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婚途 陈少爷:教授不能“以钱励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7:17

教授不能“以钱励志”

 

    近日,北师大房地产专业的一位教授在微博中告诫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别说是我学生。”经网络传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在遭到舆论广泛指责后,这位教授继续辩解说:“祝天下爱钱人都发财”、“房产课堂上讨论的就是投资、收益、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等,不讨论人生价值、道德。”这“理直气壮”的言论反映出这位教授显然忘记了根本的一点:作为一名教师,弘扬正确社会价值是其基本职责,而不能“以钱励志”。

    孔夫子在解答子贡这位经商奇才的发问时也忘不了提醒他要“博施于民而济众。”我们虽然不能苛求一位讲“房产课”的教师达到孔夫子的高度,但给他提个醒恐怕还是可以的:教师应有为人师表的“身份意识”,教授作为“社会精英”,就应该更清醒些。

    用财富激励人,在管理学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梅奥的霍桑实验证明是无效的了,社会交往、他人认可、社群归属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核心要素。

    现代社会对人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人为成本阶段。这一时期本质上是把自己与他人都看作经济动物,以博取最多的财富;二是以人为资源阶段,重在对人的开发和培养培训,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第三阶段则是以人为本阶段,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由此来看,这位教授现在用钱励志的办法,似乎还处在第一阶段。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人的观念的不断深化和超越,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的社会价值观。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按这一社会分层理论,可以划分社会群体身份,以及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商人追求“合法经营,提高效益”的价值;官员追求“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教授则追求“教书育人、创新知识”。自我身份界定清晰,与身份相关的行为准则会得到公认,社会关系就会和谐。教授就是教授,不管他的专业是什么,其基本职能就界定了他不是商人。我们倡导“产学研”一体化,是要形成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链条,但价值层面决不能一体化。如果教授和商人的追求一样了,以宣扬追求财富为人生目的,则必然会打乱既有的社会秩序,违背应有的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学商结合”与“官商勾结”一样具有社会破坏性。

    说的更远些,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位教授个人的问题,我们必须反思这个时代的大学精神。当前,我国一些大学被一种“社会适应论”的时代话语所陶醉,但求适应,不求引导。大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人文精神被科学主义遮蔽,理想主义被俗适主义遮蔽,超越精神被实用主义遮蔽。市场经济时代所催生出的功利主义的利益效应与效率意识,使大学在单纯追求物质刺激与社会适应的环境中进一步发生变异,甚至常常以片面的外在“符号”和“指标”来贴金和标榜。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彰显着教师这个职业的规范、责任和骄傲,不仅激励着北师大的学子,也指引着中国众多教师的成长。对这个规范、责任和骄傲的坚持,是教师的本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树立、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孟繁华,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学院院长)

《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3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