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 不能吃 部位:老城有座董公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07:28

老城有座董公祠

时间:2011-02-22 23:06:51  来源:  作者:董振民 -

  2010年4月17日,我受洛阳古城文化艺术交流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洛阳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文史编辑董连升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大型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黄帝后裔五千姓》在洛阳市图书馆举行的新书首发仪式暨研讨会。

  为了不耽误行程,我起了个大早,到洛阳时还不到八点,先去找董连升先生,但办公室门没开,我独自到附近丽京门转转。丽京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隋唐时期老城门,也是洛阳的老城街区。隋唐时代,丽京门内是朝廷诸省、府、卫、堂、馆、局、台、寺的办公场所。今日的丽景门,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了解洛阳的人常说“不到丽京门,枉来洛阳城 ”。作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的丽京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性旅游景区,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京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她无限的魅力!2009年有关部门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考证,最终确定“丽京门”应为“丽景门”,遂予以更正。

  我走马观花的出了丽景门西城门,在看路标地图时发现,老城东大街鼓楼脚下有座董公祠。我立马来了兴趣,大步流星地向鼓楼方向走去。东大街是一条仿古街,青石铺地,青瓦红木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街道两旁,商铺的金漆招牌、商号旗子古色古香。细一看,少数商铺经营文房四宝、戏曲道具,多数商铺经营花圈、寿衣、冥钞、骨灰盒。

  不几分钟,我过了鼓楼,到了东大街的尽头,两者间不过百十米远,始终没见董公祠的标记。我返回来问了几个人,终于打听到了董公祠的所在。原来,穿过鼓楼,再踱两步,路北那棵老槐树底下,便是以前董公祠的所在。

  之所以说是“以前”,乃是因为董公祠如今已名存实亡了,不但形式上名存实亡,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也已经所剩无几。

  眼前的景象让人失望至极:没有气派的门楼,没有巍峨的牌坊,甚至没有高大威严的殿堂……没有,什么都没有!我只看到了一株古槐。这古槐被锁在一处逼仄的院子(那院子里有一排鸽子屋大小的民房,像是旅社)里,委屈地向墙外探出半截身子。它的树干十分粗大,大概有8米高,3米合围。树干已空,仅余10厘米外包皮。但奇怪的是,上部高枝虽枯,下部仍似华盖,遮荫200平方米。树脖子上挂着一块白色的纸牌,上面标明,这棵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心里泛起几丝苦涩:这棵树的价值,岂能靠简单地叠加年轮计算?又岂是一块薄薄的纸牌可以证明?它曾是董公祠的一部分,它曾经亲眼见证了董公祠的荣辱兴衰。如果这棵树会说话,它一定会说:我在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的祠堂前站过岗,放过哨,我为此万分骄傲,万分自豪!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东汉洛阳令董宣。董公祠,是董宣的祠堂。

  所谓祠堂,乃是一种纪念性建筑,在村落里最为常见。祠堂可分作两类:一类由民众集资修建,用以纪念出身于当地、或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人物;另一类则由同一姓氏的族人集资修建,是同族人纪念同一个祖先的礼制中心,也是一个家族势力兴旺的象征。

  董宣(前31-43),字少平,董仲舒五代孙,东汉陈留郡圉地(今杞县圉镇)人。

  据老人讲述:明崇祯初年,东关一董姓人家,购得福王府东南角一杂物院,创建了纪念先祖强项令董宣的祠堂。很明显,董公祠属于两类兼而有之类。

  据史书记载,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始建于明代,原建筑座北向南。鼎盛时期,祠堂东西宽约25米,南北长80余米;内有前殿、二殿、大殿3座,另有厢房多间,东西跨院。现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可惜的是石碑被垒在茶房门口当脚踏石了。仔细辨认,上面苍劲的草书中有“乾隆四十一年重修”的字样。该祠经改建为“东方红旅社”,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我国明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四合院格局,院中重要建筑循中轴线布局。看过《经典洛阳》的读者,可以大概设想一下董公祠的模样:筒瓦灰墙,雕梁画栋,屋脊上塑着鸱吻,殿堂内供着神像。

  神像的确是有的。我没有亲见,但听鼓楼脚下的老住户说,他小时候曾亲眼见过董公祠里的神像,共有3尊,披着彩衣,非常神气。这些神像,据说董公祠损毁之后,被搬进了鼓楼,后来流落到何处,却是无迹可觅了。

  祠堂并不罕见,却也不是人人当得起的。建祠堂,大多属于民间自发行为,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名气、有威望的人,只有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佩爱戴的人,比如包公、比如范仲淹,才值得人们为他盖一座祠堂。

  董宣,区区洛阳令。数掌典故,官任此职的人物何其多,何以只有他获人青睐,死了多年之后,还有人为他建祠堂?

