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 360云盘:缅甸乌本桥: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8:00

所有去过曼德勒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

  所有去过曼德勒的人,大多都愿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达和演绎乌本桥。而当我翻看他人关于乌本桥的摄影作品时,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相形见绌,遗憾并没有利用好瞬间变化的光线条件,也没有去挖掘更佳的角度。

  但,观看的要点之一,便是置身其中,置身其中才能达到主客体的情感和心灵的共振,从而最大程度地接近一个地方的美丽。从这一点说,每一次旅行,每一次徘徊的不忍离去,每一次驻足的心灵拥抱,都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

  于是,我依然冒昧地写着我的乌本桥,表达我眼睛里的乌本桥。

  从英瓦赶到阿玛拉布拉乌本桥,已经接近下午五点。

乌本桥很长,长得超过我的想象。说实话,记忆中我还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木桥。

  乌本桥附近是有一些很不错的寺庙的,比如如帕托道奇寺、皎多枝宝塔、当敏枝大佛等等。只是来到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只能放弃。于是,急忙奔上桥,从一头向另一头走去。

  乌本桥很长,长得超过我的想象。说实话,记忆中我还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木桥。据说有1200米,在木桥上走一趟至少也要花半个小时。我反复试了好几个角度,都没有办法把整个桥拍下来。而我翻看了很多大侠的照片,也没有见到用一张照片完成表现出乌本桥来的。

  乌本桥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大约距离现在160年。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同时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无论是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均由珍贵的柚木构造。建设整座木桥,差不多要花去百万立方米优质的柚木。

  我们知道,缅甸是世界最大最好的柚木产地,而柚木抗蛀耐腐,是上佳的木材。为了有直观概念,我查了上海交易市场缅甸柚木的价格,2010年缅甸产柚木价格依据品质不同在每平方米1万到4万不等。也就是说,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乌本桥光花费的柚木价值放在现在就值100亿到400亿人民币之间不等。这个计算出来的数字,让我咂舌。

  行走在乌本桥上,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惬意,觉得行走在古老的传说中,似乎找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只是,这里,小桥变成了长长乌木桥,桥边人家变成了临湖寺院,桥下流水变成了明镜湖光水色。而所唤起的安静优雅从容,却如此的相似。

  踩着柚木桥,沐浴着下午接近黄昏的阳光。感觉乌木桥曲线优美流畅。 这蜿蜒曲线的尽头,是一座寺院,隐藏于热带丛林之中,似乎有着一种神秘。而在乌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居然如此之多。游人自然不少,本地百姓也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僧人,或行或坐。在桥上,与很多人就是这样迎面而过。突然觉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有多少人,都是迎面而来,迎面而来却总是擦身而过,似乎迅速流逝于身后。而又有多少的似曾相识,是已经注定在未来生命一刻埋下玄机?

  在乌木桥的中部,有梯子可以下到桥下河滩。站在河滩上,向上望来来去去的人,觉得有一种很特别的意境,有一种孤独在旁、观人生过客的感受。

  站在乌本桥上,望一个方向。远处有平静如镜的湖面,而更远处,丛林处白塔掩映,在夕阳的照耀下,塔顶金光熠熠,构成特别宁静。而在另一个方位,接近黄昏的阳光照耀下,一副纯粹的田园牧歌生存状态,完整呈现。

  落日很美。总觉得站在乌本桥上,看落日,有回到诗词画中的丝丝感受。觉得远处的枯树与小船,如同漂浮于画中。这种感受,如此暗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精神,那种宁静致远,让人一点暗哑,几分沉浸,十分入画入心。

  乌本桥被被缅甸本地人称为“爱情桥”。当初建桥时,桥头桥尾和桥中共建了六座亭子,以供行人遮阳躲雨。在缅甸人看来,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我查了一下资料,六和精神本是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戒律面前平等),身和同住(行为上互不侵犯),口和无诤(言语上和谐),意和同悦(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有共识),利和同均(经济上均衡分配)。

  去缅甸前看过一点有关佛教的书,佛教僧团本质上是很讲究平等群议的,其组织方式建立在众生平等基础上。只是没有想到,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会天远地远赶来这爱情桥,立誓永葆这六和的和睦互敬,把乌本桥演变成婚姻家庭的精神图腾,以至于成时尚。

