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殇之山河破碎吧:"安徽汇德"制造流拍迷局 央视关注---新华网安徽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0:02
时隔一年,“流拍迷局”重演主角“安徽历藏”变成“安徽汇德”

     安徽商报与央视联合展开调查

   2009年12月28日起,商报连续推出重磅报道,讲述省内众多古玩藏友在安徽省历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历藏”)遭遇的“流拍迷局”。一年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去年,安徽历藏原址悄然出现一家名为“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单位。最近,安徽汇德组织上百位藏友,于1月9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但拍卖会却成了一场闹剧:买家少得可怜,大量藏品流拍。种种迹象,与2009年安徽历藏制造的“流拍迷局”如出一辙。这次拍卖会究竟藏有什么玄机?“安徽历藏”与“安徽汇德”到底是什么关系?近日,商报与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联合展开调查。

    【蹊跷】

    古玩拍卖会变成“朗读会”?

    1月9日,一场让全国各地一百多名藏友期盼的“2011年上海站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酒店举行。这次拍卖会的承办方为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汇德”),主办方是上海本地的久鼎拍卖有限公司,为期两天。藏友们都与安徽汇德签订了委托合同,并缴纳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的服务费用。

    第一天的玉器瓷器专场看似风平浪静,但已经让不少藏友感到蹊跷,因为会场不仅不如他们想象的规模宏大,而且冷冷清清,很多藏品没有拍出去。“拍卖刚开始的时候,上面的拍卖师就拿着厚厚的画册,一页一页地翻,给你读。一天下来,就听他读书了!”藏友刘先生说,虽然拍卖师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人举牌,但自己压根没有看到有藏品被成功拍出。

    这一说法得到现场众多藏友的证实。他们都表示,这场拍卖会自始至终“没有一件藏品拍卖出去”。

    在第二天的字画杂项专场拍卖会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终于让藏友们坐不住了。

    寥寥无几的买家疑似“托儿”

    第二天上午,一些藏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现场很冷清,我们有了空闲,互相交流一下,结果发现我们全是卖家,根本问不到谁是买家!”众多藏友为了搞清楚买家的数量,主动在会场喊话,组织卖家集中站到会场的一侧。

    “这么一喊,结果呼呼啦啦全站过来了,只有几个人拿着牌子在原地。”刘先生回忆,“那些举牌子的,有的是汇德公司自己的人,还有几个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藏友们顿时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怒不可遏。举牌子的那几个人看情况不对,纷纷逃离现场。“我们抓到两个,就问他们是不是买家。他们说不是,是公司花钱雇来的。 ”

    此后,一百多名藏友将汇德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团团围住,顿时,会场比拍卖时“热闹”许多。一些藏友在拍卖会会牌上写下“骗子”、“还我血汗钱”等字样泄愤。此后,上海警方赶到现场,才将局面控制。

    宝贝流拍,服务费打水漂了

    在上海警方协调下,上海拍卖会现场的数十位藏友乘坐大巴,集体来到合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安徽汇德讨说法、要退款。

    为节省费用,三四十位藏友住进了合肥市高新区一家大型浴场内,并选出几位代表与安徽汇德谈判。 1月14日,商报与央视《经济半小时》联动,对众多藏友进行了采访。

    经调查,藏友们的遭遇如出一辙:先是接到安徽汇德业务员的电话,而后是对方对藏品的高估价。被说动心后,藏友们委托安徽汇德在全国巡展、拍卖。签订合同时,藏友须缴纳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这些服务费与藏品拍卖成功与否并不挂钩。也就是说,根据合同,即使流拍,服务费也没有约定会退还。 “我们就是听信他们的话才签了合同。如果拍卖会好好举办,即使流拍,我们也没话说。但事实是,一件藏品都没拍出去,都是托儿,这不是诚心欺诈我们吗? ”一位藏友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虽然安徽汇德没有透露这次拍卖会涉及服务费的总额,但根据画册上的展示,藏品数量至少超过一千件。

