 |*-&x:p7O  
    渝西地区地位成渝、渝黔、渝遂及渝合,以及规划建设的成渝城际等交通干线沿线,是重庆经济的腹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些年来,渝西各区县借助重庆直辖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成为重庆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渝西地区内部12区县的经济现状和地理位置来看,存在4个区域中心城市,有与重庆市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接壤的合川和江津两区,是渝西地区的两个重要的地区性中心城市;永川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对周边的各区县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地区性中心城市;荣昌县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中国畜牧科技城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是渝西川东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渝西地区的发展可分为西部,北部和南部三个板块,以交通干道为轴,地区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经济园区为产业支柱来进行,建成后可辐射周边诸多地区。渝西地区的西部地区沿成渝线推进,以永川和荣昌为中心,重点建设璧山中国西部鞋城,永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桥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龙水小五金工业园区,大足邮亭工业园区,荣昌生物工程科技园区,可辐射川南泸州等地。渝西地区的北部地区沿渝合推进,渝遂线铺开,以合川区为中心发展重点开发。合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川工业园区,铜梁科技工业园区,潼南凉风垭经济园区,可辐射川东guangan,南充和遂宁等地区。渝西地区的南部地区沿渝泸(州),渝黔线发展,以江津区、南川区等为主进行建设,产业上重点建设江津德感、双福、珞璜等工业园区,綦江经济开发试验区,万盛工业园区,南川大观生态农业园区。可辐射川南、渝南、黔北的部分地区。另外,渝西地区工业、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辐射作用较强,经济文化同型,易于集中连片打造和联合开发建设,能够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发挥更大作用。 Qg' {RAV8  
    (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Kzz]ZO*3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下,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上往往是自成体系,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拒绝与其他区县基础设施协调对接,造成区域发展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各区县间的利益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局部冲突,比如各个区县的产业结构趋同,形成恶性竞争,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呈现出“诸侯经济”局面。因此,各区县只有加强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解决一些共同面对的困难,跨县(区)域进行产业结构和市场的调整,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统一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信息、产品等在各区县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各区县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整体发展。同时,探索“渝西经济走廊”实体协作机制,不断加强与外界的横向交流合作,如与重庆经济协作区各成员方,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各成员方,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各个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国等加强交流合作,营造一个开放的发展环境,不断从外界获取“养分”,以此迅速提升渝西地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层次。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渝西地区各区县的城市化建设,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保证发展道路的畅通。 Aq:1  
    (四)提振渝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学理论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根据邓小平的“贫富论”,重庆要借助于不平衡增长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统筹区域发展是对地区协调发展的继承和深化。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发展,抑制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东、西部发展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2007年,重庆市为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提出构建“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渝西地区拥有西部开发的普惠政策、重庆直辖的优惠政策、国发〔2009〕3号文件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同时又具备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交通基础优势,社会功能实现再造,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东部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 TSHQ>kP  
    三、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原则和目标任务 w5tcO%+k1  
    (一)目标任务 qL?`l;+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和“率先”的总体要求,实施“工业强兴、产业带动、开放创新、内涵提升和区域联盟发展”五大战略,按照“开放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共赢做强”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要素,在规划、交通、产业、市场、人才、旅游等方面加强联动,努力把渝西地区建成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先行试验区域,三是建设带动全市产业提档升级和自主创新基地,四是建设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带和产业示范辐射源,五是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六是加快循环经济体系示范区建设,努力把渝西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城市集群之一。 y o |"-  
    江津区:重庆大都市南部的大卫星城市,是重庆面向川南、黔北地区辐射的主要节点。发展重点:充分发挥紧邻主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建材、能源和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主城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加快旅游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增强与四川南部、贵州北部等周边省市的联系。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65万。 haW*W=kv)  
    合川区:重庆大都市北部的大卫星城市,是嘉陵江流域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是重庆面向川东北地区辐射的主要节点。发展重点:依托现有基础,发展食品、医药、轻纺、建材等优势产业;依托水资源和煤炭资源优势,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以建设风景旅游区——合川钓鱼城为重点,积极发展商贸、旅游业;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增强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65万。 eQQ*ZNG  
    永川区:重庆大都市西部的大卫星城市,成渝两地经济交流和商品集散的中心节点。发展重点:充分利用地处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中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现有基础,积极构建大都市区的职业教育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成都地区的经济联系。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65万。 vRn"0Mzl8  
    荣昌县:是市委、市zf规划建设的全国畜牧产业核心基地和重庆第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依托生猪养殖基础和科技支撑,培育以养殖、育种、饲料及兽药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市场、畜牧研究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科技、照明电器、机械建材、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5万,到2025年,中心城市人口超过65万,城区面积超过65平方公里。 B8sc;Z.  
