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别克英朗视频:买的不如卖的精 揭开超短期理财收益虚高假面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47:58

买的不如卖的精 揭开超短期理财收益虚高假面具

2011年04月08日07:13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又加息了!”半年4次频繁的加息使理财产品收益步步攀升,特别是近期销售异常火爆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不过,理财专家提醒说,这个高收益率很可能是“雾里看花”,并不是最终收益,即使灵活型短期产品也暗藏时间成本风险。

 

 

  认清收益算好账

  超短期理财产品以时间短、收益率高、风险低的特点,获得不少投资者的青睐。然而,据记者调查,在这些产品看似高收益率的背后,由于投资期限短暂,利润摊薄后的实际收益往往并不美好。

  如投资者张先生趁“清明小长假”购入了50万元某银行推出的7天期理财产品。他说:“加息后活期存款利率是0.5%,如果只存7天活期的话,收益可忽略不计,但购买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是4.3%,与同期储蓄相比,收益率提高了几十倍,我毫不犹豫地买了。”

  的确,4.3%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完全可以跑赢定存利率,表面看起来相当诱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4.3%仅是年化收益率,计算此类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时,还需要除以一年365天的时间;另一方面“预期”、“最高”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并不是实际收益,目前大部分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所以投资者还要考虑风险因素。

  记者发现,目前大部分银行发售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华收益率都在3.5%-4.5%之间,有些产品甚至达到5%以上,还有部分产品的收益率根据持有期限的长短、金额的多少而定,虽然这些产品远远跑赢了1年期定存利率,但是却经不起“算细账”。

  比如一款7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投资起点是1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当前的4%的年化收益率计算,运作7天后,如果投资金额为10万元,实际收益仅仅约为76.7元(理财收益=投资金额×年化收益率×理财天数/365);如果投资100万元,实际收益约为767.12元,如此看来,虽然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储蓄要高出不少,但是如果理财资金偏少,投资这类产品的意义并不大,不如选择收益适中且更加稳健的中长期产品。

  此外,还有不少投资者错误地认为,即使收益再不堪,超短期理财产品也会比储蓄、通知存款收益高出许多。需要指出的是,购买理财产品付出的时间、精力、承担的风险都是要计入的成本。不仅如此,时下很多银行推出的所谓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都是与同期限的SHIBOR利率相挂钩的。如此一来,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将进一步加重。

  时间成本不可忽略

  “产品运作期限为7天,一个月可以运作4次,收益相当可观了。”银行客户王女士打起了“小算盘”。可是,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投资者再算也算不过银行背后庞大的智囊团。即使投资者理财规划做得再到位,最后都可能事与愿违。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经过申购和还本两个清算期,其间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关键日期。假设你购买了一款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但从本金划走之日开始到本金和收益最终到账,差不多要花上两周的时间,这无形中让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其实,一款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虽然为几天或者几个月,但是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会发现,除了正常的运作期,一般都会有募集期、起息日、到期日、清算日、支付日等。加入一系列的时间成本,投资者从投资到资金到账的时间就会被延长,收益也会相应摊薄。

  详细说,募集期即投资者购买产品的时间段,一般为3-5天。目前如此火爆的理财市场,多数投资者选择在产品发行第一天就购入。

  在投资者提出申购申请后,申购资金将会被冻结,但是并未开始计息。从起息日开始才真正计算产品收益。一般情况下,起息日为募集期结束的第二天。同时,产品在运作结束后,其到期日也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能及时到账。多数银行对到账日做出了规定,一般为3-7个工作日,但如果遇到周末可能还要耽误两天。也就是说,7天期限的产品实际占用的天数可能为15天;而一年下来,本可以连续运作52期,却减少到了24期,收益自然相应减少一半。

  “理财产品清算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因此产品到期日和资金到账日之间的时差长达一个星期都是很常见的。”建设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咨询理财经理,清楚了解资金的具体到账日。相关理财师建议,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一味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同时,对于手中有大笔流动性不确定的闲置资金的投资者来说,并不适合投资连续性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不过,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近日推出的理财产品可以规避时间风险,如建设银行推出的“日新月异”产品,周一至周五9时至15时都可以进行申购赎回,同时实时到账。该行打出的宣传语是“灵活、实时到账,适合股市闲置资金客户”。

  期限短门槛越来越高

  从3月份开始,银行理财市场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不断提高,把不少追求稳健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

  此前,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5万元起,现在大部分银行把收益较高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调高至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万元、千万元,而且这些产品多数只对银行的VIP客户或特定地区发售,令不少普通投资者感到很无奈。

  “超短期理财产品只能看做是一个盘活大量闲置资金的工具,其中消耗的时间成本等可能并不划算。如果投资者手中的资金低于10万元,可以选择通知存款、分批定存或者购买些中长期产品,如果资金大量闲置可以适当配置,分散投资。”业内人士认为。商报记者 闫瑾/文 田艺/漫画

  别被年化收益率忽悠了

  如果评选2011年迄今为止最火的理财品种,银行理财产品毫无疑问将当选。在过去的一季度里,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类银行理财产品备受青睐,不仅频现抢购场面,部分产品的购买门槛更是一升再升。

  投资者热捧理财产品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多数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二是理财产品的收益可以紧跟加息步伐,息涨随涨。

  这也是银行在宣传时的噱头。问题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名词:年化收益率。比如某银行卖的一款理财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4.2%,那么你购买了10万元,不少人以为到期收益为4200元,然而,到期后发现实际收益只有10万×4.2%×91/365=1022.19元。

  问题就出在了“年化”上,年化收益率其实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

  另外还要注意,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像银行定期那样当天存款就当天计息,到期就返还本金及利息。理财产品都有认购期、清算期等等。这期间的本金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的,比如前款理财产品的认购期有5天,到期日至还本清算期之间又是5天,那么你实际的资金占用就是101天。实际的资金年化收益只有1022×365/(101×10万)=3.69%;绝对收益只有1022.19/10万=1.02%。

  对于较长期限的理财产品来说,认购期和清算期这样的时间也许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7天或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来说,这个时间就有非常大的影响了。比如银行的7天理财产品,号称年化收益率是1.7%,但至少要占用8天资金,1.7%×7/8=1.48%,已经跟银行的7天通知存款(1.39%)差不多了,而银行通知存款,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稳定可靠程度,都要远高于一般有风险的理财产品。所以我们看年化收益率,绝对不能只看其声称的数字,而要看实际的收入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