    【遭遇】

    香港藏友:不让我去现场,理由是“占地方”

    香港的黄先生是一位狂热的收藏爱好者,平时喜欢将自己的藏品拍成图片发到网上,与全国各地的藏友交流。去年6月,他发到网上的一件铜炉照片引起安徽汇德的注意。工作人员打电话称,黄先生的藏品看起来很有意思,可以找专家帮他鉴定。由于对方态度诚恳,且自称是一家具有古玩交流功能的企业,黄先生不远千里,带着铜炉赶到合肥,请求安徽汇德帮忙鉴定。

    “我来了以后,他们就找了一位古董专家给我看。他说是个‘宝贝’,还说保存得很好……”最终,这只铜炉被鉴定为“大明宣德年制宣德炉”。这位专家还对铜炉进行了估价。“他说至少可以值一两百万,如果去拍卖,拍出上千万也说不定。 ”这番话让黄先生大为激动。之后,安徽汇德公司建议黄先生委托该公司进行拍卖,“刚开始说要收2万元委托服务费,后来还价到5000元。 ”

    拍卖会前,安徽汇德寄给黄先生一本拍卖会的展示图册,但并不希望黄先生亲临拍卖会现场。“他们说,到时候买家太多了,我们卖家最好不要去,占地方。”黄先生当时就犯嘀咕,难道拍卖会还怕人气旺?最终,他执意来到现场,结果却兜头被泼一盆凉水。

    打工姐妹:一幅十字绣竟估价26万元

    河北女孩李丽并不宽裕,打工之余,她和妹妹手工制作了一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去年,姐妹俩想出售自己的作品,于是就拍成图片挂在网上。安徽汇德很快与她进行了电话联系,而且不厌其烦,“天天来电话,有时一天好几个。”对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李丽能够带着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拍卖会。

    在安徽汇德的多次邀请下,李丽和妹妹乘火车来到合肥。到了该公司后,工作人员带她们参观了很多藏友的委托藏品,展示公司实力。此后,工作人员对这幅十字绣赞不绝口,称肯定能卖大价钱。“后来他们经理就说,要参加拍卖不能估太低,否则即使是好东西人家也看不上。最终,拍卖起价定到26.8万元……”姐妹俩的遭遇与众多藏友一样,赶到上海后,她们失望了。

    【回应】

    上海久鼎(主办方):举牌的只有那么一两个

    由于安徽汇德并没有拍卖资质,这次拍卖会是委托上海久鼎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对上海久鼎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浩呼进行了采访。

    陆浩呼称,去年11月,安徽汇德找到他们,委托他们办一场拍卖会。“他们说在上海、广州都搞过,而且很成功……我们之间只是委托关系。 ”安徽汇德借用了上海久鼎的拍卖资质,合同委托金额是6万元。而让陆浩呼想不到的是,这场名义上是他们主办的拍卖会竟如此窘迫。虽然现场有应拍的,但“只有一两个举牌子的”。

    安徽汇德(委托方):拍卖成功率不方便透露

    众多藏友齐聚合肥,使安徽汇德公司几乎中断营业。 1月14日,该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赵天宝接受了记者采访,对于藏友们认为他们“拍卖诈骗”的说法,他予以否认。

    赵天宝说,1月9日的拍卖会很顺利,但到了10日,情势急转直下。 “一去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一些人拿着传单在门口,我还以为是旁边开会呢……大约十分钟后,突然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冲进来,拍卖会被强行中断了…….我们的工作人员都被吓坏了! ”赵天宝说,这群人对工作人员“推推拉拉”,他们只好报了警。虽然后来警方控制了现场,但拍卖会也维持不下去了。

    这群“不明身份的人”是不是当天的藏友?他们冲进会场又有什么目的?赵天宝表示不太清楚,有待警方调查。

    根据藏友们的说法,由于这场拍卖会一件藏品都没有拍出去,才引起他们的不满。赵天宝表示,他不否认拍卖会有流拍现象,谁也不能保证藏品都能拍出去;但他同时否认一件都没拍出去的说法,“还是有藏品被买走的”。但涉及客户隐私,该公司不愿透露拍出的藏品信息。在公司网站上,安徽汇德也对此事进行正式回应。(李进、马翔宇)

     办公地址一模一样,电话QQ分毫不差,两家公司究竟什么关系?