  答案很简单,却也不简单。

  可别小看了“洛阳令”——东汉时,洛阳是京都,洛阳令,执掌京都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举足轻重。当然,这洛阳令也不好当,天子脚下,藏龙卧虎,厉害角色不少,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

  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明心志。

  后来发生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相关著述,这就算是为董宣树碑立传了。

  话说董宣生于西汉末年,即公元前31年,出身寒门,耕读传家,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精明能干。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大司徒侯霸的推荐下步入仕途,政绩显著,逐渐升迁为北海相(今山东昌乐),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

  他上任时,当地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财大气粗,蛮横霸道。他造了栋住宅,请人占卜吉凶。算卦的说,这房子不吉利,住进去是要死人的。公孙丹一想,房子不能不住呀,那就弄个替死鬼,拜上一拜,祭祀天地吧。于是派儿子到路上杀人。这儿子也真听老爹的话,立马窜到街上,杀了一个人,把尸体抬进了新宅。

  这事搞得满城风雨,很快就被董宣知道了。董宣与公孙丹的关系原本不错,他上任后,曾委任公孙丹为五官掾(一种郡国小属官)。在当时那个年代,杀人的后果不比现在这么严重,只要上面有关系,不愁摆不平。所以,公孙丹父子敢明目张胆地行凶。他们以为,有董宣撑腰,没关系!

  他们太乐观了,没有想到董宣是个清官。更没想到,这个清官的“清”,不但是不收贿赂,不循私情,还包括不惧权势,不怕掉脑袋。

  董宣闻知公孙丹父子草菅人命,怒发冲冠,当即派人捉拿公孙丹父子,将他们判处极刑。 公孙丹的宗族亲友30余人拿着兵器来到官署前称冤叫闹,气势汹汹。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30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并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把他们全部杀掉。

  青州(今山东临淄) 刺史与公孙丹有私情,借故董宣杀人过多,上奏控告董宣的行事,并拷问水丘岑。董宣也被传讯到廷尉那里,一并拿下,判了死刑,被关进了大牢。不料,董宣在狱中从早到晚,埋头读书,泰然自若,毫无忧虑之色。行刑那天,董宣如往常一样,没有惧色。很多官员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酒菜佳肴,准备为他送行告别,董宣厉声说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和他同时赴刑的共有九人,当快要轮到处斩董宣的时候,只见一匹快马从远方飞奔而来。光武帝派来的特使一边高喊“刀下留人”!一边跳下马,宣读圣旨,暂缓执行董宣等人的死刑,命令把董宣一干人等暂押回监狱。

  光武帝派使者诘问董宣处死那么多人的原因,董宣便将公孙丹等人的罪恶如实陈述了一遍,并提出要求说:“水丘岑是执行我的命令处斩犯人的,希望朝廷明察,不应判罪。如果是做错了,罪过也不在他;要杀就把我杀了吧。”

  特使把询问的情况如实地向光武帝作了禀报。光武帝认为董宣秉公执法,被诛杀者系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对董宣的忠心为国的品格应该表扬,而不是治罪。于是光武帝下诏书赦免董宣,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命令青州太守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过。后来,水丘岑的官职一直升迁到司隶校尉。

  后来,江夏郡(今湖北黄岗)出了一个以夏喜为首的大抢劫集团,终日里在江夏郡的边界地区抢劫滋事,骚扰百姓,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光武帝心里很犯愁, 派谁去剿灭这伙大盗呢?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派那位不畏强暴, 雷厉风行的董宣最合适。于是又派他去担任江夏太守的职务。

  董宣没有辜负刘秀对他的信任。他一到江夏郡的边界,就发布文告说:“皇上相信我可以剿灭那些为非作歹、刁钻狡猾的匪徒,才让我这个不太够格的人来充当本郡的太守,剿匪的军队已经布置停当,奉劝各位看了这个文告以后,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是自首投案,洗手不干呢,还是继续顽抗,自取灭亡呢?何去何从,望速抉择!”

