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监造规范:《数性宇宙论》——林正碌著作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8:58
雅昌艺术网首页
新闻
论坛
博客
拍卖信息网
交易网
书画
展览
视频
注册登录
论坛
搜索
帮助
导航
',1)">
雅昌艺术论坛雅昌茶舍 >>《数性宇宙论》——林正碌著作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1#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1-3-19 23:11 |只看该作者
分享此贴到新浪微博
人人网
QQ空间
豆瓣
《数性宇宙论》——林正碌著作
本帖最后由 林正碌 于 2011-3-20 00:30 编辑
林正碌 男 ,1971年出生, 中国福建莆田人。
书名:
《数性宇宙论》
英文名:
Mathematical
Cosmology
封面插语:
人类的哲学尚未完结,相反,才刚刚诞生。
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的哲学家在探索宇宙时,说出的只是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我说出的是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也许,当今世界,除了我----作者本人,没有第二个人能完全理解《数性宇宙论》的观点,理解宇宙凭什么存在。
人类的认知被“直觉”所蒙蔽,以至于人类的哲学深陷于“表象世界”而不可自拔。
关于宇宙的成因,老子错了,耶酥错了,马克思错了,霍金也错了。宇宙根本就不是由“道”、由“上帝”、由“奇点”来的,也更不是“客观存在”的。
“数性宇宙观”认为,我们所感知的、活生生的宇宙里,实际上不存在“时间”,不存在“空间”,更不存在“物质能量”和“上帝”。而这一切都是“数性关系”的反映。
“思维”凭什么思维?----一个创造“是非”者,我们却忽略了它本身的是非。不知“思维”,焉知宇宙。
“基因”不具备遗传能力,更不会自我复制。
从广义上说,一切的“化学反应”的进行状态都是生命的存活状态。
人类的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所谓“体现”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体现;所谓“反映”是指:人类的“思维”现象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现象的反映,就象波浪之于水,“波浪”是水之起伏的现象的反映。
“性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的“酸性”与“碱性”的中和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2007年,银河出版社出版
正文待续······
本主题由 星尘 于 2011-3-20 11:01 移动
收藏分享评分
',2)">
回复引用
订阅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2#
发表于 2011-3-19 23: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正碌 于 2011-3-21 11:09 编辑
目录
自序
引子
上篇:几何宇宙观
思维的成因
导论
“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感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记忆”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本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直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直觉”产生“表象世界”
“直觉”使动物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人类的“思维” 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及“能动性”的论述
基因的成因
导论
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
“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基因”凭什么“遗传”
“两性”的成因
关于“进化论”的修正与补充
直线思维
导论
什么是“直线思维”
几何宇宙
几何宇宙观
“几何宇宙观”补论
下篇:数性宇宙
数性导论
数性宇宙
数性宇宙观
后记
自序
我只能自己作序。首先,起码目前,我很难找到一位既读懂《数性宇宙论》,又能够为我作序的人。另外,大凡找人作序无非原因有:其一、通过某名人对该作品的“中肯”的评价,借助“名人”的权威与价值判断,起到对作者对作品的名气与市场的直接推广,对名利双收有速成的功效。其二、 作序人与作者惺惺相惜,又相互认可,其序与作品相得益彰,丰富该书的内容。而这两种对我来说,既不符合我的目的,也不符合我的条件。因为:一、我写本书不是为了赚钱;再说本书及其难懂、少有读者,故也必然没有市场。二、本书所论前无古人,本书直面解决了“‘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哲学原命题,几乎全面地重构了人类至今所有的人文与自然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起到否定与重树的作用,这无疑是人类史的一场巨震;本书在打破众多经典的同时也势必伤及了一大群的名派名宿而树敌难算,何谈腥腥相惜与相互认可。三、至于求名嘛,能写本书已是我的骄傲,也就用不着刻意的推波助澜。
本书----《数性宇宙论》直面解决了人类文明至今任何思想及哲学必须面对而又无法解决的原命题,即“‘存在’凭什么存在”这一原命题。其实,人类的思想者们在思考宇宙时都曾思考过这一原命题,只是他们不明白;当然他们也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明白”。他们总是先“无中生有”地、武断地、强加地设定出一个宇宙存在的理由,然后全力以赴地展开了他们各自所认为的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论述。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人类的几位杰出的思想者代表对宇宙之存在本质的定义:老子说是“道”,霍金说是“奇点”,耶酥说是“上帝”,墨罕墨德说是“阿拉”,辩证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说----宇宙是“唯物的客观存在”。那么,“道”凭什么是“道”,“奇点” 凭什么是“奇点”,“上帝”凭什么是“上帝”,“阿拉” 凭什么是“阿拉”,“唯物的客观存在”凭什么是“唯物的客观存在”。----他们都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可见,他们都没有真正地解决宇宙之“‘存在’凭什么存在”,他们只是把宇宙毫无理由地、先定地“存在”着,然后按他们各自所认为的进行着“‘存在’的存在方式”全力以赴的阐述。一句话,他们的哲学命题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试问,他们连“‘存在’凭什么存在”都不能解决,那么,他们关于“‘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不就很值得怀疑。而《数性宇宙论》却直面解决了“‘存在’凭什么存在”这一哲学原命题,明确指出构成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是“数”,即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存在是凭“数性”而存在的;从而导出了“数性宇宙观”及“数性思维”,为人类之对一切“存在”的认识树立了全新的哲学思辩。
作为《数性宇宙论》之论述宇宙本质的核心内容,本书也许只需“数性宇宙”及“数性宇宙观”两篇的论述就够了。但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更容易地树立“数性宇宙观”,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在剖析人类固有的宇宙观---- “几何宇宙观”。通过对“几何宇宙观”的剖析,让人们有效地清楚什么是“思维”、什么是“直线思维”归纳法,清楚为什么人类的思想者们说不出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清楚人类的思辩及文明发展的误区;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效地理解“数性宇宙”及确立“数性宇宙观”。
总之,《数性宇宙论》一书的目的是要让人类彻底明白并面对一切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和“存在”的存在方式,进而树立良好的生存价值观。我可以断言本书迟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在科技与人文的探索方向上必将因此改变。起码,本书关于“思维的成因”、“基因的成因”、“两性的成因”以及“时空能”的论述的内容将为将来的科学界指引出取之不尽的“诺贝尔奖”。
引子
人类一直不停地从各个角度探索着宇宙,归纳着宇宙,产生各式各样的哲学思考;人类更试图定义宇宙,再从宇宙的本义上去指引与规范人类社会的科技与人文的各项行为,确立伦理与价值观。
宇宙到底是什么?宇宙是怎么来的?
宇宙赋予了生命的感知,生命又凭借其感知能力反过来感知宇宙,从而意图达到定义宇宙。
如果“时间”是研究宇宙的主要内容,也是论说宇宙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时间”又是什么?它凭什么存在?----人类总是不懈地思考着、研究着;人类的“感知”似乎也总以为越来越接近于认清宇宙,似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就可以完全认清宇宙。好象“时间”是一把手电筒一样,只握在探索者手里,而不属于宇宙。然而,不管怎样,困惑与不可触及总象地平线一样随着“感知”的推进而前移,让感知无法穷尽。
每一次“感知”的推进,似乎都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每一次文明发展的同时,人类却似乎总是伴随着信仰的动摇。
今天,随着人类“感知”的不断推进,“速度”已成为了人类生存路上深重的感受。人类好象坐在加速不停的列车上无法控制地飞啸前行;旅途各站种种风景,稍纵即逝,来不及感觉,来不及留守,来不及肯定,来不及计划。近代、现代、后现代……,未来景象快到预言不及;伦理也在快速多极的运动中成了没有标识的路标,指不明方向。物质与精神都变得稍纵即变、无从把握,唯有似是而非的空虚与茫然总是在伴随着人生条件反射式的奋进。----人类已经颤栗于未来了!人类也该不会无它依恋而只能信仰“速度”了。
所以我们不妨稍静一静,冷静地回想一下人类的历史一路,看一看人类是如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认识世界总结宇宙呢?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的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本质时,得出的只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之争。关于宇宙的成因,总是摆不脱“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两种宇宙观之间非此即彼的争议。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的哲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本质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说出的只是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无法说出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宇宙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的哲学家在论说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居然都把“思维”当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思维”是一种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的哲学家在探索“思维”的本质时,不管“唯心”也好,“唯物”也好,说出的只是“思维”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无法说出“思维”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其实,人类无非是先缘于对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困惑,而后才导致了今天对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怀疑和对人身价值取向的茫然。所以,要明白“‘存在’的存在方式”,得先明白“‘存在’凭什么存在”。
那么,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思维”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数性宇宙论》指出的则是“‘存在’凭什么存在”。
《数性宇宙论》指出:宇宙的本质是数,“数”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存在”都凭“数性”而存在,一切的“存在”的存在方式都是“数性关系”的体现。从而统一了“思维”与“物质”,统一了“唯心”与“唯物”,统一了“‘存在’凭什么存在”与“‘存在’的存在方式”。
曾几时,人们似乎都以为人类哲学思辩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而现在,我要郑重地宣告:人类的哲学尚未完结,相反,才刚刚诞生。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3#
发表于 2011-3-19 23:21 |只看该作者
上篇  几何宇宙观
思维的成因
导论
其实,人类一切的文明活动无非是思维活动的有效表现。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个体行为或社会行为都以“思维”为先定判断的,“思维”自始至终在决策着、指挥着人类之“有意识行为”的每一个细节。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人类思维的活动史。这么说吧----如果宇宙里没有了生命,生命里没有了思维,那又有“谁”会“在乎”宇宙存不存在。宇宙的存在与否也就谈不上有没有意义。
因为有了思维,才有了所谓的人类社会的文明活动,----才有了种种的学说。
“思维”总是把见解抒发,“学说”则是“思维”之见解的反映。
“思维”一直在生产“学说”,“思维”也一直在为“学说”说辩。
“思维”究竟在扮演什么呢?
当人类的无数的“学说”在是是非非的论说时, 然而,躲在“学说”背后的“思维”,它并没有告诉人类它自身的是与非。----一个创造“是非”者,我们却忽略了它本身的是非。
“思维”何曾不会是一个持有己见的法官在仲裁着世事的是非。假如这个法官是色盲患者的话,那他将何以论断“色彩”呢?抑或人类的思维本就存有偏见或盲点,那么,我们的文明也岂非因此步入歧途与误区。
“思维”是生命的感知系统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智能表现,它的“存在”本身就值得人类用心去研究、去认清它。
“思维”它凭什么思维?----这其实是人类在作任何哲学思考时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命题。不了解“思维”就不能轻信“思维”之所说,不了解“思维”就不应为“思维”代言。人类有不乏对“心理学”作深入研究的思想者如康德和弗洛伊德等,但他们所探究的仍都处于对“思维(精神)”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而不是“‘思维’凭什么思维”的研究,这说明他们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怀疑过“思维”本身。可以说,我们----人类的人文哲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们不但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思维”本身,反而是极端自信地自信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思考的内容纯粹是他们的“思维”之所感知的内容。他们总是首先把自己的“思维”当作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与物质相独立的存在,然后固守着这种“‘内在’与‘固有’”去思考物质世界----实际是外在世界。然后又各自将“思维”所归纳的结果(思维结果)奉为致理而试图施加于另外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个体(人类)。可以说,人类的思想史实际上是一部各式各样的“思维”之对“‘存在’的存在方式”的认识的争鸣史。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便是“思维”争鸣的实例表现,“百家争鸣”就是“百家思维”所认为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争鸣。古今中外,每一家“思维”的思想体系在争鸣之时,总是不停地“兜售”着各自的价值观,希望得到世人的肯定。那么,哪“家”该对?哪“家”该错呢?----人类也因此迷失了选择的明确性。多少年来,唯有“物质”总是不灭地横在人类的“感知”的“眼里”,那也只好相信“物质”了。对人类来说,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也许是最真实、最可追求的。终了,“物欲”便被人类的“思维”升华为中坚哲学,即唯物论。然而,“唯物论”说穿了只是“物欲”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所谓“唯物”,又何曾不是“思维”在把一切“唯物”。
这里,我不得不为那些一心要探求“宇宙本质”却又不探求“思维本质”的人类的思想者感到悲哀。试问,他们连“思维”凭什么存在都不知道,那他又怎么能知道“宇宙”凭什么存在呢?他们当然只能说:“人类对宇宙的不了解就象人类对自身的不了解一样不了解”。“自身”为何物?“自身”不就是“思维”,因为“思维”才使人类感到自身的“存在”。
不知“思维”,焉知“自身”;不知“思维”,焉知宇宙。所以,为了更好论说“数性宇宙”,“思维的成因”是本书首先要论述、要解决的命题。因为,弄清 “思维”是什么、弄清“‘思维’的之所以思维”是弄清“思维结果”的前提,也是评定“思维结果”之正确与否的前提。换句话说,只要弄清了“思维”本身的产生及发展的实质就可以清楚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发展的实质;也就可以探索到人类的文明是否存在着误区;我们也才有可能去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凭什么存在;也才有机会说:“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就象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一样了解”。
接下的篇章里我将论述的是:人类的“思维”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及发展的,又是凭什么思维。
注:“思维结果”指的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如:一栋大厦或《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思维结果”.
