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爸爸 手机版:读书 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6:33

读书 (散文)

      初夏的清晨或许是我最喜欢的时候了。

     太阳很早就从树林间抬起头,从枝叶间窥探出来,有点象淘气的孩童。这时候天气并不热,反而有难能的清爽感觉。雀鸟的鸣叫婉转而悠扬,伴随清风以及在落在树叶上晃动的如碎金般的阳光,令自己恍惚而不知身在何处,仿佛全然沉醉在带点柔嫩清闲的如薄雾一样淡绿色光线里。

      我很久没有这样的心情来欣赏早晨了,特别是这样一边拿着本好书,一边坐在躺椅上悠闲地享受春茶的清香。小女稚嫩的声音不时打断我回想童年的思路,她的眼眸清澈明亮,常会想:过去母亲也这样看着我吧,也一样会想自己的童年吧?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捧本书,沏一杯清茶,无论窗外是片片飘雪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蝉音嘹亮的夏天。

      母亲经常出入图书馆,那时的我顽皮甚于同龄的男孩,但是进入图书馆的时候总是很崇敬,虽然过不了多久,我便躲迷藏一样在书架之间穿梭,看一本本书有的已经泛黄、残缺,有的簇新带着书本特有的气味,而我也会偶然间看见认识的字而欢呼雀跃,直到母亲轻声呼唤我的名字。

      图书馆迎面的空气有点潮湿,略带点霉味,但是都掩盖不了纸张的气息,我总觉得是一种香味,有种亲切的感觉。长大以后闻到油墨印出来线装本的时候,才知道油墨的气味是让人陶醉的。于是体会到书香门第中书香的字面含义了。

      对于看书,父母一直都非常支持。不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有小画书了,成年后偶尔闲话时听老姐说,那时看见我仿佛施舍般给她看我的小人书,很是嫉妒。这些都是后话了,如同文章的后记。等我记事,父亲也经常买小画书给我,他善良的愿望希望我能做科学家,于是我的画书便有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还有种牛痘的珍纳和很多的科学家。

      读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模糊了,不知道是哪本童话集-《格林童话选》还是《安徒生童话》,总之我爱上了小人鱼,至今还记得我看的那本蓝色封面的故事书上这样写——“在那蓝色的犹如矢车菊一样的大海深处,鱼儿就象我们陆地上的小鸟在天上飞一样,它们在海洋中的森林里飞来飞去,会停在某棵海树上……”当然我知道这一定会与原来的相差很多,这样多年下来,或许已经是我自己的想象了。然而我为善良的姑娘哭泣是每看一次都会有的,甚至伤心到不能吃饭。

      到小学三年纪的时候,母亲已经特地陪同我到图书室借书了,那时我读的第一本厚厚的书是《红岩》。至今还能记起书中的借书卡被取走后,图书室的阿姨对我说可以拿回家看时,书本在我手上有点沉的感觉。如获至宝的心情,兴奋的同时又让我觉得自己比同龄的孩子能干,那种自豪掩盖了我的自卑,也让我越发脱离了小伙伴,继而开始在书本中寻找自己的世界。

      如今我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有看多少书,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只是在海边偶拾贝壳而弄湿脚的孩子。不知道海的模样、不知道海的浩瀚,也不知道海的威力。唯一了解的就是如果我需要,一定能从这海中寻找到我需要的东西,如同童年总能在母亲怀抱中寻找到安慰。

      小女已经可以看画书了,我毫不吝惜买很多书,为了有一天女儿爱上这样的生活。母亲又一次扮演着引导她读书的角色。还不到三岁的她已经可以自言自语将大半个《白雪公主》复述出来。对此,我非常得意,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功劳,她的好习惯影响了两代人。

 

      这个早晨,小女在身边坐在小板凳上,她面前放着很多图书、画笔和纸张,母亲在我的对面,不时向女儿解释书上的画面。我很钦佩母亲的本领,同样的画面、同样的文字,我只能将故事按照文字的意思告诉女儿,然而母亲却不同,她能说出不同的故事。阳光从树叶间漏出,照在小女的发夹上反射出灿烂的光华,我不知道以后她是否会想起有一个初夏的清晨,母亲与外婆都在柔和的树荫下看书,她雀跃的样子和她身边的图书,但是我一定会让她知道读书永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为此我感谢我的母亲,谢谢你,妈妈!

 

布嘟宁宁    高维生

  一

  书是岁月的记事本,我们之所以写下文字,是对生命的热爱。读书对于写作者至关紧要。心灵是河流,书是河流上的船,你喜爱的作家就是灯塔,远远地发出呼唤。

  一个真正的作家是孤独的,在路上很少有伴侣。他不可能投机钻营,走进平庸的圈子,迎合别人的口味。他有高贵的品质,注视冷漠无情的时代,按自己的思想行动和说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得宠者和寂寞的艺术家。文学创作像储蓄一样地积累,坚持不懈地劳动,这样才能强大起来。好的作品是痛苦的产儿,不像昙花一现。时髦的作品,一时赢得成功,得到鲜花、金钱和赞美,但它不是永恒的,瞬间即逝。朴素女神的微笑,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和生命的代价。