    汇德收购了历藏 “继承”了伎俩  

    2009年底,商报连续4天以集中版面报道了安徽历藏骗取藏友服务费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藏友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然而一年多后,类似事情再次集中上演。只不过,这次事件的主角换成了安徽汇德。

    商报与央视联合调查发现,安徽汇德与安徽历藏不仅经营业务一样,连办公地址、业务QQ等信息都一样。最终,安徽汇德负责人自己揭开迷局:安徽汇德与原安徽历藏是收购关系,后者的债权债务已全部转让给他们。

    【对比】

    安徽汇德、安徽历藏咋看咋像

    ●地点同在一栋写字楼

    在安徽历藏的网站上,记者查阅到公司地址在合肥市濉溪路278号财富广场二期A栋1~4层。而安徽汇德公司网站上,显示的办公地址完全一样。内部装饰上,整体的办公格局和展示区布置也没有太大区别。

    ●信息电话、QQ分毫不差

    对比安徽历藏与安徽汇德的公司网站,两家公司的办公电话是一样的,甚至连他们的咨询QQ也是同一个。

    ●业务虽不一样也算同行

    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介绍是:一家专门从事收藏艺术品交易、艺术品投资顾问及现代工艺品展览销售的综合性文化类企业。同时经营销售珠宝玉器、高端商务礼品、各类专题纪念品、人民币及各国钱币收藏品,公司营业面积近5000平米。

    而在安徽历藏的营业执照上显示,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交流活动策划、影视策划、项目投资策划、国内广告设计等。

    ●专家聘请的是同一批教授

    “郑呼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鉴定专家,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鉴定专家,北京东方博古大厦首席鉴定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至今在国家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这些文字是安徽历藏网站的“特聘教授”一栏中,对一位名叫郑呼和的专家的介绍。一年过去了,郑呼和又成了安徽汇德的特聘教授。安徽汇德的网站对郑呼和的介绍变成了“内蒙古科尔沁博物馆民族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

    与之类似,两家公司的特聘教授中,有一二十位都是相同的。

    ●营销“电话轰炸”如出一辙

    2009年底,记者调查安徽历藏的“流拍迷局”时发现,该公司的操作模式是:业务员给藏友打电话,声称某个藏品很好,可以拍得高价钱;藏友心动后,双方签订拍卖服务合同,安徽历藏对藏品估价很高,随之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金额几千元至数万元,甚至更高;安徽历藏承诺将藏品包装后,在全国各地展览、拍卖;在参加某场拍卖会后,藏友们却被告知藏品流拍了;质疑上当受骗后,藏友要求退费,但基本都遭到拒绝。

    日前,记者调查安徽汇德的“流拍迷局”后,发现其操作流程和模式与安徽历藏如出一辙。

    ●口径流拍正常,退钱别想

    面对流拍的结果,藏友们都要求退还服务费。可以说,服务费是两家公司面对的相同焦点问题。对于流拍,安徽历藏和安徽汇德连回应都是一样的。

    安徽历藏的负责人称,在拍卖前,公司会对客户的藏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图录制作、到各地参展、与客户沟通等,这些都需要费用。而对于拍卖结果,和房地产等其他行业一样,流拍是正常的。

    面对服务费的质疑,安徽汇德的负责人赵天宝称,服务费用是公司为藏友提供一系列拍卖服务的市场应得,包括制作画册、策划拍卖会、联系买家等一系列服务。他还打了个比方:就像去餐厅吃饭,餐厅的服务很好,但菜并不一定合你胃口,有的菜很好吃,但不见得服务到位。言外之意,拍卖服务与拍卖结果是两码事。赵天宝说,希望藏友们能够理性面对这个问题,退款的要求无法满足。如果有必要,藏友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自曝】

