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风景区开放时间:文化人物系列之易中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5:34:29
资讯»文化人物系列之易中天

知识分子,一个特殊的阶层,不是因为清高,而是肩负使命。古往今来,正是因为知识分子对良知的坚守,对民众的启蒙,对社会的批判,才使文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比如布鲁诺,比如谭嗣同,比如鲁迅,比如……

“使命”一词,对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有点昂贵,因为历史太残暴了。易中天又流露出他的泼劲儿,坦言:“我没什么境界”,并给知识分子打了一个折,叫做“坚守底线”。没有底线的知识分子是恶劣可怖的,但“坚守底线”的又有几人?更何况还有漫天飞舞的“山寨”。这个时代,我们真的不能对他们苛求些什么?[我来说两句]

关于李敖

  • 穿开裆裤的岁月:阅尽人间美丑善恶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太多的人过着灵魂颠倒的生活。书香门第出身的他,因为“小西伯利亚”的名字好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新疆的路。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期间,干瘦的他开过荒,种过地,教过书,还在工厂抡过大锤……1978年,当少年和老人一起走进高考考场的时候,他,成了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员。而这,仅仅是他“泼皮”人生的开始……

    槐树底下练说书:小时候的易中天在父亲的眼里是个很有土匪范儿的孩子。“中天从小爱看书、说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说书的本领是在校北区1号楼门前的槐树底下练就的。”易庭源笑着说,易中天6岁时随他来汉,高中毕业后去了新疆,1978年考上武大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在武汉共生活二十多年。“他从小就很有人缘,每天都有一帮小伙伴们缠着他,向他借书,听他讲故事。”...[详细]

    饥饿是最好的老师:18岁的易中天唱着红歌进新疆时,也是“很左”的。“文革”时他第一个起来带头造反。后来“ 文革”轰轰烈烈,却也让他饥肠辘辘,“饥饿是最好的老师”,易中天说自己再也“左”不起来了。...[详细]

    破帽遮颜过闹市:“文革”时易中天参加了保护老干部的派别组织。因其父是知识分子,食堂里贴了他很多大字报。但他很有保护自己的一套办法,每逢买饭时,他便戴一顶破草帽,帽檐压得很低,任你大字报铺天盖地,他看都不看一眼。有个“左派”看透了他的心思,上前找茬说:“你为什么草帽戴得这样低?”中天装得很惭愧的样子说:“鲁迅先生说过,‘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嘛。”“左派”们见中天还敢顶牛,便“呼啦”围了上来。这时,中天摘下草帽说:“帽子摘下可以了吧?”然后冲出重围,又背了句屈原的诗:“吾方高驰而不顾!”当时只有鲁迅的作品允许看,中天引用了屈原的诗竟无人听得懂,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容。...[详细]

  • 从书斋里走出来的江湖好汉,率性搂草逮兔子

    易中天先生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媒体称之为“学术超男”、“超级教授”、“超级书生”等等,似有一种将他看作娱乐界人士的趋势。然而,易中天首先是一位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如杨曾宪先生所言,“易中天首先是一位美学家“,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位美学家”。

    美学家易中天:易中天的学术处女作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易中天顺藤摸瓜,小中见大,把握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的内在脉络。80年代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面世,易中天立即为之倾倒。从此,易中天自称“读李泽厚长大的一代”,李泽厚的这种研究学问和解读历史的方式,却成了他终身一以贯之的信念。

    《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自己最为满意的学术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独立地提出了一种艺术理论:人的确证说。“人的确证”是易中天在考察原始艺术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一种艺术理论。

    近十年来,易中天的兴趣远远超出了美学和艺术学领域,他先是对“文化”感兴趣,后又对“历史”感兴趣。先是写出了一套“随笔体学术著作”:《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后又出了《帝国的终结》、《帝国的惆怅》、《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等历史著作。前一种可称为“品读中国系列”,后一种可称为“品读历史系列”。...[详细]

    无畏无惧大开讲: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易中天的任性洒脱,让他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意粉”、“乙醚”,更有好事者总结出易中天的精彩语录,冠以“超级教授”的大名,在各种文化论坛流传,其中有七成以上的“意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他讲演时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俘虏了无数“易粉”的心。女孩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详细]

