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子妃的倒掉 乐文:寻找“盐慌”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05:51
寻找“盐慌”根源 作者: 张恒

演员: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剧场:几乎中国每一个地方
道具:食盐
剧情:抢盐
上演时间:2011年3月17日

这场大型荒诞剧的高潮只持续了一天,在这一天里面,人们体会了巨大的焦虑、愤怒、喜悦和失落,但直到今天,仍没有人知道导演是谁。

 

食盐买不到了

王芸(化名),北京一家超市的老板,因为超市刚开张,顾客很少,平时一天也卖不了几袋盐,尘土不断落在盐袋上,她就不断去擦。但3月17日,这个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早晨八点,一个穿着一件破袄的老头推门进来,要买走超市里所有的盐。他的腿有点瘸,骑着一辆三轮车,王芸之前在附近没见过他。

那时候的王芸,只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大顾客感到高兴:“平时一块五一包,人家买这么多,我琢磨着怎么也得算便宜点”,王芸决定每包要他一块三。她完全不知道门外的世界,人们正在为食盐而发疯。她不知道就在离她超市不足千米的一个菜市场上,一个男人正在以每包五元的价格卖盐。在其他地方,同样的一包盐甚至被卖到了十元、二十元。

当然,她也有点纳闷,超市里还有食盐80包,一个人买这么多盐干什么?老头告诉她是“工地上用”,她就没再多问,装包、结账。

这时,一个熟识的顾客闪进超市也要买盐,告诉王芸“附近市场上都没有盐卖了”。王芸一听,才缓过点味来,赶紧出去,拦住还没走的那个老头,想再抢回几十袋来。

老头自然不答应,“我都给钱了”,王芸听到他说这句话后回了一句:“给钱也不行,我得给邻居们留点。”说完,拎起一大包来,就往超市走。老头看她真的动火了,不敢再坚持,让王芸拿回了三包,六十袋。

为了让更多人买到盐,王芸开始限购,每人限购几袋。但即便这样,六十袋盐很快就卖完了。仍然不断有人闪进来问盐,“好多都是陌生人”,王芸肯定他们不是附近的住户。

一个小时后,另一家超市的老板陈文强,也开始为盐发愁。

陈文强习惯了晚睡晚起。3月17日上午九点多,他还未起床,电话声就在他那不足十平米的卧室里响起来了,和他一样在北京开商店的山西老乡问:“现在到处都没盐了,你那儿还有盐吗?”

陈文强在北京昌平区开着一家五六平米大小的商店,平时存盐并不多。他马上给盐业定点批发市场打电话要盐,但为时已晚。一百多米的队伍,排在批发点门前,而装盐的仓库内,空空荡荡,库存的十五六吨食盐,一个多小时内就被人们抢完。工作人员给盐业总公司打电话,结果被告知,总公司的大门已经被买盐的人堵死。

被堵死的,并不只有北京盐业公司的大门。在银川,数千人排在盐业公司门口抢购食盐;在济南,盐业公司营业厅的门口,队伍绵延近百米……

在国内买不到碘盐,许多人开始从国外想办法。在东京读书的陈心接到家人电话,要他带回几箱碘盐回国;美国纽约几大华人区的超市里,也刮起抢盐风。许多华人快递公司,都收到寄送食盐回中国的单子,其目的地大都为中国浙江——这场荒诞剧在浙江上演的时间比其他省份要早一天。

 

举国皆疯狂

3月16日15点25分萧山读者:萧山区益农镇的盐涨到2~3元一包。各超市小店都已断货。

3月16日17点嵊州读者:几千人在排队抢购碘盐,盐业公司外严重交通堵塞。

3月17日9点58分杭州读者:新塘路的世纪联华限卖2000包,每人限购2包。排队的队伍很长,周边的乐购等超市都已经无盐可卖。

3月17日10点萧山读者:昨天和平桥一个市民因为赶着去买盐被车撞了。

——以上是《钱江晚报》根据读者热线整理的报道

3月17日6时许,娘热路批发市场,饭店老板刘天华开着电动三轮车买回7包(50袋1包)碘盐,每包65元。前一天晚上,他收到四川德阳老家的朋友发来碘盐缺货的短信。

3月17日9时许,北郊金属加工市场附近的居民李秀琴走了近两个小时路,问了10多家商店,居然没买到一袋碘盐。

3月17日13时许,慈松塘东路,银器加工店老板王丽娜逐一恳求刚批发到盐的商家卖一袋给她回去做饭,一直没有成功。其中一商家表示,他要将盐运到云南老家出售,老家卖300多块一包了。