    潼南县: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用地条件,建设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和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生态文化名城、特色工业基地、现代宜居城市、产业集聚基地。进一步加大产品向四川、陕西等地的输出力度。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电力、化工、纸业、机械加工五大重点产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25万。 {,`)  
    铜梁县:依托现有基础积极发展服装、制鞋产业;依托商品粮和蚕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以龙文化、温泉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和IT产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5万。 27q=~R}  
    璧山县:加强与主城区的产业链接,发展汽摩零部件、制鞋等主导产业,形成以机械加工、农副产品集散为主的工贸城市。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5万。 uiQRRT  
    大足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全国最大的龙水小五金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小五金加工、锶盐化工等产业,积极打造“西部小五金之乡”和“中国西部影视城”、五金汽摩重镇、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成渝经济区中的重要支点。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0万。 *8?0vkZZ2  
    双桥区:是重要的重型汽车改造、改装、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重庆重型汽车集团、上海双钱轮胎等知名企业。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展重型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构建“西部重型汽车城”。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4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LWp#i8,  
    綦江县:渝黔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物资集散地,重点发展冶金、汽摩配件、交通运输和能源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0万。 ltH?Ew<]  
    万盛区:依托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等特色资源加工业和新型材料业,加大对万盛石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28万。 o,yP9~8\  
    南川区:依托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矿产资源、中药材资源、林业资源、畜牧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超过35万。 pX~X{JTaL)  
    (二)实施原则 *[SOz)  
    1. 改革创新、勇于实践,突出一个“实”字 -{ M(1vV(=  
    创新是渝西地区培育活力、动力和衍生能力,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前提,要实现渝西地区经济的全面腾飞,必须构建内生性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因此,各区县要立足新定位,担负新使命,用活新政策,开创新局面。要放手放权,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勇担重任,要勇于探索实践。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事要落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措施用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要择其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敢于涉及前人未涉及的领域,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敢于破解难以破解的“疑难杂症”。着力构建适应渝西地区实际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同周边省市、沿江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要深化周边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为开展区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n?=d)[]  
    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一个“活”字 ljw(cUM  
    在推进渝西地区发展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从渝西地区实际出发,制订具有预见性、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造经验,构建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改革成本,提高制度创新的效率。重点在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实现跨越。要始终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个制胜法宝,要“活”用政策、用“活”资金,项目“活”用,资源用“活”,要敢于去想,要大胆设想,学会举一反三、一举多得,机动灵活处理各类问题。 ?wpS  
    3. 分头展开、全面实施,突出一个“快”字 Svun RUE-f  
    区域发展涉及到协调机制、发展规划、产业体系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新农村建设、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环境保护、国民收入分配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即要分头实施、深入研究、个个击破,又要相互支持、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全面推进。要不等不靠,立足自身实际,选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点,率先落实政策、资金和项目,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冲锋在前、率先突破。要迅速行动、果断决策、果敢出手,要在政策理解上、在思想转化为行动上、在行动转变为成效上,快于渝西地区以外的其它区县。 Q?uHdmY*X  
    4. 注重结合、务求实效,突出一个“灵”字 R$Or&:E ^  
    坚持做好“六个”结合,做到与国务院批准重庆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结合,与“314”总体部署结合,与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以及重庆和中央国家部委签订定的“部·市”合作协议相结合,与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建设加快建成内陆开放高地相结合,与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两江新区”有关政策相结合,与际将出台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结合,在相互结合与衔接中谋求发展新机遇。要会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做好上级政策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做好政策的细化和“本地化”工作,确保各项资源要素在渝西地区“落地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探索出即符合政策要求和渝西实际,又简便易操作,成效明显的工作方法。 }Jr!a M'  