“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生命是物质之化学反应的产物。站在生命的产生及发展的角度来说,物质从分子到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最后到生命的形成、人类的出现,其中化学反应是唯一的作用!我们所谓的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全都是化学反应的杰作。
“思维”离不开生命,“思维”不能独立于生命体而存在。
“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紧密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已经是科学界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在思维时,人体内特别是大脑里同时发生了不可胜数的化学反应来维持思维的整个过程。然而,我要说的是:并不是因为“思维”才导致“化学反应”,而是因为“化学反应”才让人感到是在“思维”。前者----“思维”才导致“化学反应”,与后者----“化学反应”才让人感到是在“思维”,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化学反应,但在本质上及对“思维”的理解上却是对立的。前者认为:“思维”是化学反应的前因,“思维”似乎是一种既寄生在人体上又独立存在的“非物质”成份,而且具有“能动性”。“前者”甚至认为:低级生命如“细菌”是没有感觉的;中级生命如“狗”才具有“感觉”,但没有“思维”,也不具备“能动性”;只有人类才具有思维能力、具有思维的“能动性”。后者认为:“化学反应”是本因,“化学反应”造就了生命的一切现象, 生命体的任何感知现象,如感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都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思维”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所谓“体现”是指:具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体现;所谓“反映”是指:“思维”现象是物质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的现象的反映,就象波浪之于水,“波浪”是水之起伏的现象的反映。“后者”还认为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没有必然的界限,“化学反应”的进行状态才是衡量生命存活的标准。从广义上说,只要“化学反应”存在,生命也就存在。并且,生命体不管是低级、中级还是高级都有它相对应的感知现象。低级生命如“细菌”也具有它的“感知”能力。
生命体总是由简单的、低级的向复杂的、高级的发展或进化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由多种元素物质有序地参与反应的化学反应群。
每一个“化学反应群”的反应目的都为了使该“反应体系”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取得化学反应的平衡,简称“平衡性反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体都对应着一个与其自身“化学反应群”相平衡的生存环境。生命体从简单的生命状态发展、进化到高级的过程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也不断地复杂起来,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维系的“平衡体系”也越来越复杂。这促成了内循环的“反应体系”进行分化、协调、产生相应的内循环系统,如体内的各器官各系统,其目的就是用来平衡整个“反应体系”。随着整个“反应体系”越来越复杂,内环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越精细:每一次的升级都伴随各功能的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如循环、排泄、呼吸、神经等系统的产生。生命体神经系统的出现标志着生命体已由“本能”向“直觉”转化.也标志着“思维”的产生。
每一个“化学反应群”在进行化学反应时都具有重复性的反应。所谓“重复性反应”是指:宇宙的任何的物质间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该“反应”都具有重复性,即任何程序的化学反应都具有重复性,简称“重复性原理”。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任何物质都不会只存在“一个”该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如空气中不可能只存在一个氧分子或氢分子),而是以多数的形式存在着,所以,只要参与反应的物质存在及反应条件不变,该反应便一直重复,直到参与物质被反应完毕。氢气与氧气反应为水的过程便是“氢”与“氧”的重复性反应的过程。“重复性”的“化学反应”的存在促成了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反应程序重复进行着化学反应。物质间“重复性”的“化学反应”是生命之所以产生及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也是生命的“基因分子”之所以能“自我复制”的潜在条件及本因(参见“基因的成因”)。
感觉是衡量生命体存活的标志。并且,感觉在生命体感知系统中是最根本、也是最广义的。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现象都是由感觉(低级生命的感觉)引发的又回归为感觉(高级生命的感觉)。
生命体从简单的低级的发展或进化到复杂的高级的化学反应体系(化学反应群)的过程也是生命体的感知能力从单一的感觉能力发展或进化到更复杂的、更高级的具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能力的过程。
“思维”是生命最高层次的应变能力,是生命发展或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类的“思维”是生命体的感知系统中感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的综合反映。
可以说,要清楚“思维”是如何地作为物质“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必须先清楚“感觉”是如何作为体现低级生命的之所以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那么,什么是低级生命(又称原始生命)的感觉,它是如何作为体现低级生命的之所以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我们又应该如何定义它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详细论论请阅下一篇章----“感觉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感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当宇宙物质从无机物演变到有机物时期,即多种物质元素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时,原始生命才开始出现。标志着属于原始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现象----“感觉”也伴随着出现。
生命体的“感觉”指的是:生命体在其存在期间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所谓“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指的是不同元素的物质按着某种固有的“化学反应”程序进行的化学反应,强调“化学反应”的进行状态。“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状态便是生命的“感觉”的状态。换句话说,任何物质群体只要保持“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便构成了“感觉”的状态,即生命的状态。高级如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属于复杂的、有序的、多种物质参与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新陈代谢”的进行体现也标志着人体的存活;低级如氢气与氧气的化合过程便是属于简单的、重复的、两种物质参与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2H2+O2=2H2O 便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燃烧)为水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在氢与氧化合为水的化学反应的状态便构成该反应体系的“感觉”的状态,也就是生命状态。某种意义上说,宇宙中任何进行着的化学反应都构成该反应体系的“感觉”,即具备生命状态。
宇宙物质永远地不停地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反应状态是宇宙之物质与物质间相处的根本“状态”。“感觉”便是宇宙之根本“状态”的反映。换句话说,对宇宙来说“化学反应”是宇宙的必然属性,宇宙的这一“化学反应”的“必然属性”表明了宇宙必然会产生生命、演化出物种的。
上述说过,“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等感知现象都是由感觉引发的”。下面,接着论述的是:“记忆”是什么,它如何作为“物质‘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
“记忆”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生命体的记忆是指:生命体在其存在期间,它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另一程序的化学反应;也就是,“体现并反映着‘感觉’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另一“程序”的化学反应,简称为“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总是在遭到破坏时产生变化、发展的。也就是说,生命是在遭到破坏时产生变化、发展的。所以,为了清晰论述“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记忆)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下面我选择从本源出发、从低级(原始)生命的发展状态来作为论述“记忆”的切入点。这里所指的   “低级(原始)生命”包括自然界有机大分子的合成阶段的发展状态及无核微生物和原核细胞。
当“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作用于原代表低级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时,对低级(原始)生命来说,“记忆”(“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是如是地反映着:一、毁灭;二、退化;三、绝对变异并发展;四,绝对变异但没有发展;五, 变异但没有“变种”。
一、所谓“毁灭”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彻底的破坏,并且,破坏的使它不再是有机物分子的组成而是成为无机分子。如,将高浓度的硫酸去腐蚀一个细胞,该“细胞”便被彻底“碳化”毁灭。当然,“毁灭”的过程也是一种化学反应、一种生命状态。
二、所谓“退化”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整个“化学反应群”中的“反应程序”退化的更为简单。也就是说,被“破坏”后的生命体比原来的更低级,并且变种。其实,生物界的退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真核细胞出现之前,即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这时生命体的化学结构非常不稳定。
三、所谓“绝对变异并发展”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但又建立体现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即新的物种。这时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比原低级(原始)生命更复杂,并包含着原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体现低级(原始)生命存活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这时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感觉”包含着原低级(原始)生命的“感觉”和被破坏时的“记忆”。这时,新的低级生命得到发展,拥有更庞大的“化学反应群”及“反应程序”,整个化学反应的平衡体系也更为庞大、复杂。即,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原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于是,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又开始了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化学反应,并迎接着可能面临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挑战。对低级(原始)生命来说每一次的“破坏”都产生相应的变异(除毁灭外)。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便是在不停的被“破坏”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低级(原始)生命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随着“化学反应群”的不断复杂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程序”的增加, 整个“化学反应群”的反应的时间也在加长。并且, 整个“化学反应群”是以各个不同“反应程序”按照相应的不同的顺序在进行着化学反应。每一个“反应程序”的完成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时间。拥有“反应程序”越多的低级(原始)生命它所对应的反应时间也越长。
低级(原始)生命的“化学反应群”在进行“重复性”化学反应时是按照不同“反应程序”相对应的不同顺序在进行着“重复性”化学反应。也就是说, 整个“化学反应群”在按照整个“特定程序”的反应的时间及反应顺序进行“重复性”反应。随着整个“化学反应群”的反应的时间不断加长及“反应程序”的序列的不断加大,低级(原始)生命便逐渐发展出具有“内循环系统”的“化学反应群”。生命体内的“内循环系统”中的各组织、器官等也是以相应“平衡性反应”原理及“重复性反应”展开的。“内循环系统”的“化学反应群”的出现意味着开使出现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物。
四、所谓“绝对变异但没有发展”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但又建立体现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低级(原始)生命,即新的物种。这时新的低级(原始)生命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并没有比原低级(原始)生命更复杂,也没有比原低级(原始)生命更简单(退化),只是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与原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中的“程序”的相同部分较少。也就是,生命体产生变种但没有的到发展。其实,这种现象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也更多的是出现在生命的初级发展阶段。因为,这时生命体的化学结构非常不稳定。
五、所谓“变异但没有‘变种’”指的是:原低级(原始)生命体现生存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遭到破坏时, “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无法根本上改变原“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产生不了主体上的“变异”。则该低级(原始)生命在继续维持其原“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同时也并存着“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感觉”与“记忆”的交著状态。这时“特定破坏程序”成了原“特定程序”的补充。这种现象在生物界更多是出现在有“内循环系统”生物身上,如一个细胞、或一棵草、或一只老鼠受伤时它们的身体会自动修复伤口的化学反应。其实,这种事件对生命体本身来说,其体内的“基因”已经在改变(见“基因的成因”)。
生命的发展(进化)实质上是:物质之“‘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不断被“破坏”又不断建立着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并且“不断地被‘破坏’”也促使着新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群”越来越复杂。物质的“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必然对应着相应的生命体,也必然对应着相应的该生命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生命体的“感知”系统随着“不断被‘破坏’”也越来越复杂;并一直发展(进化)到“思维”现象的出现。
从“感知”现象来说,“记忆”实际上是促进生命体的“感知”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加“记忆”产生新的“感觉”;新的“感觉”加新的“记忆”产生更新的“感觉”,一直发展下去便引发出“本能”、“直觉”、“思维”等生命的“感知”现象。
“记忆”总是呈显性的,“感觉”总是呈隐性的。是破坏在交代着发展,是“记忆”在丰富着生命的“感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记忆”实际上是一种思维。
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的是:什么是生命的本能?它是如何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本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本能”对生命体的“感知”来说指的是:生命体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前提下、在接受环境刺激(破坏)时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自身有利的行为。
生命体的这种“本能行为”实际上也是生命体(“化学反应群”)发展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本能”同样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是建立在“记忆”之“特定破坏程序”的基础上的。生命体(物种)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应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的总的“化学反应程序”的增加,即“破坏程序”的增加。
对新的(已发展或变异的)生命体来说,原生命体遭受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即原生命体的“记忆”)便是新的生命体的“本能”。当新的生命体再度遭受与原生命体相同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时,新的生命体不会因为遭此“破坏”而变异或变种。也就是说, 新的生命体已经拥有这一“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抗体,并产生“本能行为”。
