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之一剑凌尘:常德桃川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4:01
据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县西南二十八里,晋建。”可见自晋代始,这里就有了建筑,且建筑以“桃川”命名,足可想见与桃花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到了唐代,这里便形成了自沅水边至桃花山的巨大的建筑群。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召修桃花源五百仙人阁成,名望仙阁。宋徽宗政和一年(公元111年)。依桃源山势建梵寺,分上、中、下三宫,次年,钦赐“桃川万寿宫”宫名,形成颇具规模的建筑群,至元惠中时(公元1333-- 1368年)毁于战乱。明清两代,桃花源的建筑移至桃花山,以秦人洞侧之大士阁(今桃花观)为主体,时与时毁。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桃源知事余良栋重摹,雕刻“桃源佳致”碑,同时,还重修靖节祠,并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桃花源诗命名。桃花源历经兴废,风景多变。解放前,古迹横遭破坏,景物荒芜殆尽,不少建筑因失修而倒塌。解放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保护国家文物,几经修复,真是三十六洞,别有一天。
桃花源面朝碧澄清澈的沅水,背靠层峦挺秀的群山。这里,有芳草鲜美的“烂船洲”;有清澈明亮的“桃花溪”;有“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桃林道;有“桑竹之属”的广袤桑园,有劲节高风,坚韧挺拔的万竿翠竹;有充满神话和传奇色彩的“秦人古洞”......古人游览桃花源景区的路线是:在桃源县城上船,溯沅水而上,再在问津处登陆。先游水府阁,后门洞、烂船洲,再溯桃花溪而上,可观赏空心杉,仰桃川宫,炼丹台、沦鼎池遗址,抵佳致碑。过佳致碑,进桃花源牌坊,跨穷林桥,穿二道门,便抵菊圃。方竹亭就在菊圃右上侧,亭边可遥望遇仙桥,在遇仙桥上小憩片刻,历石级而上,过水源亭、桃花潭,到秦人古洞。洞内可览豁然轩、千丘田、延至馆、高举阁、归鹤峰、摩顶松等风景与建筑。过摩顶松,顺坡势而下,可到渊明祠、桃花观、蹑风亭、玩月亭。穿桃花观山门,经集贤祠,右拐,沿寻契亭、既出亭,可从向路桥而出。
如今几经修葺、扩展,已将桃花源分成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和秦人材4个景区,景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半平方公里,扩大到近9平方公里。景点由原来的20余个,增加到70余个,这已非古桃花源可比拟了。
即桃川万寿宫,始名桃源观,为桃花源最早建筑。《常德府志》(嘉靖版)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规模已有极为宏伟,宋代修五百仙人阁,新建景命万年殿,增创武当行宫。明人邢祚允《仙人邑里集》云:“因地高下为梵宇,凡千三百余楹”,民间传说的“四十八层庵,走马关山门”都是描写桃川宫当时的盛况。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观中,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致使桃花源成为我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惜所有宫观,元末皆毁于兵火。后虽修复,规模大不如前,明末,沿江所修复寺庵,远胜又毁于兵燹。清代桃源山泠落不堪。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上宫,规模于前,道观宏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云连屏障,望之蔚然深秀。今重开道场,又燃香火,实为桃花源修复史上的一大盛举,对弘扬民族文化、光复道教圣地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常德九月十四日电题:悠悠桃川宫 福地“福”文化
作者 刘双双 郭丽 肖前辉
随着常德桃川万寿宫住持道长的一声“祈福大典开始”,二00四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常德桃花源“福”文化节于九月十三日正式启动。顿时宫殿内钟鼓喧天,号角齐鸣,十余名身着整齐道袍的道士开始诵经祈福。
以陶渊明诗作闻名的桃花源不仅是风景秀美的“世外桃源”,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道教圣地之一,被称为“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东晋所建的桃川宫(又名桃川万寿宫)则是桃花源景区内最早的道观建筑,宫内设有五殿供奉着“三清四御”等道教神祖以及送子娘娘和财神爷等。当地人相信桃川宫内众神能保佑自己风调雨顺,故道观长久以来香火极盛。