    是真名士自风流:易中天“品读历史”的学术价值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角度,而这种角度,是那些专业历史学家一般不太可能提供的。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表述,不必非得用原来的模式,比如过去讲历史都讲正统,讲仁义道德,但这只是理解历史的一个层面,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易中天学术中体现出来的泼皮精神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在新闻媒体畅销流行。文化类图书成了畅销书,已经成了图书界多年不见的景象。在多年相对低迷的图书市场,易中天这三个字似乎成了畅销的保证。住着豪华别墅的学者易中天惹起了媒体和大众对他的动机的质疑。易中天对此的解释也是好玩又切中肯綮:“名和利那两个字,它是副产品,搂草打兔子的事,现在没看见我搂草,都看见我逮着兔子了。”

  • 土匪加流寇:打酱油现真风骨

    在学术界里做惯了流寇的易中天对媒体坦言:“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什么‘应该’,只有‘不应该’。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弄得‘身份不明,面目不清’,让贴惯了标签的人完全无从下手。”李辉质疑文怀沙案、余秋雨涉嫌诈捐案、南京虐狗事件、矿难、暴力拆迁和拆迁条例、三鹿奶粉、清退代课教师、汪晖涉嫌抄袭案、反三俗、药家鑫案、脊梁奖、温州动车事故、郎咸平专访郭美美,等等。这些时评发表后,有人叫好,有人生气,有人说他“不甘寂寞”,有人说他“多管闲事”,然而,易中天全然不理,依旧畅所欲言,针砭时弊。这种敢讲敢说,敢爱敢恨,积极踊跃的“泼”劲儿着实让人敬佩,为之叹服。...[详细]

    图书馆是纸糊的:“因为是"公开捐款",而且是"巨额捐款",其中已涉及到公德、公义、公信力,以及公众的回报,余秋雨公民必须面对监督和质疑。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能行使"沉默权",也不能拿"言论自由"做挡箭牌。沉默、拖延、推诿、绕弯子、编谎、打太极拳、王顾左右而言他,就不但涉嫌挑衅社会公德,也是对公众智力的侮辱,后果很严重。”...[详细]

    戳脊梁奖:前不久,两个“脊梁”引来网上议论纷纷。易中天在博客上贴出文章《此脊梁非彼脊梁》,尖锐地指出:“收不收费,其实并不要紧。打着共和国的旗号,花着纳税人的钱,做着‘达芬奇’的事,那就更加不可原谅。”易中天表示,顾准先生这样的,才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共和国脊梁”。“至于他倪大姐得的那个,怕真只能叫做‘戳脊梁奖’。倒不是他倪大姐有什么不好,是这个‘奖’实在山寨得离谱”。...[详细]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在此类人物的心目中,只有“官”,没有“民”。或者说,只要不是官,甚至只要不是上级、长官,就“算个屁”。当然,我们不能回赠他一句:你连屁都不算!我们应该告诉他,你还是算什么的。在公务场合,你是“公仆”;下班以后,你是“公民”。我不知道那位市民听了该局长的话以后,如何回应。但我希望是这样的──那局长说: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那市民答: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

    最该免职的是官腔:对于王勇平被免职一事,易中天发了狠。这是铁道部的事,咱不管。但我以为,更该免职的是官腔。国难当头,天怒人怨,民众最需要看到的,是政府的真诚和实干,而不是打哈哈。对自己的国民,是不能使用外交辞令的。故官腔必须免职,而且要一免到底,不能异地就职。...[详细]

    “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我绝对有底线,我是‘底线主义者’。”易中天说。他认为,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可以没有境界,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没了底线,就会出大问题。比方说,我孬,我怂,我胆小怕事,我不敢为民请命,这没关系。但如果居然说什么“纵做鬼,也幸福”,就不是东西了。……...[详细]

  • 问题不在雅与俗,而在真与假

    吃着鲁迅的“奶”长大: 一谈起鲁迅,易中天就像换了个人似地神采飞扬。他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鲁迅,喜欢读他的书,直到现在还坚持阅读。“小时候喜欢读鲁迅,是因为先生的语言非常有意思。现在则是因为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了解太透彻了,就是一个解剖师。”“先生实在太伟大了。”易中天反复强调,自己是吃鲁迅先生的“奶”长大的,鲁迅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做鲁迅先生的学生。...[详细]

    学术萝卜: 易中天自评说:“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屁股决定脑袋:易中天发现,马克思早就说过,研究的方法不等于表述的方法,就看你打算说给谁听。你的读者如果是大众,那就不能端着,不能拽。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嘴巴,屁股一定要坐到人民大众中去。……...[详细]

