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普智boss:安徽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31:06
桐城古文派﹍

   清代文坛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散 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为安徽桐城人,故名。

  该派主张师法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对八股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古文理论。创始人方苞继承明代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义”,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 “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采理,运用材料以及语言等。他要求作文“明于体要”、语言“雅洁”。刘大魁补充方氏理论,认为“义理、书 卷、经济”是文章的材料和内容,而“神、气、音节”是作家之“能事”。姚鼐又发展刘氏理论,提倡“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合一,并对各种文体提出“神、理、气 味、格、律、声、色”八点要求。他把作品的风格分为 “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该派的理论强调义理与辞章的统一,概括历代古文家在章法、用语上的不少成就特 别强调文章的一整套具体的形式技巧。该派的作品中 碑志、传状较多,艺术上以典雅、洁净、凝炼著称。名篇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绵历二百余年,它的兴衰史可分为三个阶队。第一阶段以方、刘、姚为代表。第二阶段,自姚鼐至曾国藩。第三 阶段从吴汝纶到“五四”前后。


    清乾隆年间,本县"不疏园"成为皖派朴学的发祥地和习研交流中心。"不疏 园"位于郑村西溪,是儒商汪梧凤住宅的一部分。园内有丰富的藏书,是文人、学 者读书、游息的好地方。皖派朴学奠基人江永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六、七年之久, 皖派朴学集大成者戴震和本县朴学家程瑶田、金榜、汪肇隆等都在这里拜他为师。 戴在入京前曾两馆"不疏园"。汪中,黄仲则等人亦常来此聚会,"诵习有诗书, 切磋有师友",对皖派术学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学者汪灼(汪梧凤之 子)所言:"先生(戴震)名成于徵聘,而学之成原于两馆余家"。程瑶田治经注 重实学,以实物证实史料,开始了史料同考古学相结合的新阶段。著有《通艺录》 26种,其中《果裸转语记》以演绎方法,从音义上推论出一系列相因的语转各记 词,于古今文字孳乳繁衍滋生之迹均彰示无遗,使人知语 言是一个系统,文字可缘类而求。它标志着训诂学进入一 个新阶段,同时也是联绵词研究科学化的开端。金榜精研 "三礼",著有《礼笺》10卷。


    本县皖派朴学家还有凌廷堪、汪菜、江有诰、程恩泽 等。凌廷堪精研经史,于六书、音律,中西历算及古今沿 革,无不深究。他指出,西方天文、算学,皆得之实测, 不可因汉儒未言而予排斥。著有《礼经释例》、《燕乐考 原》、《梅边竹笛谱》,汪菜继承戴震、程瑶田,深研经 学、算学,著有《十三经注疏》、《衡斋算学》等。江有 诰继承先辈,在音韵方面有重大发展,著有《音学十书》。 程恩泽、系凌廷堪的入室弟子,学力厚实,思想敏锐,他 把皖派朴学推广到西南地区,并把考据学同金石学结合起 来,提出"正究乃稗,稗究乃注,注究乃金石"(《程侍 序选集》卷七)的主张,促进了皖派朴学的发展。


    皖派朴学的发展到后期,因繁琐考据,唯汉是求,研 究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弊端日益显露。民国年间,经学大 师吴承仕继承皖派朴学的治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研究"三礼"和古文字学,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文 章,如《三礼名物》等。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治经之学(经学)有理、朴之另。朴学主张学问生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能训诂,以训诂能义理。新安了理学培养了徽州文化的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明末吸初,歙且潭渡人黄生则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穷研文字声义相应之奥;又撰《义府》,详细考论经、史、子、集,辩证(辨伪考证)精核,开清代徽派考据之先河。较黄生稍晚的婺源人江永,一生潜心著述与教学,常识渊博,尢?quot;三礼",有《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释言》、《深衣考误》等著作。同期的歙县人汪绂,虽学无承师,但声音以考据治经,与黄、江同为徵派朴学的早期学者。 《近思录集注》,《近思录》的注本,为朴学著作,清代江永撰。江永,婺源县江湾乡人,著名学者和教育家。 《礼书纲目》朴学著作,清代江永撰。 《群经补义》朴学著作,清代江永著。 《孟子字义疏证》朴学名著,清代大学者戴震撰。 《屈原赋注》《楚辞》汪释著作,是清代戴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成。 《通艺录》清代朴学大师程瑶田的著作汇编。

﹍﹎建安文学﹍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是汉献帝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一段时间。

  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成绩最为显著。不少作品从汉乐 府民歌中吸取营养,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之痛苦,要求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常以“建安风骨”加以推崇。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均有赞誉。主要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应、刘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