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租用协议:科学辩证法「否定西方伪科学(哲学)的惊天之作,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 白鹿洞书院 - 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7:28
经典
酷猴
炮炮兵
呆呆男
兔斯基
洋葱头


会员注册登录
',1)">
平板模式
每周精选
今日话题
广告服务
搜索
博客
时评
首页
大江网
默认风格
大江网默认风格
uchome
jeans
fervor
greenwall
fashion
blue
pink
gray
violet
orange
red
brown
greyish-green
purple
green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6)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标题 全文 商品 分类信息搜 索


南昌某高校的鱼钩菜(图)
【摆乌龙】新余电视台出现真假悟空
【出来了】2011年一季度江西各地财政总收入
【不厚道】南昌县农科院加油站提前涨价
【争上游】丰城十二五小城镇发展目标
【振奋呐】70年的中国人航母梦即将梦圆

景德镇城建项目汇总(图)
【有可能】京东谢家村: 南昌的贵族区?
【要重视】央视曝光九江工业园污染事件
【讨说法】萍乡交警枉法不作为
【好牌啊】江西设立井冈山出口加工区
【有进步】南昌财政首季破百亿
天天快递的偷盗产业链
景德镇楼盘在售价统计
猥琐!90后女性的创意
第一季度新余经济状况
中国粮农抗旱保收实录
金圣·大江论坛 »白鹿洞书院 » 科学辩证法「否定西方伪科学(哲学)的惊天之作,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返回列表回复发帖
欧阳军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欧阳军 当前离线

级别:小学生
 
帖子
315
精华
0
kiss
518 kiss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6-2-21
最后登录
2010-9-22
首贴 跳转到 »倒序看帖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06-2-23 22:20 |只看该作者
科学辩证法「否定西方伪科学(哲学)的惊天之作,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
大江论坛 作者:欧阳军 发表于: 2006-02-23 22:20:53 浏览: 1026 人次 回复: 4帖
科学辩证法
' w9 v3 r7 ^9 [: o欧阳军5 J1 n" A2 ~# J6 p' o1 `0 B
0 A9 o) J5 N2 K/ I
一、        哲学( i& k* J. \5 ^( k* ]  F0 H: d* R
在汉语中“哲”是智慧、知识、贤明的意思。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 r1 ?) A* A% u0 Q( e4 e
智慧的意思。人们通常把哲学称着“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没有完全表达出* L8 ~% f, L$ d- y& n% o# e
哲学的科学实质。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n5 d7 A/ u( _  r% x0 G4 f) K
是人类对世界万物以及对人、人类社会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
& w7 E7 i, g9 }! v1 x理论化总结。人类发展至今,都要和自然相互联系,同时人类社会自我之间
+ `1 d1 I- G4 X6 v* O也存在着某种关联,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世界也要了解人类社会自己的特% N& Y6 y7 ?8 L# L
性,这就形成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学。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 Z' H0 B4 g. f
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h9 O2 i2 S9 H5 v) v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不同的人或不同种族和群体中的人在不同的历史+ N1 K3 q  H9 O' _9 }8 b
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 S/ f: i1 d+ |+ b) f8 ~% s7 O
观,同时也是方法论。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 k$ D$ T2 ?% H- x0 n本观点就是世界观;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指导
9 W! |; [1 Z6 h  A; m. S" \; d自己的行动,就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
9 w9 w9 a! \  L, W- K世界观和方法论某种形式的统一,人们就是在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认识和
! b2 Y4 a, m$ k3 ~: x8 @: r改造世界的方法。人类发展至今主要有三大门类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6 @' O7 k: C  }+ o  L. ^* q% p社会科学知识和其它种类的科学知识。哲学首先是门科学,哲学有不同的门5 k5 P4 \4 j8 g
派,有各自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同样需要去伪存真,同样要在反复实践中验
. ^+ @  ?9 L% h* W) ^1 n& D, K证和总结,和科学实验相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标准。自; w$ r" V" U7 R5 q) M& P! g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许多错误的观点和认识,比方说地心说等等,熟悉自
9 I  ^. _& a, Z! ?% G* j; x然科学的人对此都比较了解,哲学中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谬误和错误的认
: N  ~: A% h! V0 Z9 ]5 ^  L识,所有这些谬论都应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中被真理所淘汰,哲学由此才4 k: k5 v/ x( V: }# S1 ]8 p' t- R
能向前发展。哲学和具体的科学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研究的是整个
8 q7 H7 L- x& N, y世界的一般性的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是' m' y7 w* A% r9 z# d7 M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二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哲学和具体科学同样都属一6 E1 R% a" A3 M7 x# N/ ]: ?
门科学。哲学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思维本身,任何科! p4 K, x; P$ s6 f
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 P$ k* u& }# q# F8 \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具体科学可以用事实来验证哲学中的某
7 ~1 t$ y( k! n* [' f0 o0 G3 X些谬误,哲学可以用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出具体科学研究中存在的
* r3 Q7 M# A$ q/ A+ P4 w错误,能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进行总的指引,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哲学对具体, f5 K/ w$ {: J' ]6 q
科学有指导、有益和催化作用。
: i2 t4 r  b" Q1 Z3 i0 R
& f) ]! ~8 w! |) \5 m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X; z  d3 D% p) K+ C% h传统哲学认为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人与世界关系# `$ G9 H4 T2 q; T9 [6 Z1 X
中最本质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贯+ l1 m+ Z) T0 u- W" p. a
穿于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和发展始终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
# [, J5 Q( ?: h2 R0 I/ B传统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
# t3 p$ y7 n1 K! A  o3 Y- x$ [- p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9 `6 C" s- ~7 V  D6 Q9 P; `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是本原的?何者为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经
% f& G. g" c- I8 z( q  i典和传统哲学认为“这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哲学. N5 g& z( n3 ^+ U. h, ?
回答,就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在哲学史上属于所谓的本体论( E9 n# c3 v' f
的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0 g% f0 M: w* C* n
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2 V: x0 s& y5 v' k: a# |- ^8 Y
关系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
- U7 G  b# o2 j+ C, l0 |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
8 c) u1 k: d6 H  p0 s# T/ N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
' N# ?; s) O  X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第二个方面所做出的哲学回答是论证世界
9 l/ j3 N9 t& z; A& x可知与不可知问题,在传统哲学上属于认识论范畴,传统哲学认为“它所涉) C* j4 X1 ]4 B
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性问题”。传统哲学认为“哲学基
( i0 d8 a. ]1 d( ^; ^7 {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在联系着的。第一个方面讲的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S4 Z: k8 `! ~$ S
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第二个方面讲的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讲的是  k. i+ f! d7 H* `7 o, `; w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只有同时把握这两个方面,并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才2 n- U- V: T3 K  x
能全面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这个基本问题在传统哲学中
5 L8 i- p- Z: |+ T7 c的意义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
) H- A, q! a0 o  Q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
' R9 k$ s, v; {& V, w$ M精神对自然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或神的人组$ E0 C4 P% _- [6 y- v& c
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学派。如何回* L! t$ z0 J/ z9 ~2 {# w2 A8 S
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q: m, U/ d6 I! K3 z7 \8 g" L
在哲学史上曾有过二元论,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质,二者并行不悖。1 y' O9 d1 X" ]
二元论者并不是独立于上述两大传统哲学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因为二元论
/ k7 |# h3 `9 G! a7 l* c的主张不可能坚持到底,最后往往以臆想出的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
3 j* ?" @7 [# n* W1 y8 Q6 ^4 |质之上的本质-上帝或者神为结局,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二0 h( N+ D* _2 Q
元论的哲学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它虽然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质,但4 q+ Z& G- ]. q
在说明物质和精神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并用神或& @0 ~. P' j( `9 D; C3 ~/ w" X
上帝把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结合起来,所以坚持二元论的观点不仅在逻辑上- h  F1 ^1 E% _, _2 \9 Y
自相矛盾,而且实际上也必然倒向唯心主义。传统哲学认为:哲学问题的第
. t7 Q6 S5 G0 l- i4 u1 o8 y) e二个方面,涉及到世界是可否知,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 n: U  ^! p- [. p' ~8 c* d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
1 k3 k& Z' {6 N8 s坚持世界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认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一些唯心主6 U8 F: \5 b) B; }0 I
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他们把世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而认识世界只; m) G% f* g" |# |5 U+ I
不过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还有一些唯心主义者,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知. ]' ]% k* }/ y6 G
性,他们是不可知论者。唯物主义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彻底的方法是实: s: ?2 j+ T# j7 P# F& ~3 x' O
践,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同时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世界上只有尚未
f- n  x, R! U9 f1 }4 t* p/ ]认识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唯物主义认为:“传统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 b2 a# S( a7 L- U" Q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人类的一切社会
3 v% Z. F  B! j6 D! e活动,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s6 v9 J. r* z- j5 u都是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也就是认识和处理思
6 |8 ]! i: A- J3 U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处理着主观和客( g% L8 A. ?1 \: A" _" p) l. n
观的关系,不是从客观出发,就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t- B9 M, p8 l" ^' q) `: a5 l4 Q, ~
努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扬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是实际工作中的7 s* H- u! h2 _3 V
辩证唯物主义;反之,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从主观意志出发,忽视客观6 ]$ M7 e+ k6 P
实际,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其结果,必然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主观) y( c6 d- W( U1 Y  ~6 c
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这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 u( o3 a  }/ I1 [* r+ B5 `
本问题”。
5 Y0 F" C- T+ O. R3 ~, y- c3 u$ y# ~% J- Y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在理论上的差异有* n( c  U& `2 r& h+ X  w
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论的根源。唯物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最0 R1 N# n% a4 b1 }  {. r
初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远古的人类,当人们对诸如做梦、打雷、水旱灾. w+ Z8 u5 E9 c0 t1 z
害等现象不能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时,就产生了关于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
' i; e- _4 L6 {3 I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想法,这就是原始宗教和唯心主义的萌芽。人类社会进入
4 O) r' C( `$ o+ ^2 G" m8 b! @7 D阶级社会后,由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那些脱离生产实践活动的思& ]: X8 ~: b+ j/ D9 B" N
想家们片面夸大精神作用,夸大统治阶级的意志作用,并把它概括成系统的) w! U+ a9 |9 r
理论,这就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
1 N* v; y) G' O; S- ^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同大自然进行搏斗,只有承认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 |2 p; b) P* u! B才能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认识了自然界并逐步认识( X0 p) b: h& s! U) r
了社会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经过哲学家们的提炼和理论化,$ n: e9 i/ m. G8 X& U
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哲学。
8 }/ H5 P7 U! [$ B0 G, r! {; o3 I$ i% E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阶级根源。一般说来,唯物主5 g' i7 r/ q! a3 S6 L2 h- L
义总是同历史处于上升时期的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或集团联系,他们敢于面2 U/ [7 J0 e% s
对现实,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同历史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唯心主义哲学则往1 M8 c+ Q6 u1 l
往是同历史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历史潮+ l$ g  D; V1 _9 H# e+ Z3 g
流相违背,他们为了维护和恢复其反动的统治,片面夸大精神作用,总是把
* U' r0 U# v/ K) j6 f( _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在阶级社会里,唯心主义不仅仅是人
2 e! r5 w# k0 F" ^7 o2 U们认识上受到某种局限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剥削阶级或集团欺骗人民、) ^4 W, Q4 p, U( x7 x8 W( L3 p3 ^8 H
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说,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 S- q+ ?" z  l' n
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 j8 [9 b/ S! Z( |; E" U
+ x0 w1 w+ h- P% X4 y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从总体上
0 r* m7 m& B: {看,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对唯心主义又& v" ]( k0 l! I
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因为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世界,人们9 m7 c, v* g0 n& R1 J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会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 E7 Y% H& W! |0 W: [8 q8 J- Z
矛盾,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往往是精神力量、主观因素亦起着巨大的# y0 k6 k1 P" n2 V, D- H
作用,如果把它无限夸大、绝对化、割裂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既对
0 n/ e+ e' N# w0 H5 S$ c( a) Y! r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列宁曾指出:‘人的认识不
! a* K' k! Q1 l, n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患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8 s* ^0 F6 R$ |( k# S
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 h  i+ u9 s* t+ B4 b
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2 A% l- x! n* P( ?" B: b
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
1 [- X& d, F! t( t/ N- f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6 k' B$ ?- O+ ]& p
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1 N3 Y7 O7 s3 {7 j3 D% b8 q
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虽然是一( _1 L7 W4 V; k9 t3 W# _, x# S
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终究是从人类认识之树,从人与世界的现实的关系  m7 h+ J: {+ T! w7 V6 s( j# G7 A
之树生长出来的,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或阶段,是人类认识
# i7 t) ]$ S& S1 E5 R0 z之树生长出来的观念形态,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因此,对待唯心
+ B$ e: }# G: P; ~2 Q% E主义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对唯心主义的某些合理
3 P" H4 J7 K( H1 j的因素和积极的成果应予以批判地吸取”。1 W2 N$ j( m8 ?. V7 s
/ ]. E; m' `. W, i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5 f1 W6 ?7 u2 F
三个基本历史形态,表现为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 H# C( Z+ D3 [; N5 f+ f6 h' t& q2 h, g) U7 t, _! \9 e' U
第一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9 d: [3 n  A9 s8 c
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把世界的物质
3 w# t8 w5 q0 f" i7 D2 ^1 _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如中国上古时代的‘五行’, n- M# t4 [' {9 q
说,就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古希腊有的
' ^0 G8 F, p0 s; V1 {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原,万物离不开水,并由水演化而来;有的哲学家, N! v- I; `' [5 x
认为万物来源于火,又归于火。古代印度哲学则把地、水、火、风看作是世
3 N& |7 x! Z+ u$ a9 |  x  J界的本质。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8 y# C' t) L# N3 _4 [
