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生死恋:诺奖得主不是人工培养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04:01

肖一禾:诺奖得主不是人工培养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1-04-15 07:07 作者:肖一禾 

  清华大学全面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目的是通过二十年的努力,为中国培养出“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凤凰网资讯年04月15日)。2011

 

  当然,目前这还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第一,“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单单选择在2011年4月14日14时举行,就是“‘试一试’,取自谐音。”这说明,主事者底气不足;第二,声言“二十年以后,如果这里的学生没有出息,‘那我们就是对历史有罪,对不起祖宗。’”的,也仅仅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而不是该校当家人——这进一步表明了这个计划的不可预测性。

 

  清华大学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不可预测性,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所中国知名大学存在了100年,对中国和世界的科学文化事业不能说没有贡献,但总体而言成就不大。因此,清华大学有点着急,想打翻身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可理解的是,清华大学的当家人都是些属于专家、学者之流的人物,难道他们真的相信,“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能够人工培养出来吗?

 

  中国有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个个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不是人工栽培的“花朵”。比如,相当多的诺奖得主在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都大感吃惊,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他们从事研究工作主观上根本不是为了得奖,只是为了搞明白一个问题。说得庄严一点,就是为了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的人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可以自由驰骋,几乎不受任何约束,他们想干啥就干啥。有时,为了求证一个数据,可连续数天呆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有时,为了寻找一个证据,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去观测……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撰写多少篇论文,也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在思想上与什么什么保持一致,如此等等的条件,在眼下的中国都很难获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这样做的人,几乎都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呢,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首先就是要为“五斗米折腰”。不说日常生活,但说研究。如果单单凭借自己的个人工资,他们建立不起个人实验室(实验必定受到限制);如果单单凭借个人工资,他们肯定不能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研究必定受到限制)。而且,所有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在规定的国家顶级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否则升不了级,也长不了工资。如果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员,他们所撰写的论文还必须完全符合规定了的思想观点,否则,不仅论文无从发表,甚而惹来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清华大学全面启动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即,被选拔进入该计划的人员可以享受与一般研究人员有别的特殊待遇,比如,可以公开在国内外发表与自己研究工作有关的任何言论,而不顾及其政治后果;可以自由获取任何与自己研究工作有关的资料而不必受审查;可以自由到所必需的地方去获取研究数据而没有经济困难……一句话,他们还只是生活在一个金色鸟笼子里的小鸟,不是翱翔在广阔天空的“自由之神”。

 

  中国的国情不允许“自由之神”在天空翱翔。于是,命中注定,“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的被培养者,也就只能首先做个乖乖崽,然而,循规蹈矩地去“研究”其所感兴趣的问题。

 

  至于说,“二十年以后”,这里的学生是否“有出息”,那就要靠上帝保佑了。有人说,假如把一只小鸡娃子放到电脑键盘上去,假以时日,说不定有天也会“写”出一本《红楼梦》来呢。但是,无数事实表明,伟大的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是根本不能“人工繁殖”出来的。这样的人才必定是“自由之神”的产儿,其决定的因素,起码有两条:思想独立,言论自由。

 

  祝愿清华启动的“学堂计划”既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