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笑 宋佳 是真的吗:谈谈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2:42:49

我就怎样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怎样使用教科书和有关教学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和看法。

 

一、本课程的特性

 

教科书开头“怎样看待这门课程”的第一段,谈到当代中国,人们对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就因为我们的理想来自科学社会主义。从时代和国情出发,提出了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第二段解释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课程讲的是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它“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重大问题,并对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作了科学预测”。这里的两个“阐明”和一个“预测”,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这门课程,究竟要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呢?第三段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通过这门课程,你将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这三个“了解”,就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它通过理论与实践、国际与中国的相互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带常识性的最重要的部分,都编入教科书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其次,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发展历程,“你将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从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你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脉搏,确信科学社会主义的号角依然是时代乐章的最强音。你会坚信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够挽救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命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从而更加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里前后三句话,讲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凝聚人心,加强团结,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二是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脉搏,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它仍是时代的最强音。三是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有了它,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碰撞激荡的世界,就有了方向盘和主心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三点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这门课程不是一般知识课,也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课。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地“解释”世界,而重点在革命地“改变”世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课程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言行一致。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涉及哲学、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而主要是政治理论、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本课程要引导学生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实现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建设和领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本课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绝大多数人一边,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本课程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识别能力,分清大是大非,增强免疫力。

 

二、教科书的结构

 

这本教科书的结构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采用专题形式。不是只讲原理,也不是只讲历史;不是只讲国际,也不是只讲中国;而是把它们统在一起,用几个专题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教给学生,使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历史和现实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大致的了解。

 

第二,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科学社会主义是国际的产物,是世界性的运动,但它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践结合后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五个专题中前两个专题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都是世界性的。后三个专题讲中国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样,不仅反映了16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波浪式前进,而且显示了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四大变化和发展。

 

第三,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以史为线,以论为主。它的起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实践中问世,由此出发上溯其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中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和帝国主义两大阶段,十月革命开辟历史新纪元,直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懈奋斗。这条长达四五百年的发展线索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全书以原理为主,这是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理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成为标题,地位突出,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和当今实践中前后相继,不断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四,在理论和历史中,重点讲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中的基本原理和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形象(雕塑)上了封面,马克思及其战友恩格斯,十月革命的伟大领袖列宁,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都在相关专题的第一页配上大幅图片。书中重点突出他们的代表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有关报告和讲话等。教材根据这些代表著作和讲话阐释有关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而不是采用第二手的东西,力求言必有据,准确、规范。有关重大历史事件,从1848年的欧洲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从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到第三国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战后出现的两大阵营和民族解放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有关代表大会、重大历史事件,到“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等,都以不同形式作了表述或提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有关动态,则在“综合探究”中从不同侧面有所反映。以上这些虽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对理解基本原理却不能缺少。

 

第五,教科书末尾的“综合探究”带有综合和总结性质。苏东剧变后,国内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世界社会主义是否“崩溃”了,资本主义是不是“历史的终结”。这三大疑问集中为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最终替代资本主义是客观必然,还是主观愿望?引导学生认识和回答这个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是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全书从世界讲到中国,最后又从中国放眼世界,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的命运与共,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血肉相联。

 

三、教科书各个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每个专题的第一段,都概述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意义,请教师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这是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否则,就可能离开中心,甚至走偏方向。我只在它的基础上强调一下重点,讲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这个专题主要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阶段的有关理论和活动。从空想社会主义讲起,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早已受到仁人志士的揭露批判,并引起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构思。要科学评价他们的思想成果,指出其局限性。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某些代表人物、历史故事或对未来社会的虚幻描述上。

 