  夏喜一伙对董宣从严办案的威名早有所闻,如今又看到这份文告,心里不免胆怯起来。于是,这个团伙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偌大一个抢劫集团,顷刻之间就瓦解了。当时,在江夏郡做都尉的是外戚阴太后的族人,董宣不肯低三下四地去买这位皇亲国戚的帐,把他与一般的同僚们同等看待。因此,时隔不久,就被阴都尉给排挤走了。

  董宣离开江夏郡以后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光武帝对他另有重用。

  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最后,光武帝决定任命年已六十九岁的董宣做洛阳令。董宣到任后,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难题,就是处理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的一天,董宣在洛阳南关大街上体察民情,忽见一老妈妈披头散发,号啕大哭。一问,原来老妈妈的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打死了。凶手乃是湖阳公主府里的奴仆,平日里仗势欺人,无恶不作,人称“镇街虎”。

  董宣听了,义愤填膺,决心要严惩凶手。可那凶手藏匿在公主府中,如何进去捉拿?董宣思忖许久,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大门口,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一日,湖阳公主乘车出游。驾车的,正是那趾高气扬的奴仆。出得门来,就被董宣派出去的人发现。派出去的小吏赶紧回来向董宣报告,董宣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门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不卑不亢地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见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根本没把董宣放在眼里,仰起脸来,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马抓人?”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县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朝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接着,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作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董宣一声喝令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湖阳公主哪见过这等阵式,吓得大惊失色,气得脸色发紫,顿时浑身打颤。身为公主,在京城的大街上,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县令如此羞辱,实在令湖阳公主忍无可忍。她怒气冲冲地直奔皇宫,向刘秀哭诉告状,要求杀掉董宣。

  湖阳公主来到皇宫,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哭诉,不禁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用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面无惧色。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你还有啥话可说?”董宣坦然说道:“陛下广行仁德,中兴大汉,如今却袒护亲属,纵容恶奴残杀良民,长此以往,法制毁坏,民心丧尽,还凭什么去治理天下呢?臣一入仕途,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不用乱棍,臣请自杀于此!”说着以头撞柱,顿时血流满面。

  刘秀是英明之主,能够虚心纳谏,纠正自己的过失。他深知董宣正直,又见他如此刚烈,不禁心生敬意。赶紧叫小黄门(宦官)制止他,扶他起来,给他包扎伤口。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董宣却道:“臣无错,何以赔罪?”光武帝无奈,只好使个眼色,两个小黄门(宦官)拉董宣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任凭小黄门(宦官)强行用手按着他磕头,他兀自双手撑地,就是死活不肯低头。

  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出这口气心里憋得慌,便又戏谑光武帝说:“嘿嘿!文叔(刘秀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现在当了皇帝,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喽。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严以律己,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

  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人脖子可真够硬的,真是个强项令,还不快点退下去!”

  光武帝从心眼里喜欢董宣那股子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三十万赏钱。董宣把这一笔赏金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衙役,自己则分文不留。

  这以后,董宣又进一步打击京师其他豪强的气焰,令行禁止,京城大治。老百姓对董宣钦佩不已,认为他威武不屈,势若卧虎,因此敬称董宣为“卧虎令”。从此,“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据史书记载,当时洛阳有一句民谣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桴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违法胡来,也就没有人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董宣当了5年洛阳令,也就是在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处理完湖阳公主家奴案件没过不久,便死于任所,时年74岁。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董宣的遗体上仅仅盖着一块破布被头,只有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仅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使者回来向光武帝作了禀告,光武帝甚为叹息地说:“董宣这样廉洁奉公,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惭愧啊,惭愧!”于是下诏说:“以董宣的才干应当享受二千石官俸的待遇,追授官衔艾绶,并按照大夫礼节安葬吧。”同时,还任命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董并一直被提拔到齐(今山东)相的职位。

  皇帝的感伤,一闪即过,老百姓对予自己爱戴的官员,却很长情。董宣的故事一代代流传下去,到了明代,东关一董姓人家灵光忽现,要为董大人建座祠堂。于是一呼百应,一座寄托人们无限崇敬的董公祠拔地而起。

  惜乎,董公祠现已不存。大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公祠就已经被损毁了。

  听惯了某些官员因贪污腐败被“双规”的丑闻,见惯了某些权贵为保职位唯唯诺诺的嘴脸,由此格外怀念董宣!我真希望自己可以早出生一百年,拜一拜董公祠,可惜落回现实,还是只能对着一株古槐怅惘哀叹。

  这槐树能存活到现在已是万幸。但我仍不能释然。风闻重修董公祠已列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希望这一天可以早些到来。

  我们的社会,需要“强项令”董宣这样清正的榜样。

  董公祠,不应该从这个世界上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