悠悠经乐萦绕着气势雄伟的桃川宫,袅袅香烟弥漫在这庄严肃穆的圣地。这一沿袭了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千余名海内外的嘉宾慕名而来,他们和当地民众一起带着朝圣的心情前来求“福”。不论男女老少都在殿前默许下美好的心愿,然后向众神敬上一支香。
当地几百名陶氏人组成的进香团更是声势浩大,因与陶渊明同姓氏的渊源他们便尊奉其为先人。每年祈福大典时,陶氏人便驱车数十里齐聚赶来拜祭自己的祖先。“既是寄托我们对陶老的追思,也是希望他保佑后代人平安多福。”一位年过七十的陶姓大爷说。
诵经仪式后,住持道长端出刚刚供奉给众神的“圣果”,即当地的一种特产“粑粑”给大家时,前来进香祈福的人们纷拥而上抢着吃。据当地的习俗,谁能吃上祈福大典的“圣果”,一年到头都会有“福”。
景区的另一道观——桃花观内也是人潮涌动,一块刻有“福”字的石屏吸引着所有游客。讲解员告诉大家,紧闭双眼,拾阶而上用双手触摸石屏上“福”字,摸到的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一位香港记者顺利的摸到了“福”字中部,当被讲解员告知这意味着“洪福齐天”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求过‘福’,吃过‘福’又摸了‘福’,现在可是一个真正的有福之人了。”
背江南向。始建于晋,原名桃源观,唐初规模渐大。北宋末修五百仙人阁,桃川万寿宫,此后即名桃川宫。据史书载,桃川宫分为上、中、下三宫,“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仅落脚柱石就达1330根,有“华夏第二宫”之称。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日日有众多香客膜拜,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明末皆毁于兵火,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建,规模远胜于前。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为桃花源手书:“桃川万寿宫”五字,后制成木匾额悬挂于桃川宫前。明末宫毁,匾额无存。现刻匾额系长沙张九仿徽宗手书真迹辑制。
洞天福地桃花源
丁志林
桃花源高道辈出
湖南常德桃花源自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不仅成为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是一方高道辈出的洞天福地。
桃花源桃源山与绿萝山比邻,唐道教宗师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第三十五小洞天,桃源山,即白马玄光之天。""第四十六福地,绿萝山。"
据传,千百年来,不乏超凡脱俗之人,在桃花源学道修真,终得正果。
东晋葛洪(283-363)《神仙传》载:"沈羲,邑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浓雾,雾解,失其人,羲后仙去。不言得道于何地。"后中唐诗僧皎然游桃花源后,即悟出沈羲得道于桃花源,他在《兵后两日溪行序》中记:"铜岘地肺,可以逃水";又《圣桃源记》曰:"天地际,花源在。"即此地也。
茅山道教第十五代宗师黄洞源(?-793),于大历元年之前,率弟子黄山宝、胡清镐、朱神静,道童谭伯进、陈景昕,道友朱灵辨等人来桃花源观修真。大历四年(769)辰溪瞿童(字柏庭)来桃源观师事黄洞源。大历七年(772)春二月,黄洞源应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胡敬清邀请赴郡,其弟子瞿童出观一里半,在"桃江灼灼"的"仙林"中寻得"仙洞",洞内有石室、石床、石几。十日后,复行"仙洞"中艺圃,得一秦人所遗棋子,状若小龟,光润如玉,献之洞源。大历八年(773)五月三十日晨,瞿童辞师"白日飞升",在观旁石崖留下八个趾印。此事官至监察御史的当朝诗人符载于贞元元年(785)八月二十日着有《黄仙师瞿童记》,文中称"载弱岁慕道,数获践履城";长庆二年(822),礼部尚书温造贬为朗州判史,造访桃花源桃花观住持陈景昕,并作《瞿柏庭碑记》;唐武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也曾作《诗赋黄先生旧馆》:"后学方成市,吾师又上宾。洞天应不夜,桃花祗如春。棋客为童子,山精避直神。无因握石髓,及与养生人",且在"自注"中云:"瞿仙童即先生弟子,桃源得仙人棋子,载在传记。";晚唐诗人杜牧,立有一方"我到瞿童上升处"的石碑,至今仍保存在桃花源桃花山景区的碑廊里。
南朝黄闵着《太平御览》中《武陵记》载:"昔有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黄道真在黄闻山(其山脚绕沅水,隔江即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捕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记。山下有潭名黄闻潭,盖闻道真所说,逐名其潭也。"有关黄道真得以点化之说,当地人曾把"黄"字讹为"王"字,传有一首小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道书载,黄道真得道于钦山,亦为桃源境内。
《桃花源志略》收录五代宋初高道吕洞宾(名吕岩,号纯阳子,世传八仙之一)的《咏桃源景》诗八首,其一为(桃川仙隐),诗曰:"说着神仙岂偶然,神仙名不是虚传。岩门石洞今还在,流水花落几经年?"
