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下跪采访女明星:美国的利比亚战略得不偿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1:36
联军的利比亚之战进入新阶段。最新的消息是:北约全面接管军事干预权,承担执行禁飞区、武器禁运、保护平民三大任务,“奥德赛黎明”变成了“统一保护者”;利比亚外长叛逃、总理和议 长失踪,卡扎菲政权似乎分崩离析…对美国而言,这似乎是好消息----这次美国不愿当“领头大哥”,白宫的“文官”和五角大楼的“武将”意见不一。北约算是承接了美国的重担。

  但不好的消息也有,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了联军支持的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中发现了基地组织和真主党的蛛丝马迹。因此,3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有关利比亚冲突的国际会议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军 对于是否武装支助利比亚反对派很纠结。尤其美国,10天利比亚之战已经耗去5.5亿美元,在奥巴马总统笃定不愿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形下,奥巴马和希拉里两人都对是否武装利反对派犹豫不决。毕竟 ,当年美国曾经和本。拉登在阿富汗并肩抵抗苏联入侵,如今奉拉登为教主的基地组织却成为拖垮美国的心腹大患,是奥巴马不敢开启第二个战场的主因。

  虽然美国对这场战争欲迎还拒,法国争着抢风头,而且北约走到了领导前台,但国际社会依然相信这是美国主导的战争。美国想摆脱利比亚这颗烫手的山芋都不成,这就是美国难堪的宿命。美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引述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说:“利比亚人显然怒气冲灭,比中东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想到伊拉克去杀美国人。”该报悲观地强调:“(利比亚)引起强烈的反美反 应并加速美国的破产。”

  而且,联军内部并未因为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而变得团结,而是争吵更为激烈。法国总统萨科奇称移权北约正中卡扎菲下怀,同样属于对利鹰派的英首相卡梅伦也有自己的主意。反战的德国联邦 国防军前陆军总监约尔格·舍恩博姆则警告说,现在欧洲内部的信任“大大减少,今后实现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将成为梦想”,人们“又必须从零开始”。可见,美国希望退居幕后靠北约解决利比 亚问题很不靠谱。因为这场战争若取得胜利,头功是法国,次功属于英国,美国叨陪末座;若战争陷入泥潭,联军和美国国内都会埋怨美国缺乏领导力,讲责任转嫁给美国。因此,奥巴马优柔寡断的 利比亚战略,最终将是得不偿失。

  而且,利比亚之外的负面效应已经发酵。可以说颠覆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的根基,首当其冲的是,凸显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式微。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巴林到也门,街头运动掀翻或动摇 了美国在北非中东的一个又一个可靠的独裁梦游,这不仅使得美国坚持的民主意识形态失去了正义的光华,也使美国在这个区域的石油利益和反恐布局受到影响。其次,奥巴马总统还继承了小布什时 代的两大政治负遗产----一是反恐战争的希望渺茫;二是威胁美国全球利益的核子威胁,中东伊朗核危机和东北亚朝鲜核危机。

  反恐,基地组织依然存在,拉登依然如幽灵般不时浮荡和困扰着美利坚。卡扎菲本来就是恐怖主义的大鳄,利比亚战争或会强逼卡扎菲变本加厉地实施恐怖主义;加之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中混杂着 基地组织和真主党,即使反政府武装上台也可能会成为新的反美国家。

  伊核、朝核,则是奥巴马政府的两大困扰。美国袭击利比亚,坚定了伊朗核朝鲜发展核子武器的决心。卡扎菲2003年12月完全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按美国和欧洲的要求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 的全面核查。旋即,美国摘掉扣在利比亚头上的“支恐”帽子,并和利比亚建交。在解决朝核危机的过程中,美国也常常以利比亚模式来劝慰朝鲜。这场战争,无疑使朝鲜认为美国始乱终弃缺乏诚信 。正因为如此,朝鲜官方通讯社指出利比亚在2003年放弃核计划以换取援助和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承诺中受骗。

  伊朗则担心自己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下一个”,维持核威慑成为对抗美国和西方世界的自救稻草。对于欧洲而言,伊核和朝核远非当务之急,但对美国的现实战略,却是严重的打击。

  讽刺的是,让美国难堪的不仅是朝鲜和伊朗。就在美国冻结卡扎菲在美国的数百亿美元资产后,美国后院的铁杆反美派查韦斯指责西方蓄意掠夺利比亚外汇储备。此外,希拉里国务卿上周日在接 受媒体采访时暗示,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局势不稳的叙利亚也许是下一个,当然也不排除伊朗。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就断言,这里(叙利亚)才是中东冲突的核心,而利比亚只不过是 个“串场的小节目”。

  人们不仅联想起小布什时代的故事。他在911事件之后的国情咨文(2002年1月)中,明确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鲜称为“赞助恐怖主义的政权”的“邪恶轴心”(流氓国家),把古巴、利比亚和 叙利亚看成是“边缘邪恶轴心”。布什一语成谮,10年过去,奥巴马依然摆脱不了“邪恶国家”的阴影。不过,布什所谓的“邪恶”纠缠美国,而是美国必欲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果相报,美国自然摆 脱不了噩梦缠身的宿命。

  客观地说,奥巴马已经认识到了美国的问题,只是不够果敢坚毅地走出干涉主义的窠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