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原章介 道明寺:学习《邓小平文选·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感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9:53
针对十年“文革”留下的创伤问题,邓小平同志不仅进行了实践意义上的探索,还在实践的过程中善于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概括。这篇文章就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邓小平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访问四川途中的一个谈话内容。全文系统地论述了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路线纲要,这是一个国家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无论是新中国建立不久开始推行的国家五年计划,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两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都在试图为自己国家的有序合理发展制定科学的方针路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前十年重点发展农业,解决全国的温饱问题,后十年优先发展工业,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一个关于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初步构想,在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从安徽凤阳县开始的农村改革探索,一直到全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总的来说,取得了辉煌的令人民满意的成绩,这就说明农村改革是顺乎民意合乎发展规律的事情。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摸索经济改革的道路,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途径,逐步地积累丰富的经验,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两个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中,邓小平强调,搞好科学和教育,是关键。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邓小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所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科学判断,是他总结建国之后国内外建设经验与教训得出的科学命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看来,哪个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多,付出的多,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回报,这种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在科学技术身上找到了最佳的注释。而这种回报也必然将发展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直到大到惊人的地步,才会促使更多的国家与人民觉悟,到了那个时候再来发展科学技术,是不是有些迟了呢?教育的重视与发达,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高质量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在毛泽东时代,一些尖端武器的研制与开发,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组织之外,出类拔萃的科技英才的作用无疑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四光,华罗庚等著名的科学家就是这些杰出科技人才的代表,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理念,直接对他们的成长与成功起到了一种不容抹煞的作用。“文革”十年,中国的教育机制被毁坏,人才培养更是被长期搁置,中国与世界的教育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的差距也日益凸显出来。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如何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对于建设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付诸实践,就显得非常及时。从此之后,中国开始兴起了科技兴国的探索发展之路,并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一心一意搞建设”是邓小平这篇文章的经典之语,深刻地揭示出那个时代我们工作的中心与目标,并且为这中心目标的确定,寻找出历史的惨痛教训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果,从而更加坚定地让我们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文革”甚至更早的一段时期,当世界处于一种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中国被裹挟到“左”倾错误指导下的发展中,不仅为国家的发展留下了硬伤,也没有切实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像邓小平说到的,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其他一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荒唐可笑的行为,被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经过初期政策的调整,国家的面貌一天天变得好了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今天,“一心一意搞建设”,这个理论是不是有些过时?我想是不过时的。因为我们今天的面貌与以前相比的确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盲目自大,将积攒起来的财力物力人力转向到其他方面。我们还是应该韬光养晦地抓好本国的建设,在积累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壮大自己,为人民生活营造一个更加好的环境,这也许就是这句话的真谛吧?

 

    科学的理论能够变成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的凸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显露出耀眼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重温《邓小平文选》,感悟伟人的思想魅力,体察伟人理论中的真知灼见,会为我们正确思想和科学判断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