    (三)目标任务 ~As/cd>9  
    1. 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建设实力渝西 (n+FEE<  
    经济建设是振兴渝西地区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制订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定位、资金倾向、项目支持和包装、政策扶持等措施,善于将其它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我所用。按照市委、市zf的要求,主城拓展全面进入外环时代,按照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建设北部新区,提速开发西部新城、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外环有序扩张。参照重庆北部新区的模式,在渝西地区建设重庆“西部新区”,西部新区与渝西各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一区多点”的发展格局,“一区”要围绕“三条交通线”即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渝黔高速公路和渝黔铁路、长江航道。工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实施“一区带多点”式战略,沿三条交通线调整生产力布局,形成渝西经济走廊的中心区,即重庆西部新区。“多点”园区建设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区县,各区县园区增长要实现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二是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园区,依靠工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整体竞争力。探索将西部新区建成重庆“两江新区”的第二个分园区,并享受“两江新区”相关政策,在重庆这座特大城市两侧,形成“东有两江新区、西有西部新区”的战略支架。 -Y=o  
    ——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一是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是以汽摩机械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三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其中,重点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围绕重庆六大支柱产业,加快现有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轻纺、能源工业、运输设备产业、钢铁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群的扩展和整合,构筑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要继续坚持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并购为手段,加快在石油化工、运输设备、钢铁冶金等规模效益明显、同构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中进行战略重组,达到整合、优化现代制造业产业的目的,促进渝西地区及至全市工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Q`{2 yU:r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渝西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托重庆、成都等大型城市,形成区域合理竞争与互补的发展格局。要紧紧抓住装备制造业逐步从城市中心退去、分散到周围区县,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在城市聚集的有利契机,促进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配置,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按照各区县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和区域性划分,在各自的区域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人员和信息集散交换中心服务工作,并引领各自区域的发展,构建起区域内部服务业相互竞争、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b\9MM  
  ——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型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产业转移加速和转移模式变化的重大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西部地区以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结构调整,重点推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升级换代。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实行区域产业调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跨区域合作中进行,鼓励和引导过剩产业向其它地区有序转移,积极引进其它地区的优势产业。 :)eU)r"s4  
    2. 做牢做好交通基础——建设快捷渝西 WPpS?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渝西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实现渝西地区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和与其他区域便捷联系的基础载体。在对外交通布局上,积极参与“畅通重庆”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云贵川地区的快速大通道建设的沟通协调,构建起重庆大都市区内外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联合相关区县,争取武胜至泸州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成渝城际铁路建设,加快重庆“三环”建设,积极争取重庆“外四环”(guangan—武胜—潼南—安岳—内江—荣昌—江津—万盛—武隆—涪陵—长寿—邻水—guangan)规划进入国家交通部“十二五”或中长远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京郑渝昆”(北京—郑州—重庆—昆明)快速铁路建设,并途经渝西地区。随着国家实施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战略举措,建议国家实施深圳—广州—桂林—贵阳—重庆—成都—格尔木—喀什的高速公路和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工程,渝西地区相关区县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加强长江航道整治和沿岸港口建设,提高航运能力。 4/J"}S  
