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西周太保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7:11
 西周太保鼎    据传此鼎为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同出的尚有敦、甗、彝等,即著名的“梁山七器”。该鼎历经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是享誉海内外的青铜重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瑰宝。徐世昌著《水竹邨人集》中有专为此鼎所作的《得鼎歌》,倍加赞颂。          太保鼎一般指西周太保鼎。太保鼎,梁山七器之一,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青铜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鼎通高50.7厘米,口宽23厘米,长36厘米,重26千克。为方腹四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         出土时间:清朝道光、咸丰年间;        出土地点:山东省寿张县梁山;        文物尺寸:高50.7/cm,长36/cm,口宽23/cm;        捐献者: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捐献;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流传历史         太保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后,先后被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清光绪年进士,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藏。此后,太保鼎一直由徐家收藏,新中国建立之后,徐家后人将它们捐献给国家。        因其鼎腹内壁上清晰地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中国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大保”也就是“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收藏于中国天津博物馆。         文物造型         太保鼎通高50.7厘米,口宽23厘米,长36厘米,重26公斤。鼎为方腹四足,鼎口上有一对直耳,耳上浮雕双兽,鼎的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装饰有蕉叶纹和饕餮双兽纹。鼎的腹部四角有扉棱突起,别具风格。尤为特殊的是,鼎的四个柱足也装饰有扉棱,而且鼎足的中部装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显得非常独特。         文物价值         太保鼎曾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并于1993年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又因其异常珍贵,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其纹饰优美,造型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其名享誉海内外,堪称国之瑰宝。         文物背景         太保是周朝一种职官的称谓,其主要职责是辅助周王,根据史书的记载,召公是太保,周公是太师,共同辅助周成王。太保召公名为奭,周武王死后,他和周公以长老的身份监护周成王。周公负责今河南陕县以东的地方,召公负责陕县以西的地方,是今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也是陕西省得名的原因。据说召公在管理陕以西时,提倡勤俭为民,深受人民敬仰。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他死之后人们舍不得砍掉这颗甘棠树,《诗经·甘棠》就是为了纪念召公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