为万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 j. L" T+ T% B; K$ [- j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 E6 X9 _+ R- J6 L. p4 t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普遍存在着直观性的缺点且缺乏科学的论证。+ _! s3 ]0 w) j- Z( a, ~
/ ]/ Y8 G- Z7 j" P
第二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
1 n" ^" Y: U# i) p' [1 k主义。在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里,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哲学  b) f% a2 @# M0 c+ I2 U
沦为神学的婢女,处于“冬眠”时期。在这之后的14-16世纪是欧洲从封建
* S" P, E( o1 l! Y" p- _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时,以人道反神权,以科学反迷信,
p+ ~2 n  `* {! W: M# Y3 \是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文艺
- k3 K. O# A4 ~0 V8 ?复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等一批反对唯心主义宗教( V8 p  _8 u  ~% G" w, X% F( L
神学的无畏战士。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英法等国有了较快的" m( V! ]2 R$ t% \( w% G- {
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进一步繁荣起来,在这时期,唯物主义掀起了一场反! T9 |$ K' D+ p1 H
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
A/ P" L& G$ V! n1 d( m3 J1 V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成为其中的主流,形成了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为代3 _  b3 Y7 D+ `, ]1 h; b5 F
表的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以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 Q- s8 L7 @% ^/ C% @, ^
人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战斗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
5 O( P9 K& y  b) T7 J- i- N0 |成为当时比较彻底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 r) I# g5 r3 E方面也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高度。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哲学上可
+ R, |! N( ?4 b1 C/ |; ~: Q; v1 d以高举唯物主义旗帜,但作为剥削阶级,他们的革命性又是有局限的。他们
% H/ X8 l( Q! G$ C. H) B1 j在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之后,就逐步地趋向保守和反动,在哲学上也走向唯& p2 T/ K3 E  `( s: L% b( K
心主义。以贝克莱为代表的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就是英国革命以后对17世纪4 u) e( y! f( r8 F' p5 [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反叛。0 J8 f+ ?3 g0 f0 S0 y& A* v
' d2 y9 `/ }! ^* a9 J; a4 n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功绩,它
g6 U% {* U% F" \1 Z7 g. D4 r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n) p1 T7 R/ S0 q" ]- X' ~4 j
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但其也有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
N  n, u" l  G  s% f% g. S2 T+ g械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自然界一切运动( [8 R$ O  s. F  @0 Y* @
过程都用纯粹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加以解释。他们甚至把人也看作一个机
* @! {. Z+ q; w器,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仅仅在于人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
2 s9 m7 I  |" ]* _: v' m6 ]4 W罢了。二是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9 q4 D, t2 n3 N9 n
界,‘它看到一个一个事物,忘了它们互相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9 z9 Y/ f" G2 V0 J2 Y4 n; O
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
; e' n3 D$ a2 m; K& A! J* x林’。三是唯心史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
+ E3 l( `. Z$ |! |5 ^2 }6 c4 O2 }% J们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或者叫‘半
7 e% O0 X' ]2 @2 l1 O+ X# X' Y截子唯物主义’。. X9 u# Q% U5 h# F% ~/ c
) b( ?% s$ ]2 O) q) P; `第三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 D! K" [( u# X* E" l- y- r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科学的、完备
2 ^5 T0 q6 c  {. z8 P( a的唯物主义形态。”, Z  K, j1 R& q% t: S
7 H: ?0 U3 Y) R  a  l& M. p+ Y  s唯心主义有许多派别,唯物主义者把它们归为两种基本形态,即客观唯: S4 x2 K( S5 |6 U; n  r& }
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都是把意& N" U+ V) q) v7 m3 _1 ]* \7 ]% \- |
识看作世界的本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5 I- |! ?$ K- n" E- A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
8 u8 e/ T7 A8 a! ?$ R: l' V: ?第一性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因而是第
% K. @" ?3 a5 R7 ]5 @二性的。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他提出‘理在事先’,认为在宇宙形
" t( U( W4 x, W成之前,就独立存在着‘理’,这个‘理’后来产生出物质‘气’,而后‘气’
5 F0 Y1 c+ X/ C' C; h. y又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来。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
% E, H/ p  w1 k  v在一个超经验的、永恒的‘理念世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7 [- u1 ?/ k5 v2 Z$ ?9 C- @; P( f
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着的‘绝对观念’,‘绝对观念’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
7 X0 v, ~- G8 r. |8 ^  a9 C段后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都不过是‘绝对观念’
+ }: X! {) \2 Q+ J的‘自我运动’、‘自我认识’的阶段或环节。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
/ a# L) R( [2 _  V" Y# \8 X4 U类的意识和精神绝对化、客观化、神秘化,把它们看成是先于人类和先于物1 v+ e# f7 n  `
质世界而存在的东西。
3 H6 b9 H0 m) H" {/ N8 H, \) H) R2 z# x
与客观唯心主义不同,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 }  D' m! U# D0 i3 }+ ?1 _$ O
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
$ h5 }: p9 C  f$ \( z) @7 X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
. F! L4 b+ w. B5 c+ b1 B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把人的思想看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6 e' z* x( a; x) ~' w6 J" t/ v& W主观自生的东西。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王守仁
0 u  K. c% T" i) B) Z) t' K% Y认为‘心外无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天。在西方,18世纪英国哲2 b3 _* G  |+ E* g3 H- d; x( n
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个人的意识作用,  \+ {9 S) M2 p! r
最后必然走上唯我主义”。
" Q+ t$ i8 P# j1 D. V* i& b
. u* v6 R6 e* T2 B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古, |% [/ h( p6 G# m" J
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 _# R8 X' i1 d
观具有直观性,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始物质’,比如火、0 q7 O1 L3 G7 B( v
水、土、风、‘元气’、‘原子’等等。中国古代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
/ G; b% a4 _# z# B体都是由客观的元气生成的,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
! j" H5 o" `$ ?, M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 [% x8 x% S# R6 M2 R" J/ p+ q4 |4 U
基础。这些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 e4 ^! A' x# q' R5 L
寻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 c! M' O3 O. l& J2 g
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当时并没有被科学所证实;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
. ^/ @# k: g0 g' D) {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 U8 b5 q; ^; y4 F! P2 P" Q8 W# B4 _; R! a( o' H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
; b/ t2 L. t* R8 T主义的物质观。19世纪以前,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
& D! j; M" o7 y4 Z. X( g7 l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而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并得出原子是世界
6 ]- C2 u$ ^/ c本质,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的结论。这样就把物质归结为原子。3 w9 l( H5 h' x0 ^4 s7 u+ P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
" ^1 ~9 Y, J2 j$ n) O5 j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它把在质上: N& G# y6 e; ?7 H  h: }7 W6 `. v
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粒子在量的组成
5 ^6 h3 L) B3 H) I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仍然是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 R. Y1 y. o$ x4 T  I9 d6 |
认为物质的一般;与此相关,也就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
8 S: c: h8 l- S* n  i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并且,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 T6 T/ h4 N+ b1 c# s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9 {$ v/ V! C( l. r5 I
+ s# N  p$ S) B' y  e) J$ O* ]0 i2 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它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 A9 Y7 j. @- C
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 l' Y4 U! c' {0 \: ^物质观。在19世纪80年代,思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  A: H. B9 U! [; \0 x3 y& D
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9 \+ y. T8 V( D, M( d+ z7 }2 l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 E4 J, D6 c- l% }& H' S: P
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
( F4 K' ^/ t" f3 [$ ?别是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
2 ~9 F/ b1 I( `5 u/ `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规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5 V7 n1 d3 s) D/ d. J& @
在批判“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辩& |- M8 b3 d& {5 B" M% s
证唯物主义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 l! |. v2 f; V( M+ o& ]9 ~&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i8 w: @5 V, i5 k4 l. x& T) w
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个言简意赅的物质定义,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2 L5 s$ N4 P% j$ N. ~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  M; `+ c4 C( G, A6 J5 m: b% g' Q
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
% u  D- x' d7 h: ^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列宁物质定义的根本特点。
0 L: Q/ e6 t* v) H$ W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世界上最普遍最基本的关4 R. E) R$ _3 k, O. l* ^) L0 F
系或最基本的矛盾。列宁正是从这个最基本的关系或矛盾中,同唯心主义者5 t7 I" r' V  F* L9 J7 K/ v6 M
针锋相对,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7 S0 w6 B& B; W* M派生性,体现出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唯物主义的鲜明党性。列宁的! t2 P% R# Q) R/ C. G- c
物质定义还表明,意识不过是物质这个世界唯一本原的产物和特殊的表现,
4 h$ e9 c2 Z4 }7 f决不能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质。第二,; r4 o; v  e( E; {3 Q. e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
' x9 m' C7 i) [) K. x0 t1 z- q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2 N# f9 \" i) T  {- N* B
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它对物质世2 o$ h. U: y  V4 L( x
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L. K  N6 e' a5 G0 d- t  D) p8 A
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
/ F, F5 d6 @  m殊、复杂和多变,它都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性。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r' x; l0 R8 o/ s7 n
和基础,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所以,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
& x$ h+ ?2 D( v. ^6 M7 u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就是列宁的物质定义所彻底的唯物辩证的认识( d/ u; ^0 o! K2 v+ j! z
论”。& Z4 Z+ G2 G3 p! z
+ E2 S' C8 K6 u* C6 l% j4 Q5 P( \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 j# J' r, a! t- U; {; H0 k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而人一旦意识到意识本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
4 f% J) ^% P" b# B了“人工智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独7 L& a2 q$ r! ~! w7 ?2 V
立自在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q2 j8 P, [: F' Q% i! q% S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从自身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 K! Y$ j4 a9 H' Z
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
3 {3 f' G: E7 @* l! `# d. {9 h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9 b4 {' X, o# h- h1 t
感觉和心理;其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由物质的一般反
( D, Y& ?8 C& J# P" m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起源史上的质的飞跃。反应特性是6 @7 V& R! g; |
一切物质具有的,是‘物质的本性’的最普遍表现之一。随着物质演化史上
( N( V& N4 {, C7 V3 t) X4 ^$ ]原始生命物质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生命物质的反映. i: B$ [$ t6 E, o! U& o$ W# i
形式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有着质的区别:非生物的反应特性都是通过改$ Q* @6 V5 ~; J+ g! C
变自身的形态或者转变为其它事物而表现出来的,而生物的反映性则是为了3 q* h  x) m2 k( n
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性的;非生物的反应特
* K/ N/ ?! t( |/ k性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性的,而生物的反映特性则为了维持其生存
9 l& |0 }5 |3 ?7 _而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2 C" D8 ~7 G3 T! t2 p( X# k, s& f
& y0 d, P4 ]4 k  t" w随着低等生物的发展、进化出现了高等动物,也就产生了动物的感觉和
/ K. ?3 n7 S% L. ]: C心理。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物质世界反应形式由低级- l% R8 X' t' X) W9 y6 t
到高级的发展过程。3 {# M" b4 L( c  B! a9 U: C" a/ ~
/ a' a: V6 y3 E+ B* f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
: ~9 F* }4 }4 k9 Y) G& c1 B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
- h1 l, c  u3 e6 L2 D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首先,社会性的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
9 i) G5 |( o2 d8 L0 z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一般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通
: O; j5 Z( o  Z. i4 l7 f, R; a过社会实践积极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这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
. Y  d: j% w6 q, e; x' }' g/ S5 l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正是劳动、实践。人类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 J& T' K- [+ w- t1 e9 t$ _
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 y  k, o, b! l! v& V( Z1 c
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 u8 Q0 I! P, ?$ C* B% Z
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有5 F) D- Q+ ~- _( R- P- O+ i
人类意识这种反映形式。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
" B+ T2 O- ^" Z& \. O5 H# e8 M7 b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 Y2 Y: }6 `# S' O7 p7 ^
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进行抽; a. ~) b0 q/ g! K* }
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9 @4 Y6 V4 B8 r- o4 J, F& V
再次,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
8 y! z  v5 e9 @2 z: ]& S趋完善,它的容量越来越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为意识的产生和; P2 A( d* R5 _) ]
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C/ ~& V( T: @( d
: `+ D) i9 w% B8 U7 h. z4 O2 q  t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 |% P# q* ]) C; q+ y
产物。因为劳动和语言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的活动,离开了集体和社会,% w" o4 y8 d3 F7 J1 X: w
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会有劳动和语言,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t0 J" a. U) m+ S; P2 x: ~
7 Y% A1 {' \2 M  d9 ]) e6 _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是就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
" L) h: s5 ?4 L  `% F7 m( i! `. H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
8 C  C5 w! h6 ^6 w# d2 K3 ~/ ^7 L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
. K2 z% H8 Y" L7 l3 Y9 w存在的主观映象。5 `7 K9 K- s& [
B/ o1 b% H( G; d8 ?/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0 [: r- o% F9 Z; j$ O) R
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懂得意识是特殊的