    关于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庆主城九区要与渝西12个区县形成大都市,必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化和网络化建设进程,必须统筹规划布局,强化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和协调,尽快形成辐射状和环状相互交织的基础设施构架,实现12个区县为核心城市主体与卫星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以及卫星城市之间的多向、网状联接。大力实施大通道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内外通畅、城乡通达的交通网络,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硬(油)化公路。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规划渝西12区县“县县(区)互通高速”建设,形成渝西网状高速公路网。规划重庆及渝西县县(区)轻轨工程,形成“回”字型立体交通网络。 |K,[[D<R  
    3. 做实做深协作机制——建设智慧渝西 u P&<  
    深入推进渝西地区区域合作,进行集中开发,构建绿色通道,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大区域环境。 D]StDOmM  
    ——建立高效务实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平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zf间政策上的整合与行动上的协同。加快建立带动整个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动力新机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推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建成引领重庆经济稳定、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构建渝西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调与整合平台,如设立“渝西地区区域发展协调中心”,使其不仅具有论坛、沟通、处理日常事务的功能,还必须赋予其规划、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在职能定位上具有公共权力协调机构的职责,对于涉及共同利益的重大决策具有协调、建议和否决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创新zf公共管理协调制度,出台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建立适应一体化进程要求的公共行政管理内在机制。 !bGMVw6_  
    ——从资源粗放利用向节约开发转变。积极从传统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转变,减少对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占用和消耗,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密集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RRR”原则,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从生产到消费、从企业到生态园区,再到整个社会,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四大循环体系的建设。根据各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特征,积极从开发为主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和管制空间,并配套相关的财政转移、干部考核、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等政策。强化超前防范和规划控制,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超前防范的规划控制转变。 _>=QZ`!r  
    ——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打造重庆的“创新极”。依托渝西地区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高效协作,为区域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充分发挥渝西地区军工企业较多,有深厚的制造传统和制造能力的优势,着重以产业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创建复合创新集群,进行产业组织再造,培育新兴产业。强化“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的战略意识,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我创新能力。发挥zf财政税收政策对于自主开发的推动作用,加强zf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营造宜居创业政策良好环境,促使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地方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地和源泉。 nKu)j3o`  
    4. 做精做美城市建设——建设活力渝西 @5:#J !  
    运用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来构建多层级(梯度)城市体系,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通讯信息、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实现基础功能的综合配套。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和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提高渝西地区各区县经营城市的水平,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山水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模范城市等国家级“金字招牌”的创建活动,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倾力打造“宜居渝西”。大力发展商贸业,大力培育城市中心商圈。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提升的关系,加大公益性场馆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9i%Yuy](  
    ——不断完善城镇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体现风格的要求,加强永川、江津、合川、荣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推进其余区县的城市建设,并围绕沿路、沿江、沿边,抓好重点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构筑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城镇群。建设以重庆主城为特大城市为第一层级,渝西地区规划建设5-6个区域中心城市为第二层级,多个中小城市为第三层级,一批城镇为第四层级的多层级城市系统,为渝西地区梯度发展构筑起良好的城镇体系框架,最终形成大中小城镇的密集绵延带。 ul!e!^qwx  
