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主斗志辅忠心:经济危机下的真实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2:31:31
家乡在江西德安乡下,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这里是一片被遗忘和忽视的角落。前几天回了趟家,目睹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家乡。尽管,经济危机之类的重大新闻渗透到信息闭塞的农村往往是少得可怜,但这次,到农村走一遭即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危机对农村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我们的主流媒体对于工厂裁员民工返乡的消息已连篇累牍,但他们的报道往往只是停留在路上。至于返乡该做什么,却往往被忽视。
先说说我们村的情况。我家所在的村子有一百多户人口,人口有五六百人,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这点相对赣南赣中农村要好。村里的大部分青年都在外打工,空巢现实严重。以前每次回家,看到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小孩子。但这次不一样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平日里难得见到的年轻小伙都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有年轻人的农村看起来更新鲜有活力,比如村村间会举行篮球赛,这种景象以前一般只有在过年或者其他重大节日时候才看到。
通过聊天我得知,他们回家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工厂裁员、发不出工资或减薪、每天超时加班受不了等。我的一位玩伴在福建打工,他读过中专,学的是电脑,进的鞋厂,在10月份就因工厂倒闭回家了。还有一位小亲戚因为受不了工厂超时加班,加上报酬减少而返乡。我的堂哥在赣州一个大鞋厂,有12000多人,这次工厂裁了一半,他因为当课长才保住这个职位,但赚的钱显然没以前多了。农村的一些创业者和打工精英在转移农剩余劳动力曾承担过重任,以我的表哥为例,据说他是我们县第一个在东莞高步一大型眼镜厂落脚的年轻人,在站稳脚跟后,先后通过他介绍或牵引进厂的打工者有一百多人。2000年的时候,通过努力,他在当地开了一家机械厂。我高中暑假曾在他厂子打工,对这个镇子的情况比较了解,很多江西老乡都是通过层层介绍在那里生根。但这一次,表哥的厂子在经济危机中未能幸免,最后不得不廉价卖掉,他举家都回到了农村,当然,最关键的是厂子里几十号自己的亲戚朋友也跟着回家了。
另外,说说我们村里留守农民的情况,他们的境遇也不容乐观。家乡以棉花为主、水稻、油菜为辅的经济模式在90年代确实帮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但最近几年发展突然停滞。今年因为经济危机更上雪上加霜,现在已过秋收季节,但棉花滞销严重。年初的时候,棉花的价格普遍在2--3元每斤,现在跌到2元以下,家人说即使是一块五都没有人来收购,只有把棉花囤积起来。我家的整层楼上都堆满了棉花,正愁着何时能卖出去。造成棉花价格大幅下挫的原因或许大家都可以看到,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生影响。外贸出口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弱,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停产、半停产,原材料需求下降,价格压低,从而影响到棉花收购企业的销售,进而影响到对棉农的收购。可见,危机对农村影响是无处不在,不仅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对留守村民也一样。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这代农村青年人的心态。我作为农村读过点书的小青年,暂时能够在城里混个安生,心理上,农村多少能给我一些归宿感。和我同龄人也一样,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充其量只不过像给他们提前过了一个年。至于年后,打工的会不会出去、去哪,这个谁也说不清。
在农村还有这样的情况,一般打工者大部分都流到沿海的血汗工厂。他们工资不高,工作辛苦,也有部分青年留在农村或者打了几年工后又回来。他们会抱有这种对比的想法,与其出去受苦受累,不如呆家里,土地是所有人的支柱。但这有个前提条件是棉花的经济效益足够高,而像今年的这种情况让很多农民失望,更让这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心寒。棉花收购价在经过几次起伏最终如过山车般跌落后,农民会对棉花这一经济作物的高期望值越来越低,今年棉花的价格已经快跌破农民的心理底线。
村民曾给我算过一笔帐,近几年化肥价格猛涨,农药价格居高不下。我们县从90年初开始种植棉花,到现在已过了近20年,棉花的价格依然徘徊不前。有人会搬出市场调节的理论,即使市场调节,但为什么不调节化肥等农产资料呢?市场调节为什么最后落到农民买单?甚至在今年又回跌,而化肥的价格至少涨了几倍,加上劳动力,现在种一年棉花农民到头来基本上等于空忙一场。
现在经常听到国内提土地私有化的问题,有学者担心的是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是否因为生存需要而贱卖土地,导致失地农民增多,危及社会稳定。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这并不是没有可能,一些资本下乡,公司+农户的模式的放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在生存困难时难道会真正评估土地的价格吗?今年经济放缓可能会让农村双重危机出现苗头。如果真是那样,在外打工的农村人因为没有土地而只能去住城里的贫民窟了,最终走上拉美国家的道路。现在农村依然能够成为我们农村年轻人的寄托是因为还有土地。地在,至少我们不会饿肚子,至少在城里呆不下去,不用去住贫民窟,这大概也是农民最后的寄托和希望。如何处理好,还要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