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图片唯美:青浦一中:基于预学习的自主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1:51:18
青浦一中:基于预学习的自主课堂时间:2011/4/8 13:56:43  作者:吴敏 官芹芳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51

周日晚上,青浦一中高中部的学生陆续返校。晚自习时,高一(6)班物理老师孙秀丽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预学单。根据明天要上的新课“功”的内容,孙秀丽在预学单中设计了6道题目,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解答这6道题,并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预学单上。

晚自习结束时,孙秀丽把预学单收上来。一一翻阅之后,她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正功”“负功”的概念上。让她惊喜的是,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了课本上并未提及的功的计算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天的物理课上,孙秀丽用PPT打出了她对预学单上6道题的解答,但她在第一行用红色大字提醒学生“内有陷阱,小心”,让学生找出她解答有误的地方。学生根据昨天的预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互相质疑,互相纠正,互相补充,逐步弄清了功的两个要素、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功的一般步骤等本课的基本内容。

针对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正功”“负功”的概念,孙秀丽播放了一段自己拍的视频:请学校两位体育教师,一位站在一楼,一位站在二楼阳台,下面的老师把实心球往上抛,上面的老师接住了,上面的老师往下丢实心球,下面的老师吓得转身跑掉了。然后她提问:为什么往上抛实心球,老师敢接,往下丢实心球,老师不敢接?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七八个同学相继回答之后,“正功”“负功”的概念一点点清晰。在此基础上,孙秀丽在黑板上板书“正功”“负功”概念的准确表述。在板书前,她提醒学生:“请大家做好笔记,这是书上没有的。”

难点解决之后,孙秀丽让学生分小组订正预学单中大面积出错的最后一道题,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帮助和检查本组同学的订正。

在最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孙秀丽特别请那位提出让她惊喜的问题的学生来说出自己的问题:“假如一个人向前推一个箱子,推动了一段距离之后,他又把这个箱子反向推动同样的距离,回到原点。那这个人对这个箱子到底有没有做功?”其他学生经过短暂思考之后,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做功了,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力分别做的功。孙秀丽用物理语言在黑板上板书“恒力做功”,并向学生指出,书上功的计算公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恒力做功。这是高一教材尚未涉及的。

铃声响起,孙秀丽宣布下课。话音刚落,好几个学生已经走上讲台,将她围住,提出自己新的问题,她则一一解答。

在青浦一中,像孙秀丽老师这样以预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少讲,学生多动的课堂教学,已经覆盖到了从预初到高三七个年级的所有班级、所有学科,形成了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新面貌。这一改变,源自于青浦一中2008年底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

坚定的课堂改革之路

青浦一中是一所建立于1999年的完全中学,它的发展与二期课改的推进恰好同步。学校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抓教师队伍,并且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任何教师在任何一节课都可以不打招呼地进入任何一个教室听课的“全开放课堂”,教师通过“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说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实现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带来了青浦一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然而,校长王学才从不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总有些担心。他常常去听课,发现大量讲授、大量训练依然是教学的基本形态,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师生都感受不到教和学的愉悦。可以说,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师生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怎样能够找到一条路,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充满愉悦、师生共同发展?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王学才脑际。

2008年,时任青浦一中教导处副主任郑丰仁从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归来,他兴奋地向大家描绘了他听课的情形和感受。“一所农村薄弱初中都能通过教学改革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高效,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改革。”王学才坚定了进行课堂改革的决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快,学校从全校160位教师中挑选出26位教师,组成了课改实验小组。但是如何开展实验?大家心里都没谱。为此,王学才首先带领实验小组的老师奔赴以“先学后教”而闻名的江苏洋思中学等,让大家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课堂。

考察回来以后,课改实验小组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理念逐渐有所转变,对如何改进课堂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大家心里终于稍稍有了点底。

接下来就是真刀实枪地在课堂上实施改革了。这个时候,王学才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了教龄不到5年、教学基础较薄弱、并且任教高三数学的黄深洵来进行课改实验。当时,黄深洵第一次教高三,班上的数学成绩一直处在全年级8个班的最后一位。对此,王学才有着自己的思考:困难教师本身就有改进课堂的需求,如果困难教师的课堂改革都能取得成功,其说服力不言而喻。

试点之初,王学才和郑丰仁差不多每天都要去听黄深洵上课,听完课后马上跟黄深洵交流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一个月之后,黄深洵初步掌握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她发现学生好像对学习数学有点兴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学期结束时,班上的数学成绩由原来与年级平均分相差11.15分缩小到了4.9分。又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和改进,黄深洵班级的数学高考成绩实现了大幅突破,排名全年级第4。

有了这样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典型之后,王学才向全校教师宣布:从2009年9月开始,课堂改革全面铺开,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改革,每位教师每两周必须参加一次分组讨论。实际上,2009年初,课改实验小组26位成员已经在各自的班级启动了课堂改革的探索,非实验小组教师每周要听3节实验小组的课,并撰写听课体会,在备课组内交流。这为课改的全面铺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经过近两年的全面实践和探索,青浦一中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明显变化,课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新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