的确,桃花源幽径秘宇,斜阳古道,隐藏着一个"春来收长丝,秋收无王税"的理想社会缩境;灵山秀水、洞天福地,泻露出一串"清修成道,白日飞升"的美丽传说。历经一千六百余年,桃花源便成了蜚声海内外的"人间仙境"。
桃川宫重现风采
桃川宫位于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桃源山景区东部,濒临沅江,传为"瞿童白日飞升"之地,占地60亩。?明嘉靖《常德府志》载:"桃川宫,亚人建。"东晋(317-420)时期,四川青城山天师道远播东南地区,传教布道:反对"横征暴敛,盗采财利",提倡"自食其利,扶贫济弱"、"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宣扬人有"善恶报应",贪得无厌者"鬼能病之"等等,适应了当时人们信仰需要,也反映出下层民众的政治愿望。与《桃花源记》厌世避乱求超脱的思想,形成历史的巧合。桃源山首建道坛桃川宫,规模香火初兴。唐代重建改称"桃源观"。唐道教宗师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围七十里,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注)?。"唐狄中立《桃源观山界记》载:"准天宝七年(749)五月十三日制:取近山三十户免除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禁山开秘宇","道门接紫霞"。宋淳化元年(990),增修"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廊庑、方丈等,凡1330楹。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匾,自此桃川宫名增誉叠。之后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楼、亭、组团布局,弥山跨谷,辇道相属。西倚危山怒水,东借红树青山,四周森林浩瀚,古木参天。"坎离对称,聚气迎神",清修成仙意味浓郁,道家香火风韵鼎盛。元末明初,战乱不休,桃川宫每况愈下,日趋荒废。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几度废墟,一片荒芜"的桃川宫道场得以逐渐恢复,1963年至1992年,桃源山造林750亩,筑池蓄水16处,"福地洞天,灵山秀水"的景色得以重现。1992年至1997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了以桃川宫为主体的道教场所建筑。桃川宫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浑,阔58米,深28米,高24?8米,外观典雅精美,宫内古朴华丽,五踩、七踩、九踩斗拱,盘龙石柱,殿堂顶以八方形藻井为中心,四周嵌镶十八棋盘顶,呈八卦方位,阴阳相生的巨幅天花系统,殿内"三清"、"四御"等神像高大魁然,神态各异,以桃川宫为主体,其他建筑如水府阁、问津亭、天宁碑院、黄闻山庄等亦相继配套完善。
目前,桃川宫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以"十方丛林"的管理形式,聚正一派道士30余人,布幡立杆,开坛设教。97桃花源游园会期间,举办了"迎接香港回归,祈祷世界和平"庙会,八方香客、旅游者和港澳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
桃川宫作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重点恢复和对外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全体人员在学习贯彻《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国道教协会章程》等文件的前提下,制订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向宗教活动的规范化、正规化发展。
注:朗州武陵县,即今湖南省内的常德市桃源县。常德古代称朗州,武陵县因境内有桃源山,宋干德元年(963)改县名为桃源县。
桃川万寿宫漫步
桨声中,公安派的领袖伫立船头,沅江上的风撩开他的宽袖长袍,吹拂出一派飘逸的清灵———袁宏道,生长江汉,久慕湖南武陵的桃源之胜。在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重九专程买舟,遍游善德山、桃花源、渔仙寺、水心崖诸名胜,他要使王羲之赞美山阴的声誉止息,使刘禹锡又一次后悔自己盛称九华山的轻率,步入船舱写下独抒性灵的《游桃源记》。
每当我捧读这篇散文,心底便滋长出步袁中郎桃源游踪的夙愿。十里桃花夹道吐艳之时,骑车抵桃川渡,请艄公逆水驾船,把我送往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沿溪行”的缆船洲。
