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安装安全保障措施:羊城晚报《上海大火:王閧不肯签死亡证明的男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8:11:37
羊城晚报记者 孙毅蕾(发自上海)
王閧,上海“11.15大火”的受害者之一,在那场震惊世人的灾难中,他失去了妻子和母亲。
火灾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早上10点,他和部分邻居约好,一起去胶州路728号祭奠亲人。
“也就那么回事。我们还能做什么?”他看着那栋面目疮痍的高楼,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语调充满无奈和疲惫。
生活,仿佛还是按着原有的轨道在继续。但在王閧眼里,已经“换了人间”。“这哪一点像生活?”他自问,“每天对着女儿和丈母娘,只有沉默。”
亲人尚未火化安葬
王閧原本拥有一个安逸甚至有点“小资”的四口之家。位于22层两套相邻的房子打通后重新装修,变成180平方米的五室两厅,他和母亲、妻女一起生活在这里。
5个多月过去,4岁多的女儿似乎已经适应了搬家后的新生活。从临时安置的宾馆搬出后,王閧在附近的海防路租了一套房子,将岳父母接来同住帮忙照顾女儿。女儿还是每天去余姚路幼儿园上学,周末爸爸会带她去公园、动物园玩,姑妈也会带她去看儿童剧,过年前甚至还去了一次香港迪士尼。“我们都希望将灾难对女儿的影响减到最小。”王閧说。
经营着两家公司的王閧,用很简单的字句描述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每周去一两次公司处理业务。其他时间基本都花在处理火灾的事情上。”
火灾,成了他生活的重心。日程表上,每周五他会与邻居碰头,每周六他们一起去“11.15”事故处理中心找领导交流(每周六是区领导接待日),每周会与负责对口与他们家接洽善后事宜的工作组成员通电话或碰头。
今年3月底,是静安区承诺“拿出房屋赔偿具体实施方案”的期限。但王閧等来的是“没有最新消息”。
因为不肯在死亡证明上签字,火灾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王閧仍无法将母亲、妻子的尸体火化安葬。他想得到的对亲人遗体的处置权,也就“卡”在死亡证明上。
“一开始,公安部门说签了尸体认领文件就可以处置尸体,自己去提DNA。后来却被通知说要先签死亡证明、开好殡葬证才能提。再后来又说出于对遗体的尊重,不能提了。”王閧说。
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采访。王閧用出奇平实的语言,叙述自己在指认遗体时的所见:“很小一块炭,猛一看还以为是块木头。他们说里面有4个人……”停顿之后,他问:“你说我怎么可能不追责?我又不是缺钱!”
火灾发生当天,王閧在14时左右打了119,明确说明母亲、妻子和3位邻居在一起的确切方位。他在14时40分左右赶到现场,发现消防员还没开始进去救人。
家传古玩毁于一旦
王閧的爷爷是杭州西泠印社“创社四英”之一的王禔。作为一代研究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大家的后人,王閧家藏的古玩字画超出了善后工作组的预计。据公开资料,他家捐给上海博物馆和西泠印社的珍藏就达约1100件。
这次大火烧掉了多少传家之宝?王閧最近正在痛苦罗列清单。比如一个清朝的高足碗,“沿碗口吹一口气,它能像银元一样,响一分钟”,这件家传宝贝,王閧在写清单时才发现不知该叫它什么。再如一个蟋蟀斗笼,通体象牙制成,是爷爷心爱的玩物。更多的自然是古玩字画,“当年我在香港的姑妈来上海,回去时想带几样留念,她挑了一本书、一本手摁印谱。在出关时被海关拦下,因为太珍贵,不允许带出境。”
这些都烧掉了。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在银行租个保险箱存放这些珍藏,王閧说他们确实考虑过,但考察后发现银行保险箱在湿度、温度方面都没有满意的设置,字画印谱在那样的储藏环境中容易发霉受损。“所以我们都把它们装在特别的箱子里,防霉处理后整体封存,那么大的箱子,要偷走不容易,放在家里很放心。”
王閧不知道有关部门会如何来认定他家的财产损失。“我要求请博物馆、拍卖行来。我爷爷的几个徒弟也还在,有的常年在我家吃住,很清楚我们家里的珍藏有哪些,他们能为我证明。”
王閧在火灾后一共回过两次家,第二次是特批的。“两次看到的现场不完全一样。一个浪琴表,跟说明书放在一起,说明书被人翻出来露在外面,手表没了。”王閧只拍了些照片就下楼了。“不敢翻动,动了就说不清楚了。现场一看就知道是自然烧尽的,并没有水冲过的痕迹。所有的东西都被烧得只剩一尺高。红木家具连个角都不剩。”
引发大火的外墙保温工程,如今在居民们强烈要求下正“恢复原样”。未过火大楼及过火大楼外包裹的脚手架,一直没有拆除,成为小偷行窃的工具,已发生了多起入室窃案。
由于国务院调查组的报告尚未出来,过火大楼及其中的财产,至今处于政府托管状态,未向居民自由开放。“明显监管不力,死无对证,是不是偷完就不赔了?”王閧虽然报了案,但并没有拿到报案回执。居民们对这些处于托管状态下的剩余财产,忧心忡忡。
希望早日现房安置
3月初,居民们收到《关于胶州路728号受灾居民房屋及物品财产损失赔偿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本公司拟收购胶州路728号大楼南侧的105地块3、4、5号楼期房房源”并打算历时三年半建成,以补偿给灾民居住。
王閧说,105地块是经济适用房用地,居民们对三四年后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并不满意。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更是对在临时住房中等待,感到备受煎熬。在此前的调查表中,大多数居民都表达了“现房安置”的意愿,但《方案》中并未提及。除了105地块的期房,《方案》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按每平方米3万元乘以1.5的系数现金补偿。由于房价高企,居民们认为这个价钱很难在同一地段买到类似品质的房产。
也是在3月,善后工作组为居民们提供了6家评估公司,评估各自财产损失情况。居民们一一咨询后得知,珠宝、红木家具、名牌包具、古玩字画等等,都不在评估范围之内。
王閧的母亲郑慧玲,是上海市侨联理事。根据上海侨联副主席郭景平的说法,“11.15”大火烧掉的胶州路728号里,一共有40多户“侨家人”(侨眷及其家属)。
这些家庭普遍家境殷实。未经证实的天价损失有:一户居民,曾经将家藏400多件物品捐给博物馆,其中200多件因题材雷同等原因被退回,付之一炬。有居民家藏了一幅唐伯虎的画,价值6000多万元,也已付之一炬。
如今,王閧和他的邻居们,都在等待国务院的事故调查报告。王閧说,这场大火烧掉了一栋楼的中产阶级。“我们不会违法,我们会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我的最大利益,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王閧说,火灾前,他的生活状态是,想出国旅游就出国旅游,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现在,也许还是可以这样,但你还有这个兴致么?时间可以抹平一切,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但不可能是现在。”
对于今后的打算,王閧说,他做好了将目前的生活状态维持三年的准备。记者问,三年后呢?他半天说不出话来。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为了你的电脑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址取消
此链接转自手机浏览器,可能无法打开。
打开网址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