    ——努力完善城镇功能。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区供水、排水管道等设施建设与改造,天然气输送网、电网等城区能源供应体系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广播电视网、邮政通信网、宽带信息网等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防洪、城镇消防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城镇进出口通道及与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连接道路,城区道路,停车场等城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城区社会服务行业,加强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城区居民创造健康、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扩大城区住房供给,加强城区社区建设,充实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管理。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渝西”建设。建立社会诚信支撑体系,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Ye:$q  
    5. 做活做响区域文化——建设人文渝西 e.l3xwt>$  
    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突出渝西川东黔北文化特色,以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为核心,打造渝西地区区域人文高地。依托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融入古代文化、现代文明以及生态文脉的基本特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生态品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彰显最佳人居的环境特征。经营名城资源,建品牌城市。在12个区县加快建设“一场一所两院三馆”(即“民族文化广场”,“人文管理研究所”,“电影院、歌舞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成立渝西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民俗文化科研体系,重点研究重庆、四川、贵州地区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下设綦江版画研究所、荣昌“四宝”研究所、铜梁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和保护。成立重庆市民族歌舞团,打造原生态歌舞节目,全面提升渝东南文化魅力。举办国际版画艺术节、大足石刻国际研讨会等,建设大足影视文化基地、川渝黔民俗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举办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及‘三新’国际博览会”、“巴蜀文化艺术节”、“中国西部油菜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以大型文艺演出为载体,实现多元文化互动,着力打造渝西地区文化高地。打捆旅游资源,初步规划永川与江津、南川与万盛、合川与大足三个旅游中心组团,打造新的旅游金字招牌。 ';iLk[  
     R^+,D  
    四、提振渝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保障 :211T&B%A_  
    (一)区域交通,通畅快捷 DNmP>~  
    1. 公路网络建设。目前,重庆大都市区已基本形成“两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两环即主城区内环线和外环线,八射分别指成渝(主城-永川-荣昌-成都)高速公路、渝合(主城-合川)高速公路、渝黔(主城-綦江-贵阳)高速公路、渝湘(主城-南川-长沙)高速公路、渝遂(主城-铜梁-潼南-遂宁)高速公路、渝万(主城-长寿-万州)高速公路、渝邻(主城-邻水-万源)高速公路、渝泸(主城-江津-泸州)高速公路,成渝辅助通道(主城-璧山-大足-成都)加紧建设当中,实现核心城市与区域内卫星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连接。渝西地区具有区位交通的叠加优势,加快区域内各卫星城市之间的高等级公路改造和建设,逐步实现县县(区)通高速公路建设县。实施渝西地区交通网络提挡升级工程,规划建设guangan—武胜—潼南—大足—荣昌—泸州高速公路和合川—潼南高速公路,启动三环高速公路(永川-大足-铜梁-合川-北碚-渝北-长寿-涪陵-南川-綦江-永川)、潼南—安岳一级公路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公路网络体系。 MNWuw;:v  
    2. 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联接大都市区与周边地区的铁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区县之间的便捷联接,形成速度快、运力大、内外通达、有效衔接的铁路及轨道交通体系。大力推动遂渝铁路二线和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重点的铁路干线及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南川-涪陵、江津-泸州等铁路支线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快速客运专线、郑渝昆客运专线的配套建设,积极争取南充至泸州城际快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优化核心城市内部交通,实现重庆大都市区的内圈层与中间圈层、周边地区的快速连接,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设施。加快354公里的“一环六线”的轨道交通线网,并作好远景形成522公里的“一环九线”工作,争取渝西地区轻轨建设纳入规划并尽快组织实施。 V:*6R/Ft  
    3. 港口建设。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重庆大都市,在区域内与自北向南的嘉陵江和自南向北的乌江等构成近似向心状的复合水系。依托贯穿东西、联接南北的长江水系,建成以长江、乌江和嘉陵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主通道,沟通涪江、渠江、綦江等其他可通航支流的干支联网的区域航道网,积极推进江津、合川、永川等重点港区的建设。构建完善的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旅游客运等运输系统。加大运输船舶更新改造的力度,实现船型标准化。形成航道网络畅通,港口布局合理,船舶技术先进,支持保障系统完善,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航运体系,强化重庆长江上游内河航运中心地位。 gt|:K)[,6  
    (二)制度改革,减少壁垒 ]3&BLq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实现职业与身份、居住地与户籍同步转换。逐步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合理政策,完善农民工进城入户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配套政策,使其逐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完善城镇户口管理制度,降低人口入城门槛,促进渝西地区内部人口合理流动和科学分布,探索区域户口通用机制。在区县级城市购买商品房、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均可在区县之间互转户籍并自由流动;在中心镇和一般小城镇有固定住所者,均可转为当地城镇户口。深化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分层分类、异地同城”的措施,将现行城镇社会保障政策范围扩大,12个区县内务工人员可在该区域内实现保障政策的异地共享。 ,cCBAO ueO  
     ——改革管理服务体制,提高工作效率。zf行政管理和服务是构成区域环境的重要内容,提高zf管理与服务效率,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积极推进zf审批制度向登记备案制度转变,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搞好服务,降低投资项目成本。改善软环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推动地方zf管理和调控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LnlDCbF;!  