舟上望洞门崖,好像山间水气倒塌下来,绿树都长在陡峭的岩壁。以往钻桃花后洞,从洞门崖下进入,可直通桃源前洞的遇仙桥,如今洞门深锁。据说黄洞源、瞿柏庭在此相继控鹤钓石,无凝寒,无酷暑,一遇雨天,江上的云便一团一团的涌进洞来。
舍船问津,“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仰观两株隔云相望的空心杉,一派山门深锁随云出的气象。迂回几个山包,桃川宫迎面耸立。匾额高悬,幡帷飘舞。大殿内外,丝竹管弦应和,钟鼓锣钹交响,法音阵阵,钟罄声声……重檐歇山式屋盖上的疏璃瓦闪闪发光。
石阶上,我徘徊良久。桃川宫润泽苔生,源远流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昔人谓至少比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还要早一百年,是桃花源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道士龚元正沿桃源山青龙、白虎二山山脊由西向东构筑,分上中下三宫,建造景命万年殿福、寿二星,经、钟楼阁,斋寮、厨库、廊庑、方丈,凡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书钦赐“桃川万寿宫”匾额,使桃花源成为与南岳、武当、峨眉齐名的我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圣庙之一,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宋代词人姜夔《昔游桃源山》描绘桃川宫是“规模象魏壮,回合绿阴护”,至今“四十八层庵,走马观山门”的传说,足可形容当时的气势。惜所有宫观,明末皆毁于兵火,后虽增创武当行宫,规模大不于前,香火亦渐冷落,遂倾塌无遗。
300年来桃川宫上宫首次规复,道观宏敞,古木垂阴,水咽笙簧,云连屏障,望之蔚然深秀。其建筑风格、艺术造型与我国道教的中心北京白云观如出一辙,其规模宏伟又可与故宫太和殿孔府大成殿晋祠王母殿相媲美。今重开道场,再塑金身,又燃香火,继万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观中的盛况,将再现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的胜景。
步入庙堂,高深、宽广的桃川宫内金碧辉煌,气象万千。但见殿堂顶端八方形藻井四周镶嵌十八幅棋盘天花,笼罩着堂上手持琵琶身着白衣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宝剑身著青衣的南方增长天王,手中缠绕一龙身穿红衣的西方广目天王,右手撑伞左手紧握银鼠身披绿衣的北方多闻天王,掌管年月日时的四大功曹,呼风唤雨的雷公电母,给人间喜降麒麟的送子娘娘与治疗疾苦的神界药王……八十九位尊神,他们似乎依旧在悄声评说着人间的是是非非?晋人供奉的一柱香,燃了千年。缀饰璎珞的冕旒,掩不住玉皇大帝一脸的傲气。锦袍成为枯朽骸骨的包装。金笏板闪着冷光,蟠龙柱支撑起煌煌威仪。弃朝归隐的彭泽宰,会失去牧笛声里的春野吗?
走出宫门,站在栏杆旁,举目四望。炼丹台下,洗尽云瓢湛月华的瀹鼎池千古一碧,池周树木浓密,清幽。池内壁有小井一口,水清如镜,芳冽爽心。传说井中夜半有黄花一朵,对月开放,亭亭耀金,鸡鸣随即隐去……一团白云飘来,但见归鹤峰上高举阁翼然于云端;东有炼丹台的浑圆,南有瀹鼎池的空阔,前有空心杉的怪异。这两株晋代古杉,据史料记载,树身腹内可摆放方桌围坐数十人对弈。现从明代原杉蔸上萌发的一株已于清咸丰年间被雷电劈出半边,另一株从腹中亭亭生长的新杉,干空叶茂,已是合抱的大树。相传瞿童在杳杳乐曲声中升仙之时,被众道士从空心杉上扯下一只靴来,仰望树底空空的槎牙古木,不知又有几度寒鸦噪晚风了。
我到瞿童飞升处,几块碑石斜斜生长着的文字已剥落不可摩读。山雀子却乱纷纷地飞向千崖万壑锁苍烟的归鹤圆峰。据传说,瞿童升仙后,鹤也从峰头的摩顶松上随他飞去。撷一枝洒落在摩顶松上的唳音嘹声,伫立潇湘第一阁水府阁上,观赏袁宏道眼底的某些山容水意,石公眼中没有看到的风景已入唐宋诗文,他笔下描绘的碑石、丹台、瀹鼎池……几经兵毁火焚,尚遗留着晋宋的砖瓦和斑驳的青苔。远望沅水,缭青萦白,千里一规。耳听桃源山鹧鸪的清亮,喜鹊飞来在碧桃树上快乐地跳跃,我眯着眼睛陷入了沉思。古桃川万寿宫的没落,决不止是一处道观的消亡,其背后实在是一部渗透人生血泪的悲壮史诗;它也不单单隐喻着一个道教的衰败,倒是大千世界里生生灭灭的一种净化一圈筛选一轮不可遏止的演进。
我披一身自己也说不出的轻松,下得山来。推出寄放在武陵溪人家的单车,沿柳枝飘绵的河堤,朝着夹峙古津的桃花源蹬去……□解黎晴
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桃源观)联
