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的软件:酸甜苦辣党史办(下)之二--万建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45:53

万建强 发表于 2010-7-8 15:53:00 3 推荐

                                                                西安讲学

   1998年5月上旬的一天,我在扶贫点湖泽镇里接到单位电话,派我去西安“中共党史讲习班”讲课,题目定为《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接受任务后,我只得在镇里抓紧时间备课,争取把课讲好。

   5月8日,我与单位同事周少玲,胡培基等同志从南昌乘火车赴西安。到达目的地后,还来不及休息,就安排我讲第一课。面对来自各地党史系统的干部,我脱稿讲了二个小时,共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二是“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三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摘要如下:1927年10月,毛泽东等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井冈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拼搏奋斗,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1965年5月,毛泽东同志千里来寻故地,回到阔别38年井冈山,并与井冈山的干部亲切交淡。他语重心长地说:“我要劝大家,日子过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72年1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即将离开江西、回中央工作时,偕夫人卓琳一道登上井冈山,充满深情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井冈山精神丢不得!”

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参观、视察井冈山时说:“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199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井冈山视察时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历史镌刻辉煌的岁月,人生彪炳韶日的年华。井冈山的斗争,铸造了穿越时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

坚定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到处是一片白色恐怖,中国大地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意志薄弱者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背叛了革命。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持革命,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9月9日,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起义部队进军途中,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强大,三支队伍相继受挫。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经过三湾改编后的队伍来到井冈山,找到了立脚点,革命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陷入绝境的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新的生机。

然而,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坎坷和失败。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中,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及“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的教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透彻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就这样的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历尽艰险,汇聚井冈山,形成了“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的斗争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就有1.5万多人!他们年轻的生命,汇入这茫茫的五百里井冈,化作了这满山的林海云涛,满山的杜鹃花,成为这巍巍井冈不死的英魂。

正是这种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中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特色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加上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物资条件,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当年,红军没有军饷,每人每天有5个铜板的油盐菜钱。天天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有油盐的南瓜汤,有时连红米南瓜也吃不到,就靠野菜充饥。当年,红军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软软和和入梦乡。”在敌军严密的经济封锁中,井冈山上的食盐奇缺,军民们就用老墙土来熬硝盐食用。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吃还不够,部队的军粮怎么解决呢?艰难困苦压不垮中国共产党人。边界党组织决定:由宁冈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粮食,然后由红军指战员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因此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便成了红军指战员们的一项经常工作。

军长朱德已经40多岁了,在红四军中算是“高龄”了,仍身先士卒,亲自去挑粮。他特地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坚持和战士们一齐挑粮上山。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坚持晚上办公只点一根灯芯,并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实事求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里如何进行革命,怎样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是继续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还是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后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与胆识。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三个团的兵力分别向平江、浏阳、萍乡推进,进攻的目标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由于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而群众又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加上起义部队使用的兵力分散,内部不纯洁等种种因素,导致了起义不久,各路起义部队即遭失利。在起义部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是继续进攻还是实行战略退却?继续进攻,这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方针。然而,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继续进攻只会导致全军覆没。倘若实行退却,又向何处退却?况且,主动退却还会犯违抗中央指示之忌,甚至会冠之“逃跑”的罪名!何去何从?需要起义军的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作出决定。

9月19日晚上,。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教室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决定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会后,这支队伍打着红旗,跟着毛泽东离开文家市,经萍乡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历史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转折。。

决定上井冈山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摒弃了苏俄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模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相信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坚持“以民为本”,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劳苦群众谋利益,与群众血肉相连,形成了一道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上山后,由于毛泽东同志为工农革命军及时地制定和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严格检查执行的情况,所以部队纪律严明,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戴。                           

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热潮。农民破天荒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感激不尽,他们说:“这样,要共产党真万岁才好!”他们深深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他们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这时候的群众,死都跟共产党走,国民党要拉都拉不过去。人心向背,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正因为党和红军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根据地的群众把共产党看作是穷苦人的大救星,把红军看作是自己的子弟兵。他们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斗争,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盐、支援革命战争。我们党正是靠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事业的胜利之本。

   井冈山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血脉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思想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早期体现。后来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精神等等,都是井冈山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的继承、深化和发展。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大力发扬井冈山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永放光芒!

    讲习班结束后,主办单位安排我们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我记得回来后,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还邀请我专门录制了“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党员教育光盘,发至全省基层党组织,供学习之用。