$ Y2 f1 M( [) Q. I$ Z- W物质-人脑的机能。
7 \" x3 f2 _) h4 {/ R, g  G
; j1 Z- L' K1 Q5 @3 e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6 \; S8 m+ y" b) u+ z
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人的大脑是由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的
Q: y# J; }$ i  [! i& Q细胞体分布在大脑皮层。人脑的神经网络具有‘等级式’的结构。最简单的
+ u( t0 O7 R7 u" r4 |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
) B3 a, k5 c: ^6 T: B+ ^中脑和间脑执行的,复杂的职能则由大脑皮层来执行。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
/ V4 v: q) z% B- D% c' y; z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刺激,沿着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
7 }5 n( i$ ?* |" X. Q1 V各个区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意识过程。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
+ e0 ?$ ^' o8 r! F. n0 e质体系,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
9 i8 C6 E( c; |  S) p4 x! E* t
1 S% }" r8 W% O: m+ A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7 p" S+ S6 f) {4 p
行的精神活动。通常把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 v1 w! L: \0 c: h( l
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以外其它动物的唯一信号系统。人除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3 K& l/ x0 @& V' u1 U: @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显然,在第一
9 U9 a+ R% p* R# m# x信号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
: X1 N1 q# l3 S7 e/ ^7 C! R生的反映,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第
% R, {5 I2 C- ?1 X0 o二信号系统则是人所特有的。人类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所. a8 t; k4 V% a# J9 q2 x" i
进行的精神活动,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7 R2 m2 F+ S* g0 o) E
. z! S' G4 K3 B. ?* H人脑是思维的器官,但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只有人
2 ]9 Z' U: e  T7 E. l3 i5 W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
e2 j4 r' W/ c4 s* I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的大' ]. N. s! I4 y  P
脑并非一块‘白板’,并非只是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
/ n9 q* O" I* k% a; M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9 ^2 C, [$ V. A3 w
的统一。) W: \7 K/ Z! |# X7 I
, H1 \7 l, m6 Z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反映者不能脱离
* E6 ]+ n+ N, b4 N: n8 o3 P被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意识,无论正. O1 Z, L) L( h; @  F
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其内容都是客观的,即对客
- f4 D: }5 s/ M/ L- o! s观对象的反映。7 I  _$ E% V5 A! {" D
# V& {, n9 ?2 ]- X- f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8 |# A' j) z/ {' }! D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 P7 O- H1 j* D" M4 k8 w8 [
的统一。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式的主观性。2 b- b2 S/ A4 o! D3 W4 Q1 n# w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3 u* {9 O$ l2 M; d: T0 H( s
感性认识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
" K/ {, _/ k4 B8 W; Q0 X; q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它们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感情、兴趣、知识基础、- Q7 M, y; i, ^& ]1 s
思想方法等)的影响。第二,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同一对象或者同
3 f1 ]6 A: ?( F" M1 a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 B3 ^: b9 j# M  r9 D" ^- q# K3 k6 |
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主
4 f9 I2 p9 Y/ N2 z5 J观性。第三,意识的创造性。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
8 \' I% a! p7 z! ]0 ?对象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可以创造性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本质中,还可能$ f. l6 P: ?. {! u4 y/ x
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 c4 `: A7 G. g; C( h2 D8 J
/ \: [3 i/ Q- l0 [, c: q) v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并没有否认意识源泉和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 _$ @: H! i& z; q8 ^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即使是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也毕竟是对于
$ `$ e: v1 j3 ~; x7 M3 y: }  f! |客观对象的反映。人的意识不管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
+ L1 n: H/ r1 V% ]0 L! W6 G4 \外衣,它归根到底有着自己的客观‘原形’。" ?4 a  ~- R4 b+ |/ R$ C7 W" [
9 Q8 B- J5 X' L2 c  d  O8 A" X. i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的科学原理,既批判
5 C$ e5 M7 H1 }( F( G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庸俗唯物; a3 ]+ n; q7 r0 P) j
主义。前者背离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认为意识是- D& [3 u/ I3 Z% ]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就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简单化了,实际上是把意1 w1 p* ~& \3 k0 P
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从另一个极端和唯心主义殊途5 C7 i6 G$ k8 Y% g) S& e
同归了。
9 u! q( `- E0 M+ \8 Y
, f* E0 E8 y1 v. Y5 B) u我们已经跨入智能、信息起重大作用的时代,对意识的研究以及由对思
4 x* z& ~% z+ c- w维的模拟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成为现代科学和哲学探讨的前沿问题。研究意- x9 w0 K8 H* g1 V1 z
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仅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坚持和
- }8 G4 e4 {; [' V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也有重要意义。0 {$ V6 t; c" C
3 o. l; ?  D# F5 y' R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对思维的研究  i" ]; ^5 M; N6 E
步入了新阶段,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电脑,
7 V" D; j+ f4 Z% T7 B+ G6 X即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正确理解意识和思维模拟的关系,是哲学意识论  c5 w) j8 `$ ~7 s
的重大课题之一。  Z$ f/ l" j6 o) l
/ X) K( g3 M# H" E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客观地研究
3 t* H. O( w5 g. X) g1 g9 M意识的本质,研究人脑的思维的机制,提供了大量新的事实材料,为辩证唯
/ d& K/ ?+ a- f物主义的意识论提供了新的论据和新的研究课题。人工智能作为机器是一点
3 G, `2 m, T$ F1 z9 k/ n也不神秘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这种模拟的具体过; F# l) B* ^; g0 U
程是:用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存储器模
& v9 Y& w# c  p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运算器模拟6 |+ R3 v* y# i, n* t
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控制器模拟人脑调节各方面的信息,5 m; q3 B  z7 {# S0 u
指挥其按各项指令正常运行;用输出器代替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
7 L* [5 ?8 ?7 z' C电脑又以机器装置模拟人的神经细胞运动: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对信息接受或& E* Q1 x: J2 f5 \/ [
不接受是由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进行的,电脑相应具有接通或断开两种状态;
. u/ {6 Z! d9 ^3 h4 u/ @! W;人脑的信息传递利用神经脉冲,电脑则利用电脉冲;人脑的神经脉冲传递
9 @6 z- k5 D9 p: Q- e- u" d按‘有’和‘无’的规律进行,电脑则采取‘1’和‘0’的二进制加以模拟。
% d" D( X/ o' v8 r( x这些机制表明,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
9 Y2 k+ C3 Q3 a5 `% c" I  y1 B- C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它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 g* D; O1 y; }0 z$ q" w, ]2 @1 y& k: I
5 S9 B( K% _. i; p* d5 }‘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一,机器人毕竟是机器,
" o2 m6 ]2 M% x5 p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
1 B" |- `! h# M" ^( _4 q* S类智能却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其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电脑在解决
& I- u& `% q* Z* X: L4 |( v问题时,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后果;人类
+ Y, c* c% t$ D; U* D: H智慧却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一般都考虑到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其三,4 C* x; z, _/ F; U8 H( [; }6 E8 y
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创造能力。电脑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8 b0 z. y; V2 G% R+ ]6 }; i
的,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人类思维则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
9 ]; d6 C" C+ N0 v; ?9 J, }造。其四,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
7 z8 @2 X2 q$ e  v% g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6 G; M1 O, p7 x3 X! u
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 X" @- w7 \8 e! i2 W3 y! r
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可见,思维; x& i9 Z5 b8 ?- V+ p
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不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智能。+ ~" T! s1 _- ?. m  h' B! O% V
# j. x6 k1 O- V- L
总之,作为人类工具的智能机器,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可低" N$ U1 J% u% D  D) C4 [9 E+ g, L. [
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甚至认; Q/ A) |* Y- x* L- Q6 x
为他可以超过人脑思维”。
( o# c! \% U7 n( p9 n
/ @$ T" p' o7 ?. u! Q4 d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 K* Q6 g# s+ S
性,它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0 y# F* B- s; W8 l
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一切变化、运动、发展的载体,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只是8 Z8 i- i6 Z: R1 C: r
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表现形态;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内在的冲动力
H1 f+ S$ }; n2 C和活力,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不存在物质世界自身原因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原
; l: H, h7 d2 [. U6 f" e. w因。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同旧唯物
5 R+ h1 L% g8 p主义有原则区别。/ z' W0 f# d' B, R& F1 s$ ?
% Y" H: `1 X! @
虽然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的世, t/ u# ?, b) c/ X6 l+ ~
界观,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二者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唯心主义一0 [6 Z, q% `, q3 Y+ K! l6 l
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它们4 r" d5 Q% @# d% V) K4 u& ]
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既然* l( U" r: z# i; T( I% I& A
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如实反映,是人类实践经验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总结,那
; Y) q4 f* G) E  H/ C. f么,它的正确性、真理性就必须用一切具体科学的发展来证明。科学发展提& I- i$ N. x; i$ C+ m$ v5 }1 t0 ?
供的系统的事实,特别是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的理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
7 `( T1 w2 U9 \" _5 r8 }7 Z化的理论,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等,从1 L: Y5 u8 u* E
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证明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 r7 y4 _: _3 C) l+ \" g1 [! ^! C1 o" e$ z1 ^
科学的发展证明,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是十分复杂、无限多样的。每个
0 o3 l& e+ b/ q" ^特殊的物质系统都有自己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特殊运动规律,各个系统、
9 u9 r4 Y7 w) M层次及其规律又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类对宇
0 q4 \: ]. W& n, F# Q, ?/ p宙即对物质系统及其层次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是永无止境的,
4 w* }# s/ ?4 s2 W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的过程。科学越发达,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实践
4 o# G# h! k9 s* f和认识越发展,就越有说服力地证明整个宇宙是物质的世界。一切有关上帝、
1 ^* Q) K2 W  ~" R: G神灵存在的主张都是荒谬的”。$ _, g- i7 i- r$ @( K
& Y5 H# z  y2 ]. M9 z( T/ w0 E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能动地把作用于物质,意识的
! v1 N0 k) i! Z* \1 _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 T* o5 S$ Y. d: O) @
- k$ I. m" E: e" }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 |3 d+ @3 j* d  v7 V
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的活
6 T) J+ J: V' ?/ A- b; c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4 p/ J( I2 b  ?/ _
计划性。这些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
- m9 x2 g2 ~1 w1 P( i
: K) D  G; e4 U/ w第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 o% i4 t# B8 _
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
0 |% q) i8 z2 R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 p0 V" ~9 v9 I  K0 K7 Q
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 A! R1 _5 W. l; R. M) _  s1 Y
% o/ h; k- l6 X1 L; w5 t/ u第三,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对
" K! c' S2 {2 T. o  _- v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作用,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0 U" a, n% Q2 F% P: d: T. m
实践,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科学发展提供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 d1 Z2 ~/ e4 n8 z/ z$ r2 X
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
5 I2 G9 L+ n& m* Y生理过程。# q" {# F+ Q& h4 k( U
" D% x9 }6 Y, L( N6 X  ^4 Q
第四,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 G" _/ C7 Y+ k8 L" B; N
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0 y4 E8 K" P# x& g& P$ Y, d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0 ~; i: E- ~# u' u8 X6 m; C
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从地4 g, O; g9 z# S" B$ J# |
球上出现了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以来,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已经/ T9 V6 l. @7 q1 @9 E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球的各个角落,遍布着人类的足迹。所有这一切,都
9 m: ]# ^- G2 H+ g3 L凝结着‘思维着的精神’的劳绩”。) Q6 Y' y& T$ L8 O3 _, O' i% R5 S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j; O2 M5 @3 E. G2 \7 q传统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
7 q/ v7 m0 \( \, S; S# ^! k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各自孤% R! G+ u3 \9 [6 f* H' g# N# L
立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有机械的位置移动、' C  Q/ B3 J7 P8 ?
简单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对世界是怎们存在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 ]+ ]- ]; e! ]5 Q" y* N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 ?2 z+ d- ]0 g, T; t
& l0 l+ b5 `* t- \0 ~9 m!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如何回答世界是怎们存在的问题,是以如何回答世3 @# f. i8 |7 E
界的存在和本质是什么为前提的。在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既可分别
. T. g; x- j  h- W. t, T存在于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可分别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同时,
. M- G5 p0 h/ L5 s- N在同一哲学体系中,既可以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可以有形而上学的因素。辩8 l' n- B% F3 B. q" _5 v6 k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总是从属于即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0 R! b& W6 R: ?- E# ]+ T义体系的,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世界7 [5 s4 \9 t6 `' f( v- A" B
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存在和发展的。一方面,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按1 L. b' W( t* S" j$ W& g* w
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才有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法,3 \6 B# n) B" c2 F5 y5 I
批判形而上学,是为了真正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使思维正确地
, r  t) w2 j6 C' H6 I. E反映存在,也是为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离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 Q- C* ]9 N' U% G3 y* y
的斗争,离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 I6 I  n+ a$ X& o! {- ?