上联:谁说桃花轻薄①,看灼灼其华②,为多少佳人增色③,滴清清玉露,羡万株艳蕾流霞,无何春去英飞④,终究弯枝坠果,于是平仲设谋⑤,东方窃实⑥,王母宴宾⑦,刘郎题壁⑧,况核仁制药⑨,能疗痼疾佐歧黄⑩,条干充刀,可借印符驱厉鬼⑾,准握天机珍丽质,也知季候让群芳⑿,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从徒责友;
下联:我夸福地妖娆⒀,眺青青之岭,添那些琼阁浮云,有濯濯名湖⒁,收十里嘉林入画,似此尘消宇净,因思驾鹤凌虚⒂,难怪闻山揽胜,高举怡情,秦村访古,碑院挥毫,如靖节复生,定唤渔翁回绝境,灵均再世⒃,必歌今日过前朝,莫悲红雨落幽溪,又续风骚垂奕叶⒄,乃信凡夫俗子,不须羽化亦登仙⒅。
该联由现代人陈章恢撰、昌世军书写,上、下联共220字。上联是对桃花的赞誉:谁说桃花自古多薄命?看她那明丽红艳的花多美啊!她为历代多少美女增光添彩!清晨露珠儿滚在枝头,那万朵红桃,就好象是美丽的朝霞,流光溢彩。不久春将过去,她终究要花落结实。为这桃子,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啊!晏子二桃杀三士,东方朔偷食蟠桃,王母娘娘大摆蟠桃寿宴,唐朝刘禹锡玄都观题桃花。况且桃仁就是中药,能治顽病,为医学增添光彩;桃枝做成刀形,画上符,还可以驱鬼压邪。优点如此之多的丽质桃花,也循天时,到时也会让位于其他姊妹花。秋天之菊、冬天之梅,你们要慎言,不要盲从别人,随便责怪桃花占据了春光。下联则是对桃花源的赞赏。桃花源这洞天福地多姿多彩:看那青山之上的楼阁,好象耸入云端;还有那明朗流光的五柳湖,把周围十里的树木倒影都收入湖中,尤如图画一般。在这样天空净净、空气清新的地方,,还有什么尘世之念?只有骑着白鹤去遨游太空。难怪人们到此,纷纷去黄闻山观三日同辉、高举阁望洞庭壶头、秦人村访古探幽、天宁碑院挥毫泼墨。如果陶渊明复活,他一定会喊渔郎回到这仙境;屈原如果再世,他必定会写出更好的诗歌,颂扬今日胜过以前。桃花啊,你不要因花瓣落入幽溪而悲伤,你的声誉会在诗人们的笔下一代代传下去!我现在相信,到了桃花源,不须羽化也能成为神仙。
这副对联写得很妙,妙就妙在作者对文化、历史典故的熟知,更妙在他为“桃花”申冤,完全是为桃花源桃川宫而撰。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桃花命薄、桃花轻薄。都把见异思迁的女人形容为“命带桃花”,把泛情的男人说成是交了“桃花运”。在一些诗词作品中,更有“轻薄桃花逐水流”、“桃花依旧笑东风”、“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天”的词句。就连当年为推翻帝制、云南起义后病逝的蔡锷,小凤仙在挽联赞他的同时,也安慰自己“识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总之,“桃花”是被用来形容轻薄、不正经的男女关系上的。可是在这副对联里,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桃花及赞赏桃花。
桃川宫联注释:
①俗传:自古桃花源多薄命。②灼灼其华:灼(zhuo卓),明丽,华即花。语句来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桃花开得明丽红艳。③替多少美妙少女增添了色彩。如将美女与桃花相比:“人面桃花相映红”。又:面如桃李等等。④春去英飞,英指花,春天过去了,桃花谢了。⑤平仲设谋:指“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平仲,即晏子。二桃杀三士:春秋时,齐景公手下有三个武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齐国丞相晏子想除去他们,就请齐景公赐给他们两个桃子,说谁的功大谁吃。结果三人皆弃桃自杀。这是历史上很出名的借刀杀人计。⑥东方窃实:东方朔,西汉文学家,汉武帝时为中大夫,性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身材很高,有人问他为什么长得比别人高?他说:因为偷吃了蟠桃宴的仙桃,所以长得高。⑦王母宴宾: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当蟠树熟时(三千年一熟),大宴宾客,群仙均来为她祝寿。⑧刘郎题壁:刘郎指唐朝刘禹锡,题壁,指他在玄都观题的两首诗。第一首是《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第二首是《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⑨核仁制药,桃仁,中药名。⑩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歧黄:中医学。⑾古时习俗,在桃木板上写上神的名字,挂在门上,可以驱鬼压邪。⑿季候让群芳:时节来临,桃花让位于他花。⒀妖娆(rao饶),娇媚,此处意为多姿多彩。⒁濯濯(zhuo浊):光明,指清朗流光的五柳湖。⒂凌虚:飞临太空。⒃灵均再世,灵均,屈原的字。此句说如屈原再世。⒄垂奕叶:指一代代相传。奕叶指累世。⒅羽化登仙,谓成仙了道,后人称道士死了为羽化,亦即仙去。这里指的是不需要羽化也能成仙,说到了桃花源就象成了仙人。