    前世与今生,收购与被收购

    对于两家公司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很多藏友干脆认为:“安徽汇德就是改个名字,跟原来的安徽历藏是一家公司,因为被媒体曝光,所以改名了! ”

    但记者采访得知,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并非同一人。安徽汇德法人代表赵天宝称,之前的历藏公司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与历藏是收购关系,“历藏的债权债务现在都转到我们这了。 ”

    尽管如此,赵天宝并不认同他们“其实是一家”的说法。提到2009年商报记者暗访一事,赵天宝很果断地打断,“那是历藏,不是我们。 ”

    安徽汇德压根没有拍卖资质

    在上海的拍卖会现场,虽然承办方是安徽汇德,但主办方却是上海久鼎。上海久鼎负责人称,是安徽汇德主动找到他们,委托其举办拍卖会,因为安徽汇德自己根本没有拍卖资质。这一说法得到赵天宝的认可,该公司的确没有拍卖资质。但记者采访时得知,很多藏友根本不知道这一事实,“许多业务员都说交给他们拍卖,谁会知道他们只是个中介呢!”赵天宝称,汇德作为服务公司,就是给客户提供藏品巡展、咨询、交流。拍卖会后来也如期进行,没有资质并不影响拍卖的程序。(李进、马翔宇)

    多方呼吁权威部门介入严查

    央视将继续跟进报道,全国范围内调查

    在调查本次事件来龙去脉的同时,商报连线了与本次事件相关的当事人、记者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各界人士谈及对此类事件的看法时虽各有角度和立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见:这并非是简单的合同纠纷,请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站出来调查,给鉴定资质相对空白的收藏界一个有力合理的保护罩。

    央视记者

    相关部门应当站出来

    1月22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查,推出了安徽汇德调查的第一期节目。昨日下午,记者连线栏目记者张子贤。他在讲述此次调查的整体过程时,表达了“不要总指望藏友擦亮眼睛,请有关部门站出来”的观点。据了解,该栏目还将继续在全国各地调查类似公司的状况。

    往返四地调查一个多星期

    今年1月11日,上海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次拍卖会闹剧,略带荒唐的藏友遭遇引起张子贤的注意。此后他在网上进一步查阅相关事件的报道,在看到商报2009年12月的“安徽历藏”事件调查后,除了觉得商报暗访结果很有趣外,感受更深的是安徽汇德的这次流拍事件其中“故事”颇多,且具有代表意义。经过栏目组商讨,他们将这次事件作为一个大选题予以调查。张子贤与同事张硕兵分两路:张硕前往上海调查此次拍卖会的事件本末,而张子贤则要前往南京与合肥调查采访藏友的遭遇以及安徽汇德方面的详细信息。

    在两次来肥的调查中,他的感觉十分震撼。 “这么多藏友和藏品,把服务费换算一下实在太惊人了! ”在采访了多个藏友后,他也顺利说服了安徽汇德总经理赵天宝面对镜头接受正面采访。 “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当问到实质性问题的时候,对方总是拒绝回答或者是刻意回避。”张子贤认为,汇德的态度有推诿的成分,而且对藏友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查,节目于22日推出,得到众多藏友的支持。

    《经济半小时》会继续跟进报道

    通过调查,张子贤感受最深的就是,相关部门应当有所作为。包括之前商报的“安徽历藏”调查都提到,很多藏友在报警时都被告知这是“民事纠纷”,而非“经济诈骗”,因此藏友只能通过程序繁琐的诉讼。张子贤说,通过栏目这次采访各类专家的意见来看,安徽汇德的现象绝非正常,两地相关部门有责任站出来彻查此事,给藏友和社会一个交代。 “以前咱们报道总是说让藏友擦亮眼睛,这话没错,但是相关部门站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下一步能有所反应。 ”

    这次报道后,《经济半小时》栏目会继续跟进报道。“不仅是安徽,在四川、广东都有类似性质的公司,我们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 ”