在讲清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理论基石和问世标志(即《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后,应重点阐释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因为至今仍有人说科学社会主义不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不空想。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二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三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由于揭示了历史必然,指出了斗争道路,阐明了科学理想,《共产党宣言》标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它们围绕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四个方面作了全然不同的回答。一是替代的根据。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应该由“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所替代。而什么叫“理性”,又各有各的说法。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这两个“不可避免”,后来被概括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它又被简称为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由于不从“应然”而从“实然”出发,立足资本主义现实并揭示它发展的必然,这就为替代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替代的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情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但看不到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只能寄希望于开明的达官贵人和认识了真理的天才人物。科学社会主义论证现代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的革命的阶级,依靠这个阶级并团结广大人民,就能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在消灭一切阶级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三是替代的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理性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主张用宣传和示范的办法,通过和平的改良建立“理性王国”。说舆论是“世界的女王”,能唤起君主们实行“文明的进步”。他们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只能在漫漫长夜中徘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建立革命政党。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先进理论武装并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存在着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三种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四是替代后的社会制度。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傅立叶提出“和谐制度”,其基层单位叫“法郎吉”;欧文提出“新和谐公社”。他们对未来社会有一些积极的主张,却不把它归结为消灭阶级对立,因此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批判继承的关系。马克思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它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成熟程度不同,特别是理论基础不同,对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自然各异。但不能说空想社会主义一切都空想,毫无积极成分,也不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一产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鉴于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正确地解答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长期不能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仍需继续论证并丰富发展。可贵的是,经过160年的实践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例如,两个必然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股份制、福利社会、经济全球化等,但这些并没有改变生产社会化与私人所有制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又如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问题,尽管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中产阶级化和知识分子化的现象,但按照《共产党宣言》区分阶级的标准,即“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不难看出,上述现象并没有改变,而只是遮盖了西方阶级结构的本质。垄断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从剥削全世界得来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使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文化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甚至由蓝领变成白领,拥有汽车、电脑,加上若干股票等,然而广大工人被雇佣和受剥削的地位并没有改变。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受雇于老板,靠脑力劳动谋生,也应属于无产阶级。大量事实表明,西方的无产者没有减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队伍更加扩大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生产基地转向发展中国家,造成国内大规模失业,中产阶级正在萎缩,两极分化加剧。所谓无产阶级消失论、社会中产阶级化论,都是把无产者仅仅理解为传统产业工人,其他部门的都不算数;又只看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不看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西方“无产阶级已无革命性”,也是对历史和现实不甚了了的说法。有剥削压迫,就有反抗斗争。当前西方此起彼伏的经济罢工、保护环境、反对战争、反全球化运动等,无不有无产者参与。只是和平发展时期的斗争形式,不同于革命风暴时期而已。《共产党宣言》论证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必将在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历史进程中更加显示出来。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绝不会“过时”的。

 

本专题的第四框第二、三目,讲科学社会主义在后来的斗争中如何发展时,提到批判第二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没有展开。这里要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问题作些补充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必对学生讲,但教师应心中有数,因为历史和现实中常常提到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存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大政治思潮和流派。介乎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带点“社会”色彩的民主主义,叫社会民主主义;也有带点“民主”色彩的社会主义,叫民主社会主义。由于都想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两者彼此相近并往往相通。欧洲1848年革命前,《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到它们。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共产主义者,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叫《共产党宣言》,而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欧洲革命发生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争取各类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但在德国革命期间从未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社会民主党人”一词是法国人先用的。马克思说法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是“议会迷”;社会民主派要求民主是为了缓和、协调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抗,从而揭露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实质。1864年德国拉萨尔派出版《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恩格斯说:“这是多么糟糕的名字啊!”1871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暂时容忍了“社会民主”这个用语。但他们仍认为“共产主义”一词“更确切”,并坚持在正式场合使用它。恩格斯给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写稿时,也“处处不把自己称作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作共产主义者”。1887年他说,“‘共产党人’──这是我们当时采用的、而且在现在也决不想放弃的名称”。1894年又谈到“那种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人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而“对于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来说,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来说,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有论者认为,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国际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是缺乏分析和根据不足的说法。革命导师不仅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摒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且对民主、对社会主义总是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和社会主义观。他们耐心地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走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大力教育和支持党内的左派,对哥达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不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并有一些机会主义观点的错误,则旗帜鲜明地作了严肃的批判,从不拿原则作交易。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者,更是无稽之谈。1895年恩格斯去世后不久,伯恩斯坦公开、全面地修正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社会民主党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最后导致德国党及其影响下的第二国际绝大多数党,相继演变为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社会改良的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

 

专题二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这一专题的教学是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讲起,要着力讲清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冲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重点,也是理论难点和争论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教条式地理解为工业最发达、工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才能发生革命,认为列宁在小农众多的俄国提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讲梦话”;苏维埃政权是“活不成”的“早产儿”。苏汉诺夫还写书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程度”。这些机会主义者都不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无视发生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及其综合作用,只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用庸俗生产力论反对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1923年列宁写了《论我国革命》予以批驳。邓小平说:“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对于这个问题,教学中要全面阐释,不能片面化。一是“一国胜利”论是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发生”论。二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首先突破,但革命成功后生产力必须经过长期的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全面胜利;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仍需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奋斗。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本专题讲十月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是用历史实践证明:一国不仅能夺取政权,而且能建设社会主义,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然而苏东剧变前后,国际国内都有人说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搞革命和建设是超越历史阶段,犯了原罪。认为十月革命是钻了世界大战的空子取胜的,建设起来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又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就患了“不治之症”等。