“本能”是生命体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的累加的产物;“本能”实际上是生命体(物种)的潜在“记忆”。所谓潜在“记忆”指的是:原生命体所遭受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即前一生命体(物种)的“记忆”,----它隐藏在新生命体的“感觉”中。新生命体(物种)的“本能”是需要以前一生命体(物种)所遭受的同一种“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来激发时才能显现出“本能行为”。
“本能”是“潜在‘记忆’”与“记忆”的综合体现。
生命的每一次发展或进化也都意味着是每一次的“本能”的累积与激发。“本能”的不断累积与激发推进了生命体的感知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即整个“化学反应体系”开使把自然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生命体所产生的作用都尽可能地、以“反应程序”的方式编入该“反应体系”,如不同的“亮度”、不同的“压力”、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辐射”都以不同的“特定破坏程序”被编入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反应体系”中。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容纳的“反应程序”越多被“激发”出的“本能行为”便越发鲜活,生命也表现的越高级。
当生命体发展(进化)到具备“内循环系统”后(包括真核细胞在内),“本能行为”便明显地表现出来。生物的内循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反应程序”并有序地进行着化学反应;意味着生命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新陈代谢能力;意味着生命(物种)已从低级向更高级别的生命状态迈进。神经系统的形成便是“化学反应群”中“化学反应程序”有序分化并发展到一定的复杂程度后的产物。“本能行为”的出现表明着生命体(物种)的“神经系统”的产生。
其实,“本能”与“记忆”与“直觉”没有明显的划分的。“记忆”激发“潜在‘记忆’”产生“本能行为”。而“本能行为”实际上也是生命体的“直觉”的表现。
接下来我要论述的是:什么是生命体的“直觉”?它是如何作为“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
“直觉”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直觉”是生命体发展(进化)到一定发达的程度后,对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潜意识的、本能的应变能力。“直觉”是生命体的‘本能’累积到一定程度经“显性‘记忆’”的激发的表现。“直觉”是高级的“本能”,也是初级的“思维”。“直觉”作为“初级思维”的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将环境的“破坏作用”反映为“表象”,造就了“感知”中“表象世界”。“直觉”的出现代表着生命(物种)已经发展(进化)非常高级的阶段,具备了较完善的“神经系统”,如“神经中枢”----大脑的形成。动物的出现便是这一阶段的标志。
在自然界面前,每一个代表生命存活“化学反应群”在其进行“化学反应”期间都在积极地、无条件地(不具备能动性)接受环境变化(破坏)时所产生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都为了稳定、平衡生命体“内循环”与生命体外部环境的综合“化学反应”,即维持整个“反应体系”平衡的化学反应,即“平衡性反应”。每一个“平衡性反应”的反应体系(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都对应着相应的生命体(物种),并综合体现了生命体(物种)的存在特征。一只老鼠的“平衡性反应”的反应体系体现了“老鼠”这一物种的特征; 一个人的“平衡性反应” 的反应体系体现了“人”这一物种的特征;一株斑竹的“平衡性反应”的反应体系体现了“斑竹”这一物种的特征。
“平衡性反应”在生命体(物种)的发育成长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化学反应群”首先按照自身的“特定程序”来进行化学反应,既进行生命体自身发育成型的化学反应,也称发育“内循环”的反应。另一方面,生命体同时也接受来自环境变化(破坏)时所产生的“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简称“外环境”的反应。这时“外环境”的反应更多的是用来激发“内循环”的反应,促进生命体的发育成长。也就是说,“内循环”与“外循环”同时存在的化学反应构成了生命体存活状态。
“直觉”便是“外环境”激发“内循环”的反应,既“本能行为”被激发的“化学反应”。换句话说,生命个体的体内的“本能”是由外部环境激发出来的,生命体体内的“本能”被激发的越全面,生命体个体的生存能力也越强。“直觉”是“外环境”的“反应程序”与“内循环”的“反应程序”以化学反应的方式的多次的、重复的对应激发,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体验。“体验”实际上“外环境”不停地对生命体的刺激、即破坏,用以激发“本能”造就“直觉”。动物的教育行为如成年狮子对幼狮的捕食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本能”的激发,对生存的体验;人类也是如此,胎教便是对“本能”的人为的预先激发。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4#
发表于 2011-3-19 23:23 |只看该作者
“直觉”产生“表象世界”
那么,“直觉”作为“初级思维”是如何将环境的“破坏作用”反映为“表象”,造就了“感知”中“表象世界”?所谓“表象”,指的是具有具体形状的,强调立体感觉。
本书的前几个章节中论述过: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平衡性反应”与“重复性原理”促使着生命的发展。“平衡性反应”与“重复性原理”使得物质的化合的化学反应尽可能地复杂着,使得宇宙物质的各种信息(如时间、空间、力、波等信息) 尽可能地参与并表达在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中,即尽可能地表达在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并随着生命体(物种)的发展或进化而微妙、复杂着。当生命(物种)发展或进化到动物阶段,由于动物是在运动状态下寻求生存,即动物的“化学反应群”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进行对环境的“平衡性反应”。“运动”意味着更多的“遭遇”、更多的“变数”,意味着过程与空间位移。这表明了“运动状态”动物是不得不面对因时间、空间、力、波等信息的变化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些因时间、空间、力、波等信息的变化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而然地又被表达为“化学反应程序”进入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特定程序”的程序序列而成为了发展或进化中的动物的“本能”。前者说过, 当“外环境”与“内环境”的“反应程序”以“化学反应”方式对应激发时“本能行为”便被激发,并且这种“激发”事件总是重复、多次地发生着。当然,“激发”本身也是一种化学反应、一种“显性记忆”,并又被表达为“反应程序”进入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特定程序”程序序列里。这种不停“激发”、不停“记忆”的过程便是生命个体的生存“体验”。当然,“体验”本身也是“化学反应”的体现。“直觉”实际上是“本能行为”与“体验”的综合表现。所以,“直觉”既属于“本能”也属于“思维”,因为,“思维”是由“体验”引发的,“直觉”之反复“体验”便是初级状态的“思维”。动物的生存活动的感知表现便是这种状态的“直觉”。可以说,动物是具有初级状态的“思维”的,如狼群有组织地进行猎食便具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某种意义上说,是动物的“运动状态”造就了“表象”。
前着说过,动物在“运动状态”的生存活动中不得不面对因时间、空间、力、波等信息的变化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动物来说,“体验”实际上是将动物在“运动状态”下所遭遇的“不同宇宙信息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以不同的“化学反应程序”来表达的化学反应。“体验”所产生、所表达的“化学反应”便是将“不同的宇宙信息”反映为“时间、空间、力、波”等。对动物的感知来说,事件的过程是“时间”、形状与距离是“空间”、强度是“力”、光与颜色及冷热等是“波”。各种动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形状”、“距离”、“强度”、“光”、“颜色”、“冷热”等有感知,并体现为动物的行为决策,所以,动物是具有初级状态的“思维”的。当然,由“直觉”体验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同样地在生命体(物种)的发展或进化过程中成为下一个新的生命体(物种)的“潜在‘记忆’”,并等待着新一轮的“激发”。
总之,当生命体(物种)进入“直觉”时期,宇宙的信息或能量属性已被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反映为“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所谓的可感知的“表象”。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表象”不过是某种“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反映而已,佛家有句话叫“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恐怕就是这个意思。人类的思维活动便是借助“表象”的内容展开的。“表象”是思维的道具,人类有句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便是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的总结, “表象”就是“现象”。
“直觉”使动物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上述说过,“直觉”(初级思维)使动物将“外环境”反映为“表象”。
“表象”在感知中的出现意味着动物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实际上是“初级思维”,也是动物自身能运动的原因让动物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为:“运动”必然产生过程,产生空间位移。----这使动物在“本能”被激发后,动物开始会识别“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所谓的可感知的“表象”,而这也意味着动物在运动中开始“识别”不同的“表象”个体;在识别不同的“表象”个体的同时也意味着动物也识别到自身的“表象”个体。于是,产生了自我存在的意识,简称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社会化生活的开使的开始。因为:这时动物已具备了识别     “物”、“我”、“他(它)”的能力,加强了种群意识,形成种群文化(“文化”本身也是某种“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反映),产生种群生活的特征,构成社会化的生活行为。“自我意识”的出现也标志着动物一旦进入了社会化生活后整个物种趋于稳定,很难变种。因为,社会化的生活行为和动物个体在以“运动状态”的方式生存时具有非常积极的维护“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的平衡能力,使整个物种包括个体在内尽可能避免遭遇意外事件而减少了物种变异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种群变异是不可能的,而只存在种群中个体生命的变异。而个体生命的变异则可能产生新的物种。
人类的“思维” 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人类是生命体(物种)发展或进化到高度高级、高度复杂的产物。这时标志人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基本上将宇宙中各种信息(时间、空间、力、波等)全面地表达为某一“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并加以容纳。可以说人体是宇宙中拥有“反应程序”种类最多、最全面的化学反应堆。
当然,人体也不是天生就拥有如此复杂的“反应程序”。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他和其它动物一样,是因为“运动状态”的生存方式而得天独厚地以“化学反应”的方式接受了宇宙里的各种变数,并以“特定程序”的方式成为了下一代不可缺少的“化学反应”内容而一代一代地往更高级、更复杂方向发展(进化)的。
人类的“思维”是人类的生命体发展(进化)到高度高级,高度复杂后的产物。人类“思维”是生命体的感知系统中感觉、记忆、本能、直觉、归纳、想象的综合反映。
当然,人类也不是天生就具有“归纳、推理、想象、定义”等思维能力。因为:
其一、人类的“思维功能”是建立在“直觉”、即“初级思维”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地发展(进化)而来的。
上章节 “直觉”中论述过,初级状态的“思维”的特点是“体验”,“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化学反应”。初级状态的“思维”将“不同的宇宙信息”反映为“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所谓的可感知的各种“表象”,----“表象”本身也是某种“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反映。也就是说, 人类的“思维功能”是通过“体验”所产生的、“表象”所对应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进化)的。上一代“思维”所体现的“化学反应”总是在下一代的“内循环”中成为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程序”而发展或进化的。语言、文字、视觉、听力、归纳、推理等都是由“表象”引发出的某种特定的“化学反应”,并都被表达为某种“特定的化学反应程序”而记录在“内循环”中。也就是说,今天的人类的大脑实际上是从原始人乃至动物到现代人这一过程中无数次地累积了“上一代‘思维’所体现的‘化学反应’的‘特定程序’”而发展或进化的结果,从而促成了人类大脑里各个功能区的分工。如分化出语言、文字、视觉、听力、归纳、推理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每一个“功能区”实际上记录的都是生命体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因“破坏”而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是“潜在记忆”也是“本能”。
今天,人类的思维能力便是对这每一个“功能区”中的“本能”即“潜在记忆”的充分、全面激发后的产物。而明天的人类的“思维功能”的发展中照样记录着我们今天的“思维”所体现的“化学反应”的“特定程序”。如:某人遭遇某一特殊事件而受到惊吓,那么这一“惊吓”所产生“特殊的化学反应”将以与其相对应的“反应程序”成为下一代的“本能”而记录在“功能区”中,当然,前提是这一体现“惊吓”的“反应程序”必须是与“功能区”中所记录的以往的体现“惊吓”的“反应程序”不同。如果下一代也同样遭遇这种“特殊事件”,这时代表这一“惊吓”的“本能”就被激发为“本能行为”来适应这种“特殊事件”,使他不必承受与上一代相同程度的“惊吓”,从而产生了对这种“特殊事件”的某种程度的“抵抗力”。
其二:人类也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思维能力的,“思维能力”是激发来的,体验来的(上一章节“直觉”中已论述过)。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本能”而不具备“思维能力”,只有在“本能”被充分激发后才具有“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思维能力”是“外环境”与“内循环”的“反应程序”以“化学反应”方式的多次对应激发后的产物,“对应”的越全面、越充分、次数越多“思维能力”就越健全。植物人、狼孩、瞎子等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对应”,即无法对“本能行为”有效地激发,而显得“思维能力”不健全。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才能有效地体验人生,才能有效地行使“归纳、推理、想象、定义”等思维活动,包括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 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才能有效地、更广泛地、积极地、无条件地接受“外环境”即“表象世界”所引发的“化学反应”,并体现为“归纳”、“推理”、“想象”、“定义”等思维活动。
总之,人类的“思维”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并且,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建立在“表象世界”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当“直觉”将宇宙的各种性质、属性反映为“表象”,“表象”又被人体的“化学反应群”表达为“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后,再经有效的“体验”,人类就具有了思维能力。
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及“能动性”论述
从表面上看,人类似乎具有了“自我意识”便是具有了思维的“能动性”,譬如,人类包括动物在内能够都具有主动地、有选择地执行对自身有利的行为。但是,从本质上看,人类是不具备思维的“能动性”的。
因为:“外环境”、即宇宙环境是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引发了人类的思维。人类的“思维”是在被“外环境”的引发下才又引发了新的“化学反应”。而被新引发“化学反应”及其所产生的表象事件又综合为新的“外环境”又再来引发人类的思维,直此下去。对“思维”来说,所有的“引发”都是被动状态下的引发。假设人类的思维真的具有能动性,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外环境”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引发了人类思维的能动性。人类思维的“能动性”所产生的“事件”又综合成新的“外环境”又再来引发人类思维的能动性。直此下去。可见人类思维的“能动性”实际上是被动作用下的能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动性”。
思维具有“能动性”的观念是人类的主观认为的结果。从广义上、本质上说,宇宙之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的反应进行状态是一切事件之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原动力。人类之所以认为思维具“能动性”,只不过是因为在人类的不同个体的“思维”与“思维”之间存在“被动作用下的能动”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比较”----比较孰强孰弱,这种“强弱”的意识被人类的思维幻觉为“能动性”。实际上,人类的一切的“思维”或行动都是在为宇宙之“化学反应”作代言。这种所谓的“强弱”只能说成是,把宇宙之“化学反应”代言的更全面则为“强”,反之,则为“弱”。
从上述可以的知,人类对“感性”与“理性”的划分是错的。“感性”强调“本能”与“直觉”这是对的,而“理性”强调思维的“能动性”这是错的,“思维”不具备“理性”所谓的功能。人类一直所要奉行的“理性”只能说是比较抽象化的“感性”而已,是“表象世界”之对“思维”所引发的更为广泛的、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已。
接下来我以一个案例来剖析以上的观点。
案例分析:
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猎人在闪电的照耀下看见村口伏着一只狼(1)。猎人决定打死或赶走那只狼(2),于是,猎人端起了猎枪朝那只狼射击(3)。酣睡中的邻居被枪声惊醒(4),大声地问:“出什么事了”(5)!
