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法宝攻略:古村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18:31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与岭南文化青年协会相约,一起追寻古朝的遗迹,在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度过了宝贵的一天。

一开始就很搞笑,因为亚运的关系,交通紧张,租一部车可谓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大巴,但师兄师姐还是弄到了一部车,名曰校车,其实是十足的老古董,其设备早已被时代淘汰,按司机的话说走一百公里应该是没问题的。关上门没走几会,车门自动打开了,打得理直气壮,笑倒了一车人,笑中夹杂着无奈,只能用铁丝把它固定住。更可恶的是它发出的噪音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一遇障碍物就左右颠簸,似乎随时一个惊雷都能让它散架。在留言薄上大家大倒苦水,抱怨这烂车,其实这也不乏为一个笑料,在闲谈之时成为谈资。

一路的风景千变万化,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经历由大都市到农村的转变,其视觉差是不言而喻的。一边是高楼密集,现代气息浓郁,一边是野草青青,自然风光。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刘亮程的一篇散文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那里详细地叙述了一副艰苦的农村生活图景。“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社会变革,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农民依然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甚至是社会之外。我们考虑中国的问题,很少将农民视为中国的一个群体而纳入视野之中,很少把农民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考虑他的需求、权利和感受。比如讨论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文化设施建设问题,讨论健康保障体系、国民福利待遇、国民权益、老年人生活保障和文化娱乐、弱智残疾人员救助等问题,农民肯定不在其中。农民依然生活在屈辱和绝望的境遇之中。”这是刘亮程的原话,真真切切地描述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我是一个农村女孩,对这话深有体会,从小习惯于不好的教育环境,当我突然来到大都市学习时,想要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凡事都从头学起,无形中就落后于其他人。但还是觉得城市是成长之地,农村是人生落幕之处。农村淳朴的民风,较和谐温馨的乡邻关系是城市可望而不可及的,没有钢筋混泥土的压迫,霓虹灯的璀璨,人群的喧闹和勾心斗角,而是一片宁静,安详,朴实。当人生的尽头即将到来,此时功名利禄已远去,也许回归自然才是本真。

两个小时颠簸之后,我们顺利地来到了塱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很现代的村牌,书写着大字“塱头村”,没有多古老,与想象中的古村落相差甚远。再顺着走可以看到青云桥和百年木棉树,正面门额刻有“升平人瑞”的贞节牌坊,然后是古巷,古庙,炮台楼,首尾相连的古建筑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书室,不禁体会到了当地的尊师重教之风。但心中总有一个疑问,这就是早早挤进了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的名单中的古村落吗?村落之间不时夹杂着现代建筑,除了墙的构造特殊点,话说是耳墙,其余的似乎在任何一个农村都可找着相似的建筑,最让我觉得不和谐的是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弄得到处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给我一种以现充古的感觉,文化沙漠这词不由得涌上心头。据说这样大规模建设,是因为下个月要开始收取门票接待游客,悲矣悲矣,古村落一被保护就立刻投入商业运行,汇流于商业大潮中,未免也太功利化了吧。古村落是厚重文化的象征,难道来感受古人书香之气,瞻仰先人还必须以钱来开路吗?

我们的旅行真正开始于一位老人讲解员到达,其热情的态度和详细的讲解让在场的无不为之动容。可惜我是来自梅州,说客家话,对广东话还是很陌生的,再老人的吐字不是很清,我即使认真听也只能听到大概的讲述,公孙八科甲,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其余的细节就不知道了。真是一个村落一个故事,没有故事不成人生,在我看来那些故事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只是来感受文化氛围与底蕴的,体会岭南文化的厚重,削减些城市的浮华与躁动,所以在听讲解时我有意无意地放掉些细节,只听个大概。很感谢两位老人的热情招待,但是真的不必太详细,这些故事只是我们理解文化厚重的载体而已。

走在前头才有看头,的确实如此,公祠和书室里供奉的皆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老人作为这些人的后人在讲解过程中不时流露出自豪之感,也许人人都想光宗耀祖,都想有个伟大的祖先,但由古至今生在这世上的人千千万万,有几个能名留青史呢,人生一定要轰轰烈烈才是人生吗,平平淡淡安心过日子不行吗,不解,非常不解。

我实在是肚里墨水不足,不能华丽而生动地描述所见之景,但我的的确确认真思考过,感受过,这不失为一次有意义之旅。但路程太远,浪费时间太多,下次再有机会须认真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