常德桃花源
点击: 15125 作者信息:导游中国网 发布时间:2007-04-10 10:23:34
道教圣地桃源山
桃源山风景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已开放的景点有10余个,其中,水府阁高踞江畔山顶,直观印象超过江西南昌的藤王阁,誉为江南第一阁。
桃源山景奇佳。一条幽碧神秘的大河从山脚流过,一条得道成仙的小路在山中婉蜒,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在这儿 诞生;过去,有一条白鲇鱼精,在山前潭中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吃生灵。少年英雄黄闻智降鲇鱼精,自己也被压在海底。从此这儿山更碧,水更幽,传说更神 奇。从此天下游客纷至沓来,登高临远,临流赋诗,幽谷听泉,仙径漫步,使这儿成为了扬名天下的风景名胜区。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裁:“神仙所居 的名出胜境有‘十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桃源山为白马玄光之天,”
桃源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后门洞、问津亭、缆船洲、桃川宫、水府阁、空心筏、炼丹台、清风桥、仙径亭、沦 鼎池、功德亭、中日友谊亭、天宁碑院。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的圣地,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 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中唐逐渐扩大,到北宋而称极盛。这里有潇湘一阁的水府阁,江南一宫的桃川宫,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当您朝圣“桃川香火”之暇,足以 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
水府阁
亦名黄闻阁,传为黄洞源黄道真二人闻道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曾祀杨泗 将军,毁于1961年。近年重修,占地1740平方米,高36.3米,为重檐歇山式四层楼阁。水府阁高踞于黄闻山吻顶,悬崖如削,壁位千仞。杰阁宝顶耀 金,琉离呈丹,鸱啄空,与高举阁南北相望,与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隔江对峙,下瞰桃川,前临白马,东望洞庭,西顾壶头;木排飘摇,渔唱晚,江天空阔, 气势雄深。誉为潇湘第一阁。

问津亭
传为武陵渔郎问津之处。位于桃花溪口黄闻山麓。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余良栋曾于此建亭,以 陶记“后遂无问津者”句命名,并立“问津处”石碑于亭内,碑极高大,石质坚硬,书法遒劲,游者多喜摩读。亭不知毁于何时,仅有“问津处”三字石碑,后重 建,规模大于旧亭。亭携江枕流,倚翠望绿,据有山水之胜。游客登临,寻古探幽之情油然而生。

功德亭
侯希贵先生为建水府阁、黄闻山庄和发展水上游览事业,捐资百万,善行颇著,功德甚大。为纪念侯先生,风表后世,特修此亭。

登仙径
传为二黄得道成仙之路。仙径临河依山,松杉蔽日,环境清幽,是老年人健身长寿的好地方。昔建有仙径亭,它 位于桃川宫天宁书院之东。唐吕岩有诗云:“紫气甫来第一关”.宋姜夔也有诗云:“却下八叠扳,一亭众妙具。”明徐守诚还写了一首《仙径亭》诗:“幽亭曲径 接云衡,千古仙踪半绿芜。惟有桃花千万树,行人错认是玄都。”此亭相传为神仙游憩之所。

黄闻山庄
因座落黄闻山得名。传为黄闻童子牧羊处。庄前远山如黛,碧水东流;庄后溪壑流风,松竹滴翠。依纳清凉,无蚊虫叮咬;冬避严霜,有三春和暖的小气候环境。真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

天宁碑院
以唐代载记的天宁书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集民间石艺之大成,汇桃花源文化之精华,纳五湖山水于一堂,交四海骚客于一隅,对历代于桃花有贡献者,将收录于志,铭刻于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

桃川宫