    现在的受害者

    希望部门介入期待有个好结果

    资立峰的老家在云南,可到了年关,却一直没有回家。他说,现在几乎身无分文,因为打工辛苦挣的钱“都被安徽汇德骗去了”。

    资立峰是个厨师,他自称每个月只能挣一两千块钱。不过,资立峰还有一门手艺,就是十字绣,“我的手艺还不错,别人看过我的刺绣都说东西很好”。于是,闲暇时,资立峰喜欢将自己绣的作品拍成照片发到网上。 2010年11月份,安徽汇德的业务员拨通了资立峰的电话,“说看中了我的一幅三米多长的作品”。不久,资立峰带着作品来到安徽汇德,“他们鉴定后说我的作品能拍30万元”。于是,双方签订了拍卖服务合同,资立峰交了五千元服务费。

    今年1月10日,资立峰特意请假去了上海参加拍卖会,他惊讶地看到,“拍卖会跟搞着玩似的,几秒钟就拍一样东西,贵的东西一样都没有拍出去”。失望之余,资立峰来到安徽汇德,“他们说不退钱”。几经折腾,资立峰已经精疲力尽。他希望,“政府能够早点介入这件事情,把钱退给我们,这都是我们辛苦挣来的钱啊。 ”

    河南的陈先生是另一位与安徽汇德签订了拍卖服务合同的藏友。

    陈先生说,他喜爱收藏邮票,有两张邮票被安徽汇德相中了。“两张邮票都是民国时期的,其中一张是错版的,是我花钱买来的。 ”2010年7月份,陈先生在合肥与安徽汇德签了合同,“他们说我的两张邮票都特别值钱,一张估计值60万-120万,那张错版的值80万-160万”。最终,陈先生交了28000元的服务费。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拍卖会后,陈先生异常失望,“根本就是一个骗局,连一个真正的买主都没有见到,是他们雇了一些小孩去骗我们的。 ”陈先生说,为了能把两张邮票拍卖出去,他可以说是下了本钱,“我在老家做食品批发生意的,为了去参加拍卖会,我连生意都停掉了。 ”

    现如今,陈先生还和全国各地的众多藏友保持着联系。“钱都没有退,我们还在眼巴巴地等着呢,希望能有个好结果。 ”

    当年受害者

    应该加强管理让骗子无处藏身

    1月23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刘老先生的电话。时隔一年多,老人对当年与安徽历藏打交道的经过仍然历历在目。

    “我到现在还记得,安徽历藏的业务员跟我说,那对瓷瓶可以值一两百万的。”只是,这个发财梦做了几天就破灭了。老人说,听到专家对瓷瓶的鉴定结果,他们对安徽历藏是又气又恨,“明明不值这么多钱,却偏偏要一个高价,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吗? ”刘老觉得,安徽历藏的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在诈骗”。

    老人说,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上次的噩梦后,他们对文物收藏和鉴定的态度变得非常谨慎了。 “我们现在小心多了,一般不会去碰这种事情了,即使听说有文物鉴定的活动,我们也不会去参加。 ”

    听说安徽汇德继续做着同样的事情,刘老气愤不已,“这样的公司怎么能够存在呢? ”对于文物收藏与鉴定市场的混乱局面,刘老觉得,“政府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法律应该进一步完善,让这些骗子无处行骗”。

    律师说法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民事角度上已构成欺诈

    邱宝昌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安徽汇德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承办这种拍卖会,因为其不是拍卖资质的公司,只是一家普通的文化公司。如果这种委托方式是合理的,那么任何人都能够拍卖,《拍卖法》将流于形式。 “与其说是承办,不如说是拍卖公司与承办人恶意串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 ”

    此次拍卖品共有2600多件,但拍卖期只有两天。邱宝昌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拍品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拍出。醉翁之意不在拍,前期已经把委托人的钱赚到了,这明显是一种虚构事实,使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从民事角度上,这构成对委托人的欺诈;如果有更严重的情况,比如以签订委托拍卖协议为名、行骗取钱财之实,则构成合同诈骗,相关责任人须负刑事责任。

