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执法谁普法实施方案:双峰网——感恩双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38:19

 

    我这个“宝古佬”1962年来双峰谋食,一晃就是47年了。

    开始住在一个老书院原是秀才们住的斋舍里。大门两边有一副楹联﹕两派交流, 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 更从何处仰高山。字里行间巧点地理, 活用典章, 透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老书院又与对面塔山上的文塔隔河相望, 朝夕相处,我仿佛也因此沾了一点文气。

    也许就是这点“文气”,使我工作的单位总离不开一个“文”字:文工团、文化馆、文化局、文联。我最初写的两个大型舞台剧本,《荒林河畔》是反映解放前夕双峰地下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梅龙山下》(与熊树德合作),是反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双峰名扬全国的水利红旗。在那革文化命的年代,我被放逐到一个叫梓门桥的农村“劳动改造”。纯朴、善良的梓门桥农民,怕我活重吃不饱,生产队每天额外补助我半斤米,还多次挡住要来揪斗我的文工团“造反派”,让我平平安安地渡过了那段峥嵘岁月。

    复出后我到文化馆当文学专干,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乡恋》,写的就是不要忘记农村、不要忘记农民。后来在文联写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蔡和森》,也是出生在双峰的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2007年荻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王憨山画传》,写的仍是双峰本土与我 “相慰相扶二十年”的花鸟画家王憨山。

    这都是双峰这片沃土,让我这个外乡人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尽管其中有梦想和梦魇、希望和伤心、恋爱和失恋、勇气与恐惧、牺牲与自私…… 最终还是双峰改造了我。当年的小伙,已有孙儿喊爷爷了。

    如今,双峰文塔早毀了,城西南新竖起一个抽象的城标,老书院变成了星级宾馆,原来仅一条长五里的豬肠子街,也变为三纵四橫的新城,比老城扩大了七八倍。我曾想,假如这里的文塔、老书院、观音阁、沿河的吊腳楼等等还在,一点也不比湘西凤凰逊色哟!

    我无意褒贬双峰的毁损与建树。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个人而言,则只有两个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