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软件:育儿知识应用得当,手中如掌魔法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1:14:34

育儿知识应用得当,手中如掌魔法棒

(2010-07-14 07:49:27) 标签:

育儿

亲子读

滑冰

练习



作为两个小孩子的妈妈,每天忙忙碌碌,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或是踏踏实实地在电脑前拜读系列的育儿文章,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越发觉得自己的育儿知识匮乏。怎么办?在非常渴望知识补给和无法摆脱的忙碌之间纠结了很久,我给自己建立一个“一刻钟原则”- 每天抽出15分钟进行相关阅读。这个方法的关键不只是阅读,而是阅读后的总结和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很快我就发现,这种点滴学习,即学即用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好过于积累大量知识。而且,当理论知识运用得当时,就像手上执掌了一根魔法棒,它能奇迹般的将以前无数次面对的头痛的局面,转变成为孩子大人都高兴的场面。下面就是几个魔法见证时刻:

 

Magic 1:从不要练习滑冰到不要回家

 

以前,因为滑冰的地方离家比较远,所以很难安排时间给妞妞进行课后练习。还好初级的课程练习也并不是完全必要。后来因为搬家的原因,给妞妞换了个离家很近的溜冰场。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只学不练也慢慢行不通了。妈妈认为应该让妞妞与其他小朋友一样,每次课后留下来练习一会儿。这次,课后暂短休息后,妈妈让妞妞又回到冰上去练习。可是妞妞一改上课时的自信与认真,只是沿着墙边缓慢地走了几步,就对妈妈说不练了,要回家。妈妈一时不明白,刚刚在滑冰课上还那么兴奋活跃,现在却似乎毫无兴趣。不过妈妈知道此时如果生硬地劝解或是强行地要求都是行不通的。那就只有回家,可是以后呢?如果继续只学不练,那课是跟不上的。(其他所有孩子都是要用自己时间练的。)正在犹豫之际,妈妈想起来前两天读到的关于家庭作业对孩子进行的调查(揭秘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听听孩子的想法),其中一点就是孩子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只要他认为能帮助他学习,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去完成作业。由此分析妞妞喜欢滑冰却不要练习,一定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练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有了思路,妈妈开始解释:“妞妞,妈妈知道你喜欢滑冰。但是你知道吗,上课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你要自己练习。练习是帮助你学习。上课和练习是学习的两个部分。缺少哪样都不行。只上课不练习的结果就是你还是学不好。明白吗?”妞妞听了,明显态度开始转变。妈妈问:“那你觉得应不应该留下来练习呢?”妞妞点头,却并不欣然。这时妈妈又想起,同一篇文章提到,小孩子喜欢大人陪着完成作业。这是妞妞第一次在新的冰场练习,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妞妞一定希望妈妈更多的陪伴,而不只是坐在看台上。于是妈妈答应妞妞沿着围墙在冰场外面陪着妞妞跑。这样一来,妞妞顺利的回到了冰上,在妈妈的陪伴下,妞妞滑了一圈又一圈,时不常地还对妈妈笑一笑或做个怪象。妈妈跟着跑了几圈,看到妞妞自己开始享受在冰上的感觉了,就回到了看台。那天妞妞练习了近3个小时,还是在妈妈的劝说下,才答应回家。接下来的几次课后练习,都是妞妞自己要求,而且一滑就是几个小时。

 

Magic 2:从索然无味到乐此不疲

 

平时的亲子阅读都是妈妈爸爸各带一个,可是这晚,爸爸有事,妈妈只好带两人一起读。一开始,妈妈读,两个孩子听。为了照顾天天,妈妈选的是很简单的书,而且读得也慢。妞妞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妈妈想起了刚刚读到的孩子喜欢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于是,妈妈让妞妞读给天天。妞妞高兴领任。高声读起来,可是因为妞妞读的毕竟没有妈妈那样绘声绘色,天天马上就不干了,只好再度中断。妈妈看这书是不能读了,那就看画吧。正好发现有一只小黑猫,虽然不是主角,却在每一页都出现,而且在不同的位置,有的明显,有的隐蔽,这可能是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于是妈妈在翻开每一页时,就问“小黑猫呢?”每一次都是妞妞先指出来(显然,对于妞妞这个问题也过于简单)。天天虽然知道答案可就是抢不过姐姐。这样翻了几页,两个孩子都开始觉得无趣,妈妈又想起不同孩子要有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材施教的原则。于是再度改变,妈妈对妞妞说:“下面,妈妈问小黑猫在哪,你不要回答,留给弟弟答。妈妈给你有另外的问题。” 于是,翻到新的一页,妈妈问弟弟:“小黑猫在哪?”然后问妞妞:“小老鼠(另一个角色)的左脚在哪?”这招果然有效果。天天,妞妞都认真地看了一会,分别回答对了问题。妞妞还马上说:“妈妈,下一页。”于是妈妈给妞妞的问题不断地变换着,由左手右手,到左右眼睛,到从右数第8朵花......这样一页一页三个人乐此不疲。直到一本书看完,天天还饶有兴趣,妞妞更是要求重来一遍。

 

Magic 3:从撇嘴哭到咧嘴笑

 

这天在车上,因为路程有点远,天天开始不耐烦,先是甩掉了右脚的鞋子。妈妈本可以伸手捡起来,给他穿上,可是估计又将是新一轮穿穿脱脱的游戏,就干脆装没看见。天天见妈妈不理,也没吭声,开始摆弄手里的小汽车。玩了一会儿,不小心把小汽车掉到了地上。天天哭闹,要求妈妈给捡起来。妈妈一看,小汽车掉的地方离妈妈的座位很远,根本无法捡。就跟天天解释:“天天,小汽车离妈妈太远了,捡不了。一会儿到家,再捡吧。” 天天却根本不理会妈妈的劝解,加之本来就已不耐烦,于是借此越闹越凶,妈妈反复的解释,天天则执意让捡起来小车车。这样持续了几分钟,妈妈突然想起来了前一天晚上读了15分钟的书,正好读到一段讲如何体会孩子的感受,并引导他们的负面情绪。首先要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然后要让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绪,只有当孩子知道你懂得了他,他才开始听你说话。于是妈妈马上改了口风,说:“噢,天天特别想要那个车车呀。” 天天一听,马上不哭闹了,愣在那里。妈妈一看,这招真灵啊,马上跟进:“嗯,那个小车车是真好玩。可惜不小心,掉了,玩不了了,天天多着急呀。”这时天天从愣神变成认真地看着妈妈,似乎很愿意听妈妈讲话。妈妈看引导的时机到了,继续出招,同一本书中提到滑稽可笑的语言和动作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就说:“妈妈很想帮你捡回小汽车。来,让妈妈试试。” 边说边以夸张而滑稽的姿势伸胳膊假意去捡。“我抅,我抅,一,二,三...”然后突然把胳膊收回来。 以失望的口气说“看,妈妈就抅不到。” 旋即又高兴起来:“不过,你看我抅到什么了?”( 刚才我顺手抄起来了天天脱掉的小鞋子。)“哈哈,天天的小鞋子!” 天天看着妈妈这一些列滑稽的表演,听着妈妈戏剧般的强调,最后突然看到小鞋子像变魔术般的出现在妈妈手上,顿时咯咯地乐起来。“来,妈妈给你穿上。”天天高高兴兴地伸着脚让妈妈给穿鞋。而且一路上再也没脱鞋子,再也没提要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