争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1 }/ u& {$ v+ _1 u! W
1 h; u5 |4 q7 D4 d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有三种基本形态:“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7 ]* [  E! N; Q8 R4 K
形态和基本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
7 x. f( j9 R( K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哲学史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同' e  C1 a0 Z( G5 I, R+ e- A
时,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而9 l# i# }% S  X1 T+ Y$ a: q
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中国古代的《周易》、《老子》等
6 c& e. D5 i+ v1 q/ ^7 t( r/ P文献中,辩证法的思想极其丰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段慕名的. b: K, r/ x+ ~& u% P- ~
话:‘世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 M( K5 {3 A6 _8 K7 X8 R
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永恒的活火’。列宁认为,这是对
% R0 [' o/ |1 G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绝妙的说明。同时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有辩2 T1 J  p# W  D4 t* i) B" O& C8 |
证法的思想。在某些唯物主义哲学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 O" N2 `- o5 C; W5 ?) S# r* v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X( i3 `; _. v5 r% Z! a
, v5 J8 ], X7 [9 f( B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 w# Y8 h  j% e
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是、自觉地论述了辩证9 H6 W3 g0 K& \* ^; t
法的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
, G; G8 Q  P3 o& v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
: I8 U! T  W0 @* B- u. Z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包含
! F3 c; l8 u: V! v& y. n( o3 L& i在一个宠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中的。在这个体系中,他认为‘绝对  A  c& E; N7 u6 Y, i7 k% O
观念’是他哲学发展的顶点,于是,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也就必然为他的保守* Z- L8 v) \5 t  r
的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8 ?: S3 f* E2 t* l* m+ u! E' }# z$ H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V9 J) N- u+ M$ f- P5 H
它是科学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斗争经验! x* Y6 y. K# x: O. m" L( N) }
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在批判
^- x+ A- Q6 T5 E. C7 O地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收藏分享
够专业,才博大。共抗耳鼻咽喉顽疾,一路有他,有你也有我!
回复引用
 
欧阳军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欧阳军 当前离线

级别:小学生
 
帖子
315
精华
0
kiss
518 kiss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6-2-21
最后登录
2010-9-22
沙发
发表于 2006-2-23 22:23 |只看该作者
科学辩证法「否定西方伪科学(哲学)的惊天之作,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二
四、科学辩证法和辩证科学主义
, w# F/ _8 Q6 c* o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其它领域的知识体系,属于社会意
7 j; V9 m7 e& O( M9 ]识形态的范畴。科学的任务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理论系统的形
$ X9 J. P& V. A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0 Y: L2 h# j9 \1 @' `5 a+ O' U
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形式的科学三5 s% q8 @- K) d0 {, D) x& J' R
大门类。自然科学一般指研究自然界中各种事物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H8 A+ h* w, A6 m4 X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部分;社会科学是人
* P( x; p- M/ v& }! o' M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关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实践经验的
9 {' G% V/ Z- Y" _- B概括和总结;其它领域的科学包括思维科学(如心理不、逻辑学、语言学); R3 e9 `3 i0 V. G  l1 R" e
等,同时还包括“人创论”提出的“超意识”研究等等。这其中三大门类还; g4 t; H: P6 |4 U7 ]: |8 [) H
有交叉或交叉产生的科学。6 _  Y" Y3 J& G
: S% I7 t9 z" P8 C% t5 ]* h2 i科学是物质发展到有智能生物后的产物。自然规律或原理能独立存在,1 Z9 d4 a2 t5 x& [& J  l: S. t8 g* [% ^
但只有经过人类认识和掌握的才能称为科学,科学发展的某个阶段或某些阶
7 m% }- l0 G; N7 v段,人类掌握的科学可能不很完美或完善,但科学和科技有不断深入和完善0 b/ b4 \. H. X3 w; M7 b
的可能,科学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这种超意识不仅能独自存# c! E4 O; b, \/ `* A
在,而且能自我产生思维,自我感觉和感知物质和意识。这种超意识产生的, k$ i# P% r6 y7 C
思维和自然生物产生的思维或意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科学主义。科
; w0 E% P0 N; Y/ c, w9 z4 A# _学主义和传统的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和一元论的说法有
# H, f1 Y) P% [. Y1 Y1 A% u: P9 b) g本质上的区别。
+ @% [; E4 i( |0 z
0 ~2 l) b: ?5 p. i8 N5 d科学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在于:科学主义否认有神的存在,否认世界
" H; n, f( a- z: D2 _0 \是神创造的,科学主义彻底否定了创世论的说法,科学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
( E  K0 b# Q. p% W2 p! i或智能生物发展水平较低时产生的错误观念,是蒙昧和无知的一种表现。科
0 j& u$ F9 l, J* T* {) L学主义认为科学能创造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即传统宗教所认为的神,# w7 n! ]0 j8 l' j2 J
所有人类自我认为的“神”都是科学的产物。科学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以及3 @9 E: C0 y6 o
客观唯心主义都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主义否认了意识的决定论和本原论,
4 R1 z; ]9 l( |2 B也否认了意识决定的一元论,科学主义否认了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
* `& ~. O1 F, n3 \3 y类的精神当作世界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
/ F4 [7 F0 c+ |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
1 ~; L8 ~1 l3 B9 P物,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科学主义同时也否认了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
, v" g0 E* S7 p# B7 m( `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 A8 a# i7 S/ V5 g8 b
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这; T0 K+ n( u% u0 Q
种错误观念。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先于意识和超意识而- z4 i" F+ a8 B9 x- o
独立存在,科学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意识和超意识都后于物6 e4 b) ^  I8 {
质的产生,意识不可能先于物质的产生而产生,意识或超意识都没有绝对或
, g  F; U! ^# }8 A单向的对物质的决定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性,智能生物创造的超意识归根: l' {( h0 A( z2 l- x
到底是人类科学和科技的产物,超意识不是世界上一切万物的创世主。人类. s  @5 F* F* B" [. f3 T: e
的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更好地
6 |- z' c  i7 u0 \: L8 O认识和改造世界。
8 H- T' c: a8 A6 @3 p
% q3 P* W& m. t% H# I2 ~6 d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有本质上的区别。科学主义否认了辩证唯物主
# S; L! V% `3 j8 `义的一元决定论,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根本错误的,辩
: U! R9 z" ~2 [4 S9 g. Z2 r$ L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 ^. z# B1 F& S4 |" d1 A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p$ o3 E( \6 t2 d! A; T
反映”。同时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和物质决定论是错误的,科+ ~6 F" y; |: I6 x4 b; S$ J8 @5 s
学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能独立存在,科学主义承认“超意识”的存在。科
$ P0 `  o5 P4 J4 M/ |学主义否认了物质的统一性,科学主义认为超意识能独立于物质而自我存在。& _9 j2 F& H4 h0 _. v5 B1 _
很显然科学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
' p6 \: O2 O% r3 G5 m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科学主义对哲学史上有过的所谓的“二元论”也是- {' ^+ N& I- ~  _
一种否定,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质,二者各自独立,二者
# @3 T  O% k$ {0 g6 ~- O: b! t天然存在,并行不悖,并且认为有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之上的本! d6 i+ |; L  ^
质-上帝。这是极端错误的,首先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精4 C! r( \* v5 e- g) Z; J
神并不是一同产生,同时超意识是科学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
* O% ^4 d  t  g超意识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物质和超意识产生的先后、决定的多少以及; U7 I2 \8 G/ s8 V$ |
作用的大小显然也有明显的差异,至于二元论想象中的“上帝”那更是愚昧7 z# A, ~0 o9 W/ C5 `, ~: S
和无稽之谈,二元论的许多说法明显违背了科学主义的观点。* z, A. ?% }7 M7 g4 H$ Q# a
' n7 w  h! I/ H" r1 Z4 X) t
辩证科学主义或科学辩证法是辩证法和科学主义的完美结合。科学辩证% S9 N' ^! F3 r+ T1 t8 H
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科学辩证法认为世
& ]2 ^+ q% |! {: e/ m$ s# |* h- j. R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有机械的位置移动、
% R& ~* T4 i9 Y" s/ z简单的数量增别或减少。科学辩证法很好地结合了辩证法的优秀成果,它是0 y$ @' J% v8 K
辩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辩证科学主义认为* F8 G) `3 y' C" M7 t- @
运动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物质、意识或者超意识都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运, Q9 N% {( [( r
动当中,思维也有一个产生的过程,运动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广泛0 a% k2 e+ i$ A  s9 E; Q& P
性。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任何时候都不处于绝对静止之中。辩证法用全面、8 w$ _7 C$ \3 l* D$ z8 Y* U
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把世界  M2 R* G7 x+ y6 J- W
看作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要求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来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j. T- b+ I% ]* ^+ n7 X9 e
辩证法强调在研究个别事物时,要求看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它部分之间! N' M& z% D' c. {. `3 z2 ]0 p
的联系。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整体,就弄不清
( l6 `: B9 w9 I# Q! }9 a3 z$ H, K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看世界的方法,使人们只见局部,7 A, ]0 a& Z  H' S& [
不见整体,只见个别事物,不见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上,
6 j  A1 `. N$ f形而上学认为,“同”则绝对同,“异”则绝对异,而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
0 r4 Z1 ?. e& R1 X5 m7 m有同的辩证关系,因而在研究事物的区别时,总是企图找到一条绝对分明、& H6 a+ K* w$ b: f: N! |4 R
固定不变的界限。科学辩证法承认因果和科学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科
}# r6 Q  z& ^0 Y) I7 P! b学辩证法认为只有在某种缘由下,事物才产生变化,科学也能推动人类社会
( K; i* T5 C, }9 l3 Q! d的发展,只有有了某种缘由,比如氧和氢点燃才会产生水,水经过电解才能0 N, J( X% I3 m) _# z6 P
产生氧和氢。因果论和科学论是科学辩证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8 ?; b$ Z& d3 w7 g/ L/ ~9 @8 w
8 N+ z* J& N' K/ J: Y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事物都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紧密
2 W( b, q- g/ S& S, K$ x, B! s) [些,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疏松些,而且这种联系属于一种哲学意义的范畴,和9 Q- d5 s  _* J2 l
人们常谈的联系还是稍有区别。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客
: D+ C, q# E% i# s$ _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任何一种联系总
3 \( c0 t+ Q# ^0 R. [9 w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是同条件的复杂性密切相关的。条件
9 T" P- n$ i) V4 L' D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事
( R3 d0 v0 k, U6 `2 j* u4 z1 P物的联系是可变的,条件也是可变的。任何具体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
1 x. ]/ s2 H( Z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和变化。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 W' o8 x/ ^# T/ _
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 e) W2 P; S6 w( l, O4 j+ T0 @; C6 _
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6 I, b% R/ b: Y$ d$ w
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
* F# e& R& C& w1 Y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7 S8 S6 y! \0 Z
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
4 A0 W; p! [/ X- a1 c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g  \" i; H* B; A9 Y6 \( s3 Y+ E) N
4 ?# ?3 n& m5 F& ^$ ^$ V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辩证法5 B6 |3 B* l0 {
认为运动具有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 A- P& u2 u6 Z9 h& X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否认了辩5 n! I% P/ L' \3 p3 q( ^1 |* L
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同时科学辩证法
! d0 @. `/ ~" ], f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有关“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的观点十分牵强,唯物辩证* e+ V0 ^5 f/ l; H
法的变化、发展观具有局限性。唯物辩证法所谓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6 A+ k5 R; ^. e" x! x' K+ [6 O( [/ s% W
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这种观点十分牵强且具有局限性,比7 ?, N7 _4 }* N# s
方说地球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她就在一天一天走向灭亡。虽然在她的摇篮中
. [' J0 }- h+ N" F  G* e" K诞生了人类,所以说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具有局限性,科学辩证法还/ x1 N) x  i$ i
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一说
3 I- Y: o0 b, W/ t+ L3 O法。科学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目前处于前进和发展之中,尽管历经沧桑,但
6 v# i0 D9 p' ~# m. C7 N人类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和前进是一个总的趋势。
3 F! Y# t4 [7 Q
$ O4 y* @3 [6 V' `0 e科学辩证法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因果论。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问题是人
+ G4 B8 Q9 {5 E1 h, v1 x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哲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是决定4 {8 O" B. c; t) k# H3 a
论的逻辑依据。客观世界中到处都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我们通$ W* T! X' ^' d  {
常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或因果关系,把引起某一种现象& `& d; j- F0 A7 |4 J0 `" \6 M
的现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 I8 t) S- B9 K" d- W7 y0 t  `% b! C& h
因果联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因果关系往往与时间顺序有直接联5 Z+ F* |: C/ Z2 f4 \
系,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第二,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只要4 O1 W+ p/ ?: Q
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因果联* i7 h$ R  A/ x
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5 U- ]2 f  t8 L( G" }
只有同时包括时间顺序和必然联系两个特点,才能确定“在此之后,因此之  |& F3 p3 B/ ]& c
故”。因此,不是任何表现为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还应看到,虽然
1 z8 _# z0 B% C/ b. S% H& e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具有因果关系,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但是决
8 R6 M# C( }, N$ Q9 ~2 t5 }$ n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世界上只有因果联系一种形式。1 @, i% C5 P# H" \5 t9 O
: ]9 |; \8 u+ [' E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
, r& P5 a* ?" b, ~& e- V, j  _: `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的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进
" F# _, F! E0 l: f1 |8 g. c行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差别就显示出来了。在这里,每组具体的因果
6 b/ }- X, ?4 K7 M/ A& L" A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o4 @% ]4 T  I9 Y& P
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从* y4 ]2 m' x* M% H' f' w' M
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来看,一切现象都处在无限的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2 E' \2 B% B) J: E9 Q
在这里,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9 R/ j+ M+ ^) n8 O2 A) M) s
种关系中则可能变成原因。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第二,原因
# V- B, j# M1 e7 }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 {  J3 ]; p  y% C0 m' v# [  b$ E
果,结果也必定由于一定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
6 g0 x' r# Q- d' ?# p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可能转化。此外,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事
4 J. `& U3 t) a! u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甲现象引起乙现象,+ c( x( e6 i" c$ M! s, w( y
反过来,乙现象又作用于甲现象,甲乙互为因果。事物的因果联系往往不是" Q0 G3 I8 l$ e0 Y1 B4 ?