    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柳丰收:若涉嫌犯罪应立案侦查    如果本案中的公司涉嫌犯罪的话,可能构成的罪名是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如果本案中公司的行为达到合同诈骗的四个要件,则可能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应该予以立案侦查。( 揭破安徽历藏鉴宝玄机 擦亮众多藏友眼

    2009年12月的最后几天,商报用两个版的篇幅,深度报道安徽历藏的“鉴宝迷局”。对多位藏友进行了面对面采访、精心设计暗访内容、请业界专家进行深度剖析……揭露了安徽历藏鉴宝面纱之下的种种“玄机”。最终,这一系列报道赢得广大读者和来自全国古玩藏友的关注与肯定,获得当年的安徽新闻奖。一年之后,同样的事件让记者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回顾事件与报道事件虽性质不同,但两下纵观,总能品出一番别样的味道。

    市民打来求助电话

    2009年11月7日16时30分,合肥的市民刘女士拨打了安徽商报热线电话。事后,在采访中,刘女士不止一次地重复说,没想到这个电话会这么灵验。因为,打电话之前,刘女士和家人已经在惊喜、彷徨、失望、惊恐的复杂情绪中煎熬了10天。

    刘女士在热线电话中说,“我父母家有个瓷器,因为不知道真假,上周拿到位于财富广场的安徽省历藏文化交流中心鉴定,被告知是件真东西,价值300万到500万,若委托这家公司拍卖则能拍到200万。 ”对于两位退休老人而言,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于是,刘女士的父母喜出望外,和对方签了委托合同并交了两万元服务费。

    事后,刘家子女在网上查询得知,安徽历藏的名誉并不好,“好多人投诉,说这家公司把假东西说成真的,然后骗取服务费”。顿时,一家人炸开了锅,“这些钱都是老人的养老钱,难道真的被骗了吗? ”

    基于这种担忧,刘女士和家人希望商报记者介入调查此事,“希望你们尽快曝光这件事情,给其他市民一个警示”。历藏为何高估藏品?

    一个线索能否成稿,记者调查的深入与否、证据链是否确凿、逻辑思维是不是缜密,无不是重要的因素。记者做调查是个去伪存真、获取扎实证据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要曝光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和黑暗。

    接到了刘女士投诉后,商报记者高度重视,立即着手调查此事。不过,面对收藏和考古这类知识专业的题材,记者是个门外汉。

    我们决定求助收藏和鉴定方面的专家。经过联系,我们得到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又名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的支持。 11月12日下午,记者带领刘老先生和家人来到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当刘老先生和老伴小心翼翼地将一对瓷瓶展现在桌子上时,不由地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等待着专家的鉴定结果。站长周京京拿起瓷瓶,经过仔细鉴定后判断,刘家的这对瓷瓶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仿品,“绝对的价格不好说,但也就在几千块钱,最多上万元”。

    听到专家的鉴定结论,刘家人失望到极点。在短暂的情绪共鸣后,记者的脑海中迅速闪现出一个疑问:安徽历藏为何要高估这对瓷瓶?

    涉嫌套取高额服务费

    由于刘家的遭遇还处于开始阶段,显然无法回答记者心中的疑问。因此,更多的外围求证工作需要继续深入。如何获取更多外围信息?互联网无疑是非常便捷的一种渠道。

    此后一段时间,记者几经查询,发现网络上对安徽历藏的投诉有不少,并且不少藏友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最终,记者顺利联系到了湖北、重庆、甘肃等地的众多藏友。这些藏友的经历如出一辙:安徽历藏的业务员设法联系到藏友→声称藏品价值几十万、数百万→藏友与安徽历藏签订拍卖服务合同,并交纳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费用→最终藏品都先后流拍。获取一系列外围证据后,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安徽历藏存在涉嫌高估藏品、套取高额服务费。

