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怎么御剑:陈丹燕:仍是没有故乡的人·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0:46
近日,陈丹燕的纪实中篇《莲生与阿玉》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莲生与阿玉分别是陈丹燕父亲和姑姑的名字,如果2010年陈丹燕没有回到故乡广西平乐,她不认为自己会如此称呼父辈的名字。《莲生与阿玉》讲述的是陈丹燕父亲与姑姑“隐现在漫长生活的爱与怕”和一生的信仰。昨天下午陈丹燕在先锋书店举办新书签售会,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阿玉
不要看故乡的照片
许多年来,平乐对陈丹燕来说,只是户口本籍贯一栏要填的一个名称。这个答案还被做事顶真的上海警察纠正过。陈丹燕在北京出生,8岁时随父母搬到上海。尽管父亲坚持说陈丹燕的出生地就是籍贯,但还是拗不过执著的上海警察。
莲生十几岁从广西出来寻找信仰,阿玉30多岁离开平乐以莲生家为家。上海与平乐的距离大约1700多公里,两姐弟与故乡的分离却比半个世纪还要漫长许多。父亲莲生做了一辈子革命工作,85岁时开始给几个孩子写回忆录,六年写了六万多字,记载他位于亚热带的故乡,和从平乐走出的故事。
陈丹燕与平乐关系的转变,来自于好朋友路燕对她说的一句话:“我帮你回广西。”如果没有父亲的回忆录,没有路燕帮忙打点好回广西的一切,陈丹燕大概也不会打算替病榻上的父亲、姑姑回一次平乐。
出发前,陈丹燕说要把故乡的照片做成PPT给莲生和阿玉看。当时重病中的阿玉说:她不要看。“她希望我留在身边。”父亲也说:“你什么东西都看不到的,城市变化那么快,原来的东西不会有了,不会有亲戚在,不必找人。”
这个崽从好远的地方来
路燕为陈丹燕找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的岳丈,他是一位民俗学家,也是莲生平乐中学的校友。老先生让陈丹燕把莲生回忆录里关于平乐的一切都列在清单上,然后帮助陈丹燕找到了精确的位置。
在南方3月渥热的大街上,陈丹燕看到父亲回忆录里提到黑暗街道与老旧木屋依然存在。一个面容白皙的文雅少年从写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一户人家门前走过。陈丹燕想到:父亲十二岁就是在这样的街道上宣讲抗日的。她意识到,当父亲还是一个身体细长的少年时,也曾这样走过这条古旧衰败的大街。父亲、姑姑的童年少年时光被还原,那是一对真挚姐弟本能追求精神生活的开始。他们在陈丹燕的心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陈丹燕去父亲所在的小学上了一堂《弟子规》,在桂林中学的校史室里找到了从这里走向延安的革命者莲生的名字。莲生当年打杂的银行,借《少年漂泊者》的图书馆,大街上的照相馆,莲生阿玉外婆家的厨房,阿玉洗衣服的地方、从小拜神的小庙……竟然都被陈丹燕一一找到。
“当我找到阿玉出生的房子后,我推开门就闯了进去,完全忘了礼貌,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屋子里的人问我是谁。我听见后面陪伴我的亲戚对现在的房主人解释说,这个崽从好远的地方来的,来看她阿爸和姑妈从前住过的地方。”陈丹燕说,“小时候不会觉得平乐的故事是真实的。当我置身平乐,好像还是在故事里,不相信那是真的,但它又跟我的想象是一模一样的。”这种恍惚魔幻让陈丹燕根本想不起要跟屋主打招呼。”
停留5天还原80年前的平乐
有桂林的读者很惊讶陈丹燕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她将70-80年前的桂林、平乐与今天的桂林、平乐表现得那么精确传神。”但陈丹燕只在平乐待了5天。这种精准来自陈丹燕儿童时的耳濡目染,她记得爷爷用平乐话给自己讲鬼故事,幼儿时陈丹燕会说一口平乐普通话。更多的记忆来自阿玉。“从小,晚上我都跟着阿玉睡,她给我讲故事,其实讲的都是平乐的事。”连阿玉教给陈丹燕和她哥哥的歌谣,也是平乐代代相传的《小白菜》。
陈丹燕要在平乐当年孔庙附近找姑姑说的码头,“姑姑总是说,莲生当年上小学时,是班上最小的,穿着长袍,下雨天,袍子在上码头时拖在雨水里,都拖湿了。”阿玉每次都要帮莲生洗好袍子,再烤干。但是陈丹燕发现,孔庙的四周并无码头。有人告诉她,在平乐话里石阶就是码头。这个一点也不陡峭的石阶让陈丹燕意识到原来父亲也曾是小男孩。
回上海后,陈丹燕对父亲说:“帮你找到家谱了。”父亲吓了一跳。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感叹。PPT在父亲和姑姑那都未受到欢迎。陈丹燕本来以为在病床上的老人会格外思乡,她甚至早已准备好一套说辞,如果莲生与阿玉看到了那些照片情绪激动,她会拿出从平乐买回的特产——柿饼、只有故乡山上才产的茶叶,说:给你吃个东西。“但他们特别酷,看到故乡的照片完全没有煽情。平乐是他们的故乡,但也是充满痛苦的单词。莲生从未想到要衣锦还乡的。”
陈丹燕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父亲看到《莲生与阿玉》后“很用心地指出一些写错的地方,但是认真签名送给他的朋友和家里的晚辈,甚至他只有四个月大、还没见过面的重孙,这个小孩叫李翼张。我的孩子也要他签名给她可能出生在某年的孩子,他也真签了本书给那个未来的小孩,他叫那个孩子‘小崽子’。”