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这里,互为因果的关系既表现了原因和结果的相互+ |) [; V8 G/ B  T& E* j! Z% c. A( b
转化,又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原因作用于结果,即转化为结果;结果反
3 Z- ~9 ?) @, O6 }作用于原因,使自己成为原因,成为结果进一步变化的原因。第三,原因和+ X, b  r( Q2 ?+ h  m/ V
结果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取决于物质变化
/ P* z) e. P* _2 C. E+ ~% ^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条件。现实存在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的,一现象的产生
- D7 v8 }* b# M. i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R+ x& A; Y& z) L1 b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导因与根本原因等等,在分析因果联系复杂性时,要
$ i2 z& g' N* W+ J9 w将这些不同的原因区分开来,探求它们与结果之间的真实关系。一般可以把
5 }& j1 a& K5 U, r, M8 G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划为不同的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2 u/ I" x/ n0 ]) p
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等,是常见的几种类型。这种极其复* C( t3 ]# u0 y; r9 }: E$ s
杂的情况,要求人们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 c0 d- N9 u) `3 w; F/ X/ x1 @8 @9 T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链条,卓有成效地指导人们的实际8 V9 ?( _& ~0 e/ R
工作。
- p2 B8 l9 D0 R( g; S
1 o# t; Q. J2 S+ b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
$ A4 b, S' f5 f! ^8 m! ^. F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
& [5 P7 l$ z6 h+ Z! x- d果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在% f7 d4 f2 h6 T% G/ X+ v5 w
不同的领域中,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其次因果联系具有5 F6 N2 O& v! t; W% _  e
多种表现形式。原因和结果范畴既然是对客观世界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
7 i; A& f4 o  n0 B' t7 H5 g4 E! H( x的反映,那么,以此来分析世界、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一种极其重# f0 f( x4 b9 N2 X- ~4 d* F& i4 o
要的方法。没有因果观念,人们连最简单的两件事也联系不起来,更谈不到. U( r9 A$ \- e, ?% U# x: M: a  G0 d
正确运用因果关系原理去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果辩证关系原
6 ^/ t8 P  }4 m# E3 r% I理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4 H! N" w, g8 O2 Q$ u8 B0 c
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类的许许多多科学研究都是从事物或现象的因, ^1 }+ H) `8 _" v. W
果联系入手,并由此弄清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规律。离开了这种因果联
. }7 v3 T/ i$ a7 Q, [3 B+ d系许多的科学研究无从下手,所以联系的观点是科学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
5 t/ \' e- j% l& C3 c其次,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是人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正确地把握1 Y: d# I6 N( X5 n3 d' o8 m5 g
因果联系,才能使人们善于从某一行为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5 M  d! O# f* O8 a' R1 x: Q" k7 t
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引出什么原因将会引起什么后果的规律认识,这是不断! D1 n! C5 t/ y9 k0 [& J& D
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才能
- j+ T( k' E1 E6 n3 u预见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后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为不管是对事物发展
7 [& i; `4 Q3 q0 e: _: j1 q" @有利的后果,还是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后果,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如果人
! z7 x+ ]7 g, t# w8 z+ c们知道了它的原因,便可以因势利导,尽量限制和消除不利的后果,促进和1 [) {: U* O: q4 o" m0 b
发展有利的后果,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4 Y; A/ ~$ d$ Q3 H! r( H' A1 |( o. s  a( h$ x! P$ H' n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是对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当人们思考因果联系
& k; m/ b% G* v0 |# o; q1 }% E时,就会发现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联系,即必然性的联系和偶然性的联系。必
1 X+ x& x& J" \- }8 j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揭示出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两种不同趋势,是5 z) u9 l7 Z1 D$ v
对因果联系的进一步展开。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过程中合2 M! I: [6 b, m& z; u4 m- i5 M
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
9 _" D) T3 {+ }  H# Y+ K- f和确定性。如在现有科学条件下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比如摩擦生热,% L/ |- |5 U* F+ U5 w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都是事物在某一时期、某一条件下必定如此的趋势,即都. q  r; i  F$ A! v7 W5 i
具有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必将朝某一方向或方面发展和运动变化的趋势,4 z9 W: D2 j1 f2 j. \
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方向或前途。偶然性是指客( q- G3 }) j! V! c. U6 |
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 q2 t! _& ^8 a) w* ?% ~1 \
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在现有的科学条件. p2 S, f) w3 j/ A
或自然条件下一棵瓜能结几个多大的瓜,一株豆秧能长出几个豆荚,一棵苹
" e: l( S- I8 N! H果树能结多少苹果,一驾飞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事故,一列火车会在什么时& [2 l4 m' v9 o+ I' n
候翻车就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事物' x4 d: f6 C+ [
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事物变化的原因很多,# h/ L% |! Z1 b5 g8 |8 S
时常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和次要等的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 h# n% R+ ?# h3 x4 y6 D) d. }1 k' L
的结果。必然性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起; q! a, ^8 R& J
主要的作用,居于支配的地位,代表着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偶然
h/ O+ `" K! ^性则不同,它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次要原因,因而只对事物的运动、
3 R3 [7 O5 _8 m# t$ s变化、或发展起次要作用,偶然性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带有这样或那0 r$ _& o& I" [- s+ ?; @" M
样的特点,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而有很大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Y! K, u9 [  z* n2 a" j
都是因果联系某种形式的延伸,是对因果关系的进一步的了解。必然性和偶" X1 x+ R: V0 j2 N  n$ y
然性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
/ O, |  U) @1 d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i; D, U  R& n$ i2 i6 o2 y
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
# S! d. M- }' ?! b! e" x某种形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比较单纯的还是比较复杂的现实过程,时常都2 n' B: i4 P1 ~+ d
表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在必然中伴随着偶然,在偶然中伴随着必2 N6 \: M% b# l1 p8 m
然。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他们的理由
" Y9 \! F5 A/ N& b是,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纯粹必然的,偶然是不存在的。5 C' `: H) G0 M5 _- C$ t% ^
这种把必然绝对化的观点,是把实际上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从而就把必* ~8 g0 H- `% F: r. {
然性降低到偶然性。显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一定的历史时期,偶然性是普
' p) @# }$ s( |# E7 C遍存在的,比如,生活中的许多偶然事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偶然的
$ r, W5 O2 [: b( R. C决定等等。同时,如果把事物发展的一切偶然细节都说成是纯粹必然的,等' {1 V: }2 o! V& j' a& Z  X; O3 G
于说它产生的必然链条早已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就已确定,这就同“天数”、“神
7 h1 r% T6 u! v意”、“命运”决定一切的神学目的和宿命论殊途同归。第二,偶然性能在某2 }; X6 T' U- @5 C9 q
种形式下体现着某种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同不存在纯* W2 Y0 R! a# i+ u5 g
粹的必然性一样,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
7 P7 e  n& e) B( }- N是隐藏着必然性;凡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它又始终受着内部起必然性的影1 J  L- u% s% d
响。社会发展的一定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的历史人物来组织实
V5 J; x. E2 }7 u7 }2 E# x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个历史人物是谁,就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历史人# A& @7 A" O  {" O( J2 a
物的气质、性格、品行和爱好等等对社会发展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给历史
z7 P+ H; f5 x事件涂上各种各样的色彩,看来是偶然的,但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丰富多采
( W/ P6 R' i6 l. L1 a  C# C的活剧中,又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同机械决定论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是! @: u' I5 C) y) e7 V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它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偶然的,根本否认事物发展的6 ]1 y' q; U/ g# [. E  R+ o
必然性。它认为,必然性只属于概念或精神世界,现实世界本身是没有必然" ^  E' C( G" f( Q9 I# Y  {
性的。按照这种观点,现实世界就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必定
6 \; T; u+ T5 Q/ L0 ]" W要发生的事情了。纯粹偶然论,使人们消极无为,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
' y2 j7 n' P0 q上帝的创造意志上面,从而导致宿命论。这种否定必然性,宣扬偶然性可以
q2 h$ Z0 X2 l4 n9 u5 G. m3 \带来“奇迹”的理论,还会迎合一切阴谋家、野心家和赌徒们的心理,成为他5 j! O7 c; m' F& F9 ~! ^9 u$ [, D! L
们进行盲目冒险活动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1 b# @: T. }. b: D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0 O3 c# F0 p2 l1 h2 _% ]+ c8 H
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同一现象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对于另一过, l5 ^& [4 T# b3 O! v4 }, K- U+ Z
程来说可能是偶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还
# _4 `6 ?$ K  _) z9 q0 e! R会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C, t% t3 F; K
" y3 O! }* Y' C& _+ W% }$ Y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掌握客观必: \; b8 d; n' G! _. g' X4 `
然性是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一个主要的前提。
& r3 g* Q+ Z* ?  F  u: u" O+ ?8 i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主动。既然必然性代表着
- ^' c. U% L/ ?0 O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和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力求
8 _. R, S, |" @2 A按照必然规律计划自己的行动,使我们的每一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
5 M+ x. ^/ z( L7 R- [( ]度的自觉性。如果不努力认识必然规律,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 u* b7 K6 @: R- e1 z# v就要盲目被动,办出蠢事,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其次,偶然性对客观事物的
+ _. A- F5 G+ c) k4 }8 q/ m# L发展进程,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客观必然性,
( Z+ W7 s/ V4 S& }0 E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偶然性。恰恰相反,我们不但应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
( x0 [! ^" e; P% u因素及其影响,而且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并
4 V  c' c! ], h% T0 l尽可能地避免和削弱有害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有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
& s9 d6 z1 S; V: v% \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把偶然性宣布为“科学的敌人”,会导致完全否认“机/ a7 }# z2 q' W8 U
遇”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的片面结论。事实上,“机遇”在科学研究、科学发现
- n. m0 |4 `: d/ o4 o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煞的。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由于客观对象
9 r, L8 X& v' w, N$ X+ F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过程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科
2 E  i$ |4 d0 Q, ~/ J学发现中的“机遇”。我们要善于敏锐地识别“机遇”,及时抓住它并加以利% G( b  [- w' w+ {& ~! |8 ~
用,从中找出有利于揭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东西。
i9 e5 U0 M+ ^+ l8 u' |2 H' x/ j7 m3 {; Y- ~0 H9 @# u8 s
辩证法的另一个主要论述是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论述。现实中的每一事物3 ]' B8 o$ c4 [
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和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存本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
3 n( E  Z4 V' n$ o, ~. t) f关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内存的本质。现象& _7 F! M, j8 ]7 h; @7 S; `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按它表现事物的不同方式,可9 H% K& ~1 Y9 J5 b# q. {
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和其内在规律的现象。7 Y9 G/ Z2 G+ d* d
假象则是事物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虚假表现,是事物或其内在规律在一
# b3 G5 E2 o2 C1 L5 ~定的环境或一定的条件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世界的事物其本质和内4 b9 v% y) y" \: d( Z" b
在规律大量地表现为真象形式,但假象在自然界特别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也( g1 |6 e' f, A. ^. f. A, i
同样存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的规律7 _7 n& P7 t' P. P2 J6 J) E
性。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
$ e& V7 ~; F' ?! m接近真理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现象4 X7 F% n4 z1 Q$ v
和本质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二者间存在着明
1 w2 Y( T& A- b% g8 v显的界限,不能混同。现象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u& h1 |' ^2 }4 y2 T
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片: i' ]  G# g( D; b9 A$ w
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综合起来的共性,是  D+ k! b/ J0 [6 i3 ^( M$ |/ h
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其内在的规律性;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
3 A$ \3 q5 d$ P7 r$ E; |6 y4 \$ p; {动性,本质则相对稳定。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通过一
) a" }+ f  F' j; v* }$ G# ^6 w; t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 s/ G# ?  r" o1 E
本质,也没有不存在本质的现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o6 B; v) n8 r% _! h
本质决定了现象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自己。现象又总是从
5 ]- o' \4 O3 ]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从属于本质的。脱7 Q! i: S. S4 H1 I$ }
离本质纯粹的现象和脱离现象完完全全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同本质
& w  W5 |# I* ^/ {7 w9 J鲜明对立的假象,归根到底也是由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本质某种特殊形式的$ l$ x- N) J& A6 o
表现。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告诉我们,既不能抹煞二者的差别,也不
9 o( Q& r( b) G3 v能否认二者的统一。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必要性,& \- Z# r- b0 s" B6 P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现象和本质
& J) J+ r; C7 E/ z! w( M, z的统一为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社会中如
. C% G: A0 u6 E8 l何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 ?1 b5 G5 ?5 |3 u' ?5 c4 M; X
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1 L1 F9 o! O' h* g9 N1 _
的前期准备。第二,充分开动和利用人类的思维,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 H% U& t1 J  `+ [  b- F
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找到其内在的
; {+ B1 h" t1 N4 [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又是) L5 l/ t4 v( Q; c
由不甚完善的本质到完善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不- ]9 i- I# V- @# t& h1 }
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事物的* n5 _5 \) g, t, l2 n5 o/ L# R
现象错综复杂,往往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而且还因为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 ~+ p# u# E0 h" c5 R& A. ?$ |
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由片面
* t9 p: B( l% G6 v0 m到全面,由不完善、不深刻到完善和深刻的过程。% K9 I0 z& o- Y
( E  C& P: V4 U! V7 _2 W9 C科学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旧哲学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区别。科学辩证法认
G0 s/ v6 w; ^7 R0 R/ n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辩证法认为“可认识论”具* J% o7 N6 U" D8 |; \6 {! a! y
有某种普遍性,这种观点和“不可认识论”有很大的区别,其次唯物辩证法7 ^# F$ D$ _7 Z2 G
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的这种观点太/ Y: ]8 ?' f2 x; A1 {' j6 a
过武断和牵强,科学辩证法认为以人类的最高发展远景来看,这种说法不具1 U, L* ]: N  j( `: S% ?