    ——释放民间活力,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再一次证明,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沿海地区相比,渝西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涉足领域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均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探索一条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渝西地区优质资源和产业组织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创新能力整合,启动内生性的创新之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7?W1i{(  
    (三)协作共享,形成合力 "*JyNwf  
    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协调,主要是协调zf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要积极调整zf职能,创新行政构架,实现区域协调管理。打破市场壁垒,统一区域要素市场,加快平台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共享,规范发展行为,协调区域政策环境。信息化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结合渝西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重点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智能化、个性化、现代化信息网络,构筑区域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统一的渝西地区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经济和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互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和住院报账,明确12区县互认的医疗机构、报账程序、信息交换和制度监管等事项。进一步加大干部互派交流、调动任用力度,推进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人员的区域交流考评机制。通过信息互通,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 Su*f`~G];  
  (四)完善机制,强化落实 -W'T3_  
    ——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规划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促进区域内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合理进行区域内城镇的功能分工,实现区域发展中的资源和设施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进行区域的交通运输、通讯信息、江河整治、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的规划和建设,形成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构建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基础网络设施,建立区域间银行结算系统、现代物流和各种中介服务,构建区域性的企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制度网络体系建设。 {No Y`j5S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渝西地区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并由交流对话层次提高到具体的地区合作事务层面,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成都、重庆在信息、资金、国际地位等方面的优势,与它们在生产要素、生产空间、生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空间联系。 w7`09oJm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构。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得很出色,值得渝西地区借鉴,这与它们较早地建立了区域协调机制是分不开的。早在1992年就由上海牵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经协委(办)主任联席会议,1997年根据各地的提议,又进一步升格为由各市市长或分管市长参加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并从原来的对话交流层面提高到具体的地区合作事务层面。借鉴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建立一个由渝西地区各区县的协作办、发改、经贸、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和若干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的经济协作办公室,下设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处、产业结构协调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处等机构,承担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利益,加强经济联系和合作等职能,负责组织区域内的有关业务。 Xn # v!  
    (五)提档升级,产业发展 @D+2dT0[M  
    ——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加快行业更新,力避劳动密集型和重污染型低端产业扩张,加快转移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消耗过大、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加快技术和工艺创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引导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加快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向都市化、工厂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Y wu > k  
     ——自主创新。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以消化、集成技术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面向市场需求、促进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的创新能力,建立本土培养与外来引聘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整合独立研究和联合攻关相结合的科研资源,形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环境。 `g^bQ x  
    ——提升国际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渝西地区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国际生产力要素的吸引力,促进资源配置在全国及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在重视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择商选资;在稳定扩大对外贸易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结构;在加强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区的资源整合和平台提升;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R}T\<6Y  
    (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qj:\ )#I  