青浦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能够全面开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环节:预学、讨论、展示、检测,让教师的具体操作有了抓手。

预学是新课堂的前提。教师设计预学单,引导学生先学先练,明确目标,带着问题进课堂。考试学科的预学在课前完成,非考试学科的预学在课堂上进行。

讨论是新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质疑的、教师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典型问题,让学生教学生、帮学生,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倾听—梳理—点拨—讲评”,实现针对性教学。

展示是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小组间的竞争、抢答、质疑、补充、争辩,是展示时常见的镜头,老师意想不到的思路、被学生难住的情况时有发生。

检测是新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预学是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检测环节则让学生解决问题后下课,同时,检测中又会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去思考。

这四个基本环节,其实质是摒弃以往的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为中心,基于预学单课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课堂成为了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改变课堂的关键是改变教师

现在,提到课改,每位老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当王学才宣布课改要全面铺开的时候,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每次的分组讨论会上,都会充斥“没办法”“不可能”的声音:“我平常讲那么多遍学生都难弄懂,学生自己怎么可能学得会?”“学生先学,那上新课不是一点神秘感都没有了吗?”“上课时间那么紧张,哪里有时间让学生预学?”……对此,王学才并不意外。他知道,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自身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否定,而这正是最难的。为了让课改尽快深入到每一堂课,王学才定下一条规矩:“现在暂时不谈问题,先做。”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王学才又定下规矩:“现在可以在讨论会上提出问题,但是提出问题以后,必须要谈自己为了解决问题尝试了怎样的办法和准备采取的新的对策。”为了让教师们对新课堂的基本环节有切身体会,他还以模拟学生课堂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研讨:研讨前,根据要讨论的主题制定一份预学单,下发给每一位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完成预学单;教师分组讨论,分享成功经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然后大组集中,展示交流。

可以说,很多教师是在几分无奈的情况下开始了改革的尝试。但是,当他们迈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之后,马上获得了回报。

政治教师李碧玉还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每堂课教师讲授“限时8分钟”,她必须放弃自己“能说会道”的特长。然而自己少开口了,学生就会开口吗?这天,课上要让学生自己来谈中日关系,正当她满心着急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讲”,便充满自信地谈了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个学生的表现,让她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开始相信学生,并放手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

体育教研组长鲍红艳原本认为体育课要进行预学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也要动脑筋去尝试了。结合以往大多数学生害怕长跑的教学经验,她想,能否让学生在心理上对长跑有个预学习准备,减轻他们的恐惧感?课上,她先向学生展示系列图片,让学生了解人在长跑中的身体反应情况,然后再组织学生长跑。结果让她觉得不可思议:以往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个学生跑不完全程,这次经过心理预学后,居然所有学生全都跑下来了。于是,她更大胆地尝试让学生进行课前的身体预学和技能预学。她事先把每节课要训练的主要技能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组员轮流负责设计下一节课相应的身体和技能的预热活动,选择适合的场地,并负责教会其他学生。几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令她刮目相看。

学生出人意料的表现让老师们课堂改革的信心大增,他们开始主动地思考和尝试更多的策略和方法。

袁芳芳任教初中科学,在小组活动中,她尝试了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不同分组方式,但无论怎样分组,课堂展示永远都是那么几个积极分子。为了让底部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和展示,她想到分层分组的方式:结合学生各个学科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根据6个学生一组,先划分成3个层次,形成2个智慧组、3个潜力组和3个加油组,然后给出不同层次组的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表现,可以马上晋升一层。在分层分组的激励下,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郭雪任教初中地理,她尝试情境预学、先做后学的学习方法,课前或课初带学生通过实地测绘校园篮球场来学习“比例尺”,通过在乒乓球上画经纬线的活动学习“经纬网地图”,通过自制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巩固“中国行政区划”,通过用橡皮泥制作中国地形立体模型来感受“中国地形”,深受学生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慢慢地,分组讨论会上谈问题的少了,谈方法的多了,大家越来越主动地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们的新点子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广,研究越来越深,课堂面貌逐渐发生变化——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悦课堂正在形成。

朝着理想课堂前行

青浦一中课堂改革的效果在学校逐渐显现的同时,也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在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暑期专题培训中,青浦一中副校长冷彩花作了题为“让教室成为‘学室’”的报告,介绍学校课堂改革的情况。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等,都对青浦一中的课堂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颠覆传统的、活的课堂。

对此,王学才说:“我们的课堂改革还处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课堂。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要带着更多、更高级的问题走出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怀疑精神的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这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其次,教学要相长。他常跟老师们说:“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在他眼里,虽然目前青浦一中的课堂跟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还未达到理想境界。

重要的是,青浦一中的教师们正在朝着这个理想迈进。现在随便找一位青浦一中的教师,问他一个问题:“如果回到原来的那种教学方式,你愿意吗?”老师们只会回答四个字——不可能了。学生不会答应,教师自己也不会答应。这也决定了他们必须面对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之后产生的各种新问题,不断去探索新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朝着理想课堂的路上,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