科学性。科学辩证法坚持实践的观点,科学辩证法认为检验真理的重要和主6 U, B% J  N( D8 h, l
要标准是实践,同时科学理论也能验证真理,这是对旧哲学辩证法的一大补. ?# x, U* G4 E! k. b
充。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坚持科学的观点是科学辩证法的一大特色。
' r7 L" z, [8 D2 j. F0 k+ H* D# j7 f  o1 Y0 l, m- Z+ K. l+ w! E
五、科学哲学和传统哲学
4 ^+ i, _* g. E/ g3 K: B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经典哲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科学哲学是用科学的方法0 M+ R- \3 m7 ^/ \+ n
和科学的理论及实践来探寻和认识整个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化和# q  V% l' Z8 f- ~
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传统和经典哲学主要凭感觉、感观或感知,并由此形成5 q, N; p" N1 g! Q, N( h% ^2 b
的世界观。这种凭感觉、感观或感知的世界观很容易陷入到唯心主义和唯物0 G, f/ ^/ L) T! v% I* p
主义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当中,同时很容易形成形而上学的观点。由于“人创% O" e3 f) \* `* y9 B
论”的诞生以及“人创论”的科学和理论意义,人类将在哲学、社会科学和; L6 f$ x( }' e+ q
自然科学领域引发许多突破性的革命,在人类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 j- P6 ~6 l) A/ v1 t1 }. a9 n- o
科学、宗教、自然科学以及文化领域等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引起很大的变革,% p9 V2 a* x, V6 \3 j7 [9 b+ ?
许许多多的传统和经典的理论都将被改写或被彻底否定,从而引起人类社会
9 a5 r- b3 A! O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也是“人创论”的理论意义之所在。本文所论述的科学
5 v2 Y, n1 y* W! [, j- e9 }4 q辩证法或者说辩证科学主义只不过是这许许多多变革中的一小部分,许多重$ i9 m0 B. U7 @0 E( y2 [
要的理论和重要的观点,我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以专著或专题的形式来一一$ q- F1 Z% d2 M1 D) R( ?
阐述,这些理论将以一种科学观点去试图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的奥秘,从而8 v: b" ?) V2 D
揭开真知的本来面目。同样这些理论无论在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是
& n( R( S9 ?# B5 ?# ^社会科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和重大的指导、规范和影响的作用和意义。同时
- w) h% E3 n- q0 e' n希望自然科学能在“人创论”的指导和影响下,能在并不十分遥远的某一天
. u9 m+ l$ e; |2 Z产生一种质的飞跃,在物理学和化学等等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从科学% T, a4 D! {* d" Y/ I
上证明“人创论”的正确性,我想因为有了“人创论”的存在,这一天应该  _1 X3 f9 R  K+ \" ?+ P( p
不会遥远。
5 u# M' A: l( }7 k1 B* o* s/ W. Z3 X! S" N" s: z- P( t. O& F
欧阳军
' R' N; n8 G  N% d2002年7月25日# e5 L: @, C8 L2 x. k1 J4 U
重要申明:# H$ w# M5 j! @
1、        本文中传统哲学的认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认识引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版,
: u9 A" z% H# j- W* r; X: t! C# S1998年版,谢新观、王道君主编的《哲学原理》$ ?% P$ }( ~2 n. K: a& x+ N: Q
2、“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都是作者本人的创新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和
) x% H* _3 N8 {! i; A作者本人的文章受国际知识产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团体和个人不+ \* i  M4 c6 F; E8 ?2 g' o
得侵犯作者的理论发现权、创新权和著作权,否则将被诉诸法律。$ Z' }+ L) e7 S& \1 r2 Z- t
3、        作者将稍后完成“大同论”、“大同论概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概论”和“人创
R9 u' F- {. _- x论”等作品和著作,作者有权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深化,请世人好自为之,不要对作者本人
! D* R0 U6 Y* A5 {) Y% X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进行剽窃。
. M# P3 n8 f/ b0 W3 L$ o- {4、        由于有“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和“大同论”等著作和思想体系,将! M, s8 c4 y5 p0 M; b
会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以往的许多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认识和理论
/ p& h7 l/ I, l将显而易见地被更新和更改,这些人类知识的更新和更改将从属于作者的理论体系当中,
8 c0 N# q( P' l5 o4 e4 P作者本人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作者希望世人在这一点上也保持君子风度,不要侵犯
- |6 l+ w9 z& C3 ^# p作者本人的有关权益,作者的这些权益受国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1 x1 T/ y; z  o, N* q
5、        本文中辩证法的有关思想来自于前人的理论,作者只是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改,
. B( _4 w  u8 s" ]当然其中的某些修改是根本性的,而且修改的范围和幅度也不算小,但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 M. w( q! S" S属于前人,本人特地对此进行说明。, m: [) G' K0 b1 f, W
5 i$ [7 e/ O8 k1 x2 W4 O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
够专业,才博大。共抗耳鼻咽喉顽疾,一路有他,有你也有我!
回复引用
TOP
missingwu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missingwu 当前离线
小土

级别:高三

帖子
3670
精华
0
kiss
4721 kiss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4-4-27
最后登录
2011-4-6

3楼
发表于 2006-2-24 02:50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抱歉,不阅了
回复引用
TOP
段问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段问 当前离线

级别:初一
 
帖子
633
精华
0
kiss
799 kiss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04-8-4
最后登录
2010-12-25
4楼
发表于 2006-7-2 05:57 |只看该作者
论坛“小卡片”给发帖更多乐趣!
四、科学辩证法和辩证科学主义2 m& s4 P! h5 b% T' D; K. P! e
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其它领域的知识体系,属于社会意
& l/ v/ B1 a0 A- R识形态的范畴。科学的任务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理论系统的形' Y; f! t$ N! q' S, p4 q7 x
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4 w4 ^0 y/ A! B
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形式的科学三& `4 T$ R9 S; O* }  @' |3 M
大门类。自然科学一般指研究自然界中各种事物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5 W3 m4 c0 C$ I-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部分;社会科学是人8 W7 ^. _+ \/ g6 n4 u* r- y
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关于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实践经验的# X6 O$ ]  p2 _- j6 o9 {
概括和总结;其它领域的科学包括思维科学(如心理不、逻辑学、语言学)+ n2 ?) `# G' @( Z9 V
等,同时还包括“人创论”提出的“超意识”研究等等。这其中三大门类还
3 h' P+ G1 _+ M9 n1 q* V5 n0 A* f$ i有交叉或交叉产生的科学。& n3 `: w- h* t5 r. }
1 `, n2 j2 c  r. Q6 z$ X
科学是物质发展到有智能生物后的产物。自然规律或原理能独立存在,
5 N. K, N3 z' D3 }+ K2 w& [但只有经过人类认识和掌握的才能称为科学,科学发展的某个阶段或某些阶
6 o. K5 ]( u( l9 j2 G& d段,人类掌握的科学可能不很完美或完善,但科学和科技有不断深入和完善
% |( t6 m$ q6 D( j# _3 h- j的可能,科学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这种超意识不仅能独自存; n+ h: M- F5 v: U8 @! Z8 T
在,而且能自我产生思维,自我感觉和感知物质和意识。这种超意识产生的' J$ x4 ]6 K4 W5 O- A
思维和自然生物产生的思维或意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科学主义。科
5 _. r7 f/ X; S7 ?, S9 h学主义和传统的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和一元论的说法有3 @7 l7 {& Y: ]! g" e
本质上的区别。4 o8 M* s; j7 U5 Y; M' j
* q) c' g  l# t5 D* M% a% j
科学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在于:科学主义否认有神的存在,否认世界- b8 L3 y! n6 s. J+ V
是神创造的,科学主义彻底否定了创世论的说法,科学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
" T' V- a9 E; Q2 I1 M' V或智能生物发展水平较低时产生的错误观念,是蒙昧和无知的一种表现。科
1 B+ q1 f# b0 M4 o学主义认为科学能创造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超意识”,即传统宗教所认为的神,# S2 n$ m" q. W  j( F% U. n( A
所有人类自我认为的“神”都是科学的产物。科学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以及4 ?6 \# x8 P) j
客观唯心主义都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主义否认了意识的决定论和本原论,
! y, E: u' Q7 F9 ^* \也否认了意识决定的一元论,科学主义否认了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
+ i5 B$ s* V5 ?4 [+ t% K7 F$ r类的精神当作世界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2 ?. T4 M: Z6 R/ Q
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0 l; ~0 L) U; O9 K, z
物,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科学主义同时也否认了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
9 @7 b0 M4 f4 {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 r: R9 d9 H, a* N& e
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这' p! B% R% q4 W/ R# x
种错误观念。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先于意识和超意识而
W) J& M+ {5 f/ m/ n独立存在,科学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意识和超意识都后于物
# j+ a$ M' P  l& j质的产生,意识不可能先于物质的产生而产生,意识或超意识都没有绝对或3 a: R! Y' |4 d5 ?/ B: ?  m* H: m
单向的对物质的决定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性,智能生物创造的超意识归根1 i  J$ i2 v& ?  V1 L5 ^, m$ ]8 R! i
到底是人类科学和科技的产物,超意识不是世界上一切万物的创世主。人类/ n# h" R: W( g7 m
的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更好地
8 U! M, x0 T) d: V# u& d认识和改造世界。
( N0 `$ g& V8 e- V  c' P% }5 e+ j+ \6 ~, o+ C, b
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有本质上的区别。科学主义否认了辩证唯物主
5 W$ L  F% c$ ]# j; Y, r( ^8 c义的一元决定论,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根本错误的,辩  _* k2 N  U* k
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0 W5 {( y7 Q1 _; O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 j) r' ~( v. E0 `9 _" k反映”。同时科学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和物质决定论是错误的,科
) ?3 _/ y; K: R. W8 C学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能独立存在,科学主义承认“超意识”的存在。科" R( v* D/ j  v, G
学主义否认了物质的统一性,科学主义认为超意识能独立于物质而自我存在。
6 n  U7 }7 D2 d' o  ~+ i. e( H/ g很显然科学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 y. `0 G/ L8 ?. g) M3 Z
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科学主义对哲学史上有过的所谓的“二元论”也是/ H. ]- R- J4 L* F4 L! n
一种否定,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质,二者各自独立,二者
$ ?. E$ j! p) `天然存在,并行不悖,并且认为有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质之上的本, U4 k6 B' X/ B& E( R
质-上帝。这是极端错误的,首先科学主义认为先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精' B! A3 P: V! t+ Y" k9 L: t  M: h9 [
神并不是一同产生,同时超意识是科学和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
/ c6 s# Z" r; p/ z- M' Y超意识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物质和超意识产生的先后、决定的多少以及2 c7 v& d, O" j, \# V* s- u  \. l
作用的大小显然也有明显的差异,至于二元论想象中的“上帝”那更是愚昧" Y4 @! k4 P& h: N; V
和无稽之谈,二元论的许多说法明显违背了科学主义的观点。
, V: T: q( d/ }# \/ \5 y8 H- R) ~
辩证科学主义或科学辩证法是辩证法和科学主义的完美结合。科学辩证* H0 q/ M* m: |0 }8 i7 }# S
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科学辩证法认为世
$ A! `: q& _& A) c5 n2 P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有机械的位置移动、
3 w4 @! @" i5 i+ S* F4 |( k, K简单的数量增别或减少。科学辩证法很好地结合了辩证法的优秀成果,它是
& W0 e/ N2 @7 g# q辩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辩证科学主义认为! B, J% N8 ~4 p+ u+ h& w# j
运动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物质、意识或者超意识都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运- o3 h. V+ |4 L8 \$ o: q
动当中,思维也有一个产生的过程,运动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广泛- R# ^, L" n& G# y, ?