    地摊货揭破迷局

    怎样才能证实藏友的说法,记者决定暗访。

    进入安徽历藏暗访前,记者先来到合肥城隍庙古玩市场。相信合肥人都知道,这里的“地摊货”大都为赝品。不用专家,不用业内人士,光看价格便知真假。记者花了40元买了一只青色瓷质的花口碗,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好请求安徽历藏的客座专家给“断断”。

    在鉴宝前,记者特意向一位客户经理提出,如果这碗明眼一看是假的,那就甭鉴定了,浪费钱。但是那位经理言之凿凿,这绝不是赝品,还拿来他所说的“赝品”实物与之比较,指出种种差别。最终,专家熊先玉果然作出几乎同样的判断:明代的东西,价格在10万元左右。

    记者拿着专家给出的条子,“喜出望外”。因为真的有一种极端的可能,这碗也许真的值10万,小摊贩万一当赝品卖了呢?但是这个“美梦”很快被地摊老板无情地击碎,原来这是他们从景德镇弄来的批量生产的仿旧货。此后,该碗成为同事们争抢的“史上最贵烟灰缸”。

    历藏解释头头是道

    商报第一波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很多读者、藏友向商报致电,有的讲述同样的遭遇,有的质疑安徽历藏“用心不良”。虽然“专家也会看走眼”是事实,但更多读者选择了相信常识。众多藏友的遭遇和暗访产生的极端反差让读者为之惊叹于愤怒。

    此后,安徽历藏有关负责人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关于藏品频繁流拍,历藏的解释是,古玩拍卖成交率不高属于正常现象,关于“成交的那些藏家”,该公司因涉及个人隐私不可透露,这与目前汇德的解释几乎相同。关于服务费,历藏认为,这是他们提供拍卖服务应得报酬,与拍卖结果无关,一切都按合同办事;关于最为荒唐的专家评估,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现代科技的“仿术很高”造成的。

    面对记者,历藏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几乎“滴水不漏”,而且头头是道。但站在客观的角度,如果历藏的回应都是真实的,那么构成这“真实”的每个要素几乎都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根据常识,并不难判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记者将历藏的回应也进行了大幅报道,我们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常识判断。

    退款为何不想报道

    在商报报道刊出后,安徽历藏也感觉“压力倍增”,众多藏友纷纷炮轰。在这种情况下,安徽历藏选择了“灭火”。

    合肥市的刘老先生是较早向商报反映该情况的藏友之一。他们家祖传的一对普通瓷瓶被叫价上百万元,经权威专家免费鉴定,瓷瓶至多价值万元。两万元的委托服务费在果不其然的流拍后打了水漂。报道出来后,历藏主动联系刘老,并将两万元服务费如数退还。但据刘老透露,历藏退还服务费前曾要求他签一个“保密协议”,那就是不能让媒体继续报道这个事。后来,据历藏方面的说法,如果媒体将退款的事情报道出来,那么其他藏友会纷纷上门“找麻烦”。

    如此矛盾的做法,用意可想而知。商报报道后,究竟有多少藏友去找历藏的“麻烦”不得而知,但是这家公司很快便在合肥销声匿迹了。

    提醒藏友擦亮眼睛

    报道连续推出三天后,社会各界纷纷提出,是该有关部门站出来的时候了。他们直指历藏有“合同诈骗”的嫌疑,希望公安机关能够调查。

    庐阳区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在对安徽历藏相关证照进行查验时,发现其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很广,包括工艺品出售等多项经营项目,却独独没有藏品鉴定一项。而安徽历藏却向藏友推荐专家,并收取签订费用。从现场检查情况看,安徽历藏明显存在超范围经营行为。工商执法人员最终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

    要整改那就整改吧,生意还是要照样做,大不了不做有偿藏品鉴定。报道到此已经无法再跟出实质性进展。商报记者只能请来业内专家,对合肥古玩界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醒广大藏友“擦亮眼睛”。

    事实证明,“擦亮眼睛”有时不仅仅是藏友们个人的事情。一年后,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遭遇,一百多名藏友的眼睛有待我们一起“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