案例中,(1)可以看出,是自然界的闪电使猎人看见黑夜中的狼。从狼身上反射出的闪电的光亮射入猎人的眼睛时,光与眼里的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便是“特定破坏程序”的化学反应、即“记忆”,激发了猎人的“潜在记忆”(曾经的“体验”),于是,猎人知道(思维)那是一只狼。----这就是,“外环境”、即宇宙环境是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引发了人类的思维。   (2)可以看出,猎人由于有已往的体验(思维),知道(思维)狼是危险的;也由于有已往的体验(思维),知道(思维)枪可以攻杀狼。于是猎人决定用猎枪射击狼。猎人产生这一决定时,猎人的大脑里已伴随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就是,人类的“思维”是在被“外环境”的引发下才又引发了新的“化学反应”。(3)可以看出,猎人“举枪射击”这一连贯性的物理动作实际上是由“思维”引发下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结果。(4)可以看出,“枪声”对猎人来说是很正常的,而对邻居来说是意外的、是属于自然界的。“枪声”引发了邻居的思维的化学反应。----这就是,被新引发“化学反应”及其所产生的表象事件又综合为新的“外环境”又再来引发人类的思维。(5)可以看出,邻居的行为又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是在被“外环境”的引发下才又引发了新的“化学反应”。
“思维成因”结语
可以说,从无机物演变到生命的形成、智能的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人类行为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所以,与其说,人类的文明活动的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如说,人类的文明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顺便说一下:
如果大哲学家康德明白“思维成因”中所论述的道理,那么,他大概就不会提出“二元论”,说什么“此岸与彼岸不可逾越”。其实,“此岸”----“表象世界”只不过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而“彼岸”----“产生表象的本质”只不过是“物质的化学反应”。“表象世界”与“产生表象的本质”关系就象波浪之于水,“波浪”是“表象世界”,“水”是“产生表象的本质”。
如果大哲学家马克思明白“思维成因”中所论述的道理,那么,他大概就不会高度强调人类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主观”、“客观”都是观念。其实一切“观念”,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都是遵循着物质在宇宙时空中的发展而发展的,都不具备“能动性”,只能说是被动作用下的“能动”。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5#
发表于 2011-3-19 23:32 |只看该作者
基因的成因
导论
如果,生命体不会“生老病死”而是永远存活,那么,人类也许就不会感叹“人生如梦”、“逝者如斯”。但是,“生”只能是“短暂的”,“死”却是“必然的”。然而,在“生”与“死”历途中,在“一去不复返”的时光路上,生命体不胜“唏嘘”的同时,生命总算得到这样的一丝慰籍:尽管“个体”会死,但“物种”仍在“繁衍”,仍在与时间同行、前仆后继地“抗争”着。“基因”便是物种得以“繁衍”的支撑点。某种意义上说,“基因”也是人类文明得以“繁衍”的支撑点。所以,“基因”成了人类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系关人类的未来。而“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生命体(物种)的遗传“密码”,决定着生命体(物种)在代代相传中的种群存活方式及特征。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及对“基因”的利用已经是人类的重点科研课题,“基因工程”便是这些课题的综合。“基因工程”分为:一、对生命体(物种)内在的“基因”进行研究,深化破译“密码”所交代的“功能”。二、利用“基因密码”所隐含的各项功能进行可能的优化组合,使其朝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即,认识“基因”并利用“基因”。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与利用”的把握就是对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把握。也就是说,“基因工程”实际上是把握“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工程。“基因工程”是一种应用学。对“应用学”来说,“‘存在’的存在方式”是“应用学”的根本。所以,作为“应用学”的“基因工程”人类一定会在这方面取的不可估量的成功。
而我对“基因”的探索是建立在“哲学”上的。我要解决的关键不是“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是“基因”的“‘存在’凭什么存在”。以“‘存在’凭什么存在”的高度去认识、去指引“‘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发展。诸如: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基因”是怎样“编”密码的;“基因”凭什么“遗传”等“基因”的“哲学性”命题。下面我就“基因”所存在的这些“哲学性”命题作具体的阐述。
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
不知“生死”,焉知宇宙。
“生死”问题是人类“人文哲学”、也是人类“自然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思维的成因”的“感觉”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命体的“存活”现象、即生命体的“生”的现象是生命体之“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的现象。
每一个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都在积极地、无条件地以“平衡性反应”的原理维系着整个环境的“反应体系”的平衡;每一个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内的“化学反应群”(如人体内的器官及细胞等)也都在积极地、无条件地以“平衡性反应”原理维系着整个环境的“反应体系”的平衡。每一个“平衡体系”都对应着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体个体。
“死”就是生命体不再具有“存活”现象,即生命体不再具有生命体之“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的现象。当标志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不再维系整个“平衡体系”的“平衡性反应”时,该生命体个体便开始 “死亡”。
其实,“死”是每一个生命体个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必然归宿。
对非常简单而又低级的生命体来说:“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一终止生命就死亡。如某一分子的合成,“合成”期间是“存活”,“合成”结束就是“死亡”。
对具有复杂的、中级或高级的生命体来说----从“思维的成因”之“记忆”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的知:一、代表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是以各个不同“反应程序”按照相应的不同的顺序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二、每一个“反应程序”的完成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时间。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群”的总的反应时间是受总的“特定程序”的反应时间制约的,是有限的。“有限”决定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最终必然停止,这就意味着生命体必然“死亡”。
所以“存活”是暂时的,“死亡”是必然的。“存活”对生命体来说仅仅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特定程序”的反应过程,其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应该说:由于生命体之必然要死亡, 物种的“代代相传”才显的难能可贵;有了物种的“代代相传”才有了“基因”的神秘与神奇。所以,要论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得先论述“生命体的物种为什么会‘代代相传’”。
那么, 生命体的物种为什么会“代代相传”?
从“思维的成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的知:一切生命体作为复杂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它具备“化学反应”之“重复性原理”的共性,必然产生“重复性”反应。“重复性”反应的产生也就是“化学反应群”的复制,也就是生命体的复制。生命体的复制造就了种群,在以重群为环境下产生的复制便是“代代相传”。
上述的“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是指:“每一个生命体个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必然终结的归宿。这里说的物种的“代代相传”指的是:生命体在“物种”的整个种群的生存环境中具有生命体个体的“重复性”化学反应,也就是繁殖。这是“物种”的种群生命的更复杂更广义的化学反应进行状态。只有在“种群环境”中的“物质”及“反应条件”耗尽时该“物种”才灭亡。从物质的“化学反应”意义上说,人为地破坏某一物种的灭亡也是自然现象,因为“人为”并不具备“能动性”。
所以,是宇宙的物质间之必然发生“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赋予了物种的“代代相传”的生命延续的本性。
那么,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由于物种具有了“代代相传” 的本性,则必然在物种之生命体个体中存在着确保生命体各项生命特征的事物。由于生命体个体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则该“化学反应群”必然存在着体现该该“化学反应群”反应特征的事物。那么,是什么使生命体“化学反应群”确保固有特征呢?---它就是“反应程序”。因为,生命体的“存活”现象实际上是体现该生命个体的“化学反应群”之维系整个“平衡体系”的“平衡性反应”的化学反应现象。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不同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中有着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程序”。而在“化学反应群” 的“平衡性反应”中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程序”都是个性化的、基本的、自然赋予的,是体现“化学反应群”之“平衡性反应”的反应现象及反应特征的。我们把这种能确保再现生命体(物种)特征的事物称之为“基因”。----所以, 生命体会存在“基因”。
作为体现生命体各项生命特征的“基因”,它是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生命的产物,是生命体之“化学反应群”中化学反应的产物。 “记载”着体现生命个体之存在的种种性质及特征,它的存在让生命的在死亡或某种特殊原因下有条件再现原本的“存活”形式。可以看出“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也就是说,“基因”是以“基因分子”的摆列顺序来记录生命体存活其间所发生的所有的化学反应的程序,并且“基因分子”本身的物质来源及合成也是来于生命体的化学反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既然 “基因分子”记录的是生命体存活其间所发生的所有的化学反应的程序,那么,由“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来的生命体的每个“生命”的角落必然都存在着该生命体的基因。
所以,是宇宙的物质间之必然发生“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赋予了物种的“代代相传”的生命延续的本性。由于物种的“代代相传”的本性才赋予了物种以 “遗传密码”的“基因”。而不是因为“基因”具有“遗传密码”才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
这里我必须先论述“基因”是如何地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然后,我才能从论述“‘基因’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展开“‘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的论述。
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物质在“化学反应”时具有“重复性原理”,即只要参与物质与反应条件存在,该反应便一直重复、直到参与物质被反应完毕。
“重复性原理”实质上是物质间“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反应。“特定程序”是构成“基因密码”的要素(见上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重复性原理”是生命之所以代代繁衍的“基本性”。
“重复性原理”也是“基因”之所以能“自我复制”的前提条件。
我们也已经得知,“感觉”是生命体“存活”的标志;“感觉”是“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生命体每一次的发展或进化实际上是因“特定程序”在不断“复杂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不断‘复杂化’”的总“特定程序”中包含着一系列的、相对不复杂的、表现各异的化学反应的“程序”,即相对简单的“特定程序”。
我们也已经得知,“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见上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可见,“基因”的“密码”实际上是随着“特定程序”的复杂而“复杂”的。
那么,“基因”是如何在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复制”呢?
前者说过,“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然而,所谓“程序”只不过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应方式。“方式”不是物质,也就不载体。“方式”只能寓于物质之中,“方式”才能得以体现与存在;就象“思维”必须寓于躯体才能存在。所以:“基因”不是“程序”,而是“程序”的载体----是物质的。并且,这“物质”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可见,“基因”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化合物,是分子。也就是说,“基因分子”是由“物质”以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化合产生的分子,并承载该“反应程序”、即“密码”。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基因”作为“分子”,是如何把“特定程序”体现为“密码”,并随着“特定程序”的复杂而“复杂”的。
自然界的分子的合成总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总是从“无机物”的合成向“有机物”的合成发展的。不同元素种类的分子参与的越多合成出的分子就越复杂;合成过程中参与的“化学反应程序(特定程序)”也越多。基因在把物质之化学反应的“特定程序”以分子方式编为“密码”的过程中,从广义上说不管是“无机物”合成的化学反应或是“有机物”合成的化学反应都具有“基因”的。如在氢气与氧气反应为水的 “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中:“2H2+O2=2H2O”是“特定程序”;“水”便是该反应发生的进行状态(生命状态)的“基因”,记载着“2H2+O2=2H2O”这一“特定程序”;“2H2”与“O2”是“密码”。“水”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因为,氢气与氧气在燃烧条件下不停反应重复产生为水(这是自然界的“重复性原理”),“重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复制”。当分子的合成越来越大时,所参与的“反应程序”也就越来越多,这时,整个反应体系中的合成分子开始了整个“化学反应群”的“重复性”反应,产生了该“大分子”的复制模式。
假设这个“大分子”是由分子(A+B+C)、分子(A+B)、分子(A+C)合成来的,既大分子(A+B+C)+(A+B)+(A+C)。那么,(A+B+C)+(A+B)+(A+C)便是该分子 “基因”。(A+B+C)、(A+B)、(A+C)为整条基因中不同的“基因组”; (A、B、C),(A、B),(A、C)分别为不同“基因组”的‘密码’。并且,该大分子在物质条件、反应条件许可下必然产生“重复性”化学反应、即复制。 以此类推,当分子的合成到了有机化合物时期,开始产生了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化学反应,即在“外环境”的“破坏作用”下引发的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的“平衡性反应”。这时,低级(原始)生命的生命现象开始了,整个“平衡性反应”的反应体系中标志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开始了“群体性”的“重复性”反应。这就是生命体的基因的初级的复制模式。“病毒(原始菌种)”大多数是处于这种复制状态。同时,大量“复制”出的“病毒(原始菌种)”在面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又会有“千变万化”的、或“发展”、或“变异”而成的、新的生命体(见“思维的成因”中“记忆”部分的论述),并再度进行“复制”。
实际上,生命体的“基因”并不能真正的“自我复制”,而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的作用下,自身在进行复制的同时造就了“基因”能“自我复制”的假象。“基因分子”只不过是以“分子”的方式记录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一切“反应程序”的分子而已,它是随着生命体自身的复制而被复制着。
“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其实, “化学反应”是动态的,即“生命现象”是动态的,而“基因”是静态的。“基因”不是生命,“基因”只是一个分子, “基因”不具备“生命现象”之“化学反应”的动态。“基因”只是以“静态”方式体现着标志生命体“存活”时之“动态”的所有要素。
随着生命体的发展与进化,“基因”实际上是伴随着生命体的“感觉”、“记忆”、“本能”、“思维”的产生过程而不断复杂化起来。“感觉”、“记忆”、“本能”、“直觉”、“思维”所伴随的“化学反应”都一一的以相应的“反应程序”体现在“化学反应群”中,构成整体的“特定程序”而体现为“基因”。“基因”携带着的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需的所有的“反应程序”。每一个“反应程序”都对应着一个具体“分子”,即基因链中的“单元分子”,该“分子”体现着“反应程序”(如“水”体现着“2H2+O2=2H2O”这一反应程序)。也就是说,生命的“基因”是一个复合大分子,“复合大分子”中每一个“单元分子”都体现这相应的特定的“反应程序”。象“史书”一样记录着“生命”王朝之产生、发展、衰亡过程中的任何事件、时间、地点等。“基因”的染色体中的各种“核酸”与“碱基”便是记录着该生命体的相应的特定的“反应程序”的分子,这是由物质的酸碱性决定的(见“两性的成因”)。
对于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来说,其体内的基因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并且是越来越变的复杂,一直到生命体死亡之刻基因才停止变化。因为,生命体在“存活”期间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无条件地”发生着“来自环境破坏”的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程序”,每一个“反应程序”都对应着相应的“密码”,即基因的“单元分子”。所以,生命体个体(存活条件下)的基因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且,“变化着的基因”仍然在复制着。对一个人来说,人生的不同时期,其体内的“基因”是不同的;比如说,当他遇见一只老虎时,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他的情感所“表露的”都会以“特定的反应程序”记录为“基因”,并“遗传”在下一代的“本能”里。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不够先进,还没办法检测出这种变化的,但总有一天会验证出来的,
说穿了,对生命体来说环境的破坏作用是绝对的,而“基因”所“记录”的便是一切“破坏作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程序。每一个生命在其存在的自始至终,它体内的“基因密码”都在变化。
“基因”凭什么“遗传”
“基因”凭什么“遗传”?