 

教科书对这些争论问题没有直接涉及,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引出这些争论,但教科书实际上从正面作了回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着力从正面把我们的观点讲清楚。教科书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加剧,怎样形成了薄弱环节,俄国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必然的,具有伟大意义。又讲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于1936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肯定了苏联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也正面讲清了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功绩,在辅助文中还讲到斯大林1941年的红场阅兵和邱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苏东剧变发生在十月革命74年和斯大林逝世38年以后,其外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软硬兼施,特别是搞和平演变,从动摇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入手。内因主要是党的领导集团和路线蜕化变质,背离马列主义基本原则,致使国家的基本制度、党与群众的联系、党内的民主团结遭到严重破坏,垮下来就不奇怪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苏东剧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

 

专题三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本专题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百年屈辱,讲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用历史、理论和现实说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有人早就提出“告别革命”,认为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我们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斗争,都是起了破坏作用。还有人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了“近代文明的主流”等。政治领域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值得警惕。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中国为什么走不通也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讲清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只有实现革命的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个历史性选择肯定下来了,中国该不该革命、该不该搞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正确的答案,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本专题第四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解时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诫,突出毛泽东和我们党如何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可以从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树和建设成就两个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即毛泽东1956年开始探索新路;邓小平1982年完整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任何探索都不会一次成功,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有人认为1957年后就只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了。教科书根据党的文献和权威数据,从总体上全局上肯定了应该肯定的,否定了应该否定的,对探索的成就、局限和意义作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其中一些结论和材料,能回答社会上的一些疑惑和争论。必须使学生懂得:中国人真正站起来是从1949年开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都是这个时期基本建立的。古老的中国从此春回大地,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专题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专题四和专题五的教学中,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切不可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专题四首先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等同于马克思和列宁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是“新民主主义”或“过渡时期”。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又处于不发达阶段。这是认清基本国情,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要把重点放在讲好第二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上,这是必须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的、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讲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不能把“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讲两个基本点,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血肉相联。讲四项基本原则,要强调它是“成套设备”,缺一不可,必须全面坚持,不能背离。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就失去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就没有正确方向,更谈不上社会稳定与和谐。讲改革开放,要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不是什么“社会转型”,中国不是什么“转型国家”。实行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什么对资本主义投降。邓小平说: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讲奋斗目标,要变三位一体为四位一体,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框讲社会主义本质,按邓小平的原意阐述,但要紧密联系实际,讲得生动具体。最后要注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本质论不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论,它管用的时期更长远。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要重点阐释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落实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全面地辩证地讲解。

 

本专题最后一框,讲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生动活泼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信仰”一词并非只同宗教和个人迷信联系在一起。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邓小平都用过“信仰”的提法。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会上的讲活中提出,“要学习红军长征中共产党员忠于革命理想、献身革命事业的政治品格,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的教科书引用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写的“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可见我们讲的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同迷信鬼神和个人是全然相反的。还要讲清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邓小平对弟弟邓垦说: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要经过社会主义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很长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但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我们应当像邓小平这样用亲切、生动、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辩证地统一起来,引导他们用行动实现理想,用理想鼓舞行动,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全书最后的“综合探究”,重点在第一大段。它结合十月革命以来直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矛盾,讲了社会主义为什么仍然会最终替代资本主义。所列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应用并增加新的。例如,材料九讲经济全球化引起的负面效应时,教师可以讲讲近年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相继放弃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政坛出现一股“向左转”的趋势。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希望把“玻利瓦尔革命”导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他是想探索拉美国家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也说明美国模式不是灵丹妙药,美国制度绝非社会发展的至善和世界历史的终结。

 

现在有人美化和鼓吹伯恩斯坦讲的“最终目的是没有的,运动就是一切”,甚至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教师可以把专题五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同“综合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摒弃最终目的“没有”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在全世界替代资本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必胜信念?这是本课程应当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对于这门课程讲的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那么,它自身有哪些基本原理呢?1885年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说:“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我国理论界多数人以此为据,把科学社会主义表述为“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下面我对这个问题作点解释,并把教科书各个专题中的有关基本原理及其发展串连起来讲一讲,使大家有一个总体印象,了解来龙去脉。

 