性。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任何时候都不处于绝对静止之中。辩证法用全面、
, n% k! ]2 j! N% t# ^, j9 t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把世界, B; O7 n6 ^: K8 a( B
看作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要求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来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C. F. J# m( h1 S4 W  w辩证法强调在研究个别事物时,要求看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它部分之间
5 m+ X6 y" P; b! h( J+ `的联系。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整体,就弄不清4 Q$ ~" D! ^  `/ a- O' I3 i4 x
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看世界的方法,使人们只见局部,
: r% v( l5 R# e; w) \) P7 |不见整体,只见个别事物,不见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上,! I+ a. J" K% E
形而上学认为,“同”则绝对同,“异”则绝对异,而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
" Z; _) m' v  G5 H! n+ s) y有同的辩证关系,因而在研究事物的区别时,总是企图找到一条绝对分明、1 _2 ~5 x  v# _/ s$ i4 H- ^% @/ r
固定不变的界限。科学辩证法承认因果和科学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科* e* f2 ?5 E" _2 ^# C5 J# O; C3 }
学辩证法认为只有在某种缘由下,事物才产生变化,科学也能推动人类社会
. l1 j" t; e# I* ~0 k的发展,只有有了某种缘由,比如氧和氢点燃才会产生水,水经过电解才能
+ @5 ~5 z1 N; E- M+ y9 @, y产生氧和氢。因果论和科学论是科学辩证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V. _& `2 l7 y6 i$ [% A
$ ~9 ]7 X) M7 j+ ?1 H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事物都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紧密4 j# j) p' R, k
些,有的事物间联系得疏松些,而且这种联系属于一种哲学意义的范畴,和0 m. P& x4 \% }( ?
人们常谈的联系还是稍有区别。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客+ g% H5 h4 j7 M: H  g
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任何一种联系总
( {" Y* K/ M7 V& t9 ?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是同条件的复杂性密切相关的。条件7 x3 Y' m$ W4 o0 R3 z8 H
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事: ?/ B$ f. R. B- H* v/ X
物的联系是可变的,条件也是可变的。任何具体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6 K1 v* X) h( q' C8 D& U0 C
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和变化。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
" y" J# [' H7 C5 F6 ^/ C. L" B. Y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
( y- i# [$ \! u. j* `" m* k- S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7 f" B; p5 _) y. M% D( _
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
2 Y& u3 F, t9 k# e! b/ `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 {- E- a: X* A2 B4 @$ O8 I
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过程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 g; ^0 f! z& E, d; A( v" ?! ~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 g. x  Z# K+ S
! D$ `* y9 u; x& `+ m5 ~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科学辩证法9 {7 V# g2 k% i" E+ |
认为运动具有普遍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 G" Q/ c. e2 ^' o; @科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否认了辩' |1 _5 C' A5 k8 G
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同时科学辩证法
2 T0 P3 F; E& x/ c* Q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有关“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的观点十分牵强,唯物辩证
0 c5 B0 @0 f  w4 Y8 C法的变化、发展观具有局限性。唯物辩证法所谓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 Y# j9 y9 N) u- m8 F. p- L- o
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这种观点十分牵强且具有局限性,比9 s# D8 k0 Z' q2 G! B' o7 ~
方说地球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她就在一天一天走向灭亡。虽然在她的摇篮中
0 C9 o1 m7 Q3 d! y1 N3 H& z诞生了人类,所以说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具有局限性,科学辩证法还
" q, v7 t" I) Q7 F3 ^- A* K" W) C* ~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一说
) z+ y; [& U, d7 C/ r6 p法。科学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目前处于前进和发展之中,尽管历经沧桑,但
9 `: c& @3 |% X人类在目前的条件下发展和前进是一个总的趋势。4 x7 w; l8 s5 x5 {, C, |/ v
, \! l; ]1 E( A* e5 L3 v+ E3 s
科学辩证法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因果论。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问题是人
1 B0 M, q$ ^! Y  o0 q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哲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是决定
) l% k- p/ d0 o! Q& E% H论的逻辑依据。客观世界中到处都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普遍关系。我们通& w6 r* x/ D7 F* z5 i- I6 ?7 _
常把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或因果关系,把引起某一种现象
* y. V/ x+ P% S+ L的现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 ~# D; I1 A4 e7 W4 w3 x6 |7 y0 i7 ?
因果联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因果关系往往与时间顺序有直接联
: Y& e. [# _  C) m' N0 j6 M* c系,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第二,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只要
1 S: p2 R8 O& m* [) {9 E( B. O/ h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因果联$ A& }: W2 L* H% |; X1 \. t2 ], _5 ~+ Y
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1 H  ~* E2 r* [
只有同时包括时间顺序和必然联系两个特点,才能确定“在此之后,因此之0 R& o3 S/ z% N" Q0 ]
故”。因此,不是任何表现为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还应看到,虽然
3 E' ^4 k& U4 ~0 \& g- Y4 C6 W/ u+ N3 D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具有因果关系,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但是决. M3 x$ r* h+ A( V
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世界上只有因果联系一种形式。6 A) W9 y% k. H3 I
5 j0 [+ q; g( u)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
% I8 d" D0 L3 N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的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进
/ E& s# N. ?" W* o* {行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差别就显示出来了。在这里,每组具体的因果
7 d' o+ k! h# z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 W; s$ W7 U4 ~) i% O4 X" d8 h8 u' e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从
) L" n, n1 i5 U4 o$ o& s7 S3 e7 ^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来看,一切现象都处在无限的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 W- q5 c' u- y1 ?2 G& G
在这里,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
- V5 F* |% c6 E, \9 P. V种关系中则可能变成原因。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第二,原因+ J" _) X, U- N$ r( T0 M) e
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 C# P5 {) T+ X* e" n
果,结果也必定由于一定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 s6 A4 v8 T/ k
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可能转化。此外,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事
6 N1 f* ]5 I% [; V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甲现象引起乙现象,4 s% c/ L4 k2 |6 Z) P: A8 X
反过来,乙现象又作用于甲现象,甲乙互为因果。事物的因果联系往往不是
; Q( }# [9 b% A# \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这里,互为因果的关系既表现了原因和结果的相互2 ?: {% t# D, ^. K& f
转化,又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原因作用于结果,即转化为结果;结果反
( J5 z- L. j3 S! R7 L, H: A作用于原因,使自己成为原因,成为结果进一步变化的原因。第三,原因和% u2 I$ H! l2 H1 Y; k) G# ~6 ?
结果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取决于物质变化2 _7 g& K8 _/ f
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条件。现实存在的因果联系总是复杂的,一现象的产生
% |2 ^8 \$ b9 O( }6 Z6 K1 ~' S2 m% F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 b# X- |6 m6 Q( Y- t1 S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导因与根本原因等等,在分析因果联系复杂性时,要
* c3 y* y! x4 D1 l9 g: a. y将这些不同的原因区分开来,探求它们与结果之间的真实关系。一般可以把( P( Y; L4 P: \  [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划为不同的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
' v4 E7 j$ X! q- Y; x5 s+ a! h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等,是常见的几种类型。这种极其复% @: F: H5 C7 n3 n: e0 P
杂的情况,要求人们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 J/ V9 ?! p6 L9 w( U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链条,卓有成效地指导人们的实际8 v, ^5 D( F- E1 L" U
工作。
( [' l6 n7 q3 ~8 R, ^% q. b/ \" n/ J0 ]; a0 r( {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 D5 P) m0 b; p8 a9 l9 j
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1 @( Z) Z& q4 h' e8 J% e
果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在& B% i% B- i: A
不同的领域中,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其次因果联系具有
; p# v9 q: m: i' x( M' ?多种表现形式。原因和结果范畴既然是对客观世界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 y8 t- `- s% N" T) w* \
的反映,那么,以此来分析世界、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一种极其重
% {% l, T3 j7 K7 _* m9 I6 W要的方法。没有因果观念,人们连最简单的两件事也联系不起来,更谈不到
1 N) ]) T' O6 Y正确运用因果关系原理去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果辩证关系原
5 `: @+ p5 q# q+ i8 p理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
" y" F0 d2 W; ]8 {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类的许许多多科学研究都是从事物或现象的因5 u+ c1 j& g/ o1 f+ v
果联系入手,并由此弄清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规律。离开了这种因果联
( }, l) h- f# T5 Y3 D系许多的科学研究无从下手,所以联系的观点是科学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 Q7 w0 R2 W! @8 N6 Z8 T# M- l
其次,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是人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正确地把握5 d4 a; R4 D: i) e) P4 \
因果联系,才能使人们善于从某一行为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1 W+ M+ R/ x5 a# ?( e+ o. p5 z  a
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引出什么原因将会引起什么后果的规律认识,这是不断" E: ~/ g5 b/ X! F
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才能
: x$ E0 X% P5 H1 u% K& h% a预见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后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为不管是对事物发展* x, t. A- Z: _
有利的后果,还是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后果,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如果人
4 j" m; b" w7 S! S! ]/ x4 ]( t, r们知道了它的原因,便可以因势利导,尽量限制和消除不利的后果,促进和
" \$ h# Y8 F' G2 ~发展有利的后果,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5 i, x6 d% c& `6 t2 p6 X
! f4 @" ?0 y0 l- j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是对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当人们思考因果联系; e6 z" d5 b: i4 E7 u0 U
时,就会发现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联系,即必然性的联系和偶然性的联系。必
% c' K5 a: g6 @# R2 u' d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揭示出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两种不同趋势,是( ?  n* j5 N! H$ V! D+ P0 u2 V# b
对因果联系的进一步展开。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过程中合6 \$ }, I! t3 f# T& ~
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9 z6 t/ d  Z+ l
和确定性。如在现有科学条件下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比如摩擦生热,
2 g/ w# M7 P6 c% O1 p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都是事物在某一时期、某一条件下必定如此的趋势,即都, T, n1 `* |% Y0 h
具有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必将朝某一方向或方面发展和运动变化的趋势,! s5 R' }' L, l. X7 h! m  g2 y- a# M
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方向或前途。偶然性是指客
) S5 |- \9 J7 N8 |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5 \& ~4 F% y/ k" j9 o
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在现有的科学条件
3 d  S; C. k5 J5 r( m( m或自然条件下一棵瓜能结几个多大的瓜,一株豆秧能长出几个豆荚,一棵苹6 P5 i  g4 P; M4 x! q8 x, n7 i
果树能结多少苹果,一驾飞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事故,一列火车会在什么时4 s: ]  [$ ?! o6 _# x
候翻车就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事物0 W* y) S  m4 w4 Y) H8 T5 v
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事物变化的原因很多,
) @  G6 M  T0 w时常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和次要等的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
1 G2 ^7 F. v, a2 d' H  ?的结果。必然性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起5 U  S5 z, s" N6 ~
主要的作用,居于支配的地位,代表着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偶然4 E8 G. k0 g! y% M
性则不同,它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次要原因,因而只对事物的运动、5 O- V) H. O4 O% ]8 u
变化、或发展起次要作用,偶然性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带有这样或那
3 K- d! S% `1 X' N" Q样的特点,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而有很大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9 M4 c! \& L# Q1 }
都是因果联系某种形式的延伸,是对因果关系的进一步的了解。必然性和偶! K4 d0 L; v. _
然性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
+ a( E3 m0 u+ W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2 `* o! j9 R8 x5 ]" c" O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
8 _; @( f/ C- `: G/ |某种形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比较单纯的还是比较复杂的现实过程,时常都
+ ?, T  u" F  w% }7 Z$ k表现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在必然中伴随着偶然,在偶然中伴随着必% }, y3 {# S) B' i) L( o2 P9 \
然。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他们的理由2 R! g: q# ?( ?) w" C6 i9 Y; @
是,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纯粹必然的,偶然是不存在的。  q  U+ M. C8 N/ _  V2 U
这种把必然绝对化的观点,是把实际上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从而就把必0 |6 o% h5 p) U; ^- Z
然性降低到偶然性。显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一定的历史时期,偶然性是普
% k" `- D( y; D5 ~) ^: G% q5 U' |遍存在的,比如,生活中的许多偶然事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偶然的
9 V4 A3 l- B6 a: K决定等等。同时,如果把事物发展的一切偶然细节都说成是纯粹必然的,等