我不是要说:“基因”有遗传能力。上述“‘基因’是怎样‘编’密码”中已指出:“基因”不是生命,“基因”是静态的,“基因”不具备“遗传能力”的动态行为。“基因”本身根本就不具备“遗传能力”。“基因”就象是一部机器的设计图纸,“ 图纸”不是“机器”,也不会生产“机器”,“ 图纸”也不会复制“ 图纸”。因为,“图纸”不具备“制作能力”。而“遗传能力”是一种“制作能力”,----它属于宇宙,是宇宙的“制作能力”,是宇宙的永不停息的“化学反应”的能力。“化学反应”是“动态”的、“进行状态”的,故具有“制作能力”。
我所要说的是:宇宙的“制作能力(化学反应)”是如何在制造生命体、制造生命体的“基因”,又如何按照“基因”再造新的生命体,造就了物种代代“繁衍”的现象----“遗传”现象。 ~“遗传”指的是“物种”在代代“繁衍”时下一代能够有效地再现着上一代的生理特征。“遗传”的前提是“‘物种’的代代‘繁衍’”,“遗传”的效果是“再现‘物种’的上一代的生理特征”。所以,本章节我要论述的严格说不是“‘基因’凭什么‘遗传’”,因为“基因”根本就不具有“遗传能力”;而要论述的是“‘物种’凭什么‘遗传’”。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化学反应”都具有“特定程序”的重复性反应(上几编都有论述到)。“生命体”是一个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群”,整个“化学反应群”同样遵循“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下面,我“人体”为例来具体阐述:
“人体”是一个总的“化学反应群”,是宇宙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高度复杂的结果。“人体”内的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各细胞是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群”;总的“化学反应群”在进行着“重复性反应”时,各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群”也同样在进行着“重复性反应”,并且,所有的“重复性反应”都是依照与该“化学反应群”相对应的“特定程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总的“特定程序”,----是宇宙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高度复杂的结果。“人体”内的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各细胞是相对简单的“特定程序”。“特定程序”总是由简单的发展到复杂的----这是“化学反应”之分子化合的必然结果。而“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不仅意味着:参与反应的分子属性(元素)及反应条件是特定的;更意味着:完成“反应”所需的时间是特定的,如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燃烧为一个水分子所需的反应时间是特定的。可见,“人体”这个总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是由各简单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的逐级发展的累加。自然状态下,“人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年、即具有生育能力的那一刻所需的时间便是“人体”这个总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人体”一旦成年,这时,代表“人体”的“化学反应群”开始处于“重复反应”状态。这种“状态”便反映为开始择偶并性交(“择偶”与“性交”的行为也属于“化学反应”,同属于“人体”总的“特定程序”),即开始复制下一代。当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按总的“特定程序”所需的物质、条件与时间来进行。
以上所述便是所谓的“代代相传”的本质。人类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其它的物种也是以“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代代相传的,这就是遗传的本质。而“基因”仅仅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支配下的一张生命的施工图(见上一章节“‘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两性”的成因
两性生殖是物种代代相传中重要的行为特征。“性行为”是生命体传宗接代的原动力;“俩性生活”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之一。“性”是什么?为什么物种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会分化出雌雄两性?为什么雌雄两性间会因性欲而产生性行为?性欲是什么?性快感的本质是什么?爱情是 什么?两性生殖对物种的发展(进化)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都让“性”披上了别具神秘的面纱。
“性”是哲学思考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得知:生命及生命现象是物质之“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两性生殖”作为“生命现象”也是物质之“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两性”的分化是物种发展(进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自然界的动态环境及物质的酸碱性决定了生命(物种)发展、进化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分化出雌雄两性。
酸性与碱性是宇宙物质在分子化合到一定程度后体现出的两种固有属性。
“酸性”与“碱性”的化合所引发的化学反应是大分子合成的主要的“化学反应”,也是促使生命发展(进化)的主要的“化学反应”。换句话说,物质的“酸性”与“碱性”必然会以生命的特征体现在生命体(物种)上。“雌性”与“雄性”便是“酸性”与“碱性”在生命体(物种)上生命特征的反映。
生命发展的路上,也就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不断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平行而又交接地发展着酸性的“化学反应群”和碱性的“化学反应群”。酸性的“化学反应群”代表“雌性”;碱性的“化学反应群” 代表“雄性”。也就是说,生命发展之初便已经分化出“雌性”与“雄性”。“雌性”是在以碱性为主的环境中产生的的“化学反应群”,简称“初级雌性”;“雄性”是在以酸性为主的环境中产生的的“化学反应群,简称“初级雄性”。然后,在自然界的“动态”作用下,如一阵风或一场雨的带动下,“初级雌性”与“初级雄性”遭遇并“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这种“反应”便是原始意义的性交。当然,这种“‘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是有条件的。下面,我以具体的图解来解说这种“‘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
假设“碱性”的分子A的结构是:○+◎+□+〖〗
假设“酸性”的分子B的结构是:○+◎+□+【】
○、◎、□为中性的子分子,〖〗为碱性子分子,【】为酸性子分子。
“派对”条件是:一、“碱性”分子与“酸性”分子的组成及序列相同。二、“碱性”的分子带碱性而“酸性”的分子带酸性。如上图所示。
“碱性”分子A与“酸性”分子B遭遇并“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结果是:○+◎+□+〖〗+○+◎+□+【】=2(○+◎+□),“2(○+◎+□)”分子不含酸性或碱性。
“碱性”分子A与“酸性”分子B中和反应为2(○+◎□)的过程便是生命体2(○+◎□)诞生及存活的过程,
○+◎+□便是2(○+◎□)反应状态中的基因分子。○+◎+□是2(○+◎□)的半数。----这是“精子”与“卵子”中“基因”必然只带一半遗传密码雏形。
基因分○+◎+□又有可能遭遇〖〗而成“碱性”分子○+◎+□+〖〗。
基因分○+◎+□又有可能遭遇【】而成“酸性”分子○+◎+□+【】。
“碱性”分子○+◎+□+〖〗与“酸性”分子○+◎+□+【】又有可能再度遭遇而“中和反应”中反应为2(○+◎□)。
上述图解可以看出:
一、从生命体作为“化学反应群”之化学反应的本质意义上说,“性”是“碱性”与“酸性”派对的中和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二、从广义上说,生命发展之初便出现或为雌或为雄的生命体。
三、雌雄两性总是以平行而又交接的发展方式推动生命体(物种)的发展。也就是说:雌性总是往“雌性”方向发展(进化),其终极意义是顺从“碱性”发展(进化)出最高级的“雌性”生命;雄性总是往“雄性”方向发展(进化),其终极意义是顺从“酸性”发展(进化)出最高级的“雌性”生命。----这也是“两性生殖”在物种的发展(进化)中的本质意义。因为: 宇宙的动态的本质永远决定了自然界的化合物质必须也必然分化着酸碱两性的;宇宙(自然界)的“动态因素”促使“雌性”与“雄性”派对(交接)而产生中和反应(性交)并不是终极目的,“中和反应”只是短暂的平衡,酸碱性的分化才是必然。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 所谓的同一物种中的“两性”,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人类中男人与女人是不同的物种,男性是借助女性来发展“男性”物种的而确保“酸性”,女性是借助男性来发展“女性”物种的而确保“碱性”。
四、“精子”与“卵子”中“基因”必然只带一半遗传密码,即只带单倍染色体,这是生命在发展进化中的必然结果。因为从上述图解中可以看出:生命体在发展进化过程中实际上是“碱性”分子与“酸性”分子遭遇并“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发展的过程;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实际上是围绕“碱性”分子与“酸性”分子的“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展开的;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重复性反应”时也是以“碱性”分子与“酸性”分子的“派对”的酸碱中和反应为根本展开的;“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实际上是生命体的“重复性反应”的开使,也是“派对”的开始;“派对”是合二为一地产生了生命体,所以,对整个生命体的“基因密码”数量来说“精子”与“卵子”只能各带一半遗传密码,即只带单倍染色体。
五、在环境的“动态”作用下,因产生“碱性”与“酸性”的“中和反应”而发展(进化)而来的生命都是两性生殖的。
六、在只存在“碱性”环境或“酸性”环境中发展(进化)来的生命体都是单性生殖。“单性生殖”一般都出现在地壳(地表下)的生物种中,因为这种环境一般都相对“静态”,整个环境中“碱性”或“酸性”不易变化。
七、生命的发展实际上是以“酸碱性”展开的“化学反应”的发展。酸性与碱性的反应便是雄雌的两性生活。可见,生命的发展是以“两性”作为物种发展(进化)的主旋律在发展着。“两性生活”也必然是生命体(物种)生活的基本的主要的内容。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6#
发表于 2011-3-19 23:33 |只看该作者
关于性欲、性行为及性快感
人类、包括动物在内,性欲、性行为及性快感的本质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酸性分子”与“碱性分子”展开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性欲”作为欲望,它是“生命体”的“本能”被激发的产物,属于“直觉”,也属于“初级思维”。它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遵循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及“平衡性反应”原理而产生、而发展的。但之所以是“性”,----它是物质分子的“酸碱性”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与反映。
“性行为”强调的是“行为”;它是生命体(动物及人类)代表“性欲”及“性行为”的“本能”被全面激发后,在特定生命体身上施加的性行为。“行为”是“动态的”,这意味这这只有动物才具备的能力,是在“表象”成为感知内容、即“自我意识”产生后才出现的。而在“性行为”中所体现的“满足”与“快感”实际上是生命体个体在“性行为”过程中其体内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又经“直觉”与“思维”反映为“满足”与“快感”,这也是所谓的“体验”,是“记忆”对“潜在记忆”的激发。
关于爱情
“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它属于“思维”。它是自然界的物质在“动态”作用下“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到一定复杂程度后的必然体现与反映,它主要体现在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是“性欲”及“性行为”的综合的广泛的体现。说穿了,“爱情”是:雄性是为了借助雌性来发展“雄性”物种的而确保“酸性”的化学反应,雌性是为了借助雄性来发展“雌性”物种的而确保“碱性” 的化学反应。----这是宇宙之物质的“化学反应”之必然体现与反映。
“爱情”是感性的,也不存在理性的“爱情”。人类讴歌爱情,实际上是讴歌“感性”意义上的“性本能”。人类喜欢说动物的“爱情”是兽性的,而人类的“爱情”是“理性”的、“文明”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人类的“爱情”并不比动物的“爱情”高级或高尚,“爱情”是不含价值判断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爱情”的表现方式是与生命体的“平衡性反应”的“动态环境”相对应的,是因环境条件而改变的。从环境的“动态”意义上看,“爱情”是更喜欢“移情别恋”的,“忠贞”的“爱情”是短暂的。两情如果能够长久相悦并不是因为“忠贞”,而是因为他与她在“动态”的环境中所变化出的仍然能够迎合对方的情欲----本质上仍是“移情别恋”。只是这种“移情别恋”只上演在特定的两者之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夫妻之间要用心经营“爱情”才有可能确保“爱情”鲜活。
“同性恋”是同一物种同一性别的生命体个体之间产生“性欲”及“性行为”的表现。“同性恋”无法造就生殖,它不是宇宙物质之“酸碱中和反应”的“本意”,它是物种的“两性生殖”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的派生现象,它更多的是发生在人类的身上。为了让读者清楚明白“同性恋”的成因,我可以设例说明:假设有动物“A”,“A”在性接触或进行性行为过程中有同性参与,如同性之间不经意发生生殖器或性敏感器官的相互磨擦而产生性快感,这种同性之间不经意发生的“性接触”或“性行为”会被记录在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并以“特定破坏程序”表达在遗传之中而成为了下一代的“本能”、即“潜在记忆”。下一代的这种“本能”一旦被激发便成为“同性恋”的特征。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个体中都具有反映为“同性性行为”的基因,能否表现为“同性恋”或“异性恋”则要看体内的“同性性行为”的基因占比例多或是“异性性行为”的基因占比例多,“异性性行为”的基因占比例多数则为“异性恋”,“同性性行为”的基因占比例多数则为“同性恋”。“同性恋”作为“爱情”的一种,其本质表现仍然是以“移情别恋”为主导的。
关于“进化论”的修正与补充