——以上是《西藏商报》对拉萨市区的报道

这只是对这场大型荒诞剧的片段记录,实际上到了3月17日这天,全国只要通讯息的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抢盐风波。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人们纷纷涌出家门,到商店,到农贸市场,到超市,到盐业公司的门口去,抢盐。几个小时内,大小超市里的食盐,几乎都被人们抢到家中。但是仍有许多人推开已经被抢空了的超市大门,探头询问:“还有盐吗?”

没盐了。一时间,“洛阳盐贵”,平日里最不值钱的食盐一夜翻身,成了当天最紧俏的物资。一块五一包的食盐被炒到了五元,十元,二十元……

这一天,全国共卖出食盐37万吨,是日常销售量的24倍——这是一个建立在很多人没有买到盐的前提下的数据,没有人知道如果充分供应,这一天最终能卖出多少盐。

 

谁是罪魁祸首

《南方都市报》(深圳版)3月17日的头版头条是:《食盐遭愚蠢抢购》,现在看来,这不像是一篇报道,更像是一则预言;现在看来,它的主要功能也不是阻止人们抢购食盐,而是为了引起人们讨论。

17日下午1点,《南方都市报》的官方微博,将这个头版图片发布出来,迅速收获了六百多条评论。随着讨论深入,对此标题持批评态度者渐多。有网友说:“南方都市报聪明364天,就这一天出了个愚蠢的标题!”

当天的网络争论中,许多人把民众恐慌的责任归结于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国人因何如此着急?是因对核辐射,没有真实、完整、准确的政府信息告知,以致亲朋好友之间,抢盐的电话、短信、微博消息满天飞。” 网友“丁金坤”的观点在网络上颇为流行。

但事实上,早在3月15日下午,国家核安全局就对全国各大城市的辐射环境水平数值进行了公布,认为日本核泄漏问题,不会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该数据每日都会公布,并没有出现太大波动。

而在盐荒发生后,各地政府均迅速做出反应,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开通了微博紧急辟谣。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都相当有效。一天后,各地食盐供应开始恢复正常。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就此评论:“此事究竟和政府公信力有几毛钱关系?有几包盐关系?你了解过具体始末么?”

另外一种说法是游资操纵。

网络传言,浙江游资在15、16日大量买入云南盐化等股票,16日晚间到浙江各地超市抢购食盐,然后通过网络散布消息,并于17日将云南盐化拉至涨停。据事后披露的交易信息,超过5000万的浙江游资参与了对盐业股的炒作。

从时间上看,传言和现实似乎非常吻合。但许多证券从业人士仍不认为浙江游资是此次风波的背后黑手。某上市券商杭州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并不大认可是游资故意造谣坐庄的说法,应该是跟风的比较多。”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人们抢不到食盐时,开始抢购酱油、榨菜,而对此作出反应,涪陵榨菜股票也应声上涨,最高涨幅超过9.5%

更有力的证据是《新京报》5天后的报道,浙江证监局对此情况进行了紧急调查,并没有发现浙江游资提前布局的证据:3月11日至3月16日,并没有大单买入云南盐化的情况出现。

 

一个谣言传播案例

关于谣言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凤凰网做了一项调查:截至截稿,共有95213人参与调查,其中59.3%的网友表示,自己是从“亲友间的口口相传”中,了解到各地疯抢食盐的信息的,另有19.3%的人是通过网络途径。考虑到这是一个针对网民的调查,实际上通过“亲友间的口口相传”的比例很可能高于59.3%,哪到底谁是源头呢?