即桃川万寿宫,始名桃源观,为桃花源最早建筑。《常德府志》(嘉靖版)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 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规模已有极为宏伟,宋代修五百仙人阁,新建景命万年殿,增创武当行宫。明人邢祚允《仙人邑里集》云:“因地高下为梵宇,凡千三 百余楹”,民间传说的“四十八层庵,走马关山门”都是描写桃川宫当时的盛况。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万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于观中,一时香火之盛,独 步天下,致使桃花源成为我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惜所有宫观,元末皆毁于兵火。后虽修复,规模大不如前,明末,沿江所修复寺庵,远胜又毁于兵燹。清代桃 源山泠落不堪。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上宫,规模于前,道观宏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云连屏障,望之蔚然深秀。今重开道场,又燃香火,实为桃花源修 复史上的一大盛举,对弘扬民族文化、光复道教圣地具有重要意义。

空心杉
位于桃川上宫前,为桃源山的古迹之一南宋姜夔在《昔游桃源山》诗中描述为“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 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明正德(1506-1522)年间,现存两株萌发于明代(万历1573)原杉蔸上,均主干硕大,树空中茂,蔚为奇观。其中一株 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为大风吹折,秃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婆娑,颇具风格。

中日友谊亭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友人常来桃花源,曾于此为桃花源植树数亩,其中主植日本樱花,为纪念中日友谊,特建此亭。

千古桃川宫
时间:2007-4-28 来源:桃源县文昌中学 作者:解黎晴 阅读:669 次

千古桃川宫
千古乐土桃花源有令人叹赏的田园风光和名胜古迹,那些意趣盎然的诗文、碑刻,蕴涵了圣贤对世外桃源的讴歌和追求。在众多的匾额中,最使人陶醉的是一幅幅使桃川生色、仙隐含辉的楹联,令人读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引发人们对桃花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武陵词人陈章恢、刘祖荣先生联手咏成的桃川宫长联,在桃花源300多幅载于方志镂于木石的楹联中可谓翘楚。
据《常德府志》(嘉靖牌)载:“桃川宫,晋人建。”郎州司马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诗云:“皇家感至道,圣祚自天锡。金阙传本支,玉函留宝历。禁山开秘宇,复户洁灵宅。”即咏唐初以祀玄元皇帝李耳事,待到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12月21日,狄中立在撰《桃源观山界记》中曾说“准天宝七年五月十三日制:取近山三十户免除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桃花源无疑得到了皇权的认定、封敕和资助。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桃花源既以商贾要津、兵争重地著称,更以山川毓秀、道教洞天闻名。东晋(317年-420年)时青城山天师道远播东南,其反映下层民众要求改革社会不公状况的教义,与《桃花源记》厌世、避乱、超脱的思想形成历史巧合。桑钦《水经》所载桃花源“鼠溪”亦即“水溪”,伍安贫《武陵记》对桃花源的景致亦有生动的描述,历史上桃源八景之首的“桃川仙隐”即属桃源山。
享有1600岁高龄的桃源观,耸峙在湖南省著名风景名胜区桃花源五百仙人道袍飘飘的桃源山上,为重檐歇山式古典建筑,占地面积1749平方米,面阔58.2米,进深27米,宫高24.8米。四周雕花石栏围护,宫内五踩、七踩、九踩斗拱,最大者斗口宽240毫米,与五台山著名国宝佛光寺极为类似。堂上以三清四御为首或坐或站的89尊本命神体形高大,神态迥异,表情妙绝。“野香分露滴,樵响落云衢”,使翩翩问津的游客凄绝寒潭深谷,魂销暮鼓晨钟,登高望远,临流赋诗,幽壑听泉,仙径漫步;桃川道宫聚紫,仙气缭绕……一派青山隐隐,玄岳层层,香火袅袅,乐声阵阵的圣境,被誉为“江南第一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