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车多长时间换一辆:健脾养胃重祛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9:53

文/羊城晚报记者  宋导
劳绍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199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春天天气潮湿,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经常会感觉到体重困倦,没有食欲,甚至伴有腹胀腹痛和腹泻的问题。但天气是没法改变的,很多人只能“见招拆招”:容易困倦多喝茶,没有食欲就喝汤、吃水果,腹胀腹痛和腹泻则寻求药物解决。专家表示,这么做虽然有一些效果,但只是治标,并非治本。由于这些症状是脾胃湿热的表现,只有通过祛湿才能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脾胃湿热有内因也有外因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劳绍贤表示,脾胃湿热的病因是内外相合,天人相应。内因主要有二:一为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蕴化热;二为情志失调,主要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所致的生理、心理劳累,气机郁滞,木郁乘土,脾运不健,水湿不化。外因主要是外感湿热之邪,尤其临海之地域,长夏季节,气候炎热,空气湿度高,“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易感湿热之邪 ”。
劳教授认为,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体质因素发生变化,饮食偏于厚味,心理压力大,全球温度有升高的趋势。加上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岭南人多“阳热质”,故临床脾胃湿热证较为多见。尤其每逢春夏之交或梅雨季节,湿邪就成了主要的患病因素。
 
治脾胃湿热证,祛湿是关键
劳教授认为,治脾胃湿热证多着眼于祛湿,湿开则热透。临床上湿邪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湿邪本为阴邪,但湿邪日久可郁而化热,从而产生“湿热”。针对寒热之不同,祛湿的方式应有所区别。寒湿者在祛湿的同时主张使用辛温散寒湿的食物和药物,如生姜、葱、蒜、鲜荞头、胡椒、蜀椒、陈皮、茴香等;湿热者则在祛湿的同时兼以清热化湿,常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和药物,如马齿苋、荷叶、土茯苓、木棉花、鸡蛋花等。
脾胃是生痰生湿之源,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化,反而酿生水湿之邪,故应调理脾胃,使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此为“祛内湿”。通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健脾渗湿之药,如藿香、佩兰、草果、白豆蔻、川厚朴、法半夏、苍术、薏苡仁、白术、茯苓等。
湿邪为阴寒之邪,易伤阳气,故要避免吃寒性的食物和药物,如生冷瓜果蔬菜、冰冻饮品等,以免伤及脾胃阳气。此外,油腻食物也要少吃,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尤其是烈性的白酒易致脾胃湿热。可以适当饮茶,或选用白茅根、车前草、荠菜煮水喝,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用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白豆蔻、茯苓、土茯苓等煲汤,健脾利湿的效果也不错。
另外,还可以从工作和生活环境入手,包括避免雨天的室外作业,控制室内湿度(一般60%以下为宜),潮湿气候尽量避开丛林、水库、水田、鱼塘等湿气较重的环境等,此为“避外湿”。更建议通过适当运动发汗除湿,并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情志条达”则一身气机通畅,阳气运行无阻,否则湿邪容易为患。
宋导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