24岁的陈帅有一个习惯,吃完午饭后在公司的活动室运动一会儿。3月17日中午12:30左右,正在打乒乓球的他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我们这里没盐了,保定怎么样?你快去买一袋吧。”

挂了电话,他没太在意,以为抢盐的信息不过是有人搞的恶作剧。但是上班后,他发现身边的同事们都在谈论抢盐的事情,而他们,也都收到亲友们发来的短信。

他赶紧给老家打电话,但是没人接听。他又给同在保定的表姐和远在北京的舅舅发了一个短信。一会儿,舅舅回复他:“北京早就买不到盐了。”他特意看了下短信的时间,是当天的下午一点十三分。

给陈帅打电话的那个朋友叫崔李亚,在山东青岛做农药业务。就在她给陈帅打电话前不久,她的同事韩建辉(音)告诉她,现在各地正在抢盐,许多地方已经买不到盐了。崔李亚去超市看了下,发现果然如此。她拿出电话,赶紧给老家的亲人和朋友们报讯。

韩建辉的信息是从自己母亲那里得到的。她远在哈尔滨的母亲,有上网看新闻的习惯。当天早上,她就在网上看到了各地发生的抢盐风波。她想起得给儿子打个电话,提醒他们注意一下。还没等她打过去,亲戚们的电话就打进来了。

调查到此,陷入困境,事件当事人,不愿意再对媒体回忆此事,就像前文提及的超市店主王芸一样,——到最后,王芸都不愿意本刊刊登她的真实姓名。而且,在她看来,这项调查肯定是一项进行不下去的调查,“如果要成功,你们不得把所有的中国人都问到?”

 

盐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场风波,盐在今天只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物品,很难成为舆论的焦点。借此人们开始谈论起那些关于盐的故事,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说:“盐,原来我们基因里贫穷、兵荒马乱的记忆,是这样根深蒂固,一代遗传一代,就像上公共汽车抢座一样,不用谁教,天生的本领。”

中国最著名的关于盐的讨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昭帝时代。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公议国计民生,盐是官营还是民营便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后来这场争论被整理成一本书,叫《盐铁论》,章太炎说:“汉论著者,莫如《盐铁》。”

到了唐代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刘晏任盐铁使,创立就场专卖制,十多年后,盐利收入就占到了天下赋税的一半。此后中国历代盐政制度,多半沿袭刘晏旧制,盐税也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中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

既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势必对民间严加管制,五代十国后期,对制盐贩盐的处罚犹胜于今日贩毒,严禁私煮私贩,违者一斤一两皆处极刑。元代,以两个盐贩子(张士诚与方国珍)为首的农民起义把元朝推向了末路,后世有“元代之亡,亡于盐政紊乱”的说法。

及至清代,历史的指针拐到了此次率先爆发抢盐风潮的江浙一带,两淮盐商富可敌国,“富者以千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据历史学者何炳棣的估计,在1750年至1800年间,单是两淮盐商中的“运商”(负责运销的盐商),每年平均利润约500万两银子,半个世纪之中,利润高达2.5亿两,相当于当时6个年度的国家财政收入总额。

普通人对盐真正拥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不过几十年而已。媒体人朴抱一回忆到:“解放前,盐与鸦片都是硬通货,售价甚高。先祖父竟以小瓮藏青盐一瓮,解放后,家中土地房产细软悉数被洗劫,唯有一瓮青盐因跌价未曾遭劫。我少时常见母亲用碾巢碾盐,青盐不加碘,杂质多而味苦,一直食用至80年代末。昨天母亲受姐夫蛊惑,抢购精盐一箱,又不知吃到何年何月了。”

很多人说,这一次抢盐风暴之所以能迅速平息,辟谣及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保证了盐的充足供应。中盐公司表示:“中国盐产能达到每年8000多万吨,而食盐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完全有能力保障食盐供应。”

3月17日后,买多了盐的人开始为之苦恼,据报道有人买的盐可供全家人吃三十年之久。有的人成功退掉了盐,有的人失败了,人们又开始为是否应该允许退盐争论。贾樟柯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买多了盐的朋友,也许可以试试拿几袋送邻居,就算那扇门从来没敲过。”

3月19日,王芸的超市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那些在两天前频频登门寻盐的陌生人,没有再出现。她的店里仍然没有盐,可她一点也不着急,“我还没给盐业公司打电话呢”,她说这句话时,脸上还带着笑意。

徐达内也为3月17日当天自己点评抢盐风波的微博做了总结陈词,其中他说了一句:“幸好(这次)只是买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