生命的发展与进化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宇宙所有的属性与信息最终都会体现在“化学反应”中----体现在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中。从单分子的合成发展到人类及人类思维的产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任何人在阐述生命发展史时都无法象拆卸一部机器那样可以非常具体地演示,况且,时间又不能被倒流到某个历史时段供人类“翻阅”曾经发生的事件。只能凭借“目前”所存在的事件进行归纳与推理,作出某种结论,最后取证,用来检验该“结论”是否正确。然而,由于这种“结论”大多是“先定判断”的产物,“取证”往往是用来当“结论”的摆设,用以“自圆其说”。特别是以“化石”来作为“进化论”的某种结论的佐证,更会显的是在“自圆其说”。“化石”就象文字,同样的一组文字在不同的摆列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诗句”。“诗句”就是“结论”,文字(化石)只是为“诗句”(结论)而摆列的。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进化论)的“结论”及“取证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犯上这种“自圆其说”的错误。下面我就“进化论”作出些必要的修正与补充。
从“思维的成因”中可以得知:生命现象是物质之“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每一个“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都对应着某一物种的生命体个体;每一个物种都对应着更广义更复杂的整个物种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每一种“平衡性反应”都对应着相应的生存环境;“平衡性反应”的环境遭破坏是物种发展(进化)的本质(唯一)原因;“重复性原理”是物种“代代相传”、“基因复制” 的本质、唯一的原因;“基因密码”所记录的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平衡性反应”中的所有的“化学反应”的程序。并且,从“两性的起因”中我们也的知:生命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物质的“酸碱性”展开的“化学反应”的发展;“酸性分子”与“碱性分子”派对的中和反应促使了物种之雌雄两性的出现与发展。可见:
一、物种没有“优劣”之分的,生命只是顺应环境的化学反应条件而发展的。生命从低级到高级是“发展”来的。“发展”是主要方式,“进化”是“发展”的代名词。并且,不存在“基因突变”现象,因为“突变”不具备偶然性。
二、不同的物种的“基因”中有相同的“基因密码”并不意味这些物种间有什么必然的“亲缘”关系。他们可以有“亲缘”关系,也可以没有“亲缘”关系。物种间有相似的基因并不意味着有必然的“亲缘”关系,“基因密码”只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序”的代码,它仅仅说明不同的物种的“化学反应群”中存在某种相同的“反应程序”。
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只要环境的各种因素(物质与反应条件及物质的量)相同,便可以发生相同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出同一物种。可以说,同一物种如田鼠可以由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发展(进化)出来;人类也并不一定是由同一地方、同一个祖先进化发展来的,所谓人类的共同祖先在非洲并不一定正确。进一步说,只要天体中有与地球的各环境条件一样的星球,它就一定能产生出与地球上一样的“人类”来。
四、同一物种的不同生命体个体在不同的破坏作用下发展(变异)为不同的物种。物种的发展(进化)是“反应程序”的逐步累加、是渐进的;物种发展趋向与归属是迥异的,物种的发展途径是以并列并进的方式发展的。生命的产生(起源)可以从陆上、土壤里、海洋里、或其它环境里产生并发展。环境条件决定了物种的发展方向。我们所知道的目前存在的物种之间,它们更多的是没有“亲缘关系”,而是在各自的环境条件中发展来的。动物与植物是物种发展的两条主干方向,----这就是“并列并进的方式”。“植物”代表“静态”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动物”代表“动态”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静态’环境”指的是:不易变动(移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壤、岩石;所谓“‘动态’环境”指的是:处于变动状态中的自然环境,如运动的风和水。在动态环境中,自然界赋予“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群”有更多,更全面的“破坏因素”,使得“特定程序”尽可能复杂化,表现为生命体则尽可能的高级,----这也是动物比植物高级的原因。
五、植物与动物并不存在交叉发展与进化。植物只是在植物的物种系统中存在着“发展”与“进化”;动物是在动物的物种系统中存在着“发展”与“进化”。动物与植物之间不存在发展或进化关系,植物不会发展或进化出动物的,动物更不会发展或进化出植物的。
六、对动植物来说,同一物种系统中不同科目的种类间同样不存在发展和进化的,不存在所谓的“亲缘”关系。一棵竹不会发展进化为一棵松,卵生动物也不会发展或进化为哺乳动物。而只在同一物种系统中同一科目的种类间存在发展和进化的,存在所谓的“亲缘”关系。
七、生命体(物种)的“基因突变”不存在偶然性,任何的“基因突变”都是由环境的被破坏而引发化学反应而导致的,具有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八、同一个物种中的雌雄两性实际上是不同的物种(见“两性的成因”)。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7#
发表于 2011-3-19 23:35 |只看该作者
直线思维
导论
前者说过,直觉是生命体发展(进化)到一定发达的程度,既生命体的“本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是破坏作用)时产生的本能的应变,具有直接性。所谓“应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化学反应”的反映。它是生命体应变生存环境的变化的最直接的感知反应。人类的思维便是通过直觉所感知的要素进行归纳,并最终作出定义的。如:把手靠近燃烧的火时手总是感到“热”,“思维”就归纳说:火是“热”的。把手伸入冰冷的冰水里时手总是感到“冷”,“思维”就归纳说:冰是“冷”的。从“冷”到“热”,从“热”到“冷”,思维又定义说:这是温度,“温度”是“冷”或“热”的程度。可见,“直觉”是“思维”的依据,人类的“思维”是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的。“直觉”形如儿童玩的拼木一样,“思维”是各式各样的拼图。人类是借助直觉迈向思维的。
“过去、现在、将来、东西、南北,上下、高低、浅深、远近、曲直、大小、冷热、轻重、快慢、明暗、红绿……”这些都是人类的“思维”通过“直觉”归纳出来的关于“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作为宇宙存在内容的宇宙的物质(能量)属性的定义。人类的思维便是以这些所谓的“宇宙属性”为前提而引发、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哲学的。
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可以得知:生命体的一切现象----构成生命体的物质与生命体的感知能力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生命体就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化学反应群”只能以对环境的“‘平衡性反应”原理积极地、无条件地产生因环境变化(破坏)的化学反应。所谓的“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只不过是宇宙的各种不同的属性以不同的“化学反应程序”在“化学反应群”中的体现。这些“体现”被“思维”反映为“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可感知的“表象”。
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也得知:生命体就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化学反应群”只能以对环境的“平衡性反应”原理积极地、无条件地产生因环境变化(破坏)的化学反应。换句话说,生存环境体对生命体所赋予的一切,生命体都无法超越,并且是积极的、无条件的、完全臣服的。生存环境对生命体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对生命体来说都是“真理”,都得认定。生命体之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就象火车与铁轨的关系。火车在铁轨中运行,不管甲地到乙地的铁轨是如何地弯曲,对火车来说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直的距离不是甲地到乙地几何意义上的“直线”距离,而是甲乙两地间铁轨真实长度。因为,铁轨决定了火车的运动状态, 火车只能依赖铁轨运动,铁轨就是火车的“生存环境”,火车在运动时对铁轨的“认识”只能是、永远是“直”的。如果铁轨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封闭的“铁环”,那么火车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铁轨是无限笔直地延伸着,无始无终。我把这种因无法脱离环境的制约而把“制约”的内容反过来当作绝对标准来感知的现象称之为“铁轨效应”。所以,可以看出:由“直觉”告诉“思维”,再由“思维”归纳并定义出的宇宙“属性”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属性,就象“直”的铁轨未必是直的。
由于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不可克服,而“直觉”又是是生命体应变生存环境的变化的最直接的感知反应。可以话说,“直觉”对环境的“认识”就象火车对铁轨的“认识”,其必然产生了“铁轨效应”、产生“绝对标准”。“直”就是“绝对标准”的直接化。“表象”便是“直觉”之“直”的产物。所以,“直觉”所体验出的结果必然都是“直”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们所感知的“表象世界”具有形体的原因。
什么是“直线思维"
上述指出,“直觉”所体验出的结果必然都是“直”的。
“直线思维”指的是:人类的思维以“直觉”所体验出“直”的“绝对标准”为依据来归纳、来定义的思维方式。
“直线思维”是“思维归纳法”的一种,又称“直线思维归纳法”,强调以“直”为“绝对标准”来作为“归纳法”的根基。换句话说, 直线思维是以“直觉”的来解释或证明“直觉”,以一个“表象”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表象”,以一个“不容争议”的“直”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不容争议”的“直”。如,“直线思维”对宇宙空间与时间是这么归纳与定义的:空间是无限的直的。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宇宙外面是什么,难道没有空间了吗?----“思维”无法接受?时间是无限的直的,从无限的过去直向无限的将来。如果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时间结束后又是什么,就没有时间可言了吗?----“思维”无法接受。这都是“直线思维”的思维方式,“直”是绝对的,“直”是不能“回头”的,“直”产生了无限。
“直线思维”对宇宙的认识,就象火车对铁轨的认识一样。在以“直觉”为依据、为体验下,直线思维对宇宙的归纳后作出的定义是:宇宙是由三维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能量、力和相应的物理定律构成的,时空是物质、能量、力载体。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直”世界、“维”的世界,有声有色、有形有状的“表象”世界。
人类利用“直线思维”来认识世界时,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并且是表象的。所谓表象,指的是具有具体形状的,强调立体感觉。比如有人说宇宙直径有10N米大,那么就会有人问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又有多大?外面的外面又有多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维”的概念。属“直线思维归纳法”。又比如有人提及微粒的体积有多小时,就有人会说,怎样才算“小”?“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小”到最后还能再小,一直“小”到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底是什么,是否还有体积?如果这个“点”没有体积,那么它根本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就根本不能与那个微粒体积有任何关系,因为“点”扩大无数倍后还是一个没有体积的点;如果这个“点”还有体积的话,那么这个点还可以小化,无限小化后仍然还是有体积。那么,站在无限小的一端来看这个微粒,这个微粒是无限的“大”。----这仍然也是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归纳出的时空是“维”的,“直线思维”的想象是具体的表象的。任何一个人在想象世界里时,脑海里一定伴随着形体和过程的。这形体是直觉产生的(天生的瞎子除外,也谈不上有很好的想象力),也就是说,人类已经默认了形体与时间,并且把形体与时间作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模式与存在的前提----这都是“直觉”与“直线思维”造成的。而且“直觉”还特别偏爱“光”,光是人类生理上认识宇宙的最好的法宝。人类“直觉”所吸收的信息95%以上来自光,而光给“直觉”带来了最直接的“表象”。如果世界没有了“光”这一工具,也就没人类目前的文明与种种理论。人类有一句话——“透过现象来看本质”,直接指出了“现象”是认识的第一目标,  “现象”就是表象。而透过“现象”所看到的“本质”实际是上这个“现象”被肢解后的新的“现象”,仍然是具有形体的某一形态的。
“直线思维”所认为的宇宙无论从微观细化的角度上,或是从宏观巨化的角度上,其结果总是“具体”的有“形”的。人类至今,除我之外,所有的人包括爱因斯坦与霍金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直线思维归纳法”来思考宇宙的,尽管爱因斯坦与霍金说“时空”可以弯曲,但这种“弯曲”只不过是相对于“直”的弯曲,是几何意义上的“弯曲”,是几何意义上的、同一概念的思辩上的“弯曲”,是建立在“四维”的“直”的总框架上的。所以,他们所指的“时空弯曲”不过是在物质能量的作用下产生“畸变”而已。换句话说,他们所认为的宇宙实际上是他们的“直线思维”所认为的宇宙。
那么,我们所认识的时空真的是“直”的、“维”的?也许会象铁轨那样有可能是“曲”的;更或许,我们所认识的时空既不是“直”的、“曲”的、“维”的,而是另外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
回复引用
TOP
laz888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laz888 (laz888) 当前在线
国产杂牌
UID
63378
帖子
1321
精华
0
积分
1331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20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24
最后登录
2011-4-8


高手进阶

8#
发表于 2011-3-19 23:35 |只看该作者
我想问一下,人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是不是就是本来的真的样子,比如苍蝇的眼睛看到的和人看到的完全是两个世界,哪个是对的,哪个是真的呢?