恩格斯说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中有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党性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它是无产阶级为解放自己和全人类而进行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可以同其他政党采取共同行动,但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而发生改变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1879年严肃批判德国党内伯恩斯坦等三个人,就是因为他们宣称党不应当是片面的工人党,而应当是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工人阶级应当服从有教养的和有财产的资产者的领导;党不应当把那些能吓跑资产者的长远目的放在主要地位;阶级斗争被他们当做一种令人不快的“粗野的”现象放到一边去。恩格斯反思自己早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认为该书末尾强调“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要更坏。他批判有人“鼓吹一种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社会主义,这些人如果不是还需要多多学习的新手,就是工人阶级的最凶恶的敌人,披着羊皮的豺狼”。联系苏联和东欧从鼓吹“全民党”、“全民国家”、“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到共产党向社会党转化、党亡国变的历史教训,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党性,具有多么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恩格斯说的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当时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很尖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和战略策略的制定,都是以此为依据的。他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论证了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当时无产阶级的发展处处受到压制,采取暴力革命实为迫不得已;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统治,而不是个人或人群;是用革命暴力打碎反革命暴力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解放和保护广大人民,建设美好的新社会。因而无产阶级断然否定和摒弃各种形式的暴力论、和平主义与恐怖主义,同它们是全然相反、根本对立的。承不承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机会主义在斗争道路问题上的争论焦点,它一直延续到今天。

 

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革命道路,又注重斗争方式。进入19世纪90年代,德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被废除后,恩格斯提出:“党正进入另一种斗争环境,因而它需要另一种斗争武器,另一种战略和策略。”这里的战略,指一定历史阶段革命的奋斗目标、任务以及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等。为战略服务的策略,则是根据战略的要求和同一战略期内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具体行动路线以及斗争方法、组织形式和斗争口号等。战略具有长期稳定性,策略具有随机易变性。坚持革命道路,就必须把原则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敌、我、友的关系;综合运用暴力的与和平的、不合法的与合法的、议会外的与议会内的各种斗争手段,以实现不同革命阶段的革命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敢于革命,善于革命。

 

恩格斯说的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一般目的”,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中有关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摒弃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虚构和琐细描绘,以实现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进入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为此,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其中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进程,强调先人后己。因为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下层,它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毛泽东将这个基本思想概括为“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全人类。如果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解放,无产阶级本身就不能解放,必须全人类都解放,变成一个新制度,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二句,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点,强调自力更生。因为其他阶级如农民、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才要求解放。剥削阶级不仅无解放的要求,而且反对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创立第一国际时,明确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国际歌》的歌词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全靠自己,就是不依赖有产阶级,坚持独立自主地干革命,并无任何单干的意思。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组成国际国内两条广泛的统一战线,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又是有绝大多数人参加的革命。

 

要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还必须正确处理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的关系。《共产党宣言》预计经过共产主义革命的两个“彻底决裂”后,就进入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提出工人阶级要创造出比现代社会更高的形式,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公社并不取消阶级斗争,而是“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经济改造只能逐步完成,而且需要全国和国际范围内的协调合作。这一革新的事业“将不断地受到各种既得利益和阶级自私心理的抗拒,因而被延缓、被阻挠”。只有经过新条件下的漫长发展过程,才能进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在这里,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权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了可贵的探索和论述。随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经典性地阐述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不仅划分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为社会主义),而且阐述了经过长期发展最后进入高级阶段的三个条件,并说这时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写上共产主义旗帜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非单纯的分配原则或物质享受标准,而是阶级消灭和三大差别消失,生产力极大增长,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成员的觉悟和才能全面发展,并能自由选择工作等综合条件的集中体现。时至今日,它仍是世界无产者和进步人士的崇高理想,仍在鼓舞着他们英勇奋斗。

 