    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整合,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各区县之间要根据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相互自由流动,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g\Akf  
    统筹各区县的发展,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分工的引导,着力消除无序竞争和市场壁垒,建立有利于加强区县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生产、科研和销售在区域形成最佳配置,最终形成渝西地区经济圈的生产、研究开发和销售良性发展体系。推进各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加强关联企业的链接,大力发展基地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为企业进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投资补贴等鼓励措施,加大对符合园区产业布局的重大项目的投资引导力度,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带起一批企业,做大一个产业。 E:ti]$$  
    (七)积极向上,争取支持 f`bRg8v  
    ——争取上级重视。争取市委、市zf每年听取一次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渝西各区县发展中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输出及交流力度,增强干部队伍的后劲与活力。市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渝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人才支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主动为渝西各区县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形成加快渝西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坚持市领导联系指导渝西区县的制度,积极争取1个市级大型重点企业联系渝西一个区县,规划在联系区县投资办厂,并负责引进相关配套产业落户投资。争取一个重要市级职能部门联系渝西一个区县制度,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发展措施,能放的权限尽量放,能给的政策尽量给,能上的项目尽量上,市委、市zf对区县的考核要与联系部门捆绑结算。 ~fY\;  
    ——争取赋予更大的行政管理权限。在市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委托或授权渝西各区县行使区县级zf职责以外的部分行政管理权限,除需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批、需市级以上投资补助等情形外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渝西各区县。如事业单位考核进人权,国有产权转让和社会福利企业审批权;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权;市管的部分交通、房地产、教育、医疗等商品和服务的zf指导价或zf定价权、价格监督检查等行政管理权限;允许渝西各区县整合执法资源、创新执法体制,支持其在交通、文化、农业等领域实施综合执法改革试点。 < gu>06  
    ——着力加大政策扶持,努力夯实发展后劲。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渝西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市zf出台专门针对渝西地区开发建设的特殊财税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补助额增长比例,并对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市集中部分全额返还用于园区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市级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对渝西地区的支持,农业、工业、商业、财政、外贸、国土、社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环保、民政等专项补助资金要向渝西地区倾斜。三是给予更灵活的土地政策。加大对渝西地区用地指标的分配,工业园区新建的工业项目用地,除补偿农民和上缴中央的税费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市集中部分,全部留归地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市级部分,由地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开发;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实行先征后返。给予更优惠的农村土地新增政策和流转政策,鼓励探索实施承包地、宅基地换社保和城镇房屋建设用地等。四是市级部门要加快对渝西地区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牵线搭桥。如主城区“退二进三”的企业,积极引导放在渝西,把生产性项目转移到渝西的承接地。在市场机制引导的前提下,引导主城区的一些大企业到渝西开设分厂等。积极支持渝西各工业园区差异化发展,大力支持创国家级产业基地。 \kEC|O)8  
    ——增强整体意识,精心组织开发建设。渝西地区各区县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精诚合作,共同实施好渝西区域经济整合发展战略。一是要统一认识。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资源共有意识,坚持以共同振兴渝西为己任,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在互利合作中谋求发展,真正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二是要加强领导。渝西各区县高度重视,12个区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共商发展大计。三是要整合资源。重点整合好制度政策、交通资源、产业资源、统筹城乡建设等,激活区域内市场。四是要联合行动。渝西地区各类组织和行政部门要联合联手,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要想方设法联合争取相关政策,联合申报项目,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精心策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联合进行开发打造。 YES-,;ZQ'  
     +~\1g^h  
参考文献: &@fW6},iW  
[1] 涅克拉索夫. 前苏联经济学家.《区域经济学》.1978年出版. sM6o(=>  
[2] 栾贵勤 等.《区域经济学》.2008年出版(ISBN:9787302182498).清华大学出版社. !eA6Ejf  
[3] 张秀生.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bu,xIT^  
[4]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MoC@n+Q+@  
[5]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T07 AH  
                 bEB9J- Q  
     +6Ye'IOG  
     9O|k|FD  
     nQ08(8  
     PasVfC@  
     ("P]bU+'>  
     >6Ody     BY>]6SrP  
     vY);7  
     +c' n,O~3  
     Yd]  
      V0!kvIv  
     .$a|&P=S  
     @YbZ"Jb  
     bJ^Jmb  
     )0zg1z  
     t@!A1Vr@  
     H^<?h6T  
     C=(~[Y  
     kCo/sW  
     ]-jaIvM  
     9qm'qx  
    附  件: ?N]G;%3/  
     y=zs6HaS  
    作    者:黄 勇 B$MHn?  
    单    位:县委办公室 f('##pND@  
    职    务: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BiA^]h/|  
    通讯地址:中共荣昌县委办公室 BC R]K  
    联系电话:13883880099 .J?RaH{i  
    邮    箱:249803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