  人到中年,面对现实,不像年轻人易冲动,不瞻前思后。走进书店,在眼花缭乱的书架上,一眼击中所寻找的书。不会随便地掏钱,买一本泡沫之类的书,花力气去读没灵魂的书。读书不是消遣,娱乐,而是精神的问答和情真的激动。

  二

  一个人,找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位师长、朋友。一本好书,决定人的命运。人们过多地依赖于电视、报纸对新书的炒作,很少注意心灵的需求。

  我常去的书店门面不大,它在一所高校的马路对面,透过窗子望到学校庄严的大门。我在书店里常常碰到学生们,他们手中拿着租借的书,大多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港台缠缠绵绵的言情小说。这些书的书脊和封面破损、陈旧,不知经过多少人翻看,耗掉多少宝贵的时间,赚回多少金钱。架子上摆的经典世界名著,几乎没人翻阅。他们拒绝崇高的作品,追求时尚、平庸的潮流。他们喜欢矫情的编造,远离伟大的作品。

  他们夹着新租的书走了,青春的身影,在门口一闪便消失。我想问他们,这样的书有何意义?难道年轻就可以挥霍、浪费生命吗?

  书店的老板和我的年龄相差不多,他身后的书架子上是一排排的书:《雪莱全集》、《纪伯伦全集》、《雨果文集》……还有一盒精装的《鲁迅全集》,盒子上印着鲁迅的肖像,先生深沉的眼睛在注视。很多年前,我上高中就学习了《孔乙己》。到了今天,人到中年,孔乙己鲜活的形象,未能在记忆中消逝。那色彩,那酒香味,那涨红的脸色……每一个细节,仍然新鲜。

  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对于浮华的、虚假的作品不会去碰。更愿读真实的,我们经过的痛苦,不是像创可贴似的东西能治愈的。

  阅读是艰难的,在找寻自己的精神的“父亲”。

  三

  一个人的心灵、经历、思索,决定一本书的形成。

  这是一些旧照片,像一首首诗,记录下梦一样的回忆和怀念。

  我倾听……

  那是神奇的土地,在那个大院我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这是人生美好的时光,留下了我纯真的欢乐、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我目睹了许多“悲欢离合”,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中,我一天天长大了。

  很多年后,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格外珍惜这一段美好的日子。

  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像是看到了青春的影子,不成熟的囿限。

  弹指间不觉地写了十几年。文学使生命的性质和意义有了不同。我努力地回避公式化的活着,文学让生命鲜亮,痴迷地向往明天。

  我手中的笔,抒写自己的事情。她使我抵抗了世俗的潮水,精神背景一天天扩大,我的心沉静了。

  在文学的大海,追逐一个个美丽的梦。我走进了野地,那是战士的故乡,离母亲的心最近……

  一个真正的作家,需要勇敢和倔强。尽可能地确定劳动者的态度,把执著的精神发扬光大。

  四

   雪覆盖了大地,几幢尖顶的木屋落满了雪。屋子的旁边有一条隐隐的、蜿蜒的河水,光裸的树木和山冈呈现了雪国的宁静……

  贺卡的画面淡雅,蕴藏无限的意义。贺卡送来了遥远的祝福,送来了朋友的挂念。岁末人的心思,静不下来,期待新年的钟声。

  今年的冬天是很少见的天气,连续几天的大雾弥漫,城市被浓雾包裹。接着一场大雪,一扫灰暗,一片洁白。雪后的空气干净、清冷,大院的篮球场铺着厚雪,我踩下第一个脚印,雪让我忘记了烦恼,回到了童年。

  书房和往日不同,有了雪后的安逸,我在重读《凡·高书信体自传》。这本书我几年前读过,那是四川美术出版社1995年的版本。印刷粗糙,我读了一遍后,书脊开胶像要散落。我有一种宿命的想法,这就是凡·高的命运吧?人们很少谈他的书信,大多谈的是他的画和欧文·斯通写的传纪小说。这样的书读着沉重,有泣血的感觉。2002年10月,我在一家书店又看到这本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插图本。随书带一套藏书票,装帧、策划十分精美。书中大量的插图是凡·高的作品,他的文字像他笔下的向日葵,没虚伪的矫情。凡·高对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我们难以达到的。凡·高说:“我以为一个人决不可以在艰难的时候求舒服。如果感到精疲力竭了,那是马上要过去的。要像农民收割庄稼那样致力于他的绘画,他才可以得到很多的东西。”

  我对凡·高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了他的大量的素描和油画:1887年的《自画像》、1887年的《树林和草丛》、1882年的《当铺门口》、1888年的《阿尔的吊桥》……很多的夜晚,我在聆听大师的话语,他在讲人生、艺术创作的执著和坚守。苦难一次次地敲打他,凡·高没有屈服,手中的画笔,尽可能地表现人类的情感。生命中有这样的夜晚,人是幸福的。《农田上空升起的太阳》的那轮黄太阳,照耀大地,那种灿烂和精神的光芒,不会被岁月的潮水淹没。1893年已经远去,凡·高却留下,有很多的人,还在被他的文字、绘画作品感动。

  一夜过后,清晨推开窗子,满眼银装素裹。贺卡伴冬雪悄然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