XXXXXX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9#
发表于 2011-3-19 23:36 |只看该作者
几何宇宙
“几何宇宙”是指:宇宙是“维”的,是由“四维”的“时空”(空间是三维、时间一维)、物质、能量、力、物理定律(规律)构成的。“时空”是物质、能量、力、物理定律(规律)的载体。物质、能量、力、物理定律存在于“时空”之中并“反映”着“时空”。
“几何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具体”的、“表象”的,即有形状的,可以用“空间”的“三维”呈现的。二、有过程的,可以用“时间”来表述的。
“几何宇宙”是人类文明至今(除我之外)对宇宙的存在与存在方式的唯一的、不抱怀疑的认识。人类一贯的哲学思考也是以“几何宇宙”之“具体”与“表象”作为先定判断来发展的。善思如耶酥、老子、马克思、爱因斯坦、霍金等,他们都是把“几何宇宙”定义为本质宇宙,然后在这基础上展开或人文、或自然科学的思考,并且论述的内容全都是“几何宇宙”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
严格上说:“几何宇宙”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它仅仅是人类的“直觉”所感知的、“直线思维”所认为的一种宇宙存在的现象,它至多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的一种表现方式。关于本质意义上的宇宙的详细论述,请参阅“数性宇宙”。
总之,直线思维归纳出的、立体的、几何的、维的宇宙,----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所感知的、活生生的宇宙。我称之为“几何宇宙”。
几何宇宙观
“几何宇宙观”指的是:人类以“几何宇宙”作为本质宇宙的“先定判断”而产生的所谓对宇宙客体(自然的)、对人类社会(人文的)的观念与认识法。反映在“宇宙客体”上的我们一般称“世界观”;反映在“人类社会”上的我们一般称“人生观”。
人类目前所持有的哲学观点,不管是“自然的”或是“人文的”、是“唯物的”或是“唯心的”都属“几何宇宙观”。因为,他们都认为宇宙是立体的、几何的、维的,都以“几何宇宙”的存在作为“先定判断”。
“几何宇宙观”是“直线思维”的产物。
如果“几何宇宙”是本质宇宙,那么“几何宇宙观”便是“几何宇宙”的产物与反映。然而,恰恰相反,从“思维的成因”与“什么是直线思维”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几何宇宙”是“直觉”、“直线思维”的认知产物;换句话说,是“直线思维”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几何宇宙”。然而,宇宙的本质并不一定是“几何宇宙”,起码从“直线思维”的“铁轨效应”中我们可以对“直线思维”所认定的宇宙的本质产生怀疑。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几何宇宙”是“几何宇宙观”的产物。
那么,“几何宇宙” 到底是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呢?我们必须以“几何宇宙观”对它进行检验。因为:“宇宙”是一种“存在”。如果,该“宇宙观”能解决该“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那么,该“宇宙”便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本质宇宙),该“宇宙观”便是正确的“宇宙观”。
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几何宇宙观”是否能解决“几何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
“几何宇宙观”的思辩法则是以“直线思维归纳法”为认识方法。由于“直线思维”无法超越  “直觉”的“直”的“绝对标准”,必然导致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产生出“具体”的、“表象”的、“维”的认识标准。“直线思维归纳法”在解释宇宙时只能是:以一个“直觉”的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直觉”;以一个“表象”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表象”;以一个“不容争议”的“直”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不容争议”的“直”。这样所证明出的必然仍是“直觉”的、“表象”的、“直”的、“维”的。换句话说, “直线思维归纳法”在解释宇宙时只能是以一个“‘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存在’的存在方式”,证明出的结果仍然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无法指出“存在”凭什么存在。可见,“几何宇宙观”不能解决 “几何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所以,“几何宇宙”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而是“几何宇宙观”的产物。
“几何宇宙观”所认为的宇宙无论从微观细化的角度上,或是从宏观巨化的角度上,其结果总是“具体”的有“形”的(见,“什么是直线思维”)。
“几何宇宙观”作为对宇宙的认识法,它受到直觉的“碍眼法”的蒙闭,使其对宇宙本质的认识产生“铁轨效应”,其对宇宙的本质的认识所得的结论总是自不能自拔,根本无法解决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命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类至今的几个经典的“几何宇宙观”所认为的“几何宇宙”。----他们无一例外地解决不了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命题。
1:辩证唯物论者认为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即,宇宙时空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且在无限的时空中客观存在着具体的物质和自然规律。那么试问,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宇宙凭什么就“客观存在着”。宇宙时空又是什么?它凭什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这些具体的物质和自然规律是怎么来的?它们凭什么来的?物质凭什么又为什么非得要按“自然规律”运动呢?辩证唯物论避开对这些问提的回答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辩证唯物论只能武断地说“这是客观存在”的。显然,辩证唯物论是不能解决宇宙之“‘存在’凭什么存在”的原命题。而只是在论说“‘存在’”的存在方式”。
2:基督教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上帝是怎么来的,他凭什么存在呢?基督教回答不出这问题,而基督教只在告诉人类该怎样按上帝的意原去生活。所以,基督教的哲学是“‘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所以,基督教的哲学仍然没有解决宇宙存在的根本问题。不独基督教,人类社会的其它宗教如伊斯兰教与佛教等,都同基督教一样解决不了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的根本问题,而只在经营宇宙之“‘存在’”的存在方式”。
3:道家说,宇宙是由“道”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道”作为一种先决“存在”而派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道”凭什么是“道”?----也就是“道”的“存在”凭什么存在?老子说不出,道家说不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生”与“法”则纯粹是论述“道”的“存在”的存在方式。所以,“道”之所述的还仍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
4:霍金说,宇宙是由130-150亿年前一个无限高温的“奇点”突然爆炸而诞生,从此有了时间、天体等等,并且宇宙有界无边。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据是光谱红移现象。“宇宙大爆炸理论” 似乎已成了宇宙成因的不争的事实。寻找“宇宙”大爆炸的各项证据更成为了当今的物理学家们争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出路和热潮。那好,我们就如霍金所说的----宇宙是由“奇点”爆炸而来,那么,“奇点”凭什么存在。霍金说不出来,霍金甚至暗示讨论“‘奇点’凭什么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其实,霍金所论说的“宇宙”仍然是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
不客气说,霍金的“宇宙论”就象是一个“人体细胞”对“人体”的认识论。细胞之与人体,细胞只能说:“人体(宇宙)是由XX年前诞生----卵子受精发育之刻;时间只能从卵子受精发育之刻(宇宙诞生之刻)算起;人体(宇宙空间)是有界无边的,因为人体的表皮是相连但有限的”。“受精卵”就象“奇点”。当然,对“人体细胞”来说,它根本不可能知道“人体”是怎么来的,也不可能知道“人体”外界是什么。因为,人体细胞是依赖人体及人体的营养而存在的,它的一切“认知”都无法超越人体的。可见,霍金所认为的宇宙是“具体”的、“表象”的。霍金用是典型的“直线思维归纳法”。霍金不但将宇宙说的象一部庞大的物理机器一样非常的机械,而且还把宇宙说的很“渺小”。试问:150亿年长吗?在可以度量的时间里,已过去的150亿年与已过去的1秒是一样的遥不可及、一样的短暂;在可度量的空间上,10的N次方米的直径与1毫米的直径是一样的相对与某种尺度而庞大或细小。总之,凡是“具体”的都可以被“相对”而成为“小”;凡是“具体”的都不是宏观的,也不是微观的。
可见,从老子到耶酥到释伽牟尼到默罕默德到马克思到霍金(包括爱因斯坦),这些经典的宇宙论述者们,他们苦口婆心地想把“宇宙”解释清楚。然而终了,他们无一例外地、或“客观”或“主观”地、武断地设定出一个“宇宙”,然后演绎出一系列的“宇宙”的“存在”的存在方式,却都无法也解释不了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极端自信于他们的“思维”,而从未对“思维”本身是什么作过怀疑;他们都是用“直线思维归纳法”在归纳宇宙的,都是被“直觉”所蒙蔽的,都是以“直觉”来解释或证明“直觉”,即以一个“表象”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表象”。试问,以“直觉”来解释或证明“直觉”、以一个“表象”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表象”,其所被解释或被证明出的会是什么呢,显然其所得到的必然仍是“直觉”的、“表象”的。“直觉”与“表象”只能阐述出“‘存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存在’凭什么存在”。
所以,“几何宇宙观”所认为的“几何宇宙”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也就是说,“直线思维归纳法”所定义的“几何宇宙” 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宇宙。
“几何宇宙观”补论
尽管几千年来人类的“直线思维”及其“几何宇宙观”一直在统治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价值观)。人类的思想者们也一直致力于将“几何宇宙观”所产生的哲学严谨化。但不管从人文哲学角度或从自然哲学角度上,几何宇宙观所产生的哲学仍然极不完善。所以,我们先撇开“几何宇宙观”之对错与否,就“几何宇宙观”本身的思辩----我对“几何宇宙观”的人文哲学及自然哲学分别作出修正与完善。补充如下:
人文哲学的修正
一切都是“必然”的。
如果,宇宙中任何的事件都必须同时反映着时间、空间、物质、力、客观规律等,即时间、空间、物质、力、客观规律等是事件发生的前提与必须条件。那么,“几何宇宙”里一切(事件)都是必然的。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本身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思维现象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映。“思维”并不具备所谓的主观独立性与能动性,更不存在“意志”力量。“思维”所指使下各种“事件”如,思考、劳动等,都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是整个“生命体的‘化学反应’体系”之“平衡性反应”的体现与反映。
我们所感知的宇宙(“几何宇宙”)中的一切至微至宏的变化都是既定的、必然的。当然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不管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人类总是以为思维是独立存在的,以为思维指导的行为是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以为在不同独立的个体之间可以演绎着偶然性,----这是错误的。其实,一切的“化学反应”的相互间都受宇宙协约着,没有独立于宇宙之外的化学反应。
宇宙中没有偶然发生的任何事物。马克思对事件发生之所具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间的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偶然性”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类无法欲知所发生事件的必然性而误以为存在着偶然性事件的反映,是人类对无法预见的必然事件“忽然”发生时的谓之“偶然”的误解。其实,事件之于宇宙就象蜘蛛网上的任何东西,相互间都是相互协约着的,并不孤立。所以,只能说“必然”是绝对的,“偶然”是相对的。而且这种“偶然”只是相对与人类的感知能力而言的。
概率判断法是人类作为预测事件发生之可能性的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但是,“概率”不是事件发生的偶然与必然的比率;“概率”只能是人类对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的认知的程度。许多社会学家和自然学家包括霍金在内都犯上把概率当作是事件发生的偶然与必然的比率的错误认识。
宇宙里包括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事件都是必然的。就我本人来说,我的产生、我的成长以及我所做的一切,包括我现在在写作时想到的某一个词或字;以及现在在阅读我的文章的读者的一切活动,包括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体内的某个细胞的死亡及再生。对宇宙来就,这一切都是既定的,没有任何的偶然性。因为,宇宙的一切、再宏再微都属于宇宙,都受宇宙总体协约着,整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独立于宇宙之外,也不可能独立于宇宙之外。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并不是指宇宙物质可以自由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指宇宙物质在相互作用时非常微妙、瞬息万变,以至于人们不能无限精确地测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也不能准确地预言未来事件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能说:人类无法精确预言未来,但未来事件却必然地等待着。
也许说到这里有人会说:既然一切都是必然的注定的,那么做人还有什么意义呢?是的,人生本来无可谓意义,也无可谓无意义。人生只是“表象”世界里的一种“表象”、一种状态。人生就象波浪的起落与推远,波浪本身无法控制自身的状态,波浪的状态是由大海、由天地、由宇宙决定的。我----我们每个人都就是“波浪”,只在表达着宇宙给我们的一切。
倘若人生一定要设定某种生存意义的话,那只有两种条件。
其一、无知。以为“思维”具有能动性;以为世界上存在偶然性;以为生命的能动作用可以凭借于宇宙而又独立于宇宙。从而,以这种心态来进行的种种追求。
其二,境界。明知一切都必然的;明知一切都是“宇宙”之既定的戏;却又能按剧本意志来上演来准确表达着戏中的悲欢成败。如:有必然的“知道”,就象知道人必然会死亡的;有必然的“不知道”,就象不知道一生会有多少必然的事件将会经历。----生活旨在体验生命从生到死的每一个必然。必然的哭、必然的笑、必然的成功与必然的失败、必然的苦痛与必然的喜悦、必然的抗争与必然的放弃,等等。
也许,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这是宿命论。其实,必然论完全不同与宿命论。宿命论本身就相信某种意志力量的存在,鼓吹消极与对未来认命;而必然论则是强调一切“存在”都具备合理性,以坦荡、积极的心态面对并体验一切的必然事件。只能说宿命者必然宿命,积极者必然积极。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以为宇宙里存在偶然性呢?