    有人问易中天“你媚俗吗?”易中天的回答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我说我还用得着媚?我本来就俗。所谓‘媚俗’,就是不俗硬装俗;同样,如果原本不雅,又要装成雅的样子,就是‘媚雅’。媚雅和媚俗,都是‘不真’。不真实,谁会买你的账?你以为观众是傻子呀?某些戏没人看,不是因为高雅,而是因为‘假大空’。附庸风雅,才最是俗不可耐嘛!所以,问题不在雅与俗,而在真与假。...[详细]

易文轶事

  • “半路杀出个郎咸平”
    红会柳暗又花明,半路杀出郎咸平。你想说甚我问甚,他没营业我证明。小美有个干爸爸,此王军非彼王军;老娘碰巧是股神,当年日日进斗金。这个那个扯不上,千错万错虚荣心。

  • “那些话真不是我说的”
    某些媒体报道了我关于潘金莲的所谓“谈话”,引起热议,只有“新版水浒”总编剧温豪杰不相信那是我说的。温总好眼力!当时我说得很清楚,那是陈丹燕在上海电视台录制《锋言锋语》时说的,不知为什么要将陈丹燕换成易中天,话也不是原话。

  • “不弱智当不上领导”
    易中天做客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网络》节目,不愿配合“愚蠢的问题”,一再拒绝回答,还称要办个主持人学校培训培训。林白、姜华两位主持人几度被噎到无语,相当尴尬。7月20日,这期节目播出,编导并没有剪去易中天发飙的段落,易中天发标时所说的“问题很愚蠢”、“领导很弱智”都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时间引发众多争议。

爸爸的小棉袄

  • 对女儿谈恋爱是属于‘放任自流’那种。大一的时候女儿把她和男朋友的合影寄回家,我们夫妻俩一致态度就是对女儿谈恋爱表示祝贺。大学毕业时,女儿告诉我们,她和男朋友分手了,我们俩又一次对女儿表示祝贺。[详细]

慈父易庭源

  • 由于老式的格子窗户影响书桌前的采光,他们三兄弟一合计,决定把窗户拆了换成塑钢的,结果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后来,我们跟他说,换的新窗户节能,他这才勉强同意。”易中天说,等换好了,父亲又不高兴了,“你们把原来的窗户都扔了吗?”[详细]

桃李不言

  • 黄仁宇
    从黄仁宇到吴思,历史走出了坚定的一步,他们的成功标志着“意识形态化”史学的坍塌;而从吴思到易中天,历史却又似乎踌躇起来,是“预流而上”,还是“娱乐到死”?

  • 李泽厚
    李泽厚先生说,我们是第三次见面吧?这是2010年9月12日,我到北京去见先生。“80后”的先生身着燕居之服,神清气朗,腰板笔挺,站在家门口,一边握手,一边问我。第三次?我一下子算不过账来。

最-评论

  • 我觉得易中天老师被年轻人崇拜并不说明他的讲座浅薄,正说明了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讲历史并不同于搞科研,不需要“曲高和寡”。像易中天这样能够用雅俗共赏的轻松气氛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历史知识,让平日里历史课本上没有的故事变得活色生香,这样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像他一样好。

    ——天线猫

  • 学者讲历史关键看他对历史有没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如果态度严肃,在表达方式上玩一些噱头和技巧以调动观众的兴趣,是无可厚非的,做得好倒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有好处。

    ——陈子善

  •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用一种系统的、逻辑的、哲学的方式把他的美学经验、审美经验做一个非常有条理的整理。在国内美学界也是很少见的。

    ——邓晓芒

  • 易教授既然讲的是历史,就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至于“无厘头有助于提高观众兴趣”的说法,只要将历史本身讲好就可以了,现在娱乐已经普泛化了,如果人文再定位不清,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梁永安

  • 易中天的确是在消解历史、躲避崇高。但并非大众就不要崇高、不要大义的。在当下权谋太多、智慧太多而忠孝仁义太少的时代,大众实际上非常需要这些。

    ——葛红兵

  • 现在的易中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象一只警惕的小刺猬,随时竖起一身的刺儿来保护自己。别人说话时,他仔细的听、小心的想,琢磨着对方的问题是否话里有话,是否有陷阱;回答时字斟句酌,言在此意在彼,所答非所问,生怕又有哪句话被人家捉了去。

    ——韩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