  只是,用一生岁月去保护这六和,谈何容易!一个和字,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甚至要以信念的方式去坚持。

    近处,湛蓝慢慢让位于满目霞光,远处的独树似乎在火焰中坚持。有一种浓烈,无声无息,乌本桥的夕阳燃烧,便是这般宁静如初。

    远望,那六座避雨的亭子,多么像家的样子,那亭子下,也许能够感应到和美温馨的慰籍。这种幻想似的感知,让夕阳下的我,内心涌起一种寻求归属的期盼。

  走在乌本桥的夕阳中,觉得一树、一舟、一屋、一人,皆成美景。一种人在画中走的感觉。体会平静如镜湖面,悄悄染上一抹瑰丽色泽,然后由浅至深,渐成湛蓝。

  而近处,湛蓝慢慢让位于满目霞光,远处的独树似乎在火焰中坚持。有一种浓烈,无声无息,乌本桥的夕阳燃烧,便是这般宁静如初。 

  在乌本桥上桥下的人真多。我正站在桥下河滩拍摄桥上的行人,居然在镜头里发现有人在向我招手,定睛一看原来是茵莱湖边遇上的广东三剑客。果然,不在曼德勒山,就在乌本桥。想错过,其实都不是太容易!

寺院学校,也强制学习外语了,这是一个社会内核性力量寻求向外交融的象征

  相见自然寒暄三分长短,大家有异地重逢之感。后来分头各自摄影,我走在后面,突然看见前面的两个人很熟悉,居然是在蒲甘遇到的昆明小夫妇,他们比我先到曼德勒,先去了眉苗——一个充满殖民期建筑的避暑胜地,然后折回曼德勒。

  还有一些西人,也比较面熟,都不知道是在缅甸的那个地方遇到过,但似乎都聚集到了这狭窄的桥上。乌本桥真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地方。

  套用一句话,来曼德勒的,不是在乌本桥上,就是在前往乌本的路上。

  而乌本桥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是黄昏光晕迷离下来来去去的僧人。他们数人成群地游走在乌本桥上,或者坐在桥墩上,默默看着夕阳。

  在乌本桥,我有机会和很多的年轻僧人交流。乌本桥上的僧人大都是高中学生的年龄,具有非常强的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的愿望,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灿烂如同一缕阳光。和他们聊天以后知道,他们就是桥头寺院学校的学生,而英语都是寺院学校必须修的课程。于是每到黄昏,他们就来到这里和外国人交流,以锻炼口语。

  寺院学校,也强制学习外语了,这是一个社会内核性力量寻求向外交融的象征。说实话,我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明显感觉到他们英语水平的青涩。我的外语已经算比较烂的了,但在他们面前,估计也是好过太多。但我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渴望自由的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我丝毫感受不到漠然、沉重、自卑,也感受不到任何自我的有意压抑,以及对交流主体背景差异的担忧,他们清澈如这湖水,干净,明亮。也许,他们所揭示的精神状态,也是缅甸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桥上走着,缓慢地走着,看着,感受着,直到暮色渐浓,寒意初上。望远处,暮色下芳草凄凄,宁静和美。内心感受到美的满足。

  只是,有些遗憾,觉得没拍出具有震撼美感的照片,也许因为运气,也许因为能力。有心的人可以查询一下一些游侠关于乌本桥的照片,那是一个确实适合摄影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找到具有士子文人情怀的东方美感。

  待得从乌本桥下来,已经是几乎黑尽。摩托师傅在桥头等着我,于是一起前往摩托停放地。

  正要骑上摩托,一抬头,发觉旁边一辆带篷的小货车,三只脑袋安静地挂在后车厢,居然就是广东三剑客。他们发挥的是绝对的背包穷游精神,和本地人挤在一起,坐小货车回去。

  在暮色中穿越嘈杂的人流车流,约一小时回到酒店,浑身全是灰尘。赶紧洗澡,小憩。估摸着三剑客已经回城了,就溜达着去背包客中较为有名的ET旅馆,寻找到她们,然后找到了LP推荐过的掸族餐厅,一起吃饭聊天,交换旅游记忆,直到店家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