陈丹燕的女儿太阳一直在国外留学,他们开玩笑推测太阳未来的小孩可能不会中文。莲生在给“小崽子”的书上写道:“学好了中文,看我的书。”在陈丹燕看来,父亲一直是他们家最诗意的人,个性可能更适合做个文人。
《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红颜遗事》成就了陈丹燕的作家身份,但她一直在上海找不到“扎根”的感觉。“从我们这一代起,中国的大多数人都失去了故乡,我想会有人想去父母的出生地看看。从平乐回来后,有人说你终于找到故乡了。可我只找到了感觉上故乡这两个字,还是没法把它当成传统和精神上的故乡。更没法说去了一次平乐,就得到了多大的心灵滋养。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是找不到故乡的。故乡只是籍贯上的那个地名,没办法将其当成生你、养你的地方。”陈丹燕承认,自己仍然是“没有故乡的人”。
失去亲人的读者
想在书中找到答案
这次来南京,陈丹燕特意去南京设计师朱赢椿的书衣坊坐了一会儿。“那时我姑姑将要过世,朱赢椿帮了我很多忙。我不知道怎样让姑姑安详地度过这段时期,朱赢椿跟我分享了一些他的经历。之前,他照顾他的父亲几乎一两年没有做自己的事情,蛮不容易。”在讲述阿玉的故事时,陈丹燕用札记来记录现实的发展。“那时人很难受,两眼一抹黑。可以写东西,几乎是一种排解。”
“她的眼睛在深夜幽暗中荧荧闪烁……”陈丹燕如此写她弥留之际的姑姑。陈丹燕写《莲生与阿玉》的意义不仅仅是写她的个人史,她其实给那些亲人已离开的读者,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这本书一定首先打动到她自己,而许多读者也被打动了。
阿玉的辞世发生在《莲生与阿玉》完成之前。这个对莲生亦母亦姐的平乐女人,做了一个辈子姑娘,终生未嫁。她30岁时投奔莲生家,拖着一条象征着姑娘的大辫子,发丝却已花白。“阿玉四十岁照顾了刚出生的我,六十岁照顾刚出生的李力(莲生长孙),七十岁是照顾刚出生的太阳。”她的一生都在照顾别人中度过,而这段故事中《快跑,阿玉》一节,最为感人。
在本书出版之后,有个大连的记者要见见陈丹燕,或是约她电话采访哪怕聊十几分钟也行。可是最近陈丹燕90多岁的父亲身体很不好,“我跟这位记者说就算我约好通电话的时间,也不一定能保证。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妈妈不久前去世了,他想跟我聊一聊。”读者们想在陈丹燕的书里找一个答案和出口——想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人才会平静;想排解那种总是觉得没有全心全力照顾老人的遗憾。
本报记者 俞婷婷
陈丹燕:仍是没有故乡的人·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南京的大学 那些我们曾经最美的时光·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留在南京的N个理由·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南京老照片:被岁月遗失的美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南京最美的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本报编辑:我们的南京·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4.1 人生最后一刻的尊严交给他们1·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人生最后一刻的尊严交给他们2·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樱花之外武大的风景·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3.30·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昔日同学离间我和老公的感情·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南京沸青”:出售“回忆”的店铺·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4.8 寻找南京最美 丽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3.25 博友镜头下南京最美的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3.24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4.19 寻找南京最美的100个角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4.18 如何解决他对我莫名其妙的冷落?·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那些藏在南京城里的湖·东方卫报数字报刊4.21 南京地铁运营六周年 寻找身边的“榜样乘客”·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66套房源认购量只有个位数·东方卫报数字报刊 挽留男友不成女孩视频“直播”自杀过程·东方卫报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