这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思维”会突然“想到”、也就是偶然“想到”。人类以为“思维”具有“能动性”----殊不知,这是“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并且,这个“突然‘想到’”会对人的行为发出指令而导致“突然事件”的发生,而这个“突然事件”对其它的人来说也是无法预见的,偶然的。对人类的感知来说,这种“偶然”既在内心,也在外界,似乎是明明白白地存在着。于是,“偶然性”便根深蒂固地根扎在人类的思维判断中----成了“先定判断”,并误导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自然事件的认识,以为“自然事件”普遍具有“偶然性”。于是,产生了所谓的“偶然”与“必然”的辩证论,说什么“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就算可以“辩证”,那也只能说:“必然”是绝对的,“偶然”是相对的----相对于预知而言。
回复引用
TOP
林正碌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林正碌 当前离线
UID
527028
帖子
793
精华
0
积分
793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6
最后登录
2011-4-7


高手进阶

10#
发表于 2011-3-19 23:37 |只看该作者
自然哲学的完善
由于霍金没有研究思维的成因,他不清楚“思维”本身是物质的化学反应,即不清楚思维现象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他更不清楚“思维”并不具备所谓的主观独立性与能动性,不存在“意志”力量。于是,霍金的思辩忽略了一切“存在”的事物之间都遵循着宇宙的本质而存在着相互的联系。霍金只在机械地、物理地、割裂地研究宇宙,造成太多的“为什么”与“为什么”之间失去了相互的联系。他把“时间”与“空间”及“热量”和“力”看成是四种分别独立的成份,并列构成了宇宙。其实,“时间”、“空间”、“热量”、“力”这四个词本身就极具感情色彩的,----它是感知的产物,是人类的“直线思维”之共识的产物,是先“意会”而后才“言阐”的。而实际上,应该把“时间”、“空间”、“热量”、“力”统一为宇宙的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方式来表述。所以,我对此作了如下的完善。
时间是能量,即时间能;空间也是能量,即空间能。
时间能与空间能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的能量。宇宙是时空能的总量及时空能的各种能量表现方式的综合反映。
所有的时空能都以时空能链在有机的联系着,构成宇宙总能,宇宙是一个固定量的能体,时间能显动态,体现着宇宙时间;空间能显静态,体现出宇宙空间。时间能简称为S,空间能简称为K。
S、K能量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
S、K的能量表现方式是互逆的,但又并存着
S、K是宇宙的最小的能量单位。
一粒光子能(光子所具备的能量)可以再度释化便成为时空能。一粒光子能(GZ),可以同时释化为109个S能与109个K能。如:1千卡的热量可以释化为10的36次方个光子能。1吨水变为时空时,体积是10的54次方个立方米。方程式表达如下:
(1):    GZ=MC4
(2):    SK=MC6
这两个基本方程将是人类的诺贝尔奖的课题,其中C=3x109。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E=MC2。
时间能是动态的,空间能是静态的(动态与静态是为了便与理解S、K的互逆性而描述)。时间能的动态作用促使时空能在互逆中相互叠加。宇宙间任何物质都由SK能叠加而成,包括化学反应是叠加的与叠加之间的调整。
C2个SK叠加成一粒光子能GZ,#C2光子能叠加成一粒质子。
当时空能叠加成为一个质子时,其叠量已经够大了。在叠加的过程中,时间能的动态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同时空间能的静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空间能为了确保静态,加强静态作用。于是产生了:一、质子间的结合,形成了100多种物质元素。    二、原子间的结合如Cu原子聚合成铜,H原子聚合而成H2 。
三、分子与分子的结合如H2与O2结合成H2O,合成分子与合成分子结合成大分子,如氨基酸等,并且为了尽可能稳定,同类便尽可能地集中结合。这就是物以类聚的根本原因。而人以群居的社会性活动则更是物以类聚的一种升华。
空能的静态作用使几何宇宙中存在“具体”的万物,而时能的动态作用又要促使具体、有形的万物化解与消失。“动”与“静”的相互作用促使了万物之产生、运动、发展与灭亡。核爆炸便是因为特定物质的极限“静态”被破坏而产生释化效应。
场是时空能叠加后,空能为了保持静态的反映。
熵是时空能叠加后,时能为了保持动态的反映。
时空能(SK)的并存互逆产生了如下几个宇宙物质(经叠加后的时空能)特点:
一,引力、斥力的存在----力是时间能与空间能的动态与静态之对立而又并存的反映。
二,运动的存在。
物理定律只是“力”与“运动”所综合出的数学关系。
所有的时空能都以时空能链在有机的联系着,构成宇宙总能,宇宙是一个固定量的能体,时间能显动态,体现着宇宙时间;空间能显静态,体现出宇宙空间。
严格意义上说,“几何宇宙”中的“维”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维,也不是真正的直线意义上互相垂直的维(如图1),而是时空能链造成的维的感觉。B
(直线维)
图1
A
D      o         E
A与B相交于O,B上的任何一点到DE的距离是相等的(DO=EO),这是按直线距离来定义的。(图1)
几何宇宙里时空能的有机联系,构成时空能链。任何物质与能量都是时空能链上的叠加体,包括时空能本身。换句话说:一切都在时空能链上,没有独立于时空能链外的什么能。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活动也是由时空能叠加的表现,人类视觉所见的感觉,实际上是依照时空能链来传递的。人类对时空能链的感觉就象火车之于铁轨、永远是直的,才归纳出维是直的。时空能链可以如“图2”那样存在。----视觉上的直与垂直,实际上是可以弯曲的。
B
(时空能链维)
图2
E                 O             D
如图2,A为时空能链,B为时空能链,相交于O,DO时空能链=EO时空能链。DB时空能链等于BE时空能链。这是按曲线距离来定义的。
时空能的总量是有限的、固量的,即宇宙的总能是有限。但人类是不可能测出宇宙的总能量是多少。因为:宇宙的总能量是由时空能组成的,人类只能用“时空能”去度量宇宙总能量,然而“时空能”本身的能级具体到什么程度人类又无从得知,更无法超越时空能而把时空能肢解、度量。人类的“直线思维归纳法”只能凭借时空能去定义、去理解、去度量时空能,而时空能是度量不出时空能本身的。就像一把尺子永远无法量度自己的尺寸,尺子只能说----我就是我。倘若人类一定要明确度量时空能的具体能级,这显然是找不到答案的,也是是不可自拨的。也就是说,用一个“不可知”的“时空能”去测量一个“总合”的“不可知”,结果只能是不可知。
人类的思维凭借“时空能”去理解“时空能”的总量时,时空能的互逆性(动态作用)让人感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这其实是“铁轨效应”。因为,人类无法超越“时空能”,即“时空能”无法超越“时空能”自身。
人类大脑的思维之所以可以了解外部世界(表现世界),却无法了解大脑的思维本身的即时活动,---- 这也是时能在作祟,因为,“思维”必须凭借“时间”而思维的,“思维”总在“时间”之后。
当然,这只是“几何宇宙观”所难免的、最终必然陷入的“不可知”论;而在“数性宇宙观”里这仅仅是“数性关系”的先决的“因果”判定而已,实际上不存在“时空能”的物质性。(详论见“数性宇宙观”)
光子是宇宙中最活跃的“物质”表现。它是时空能与具体物质的中间的能量表现形态,就象液态水是水蒸气与冰的中间形态。它顺从时空能的互逆性,当它释化为时空能后,又重新叠加为光子,进而可能叠加为更大、更具体的物质,然后释化,再周而复始。光子是时空能与具体物质的中间的能量表现形态,就象液态水是水蒸气与冰的中间形态。
光谱的“红移”实际上是“光子能”往“时空能”释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确是某一特定空间的“膨胀”,但这种“膨胀”不是霍金所认为的以“奇点”为爆炸核心的膨胀。
光谱的“蓝移”实际上是“时空能”往“光子能”叠加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确是某一特定空间的“收缩”过程。
光子从光源发出之即刻便开始“红移”释化而尽可能转为“时空能”----以真空的存在形式。当光子在释化过程中撞到比它大的物质(原子、分子或宏观物体)时, 光子穿进该物质时之即刻便开始“蓝移”叠加而转为比光子的能量大的物质形态。
应该说宇宙并没有以固定的方式在膨胀也并没有以固定的方式在收缩,而只是以光子为中间状态在“叠加”中“释化”、在“释化”中“叠加”,----时空能“无时无刻”不在“叠加”而又“释化”着。
霍金对光子的“红移”的本质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误以为----“红移”现象可以被推断宇宙是从某一时刻起开始爆炸并膨胀的;于是使霍金产生“奇点”之存在的观念。“红移”用来计时至多只能是计算一粒光子完全释化为时空能所用的时间,----也许,“所用的时间”便是一粒光子所具备的“时间能”。从上述----时空能及光子的特性中可以看出宇宙根本不是由“奇点”的“大爆炸”产生的。即:“奇点”不曾存在;宇宙也不存在时间的开端;“时间”只是“时间能”的动态的反映。
那么,时空能是什么?它凭什么存在?
上述说过,人类是无法指出时空能是什么,也无法对时空能进行具体的度量。那么,我们岂不是可以对时空能作出任意的定义,你可以说它是上帝,我也可以说它是数字“1”,更可以说它是一只喜欢咬自己尾巴的猫。----这显然只会让感知陷于不可自拔。
所以,不管我对“几何宇宙”作了何其完善的描述,仍然无法解释时空能凭什么存在,也就解释不了宇宙的“存在”凭什么存在。顶多是在说时空能的“存在”的存在方式,即“表象”之与“表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明确地表明了“几何宇宙观”在思辩上存在误区,这也表明“直线思维归纳法”存在着误区。换句话说: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思辩方式与价值取向。因为,如果人类无法清楚“‘存在’凭什么存在”,那就应该对“‘存在’的存在方式”的价值取向产生质疑。
所以,论述宇宙之“‘存在’凭什么存在”才是解释宇宙本质的根本的命题。也是为人类的“存在”及“存在方式”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根本的命题。
那么,什么才是宇宙存在的本质呢,什么样的宇宙观才能从根本上将“‘存在’凭什么存在”同“‘存在’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请看接下来篇章----“数性宇宙”及“数性宇宙观”。
回复引用
TOP
公告区论坛公告
收藏区玉器脂玉良工明清家具明清瓷器高古瓷器高古陶器近代民国瓷杂项赏炉品香雕刻与造像中国书画古籍故纸当代艺术收藏青铜器邮币卡资料馆标本大观馆藏精品精品贴爱心公益义拍义卖嘉木年华·第三届雅昌木版网友会雅昌茶舍
艺术区油版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画廊沙龙艺术杂谈摄影世界当代艺术自由电影卡通动漫院校大本营考生天地艺术设计中国雕塑论坛
交易专区书画交易玉器交易瓷器交易当代艺术交易其它交易同城交易京津塘沪宁杭珠三角
管理 & 投诉建议与投诉
雅昌艺术网 (粤B2-20030053) |论坛统计 |联系我们 |Archiver |WAP | Powered byDiscuz! 7.0.0
GMT++8, 2009-8-3 14:19, Updated at 11:24:22, Processed in second(s), Queries, Gzip enabled. 2001-2009Comsenz Inc.
《数性宇宙论》——林正碌著作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 收藏市场杀出的黑马---沉香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 湖南油画家婺源沱川风景写生作品 - 油版雕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 感悟收藏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关于河北乐亭京东四大户的一些资料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出门旅游之省钱秘籍~~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 小奥就利比亚问题全国电视讲话全文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走出国宝帮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一篇小文:如何突破收藏误区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 中国穷人都是良心放不下的人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 当你遇到以下十种人一定要珍惜!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 宋代玉器的鉴定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收藏的道路上我在思考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 收藏的道路上我在思考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 过去30年的物价和工资资料及比较 - 雅昌茶舍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著名油画家康金梅的《东方伊甸园》 - 书画交易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画室们和画家们。。。转帖 - 油版雕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 台湾藏家许宗炜谈收藏投资策略 - 当代艺术收藏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自题新得精拓汉二十四吉语砖 - 中国书画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 《时代》摄影师镜头下的名人政要 - 摄影世界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 鲁本斯油画技法 - 油版雕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古典玉滲玉沁年輪辨析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学习帖:浅述包浆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我说和田,青海,俄料的区别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