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主题的背景a4图片: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05:34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

【作者】 邢秀芳; 【导师】 朱德全; 【作者基本信息】 西南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10, 博士

【摘要】 课堂情绪管理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个体自我和谐和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和谐的手段与途径。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为克服传统课堂情绪管理中以“教师情绪为中心”的“他控”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将研究对象锁定于学生同伴,将研究目光投注于课堂情绪管理活动中的学生同伴间的情绪互动,旨在形成以学生同伴情绪互动为内核的“自调”式课堂情绪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课堂情绪管理目标上,将核心目标、基本目标和远景目标有机整合到课堂情绪管理中,充分体现了现实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情绪管理主体上,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情绪管理,而且关注学生群体间的人际情绪管理,充分体现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情绪管理过程上,关注学生的情绪期望,关注情绪感知和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三个环节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预设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统一;在课堂管理效果上,不仅重视积极情绪的强化,而且重视消极情绪的转化,充分体现了情绪主体、情绪要素和情绪资源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情绪管理评价上,运用了情绪记录卡、情绪观察法、情绪问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本研究以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的建构为核心,围绕课堂同伴情绪管理的必要性展开。在调查阶段,通过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来了解当前课堂情绪管理的现状,并从课堂情绪管理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因,指出了构建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的现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是在现代课堂管理理念指导下,以学生情绪为出发点,借助于课堂主阵地,通过情绪感知和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三个情绪互动环节,促进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课堂情绪管理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的生长历程,具有主体间性、多元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而确立基于同伴调节的情绪管理的精神实质。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根植于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七因素”和“九因素”情绪智力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其中,群体社会化互动理论奠定了研究取向,认为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而同伴群体则是这种学习形式得以开展的主要场所。“7因素”和“9要素”情绪智力理论则指出了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环节。在课堂这一情境中,学生个体、群体主要通过情绪感知和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三个环节来进行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情境学习理论则指出了个体、群体在基于同伴调节的情绪管理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参与情绪管理的个体、群体的身份是不断进行再生产的,个体、群体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则为个体课堂情绪的再调节提供了条件,从而保证了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开放性。在这一模式中,首先运用理想期望、可接受期望以及实际期望之间容忍区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情绪管理中的多相性,在不同阶段的容忍区域之间确立不同的期望目标,从而确立了课堂情绪管理目标;在课堂情绪管理过程方面,通过情绪感知和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三个环节来进行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从而明确了学生在基于同伴调节的情绪管理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确保了学习者能够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在课堂情绪管理效果方面,通过构建系统的、立体的学生情绪管理体系,为个体课堂情绪的再调节提供了条件,使学生能够通过与同伴、教师、家长、专业人士和网络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同时同伴、教师、家长、专业人士和网络又通过彼此联系、交互影响的方式再次促进学生个体的情绪发展。在课堂情绪管理策略和评价方面,从凸显课堂情绪管理主体参与的高效性,实现课堂情绪互动的动态性,促成课堂情绪结果的平衡性和实现社会情绪分享的开放性四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本研究最后采用平衡组分层实验设计的方式,以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为自变量,以课堂学习气氛、学习兴趣、自信心、同伴关系、课堂教学效果为因变量,将被调查学生按照课堂情绪管理的参与程度分为核心参与、积极参与、边缘参与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处理,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管理对改善或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同伴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情绪管理课堂同伴情绪互动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

摘要 5-7 ABSTRACT 7-9 导论 课堂情绪管理:由"他控"转向"自调" 10-26     (一) 问题提出 10-11     (二) 研究背景 11-12     (三) 相关研究 12-23     (四) 研究意义与价值 23-24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24-26 一、课堂情绪管理的问题审视 26-40     (一) 调查过程与方法 26-27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27-38     (三) 小结 38-40 二、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精神实质 40-46     (一)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内涵 40-43     (二)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特点 43-44     (三)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意义 44-46 三、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模式构建 46-70     (一) 理论基础 46-54     (二)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54-70 四、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实施策略 70-74     (一) 凸显课堂情绪管理主体参与的高效性 70     (二) 实现课堂情绪互动的动态性 70-72     (三) 促成课堂情绪结果的平衡性 72-73     (四) 实现社会情绪分享的开放性 73-74 五、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测评技术 74-80     (一)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评价功能 74-75     (二)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评价的原则 75-76     (三)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评价方法 76-80 六、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的实证研究 80-94     (一) 实验设计 80-81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81-84     (三) 讨论 84-89     (四) 结论与启示 89-94 结束语: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一种"自调"式课堂管理 94-98 参考文献 98-105 附录 105-113 后记 113-115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