总之,由恩格斯概括的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性质、道路和目的,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晚年依然认为无产阶级的这些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一切国家里大致相同。但在肯定其普遍意义时,又说“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的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恩格斯反对把马克思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既认为美国工人阶级的最终纲领应该基本上同欧洲工人阶级采用的纲领一样,又告诫主要由德国移民组成的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明确提出了国际性与民族化要结合起来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我们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条件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它具有中国的特点、特色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唯其如此,才能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例如,在党的问题上,坚持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和领导作用。列宁在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强调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并从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实际出发,提出党要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俄国民主革命中要成为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我们党则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鉴于苏联东欧的教训,尤其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先进行民主革命或民族民主革命,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民主革命后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则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俄中国情不同,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革命的途径和方式自然各有特点。毛泽东认为:“作为战略问题来说,从长远看,用和平手段能够消灭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可想象的。”“从策略上讲,首先可以说无产阶级愿意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权,表明我们不是好战的。但是如果资产阶级使用暴力,无产阶级就被迫不得不使用暴力。”他又强调在阶级消灭之前,要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无矛盾冲突论都是错误的。在国际斗争中,1920年共产国际和列宁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47年)的口号扩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963年我们党和毛泽东又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使国际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在国家问题上,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叫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国体,即国家的阶级实质。政体指国家形式,苏联的苏维埃、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按民主集中制组成,属于巴黎公社议(会)行(政)合一型政府,不同于西方的三权鼎立。国家结构,苏联是联邦制,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党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协议,曾有几人参加政府,不久后破裂,苏联便长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中国则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辩证统一起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强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绝不搞西方的两院制、分权制衡、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无论苏联或中国,都坚持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变按资分配为按劳分配,变生产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发展,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其经济改造和建设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连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绝不像有些人攻击的那样是什么暴力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环境下形成了过于单一、集中的体制和机制,它们在发挥积极的历史作用后,其弊端也随着条件的变化日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同时,对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具有时代精神和本国特色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最早的改革。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中国也可以雇工,开私营工厂等,他说“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国际共运史中的新探索。以上这些改革,都有运用市场机制、利用资本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内涵。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主体与资本主义成分的关系,则是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在最终目的问题上,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苏联1936年宣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后不久,斯大林就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1961年宣称“二十年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认为一国可以建成共产主义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中国1958年也刮过“共产”风。正反面经验表明,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开始革命比较容易,但往往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足。过渡时期的终点何在?是消灭剥削的“小”过渡,是实现“无阶级”的“中”过渡,还是到达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大”过渡,各国看法不同,也缺乏经验。新社会怎样划分阶段?列宁继马克思从共产主义社会分出第一阶段后,提出共产主义有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需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现存的社会主义各国条件不同,对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任务的表述各异。重要的是应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前进的方向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就其本质属性来说不存在“无确切含义”和“谁也说不清”的问题;但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现程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单一模式”论和机械照搬的做法是错误的。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既不能“一蹴而就”,也绝非“遥不可及”。在纠正了急于过渡等“左”的错误后,处于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今天,必须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把一切为了共产主义与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有关基本原理及其在后来实践中的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到,毛泽东1959年底到1960年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这一论断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来面貌及其历史和现实是比较符合的。我们这本教科书把科学社会主义概括为两个“阐明”、一个“预测”,就是以这些论述为基础的。

 

五、用好书,上好课

 

在高中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课,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也面临不少困难。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耳濡目染,不能不使高中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疑虑、困惑甚至混乱。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受命于特殊时期,担负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凝聚人心,教育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作。这个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我想向教师提两条建议。

 

一是认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使用好教科书。

 

恩格斯有句常被引用的话:“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我们教《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教师,自然要下功夫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门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革命的科学”,要求我们兼有革命的和科学的两种品格。当前首先要对教科书全面熟悉,融会贯通,不仅应把握各个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和它们之间的分工与衔接,还要了解教科书的总体结构、逻辑发展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所有这些,上课前应做好准备,通盘考虑,全面规划。临时应付,仓促上阵,教完这个专题还不知道下个专题怎么讲,显然是不行的。课堂教学应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作深入浅出、具体生动的讲解。不要偏离重点,主次不分;更不能随风媚俗,自加“花絮”,任意发挥,甚至另搞一套。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欢迎向我们编写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以便修改和完善。教科书出版后的中央新的有关精神,特别是十七大召开后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时地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灌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准备一桶水。除了熟悉教科书,教师还得读几本观点比较正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或专题讲座一类的参考书。最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是经党中央审定的,同我们这门课的有关专题联系密切,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当然不可把大学教材搬到高中来。至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经典著作,更是必读书。这方面要有长远打算,务必练好基本功。

 

二是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上好这门新课。

 

我们这门选修课政治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进步要求比较迫切的学生,对它的兴趣可能大些。也会有些学生见理论就“头痛”,见政治就“想躲”。教师的任务是正面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在今日的世界和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是谁也摆脱不了的,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解决“三信”(信仰、信任、信心)问题,进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它会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要摸清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爱好,紧密结合他们熟悉的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事例,摆事实,讲道理,理论就不再深奥、枯燥,而变成平凡的真理,让他们喜闻乐见,入脑入心了。最近我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方永刚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永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理论联系实际、通俗生动和充满激情的讲课,的确值得我们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建议大家找录像看看。

 

我们常说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这当然对。但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切的还有: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自己弄懂弄通,才能对学生讲懂讲通;自己真信真服,才能使学生理解信服;教师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受到感动;教师走在最前头,学生才能跟着行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荣幸。一个真正的人,心是红的,血是热的。我们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全部心血,引导学生永葆赤子之心,成为栋梁之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正在指引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必将鼓舞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