: w! _3 a2 Q. r- g# ]$ l于说它产生的必然链条早已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就已确定,这就同“天数”、“神8 d: T! G. y. {+ m$ K+ |
意”、“命运”决定一切的神学目的和宿命论殊途同归。第二,偶然性能在某
! U% ^" `' B4 G* \8 @9 m3 y: t& c种形式下体现着某种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同不存在纯
6 \6 a! h7 ?, j- N* o- m4 o粹的必然性一样,也不存在纯粹的偶然性。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  O$ O: T+ W% }, w
是隐藏着必然性;凡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它又始终受着内部起必然性的影: o$ p) O8 n! F
响。社会发展的一定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的历史人物来组织实
' f4 ]* S' s  h2 S/ [. \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个历史人物是谁,就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历史人
: z' a& k* h! f/ o) `& H物的气质、性格、品行和爱好等等对社会发展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给历史
. H, E4 k5 ?% m, `0 D5 x事件涂上各种各样的色彩,看来是偶然的,但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丰富多采
2 W% b& n6 t: X. t, j; p5 q: q的活剧中,又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同机械决定论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是& p5 Q6 W, Q" _  a- _# S2 k# F8 Y: d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它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偶然的,根本否认事物发展的  c+ _0 o' l5 {- J
必然性。它认为,必然性只属于概念或精神世界,现实世界本身是没有必然
& _3 n; U- J( z性的。按照这种观点,现实世界就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必定
) G1 P8 h' `" K- y' Z2 F要发生的事情了。纯粹偶然论,使人们消极无为,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
" E* K2 Z5 z4 q' s+ }( O2 b* H8 T上帝的创造意志上面,从而导致宿命论。这种否定必然性,宣扬偶然性可以" k# ?& y3 B, O  U! U2 m
带来“奇迹”的理论,还会迎合一切阴谋家、野心家和赌徒们的心理,成为他
/ m  D. P. \) c5 ~们进行盲目冒险活动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 l3 j; E9 l4 u% G7 q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 ]( E5 I$ n) n% _8 A1 ~' m
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同一现象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对于另一过
. t. q# o/ K8 x& D. y程来说可能是偶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还
) B+ U: @  l: b: P+ C. ?会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 z# r9 K+ K7 E) E
; b5 F+ v) R- m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掌握客观必/ q" H, h5 o& f' H/ l
然性是认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一个主要的前提。6 I! y& {) E8 N" a, \( P+ R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主动。既然必然性代表着
3 y$ Y) B4 I. t# y9 {4 c# J4 u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和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力求1 l1 f: k0 V8 z  j5 J
按照必然规律计划自己的行动,使我们的每一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1 q; o+ O8 P1 G+ f
度的自觉性。如果不努力认识必然规律,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 I; g# m( i5 R" A7 Y$ ~就要盲目被动,办出蠢事,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其次,偶然性对客观事物的/ p* L' W( _3 h! t7 A
发展进程,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客观必然性,
% T% ?' U9 m$ q: F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偶然性。恰恰相反,我们不但应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1 I6 E5 M3 S3 T/ P
因素及其影响,而且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并
5 k5 O& ]! J" C! y8 }& d2 e4 D尽可能地避免和削弱有害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有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
/ |" e+ Y! N  e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把偶然性宣布为“科学的敌人”,会导致完全否认“机
7 Y2 I( Q4 h. _) G5 O. Z遇”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的片面结论。事实上,“机遇”在科学研究、科学发现+ [: z* a0 ~! p( O1 [. s2 E
中的作用是不可抹煞的。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由于客观对象
( h9 n* _! Q5 R% B- N9 M4 F. ?  `: L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过程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科) @# O2 |4 e, E' e/ a, {! T" r5 K
学发现中的“机遇”。我们要善于敏锐地识别“机遇”,及时抓住它并加以利; Z3 u! v8 ~' x" J3 ~6 w. }
用,从中找出有利于揭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东西。! W3 {* @' P3 o
5 T- {; {7 t7 u- F4 f- r
辩证法的另一个主要论述是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论述。现实中的每一事物# Z7 O$ n+ `/ k2 T
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和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存本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 N; W7 w& l8 v; _
关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内存的本质。现象3 H. `7 W. H/ m8 K) l1 a7 S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按它表现事物的不同方式,可
, \% n) ~; M- U: O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和其内在规律的现象。+ O* B8 O# ]" d! R
假象则是事物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虚假表现,是事物或其内在规律在一# W! h5 w% E* ~1 @4 ~# I: S
定的环境或一定的条件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世界的事物其本质和内
/ n- e1 A& v9 `% T3 D; |. p! d在规律大量地表现为真象形式,但假象在自然界特别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也
; m5 J5 ~: V0 w: }: F8 r同样存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的规律, c. {- y$ D3 @& [7 s7 `
性。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
' O1 {& p( {( U3 d0 I0 ~接近真理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现象/ \5 u7 H5 m# s' C4 K
和本质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二者间存在着明$ a: [0 b  V% U# [9 p  Z# M$ D
显的界限,不能混同。现象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6 C. U8 m0 b3 l) |6 H$ [1 L
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片! o5 A1 I# {3 r( N6 C. ~
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综合起来的共性,是
* ~: ?; Q4 s0 C' A, r5 s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其内在的规律性;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 }7 H* P- _2 w# \
动性,本质则相对稳定。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通过一6 W2 x6 D  v/ H" E. K9 i9 Q! M4 Z1 D
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 }/ [. F& y2 ~% L/ ]' o0 h
本质,也没有不存在本质的现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3 c$ \% c- y% y8 q+ i
本质决定了现象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自己。现象又总是从
- x  P# @; L: w: K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从属于本质的。脱. [+ q/ n/ t. D/ S. n: R
离本质纯粹的现象和脱离现象完完全全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同本质3 X. |# I% b# }" K- G
鲜明对立的假象,归根到底也是由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本质某种特殊形式的
- T+ d/ z1 y3 j3 Z& A2 F表现。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告诉我们,既不能抹煞二者的差别,也不6 }6 N- y, X; |6 Q% l9 G
能否认二者的统一。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必要性,' K3 W, |1 D7 m, Z5 M: z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现象和本质
( V4 p7 k3 T7 _4 a' k的统一为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社会中如8 G  A8 O. n7 d* ]9 s  r
何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0 W3 Z, c: [* ^# I
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3 c9 B' ~0 B6 P: \  ?5 E' E
的前期准备。第二,充分开动和利用人类的思维,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
1 ?, }/ x' {0 t7 Y0 e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找到其内在的
# B% }- L( R2 o, d7 H# b1 X本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又是
% p" `- K1 B+ N3 Q2 U6 M& M$ i由不甚完善的本质到完善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不
. A% w! z5 ]+ w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事物的
/ u$ T, _, p! }/ x* ]' ]8 v/ C现象错综复杂,往往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而且还因为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9 D1 |9 N* O  W: [' k. ^  o+ u
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由片面9 @0 b+ m" z9 n. x8 e; q1 E3 N
到全面,由不完善、不深刻到完善和深刻的过程。
3 B' j+ j* b% s4 B) X8 h. ]
. @0 r& B: z- m% Y: i科学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旧哲学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区别。科学辩证法认
5 ^- y5 T% z4 G+ A7 @: i' z0 F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辩证法认为“可认识论”具
7 B2 s6 Y. q6 F9 I有某种普遍性,这种观点和“不可认识论”有很大的区别,其次唯物辩证法
. W9 n! @- m8 X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的这种观点太. H4 k* M4 |# v7 W7 f0 k* ?* C
过武断和牵强,科学辩证法认为以人类的最高发展远景来看,这种说法不具
- g1 X# h. E% S- p科学性。科学辩证法坚持实践的观点,科学辩证法认为检验真理的重要和主
- ?, _; ^3 O* g( X& P( |& T要标准是实践,同时科学理论也能验证真理,这是对旧哲学辩证法的一大补& H% t/ }' N+ Z. t) [3 f
充。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坚持科学的观点是科学辩证法的一大特色。1 u$ r. q9 [5 F+ g
2 k4 a2 r% R0 e& G. E) w: C
五、科学哲学和传统哲学! J5 P' N: U  U) n0 z8 t
科学哲学和传统的经典哲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科学哲学是用科学的方法
: R0 p- U+ S3 C* z! Z& H8 O$ e和科学的理论及实践来探寻和认识整个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化和
+ l  |% p# V9 q4 P5 H$ S1 A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传统和经典哲学主要凭感觉、感观或感知,并由此形成/ c3 n! ?0 u) U+ C: m6 C
的世界观。这种凭感觉、感观或感知的世界观很容易陷入到唯心主义和唯物
' E" x5 F  Q$ W/ S" ^+ X主义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当中,同时很容易形成形而上学的观点。由于“人创0 \2 Y1 u6 z9 E. T- @
论”的诞生以及“人创论”的科学和理论意义,人类将在哲学、社会科学和% S% V" y' d" {; d, L+ c2 t# c
自然科学领域引发许多突破性的革命,在人类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
/ Y; R  z- W$ \! N1 a科学、宗教、自然科学以及文化领域等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引起很大的变革,
" j( f! u. |0 N% T8 i3 ~- r许许多多的传统和经典的理论都将被改写或被彻底否定,从而引起人类社会- x/ f; g" z7 r+ F4 d  u; [/ J
一次较大的飞跃。这也是“人创论”的理论意义之所在。本文所论述的科学9 B. ~- q6 D+ V# m
辩证法或者说辩证科学主义只不过是这许许多多变革中的一小部分,许多重. r! Y, D' D$ t$ z
要的理论和重要的观点,我将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以专著或专题的形式来一一* Q; [% q9 t4 C/ ?  j9 v) n0 C) G) v
阐述,这些理论将以一种科学观点去试图认识和探索整个世界的奥秘,从而0 V/ E$ M: D8 g5 E
揭开真知的本来面目。同样这些理论无论在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是
* ?" q% J* D# H# a5 q; H  D/ M社会科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和重大的指导、规范和影响的作用和意义。同时" K4 R" V" \" G& A
希望自然科学能在“人创论”的指导和影响下,能在并不十分遥远的某一天
' ?. m( U8 Y" Q产生一种质的飞跃,在物理学和化学等等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从科学" _; g% B: X) t9 j  H7 d7 A0 T
上证明“人创论”的正确性,我想因为有了“人创论”的存在,这一天应该
- Z8 b3 d5 {0 P2 V# ], P5 O9 x% y不会遥远。
# u" j% G1 O! v
7 H' u( [* a3 o欧阳军" p4 @# @+ w9 t5 \% t
2002年7月25日' c" N) _# W0 |5 m
重要申明:
5 b# {- ?- j9 V; ?: E" g1、        本文中传统哲学的认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认识引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版,
+ ^- L+ S- R- z8 n1998年版,谢新观、王道君主编的《哲学原理》8 t: Z- a: s, S6 `* u% G; l  l" j
2、“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都是作者本人的创新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和
- A+ U5 f( B' I8 i8 m7 l6 k0 C( F; i作者本人的文章受国际知识产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团体和个人不1 t) s  b! b) a2 u/ a
得侵犯作者的理论发现权、创新权和著作权,否则将被诉诸法律。/ a% @2 ^* ^' R' w5 J" P8 s$ ^$ J1 e
3、        作者将稍后完成“大同论”、“大同论概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概论”和“人创1 Q' ]6 \3 ?' J3 B5 B6 P+ j: Z
论”等作品和著作,作者有权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深化,请世人好自为之,不要对作者本人
! W# V3 Y1 I4 F* J, E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进行剽窃。: L  N3 d- [1 s
4、        由于有“人创论”、“科学辩证法”、“科学哲学”和“大同论”等著作和思想体系,将
6 E' j! Y2 D; o- @/ N会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以往的许多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认识和理论$ v7 K4 O8 |& }/ \' w. a) K1 k1 x6 C
将显而易见地被更新和更改,这些人类知识的更新和更改将从属于作者的理论体系当中,# {5 e6 U' u& V/ }& O
作者本人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作者希望世人在这一点上也保持君子风度,不要侵犯( Y; w2 @; V: B* R8 J/ ^
作者本人的有关权益,作者的这些权益受国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 t/ r  i0 {3 k5、        本文中辩证法的有关思想来自于前人的理论,作者只是对其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改,$ M, v  |1 g$ f+ F) S
当然其中的某些修改是根本性的,而且修改的范围和幅度也不算小,但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L8 U$ K" @2 W8 c' S# ]( a  y
属于前人,本人特地对此进行说明。" ~* o3 Q& B; Y4 ~0 T
* Y  \( t0 B+ T- q「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媒体不得转载、摘编,教育部门录为教材请事先和本人联系」
1 o; y& r! \: t; z; a6 [9 N8 v* }
0 q" W8 J! C5 x
" }( u* K. g" X7 [+ O7 I3 w% n5 w5 A* X. M/ F
I6 s% G/ g: C) [
不好意思的指出,学生感觉,老师的大作,略嫌肤浅了点.光看你引用的书目,可能还只是大一的教材吧.) K( P9 x$ \! |9 |( N7 t. B+ j6 B
, U; l+ q/ m$ B0 N2 Q- b" ~
如果老师真的想以这个题目,做为博士学位论文,建议老师起码把马连修恩的普及版,看看.
! `- P; S2 ?( s  l- L6 \/ j. ~/ W* I( l: a! X
黑格尔搬出来,也还是必要的.毕竟是谈辩证法吧.
回复引用
TOP
返回列表返回首页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网友: 1 ( 0位会员和 1位游客 )
高级模式 |发新话题BColorImageLinkQuoteCodeSmilies
换一个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网友之家会客厅
时政论坛崛起论坛崛起图库城市·抚州城市·宜春城市·九江城市·新余城市·赣州城市·南昌城市·景德镇城市·萍乡城市·鹰潭城市·吉安城市·上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江时评轨道交通民声热线天天3·15
大江生活大九江论坛聚焦大九江摄友乐园逍遥户外网友快报民声通道生活百科县区聊吧八面来风教育论坛旅游美食大江旅游美食美图结伴出游出游攻略交通论坛汽车论坛时尚街区赣州论坛理财论坛家居论坛网上医院远离乳腺癌养生保健红丝带肿瘤论坛疝气痔疮静脉血栓鹰潭论坛上饶论坛美容论坛
大江俱乐部摄影俱乐部生活前沿娱乐八卦军事衡源官方球迷论坛出租车论坛我爱巴士大江音乐白鹿洞书院文学看电影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永修凤凰山桃花(图)
茶庄采茶(图)
春天里的白衣女(图)
遂川长隆古树群(图)
南极圈探秘大片(图)
漂亮的小提琴美女(图)
大江论坛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1-4-8 11:36, Processed in 0.121075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Discuz! 7.2
© 2001-2009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